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芳 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
大学英语教师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大学外语教学研究部

系列书名:《大学英语教学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系列主编:严明编委会:姜涛王瑜顾丽颖黄坤李家春刘丹王玉双汪志涛总主审:王立非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主编:冯莉副主编:李家春宋月霜编者:甄晓非张博宇吴凡张爽卢岩郜鸿春上编基础理论第一章语言学翻译观1.1系统功能翻译理论1.1.1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述1.1.1.1阶和范畴语法1.1.1.2系统语法1.1.1.3功能语法1.1.1.4关于语境1.1.2基于系统功能理论的翻译研究1.1.2.1卡特福德的等值论和翻译转换1.1.2.2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1.1.2.3罗杰·贝尔的翻译研究模式1.1.2.4哈提姆和梅森的翻译研究模式1.1.2.5贝克的语篇分析途径1.1.3翻译研究的功能语篇分析途径1.1.3.1语域分析与翻译对等1.1.3.2三大纯理功能的传译1.2德国功能翻译理论1.2.1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基础1.2.1.1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1.2.1.2雅各布逊的语言功能模式1.2.2功能翻译学派的主要理论1.2.2.1赖斯的文本类型学1.2.2.2弗米尔的目的论1.2.2.3赫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1.2.2.4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1.2.3功能翻译理论的评价1.3心理语言学理论1.3.1翻译心理学的理论基础1.3.1.1认知心理学1.3.1.2心理学维度下翻译的定义1.3.1.3心理学与翻译研究结合的必要性1.3.1.4翻译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3.1.5翻译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3.1.6翻译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3.2翻译过程的研究1.3.2.1语言的感知与翻译心理1.3.2.2语言的记忆与翻译心理1.3.2.3语言的理解与翻译心理1.3.2.4语言的产生与翻译心理1.3.3翻译过程的心理模式1.4语用学理论1.4.1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1.4.1.1国外语用学流派1.4.1.2国内语用学的发展1.4.2语用翻译研究现状1.4.2.1国外语用翻译研究现状1.4.2.2国内语用翻译研究现状1.4.3语用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1.4.3.1指示语的翻译研究1.4.3.2语用预设的翻译研究1.4.3.3会话含义理论的翻译研究1.4.3.4言语行为理论的翻译研究1.4.3.5礼貌原则的翻译研究1.4.4认知语用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1.4.5语用学纵观的翻译研究1.4.5.1语用学翻译过程论1.4.5.2语用学翻译语境论1.4.5.3语用学翻译关联论1.4.5.4语用学等效翻译1.5语义学理论1.5.1意义1.5.1.1意义的定义1.5.1.2意义的分类1.5.2语义场1.5.3语义与翻译方法1.5.3.1雷茨克尔的翻译方法1.5.3.2马隆的翻译方法1.5.3.3维奈与达内尔内的翻译方法1.6符号学理论1.6.1符号学与翻译1.6.1.1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1.6.1.2皮尔士的符号学理论1.6.1.3莫里斯的符号学理论1.6.2文化符号的传译1.6.2.1语内翻译1.6.2.2语际翻译1.6.2.3符际翻译1.7对比语言学理论1.7.1对比语言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1.7.1.1语言的可比性1.7.1.2对比描述的基础与内容1.7.2对比分析与翻译1.7.2.1对比分析在翻译理论研究中的意义1.7.2.2对比分析与翻译实践1.8模糊语言学理论1.8.1语言的模糊性1.8.1.1思维的模糊性1.8.1.2语言模糊性的特征1.8.1.3语义模糊——自然语言的模糊性1.8.1.4语用模糊——交际语言的模糊性1.8.2跨文化翻译中模糊语言的处理1.8.2.1语境与模糊语言翻译1.8.2.2文化差异与模糊语言翻译第二章文化学翻译观2.1翻译的文化转向的理论基础2.2翻译学视角中的文化2.2.1文化的本体论特征2.2.2文化的分类2.3玛丽·斯内尔—霍恩比的文化翻译观2.3.1文化翻译观2.3.2翻译研究的综合法2.4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2.4.1翻译研究的分类2.4.2翻译单位的文化转换2.4.3文化翻译观的内涵2.4.4文化翻译观的特点2.5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文化翻译观2.5.1三要素理论2.5.1.1意识形态2.5.1.2诗学形态2.5.1.3赞助人2.5.2改写2.6文化翻译观的局限性第三章中国翻译理论3.1“文质说”3.1.1支谦的佛经译论首篇3.1.2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思想3.1.3玄奘的“五不翻”原则3.2严复的“信达雅”3.2.1严复翻译思想之历史源流3.2.2“信达雅”理论评价3.3鲁迅“信顺说”3.3.1关于翻译策略问题3.3.2关于翻译批评问题3.3.3关于“重译”和“复译”的问题3.3.4关于读者接受问题3.3.5“宁信而不顺”的主张3.4郭沫若的“翻译创作论”3.4.1“风韵译”的美学主张3.4.2“生活体验论”的译者主体思想3.4.3“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的主张3.4.4关于重复译问题的观点3.5林语堂的“翻译美学论”3.5.1译者的修养3.5.2“忠实、通顺、美”3.5.3“句译”概念3.6朱光潜的“翻译艺术论”3.6.1译介的丰富性3.6.2译介的网合性3.6.3译介的统筹性3.6.4译介的翻译与科研紧密结合性3.7茅盾的“意境论”3.7.1神韵”与“形貌”文学翻译批评理论3.7.2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同等重要3.8傅雷的“神似说”3.8.1翻译中理解、表达和读者的关系3.8.2翻译中的“传神达意”3.8.3翻译中“神”与“形”的和谐3.9钱钟书的“化境说”3.9.1“化境说”的提出3.9.2“化境说”的分类3.9.3“化境说”的意义3.10焦菊隐的“整体论”3.10.1“段本位”思想3.10.2“篇本位”思想下编翻译教学实践研究第四章概念、目标与定位4.1翻译与翻译学4.1.1翻译4.1.1.1翻译的定义4.1.1.2翻译的分类4.1.1.3翻译的性质4.1.1.4翻译的原则4.1.1.5翻译的方法4.1.2翻译研究4.1.2.1翻译研究的目的4.1.2.2翻译研究的体系4.1.2.3翻译研究的流派4.2翻译规范4.2.1翻译规范的界定4.2.2国外翻译规范的理论研究4.2.2.1从传统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规范4.2.2.2从语篇语言学角度研究规范4.2.2.3从翻译研究角度探讨规范4.2.3中国翻译规范的理论研究4.2.3.1规定性翻译规范研究的局限性4.2.3.2开展描述性翻译规范研究的理据4.2.3.3开展描述性翻译规范研究的作用4.2.4翻译规范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4.3翻译教学的重新界定4.4翻译能力体系的构建4.4.1翻译能力的界定4.4.2翻译能力要素模式4.4.2.1贝尔的翻译能力要素模式4.4.2.2沙夫纳的翻译能力要素模式4.4.2.3纽伯特的翻译能力要素模式4.4.2.4PACTE的翻译能力要素模式4.4.3翻译能力要素模式的局限性4.4.4跨文化翻译能力体系的构建4.5翻译人才培养定位4.6翻译人才培养目标第五章教学模式5.1英、法大学翻译教学模式研究5.2翻译策略与教学模式5.2.1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模式5.2.1.1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5.2.1.2翻译语料库研究现状5.2.1.3语料库与翻译普遍性5.2.1.4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5.2.1.5语料库翻译教学的优势5.2.1.6语料库翻译教学的局限性5.2.2多维信息输入翻译教学模式5.2.3人本主义翻译教学模式5.2.4竞合探究翻译教学模式5.2.5实用性翻译教学模式5.2.6过程式翻译教学模式5.2.7流程图式教学模式第六章课程测试6.1翻译测试的理论基础6.1.1翻译测试的定义6.1.1.1翻译评价和评估6.1.1.2测试与评估、评价的区别6.1.1.3翻译测试定义6.1.2翻译测试的分类6.1.3翻译测试的依据6.1.3.1语言测试中的效度6.1.3.2语言测试中的信度6.2翻译测试现状分析6.2.1精读课中的翻译教学测试6.2.2权威考试中的翻译测试6.3建议和措施6.3.1完善大纲对翻译能力的要求6.3.2拓宽翻译试题的多样性6.3.2.1测试形式和内容多样化6.3.2.2翻译试题编写原则6.3.2.3翻译试题编写第七章教材开发7.1翻译教材的目标和定位7.2翻译教材现状7.2.1教材编排问题7.2.2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7.2.3译例选编存在的问题7.2.4翻译练习设计的问题7.3翻译教材建设指导意见7.3.1如何处理翻译理论与实践7.3.2注重英汉语言和文化对比7.3.3译例选编7.3.4练习设计上编基础理论第一章语言学翻译观语言学翻译观通常分为传统语言学翻译观和当代语言学翻译观。
从语域角度看广告翻译论文

从语域的角度看广告翻译摘要: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理论为基础,从语域的角度探讨广告翻译的等值问题。
关键词:语域;等值;广告翻译一、引言广告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翻译的“对等”概念,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根本问题,为了成功推销商品,广告翻译的等值也成了广大译者苦心追求的目标。
本文将从语域理论的角度探讨广告翻译的对等问题。
二、语域理论语域理论发端于“英国的语境主义”。
20世纪30年代,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了语境的概念,并区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伦敦学派的创始人弗斯随后将语境概念发展为“语义存在于语境”的理论。
韩礼德发展了firth的理论,提出了“语域理论”。
他认为在任何一个情景语境中,都会有三个变量影响语言的使用,即“语场”(field)、“语旨”(tenor)及“语式”(mode)。
语境三因素决定和影响着意义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即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意义的三种方式同时体现在词汇语法层面上,语境成分中的任何一项改变都会引起语义的变化,进而产生不同的语域(halliday,1978)。
三、广告翻译的语域广告语言的“多体”形成了广告的语场。
广告语言有很强的说服功能,不同功能的发挥,不同题材的表现,要求有相应的语言形式与之配合。
广告语旨对于广告语言语体特征的形成有制约作用,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角色关系。
广告语域中的语式,指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对广告语言多体性特征的形成影响极大。
张美芳指出,“在实际翻译中,译者既是原文的接受者又是译文的生产者。
他在接受原文的过程要进行语篇分析,在生产译文时同样要进行语篇分析,而且要将两次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才能较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张美芳,2002)。
以下从一篇广告翻译实例来探讨。
in the heart of manila,there is ermita.one district in manila pulsates with the life of the city —ermita.where rare antiques speak of manila’s glorious past.where great bargains tempt from every corner.where spectacular sunsets and walks in the park soothe the senses,and where bright lights and endless nights enliven them.and in the heart of ermita,there is the manila pavilion hote1.one hotel opens its doors right into the attractions of ermita.the manila pavilion.ready to welcome you with de luxe accommodation,delectable cuisine and complete business and convention facilities.keep in touch with the beat of ermita at the manila.俄米塔——位于马尼拉市中心。
功能加忠诚_介评克里丝汀_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张美芳

功能加忠诚_介评克里丝汀_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张美芳2005年第1期外国语总第155期 No.1, January 2005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General Serial No.15560文章编号:1004-5139(2005)01-0060-06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张美芳(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澳门大学英文系,澳门)摘要: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建立在两大基石之上:功能加忠诚。
功能指的是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忠诚原则限制了某一原文的译文功能范围,增加了译者与客户之间对翻译任务的商议。
本文先介绍这个看起来似乎矛盾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并追溯其起源,然后评论该理论对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价值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功能;忠诚Func tion Plus Loyalty: On Nord’s Functionalist Approach to TranslationZHANG Mei-fang(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 , Zhongshan University , Guangzhou ;English Department , Macao University , Macao , China )Abstract: Nord’s version of the functionalist appro ach stands on two pillars: function plus loyalty. Function refers to the factors that make a target text work in the intended way in the target situation. Loyalty refers to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or, the source-text sender, the target-text addressees and the initiator. Loyalty limits the range of justifiabletarget-text functions for one particular source text and raises the need for a negoti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assignment between translators and their clients. The present article introduces this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theory and traces its source, then discusses its significance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as well as its limitations. Key words: functionalist approach; function; loyalty1.序言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蓬勃发展。
_目的论_与_信达雅_中西两种译论的比较

而“信达雅”中“信”居首位,既然“信” 中增添一些原文没有的词句或删减原文 两者的精髓,将两种理论结合起来,融会贯
指忠实,而“达”又是强调意义的重要性,那 中显得累赘多余的话语,译者也不是要改 通,更积极地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
么,“信”和“达”便不是两个相互矛盾的标 变原意,而是为了使原文更加透彻,译文更
- 83 -
高教前沿
2010-1
贯法则”,但二者都必须服从“目的法则”, 的译者的作用更多的是在了解原作者的思 括的阐述,关于“信达雅”,严复也没有给予
这就十分清楚地阐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想基础上,向读者传达原作者的意旨,争 明确清晰的概念解释。通过比较中西两种
明确了翻译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取译文和原文的一致或相似,甚至在译文 具有代表意义的翻译理论,我们应把握好
念要不断适应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转变观念,使高职高专 人民日报,2003 年 10 月 20 日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步实现由思想碰撞到思想统一的转变。
2.张尧学.坚持就业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教育部
1.社会评价标准从适应精英教育观念向适应大众化教育观念 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 人民
了“译事三难,信、达、雅”的说法。德国功能 “信”和“达”看成是两个不同、甚至是不能 其译文的交际环境中的意义。而“信达雅”
派的“目的论”和中国“信达雅”的翻译理论 相容、相互矛盾的概念:“信”专指意义、内 的“达”强调译文不拘泥于原文字句的排列
在翻译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通过 容,而“达”则是指文句、句式方面。严复这 次序,而着重在揭示原文的理论精髓,把原
样说道: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
比较这两种中西历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翻
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张美芳教授教学讲义

•奈达的“功能对等”是一种翻译理念;或 者说是一种基本导向(basic orientations)
•视点是译文在读者中引起的效果。
2020/5/21
翻译辅助
翻译批评
教学法 测试 课程设置 IT应用 词典 语法 校译 翻译评估 翻译评论
翻译软件 网上资料库 互联网的使用
(张美芳 2005:9)
2020/5/21
Holmes’concept of function 霍姆斯的“功能”概念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描写翻译研究
• 张美芳、钱宏,“翻译研究领域的‘功能’概念”.《 中国翻译》2007/03:10-16.
2020/5/21
2020/5/21
Translation Studies 翻译研究
Pure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纯研究
Applied 应用研究
Theoretical 理论研究
Descriptive 描述性研究
Translator
•“霍姆斯提出的功能导向翻译研究指的是翻译 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分支,并非一种翻译原则或 翻译策略。更不是一条研究途径。
•所关注的是译文在目的语文化社会中的作用, 即翻译与文化建设的联系。
–张美芳,钱宏,翻译研究领域的“功能”概念,《 中国翻译》,2007/03:10-16.
2020/5/21
•霍姆斯所说的功能导向翻译研究在今天 也可被称为文化导向翻译研究,这一研 究领域在霍姆斯时代还较少有人涉猎, 而自二十世纪后期以来,功能导向的翻 译研究(即文化导向的翻译研究)已经 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了。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看《围城》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看《围城》英译本的翻译策略摘要:由珍妮·凯利和茅国权翻译的《围城》英译本,因其存在的误译、直译过度等问题而长期被人们所诟病。
但是,从功能派翻译理论来看,翻译是一项目的性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而翻译策略的选择,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致力于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来看《围城》英译本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异化;目的法则;忠诚原则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2《围城》作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两部小说之一,要译出它的韵味和其体现的中国文化特色,绝非易事。
所以当珍妮·凯利和茅国权两位外国学者合力译出的英译本fortress besieged一经问世就引起剧烈反响,受到了译界的普遍关注,其中有撰文赞誉的,也有批评不足的。
但十全十美的译本现实中并不存在。
我们在批评译本如何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文本以外的因素,毕竟翻译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那么译者的目的是什么呢?又采用了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呢?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功能派翻译理论。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是指,以侧重功能或文本、译本功能的视角来研究翻译的各种理论,其中“目的论”是其理论的主要内容(nord 1),主要有三大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忠实法则)和忠诚原则;其中目的法则和忠诚原则是功能派理论的两大支柱。
功能翻译目的论者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这也就是诺德所说的:目的论的主要思想可以表达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nord 124),目的法则可以理解为“目的决定手段”(nord 124)。
所以,根据目的论,无论是什么翻译,目的论者都以达到这些目的为最终目标。
总之,“目的法则”就是最高规则(张美芳 83)。
除了目的法则之外,目的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还有两个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
连贯法则要求,应该考虑接受者的背景知识和实际情况,译本必须最大限度地做到语义连贯,以便接受者能够理解其义,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
国内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2012—2022)

国内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2012—2022)作者:张芳芳李娜来源:《西部学刊》2024年第04期摘要:基于中國知网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数据分析技术,对近十年(2012—2022)的国内有关语料库译者风格学术论文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旨在系统掌握当前国内有关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的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
结果表明:国内的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呈现稳定型发展趋势;研究热点涵盖了翻译策略、语料库译者研究比较模式和多译本对比研究等内容。
建议应进一步扩大研究文本体裁、形成紧密的科研团队和积极探寻新的研究热点和内容。
关键词:语料库译者风格;可视化分析;CiteSpace;Vosviewer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04-0046-04A Study of Corpus-based Translator Styles in China (2012-2022)Zhang FangfangLi Na(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Xi’an 710048)Abstract: Based on the CNKI database, this paper conducts a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the domestic academic papers on corpus-based translator style in the past ten years (2012-2022) by using Citespace and Vosviewer visual data analysis technology, aiming at systematically grasping the hotspot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corpus-based translator style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stabl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rpus-based translator style research in China, and the research hotspots cove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comparative modes of corpus-based translator research and multiple translation versions 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so on. It is recommended to further expand the research on text genres, form a close research team and actively explore new research topics and contents.Keywords: corpus-based translator style; visual analysis; Citespace; Vosviewer20世纪90年代后,国外的语料库语言学开始被应用于译者风格研究,贝克贝克(Mona Baker),一位备受推崇的翻译理论家。
功能主义目的论视角下Boredom的汉译探讨

功能主义目的论视角下Boredom的汉译探讨
1.引言
功能主义目的论自被提出以来,译界就对它褒贬不一。但不可否 认的是,功能主义目的论的确对应用型文本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作 用。稍加搜索,即可发现它能够指导科技文本、商标、法律、新闻、 公文、科普文等应用文本的翻译。张美芳的《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 阐述了功能主义的理论基础,详细说明了功能主义目的论可以指导语 篇分析,根据语境选择语言(张美芳,2008:56)。钱叶萍认为在目 的论的指导下,软新闻的翻译可以通过增加、删减和改动等“编译” 手段使其更好地实现翻译目的,这种似乎有悖于传统忠实翻译原则的 翻译方法是软新闻编译的必要手段(钱叶萍,2006)。宋霞曾指出功 能主义目的论为科技英语翻译提供了重要指导,还提出译者在具体操 作中可采用转译,重组,拆译等翻译方法实现翻译目的(宋霞,2010)。 而张长明和仲伟合(2005)将微观层面的句法结构和用词技巧与宏观 层面的翻译目的和文本功能结合,探讨了功能主义目的论指导法律 翻译实践的合理性及可行性。另有张沉香(2008:36)的《功能目的 理论与应用翻译研究》,详细介绍了功能理论的目的原则如何指导具 体的翻译文本。其理论联系实际,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全面,分别就功 能主义目的论对科技英语翻译,法律英语翻译,旅游英语翻译和广告 英语翻译等不同领域的适用性做了研究。毋庸置疑,无论在哪个领域, 翻译过程都是一个涉及多种选择的复杂过程,而每一次翻译行为及其
关键词:功能主义目的论;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
II
Abstract
Functionalist Skopos Theory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guiding
translation practice.This paper,under the guidance of Skopos rul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张美芳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二章微观翻译功能:语篇分析学派语篇分析者研究的是语言意义和社会与权力关系在交际中如何体现;韩礼德的系统功能是目前语篇分析中影响最大的分析模式;比尔格兰(Beaugrande)&德雷斯勒(Dressler)提出语篇特质的七个标准:1、衔接性(cohesion)2、连贯性(coherence)3、意向性(intentionality)4、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5、语境性(situationality)6、信息性(informativity)7、互文性(intertextality)功能语言学的最大关注点是与翻译的目的一样,都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语言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metafuntion)即语言可以用来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即人们使用语言来表现、建立或者维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或用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其方法是使用各种称谓、语气、措辞方式;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是纯理论功能的核心,它使语言与语境发生联系,从而使说话人创造与情景一致或相称的语篇。
韩礼德:语篇是在某个语境中起作用的语言。
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的观点,语篇是一个语言使用单位,是一个语义单位,它不是一个比句子大的单位。
句子与语篇的关系-体现关系,即句子或小句体现语篇(黄国文2001:5-6)。
一个语篇必须是逻辑连贯并意义完整韩礼德的语篇分析建立在他创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其目的是研究交际中的语言。
它涉及的是语言与他的使用情景之间的关系。
(22)语域(register)包括三个变量:语场(field)指的是正在发生什么事,所进行的社会活动的性质、特点,语言所谈及或描述的是什么;体现了语言的概念功能语旨(tenor)指的是谁是交际者,他们的基本特点、情况、地位、角色、关系等。
体现了语言的人际功能。
语式(mode)指的是语言在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包括交际渠道和修饰方式。
是语篇功能的具体体现。
从更深一层看,与语场相关的概念功能又要由语言的及物性结构来体现,与语旨相关的人际功能由语言的情态系统来体现,而与语式相关的语篇功能则要有主位-述位结构及衔接手段来实现。
(23)卡特福德(J.C.Catford)的等值论及翻译转换论。
他把翻译理论看作应用语言学的一支。
卡特福德尝试用韩礼德的阶和范畴语法(scale and Category Grammar)来建立一个基于语言学的翻译理论模式。
阶包括级阶(rank)、说明阶(exponence)和精密阶(delicacy)。
范畴语法指的是单位(unit)、结构(structure)、类别(class)和系统(system)。
卡提出了形式对应(formal correspondence)和文本等值(textual equivalence)。
形式对应是指译文在语言范畴(单位、类别、结构成分等)与原文的语言范畴对应;文本等值是指译文全文或部分跟原文全文或部分等值。
卡还认为翻译中有两种转换:(1)层级转换(level shifts);(2)范畴转换(category shifs);他还认为,根据翻译的层次,翻译可分为完整翻译(total translation)、有限翻译(restricted translation);根据语言的级阶,翻译可分为逐词翻译(word-for-word)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意译(free translation)卡的转换概念:层级转换是指有些概念在一种语言中用语法形式表达,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则用词汇表达。
范畴转换分为四种:结构转换(结构调整)、类别转换(词类转换)、单位&阶转换以及内部系统转换(直译或逐词译)、内部系统转换。
翻译的六种方法:删略、增益、重复、转换、颠倒、否定2.3 豪斯(House):以语域变量为基础的翻译评估模式豪斯提出“功能-语用评估模式”(a functional-pragmatic model of translation evaluation)-该模式从三个层面-即语言/文本、语域(field、mode、tenor)和语篇体裁(genre)-分析及比较原文与译文。
豪斯提出显型翻译(overt translation)与隐型翻译(covert translation):显型翻译力求完整地保持原文功能,并使译文看似译语文化的原作品一样;显型翻译还有第二层功能,那就是,它并非直接与目标语读者对话,而是让目标语读者意识到此文本是译文。
,总而言之,豪斯认为翻译对等是要做到功能对等,其基本标准是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不仅应该功能相符,并且要运用对等的语境维度方式去获得这些功能。
二者相符程度越高,翻译质量越好。
2.4贝尔的“六位仆人”贝尔的理论基础是系统语言学和语篇语言学。
贝尔:热衷于图表和模型的研究者贝尔的六位仆人是:什么、为什么、什么时候、怎么样、哪里、谁。
什么指话语/语篇的所包含的信息,是信号的意义、言语行为的命题内容,也即话语的范围(语场);为什么指信息发送者的意图、语篇问世的目的、言语行为的施为作用的等;什么时候做关心的是交际的时间;怎么样暗含两种意思:1.交际的态度,即话语的基调(语旨)即严肃的还是轻浮的还是冷讽的:2.交际的手段,即话语方式(语式)即文字的或是非文字的,口头的或是书面的。
哪里所关心的是交际的地点(语场)。
谁指的是交际者的身份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这些决定了话语的基调(语旨)。
(p32)贝尔还认为,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方言特征(dialect features)和使用标记(markers of the use)。
翻译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要对语篇进行分析,而话语参数是分析的重要依据。
他首先要辨认出语言使用的各种标记: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语旨)、发送信息的渠道(语式)、话语的范围与目的(语场)。
(p35) 图解模型的确是贝尔用以阐述自己观点或理论的重要手段,图表也的确有利于读者有利于读者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2.5 哈提姆与梅森的语境分析模式(p35)如果说贝克在引用韩礼德理论模式时比较重视语言的语篇功能,那么哈提姆与梅森则比较重视研究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在翻译中如何实现,同时,他们还把研究扩展到语用分析和话语的符号学层面。
(p36)使者和用者是分析语言的两个重要方面,“用者”变数通常指“方言”(地域方言、时代方言、社会方言、阶级方言等);“使者”变数指得是“语域”变数,通常由语言的形式(词或语法)来体现。
(p36)哈提姆与梅森建议应从三个层面对语境进行分析,即语境的交际层面,语用层面和符号层面。
哈提姆与梅森引进了由Austin提出后来由瑟尔Searle加以发展的言语行为理论包括三方面,表述性言语行为(locutionary act)即以言指事。
Eg. I teach discourse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施为性言语行为(illocutionary act)即以言行事。
Eg. Would you please pass the salt? 成事性言语行为(perlocutionary force)即“以言成事”。
Spitting on the pavement is forbidden.他们还引进特劳格特和普拉特(Traugott和Pratt)提出的言语行为分类:(1)表述性(Representative)言语行为;(2)表情性(expressive)言语行为;(3)判断性(verdictive 言语行为);(4)指令性(directive)言语行为;(5)承诺性(commissive)言语行为;(6)声明性(declaration)言语行为。
哈提姆与梅森还认为,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过程中的语篇分析是有解释性与指导性意义的。
(p39)《翻译研究入门:理论与应用》作者:Jeremy Munday 刘全福导读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第二章主要描述了截至20世纪中期有关翻译的讨论中所涉及的主要问题;第三章探讨的是意义、等值、和“等效”的概念;第四章详细描述了对翻译中所产生的语言变化进行分类的种种尝试;第五章和第六章探讨豪斯(House)的语域分析模式和话语导向方法的发展;第七章考察的是系统理论和目的语导向的“描述性”翻译研究;第八章考察的是翻译学中文化派的研究;第九章探讨了贝尔曼和韦努蒂所研究的翻译中的异质因素和译者的“隐身”。
第十章探讨的是有关翻译和语言的哲学问题;第十一章讨论的是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方法。
霍姆斯.图里的“翻译学结构图”(p17)直到20世纪后半叶为止,翻译理论一直陷于“直译”(literal)、“意译”与“忠实”(faithful)之辩的泥沼。
西塞罗在《最优秀的演说家》中简要地概述了其翻译方法。
(p30)贺拉斯在《诗艺》中强调,翻译的目的就是在译文中产生一个美学上令人愉悦、同时又具有创造性的文本。
直到17世纪以后,“忠实”才真正用以指对原作者意义的忠实,而不是对原作者所用词语的忠实。
(p37)英国的奥维德的《书信集》(Epistles)的前言中,约翰.得莱顿将所有的翻译分为三类:逐字翻(metaphrase)意译(paraphrase)拟作(imitation)即(改编adaptation)(p38)泰特莱(Tytler)提出三条通用的:“法则”或“规则”:1 译文应该完全摹写原作的思想:2 译文的风格与写作方式应该与原文的风格与写作方式相同;3 译文应该与原作的行文一样自如。
(p40)施莱尔马赫首先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译者:1.商业文本译者:从事商业文本的翻译人员:2.艺术文本译者:从事学术及艺术类文本翻译的人员。
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本人倾向于让读者向原文作者靠拢,即是“让译文读者获得在阅读原文作品时同样的印象”要实现这一目标,译者必须采用相对于顺化(naturalizing)的“异化”(alienating)的翻译方法,使自己向原文的语言和内容靠拢。
译者必须尊重异质,将其转换到译文中。
(p44)直译是指接近原文语义的翻译方法。
对作者的“忠诚”与对意义的“忠实”似乎来自于17世纪的翻译论述。
(p49)现在“直译”的意思是“高度贴近原文的翻译”。
(p50)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开始尝试较为系统地分析翻译问题。
新一轮辩论的中心议题主要是围绕某些重要的语言学问题。
雅各布森1959年撰文论述的“对等”(equivalence)问题。
雅各布森进一步探讨语际翻译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尤其是语言意义(linguistic meaning)与对等问题(equival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