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与蛐蛐

合集下载

蝈蝈与蛐蛐读后感

蝈蝈与蛐蛐读后感

蝈蝈与蛐蛐读后感《蝈蝈与蛐蛐》是一部由知名作家刘慈欣所著的科幻小说。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哲理,深受读者喜爱。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寓意深刻的角色,探讨了人类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引发了读者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思考。

小说以一个虚构的未来世界为背景,描述了蝈蝈和蛐蛐这两种生物在这个世界中的生存状态。

蝈蝈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智能生物,他们拥有先进的科技和文明,生活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中。

而蛐蛐则是一种原始的生物,他们生活在野外,依靠自然规律生存。

在这个未来世界中,蝈蝈和蛐蛐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冲突和合作成为了整个故事的主线。

通过蝈蝈和蛐蛐这两个角色的对比,作者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蝈蝈代表了现代社会中的精英阶层,他们拥有着先进的科技和文明,生活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中。

而蛐蛐则代表了普通人,他们生活在自然规律下,依靠着简单的生存方式。

蝈蝈和蛐蛐之间的冲突和合作,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

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呼吁人们反思现代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思考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

除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小说还通过蝈蝈和蛐蛐之间的冲突和合作,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在小说中,蝈蝈代表了现代科技文明,而蛐蛐代表了自然规律。

蝈蝈通过自己的科技和文明,试图改变自然规律,却最终陷入了困境。

而蛐蛐则通过顺应自然规律,生存下来。

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呼吁人们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警示人们不要过度干涉自然,要学会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总的来说,《蝈蝈与蛐蛐》是一部富有哲理的科幻小说,通过蝈蝈和蛐蛐这两个角色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引发了读者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是一部值得深入阅读和思考的作品。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小说,从中获得启发,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蝈蝈与蛐蛐读后感

蝈蝈与蛐蛐读后感

蝈蝈与蛐蛐读后感《蝈蝈与蛐蛐》是一部以蝈蝈和蛐蛐为主题的小说,作者通过两种昆虫的对话和互动,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友爱。

这部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引起了读者的深思和共鸣。

在小说中,蝈蝈和蛐蛐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敌意。

然而,在面对外界的威胁和困难时,它们却能够放下成见,携手合作,共同克服困难。

这种友爱和团结的精神,给予了读者极大的启发和感动。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情景,当人们面临共同的困难和挑战时,往往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实现共同的目标。

另外,小说中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

在小说中,蝈蝈和蛐蛐虽然表面上是友好相处,但内心却存在着猜疑和嫉妒。

这种复杂的心理描写,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脆弱和矛盾。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也常常存在着这样的猜忌和嫉妒,这种心理对人们的关系和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理解和包容,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此外,小说还通过蝈蝈和蛐蛐的故事,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在小说中,蝈蝈和蛐蛐生活在大自然中,它们对自然的景色和生命的奇迹充满了敬畏和赞美。

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给予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珍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珍惜和保护自然,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谐共处。

总的来说,小说《蝈蝈与蛐蛐》通过对蝈蝈和蛐蛐的故事的讲述,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善良和友爱,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这部小说不仅给予了读者深刻的思考和启发,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感受到其中的温暖和力量,从中汲取正能量,成为更加善良、友爱和积极向上的人。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文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文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蝈蝈和蛐蛐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2)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蝈蝈和蛐蛐的特点;(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动物;(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蝈蝈和蛐蛐的名称、分类和分布;2. 蝈蝈和蛐蛐的外部形态特征;3. 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及生态环境;4. 蝈蝈和蛐蛐的鸣叫原理及声音特点;5. 蝈蝈和蛐蛐的饲养与保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蝈蝈和蛐蛐的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2. 教学难点:蝈蝈和蛐蛐的鸣叫原理及声音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标本、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搜集蝈蝈和蛐蛐的相关资料,观察实物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蝈蝈和蛐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昆虫;(2)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共同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特点。

2. 探究学习:(1)教师分发实物标本,引导学生观察蝈蝈和蛐蛐的外部形态;(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3)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蝈蝈和蛐蛐的鸣叫原理及声音特点。

3. 实践操作:(1)学生动手操作,尝试饲养蝈蝈和蛐蛐;(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饲养和保护蝈蝈和蛐蛐。

4.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作业:(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蝈蝈和蛐蛐的分布情况;(3)思考如何保护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蝈蝈和蛐蛐的特点;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4. 利用实验操作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5.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文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蝈蝈与蛐蛐教案课时安排:25分钟年级:大班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和了解蝈蝈和蛐蛐这两种昆虫的特点。

2. 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3.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观察能力。

教学材料:1. 蝈蝈和蛐蛐的图片或实物。

2. 观察记录表。

3. 彩色笔或蜡笔。

教学步骤:1. 引入:向幼儿展示蝈蝈和蛐蛐的图片或实物,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 讲述:简要介绍蝈蝈和蛐蛐的特点,如外形、生活习性等。

3. 观察:让幼儿观察蝈蝈和蛐蛐的行为,如叫声、动作等。

4. 记录:提供观察记录表,让幼儿用彩色笔或蜡笔记录下观察到的内容。

5. 分享:让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记录,鼓励他们用语言描述。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对蝈蝈和蛐蛐的认识程度,是否能够正确说出它们的特点。

2. 观察幼儿在观察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是否能够仔细观察并记录。

3. 评估幼儿在分享环节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能够用语言描述自己的观察。

二、课堂活动活动名称:蝈蝈与蛐蛐的音乐会活动时间:15分钟活动目标:1. 让幼儿了解蝈蝈和蛐蛐的叫声特点。

2. 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1. 蝈蝈和蛐蛐的叫声录音。

2. 音乐播放设备。

活动步骤:1. 引入:向幼儿介绍蝈蝈和蛐蛐的叫声特点。

2. 播放录音:播放蝈蝈和蛐蛐的叫声录音,让幼儿倾听并辨别。

3. 音乐会:组织幼儿进行小音乐会,让幼儿模仿蝈蝈和蛐蛐的叫声。

4. 音乐欣赏:播放蝈蝈和蛐蛐的叫声录音,让幼儿欣赏并感受音乐的美妙。

活动评价:1. 观察幼儿对蝈蝈和蛐蛐叫声的辨别能力,是否能够正确模仿它们的声音。

2. 评估幼儿在音乐会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是否能够主动模仿并享受音乐。

三、教学活动活动名称:蝈蝈与蛐蛐的手工制作活动时间:10分钟活动目标:1. 让幼儿了解蝈蝈和蛐蛐的外形特点。

2. 培养幼儿的动手制作能力。

活动准备:1. 蝈蝈和蛐蛐的图片或实物。

2. 手工制作材料:纸张、剪刀、胶水等。

蝈蝈与蛐蛐ppt课件

蝈蝈与蛐蛐ppt课件

形态特征
01
02
蝈蝈
蛐蛐
体形较大,通常呈绿色或棕色,头部短小,复眼发达,触角细长且呈 丝状。前翅革质,后翅较大,扇动有力。
体形较小,通常呈黑褐色,头部略呈三角形,触角较短。前翅较薄, 后翅较大,扇动时发出鸣声。
生活习性
蝈蝈
生活在各种环境中,如草地、森 林、灌丛等。它们以植物汁液和 昆虫为食,白天活动,善于跳跃 和攀爬。
PPT课件
目录
• 引言 • 蝈蝈与蛐蛐的生物特性 • 蝈蝈与蛐蛐的文化意义 • 蝈蝈与蛐蛐的保护与利用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介绍
01
主题名称
PPT课件制作技巧
02
主题简介
介绍如何制作高质量的PPT课 件,包括内容设计、视觉效果
、动画效果等方面的技巧。
03
主题目的
帮助听众掌握PPT课件制作的 核心技巧,提高其演示和教学
蛐蛐
主要生活在阴凉潮湿的环境中, 如草丛、石缝、洞穴等。它们以 植物汁液和昆虫为食,夜间活动 频繁。
繁殖与生长
蝈蝈
繁殖期通常在夏季,雌蝈蝈会将卵产 在植物叶片上。卵呈黄色或淡绿色, 孵化期约2周左右。
蛐蛐
繁殖期在秋季,雌蛐蛐会将卵产在土 中。卵呈黄色或淡褐色,孵化期约3周 左右。
03
蝈蝈与蛐蛐的文化意义
对未来的展望
我们期望未来PPT课件能够更加 注重互动性和个性化,提高学生
的学习体验。
随着技术的发展,PPT课件可能 会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 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沉浸式的
学习体验。
我们也希望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加 深入地研究PPT课件的教学效果 ,为教学实践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对人们的启示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第一章:蝈蝈与蛐蛐的简介教学目标:1. 了解蝈蝈与蛐蛐的基本特征和习性。

2. 掌握蝈蝈与蛐蛐的分类和生态环境。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重点:蝈蝈与蛐蛐的特征和习性。

教学难点:蝈蝈与蛐蛐的分类和生态环境。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标本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蝈蝈与蛐蛐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两种昆虫。

2. 讲解:介绍蝈蝈与蛐蛐的特征和习性,如身体结构、生活习性等。

3. 互动:学生观察蝈蝈与蛐蛐的标本,描述它们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蝈蝈与蛐蛐的特征和习性。

第二章:蝈蝈与蛐蛐的生态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蝈蝈与蛐蛐的生态环境。

2. 掌握蝈蝈与蛐蛐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蝈蝈与蛐蛐的生态环境。

教学难点:蝈蝈与蛐蛐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标本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蝈蝈与蛐蛐的生活环境,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两种昆虫生活在哪里。

2. 讲解:介绍蝈蝈与蛐蛐的生态环境,如栖息地、食物来源等。

3. 互动:学生观察蝈蝈与蛐蛐的标本,分析它们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蝈蝈与蛐蛐的生态环境及其作用。

第三章:蝈蝈与蛐蛐的鸣叫原理教学目标:1. 了解蝈蝈与蛐蛐的鸣叫原理。

2. 掌握蝈蝈与蛐蛐的鸣叫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蝈蝈与蛐蛐的鸣叫原理。

教学难点:蝈蝈与蛐蛐的鸣叫特点。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标本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蝈蝈与蛐蛐的鸣叫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两种昆虫是如何鸣叫的。

2. 讲解:介绍蝈蝈与蛐蛐的鸣叫原理,如发音器官、鸣叫声特点等。

3. 互动:学生观察蝈蝈与蛐蛐的标本,分析它们的鸣叫特点。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蝈蝈与蛐蛐的鸣叫原理及其特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蝈蝈与蛐蛐》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蝈蝈与蛐蛐》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和阅读理解能力,但在诗歌鉴赏方面仍有待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有较强的感知能力,但往往缺乏将这种感知转化为文字表达的能力。因此,在进行《蝈蝈与蛐蛐》这首诗歌的教学时,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诗歌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不同,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提问:“为什么诗人会选择蝈蝈和蛐蛐作为诗歌的主题?它们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思考。
3.展示蝈蝈和蛐蛐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两种小生物,为接下来的诗歌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500字
1.诗人简介:介绍诗人的人生经历、创作特点,使学生了解诗人的背景,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5.课堂反馈:
-学生在课后对课堂所学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诗歌鉴赏和创作方面的优点和不足。
-要求:以书面形式提交,不少于200字。
九年级语文上册《蝈蝈与蛐蛐》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蝈蝈与蛐蛐》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首诗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诗歌中出现的生词、成语、典故,如“轻歌曼舞”、“低吟浅唱”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特点,掌握《蝈蝈与蛐蛐》的文学地位及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诗歌创作:鼓励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物为主题的诗歌。
3.课堂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给予针对性指导。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隐喻等知日常生活中关注大自然,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蝈蝈与蛐蛐ppt课件

蝈蝈与蛐蛐ppt课件

昆虫的繁殖与生存环境的一般特点
繁殖方式
昆虫通常以卵生方式繁殖后代。
对环境的适应性
昆虫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能够在 各种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对食物的偏好
昆虫的食物来源广泛,包括植物 、动物和腐殖质等。
06
结论
总结对比蝈蝈与蛐蛐的特点
外观对比
蝈蝈通常比蛐蛐更大,颜色更为鲜艳,而蛐蛐则 更小,颜色单一。
鸣声对比
蛐蛐的繁殖与生存环境
产卵场所
通常在土中或植物的根茎间。
幼虫的成长
幼虫成长需要约2-3个月,主 要靠吃植物的茎、叶、果实等 为生。
繁殖时间
主要在秋季,具体时间因品种 和环境条件而异。
卵的孵化
卵孵化时间通常需要7-30天, 具体时间因品种和环境条件而 异。
成虫寿命
成虫寿命通常为2-3个月,但 也有长达6个月的个体。
蝈蝈喜欢栖息在草地、灌 木丛、树林等环境中,常 在野外觅食。
活动时间
蝈蝈活动时间主要在夏季 ,通常在白天活动,晚上 会躲在草丛或树木的枝叶 中休息。
繁殖与寿命
蝈蝈的繁殖期通常在5-8 月,雌虫会产卵在植物组 织中,每只雌虫可产卵 30-80粒。寿命一般为2-3 个月。
蝈蝈的食物来源
主要食物
蝈蝈的主要食物是植物的叶子、花和果实,尤其喜欢食量大 且汁多的植物。
权利。
雌性蛐蛐在繁殖期会产卵于土壤 中,孵化出若虫后经过多次蜕皮
逐渐成长为成虫。
蛐蛐的食物来源
蛐蛐以植物的茎、叶、根、果 实等为食。
它们善于利用锋利的牙齿和颚 须捕捉食物。
在食物匮乏的情况下,蛐蛐也 会食用其他昆虫的幼虫或尸体 。
04
蝈蝈与蛐蛐的声音特征
蝈蝈的声音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达 描 适诗 写 宁人 夜 静对 的 的大 静 心自 谧 境然 、 。的 美 热丽 爱, 和表
• 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 心境?
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诗人安 适、宁静的心态。
课堂总结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 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而又各有其特点。《蝈蝈与蛐蛐》是一首 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 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 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 生机。《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 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 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
济慈墓志铭:
“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 写在水上的人。”
(一)整体感知
• 根据前面学过的读诗的方法,请同学们 在读诗前先给诗歌划上节奏和重音,然 后自由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然后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 1、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 了那两幅小景? • 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 3、“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 草茸茸的山上鸣叫。”理解盛夏的蝈蝈 和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由于要反映“人类所应当有的”生 活,浪漫义义作家的主观情感就特 别强烈,爱憎异常分明;为了表达 强烈的感情,浪漫主义作家经常借 助于热烈的幻想和大胆的夸张,用 奇特的想象和瑰丽的语言描绘色彩 斑斓的理想世界。
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诗 歌,吴承恩的《西游记》, 郭沫若的《女神》,就是我 国这类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二)文本探究
• 小组讨论: • 1、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 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 是怎样理解的? • 2、“大地的诗歌”仅指蝈蝈的乐音、蛐 蛐的歌吗? 《蝈蝈与蛐蛐》中哪些句子点明了主旨? • 诗中是怎样体现这一主旨的?
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理想主 义,就是按照作家认为生活应 当有的样式来反映生活,因而 总是理想地描写对象或者描写 理想化的对象。
俄·叶赛宁
预习交流
• 1、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
• 喧响() 欢嚷()
夜莺() 沉浸()
2、作者简介。
谢尔盖· 亚历山大德罗奇· 叶赛宁
(1895-1925),俄罗斯 诗人。擅长描绘农村大自 然景色,被誉为“天才的 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 奠基人之一。
合作探究
• 整体感知:自由朗读,思考讨论。 • 1、《夜》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夜晚? • 2、逐节归纳赏析这首诗的内容,诗人在 描绘夜景时,是从哪些不同的角度展开 描写的?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美。这 首诗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 3、诗人是怎样写“夜”的?(可以从选 材、写法、用词等方面考虑)
浪漫主义诗人
十四行诗
学习目标:
1、浪漫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 的情趣
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 蝈蝈()蛐蛐()昏晕()树篱() • 消逝()栖息()凝成()草茸茸()
2、走近作者
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起初济慈是学医 的,他喜好文学,1816年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 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 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 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 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 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 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 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 “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 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河水、松林 夜莺、秧鸡 溪水 明月、大河 小溪、青草
}
}
静谧(自然沉入梦乡)
美丽(一切披上银装)

整体感知
第一节 描写夜的静谧。 通过听觉、视学 第二节 写出夜的美好。
侧重听觉
衬托,以动 衬静 抓住意象 大河、小 溪、青草
银 装
进一步描写月光下 第三节 大自然的美丽。
又回到夜的静谧, 第四节 并再次写到美丽 的月色。
拓展延伸
我国古代诗词中描写夜的名句:
1.“小楼一夜听风雨,明朝深巷卖杏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
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
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
4.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