痹证

合集下载

痹证 病情说明指导书

痹证 病情说明指导书

痹证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痹证概述痹证(bi disease)是指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热邪气乘虚而入,滞留筋脉、关节等部位,导致经脉痹阻,不通而痛的一种病证。

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及活动障碍。

本病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以及饮食有密切关系。

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可逐渐恢复或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长期不能痊愈,逐渐转为慢性。

英文名称:bi disease。

其它名称:痹病、痹症。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是。

遗传性:无结论。

发病部位:肌肉、关节。

常见症状: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

主要病因: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饮食等有密切关系。

检查项目:血常规、炎性标志物、血清抗体检查、X线检查、CT、MRI、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等。

重要提醒:若出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应及时到就医咨询,注意日常、饮食。

积极预防本病的发展,避免心痹、肺痹的发生。

临床分类:1、风寒湿痹(1)行痹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伴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2)痛痹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疼痛剧烈、部位固定、遇寒冷疼痛加剧、得温热的情况疼痛稍有缓解,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或有肿胀;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2、风湿热痹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活动不利、局部灼热红肿、疼痛不可触摸、遇寒冷疼痛有所缓解、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3、痰瘀痹阻主要表现为痹证病程日久、肢体关节肿胀刺痛,疼痛固定不移,往往夜间疼痛明显;或关节肌肤紫暗,有肿胀,肢体麻木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可伴有硬结、瘀斑、面色黯黑、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第32节 痹 证

第32节  痹    证

脊背:水沟、身柱、腰阳关。 髀部:环跳、居髎、悬钟。 股部:秩边、承扶、阴陵泉。 膝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解溪。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 方义 风池属胆经与阳维脉交会穴,阳维主一身 之表;大椎属督脉,为诸阳经交会穴,督脉总督一身 之阳,故两穴相配,可祛风散寒。膈俞为血之会,配 血海可活血散府以祛风。
2.痛痹 症状和体征 肢体关节疼痛较剧,遇寒加重,得热痛 减,昼轻夜重,关节不能屈伸,痛处不红,触之不热,苔 白滑,脉弦紧。 证候分析 风寒湿邪闭阻经络,而以寒邪偏盛,故遇 寒加重、得热则痛减。寒为阴邪,故昼轻夜重;痛处不红、 触之不热。寒性凝滞,故关节不能屈伸。舌脉为寒盛痛甚 之象。 治法 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以足太阳膀胱经、督脉 和局部穴为主。 处方 肾俞 关元 大椎 风门 随证配穴 见“行痹”。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法,且针后加灸。 方义 肾俞、关元皆为补肾壮阳的要穴,两穴配伍可 温阳散寒,理气止痛。大椎可振奋阳气而祛寒。风门功专 散风。
3.着痹 症状和体征 肢体关节重着酸痛,痛处固定,下 肢为甚,或有肿胀,肌肤麻木,适阴雨天加重,苔白 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 湿为阴邪,重浊粘滞,故疼痛重着、 痛有定处。湿性重浊,故下肢为甚。湿邪闭阻经脉, 则肌肤麻木或肿胀。舌脉为湿邪内盛之象。 治法 除湿通络,祛风散寒。以足太阴脾经、督 脉穴为主。 处方 大椎 膈俞 脾俞 足三里 阴陵泉 随证配穴 见“行痹”。 刺灸方法 针用平补平泻法,亦可加灸。 方义 大椎可祛风散寒。膈俞活血以通络。阴陵 泉、足三里、脾俞健脾除湿,通络止痛。
[按语] (1) 针灸治疗本病疗效满意。在早期可单纯应用 针灸。 (2)久病患者以针药并用,综合治疗为好。 (3)患者自身应注意保暖,避风寒,并可参加适量 的体育锻炼。

中医内科学课件痹证

中医内科学课件痹证

桂枝——疏风解肌通络;
防己、杏仁、薏苡仁、滑石、赤小豆、蚕砂——清利湿热,通络宣痹。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1
加减:若皮肤有红斑者——加丹皮、赤芍、生地、紫草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2
若发热、恶风、咽痛者——加荆芥、薄荷、牛蒡子、桔梗疏风清热,解毒利咽;若热盛伤阴,症见口渴心烦者——加元参、麦冬、生地以清热滋阴生津。
各型痹证日久迁延不愈,正虚邪恋,气血不足,肝肾亏损,见有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自汗疲乏,肌肉萎缩,腰腿酸软,头晕耳鸣,可选用独活寄生汤以益肝肾,补气血,祛风除湿,蠲痹和络。
痹证常缠绵难愈,需长期治疗,可将药物做成膏剂、丸剂、散剂、冲剂、胶囊、酒剂等,便于病人持久服药。除内服药物治疗外,可配合针灸、推拿、膏药外敷。温热疗法、光线疗法、体育疗法等也有较好疗效。
主证: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
代表方:补血荣筋丸加减。本方有滋补肝肾,祛风湿,舒筋通络止痛作用,用于久痹之肝肾不足,筋脉失养证。
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证机概要: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温煦
舌脉: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4.肝肾两虚证
常用药:熟地黄、肉苁蓉、五味子——滋阴补肾,养血暖肝;
常用药:制川乌、麻黄——温经散寒,通络镇痛;
芍药、甘草、蜂蜜——缓急止痛;
黄芪——益气固表,利血通痹。
加减:若寒湿甚者——制川乌可改用生川乌或生草乌;
关节发凉,疼痛剧烈,遇冷更甚——加附子、细辛、桂枝、干姜、全当归
着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兼证: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脉: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本方有健脾祛湿,发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痹证湿邪偏盛,关节疼痛肿胀重着。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ppt课件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ppt课件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
可编辑课件PPT
1
一. 痹证的分类
(一).内经中的分类 《内经》中的痹证可按发病部位归为肢体痹和脏腑痹两大类
:前者系痹邪侵袭肢体,气血经气不利,导致肢体出现疼痛、 麻木等表现。后者为痹邪人脏,出现藏气不宣行的一类病证 。《内经》中肢体痹包括了按邪气偏盛和症状特点所分的行 痹、痛痹、著痹三痹,根据病变部位、发病时间所分的骨痹 、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五体痹;脏腑痹主要论述了五脏痹 证与胞痹、肠痹。其中对五脏痹除《素问·痹论》有所论述外 ,还散见于《素问》的“五藏生成篇”、“玉机真藏论”、 “四时刺逆从论”及《灵枢》的“邪气藏府”、“官针”等 篇中。其具体所指又稍有不同,如《素问·痹论》云:“肝痹者 ,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为肝气痹阻、水 液失于疏泄之证。而《素问·五藏生成篇》中描述的肝痹则基 本为寒湿侵犯肝经所致,其症“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 有积气在心下支肤,名日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 足清头痛”。此为肝经气滞可的编辑表课件现PP。T 但从总体上言,《内经2 》中的脏腑痹都是
括气血虚、阴虚、阳虚,临床多为本虚标实,或虚实挟杂,
实痹包括风寒湿热顽痹。由于中医学在辨证分类上具有灵
可编辑课件PPT
5
活性,因此只能视作相对固定的形式,未可执拘。河南贾天
安对数百例观察分析,发现气虚之人多患着痹,治拟补气健
脾,佐以除湿散寒,活血通络,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阳虚之
人多患痛痹,治拟温阳散寒,佐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方
比较,《内经》中心痹的范畴可能已包含了现代的胸痹与心
痹二者在内。
二. 痹症的辨证治疗
1. 治痹证当首辨虚实
虚和实是中医鉴别疾病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素问》称

27金匮要略痹证证治特点

27金匮要略痹证证治特点

痹证常用药
通阳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息风止痉、破 血行血、疏逐搜剔
痹证常用药
抵当汤(丸)、大黄䗪虫 丸、下瘀血汤、 鳖甲煎丸等著名方剂, 在《金匮要略》中就多次使用虫类药用以 治疗疑难杂症,种类包括蜘蛛,䗪虫,虻 虫,水蛭,蜂巢,蜣螂,鼠妇,蛴螬
紫河车、海龙、海马、蛤蚧、 驴胶、鹿角胶、龟胶
虫、炮甲
《金匮要略》论痹证特点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病因
1.外感湿邪
《说文解字》:“痹,湿病也。”
病因
1.外感湿邪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 湿痹”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 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王某,2017年5月16初诊。一身疼痛2年余。2年前出现一身痛 ,以髋关节、踝关节、手腕关节为主,隐痛难忍,遇寒加重,严重 者可出现关节肿胀,怕风,极易出汗,腰酸,手足心发热,大小便 可,饮食可。乏力,不能胜任体力劳动,走路不到500米就觉累。 曾到上海、广州、长沙等地检查,除了血沉稍高,余都正常。曾以 消炎药治疗,疗效不佳,医生建议吃激素,患者拒绝,遂来就诊。 现主要以止痛药维持,一天两粒,停止痛药则疼痛难以入睡。脉弦 细稍数,舌淡苔黄白相间。
治法
3.温阳法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治法
4.益气行血法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
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 五物汤主之 。
治法
5.寒热同治法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
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 汤主之。
治法
6.清热通络止痛法 “温疟者,其脉如平,甚无寒但

中医内科学痹症

中医内科学痹症

三、诊疗关键 点
3.舌苔脉象:
舌质红,苔多白滑,脉象多见沉紧、沉弦、沉缓、
涩。
4.辅助检验:
试验室和X线等检验常有利于痹病诊疗。
中医内科学痹症
25/55
四、判别诊疗
当与痿病相判别,二者病位都在肢体,肢节痹
病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
痿病相同。 发病部位
痹病 四肢均可罹患
痿病 大多见于下肢
20/55
痹病病因病机总图
风寒湿邪 风湿热邪
乘虚侵入人体 留注经络关节
素体阳胜或阴虚有热
风邪偏胜——行痹 寒邪偏胜——痛痹 湿邪偏胜——着痹 风寒湿邪郁久化热 热邪偏胜——热痹
感受热邪,邪从热化
重复发作
津血不畅 伤耗气血
日久不愈
复感于邪,
邪气内合
痰瘀阻络 气血亏虚 脏腑痹
中医内科学痹症
21/55
二、病因病机
另外,除上述基本治则外,对行痹还可配合养血;痛痹, 配合温阳;着痹配合补脾之法(见文件介绍《医 宗必读 · 痹》)。
中医内科学痹症
29/55
治疗标准
祛风:防风、细辛、羌活、桂枝、桑枝。
祛 散寒:细辛、桂枝、秦艽、川乌、草乌。
邪 除湿:羌活、独活、苍术、苡仁、萆薢、黄柏。

清热:石膏、知母、黄柏、寒水石、羚羊角。
中医内科学痹症
32/55
(二)辩证分析: 风寒湿袭表,阻滞经络,不通则痛——酸痛、屈伸不利; 风邪偏胜,善行数变——疼痛游走不定; 外邪束表,营卫不和——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烧 苔薄白,脉浮——风寒在表
中医内科学痹症
33/55
五、辨证论治
病机概要:风寒湿邪,留注经络关节 ,风邪偏胜。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宣痹通络为主,佐以疏风) 方药:防风汤加减《宣明论方》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
中医内科学
26
第26页
(3)着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
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 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代表方:薏苡 仁汤加减。本方有健脾祛湿,发散风寒作用, 适合用于痹证湿邪偏盛,关节疼痛肿胀重着。
其次要观察肢体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 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
再者,个别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
则是因为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
废而不用造成肌肉萎缩。
4/20/2024
中医内科学
18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
第18页
相关检验
病变相关部位骨关节x线和cT等影像学检验常有利 于本病诊疗和了解骨关节疾病病变部位与损伤程度。
22
第22页
证治分类
1.风暴湿痹
(1)行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包括 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 烧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证机概要: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本方有发散风寒、祛湿通络作 用,适合用于痹证风邪偏盛,游走性关节疼痛。
4/20/2024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
中医内科学
10
第10页
病因
1.外因 (1)感受风寒湿邪 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
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腠经络, 滞留于关节筋骨,造成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 因为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 痹之别。 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从阳 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 (2)感受风湿热邪 久居酷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 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 痹。

痹症

痹症

痹证痹证(Bi syndrome)是由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痹,即痹阻不通。

痹证(Bi syndrome)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

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内脏痹和肢体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证,包括西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

综述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

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

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同,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

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则为热痹。

总之,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闭阻不通,产生本病。

痹证发病原因:正虚即正气不足。

所谓“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能力,这些能力又无不以人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脏腑经络之功能为基础。

因此,正气不足,就是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不足及脏腑组织等功能地下、失调的概括,由于正气不足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因素,所以又说内因正虚。

引起正虚的原因不外下述三个方面:1.禀赋不足禀赋是痹症发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现在研究也证实,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2.劳役过度首先,劳力过度致正虚进而可致痹症。

其次,劳神过度及房劳过度同样有损正气而致痹症。

其三,不仅过劳易伤正气,过逸同样有所遗害。

因为生命在于运动,若长期不运动、不锻炼,容易使气血运行迟缓脾胃功能减弱而出现呼气气短,言语无力纳呆食少,倦怠乏力等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痹证【概述】痹证是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症状的病证,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历代医家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特点,赋予不同的病名如湿痹、血痹、历节、历节风、白虎历节、痛风、鹤膝风、鼓槌风等;另外依据病变部位、发病时间的不同,可分为皮、脉、肉、筋、骨五痹。

有关痹证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

《内经》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论述:《素问·痹论》认为痹的产生与风、寒、湿三气杂至及饮食和生活环境有关,所谓“饮食居处为其病本。

”这是有关痹证的病因病机最早、最系统的论述;在痹证的证治分类上,根据病因主要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类;同时在痹证演变方面指出痹证迁延不愈,会内舍脏腑,而为脏腑痹。

《金匮要略》论述了湿痹的证候与治法,并提出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方剂治疗痹证,沿用至今。

《华氏中藏经·卷中·论痹》在《内经》的基础上对痹证病因的论述增加了暑热的因素,在辨证的类型方面最早提出了热痹的名称。

《诸病源候论》强调体虚感邪是痹证发病的主要因素。

《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搜集了大批古今验方,如至今仍常用的独活寄生汤首载于《千金要方》。

《症因脉治·痹症论》对热痹之病因、症状、治疗均予以详细论述,完善了痹病的诊治内容。

《医宗必读》对痹证治疗原则有很好的概括,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治疗,行痹应参以补血,痛痹参以补火,着痹参以补脾补气之剂。

《温病条辨》中所拟定治疗热痹方剂如宣痹汤、加减木防己汤,用药灵活。

王清任强调血瘀发病的重要性,治疗上拟定以活血化瘀为主的身痛逐瘀汤,扩充了痹证方剂的类型。

西医学的结缔组织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骨与关节疾病、软组织疾病,如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硬皮病、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增生性关节病、骨软骨炎等,或某些血管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及肿瘤等,出现类似痹病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篇有关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痹证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

正气偏虚,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是发病的外在条件。

一、体虚感邪患者素体正气亏虚,气血不足,腠理空疏,故外邪易于入侵,既病之后又无力驱邪外出,以致风寒湿热之邪深入,留连于筋骨血脉而为痹证。

早在《灵枢·五变》就有“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

”《济生方·诸痹门》云:“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气湿气而成痹也。

”气虚或阳虚者以其卫外不固,易为风寒湿邪所伤,故感之者多为风寒湿痹。

临证可见骨节疼痛,时轻时重,遇寒痛增,得温痛减,自汗,肢冷倦怠,面色无华,舌淡白,脉沉细等症状。

阴虚者以其内热偏胜,感邪易于热化,多为热痺。

临证除见关节疼痛外,常伴见形瘦、口干、咽燥、舌红等症。

二、寒湿侵袭人体久居湿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感受风寒湿邪,外邪留注于肌腠经络,滞留于关节,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

正如《素问·痹论》所说的:“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其中风气胜者,以风性善行而数变,易使痹痛游走不定而成行痹;寒气胜者,以寒性凝滞收引,易使痹痛部位固定,痛较剧烈而成痛痹;湿气胜者,以湿性粘滞重着,易使肌肤、关节麻木重着,痛有定处而成着痹。

三、感受风湿热邪或风寒湿痹郁而化热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指出:“从来痹证,每以风寒湿三气杂感主治,召恙之不同,由于暑暍外加之湿热,水谷内蕴之湿热……”。

顾松园《医镜》认为风热痹不仅可由感受湿热之邪而起,亦可由风寒湿邪内郁日久,风变为火,寒变为热,湿变为痰,发为热痹。

临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剧烈,筋脉拘急。

热为阳邪,其性急迫侵入人体经络、关节之后,与人体气血相搏,经络瘀血而发生剧烈疼痛,由于火热薰灼最易伤津可出现发热,口渴,心烦,脉数等症状。

四、痰瘀交结,痹阻经络痹病日久耗气伤血,损阴劫津致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血停为瘀,湿凝为痰”。

痰瘀交结亦可同外邪相合,阻痹经络,深入骨骱,出现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等症状,同时有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的表现。

湿未成痰者,则见关节漫肿,按之柔软,疼痛不剧;痰留关节则见刺痛,掣痛,疼痛较剧,脉细涩,舌质有瘀斑;痰瘀交阻则按之稍硬,肢体麻木;若邪热互结则见关节红肿热痛;若见皮下结节为痰浊瘀血痹阻所致。

总之,痹证病机根本为邪气痹阻经脉,即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于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气血痹阻不通,不通则痛。

素体阳气阴精不足为内因,风寒湿热之邪入侵为外因。

痹证日久,可由经络累及脏腑,出现相应的脏腑病变,其中以心痹较多见。

《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痛,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也可因痰浊瘀血交阻经络、关节。

使疾病迁延难愈,或因气血耗伤,肝肾亏损而致正虚邪恋,虚实夹杂,而成顽疾。

【类证鉴别】本病与痿证鉴别。

两者同为肢体疾患,但有不同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点。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之邪痹阻经络,气血运行受阻,甚则脏腑功能失调。

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屈伸不利、关节畸形,四肢均易病及,无肢体痿弱及肌肉萎缩,少数痹证患者由于疼痛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痿证的病机为五脏精血亏损,无以灌溉固流,经脉失养,临床以手足软弱无力,患肢枯萎削瘦为特征,严重者甚至手不能握物,足不能任地,但无肢体关节疼痛症状。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一)辨病邪特点痹证的证候多因感受邪气性质不同而表现各异。

风性轻扬,善行数变,故其疼痛呈游走性,无固定部位,发病多在上肢肩背;寒性凝滞,则疼痛剧烈如刀割针扎,因寒而剧,得温则痛减,痛处固定,舌苔白,脉紧;湿性粘滞,肢体痠痛重着,其发病多在下肢腰膝,湿留关节则濡肿,苔白腻,脉濡;热性急迫,最易薰灼津液,使之关节红肿疼痛剧烈,筋脉拘急,并出现高热,口渴等全身症状,舌红苔黄干,脉滑数。

(二)辨痰瘀久病多瘀,湿聚为痰。

痹证日久,由于经络气血为外邪壅滞,运行不利而变生瘀血痰浊,停留于关节骨骱,痼结根深,难以剔除,因痰瘀胶结,痹阻加重故刺痛、掣痛,疼痛剧烈。

若兼见关节红肿发热,口渴、尿赤,关节周围紫暗,舌有瘀斑,脉细涩为湿热留著经络未去,与瘀相合;若兼冷痛,遇冷加剧,得热暂安,苔白脉迟为风寒湿邪深入筋骨,挟痰挟瘀。

(三)辨虚实痹证新病多实,久病多虚。

痹证初起,风寒湿热之邪入侵,多起病急,正气尚能抗邪疼痛多剧,脉实有力,以邪实为主。

若反复发作或渐进发展,多由于经络长期为邪气壅阻,营卫不行,湿聚为痰,经络瘀阻,痰瘀互结,病势较缓,脉虚无力,多为正虚邪实。

病久入深,气血亏虚,肝肾虚损,筋脉失养,为正虚邪恋之证,以正虚为主。

(四)辨体质素体阳盛或阴虚有热者,感受外邪易从热化,多属热痹;素体阳虚者,感受外邪易从寒化,多属寒痹。

(五)辨证结合临床辅助检查因为导致痹证的疾病有很多,痹证多为某些疾病的一个症状,因此不仅需要对痹证进行辨证治疗,同时也要对其辨病施治。

根据疼痛相关的部位进行X光片、CT、甚至核磁扫描,有助于对本病进行诊断,了解骨关节疾病的病变部位及损伤程度。

实验室检查如:抗“O”、血沉、C-反应蛋白、粘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类风湿因子、血清抗核抗体、血清蛋白电泳、血尿酸盐以及关节镜等检查有助于引起关节疼痛相关疾病的诊断。

若患者出现患肢发凉、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者,怀疑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应予下肢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

此外,心电图、血清酶学及心脏彩超等检查可提示痹证是否内舍于心。

二、治疗要点祛邪活络,缓急止痛是痹证的治疗原则。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祛风,散寒,除湿,清热,舒经通络。

久病正虚邪恋常配伍益气养血,滋补肝肾之品,以扶助正气,顽痹痰瘀胶结应祛瘀化痰。

(一)早期逐邪,晚期补虚本病初期邪盛正亦盛,故以逐邪为主,并根据风寒湿热的偏盛辨证施治,风者散之,寒者温之,湿者祛之,热者清之,瘀者通之。

晚期正虚邪恋,病邪缠绵,肝肾受损,气血耗伤,故宜益气养血,补养肝肾,强筋健骨,顾护正气。

(二)活血化瘀法初期因风寒湿邪瘀滞经脉而致痹,故祛邪即可通络,稍佐活血之品,既能促进血液运行,又有利于驱除外邪;若邪瘀并存,则祛邪与化瘀并重;邪气久羁,痰瘀互结,一般活血药物难奏效,则需予虫类药物入络搜剔,破血逐瘀。

(三)稍佐引经药物由于痹证的病变部位各异,根据病变部位及所属经络选用适当的引经药物能够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

(四)用药宜忌痹证多由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为之,初期治疗多以祛风、散寒、除湿为主,忌用攻下、收敛、酸寒及苦寒之品,但若感湿热之邪,或风寒湿邪郁久化热,则不能拘泥于此说。

三、基本辨证分型及治疗(一)行痹主症特点: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等表证,苔薄白,脉浮。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

本方具有祛风散寒除湿的作用,并兼能养血通络,方中防风、秦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麻黄、杏仁散寒宣肺,达邪外出,是取肺主皮毛之意;葛根解肌祛邪;赤茯苓淡渗湿邪;当归能养血活血,舒络柔筋,以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生姜、甘草、大枣和中调营。

若酸痛以肩肘等上肢为主者,可选用羌活、桂枝、白芷、威灵仙、川芎祛风通络止痛;酸痛以膝踝等下肢关节为主者,选加独活、川牛膝、木瓜、萆薢通经活络,祛湿止痛;酸痛以腰背关节为主者,多为肾气虚,酌加狗脊、杜仲、淫羊藿、巴戟天、续断等温补肾气。

若见关节肿大,怕冷畏风,苔薄黄,为邪有化热之象,寒热错杂,治当温凉并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二)痛痹主症特点:肢体关节紧痛,痛有定处,疼痛剧烈,遇寒痛增,得温痛减,关节不可屈伸,痛处不红不热,常有冷感,舌苔薄白,脉弦紧或沉迟而弦。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减。

本方乌头配麻黄能搜剔入骨之风寒,川乌大辛大热,驱寒邪、止痹痛,麻黄发散驱逐偏于在表之寒邪,二者为方中主药;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卫,并能利血通痹。

若关节发凉,疼痛剧烈可加附子、细辛、桂枝、干姜温经散寒止痛;若寒阻痰凝兼见麻木者配半夏、桂枝、南星。

(三)着痹主症特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或见患处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本方有渗湿通经活络之功,并针对着痹湿盛的特点,配以健脾之剂。

方中苡仁甘淡利湿、疏筋和脉;羌活、独活、防风祛风胜湿;苍术健脾除湿;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生姜、甘草健脾和中。

若恶寒发热、身烦痛为风湿在表,可去川乌、当归加白芷、藿香解表化湿;若肌肤麻木不仁加路路通、豨莶草;关节肿胀加海风藤、萆薢、木通;小便不利加泽泻、车前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