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考研郭沫若专题复习
郭沫若考试题及答案

郭沫若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郭沫若的原名是什么?A. 郭开贞B. 郭沫若C. 郭沫若D. 郭开贞答案:A2. 郭沫若是哪个国家的著名文学家?A. 中国B. 日本C. 韩国D. 印度答案:A3. 郭沫若的代表作《女神》属于哪种文学体裁?A. 诗歌B. 小说C. 散文D. 戏剧答案:A4. 郭沫若在文学创作中提倡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精神是什么?A. 民主与科学B. 爱国与进步C. 自由与平等D. 民主与科学答案:D5. 郭沫若的诗歌《天狗》中,天狗象征着什么?A. 革命精神B. 封建势力C. 外来侵略D. 革命精神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郭沫若的文学创作主要有哪些特点?A. 浪漫主义B. 现实主义C. 现代主义D. 浪漫主义答案:A|D2. 郭沫若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诗歌创作B. 戏剧创作C. 散文创作D. 诗歌创作答案:A|B3. 郭沫若的哪些作品被广泛认为是现代文学的经典?A. 《女神》B. 《屈原》C. 《天狗》D. 《女神》答案:A|B|C4. 郭沫若在文学创作中所体现的思想有哪些?A. 爱国主义B. 民主主义C. 社会主义D. 爱国主义答案:A|B|C5. 郭沫若的文学创作对后世有哪些影响?A. 启发了现代诗歌的发展B. 推动了现代戏剧的革新C. 影响了现代散文的创作D. 启发了现代诗歌的发展答案:A|B|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答案: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郭沫若的诗歌《女神》中,女神形象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答案:在《女神》中,女神象征着新时代的女性形象,代表着自由、独立和解放的精神。
3. 郭沫若的戏剧创作有哪些特点?答案:郭沫若的戏剧创作以现实主义为基础,融合了浪漫主义色彩,强调戏剧的社会功能和教育意义,作品多以历史题材为主,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
文学考研郭沫若历史剧考点总结

文学考研郭沫若历史剧考点总结郭沫若是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在诗歌方面,其新诗代表作《女神》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同时,又是一位兼具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剧作家,五四时期对历史题材处理具有浪漫主义特征,抗争时期的历史剧,《棠棣之花》(1941)、《屈原》(1942)、《虎符》(1942)、《高渐离》(1942)、《孔雀胆》(1942)《南冠草》(1943)六部大型历史剧,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精神巧妙结合,更是将浪漫主义历史剧与席勒式的政治剧集合起来而形成独特的历史剧风格。
思想来源郭沫若具有浪漫主义气质,广泛接受泰戈尔、雪莱、海涅、歌德、惠特曼以及波德莱尔、魏尔伦等外国诗人影响,特别是惠特曼那种豪放的诗歌风格,在此影响之下,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
代表诗歌作品《女神》,以浪漫主义诗意为主调,借助驰骋的想象力,表现出五四一代那种冲破一切丑恶事物、推翻腐朽势力的力量,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现代自我形象。
郭沫若喜欢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魏尔伦的作品,受其影响,将象征纳入浪漫主义的总体框架中,强化诗歌的精神底蕴。
《女神》那些充满激情与想象的诗篇几乎都有象征意义,《凤凰涅槃》以凤凰更生象征诗人自己与祖国的新生。
浪漫主义史剧创作继承了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歌德、席勒、和我国元杂剧等的古典悲剧美学传统,悲剧冲突庄重严肃,格调高昂悲壮,富有悲壮崇高之感,这与曹禺刻画灰色人物,平凡人物的精神悲剧与忧愤深思、缠绵沉挚的悲剧美不同,郭沫若的史剧表现出崇高悲壮悲剧精神。
题材选择在历史剧创作过程中,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精神结合起来,以对历史人物的再创造表达对那个时代的忧愤之情。
取材古代人和事,但都面对现实说话,借古抒怀,融汇着风雷激荡的历史时代,具有强烈的现实战斗精神。
以现代人的眼光关照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让人们从古代联想到现代,引起人们的神思,启发人们面对历史、认识现实。
反侵略、反投降、反分裂、反独裁,彰显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英勇斗争,不怕流血牺牲的悲剧斗争精神,这是郭沫若历史剧的共同主题。
郭沫若试题及答案

郭沫若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其代表作有《女神》、《甲申三百年祭》等。
2. 郭沫若的诗歌风格以豪放、激昂著称,被誉为“五四”新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3. 郭沫若在历史学领域的研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有重要贡献,其中《甲骨文合集》是其重要的研究成果。
4. 郭沫若在考古学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甲骨文的研究和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研究。
二、选择题1. 郭沫若的《女神》是以下哪一部作品?A. 小说B. 诗歌C. 散文D. 戏剧答案:B2.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主要研究的是以下哪个历史事件?A. 甲午战争B. 辛亥革命C. 明朝灭亡D. 清朝建立答案:C三、简答题1. 请简述郭沫若在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
答案:郭沫若在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诗歌创作上,他的诗歌以豪放、激昂的风格著称,是“五四”新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女神》等,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也在思想上具有深刻的影响。
2. 郭沫若在历史学和考古学方面的贡献有哪些?答案:郭沫若在历史学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其作品《甲骨文合集》是研究甲骨文的重要成果。
在考古学方面,他对甲骨文的研究和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研究,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见解。
四、论述题1. 论述郭沫若的文学思想及其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答案:郭沫若的文学思想主张文学应服务于社会,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使命。
他的作品多以现实主义为基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郭沫若的文学思想和作品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新文学的发展,促进了文学形式和内容的革新。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郭沫若)【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郭沫若4.1复习笔记一、生平及创作道路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笔名沫若。
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和历史剧作家。
(一)生平经历与创作概况1.幼年(1)文学影响①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
②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论,林琴南翻译的外国文学名著,都对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2)社会活动目睹清政府统治的腐败和黑暗,民主意识和反叛精神不断增强,多次参加反抗军阀统治和教育当局的学潮。
2.日本留学(1)经过①东渡日本学医:1914年初留日期间,广泛涉猎大量世界名著。
泰戈尔、歌德、海涅、雪莱、惠特曼等诗人的作品对他产生了极大的鼓舞和深刻的影响。
②诗的创作爆发期:1919年上半年~1920年上半年1921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女神》,开辟一代诗风,成为中国现代新诗运动真正的奠基之作。
③成立“创造社”:1921年7月1921年7月,郭沫若与郁达夫、成仿吾、田汉、张资平等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共同发起组织了创造社。
(2)思想在接受西方文艺理论和哲学思潮的过程中,他特别受到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泛神论”哲学思想的影响。
(3)影响学医的兴趣逐步以至完全被文学所取代,开始创作白话新诗和小说。
3.第一次归国:1923年~1928年(1)经过①1923年回国后,在继续从事创造社工作的同时,又创作了许多新诗和历史剧。
如:先后结成诗集的《星空》《前茅》《瓶》和历史剧集《三个叛逆的女性》。
②1924年,翻译日本经济学家河上肇的著作《社会组织和社会革命》,开始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③1926年夏,参加北伐,任北伐军政治部副主任,在实际革命斗争中更清醒地认识了中国社会的本质问题。
④1927年3月底,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前夕,郭沫若写下震惊中外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
《中国现代文学史》郭沫若的主要考点

郭沫若的主要考点1、为什么说《女神》真正开创了现代新诗的格局关键点:①思想内容:充分展示了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包括对旧事物的批判,创新精神和更新意识的歌颂,以及充满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的塑造)②艺术特点:浓烈醇厚的浪漫主义抒情特色(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狂飙突进般的气概;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绚丽浓厚的色彩;外在形式上真正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2、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理论及实践成就(07年考过相关内容)关键点:①理论观点:历史悲剧和对历史题材的再创性理论观点②整体艺术风格(选材和剪裁上的独到性;重塑人物的主观性色彩;浓烈的抒情色彩和沉郁的悲剧气氛)【《女神》】于1921年出版的《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全面展示出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白话自由体新诗集。
许多人通过它强烈地感受到:原来新诗是可以这样写的。
一、《女神》的思想内容:《女神》以其饱满激昂的情绪充分传达了五四时代高扬科学民主、反对封建专制、主张个性解放的时代特质,集中强烈地体现了狂飙突进、焚旧铸新、无所畏惧的时代精神,整部诗集充满了对社会黑暗的深恶痛绝和势不两立,无情揭露了世间的不平、污浊与腐朽,表达了诗人向旧制度和旧世界勇敢挑战的气概。
1、对旧事物的批判。
在《凤凰涅磐》中,诗人借凤凰的哀歌面对“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茫茫宇宙”,发出了强烈的诅咒和质问。
于是诗人化作“一条天狗”,“把月来吞了”,“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把全宇宙来吞了”。
需要指出的是,诗人对旧事物的批判并不只是针对某些个别的社会现象,而是一切阻碍社会进步的旧事物,是整个的旧宇宙,包括旧中国,这其中还特别包括诗人的“旧我”。
虽然当时也有许多进步诗人写过向往光明的诗歌,但像这样敢于同旧世界决裂、敢于向旧世界宣战,充满着创造的信心和乐观精神、充满着英雄气概和革命理想主义的诗篇却很少见到。
2、充溢着热情的创造精神和更新意识。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备考——专题作家复习(鲁迅、矛盾、郭沫若)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备考——专题作家复习(鲁迅、矛盾、郭沫若)鲁迅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
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揭露批判极其深刻。
多数作品描写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及制造的一系列人生悲剧,主人公主要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
阿Q、孔乙己、祥林嫂,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封建社会的黑暗。
如孔乙己身受封建科举制度和等级观念毒害,沦落到下层穷愁潦倒,表现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惊人冷漠。
揭示了封建思想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
如《药》的悲剧是双重封建统治者用钢刀杀害革命者,封建迷信思想使华老栓把人血馒头当药为华小栓,但却治不老病。
悲剧在于,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竟是反青革命志士的鲜血做成的。
革命者为人民革命而献身,作为人民一员的华老栓并不理解。
表现粗群众的愚昧麻木,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之深。
小说既暴露了封建势力造成的人民物质上的“病苦”,更着重暴露了人们精神上的“病苦”,以惊醒“不幸的人们”起来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锁。
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集《呐喊》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的七斤,是三种类型的农民形象。
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一、共同点:都受封建势力压迫剥削,却愚昧麻木不觉悟。
二、不同点:闰土是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民,勤劳、质朴但精神近乎麻木。
他儿童时代机灵、能干,二十多年后,由于社会的压迫使他像个木偶人。
七斤是另一类农民形象,虽与外界有接触,但仍然十分愚昧。
“辫子风波”,使他自己没有辫子而发愁得不知如何是好。
这些都表现了农民的愚昧落后缺乏觉悟。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
他是赤贫的雇农,被地主压迫,他不正视现实,常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而忘却了自己失败者的悲惨屈辱的处境。
通过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揭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矛盾:农民被封建主义残酷压迫剥削,生活极其悲惨;农民精神上愚昧麻木,却没有改变自己悲惨境遇而奋斗的思想和行动。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郭沫若)【圣才出品】

第5章郭沫若5.1 复习笔记一、郭沫若概述郭沫若(1892~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等。
四川乐山人,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
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
他是鲁迅在20世纪初热切呼唤、终于出现的摩罗诗人,又是新中国的预言诗人。
郭沫若是使新诗的翅膀飞腾起来的第一人。
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二、《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1.《女神》的文学地位《女神》的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
诗的抒情本质的强调,以及诗歌个性化的问题的提出,标志着对诗歌艺术认识的深化。
2.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1)《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是“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
为时代再造的中华民族的崭新形象在《女神》中第一次得到充分的艺术表现。
人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人的尊严得到尊重,人的创造力得到承认,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2)《女神》的主人公是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
“我”的形象所面向的是整个世界与人类。
他崇拜自己的本质,热烈追求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
(3)《女神》中的“自我”抒情形象又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
《女神》中的“我”不仅表现了崭新的民族魂,也袒露着诗人自己的灵魂。
《女神》的魅力及其不可重复性,正是在于它所达到的民族(与个体)精神及作家写作的自由状态。
(4)《女神》同时真切地展现了诗人在美学追求中的内在矛盾。
三、《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1.《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女神》的艺术想象与形象体系建筑在泛神论的思想基础上。
泛神论思想使诗人思绪飞腾,产生了《女神》式的奇特想象:大自然被充分地人化,地球成了有生命的母体,人与自然合二为一。
从泛神论思想出发,诗人把宇宙世界看作是一个不断进化、更新的过程。
《女神》的主导性风格是壮阔、雄奇,代表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特征。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教学辅导---郭沫若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教学辅导---郭沫若一、关于郭沫若生平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郭沫若"是他1919年9月11日开始在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诗歌时启用的笔名,取自于他家乡的两条大河:"沫水"(大渡河)和"若水"(青衣江)。
郭沫若生于的一个地主兼商人家庭,幼年时就受到古典诗词的熏陶,8岁开始学做对句和五七言诗,庄子、屈原、司马迁、李白等历史上的浪漫主义大文豪一直是他心中的偶像。
读小学时的"撕榜风波",少年时代因重症伤寒而留下的"两耳重听"的后遗症,以及家庭为他主持的"包办婚姻",都对郭沫若的性格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
戊戌维新时期,他接触到了"新学",梁启超、章太炎等激进的改良主义者的政论文章,培养了他的反叛性格,而"富国强兵"的思想则滋养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辛亥革命期间,他亲历了四川的"保路运动",辛亥革命的失败,既给他带来了失望和苦闷,也激发起他不屈的反抗精神。
1914年,郭沫若赴日留学。
与鲁迅一样,他到日本也是学的医学,但他沉醉在泰戈尔、海涅、歌德、屠格涅夫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中,并从斯宾诺莎那儿认识了"泛神论"。
1916年开始文学创作,最初的试笔即新诗,并初步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点。
这一年,郭沫若与日本姑娘安娜的热恋,点燃了他多年来一直郁积在心中的诗情,后来收在《女神》第三辑中的《死的诱惑》、《新月与白云》、《别离》等,都是为安娜而作的。
如《死的诱惑》等。
他后来的《炉中煤》等许多爱国名篇和他的第一篇小说《牧羊哀话》等,实际上也包含着他对爱情的歌颂。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已经在国内的《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诗歌的郭沫若,读到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发现惠特曼诗歌的自由形式更适于表现自己内心的激情,找到了"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的"喷火口"和"喷火方式",于是,在五四运动的鼓舞下,"在1919年下半年和1920年上半年,便得到了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几乎是一口气写出了《地球,我的母亲》、《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等具有独特个性的代表作,并在翻译歌德诗剧《浮士德》过程中,创作了《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等诗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待郭沫若文学史地位与民间评价(现代读者)的巨大发差?①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是鲁迅在20世纪初热切呼唤,终于出现的摩罗诗人,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②《女神》主导风格暴躁凌厉之气,为“五四”新生代提供了痛快的情绪宣泄,满足了当时的审美追求,而五四退潮之后,我们从中体会到的反封建争民主,气魄雄浑豪放,空前反叛精神,强烈爱国情感表达,张扬自我生命价值的肯定,无疑是五四时代精神诗意的表达,其泛神论思想欧化语言,自由诗歌形式,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艺术表现的多种可能性。
③郭沫若在当今读者中评价偏低,在乎儒家君子须“德才兼备”。
郭沫若于1920年代后期投身于革命,并长期以文化名流的角度从事政治,社会活动,有些读者反感于“趋时”与“多变”因而对于其文学作品评价也会受到影响。
④郭沫若本质作为浪漫冲动型天才诗人,其才华也多表现于诗歌创作中,而当他转身从政时时,诗人与政治人的歧途有时就难免尴尬乃至俗气。
⑤郭沫若吸取外国泛神论思想及学习简单自由诗歌表达,显得太直,太露,太粗糙,于传统温柔敦厚的诗风造成冲击,于中国传统诗歌追求意境浑厚的审美观念而言有不小的隔膜。
⑥一个社会所要求的文学产品必然是多个方面的,既要有哲人式的深邃,也要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真诚的抒情,我们应当承认,现代文学这两方面都还太少,正因为如此,我们应以宽容和知人论世的态度去评说郭沫若其人其诗,理解和珍惜《女神》等“五四”文化遗产。
同学A认为:1.儒家正统思想重视才性一元论,首先把"才性"解释为"德性",在道德层面讨论性,才性是统一的,有德者必有才。
而郭沫若的才性不一不符合大众对其的期待。
2.单从其才来说,郭沫若的文学史地位是时代的需要与个人创作个性的结合而造就的。
其中时代的需要是很大的因素。
创作个性的极端浪漫化脱离特定的时代就不具有永恒的审美价值。
同学B认为:关于郭沫若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民间差异,首先,是由于郭沫若的性格原因,从郭沫若学习文学的经历中不难看出,他是一个极易被煽动的人,因此在后面的政治动乱中,他并非是趋炎附势,却是真正的被煽动而感动而后成其事,并且由于郭沫若的文学史成就包括文学史学以及戏剧,由于民间对郭沫若的了解大概仅限于《天狗》等诗歌,因此,对其评价不高;其次,和民间审美不无关系。
中国传统诗歌审美追求意境,空灵,而郭沫若的诗歌大都直抒胸臆,于古典审美而言,大众并不是很能接受,因而评价不高同学C认为:第一,他在艺术的时代性上可以说很精准而强大,但涉及更具超越性的艺术价值,则有很大不足,他的代表作女神在社会最需要呐喊的时候出现,这是契机,在30、40年代,甚至建国后,郭沫若的创作手法和理念变化也能看出他随时代特点而变化的韧性。
第二,在诗歌艺术特色上,作为创作社领袖之一,他有自己独特的文风,情感饱满奔放,特点突出,容易激起群众的共情,这是风格,而这也成了他的标志,他极其强烈的时代性与宣泄咆哮式的诗歌表现手法正固化了群众对他的大众认识,适得其反。
第三,在艺术性上,他作为留学回来的进步作家,非常快,也非常准确地吸收了浪漫主义中最激烈的表达方法,同时这也是自己最擅长,最符合自己性格,也是当时时代最需要的精神出口,站在了文学研究会等现实主义作家的对立面,形成了富有张力的文学对抗,即是中国新文学的内部制衡,也对中国文学进行了非常关键的精神补充。
但他的表现形式因为情感过于爆炸性的表达,已经超过了浪漫主义应有的热情,让人觉得一味地宣泄和咆哮占据了诗歌的主体,是一种本末倒置,纯粹的冲动和灵感激发的艺术,缺乏思考性与自我审查。
第四,由于郭沫若最大的成就,处于白话文尝试阶段,且作为一个留学生,他许多的中英杂糅和文法不通,又加之他所谓的“灵感”创作,让他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可读性与鉴赏性。
同学D认为:对于郭沫若诗歌在不同时期的接受状况我先是联想到了胡适的《尝试集》,“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的句子现在看来也很幼稚,少有普通读者欣赏,但是它所蕴含的革命性意义超过了文本本身的审美鉴赏价值。
胡适当时受宋诗影响,提出“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并开始白话诗创作的尝试,打破诗的格律,以白话写诗,以“散文化”和“平民化”为目标。
但是初期白话诗都有明白平凡的特点,缺乏飞腾的艺术想象力。
是郭沫若诗歌的浪漫激情与狂放想象打破了这一局面,现在我们普通读者大众所不欣赏的恰恰是它在当时具有石破天惊意义的原因所在。
同样给他的诗歌带来诟病的还有语言的“欧化”色彩。
但是“欧化”色彩恰恰也是展现了郭沫若主动学习西方进行现代白话诗创作的主观努力。
今天看到罗兰.巴特的一句话“没有哪一种文学是永远革命的”。
也许正因为文学的发展是处在不断的流动性时代性革命性背景之下,同一个文学作品在不同时期的也会有不同的文学接受现象。
至于郭沫若本人一直在民间受到的负面评价,我认为有的是有失偏颇的。
民间对于政治性话语本来就有种天然的排斥,而郭沫若一直都身处政治漩涡之中。
他活跃于政治舞台并且屡屡善变也是与他本人充满激情的浪漫性格和少年时的遭遇有关。
他少年时在参加(具体哪个考试我不记得了)考试的时候本是第一名,但是阅卷人出于私心给了他不公正待遇(不好意思具体给他第几名我也忘了…)。
这件事虽然小,但是对于当时才华横溢年轻气盛的郭沫若来说是个打击,可能也使他日后对于权力对于公正有了不同常人的理解。
还有一个需要澄清的是,陈国恩老师讲课时有解释过,郭沫若在蒋发动四一二政变前就敏锐的感受到了时局即将有变,他是在共产党最危难的时候毅然加入共产党,说他惯于政治投机显然是有些冤枉了。
至于他从日本偷偷跑回中国抛弃了妻儿,这个也应当全面的看待这个问题。
在革命的召唤下,对于他这样一个天生具有热烈激情的人来讲,是无法阻挡自己回国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当中的。
他对于妻儿也并非冷酷无情,他创作《蔡文姬》投入了浓厚深挚的感情,很难说这不是出于自身切肤之痛而展现的情感写照。
(其实抛妻弃子现象在当时革命年代挺普遍的,丁玲为此还创作了《三八节有感》)如何评价郭沫若“失事求似”历史剧创作原则?历史剧是根据题材内容划分的戏剧种类之一,黑格尔在运用这一名称时,把它界之为“自过去的时代取材”的作品,并把“维持历史的史实”作为一项重要的创作原则,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话来说就是“据旧史即难于抒写,杂虚辞复滋混淆”。
在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上,矛盾提出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结合”的历史剧的创作原则。
莎士比亚采用罗马历史的戏剧往往也会打上英国民族性格的印记。
郭沫若早在现代戏剧发展的第一个十年里,写出著名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在历史人物的骸骨里吹进了“五四”精神,借着古人来说自己的话,过分表现自我和驰骋主观的想象力,没有适当处理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之间的关系因此没有形成完整的历史剧创作理论。
在抗战时期,郭沫若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创作《虎符》《屈原》等剧,明确提出“先欲制今,而后借鉴于古”而此时的“据古推今”是完全服务于政党需要的。
他曾十分明确表示“剧作家的任务是在把握历史的精神,而不必为历史的事实所束缚”因而提出“失事求似”历史剧创作原则,所谓“求似”就是力求对历史精神尽可能真实,准确地把握和表现,包括历史的“人物心理和时代心理”,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相似点的寻求与表现,他认为“以史事来讽喻今事,根据是在从气质与人的典型于古今之间无大差异,因而只要历史精神有相似处就可产生直接的社会效果,所谓“失事”不违背历史精神的真实条件下,和“和史事是尽可以出入的”,需要艺术家根据历史精神加以改造,如历史剧《屈原》在真实展现历史与现实的悲剧精神的前提下,为了使悲剧气氛更为庄严肃穆,剧作家充分驰骋想象力,灵活运用具体史实,不违背真实史实条件下,大胆表现自己的人格个性,借历史之酒杯浇现实的块垒。
郭沫若的“失事求似”的创作原则,强调了历史剧主观性与抒情性,突出历史剧悲剧力量的表达,但于戏剧结构完整性,人物形象厚度不足应该宽容看待,在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谈理论创作原则是可取的。
同学A认为:关于“失事求似”:1.失事求似是郭沫若对历史题材剧作的一种创作理论,强调剧作并非单纯描述真正的客观的历史。
不有想到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过诗人不在于叙述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而是要写可能发生的事情,因而诗更多哲学意味。
国外许多剧作名匠如莎士比亚都并不拘泥于真实历史事件的牢套,而是在一定客观基础上加以虚构加工,显然可以看到郭沫若受外国文学的影响很深。
2.“失事求似”是一个求“神“”而不求“形”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学一直都很重视“神韵”,形式好比载体是可以因“神”而变的,取两者契合为妙便出好作品。
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学对郭沫若的影响。
郭实为中西文学艺术融合之大家。
3历史是真实客观的科学,历史剧是文学,是艺术,郭的“失事求似”的历史剧观有将科学与艺术这两者分开的意向。
历史剧是艺术,因而更多虚构改编,更讲究“艺术的真实”。
4.“失事求似”在《屈原》诗中的体现不免想到“比兴”手法,屈原喜用香草美人象征托物,郭的“失事求似”可看出他更重精神内蕴的“兴”。
同学B认为:至于学长提的第二个“失事求似”的问题,我想的是可以利用文学理论的相关知识再结合具体创作意义来谈。
所以我先把相关教材语言贴出来,当作抛砖引玉:文学作为审美创造的自由空间,作家完全有权利而且能够在不同的历史理性视点上去展现人文精神。
作家的使命毕竟不同于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人们只能期待他们的人文精神同社会人生的某些本质的有意义的东西相联系,而不应该向他们提出诠释社会发展规律的非艺术要求。
文学的价值在于对真善美的追求,真善美固然需要历史理性的支撑(它们不是没有社会历史内容的外壳),然而作家各有自己的艺术个性,历史理性又是个多侧面多层次的意蕴空间,在文学创造中,作家完全有权利根据自己的艺术个性让人文精神在特定的历史视点上展现。
文学不是整齐划一的精神领域,更不应该成为某种廉价的时尚观念的形象演绎。
单一的历史视点的观点,不仅违背艺术规律,有时还会导致对人文精神的伤害。
片面强调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就意味着真善美的毁灭。
在这里,历史展与人文关怀形成了一个悖论。
面对这一悖论,自弘扬人文精神为己任的作家总会以艺术的方式保持两方面认识之间的张力,在肯定社会发展的前提下,用审美的视角,对…,从而让人文与历史两种价值相交会。
这非但没有失去“历史理性”,相反有助于增进人们对于社进中悲剧性一面的认识。
总之,文学是人文领域,理应多一点向真向善的人文关怀的倾注,少一点非艺术非审美单视点的理性主义的偏执。
(虽然有点跑题,但是我觉得这个也可以联系到三国演义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