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管理思想

合集下载

2-习君子之道——中国兵家管理思想与西方管理比较

2-习君子之道——中国兵家管理思想与西方管理比较

一、中国兵家管理思想渊源:《武经七书》“在浩如烟海的兵家典籍中,尤以先秦时期兵法对后代影响最为深远,其中以《孙子兵法》(春秋)、《吴子兵法》(战国)、《孙膑兵法》(战国)、《尉缭子》(战国)、《六韬》(战国)等最为出名。

这与当时政治、社会状态有直接联系。

当时,天下纷争、诸侯争霸、战乱频发。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发生战争400余次,春秋前后共有140多个国家,经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见于文献者的仅有十几个国家。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更是战乱不止。

战争成为当时国家主要的政治生活,促使有识之士竭其心智于兵书战策,于是“兵林名家云集,将星璀灿”。

其中《武经七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七书》中又以《孙子兵法》最为杰出,可谓兵法之冠,对后代影响也最为深刻持久”。

二、中国兵家管理思想分析:基于东西方管理比较视角1、从兵家决策哲学到西蒙的决策理论第一,西蒙的决策理论及其标准西蒙在管理学方面所研究的主要是生产者的行为,特别是当代公司中的组织基础和心理依据。

50年代西蒙的公司行为理论对微观企业中简单追求利润最大化假设的经济人模型提出挑战,强调了大公司中复杂的内部结构,其目标和子目标的多重性,提出了理性人一具有“有限理性”一即基于“令人满意”而不是“最优”方案决策模型。

他借助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决策过程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概括出了他的决策过程理论。

随后,西蒙转而研究大型组织中的信息处理问题。

他认为信息本身以及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

他进一步研究了利用计算机模型来模拟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及其他认识过程,并为公司决策人员提供“决策辅助系统”,成为西方决策理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第二,中国兵家的决策哲学及其辩证中国春秋时孙武《孙子兵法.谋攻第三》有言:“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兵家管理思想

兵家管理思想

兵家管理思想学院:管理学院专业:农林经济管理班级:农经111 学号: 1111010336 学生姓名:罗雪2012年12 月18 日兵家管理思想人类社会自形成之日起,就必须协调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以及事与事、物与物之间的各种关系,由此便促生了最早的管理活动。

作为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出了灿烂的管理文化,成为人类管理思想宝库中独具特色的部分。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与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相伴而生的也有这种“其乐无穷”的斗争史。

据不完全统计,从神话传说到鸦片战争,中华大地曾经发生过3000多次战争。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当是这些战争对社会和人民生活造成破坏的真实写照。

与此同时,这些战争也造就了许多著名的军事管理人才以及我们所谓的兵家管理思想。

兵家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战争管理的实践。

虽然我国原始社会也不乏战争,但囿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以及人们的认识能力,战争呈现更多的是一种“匹夫之勇”的武斗状态,还谈不上对战争的组织管理,遑论所谓的战略战术。

随着战争的次数增多战争规模扩大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都不约而同把战争作为实现自身目的的一条捷径。

为谋求战争的最大利益,战争战略战术的要求日益凸显。

战场上不再是“匹夫之勇”的斗士,而是侦察、伏击、奇袭等战略战术的运用。

在观察战争实践、总结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历经军事管理专家的系统管理概括,先秦出现了诸多兵家管理思想典籍。

在这些典籍中,我们不难发现先秦时期兵家管理思想的主要特点:强调“师出有名”,以合“民心”,强调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战争,力求通过多种渠道解决战争,战争过程中迷信成分减少理性成分逐渐增加。

谈到兵家,最值得一说的就是《孙子兵法》。

以“全”取胜,是贯穿起其中的核心思想,运用“令文齐武”“造势治众”的管理手段,进行“分数”的组织管理(即通过对士卒的组织编制来分门别类对士卒进行管理),培养领导者“五德并举”的修为。

《兵家管理思想》课件

《兵家管理思想》课件
数字化转型
通过数字化转型,兵家管理思想 能够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 环境,实现灵活的组织结构和运 营模式。
兵家管理思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的发展
跨文化交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兵家管理思想可 以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融合 ,形成具有国际特色的管理理念。
全球化战略
通过制定全球化战略,企业可以利用 兵家管理思想的智慧,拓展国际市场 ,实现跨国经营。
信息收集与分析
兵家强调对市场、对手和自身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以获取 竞争优势和制定有效的战略。
以谋制胜:创新与竞争策略
创新思维
兵家认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 创新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通过创 新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打破市 场格局,获得竞争优势。
快速响应
兵家强调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 ,以抓住市场机遇和应对竞争挑战。
03
兵家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兵家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兵家管理思想强调战略规划和目标管理,有助于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和目 标。
兵家管理思想注重权变和应变能力,有助于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化时快速调整策略和 资源分配。
兵家管理思想提倡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有助于企业建立有效的员工激励和约束机 制。
兵家管理思想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运用
环境保护
兵家管理思想强调整体性和长远性,可以应用于环境保护和 可持续发展领域,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社会责任
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可以运用兵家管理思想,关注员工 福利、社区发展和社会贡献,提升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
05
结论
兵家管理思想的独特价值与贡献
兵家管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价值在 于强调战略思维、竞争策略和领

兵家管理思想

兵家管理思想

(七)李靖与《李卫公对问》 李靖与《李卫公对问》 李靖( ),字药师 李靖(571—649),字药师,京兆府 ),字药师, 三原(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 三原(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人,唐朝 伟大的军事家 军事理论家、统帅。 军事家、 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著有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 武经七书》 堪称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 《武经七书》,堪称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
• 三、《六韬》的主要管理思想 、 六韬》
• (一)收揽人心的三件法宝 • 姜尚十分强调百姓为立国之本,主张“同天下” 姜尚十分强调百姓为立国之本,主张“同天下”、“天下同利”,强调 天下同利” 重民” 利民” 爱民” “重民”、“利民”、“爱民”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 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军国之要,察众心,施百务” “军国之要,察众心,施百务” 失其众则败” “失其众则败”
“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 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 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 “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
• (二)爱民如子,富民利国 爱民如子,
• “为国之大务,爱民而已” 为国之大务,爱民而已” • “爱民奈何?利而无害,成而无败,生而无杀,与而 爱民奈何?利而无害,成而无败,生而无杀, 无夺,乐而无苦,喜而无怒。 无夺,乐而无苦,喜而无怒。” • “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 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 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 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 赋敛如取已物。此爱民之道也。 赋敛如取已物。此爱民之道也。” • “务农桑,不夺其时。薄赋敛,不匮其财。罕徭役, 务农桑,不夺其时。薄赋敛,不匮其财。罕徭役, 不使其劳” 不使其劳”

第六组:兵家的管理思想

第六组:兵家的管理思想

二、兵家代表人物及著作
孙武(约前545年—前470年),字长卿,齐国乐安 (今山东广饶)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尊称兵圣。后人尊称其为孙子、百世兵家之师、东方 兵学的鼻祖。 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 臣伍员举荐,被重用为将。 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 城,几近覆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 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 《武经七书》之首。成为最著名的兵学典范。
因时
相时 及时
争时
3 . 人力资源管理
人员甄选和培 训
1.管理能力
人员激励
榜样激励
关怀激励 士气激励 投险激励
人员组织
2.决断能力
3.应变能力
管理幅度原则
4 . 目标和决策管理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
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慎重初战,务求全胜” ——《孙子兵法》
四、兵家管理理念的优劣
兵家的优点是在残酷的战争现实面前,摒弃了迷信鬼神、命运占卜等 错误观念,重根据客观情况来判断和指挥。并且认识到人是决定战争胜 负的决定因素,在军事上重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倡导群体凝聚的精神。 在具体的军事活动中产生了诸多管理思想,至今仍有顽强的生命力。
兵家的缺点在于管理思想不够系统全面,只是散见于诸多著作之中。 只是对有利于作战的经验进行一些并不成熟的总结。再者兵家更关心的是 实践,无心进行理论研究。它的思想涵盖了众多的管理领域,却没有更深 层次的探讨,只有广度没有深度没有形成一种科学的理论。

为什么2500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研究兵家管理思想

为什么2500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研究兵家管理思想

为什么2500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研究兵家管理思想。

兵家的管理思想是以战争决策和管理为核心,把管理理论运用到带兵用将的领域,比其他学派的管理思想更加具体,更加丰富。

兵家管理思想是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代军事家对战争决策、指挥、统筹及其规律方面的理性认识的总和。

战争作为人类的一种暴力对抗形式,蕴含着计谋、策划、指挥、组织、协调、督导等管理要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是人类最富有技巧的一种特殊管理行为。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的德鲁克在其著作《管理—任务、责任、务实》一书中讲到:“管理的根深植于文化、社会、价值、传统、风俗、信念、政府与制度中”。

人们常说:商场如战场,管理公司如同指挥战役。

军事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都是管理,管理对象虽然不同,管理的基本原理却大同小异。

在军事上,要根据敌我形势制定好战略,选择良将,排兵布阵,是为了打胜仗,扩边疆;在企业里,也要根据市场环境制定发展规划,选择适当的管理者,组织各个部门和所有员工共同努力,是为了抢市场,获利益。

所以,军事管理和企业管理的目标、原理和方法都是类似的。

兵家把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国际关系等各种客观因素作为决定胜负的条件,并认为他们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现代企业管理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同样需要综合各种知识才能发挥最大的功能和作用,这些学科包括语文、数学、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哲学、逻辑学等。

这些学科以管理为核心,在企业管理中相互交叉相互影响。

因此,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借鉴兵家的理论,并转化到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就能够提升管理能力。

兵家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战争需要具备谋断、运筹、统帅和约束等军事素质的将才,并由此引战争获胜的一系列战术、战法。

这就相当于企业管理中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职能。

兵家对这方面的论述都可以运用在企业管理中。

兵家管理的领域主要在于军事,但其中蕴涵的管理战略、策略、方略,对其他领域无疑也有借鉴价值。

孙子兵法中的管理思想

孙子兵法中的管理思想

一、兵法经营——《孙子兵法》的管理思想《孙子兵法》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被国外誉为“东方兵学鼻祖”“世界第一兵书”。

其作者孙武,字长卿,也称孙武子,后人尊称他为“兵圣”。

《孙子兵法》现存十三篇,即《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事》、《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1. 未战庙算,以道为首——战略计划思想(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像没有航向的帆船,任何风向都是逆风。

/战略制胜)“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子.计篇》2.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信息管理思想“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谋攻》3.因敌制胜,践墨随敌——灵活管理思想“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孙子·虚实篇》《孙子》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军事管理无常势,企业管理无常形。

“动态管理”“灵活管理”是必然要求。

所谓践墨随敌,就是说选择作战方向,制定作战方针,直至实施作战计划都应随改变化,随敌行止。

4.上兵伐谋,出奇制胜——市场竞争谋略“兵者,诡道也。

”——《孙子·计篇》《孙子·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5. 治众如治寡——组织管理思想“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孙子·势篇》孙子论述治理组织,管理人数不论多与少,道理只有一个,就是靠“分数”,即按一定的管理层级和幅度建立组织机构。

他极其重视组织的日常训练,强调组织的纪律,“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文”指以仁义之心去教化,相当于现在的企业文化;“武”指公司的规章、制度等比较硬性的东西。

文武兼具也就是德治和法治兼具。

孙武还指出,领导者要“静以幽,正以治”,在谋虑上,镇静而深透;在作风上,公正严明而有法度。

2020年中国古代兵家的管理思想

2020年中国古代兵家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兵家的管理思想兵家的管理思想及主张(一)信息管理思想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信息对管理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为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是预测和判断的依据,是及时纠偏、防止失败或减少损失的前提。

先秦兵家的军事论著中对此有比较成熟的思想,特别重视信息管理在用兵作战中的决定性价值,它的著名论断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一书开篇即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较之以计而索其情”。

所谓“索情”,即掌握信息。

兵家认为,高质量的索情必然具备两个方面的特征——客观真实性和全面精细性。

客观真实性,是指在索情活动中应该摒弃任何带有主观色彩的方法或手段。

孙武就明确反对三种“索情”方法,一是“取于鬼神”,认为占卜问神无济于事,一是“象于事”,即对信息作 ___的模拟揣测,一是“验于度”,即运用陈旧方法对信息作教条主义演绎、验证,强调“索情”的正确方法是“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不允许掺杂一点迷信或主观的成份,这样才能确保信息的客观与真实。

唐代著名军事家李靖就说:“料敌者,料其彼我之形”,而他所说的“彼我之形”,就包含了将吏、主客、排甲、器械、教练、地势、城池、骑畜、粮储、工匠、资货等等。

而孙武将影响战争胜负的诸多信息归纳为“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指敌友我的国情政情,“天”指各种气象情况,“地”指各类地形、地物,“将”指将帅统领军队、训练士卒、提高战力的各种才能。

“法”指军队管理、后勤供应的各种制度、法令等等。

可以说与军事有关的所有方面的信息都在搜集之列。

其实,不惟军事谋略如此,政治、外交、商战、体育等谋略的成功,都离不开全面掌握信息。

收集到信息之后,兵家还主张要进行分析。

因为搜集到的信息往往是零碎的、杂乱的,仅凭这些信息素材,仍然无法形成正确决策,因此,更重要的工作还在于对信息的分析,即孙子所说的“较计”。

“较计”包括、分析、比较诸方面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黄石公与《三略》 黄石公所作《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 讲战略的兵书,以论述政治战略为主,兼及军 事战略。《上略》强调统治者要切实掌握民心 动向;《中略》强调君主应有识人之明;《下 略》则说明治国的根本。《三略》与《六韬》 一起,合称“六韬三略”,影响深远。
(七)李靖与《李卫公对问》 李靖(571—649),字药师,京兆府 三原(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人,唐朝 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著有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 《武经七书》,堪称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
• (二)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 《谋攻篇》 “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不知 彼而知己者,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 每战必殆。” • 《地形篇》 “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 地,胜乃不殆。” • 体现现代管理学的“信息观”。
• (三)全胜思想 • 《形篇》“必以全争于天下” •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 • 《谋攻》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 伐兵,其下攻城。” • “慎重初战,务求全胜”
• (八)《三十六计》 • 《三十六计》是人们根据兵家思想和历史上战争经验逐步总结 而成的兵书,作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而蜚声中外,对于 现代商战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 • 原书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 败战计。共有三十六计,依序分别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 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 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 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 策、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 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 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代虢。 • (九)《三国演义》---兵家战略管理的案例大全
(二)孙武与《孙子兵法》 孙武,字长卿,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 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被国外誉之“东 方兵学鼻祖”。 《孙子兵法》(“兵学圣典”)全书共十三 篇:《始计》 、《作战》、《谋攻》、《形》、 《势》、 《虚实》、 《军争》 、《九变》、 《行军》 、《九地》、 《火攻》、 《用间》 。
• (六)善于激励士气 • 1. 激励的目标是达到统一意志 • 2. 激励的关键在于惩恶扬善,赏信罚必 • 3. 合理授权,身先士卒
• 《六韬.立将》中两个重要的管理学原则:一是用人不疑, 合理授权,二是上下同心,身先士卒。要想打胜仗,君主就 必须给将军授权,要“用人莫疑,疑人莫用”。 并且“士 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这样士卒才能尽其死 力而战,以取得胜利。
• 2、考核人才的标准. • 在考核人材方面,姜尚提出了“八证”标准。“太公曰: 知之有八征:一日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 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 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 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 别矣。” • 3、使用人才的原则 • 提出了“实当其名,名当其实”的举贤之道。“以官名 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 举贤之道也”“贤人所归,则其国强” • 在使用人才时还要切忌“伤贤、蔽贤、嫉贤”,提倡进 贤。
二、兵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一)姜尚与《六韬》
姜尚,又称吕尚,姓姜,字子牙,号 太公望 。公元前1211年出生于今山东省 日照市,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韬略家、军事 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 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 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代表作《六韬》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 兵书之—,也是最早涉及管理的著作。 《六韬》分别以文、武、龙、虎、豹、犬 为标题。
兵家管理思想
• • • • •
课程结构: 一、兵家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影响 二、兵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三、《六韬》的主要管理思想 四、《孙子兵法》的主要管理思想
• 一、兵家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影响
• 第一个阶段从商朝末年到东周末年。发端于《六韬》 的治兵之学,经由孙武,尉缭子整理和发展,大体形成一套 比较完整的兵家管理思想体系 。
• 第五、严,即严格。企业管理者就必须善于运用科学严密的管理手段。
• 除此之外,孙子对将帅的使命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确保社稷安 稳,将帅一定要有一种“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使命感。同样,企业 的发展也需要管理者具备这样的使命感。
• 讨论题:
• 1.联系实际谈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如 何“谋势取胜”? • 2.《六韬》中提出的选才标准是“仁、义、忠、 信、勇、谋”,《孙子兵法》提出的标准是 “智、信、仁、勇、严”,你认为哪个(些) 品质对于一个管理者尤为重要?为什么?
(三)田穰苴与《司马法》 田穰苴,春秋末期齐国著名军事家,以 严法治军,克敌制胜而知名于世。因功被封 为大司马,故史上多尊称其为司马穰苴。 《司马法》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 。 尽管该书亡佚严重,155篇仅存5篇,内容 不全,但仍具有很好的军事思想和很高的军 事价值。
(四)吴起与《吴子兵法》 吴起,卫国左氏邑(今山东省定陶 )人, 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军事家、统帅。 著有《吴子兵法》一书,与《孙子兵法》 合称《孙吴兵法》.《吴子兵法》48篇,今存 六篇(《图国》、《料敌》、《治兵》、《论 将》、《变化》、《励士》) ,在中国古代军 事典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谋略思想是: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五)尉缭与《尉缭子》 尉缭,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秦 王嬴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游说, 被任为国尉,因而被称作尉缭。战国时期 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尉缭子》今存5卷共计24篇,近万言。
• (四)以身作则,为人表率
• 强调领导者的重要作用:“夫将者,国之命也,将能 制胜,则国家安定” • 领导者必备的素质:“将能清、能静、能平、能整、 能受谏、能听讼、能纳人,能采言,能知国俗,能图 山川,能表险难,能制军。” • 领导如何正己化人 • 领导必须以身作则,为人表率,才能教育别人。想正 己而化人,统治者必须做到:道、德、仁、义、礼五 者浑然一体。
• 四、《孙子兵法》的主要管理思想
• • • • (一)“五事七计”,道为首计 《孙子兵法.计篇》 “经之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五事”是指道、天、地、将、法。 “七计”指“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 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 “五事”、“七计”是衡量军队战斗力强弱的维度和制订作 战方法的依据
“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 “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
• (二)爱民如子,富民利国
• “为国之大务,爱民而已”
• “爱民奈何?利而无害,成而无败,生而无杀,与而 无夺,乐而无苦,喜而无怒。” • “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 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 赋敛如取已物。此爱民之道也。” • “务农桑,不夺其时。薄赋敛,不匮其财。罕徭役, 不使其劳”

第二个阶段从秦汉时期至唐朝前期(安史之乱前),兵 家管理思想逐步完整,并进入分支学科研究的时期。 • 班固《汉书·艺文志》:汉朝的兵家管理思想可分为兵权 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兵技巧家等流派。 • 第三个阶段从唐朝中叶直至明清时期,这是中国古代兵 家管理思想逐渐发生变化走向衰落的时期。 • 北宋《武经七书》:《孙子兵法》、《吴子兵法》、 《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 问对》
• (三)赏罚分明,一视同仁 (刑上极、赏下 通)
• 只有赏罚分明,才能建立统治者的威信。即“赏禄有功”, “赏罚必信,如天如地”。 • 主张实行重赏,“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赏亏则士不 用命”,“军无赏,士不往”。
• 姜尚认为实行赏罚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人。“赏所以存劝, 罚所以示惩。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 在《六韬》 指出:“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故杀一人而三军震者 杀之;赏一人而万人说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刑上极、 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
• (五)谋势取胜 • 孙武在《形篇》中提出要造就一个理想的 势的境界——以镒称铢的境界,就是我方 力量大大优越于敌方力量的态势。 • “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 《势篇》"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 转木石"
• (六)以人为本的选材标准 • 《孙子兵法·计篇》提出了选才的五条标准:“将者,智、信、仁、勇、 严也。” • 第一、智,即智谋才能 • 《孙子兵法·谋攻》“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 • “弱势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 第二、信,即信用、信任、威信。 • “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 • 第三、仁,即与人为善,关心下属。 •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 第四、勇,即勇敢、果敢。“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也”。
• 三、《六韬》的主要管理思想
• (一)收揽人心的三件法宝 • 姜尚十分强调百姓为立国之本,主张“同天下”、“天下同利”,强调 “重民”、“利民”、“爱民”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军国之要,察众心,施百务” “失其众,利 “天有时”,“地有财”能与百姓分享则为仁;与众人爱憎相同,喜 忧相同,是为义;普通人怕死喜生,好德归利,能生利的人,就顺应了规 律和潮流。
• (四)运筹庙算 • 《计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 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 观之,胜负见矣。" • 《谋攻篇》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 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 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 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 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