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之英国

合集下载

19世纪英国文学背景

19世纪英国文学背景

19 世纪英国文学概述-现实主义小说-1英国十九世纪中、后期文学(一)概述小说在19世纪40至50年代得到更大的发展,这也是英国国内阶级斗争激化的时期。

列宁称为“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运动即宪章运动”带来了宪章派文学。

同时科学技术在加快发展,达尔文的划时代的进货论给了传统信仰以猛烈冲击。

在宗教界内部,出现了围绕谷物法和“英国现状”问题展开了时间更长的论争。

论争锻炼了散文。

正是在这个多事之秋,散文文学成果累累,卡莱尔的《法国革命》(1837)和《过去和现在》(1843)、麦考莱的《英国史》(1849~1861)、罗斯金的《威尼斯之石》(1851~1853)、穆勒的《论自由》(1859)等便是明证。

读者层也在急剧扩大;不少新刊物问世,开始了逐期连载长篇作品的作法。

这样的环境和气氛使小说作者更加关心社会上的重大问题。

狄更斯最初用幽默风趣的笔触写了《匹克威克外传》(1837),使人们感染到他的乐观主义;而不过两年,他就在《奥列佛·特维斯特》(1838)里写孤儿的苦难和伦敦贼窟的黑暗;进入40年代,他又写了一系列小说揭发崇拜金钱的罪恶后果,其中《董贝父子》(1848)尤为深刻;《大卫·科波菲尔》(1850)是一部充满人世沧桑之感的成熟作品;接着而来的《荒凉山庄》(1853)、《艰难时世》(1854)与《小杜丽》(1857)则更见阴郁;《双城记》(1859)强烈地谴责了法国贵族的残酷,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民采取暴烈行动的戒惧;60年代的《远大前程》(1 861)写的是前程渺茫,而《我们共同的朋友》(1865)则用巨大的垃圾堆来作英国社会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更多使用和对于小说结构的注意是他后期小说的特点,表示了他在小说艺术上的发展;然而他最吸引读者的依然是他一贯保持的优点,即真实的细节与诗意的气氛的结合,幽默、风趣与悲剧怀的基本人生处境的结合,具体情节与深远的社会意义的结合。

十九世纪英国文学

十九世纪英国文学

国诗人,剧作家。 ◆主要作品有《戏剧抒情诗》 (Dramatic Lyrics),《环与书》(The Ring and the Book),诗剧《巴拉塞尔 士》(Paracelsus)。 ◆因为在著名动画《EVA》中的一句诗 “God in his heaven, All's right with the world.而被广大动漫迷所熟知。 ◆勃朗宁对英国诗歌的最大贡献,是发 展和完善了戏剧独白诗(Dramatic monologue)这样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 并且用它鲜明而生动地塑造了各种不同 类型的人物性格,深刻而复杂地展示了 人的内在心理。在著名的 my last Duchess 中,勃朗宁善于在诗中运用 “戏剧独白” Dramatic monologue
◆ 《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891)是他最优 秀的小说,写出身贫苦的少女苔丝被本家恶少亚雷· 德伯奸污,后在牛奶 场当了挤奶工,不久与牧师之子克莱相爱、结婚,新婚夜坦诚地向克莱 讲了往事,结果遭弃,最后她杀死亚雷,被判绞刑。小说发表后被指责 有违道德。
勃朗特三姐妹
在英国文学史上,勃朗特三姐妹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她们既作为璀璨的星座而闪 耀,又作为单独的巨星而发光,至少就夏洛蒂和艾米莉来说是如此。经过一百多 年时间的考验,《简·爱》和《呼啸山庄》已经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据了不可动 摇的地位,而安妮作为三星有机体的一员,也被带进了不朽者的行列。
Jane Eyre
Alfred, Lord Tennyson
Break, Break, Break
Break, break, break, On thy cold gray stones, O Sea! And I would that my tongue could utter The thoughts that arise in me. O well for the fisherman's boy, That he shouts with his sister at play! O well for the sailor lad, That he sings in his boat on the bay! And the stately ships go on To their haven under the hill; But O for the touch of a vanished hand, And the sound of a voice that is still! Break, break, break, At the foot of thy crags, O Sea! But the tender grace of a day that is dead Will never come back to me.

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Later American writers who used Gothic elements in their fiction include Henry James, William Faulkner, and Flannery O'Connor.

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
Jane Austen

早年过了一段公子哥的阔绰生活,熟悉“上流” 社会的习俗和礼仪背后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

现实主义讽刺作家。真实性 幽默 讽刺 从私生活角度,描写资产阶级的风俗人情,尤 擅长揭开“上流”社会的阴暗面。
萨克雷

Thackeray was born in 1811, in Calcutta, India, in the family of an English official. At six, he was sent to England where he went to school and then studied at Cambridge.
Their children


Jane, 22, m. Charles Bingley;
Elizabeth, 20, m. Fitzwilliam Darcy;
Mary, `obtained nothing higher than one of her uncle Philips's clerks'; Catherine, `satisfactorily married to a clergyman near Pemberley' ;
萨克雷

In 1833, he return to England went into
politics and edited “The National Era”.

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一、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文学:(一)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的构成: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狄更斯、萨克雷、勃朗特三姐妹、盖斯凯尔夫人、乔治·艾略特;梅瑞迪斯,哈代;宪章派:唯美主义: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文艺观和生活艺术主张“一批杰出的小说家”:马克思评价狄更斯、萨克雷、勃朗特等人为“现代英国一批杰出的小说家”,认为他们“在自己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

”(二)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分期:1970年代,英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此为界限,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狄更斯、萨克雷、勃朗特三姐妹、盖斯凯尔夫人、乔治·艾略特等人为代表的时代;后期:梅瑞迪斯、哈代等为代表的时代。

(三)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1、与宪章运动关系密切:这一时期的英国文学中产生了欧洲文学史上最早反映劳资矛盾的文学作品:《玛丽·巴顿》、《艰难时世》、《雪莉》2、典型的小资产阶级文学:①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作家;②反映小资产阶级生活;③塑造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人物形象。

3、女作家群体出现:简·奥斯汀、玛丽·雪莱,乔治·艾略特、盖斯凯尔夫人、勃朗特姐妹等;4、政治上的改良主义与道德上的温情主义:反对暴力革命,主张社会改良;家庭中心与道德批判、道德感化;5、幽默和讽刺的手法见长:以幽默表达对小人物的赞许和宽容(如密考伯先生);以讽刺批判资产阶级的势利、冷酷与自私(四)经典作家:1、简·奥斯汀:生于牧师家庭,作品有:《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劝导》、《诺桑觉寺》;作品多谈论少女婚嫁的问题,被公认为是描写女性意识最卓越的作家,其作品继承了英国十八世纪经典小说中关于少女走向世俗生活的主题,主人公都是从盲目性走向自我认识的典型。

2、萨克雷:早年经历阔绰生活,熟悉上流社会。

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概说

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概说

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概说文学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

无论是重大的历史事件还是当时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都会在文学作品中或真实或夸张的找到他们的影子。

也正因为时代不同,人们的主流认识不同,文学作品反映的内容和采用的文学样式也存在差异。

在英国近代文学中现实主义文学是不可不提的。

现实主义文学以其独特的文学观念,时刻关注着现实,而作家用手中的笔也就成为了唤醒社会民众良知的工具,之所以说他伟大,是因为其有着区别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特殊之处,其主要特点有:首先,它偏重对现实的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描写,强调人物和环境之间的现实关系。

其次,它那广阔的审美可能性,同时采用假定、夸张、荒诞、变形、意识流等多种手法,重视心理分析,探索人的复杂内心世界的心理描写。

而其中最伟大之处在于它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或揭露性,特别注重描绘社会的黑暗和丑恶现象,以及社会下层、“小人物”的悲惨遭遇。

如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描写了贫困的农家女苔丝一生的悲惨遭遇。

这些都代表着那个时期历史文明的发展方向。

每种文化产生并到最终形成总要有一个过程,19世纪30年代英国之所以产生现实主义,及现实主义形成以上的风格特点与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首先,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是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

1832年英国议会通过改革选举制度的法案,工业资产阶级参加了政权。

使资产阶级在真正意义上参与了组织政权,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直接影响着文学,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特定的环境导致的社会心理因素是促使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必要环节之一。

市场经济的发展,金钱成为衡量人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

人在物质财富面前丧失精神的、心理的以及人格的自由;在热衷于创造物质财富并依赖于物质财富的生存环境中,人对人的压迫与剥削以新的形态表现出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恶化。

现实告诉人们,启蒙主义者所宣示的“价值”,和浪漫主义者所追求的“理想”并未实现,人们须要以一种新的冷静的眼光重新看待现实和思考自己的命运,并寻求改善自己的生存处境的方法。

第六单元名著导读《 简 · 爱 》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名著导读《 简 · 爱 》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简·爱》知识点总结1.《简·爱》作者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

它是英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之一,成书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孤儿,从小寄养在舅母里德太太家并遭到虐待,后来被送进慈善机关举办的寄宿学校洛伍德学校。

毕业后,应聘来到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与主人罗切斯特产生爱情。

2.《简·爱》是一本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

《简·爱》以第一人称叙述,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亲切感人。

作者以诗意与哲理的笔触,描写了自尊、自爱、追求平等自由与人格独立的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简·爱的成长经历及情感历程。

简·爱一无显赫的家世,二无傲人的财富,三无出众的容貌,在物欲横流的功利社会,世俗有足够的鄙视她的理由。

但简·爱自尊、自强,她坚定且近乎固执地认为所有的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她有权追求她想要的生活及幸福。

3.《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与她的两个姐妹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并称勃朗特三姐妹。

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是《呼啸山庄》,安妮·勃朗特的代表作是《艾格尼斯·格雷》。

4.《简·爱》这一故事主要发生在洛伍德学校、桑菲尔德庄园、圣·约翰家三个地方,其中属桑菲尔德庄园最重要。

5.简·爱最擅长的的技能是绘画。

6.《简·爱》成功塑造了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7.简·爱在做小学教员期间,意外地获得了她的叔叔的遗产。

简·爱最终把两万英镑的遗产与她的表哥和两个表姐分了。

8.小说以罗切斯特第一次婚姻以及和英格拉姆小姐的交往,讽刺了以金钱为基础的爱情和婚姻。

9.简·爱与桑菲尔德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产生了爱情。

但梅森阻止了简·爱和罗切斯特的婚姻。

10.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念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是简·爱的两个基本动机。

狄更斯 (1) - 副本

狄更斯 (1) - 副本

• 社会是邪恶的,生活是神秘的,唯有善良才会
给人生带来一线希望——这是狄更斯对社会、对 人生的主要感受。而戏剧性地、生动地表达这样 一种戏剧性的(准确地说,是悲剧性的)生活感 受,就是狄更斯后期作品的主要风格特征。 • 狄更斯后期自觉地寻求风格变化,说明他并不死 守一种风格模式,说明他拥有巨大的创造力—— 这正是大艺术家的表现。
德伐石太太
• 革命群众的代表。 • 革命之前,她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革命爆发以 后,她是一个勇敢无畏的革命战士。这是法国大 革命中人民英雄的典型形象。 • 作者对她的描写是不平衡的。在1792年之前,肯 定其坚强的革命毅力和非凡的组织才能欣赏其智 慧胆略和求实精神;由于作者不同意暴力革命, 因此使用漫画式手法把1792年后的她描绘成嗜血 成性的女魔王,这就歪曲了作为革命代表的革命 者形象。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在位统治 (1837—1901) 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维多利亚女王 及家人
• 以此,他的小说是人性自身的大声疾呼,是人性对制度化
社会的非人化提出的抗议。 • 法国传记作家安· 莫洛亚在《狄更斯评传》(1934)里
说: “他厌恶所有的旧制度,痛恨一部分新制度,但如何以最 好的办法取而代之,他一筹莫展。他政治上的人生观体现在一 种真诚的博爱精神中。债务人监狱必须废除,贫民院必须废除, 恶劣的学校必须废除。但是拿什么东西去代替呢?怎样养活贫 民百姓呢?又如何去开办良好的学校呢?狄更斯一无所知。只 要好就够了。从根本上说,他痛恨所有的立法,信仰善良的狄 更斯式英雄的个人博爱。……在他看来,社会救星是一个心地 善良的人,他拥有一大笔财产,并且在邻里街坊竭尽所能地济 贫扶危。一个上了年纪的、脸膛红通通的老先生把金币分给穷 人,把甘美的水果和可爱的玩具堆在穷人的房间里——这就

现实主义时期英国文学概述

现实主义时期英国文学概述

现实主义时期英国文学概述现实主义时期文学(19世纪30年代-1918)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 1819-1901)登基。

在她统治时期,英国一度取得世界贸易与工业的垄断地位,科学、文化、艺术出现繁荣的局面。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诗歌表现出与浪漫主义截然不同的诗风,诗人们不再沉湎于主观感情的发泄,而就是注重形式的典雅,对诗艺精益求精。

罗伯特·布朗宁(Robert Browning, 1812-1889)早年从事过戏剧创作,后来专门写戏剧独白。

戏剧独白就是一种通过主人公的自白或议论来抒发情感的无韵体诗。

在《皮帕走过了》(Pippa Passes)、《指环与书》(The Ring and the Book)等作品中,诗人带上"面具",进入戏剧人物内心世界,以其口吻娓娓而谈,语言极为生动,说话者跃然纸上。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 1809-1892)在她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哲理诗与叙事诗,诗风凝重、典雅。

丁尼生的剑桥挚友哈勒姆溺水而死,对她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诗人在挽诗《悼念》(In Memoriam A、 H、 H)中表达了真切的伤感与悲痛,同时反映了对生活本质与人类命运的思索与忧虑,成为时代的心声。

19世纪中叶,英国经济发展迅速,物质丰富,国力昌盛。

但就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流行,作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基督教受到科学思想的挑战,日益衰微,在繁荣景象的背后潜伏着焦虑不安的暗流。

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 1822-1888)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搏,在《写于雄伟的卡尔特寺院的诗章》(Stanzas from the Grande Chartreuse)中揭示了人们的处境:"彷徨在两个世界之间,一个已经死去,另一个无力诞生。

"阿诺德就是19世纪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的杰出代表,她有关文学与文化的论述对后世影响很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匹克威克外传》
《奥列佛· 特维斯特》
《老古玩店》
《圣诞欢歌》
《大卫· 科波菲尔》《大卫‧科波菲尔》
《双城记》
《双城记》
《双城记》
网状结构:
马奈特一家
得伐石夫妇 厄弗里蒙家族 卡尔登 克朗丘
狄更斯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
(1)工业化背景下普遍的道德沦落
(2)中下层人的坎坷命运和悲凉处境
(3)呼吁人道主义的同情和宽容
与《简爱》相反, 艾米丽的《呼啸山庄》 则从反面揭示了金钱门 第观念给爱情带来的巨 大痛苦和心灵灾难。 它虽然时一个变态 复仇的故事,但所有仇 恨都来自于爱情的受阻。 而受阻的原因不是感情 的破灭,而是来自于爱 情之外的现实附加物的 强迫。
《简爱》:爱情的崭新形式
1、“纯粹心灵的爱情” :
“我爱你,不是因为其他,而是因为我们灵魂的相通。” 2、 “女权主义者”的爱情: “清高”、“独立”、坦率而真诚的个性而非“情意绵绵”, 这与一般的英雄美人、才子佳人和灰姑娘模式都有不同。
(2)马尔萨斯《人口论》:人口增长导致社会贫困 (3)曼彻斯特政治经济学派: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 (4)功利主义(边沁、穆勒):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是趋利避害的
利己主义,自由竞争是道德的实质。
(1)现实主义小说传统
A、海洋民族的流浪汉小说传统 B、笛福的刻画、描写 C、斯威夫特对现实的关注和讽刺手法 D、菲尔丁的“滑稽散文史诗”理论 E、理查逊感伤主义文学的悲观
(2)主要思想倾向
温和的人道主义、改良主义和悲观主义
(3)女作家群
出生于贫苦小职员家庭, 父亲是海军小职员,十二岁时 到一个鞋油厂做童工,父亲举 债入狱,后因继承遗产脱困。 上过两年多学,然后到律师事 务所做见习生,学得速记本领 并因此进入新闻机构做记者, 得以了解广泛的社会生活,熟 悉中下层人的生活状况。 狄更斯自小喜欢阅读 文学作品,并受到父亲爱好戏 剧和诗歌的影响。1832年狄更 斯开始业余进行文学创作。主 要为报纸副刊而写,医生创作 了14部长篇小说,其余作品还 有戏剧、故事集等。
2、从人类心灵历程来看,《简》与《呼》的成就在于描写了 人类爱情体验的领域,并通过这种新领域的探索折射出时 代环境发展和西方人的心灵发展进程。 3、另外,在描写上,荒野西风的辽阔、孤独,庄园石屋的坚 固、冰冷;宁静神秘的外部环境与喧嚣复杂的灵魂世界、 传奇浪漫和冷酷现实都形成鲜明对比。只不过在结局上 《简》更温馨,而《呼》则悲凉。
(Jane Austen,1775-1817)
奥斯丁的小说主要有:
《傲慢与偏见》(1796) 《理智与情感》(1795) 《爱玛》(1814) 《曼斯菲尔德庄园》(1812)
奥斯丁作品以乡村小镇为背景,以诙谐轻松的 笔调和敏锐的观察力描写了其中的绅士淑女的爱情 风波,折射出当时英国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体现 了作家对世故人情以及人性的细致体察。在英国现 实主义小说传统中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Charlotte Bronte,1816-1855)
(Emily Bronte,1818-1848)
(Anne Bronte,1820—1849)
百多年来,《简爱》影响巨 大。它描写了一个纯粹的、排除一 切现实附加物的浪漫爱情故事。这 种以独立、自我尊严感和双方的相 互理解、信任为基础的感情,一扫 流行小说中的门第、金钱纠缠,像 一缕原始、自然的旷野清风,净化 和感动着世人尤其是青年男女的灵 魂。 小说通过设置一个生活困窘、 无权势地位同时也相貌平平的形象 来否定感情世界的现实附加物的, 说明真正的爱情甚至伦理关系是建 立在独立公正的个性、丰富的内心 世界和相互的沟通的基础上的,它 只与心灵世界相关。通过男女主人 公各自的生活挫折和家庭不幸,作 者展示了世俗婚姻的痛苦,相比之 下,独立而纯洁的爱情则预示着真 正的幸福。
原名玛丽.安.伊万斯, 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在乡村 长大,16岁就操持家务。爱好 读书,自学历史、哲学和宗教 知识,通晓拉丁语等六七门语 言。少时虔信宗教,后来接受 了自由思想的影响。 三十多岁与曾经做过翻 译和杂志编辑,后与有妇之夫 路易士相爱并同居,在其鼓励 下开始写作,一举成名。 1878年路易士去世。两年 后与小她20岁的约翰· 克劳斯 结婚,同年十二月病故。 艾略特有着甜蜜的爱情 生活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她知 识丰富,勤于写作和思索,对 宗教信仰、人性和理想的如何嫁出自 己的五个女儿为线索, 描写了几种不同的婚恋 形式。其中达西与伊丽 莎白时作者描述重心, 一个是淑女,开朗、活 泼有个性精神,一个有 财产地位,但谨慎、傲 慢。最终他们都克服了 自己的缺点,幸福地走 在一起。 作品透露出婚姻 的复杂性:地位、财产、 外貌、性情等精神和现 实因素相互作用。幸福 的婚姻不能偏执一端, 而应该考虑周全。
《双城记 》 (A Tale of Two Cities ,1859)
《远大前程》 (Great Expectations ,1860-1861) 《我们共同的朋友》 (Our Mutual Friend ,1864-1865)
狄更斯晚期作品有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对资 本主义进行较为激烈的刻批判,充满忧郁、感伤情调, 富于象征色彩,题材丰富戏剧性强。
Charles Dickens (1812-1870)
伦敦的狄更斯故居
1、狄更斯主要作品 2、狄更斯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 3、狄更斯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
早期主要作品
《匹克威克外传》 (The Pickwick Papers ,1836-1837) 《尼古拉斯· 尼克尔贝》 (Nicholas Nickleby,1837-1838) 《奥利佛 ·特维斯特》 (Oliver Twist,1837-1839) 《老古玩店》 (The Old Curiosity Shop ,1840-1841) 《巴纳比 ·拉奇》 (Barnaby Rudge, 1841)
《呼啸山庄》:爱情的独特体验
1、痛苦来自爱人对爱情的坚守。 (凯瑟琳力图拯救希斯克利夫) 2、 “失恋”之后复仇心理和行动。 (扭曲的心灵像拉满的弓箭) 3、模糊而错位的复仇对象。 (凯瑟琳并没变心、林敦多少无辜)
主要贡 献
1、以从文学史看,正如《维特》与《罗密欧》一样,《简》 与《呼》都出色的展示了爱情中心灵世界的风雨。
主要描写磨坊主的一对儿女的故事, 哥哥汤姆自私保守,妹妹曼琪天真善良, 其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为兄长不容,曾被赶 出家门。在河上涨大水之际,曼琪不顾前 嫌和生命安危去救援受困的哥哥,以人性 的光辉打动了兄长的“铁石心肠”,可惜 的是最终都淹死河中。
勃朗特三姐妹
出生于贫苦牧师之家,母亲早逝,留下六个年幼的孩子。三年后,大姐二 姐相继病逝。夏绿蒂和艾米丽曾在布鲁塞尔学习过法语、德语和法国文学,准 备办学校,但未如愿。主要的语言和文学修养来自于父母的藏书和整个家庭热 爱读书的习惯,主要的外界信息是所订的报纸。
(George Eliot,1819-1880)
主要作品:
《亚当· 比德》(Adam Bede,1859)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the Mill on the Floss,1860) 《织工马南传》(Silas Marner,1861) 《米德尔· 马契》(Middle March,1871-1872) 第一部真正的小说《亚当· 比德》发表后,一年内再版了七、八 次,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和《织工马南传》的发表奠定了她在文 学史上的地位。 艾略特小说突出宽容、和解等理想的人际关系,除了英国小说传 统中的人道主义因素外,也有浓厚的因果报应、宿命和悲观主义色彩。 正因为其宗教思想,作品也带有说教意味。 艾略特小说把悲剧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并且开辟了英国小说中的 心理分析传统。(理查生作品可以看成西方心理小说的萌芽)在她之后, 心理小说逐渐成为英国小说主流。,对哈代等人有较大影响。与狄更 斯、萨克雷并称为维多利亚时代三个最伟大的作家。
原名伊丽莎白· 克莱格 雷恩· 斯蒂文森,父亲有较 好的文学修养。周岁丧母, 在一个偏僻小城的姨母家长 大。深受父亲和姨母虔诚的 宗教信仰的影响。 14岁时 她到附近小镇的女子学校学 习。 22岁时与曼彻斯特教 会副主持威廉· 盖斯凯尔结 婚。夫妻俩相互支持,她的 作品都是在丈夫鼓励下写成, 而她也经常帮助丈夫的慈善 工作,对经济萧条时期的劳 资矛盾较为关注,尤其了解 当时处境较为艰难的产业工 人的生活与思想。
( Mrs Gaskell, 1810~1865 )
主要作品:
《玛丽巴顿》(1848) 《克兰福德》(1853) 《北与南》(1855) 《妻子与女儿》(1856)
盖斯凯尔夫人关心社会问题,尤其是宪章运 动,其小说大多围绕劳资矛盾问题,并着力提出 解决问题的方案,即基督教的仁爱精神,描写工 人和企业主之间的恩怨及其消解。有钱人如何许 诺改善工人条件,兴办福利,建慈善机构等等, 提倡相互宽容,反对暴力斗争。
第二节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一、概况
二、早期:狄更斯与萨克雷
三、中期:现实主义及女作家群
四、晚期:哈代
概况
1、政治经济形势
2、主要思潮
3、文学
(1)议会改革(1832)
工业资产阶级取代商业、金融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
(2)经济增长和垄断的形成
(3)国内劳资矛盾和国外殖民主义
(1)工联主义:承认雇佣劳动,争取“公平工资”
狄更斯早期作品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他 相信善恶有报,对资产者怀着期望。作品常常采用流浪 汉小说模式,以大团圆结局,有着较为轻松的幽默与温
和讽刺色彩。
中期主要作品
《马丁· 朱述尔维特》
(Martin Chuzzlewit,1843-1844)
《董贝父子》
(Dombey and Son ,1846-1848)
(David Copperfield,1849-1850)
《大卫· 科波菲尔》
狄更斯的中期作品对资本主义金钱问题较为关注。讽
刺性更强,对人道主义更加强调,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小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