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承气汤功用
大承气汤的功能主治是什么

大承气汤的功能主治是什么简介大承气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应用。
它由多种中药材经过科学配方制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疗效。
大承气汤起源于《伤寒论》,被誉为是治疗湿热郁滞、脾胃功能失调等症状的良方。
下面将介绍大承气汤的功能主治以及其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功能主治大承气汤的主要功能主治如下: 1. 消导湿热:大承气汤中包含的中草药具有温中散寒、利水消肿、清热利湿等功效,能有效消导湿热,舒缓胃肠道不适症状。
适用于湿热中阻、腹胀便溏、食积不化等症状。
2. 行气止痛:大承气汤中的部分草药具有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可以缓解胃肠道、肝胆系统等的疼痛症状。
适用于胃脘痛、胁肋痛等症状。
3. 调和脾胃:大承气汤可以调和脾胃,增强脾胃功能,改善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
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组方成分大承气汤的组方成分包括以下草药: - 茯苓:有利水消肿、健脾祛湿的功效。
- 泽泻:可以利水通淋、渗湿利尿。
- 甘草:有调和脾胃、解毒的功效。
- 干姜:可以温中散寒、止痛化湿。
- 大枣:有健脾益气、调和脾胃的作用。
- 白术:可以健脾祛湿、温中止泻。
- 生姜:有温中行气、解表散寒的功效。
用法用量大承气汤的用法用量如下: - 煎服:将上述草药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加水煎煮后口服。
- 用量:一般情况下,每次用药10-15克,每日2-3次。
临床应用大承气汤在中医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
它主要用于治疗以下症状和疾病: 1. 湿热中阻:湿热中阻是指湿热郁滞在体内,导致腹胀、大便不畅等症状。
大承气汤的消导湿热的功效可以帮助疏通体内的湿热,缓解腹胀、便溏等症状。
2. 脾胃虚弱:大承气汤可以调和脾胃,增强脾胃功能,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3. 胃脘痛:胃脘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与胃痛、胃胀等症状同时出现。
大承气汤中的行气活血、止痛的草药可以缓解胃脘痛症状。
注意事项在使用大承气汤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用药前最好咨询中医医师或药师,遵循医嘱和药物使用说明。
大承气汤的功能主治与用量

大承气汤的功能主治与用量
功能主治
大承气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以下功能主治:
1.温中散寒:大承气汤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能够温暖脾胃、驱散寒气。
适用于胃寒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呕吐等症状。
2.活血行气:大承气汤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气血运行不畅所引起的
症状,如经闭、痛经、胸胁疼痛等。
3.利水消肿:大承气汤可以促进尿液排出,有利于消除体内的水肿现象。
适用于水肿、尿频、尿黄等症状。
4.消痰化瘀:大承气汤可以帮助清除痰液和瘀血,适用于咳嗽、痰多、
胸闷等症状。
用量
根据中医药理论,大承气汤的用量应根据个体情况而定。
下面是一般的用量指导:
1.成人用量:每次口服9至15克,一日2次。
2.儿童用量:根据年龄和体重适量减少。
使用大承气汤前,最好请医生或中医师进行确诊,获得详细的用药指导。
此外,注意以下几点:
•服药时间:大承气汤可以饭前或饭后服用。
•用药时间:一般建议连续服用3~7天,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和病情变化,医生会进行具体调整。
•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以及老年人在使用前应咨询医生或中医师。
大承气汤有一定的温里作用,易引起上腹烧心、口干、大便干燥等症状,使用时需注意。
总之,大承气汤是一味具有温中散寒、活血行气、利水消肿和消痰化瘀作用的
中药方剂。
使用时应根据个体情况和医生指导确定用量,并注意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大承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大承气汤的功效与作用[组成]大黄12克,厚朴15克,枳实12克,芒硝9克。
[用法]以水2000毫升,先煮厚朴、枳实,取1000毫升,去滓,加入大黄,再煮取400毫升,去滓,加入芒硝,再上微火煎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大承气汤的功效与作用]峻下热结。
[大承气汤适用的症状]1.热病用于阳明腑实证和热结旁流证。
阳明腑实症见大便秘结,频转矢气,胸脘痞闷,腹部胀满,硬痛拒按,甚则潮热谵语,手足汗出,苔黄厚而干,或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热结旁流症见下利清水,纯清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有力。
2.痉证用于阳明实热证,壮热汗多,心烦口渴饮冷,颈项强急,角弓反张,卧不著席,四肢挛急,口噤齿,胸腹满胀,面赤唇红,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而厚,脉沉弦有力。
[方解]阳明腑实证,系由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燥热与肠道糟粕搏结,阻塞肠道,腑气不通所致。
故见大便秘结,频转矢气,胸脘痞闷,腹部胀满,硬痛拒按;阳明里热炽盛,蒸腾于外,故潮热汗出,燥热挟浊上攻,心神被扰,故神昏谵语,热伤津液,则苔干黄焦躁起刺,脉沉实有力。
热结旁流证乃肠腑热炽,燥屎内结不得出,迫肠中津液从旁而下所致。
若邪热内盛,伤津劫液,筋脉失濡,可见抽搐。
其证虽异,病机相同,治均当急下邪热,荡涤积滞,以救阴液。
方中大黄苦寒,既能泻热毒,挫热势,又可泻下通便,以泻其实,酒洗、后下、生用使其气更锐。
然大黄长于泻下攻积,而软坚之力欠佳,辅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二药相须,则泻积泄热之力更强;积滞不去,则气滞不行,故佐以枳实、厚朴,枳实苦微寒,下气消痞,气锐力猛,厚朴苦辛温,能下气散结燥湿,擅长行气化滞除满,二药并助硝、黄推荡积滞,加速热结的排出,共为佐使。
全方只此四味,既有硝、黄之泻燥实,又有枳、朴治痞满。
硝、黄借枳、朴宽肠下气之势,增强对实热积滞的泻下;而枳、朴在硝、黄泻实的基础上根除痞满而不致伤津。
四者相配,泻下行气并重,则痞满燥实俱去,而达“急下存阴”之功。
一起学经方之:大承气汤古代的急症用方,具...

一起学经方之:大承气汤古代的急症用方,具...一起学经方之:大承气汤古代的急症用方,具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常用于发热性疾病或危重外伤后的极期,以脱痞、腹满、舌果、便秘、神昏为特征。
《伤寒论》《金匮要略》均有相关应用记载。
【使用标准】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頻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极臭秽不可近者,脐腹疼痛,腹诊脐腹四周按之坚硬有块,尤其是左腹按之累累如卵石。
口舌干燥,脉滑实。
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上述3条,临证只具其一,便可用之。
【方剂组成】生大黄,厚朴,枳实,枳壳,芒硝【煎服法】以水1200ml,先煮枳实、枳壳、厚朴,沸后文火煮30分钟;后入大黄,再煎煮15分钟。
去药渣,得汤液300ml,将芒硝倒入,搅至融化,分2~3次温服。
大便畅通后停服。
【经典方证】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微者,但发热、谵语。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脉滑而数者。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
阳明病,澹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
汗出,谵语者。
腹胀不大便者。
【体质要求】患者腹部多充实隆起,自觉腹痛腹胀,用手按压有明显的抵抗感。
大便秘结,有数日不解者,放屁极为臭秽;或泻下物臭秽稀水或黏液便。
常常是发热持续不退或如潮水时起时落,多伴有昏睡或昏迷, 说胡话,或烦躁不安,其病势多危重。
舌苔黄厚而干燥, 或者焦黑如锅巴状,中间可见裂纹。
舌质多红,舌苔中可见充血的舌乳头。
脉象沉实有力,或滑数,或脉数而软。
大承气汤勿滥用,用药时需注意5个方面

大承气汤勿滥用,用药时需注意 5个方面大承气汤是我国中药中的经典药方。
其为泻下剂,其可起到峻下热结的效果,该要主要治疗阳明腑实证,大便不畅,频转矢气、腹痛拒按以及脐腹疼痛等症状。
其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以及呼吸窘迫综合症和急性阑尾炎等疾病的治疗。
该药物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让我们在下文中寻找答案吧。
一、大承气汤的功用在我国中医典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对大承气汤的记载有很多,大承气汤含四种草药,分别为大黄、芒硝、厚朴以及枳实。
大黄是君药,苦寒可以起到散发热量的作用,也可以起到通便的效果。
它可以消除肠道中的邪热,同时迫使干粪便排出。
芒硝咸而苦,其为臣药。
除了排出热量和通便之外,它在此处方中还具有重要的功能,可起到润燥软坚,燥屎内结,非软不可下。
这不仅会使燥屎能够顺利的排出体外,而且不会损坏肠道。
芒硝配伍大黄,不仅可以苦寒泻下,还可以润燥软坚,使大黄对消除胃和肠中的邪热有更强的作用。
如果积滞内阻,腑气不通。
即使使用该药物,但气阻塞,很难快速排出燥屎。
因此,该配方又使用了助大黄导滞的药厚朴。
厚朴气香而味苦辛,性温,长于行气,能够消除胀满。
枳实是大黄的臣药,枳实的主要功能是下气开痞散结。
其能够助厚朴行气除痞满,该两种药物都与大黄和芒硝配伍,后者可以释放热量并分解气体,因此可以减少干燥的粪便。
其文中指出热性病的阳明腑实证一般首选大承气汤进行治疗。
此病临床症状一般表达为发热、发汗、腹满、腹痛以及大便不通等症状。
另外其体内有宿食。
宿食一般为下利不欲食、脉滑而数、脉浮而大,按之反涩等。
此外还表现为下利,以及自利清水,色纯青气,并伴有恶臭、口燥咽干、心下痛。
大承气汤综合征是一种涉及胃肠道排泄功能障碍的全身毒性病理状态的药物。
这些包括水和电解质紊乱,内毒素血症和脑功能障碍。
此类因素导致疾病的矛盾于胃肠道。
严重影响胃肠道排泄的功能,使得代谢废物无法较好的排出。
并且导致胃肠道吸收肠道细菌产生的代谢物以及毒素,对其他器官产生损害。
大承气汤泻下作用的现代研究机理

大承气汤泻下作用的现代研究机理大承气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其主要成分包括黄连、枳实、大黄和芒硝。
这方剂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常用于治疗便秘、消化不良和湿热痰滞等病症。
近年来,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大承气汤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并揭示了其作用机理。
大承气汤的主要成分黄连具有抗菌、抗炎和解热等作用。
研究发现,黄连中的黄连碱具有抑制多种细菌和真菌生长的能力。
黄连还可以抑制炎症反应,通过减少白细胞的迁移和释放炎性介质等机制来发挥抗炎作用。
此外,黄连中的黄连苦苷和黄连素等成分还具有解热作用,可以通过抑制前列腺素E2的产生来减轻发热症状。
枳实是大承气汤的另一种重要成分,具有通便和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
研究表明,枳实中的柚皮苷和颠茄酸等成分可以增强肠蠕动,促进粪便的排出,从而缓解便秘症状。
此外,枳实还具有抑制胃液分泌和调节胃肠道神经传导的作用,可以改善消化不良等胃肠功能紊乱。
大黄是大承气汤中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湿热痰滞等病症。
研究发现,大黄中的大黄素具有抗菌和抗炎作用。
大黄素可以抑制多种致病菌的生长,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等。
此外,大黄素还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损伤和炎症介导的疼痛等症状。
芒硝是大承气汤的最后一个成分,主要用于清热泻火。
研究发现,芒硝可以通过增加尿液排出来发挥利尿作用,从而清除体内的热毒。
此外,芒硝还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抑制多种致病菌的生长。
综上所述,大承气汤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抗菌、抗炎、解热、通便和利尿等方面。
其作用机理主要与药材中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
黄连的抗菌、抗炎和解热作用,枳实的通便和调节胃肠功能作用,大黄的抗菌和抗炎作用,以及芒硝的利尿和抗菌作用等,共同发挥出大承气汤的治疗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大承气汤的应用还应根据具体病情和病人的体质等因素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疗效。
因此,在使用大承气汤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并合理使用。
经方61:大承气汤|腹部充实、膨胀、便秘、潮热、脉实有力之病

经方61:大承气汤|腹部充实、膨胀、便秘、潮热、脉实有力之病大承气汤之用药、用量本方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中均有方证条文,为古代急症救命方。
其用药组成、用量及煎服方法如下: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
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
此方中用药剂量特殊者有二:一为枳实。
用量为五枚。
根据实际称重,一枚枳实约重18克,大者芍20克,所以,五枚枳实按六两计算。
二为芒硝。
用量为三合。
根据实测,一升芒硝约重120克,即一合大概重12克。
此方用量为三合,即36克。
按二两计算。
大承气汤推荐量(克):原方原量:大黄60,厚朴120,枳实90,芒硝30。
常规标准量:大黄12,厚朴24,枳实18,芒硝6。
大承气汤用法-经方中医程医生经方中医程医生说明:1.大承气汤为经方三承气汤之一。
三承气汤即: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承气者,承顺胃气之意也。
2.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调胃承气汤有8条,小承气汤有8条,而大承气汤则有19条。
三方条文共占了伤寒论全部398条的十分之一多,而大承气汤一方即占了二十分之一。
如果单从方证条文来看,大概占了伤寒论方证条文的十分之一。
由此可知此方之重要性。
3.虽然此方药仅四味,条文非常多,但从临床来看,并不是单治某一病之方,而是用来治疗、调整某一体质状态。
即其应用目标为:从腹证来看:以腹部充实,腹满而坚为主。
大都以脐中心膨满(防风通圣散用于慢性体质,本证属于急性实热证)。
从方证来看:大便秘结为主。
发热、无恶寒及恶风,有便意但不通,里急后重严重,口渴甚,舌干燥时有黑苔,又诉恶心,或有谵语者,应及早用本方退热。
高热、脉沉迟有力,汗出而不恶寒,腹部膨满充实,便秘质硬,手足汗出湿透为目标。
又可用于高热谵语,意识呈朦胧不安状,便秘数日,潮热、不恶寒者。
——所谓潮热,如潮而满,海岸各个角落均被波涛浸透,与发热之同时全身汗出,此潮热为大承气汤之目标。
大承气汤——精选推荐

⼤承⽓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法]⼤黄10~30g、枳实12~25g、厚朴13~30g、芒硝12~30g。
先煎厚朴、枳实,熬好前放⼤黄同煎5~10分钟,再把芒硝加⼊溶化即可,服⾄⼤便稀多为度。
不下,续服取下。
[⽅证]1.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发潮热、⼿⾜戢然汗出者。
2.⾆红苔⼲焦黄,脉实有⼒⽽不⼤便、腹满者。
3.脉弱,烦躁⼼下硬,不⼤便,发热或⽇晡热、发狂、谵语者。
4.脉浮弦紧⽽剧烈腹痛、腹胀、腹⽪热、坚满拒按,便秘、清⽔便或粘液脓⾎便者;[现代应⽤]1.以痛⽽闭为特征的外科急腹症。
如急性肠梗阻、蛔⾍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腹腔结核性肠梗阻、胃溃疡穿孔、急性胰腺炎、坏死性胰腺炎、化脓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胆结⽯、胃柿结⽯等及腹部⼿术后。
2.热性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肝炎、重症肝炎、急性黄疸性肝炎、⼄型脑炎、流⾏性出⾎热、菌痢、伤寒、副伤寒、流⾏性感冒等;以及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肺炎、⼤叶性肺炎、肺坏疽、化脓性扁桃腺炎、结膜炎、⾓膜炎、⽛周脓肿、破伤风等伴有严重的中毒症状或出现中毒性休克者。
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病、哮喘、⼩⼉哮喘、⼩⼉遗尿、癫痫、泌尿系结⽯、肾功能衰竭、痔疮、脱肛、脑⾎栓、脑出⾎、⾼⾎压、精神分裂症、挤压综合征、⽪质醇增多症及产后⾷积腹痛等,出现⼤满、太热、⼤实和脉沉、实、滑为主者。
[经验参考]⼤承⽓汤是⼀张救命之⽅,尤其在传染病横⾏肆虐的古代,更是倍受宠爱。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张千古名⽅也不知成就了多少名医。
就连异邦的⽇本汉⽅家们,也和本⽅结下了不解之缘。
《类聚⽅⼴义》载本⽅凡痼毒壅滞症,其⼈腹中坚实,或硬满⼤便难,胸腹动悸;或喜怒⽆常;或不寐惊惕,健忘怔忡;或⾝体不仁;或战曳瘫痪,筋挛⾻痛;或⾔语蹇涩,缄默如偶⼈,饮⾷倍常;或数⼗⽉不⾷不饥等。
变怪百出,不可名状。
世或称狂,或称痫,或称中⽓、中风,或称⼼脾虚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享到:收藏推荐大承气汤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为主治阳明腑实证之方,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4味药组成,是峻下热结的功效。
古人归纳其主治为“痞、满、燥、实”四个字。
本方能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目前常用于临床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惊厥、腹胀、腹痛、大便不通的属阳明腑实证的各种急重症治疗,其效甚佳。
1急性胆系感染本症属于阳明腑实、脾胃不和之胁痛、胃脘痛等症,常因饮食不节、情志失和或蛔虫窜扰等导致肝胆脾胃功能紊乱、气机升降失调、湿热阻于中焦所致。
如长期湿热不化、胆汁凝结,久经煎熬、可成为结石,临床上常用通里攻下法治疗。
孙氏[1]治疗急性胆系感染128例,其中胆囊炎46例,胆管炎38例,化脓性胆管炎12例,胆石症27例,胆道术后复发5例,以大承气汤主之,视不同情况加味,结果治愈81例,好转33例。
鲁氏[2]以大承气汤加味治急性胆囊炎。
方入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公英、田七、金钱草。
肝郁气滞型加香附、郁金;胃肠实热型加银花、连翘;湿热蕴结型加茵陈、栀子。
治疗75例总有效率为97%。
也有以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石病的报道[3]。
2急性胰腺炎本病是由于胰腺
大承气汤是寒下的代表方,仲圣制以疗阳明腹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笔者身处基层,时常面对饮食不慎腹痛呕吐的病人,运用西医药消炎解痉的办法疗效不佳,检查中发现,多数病人作过腹腔手术,其中以阑尾炎手术(包括慢性阑尾炎尚未手术者),剖宫产者居多。
患者腹痛突然,之前多有饮食生冷油腻的病史,自腹痛开始大便排气通而不畅,或呕或不呕,绞痛剧烈难耐,常喜温按。
笔者一遇此等情况,就无论脉舌寒热虚实之辩,给予大承气汤加减治之,常一泻即安,遂停后服。
1,张男,45岁,以酷暑清晨饮食凉茶西瓜后遂发腹痛欲吐半日就诊,予:厚朴40枳壳30生大黄15(后入)芒硝6(兑服)一剂,服后腹痛不减,真是咄咄怪事,细询方知药后腹痛暂安,立食油炸鸡蛋6枚,腹痛又发,又予芒硝20冲服,随访得泻而安。
(按:服大承气汤禁勿进饮食)
2,窦女,12岁,酷暑食西瓜雪糕,腹胀痛呕吐2日,西医药无效,查体实乃阑尾炎手术后一年者,予:厚朴30枳实20生大黄10(后入)芒硝10(兑服)一剂,复诊,药后一小时即腹泻而腹痛呕吐即止。
(按:芒硝用量一般在6克以上,大人剂量用更大,平素便秘者,量要大20~30之间,平素便溏者量在10~20之间。
)
3,王妇,40岁,以脘腹绞痛呕吐3日,不大便排气,病发前食黄瓜即痛,其作过剖宫产,宫外孕切除,阑尾炎切除数种手术,西医药乏效,刻下脘腹喜温与轻按,拒重按。
予:厚朴40
枳壳30生大黄20(后入)芒硝6(兑服)炮附子10姜半夏10白酒100水煎服,三剂,得泻即停芒硝。
随访,得泻腹痛呕吐即减大半,尽剂而安。
(按:脘腹绞痛呕吐喜温与轻按者合附子粳米汤加白酒效佳)
随着腹腔手术的日益增多,术后不慎饮食生冷油腻,大承气汤及其类方的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相信这些千年古方必将发出更炫目的光彩。
大承气汤;支气管哮喘;肺炎;不完全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术后腹胀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为二阳并病,转属阳明腑实的证治。
即太阳表证已罢,邪入阳明,入里化热,与肠中燥屎相结,实热与积滞互结,浊气填塞,腑气不通之证。
余遵“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此方应用于临床各科,用于治疗实热积滞壅于肠中,腑气不通之证。
往往获效。
此方为治标之方,应用以腑气通为准,中病即止,不可久用,以免伤正。
现举例如下。
1支气管哮喘
王某,女,42岁,2006年8月11日就诊。
既往有哮喘病史7年,于每年的7、8月份发病,本次发病症见:咳嗽、喘促、腹满胀痛,大便三日未行,舌质红、苔黄燥、脉沉实有力,两肺满布哮鸣音。
在抗炎抗过敏的同时与中药大承气汤加减:大黄15g(后下)、芒硝10 g (冲)、枳实15g、厚朴15g、炙麻黄10g、桔梗10g、杏仁10g、白果10g、黄芩10g、桑白皮15g,服药1剂,泻下干粪数枚,后又排出腥臭稀便,则咳嗽、喘促、腹满胀痛减轻,继以定喘汤加减调理15天,诸症悉平。
按: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正常发挥,大肠传导功能的正常,有助于肺气的肃降,本例患者燥屎结于大肠,腑气不通,上壅于肺引动伏痰而致哮喘。
故以大承气汤荡涤肠中燥结,麻黄、桔梗、杏仁、白果、黄芩、桑白皮宣肺平喘,诸药合用使腑气通,肺气降而病愈。
2肺炎
薛某,男,36岁,2005年12月7日就诊。
刻诊:高热,咳嗽,咳黄稠痰,胸痛、大便干2日未行,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有力。
体温39℃,右肺底有细小湿罗音,血WBC14.3×10 9/L,N 0.87,L 0.13,胸正位X光片提示:右下肺炎性改变。
在抗炎的基础上与大承气汤加减:大黄15g(后下)、芒硝10 g (冲)、枳实15g、厚朴15g、金银花10g、鱼腥草15g、枇杷叶15g、杏仁10g、瓜篓10g。
服药1剂大便通,体温下降,继服1剂,体温正常,咳嗽减轻,调方以清热、化痰、养阴为主,7天后症状消失。
按:肺与大肠相表里,本例患者痰热蕴肺顺传阳明,热结阳明,腑气不通,故以大承气汤泻热通腑;金银花、鱼腥草、枇杷叶、杏仁、瓜篓清热宣肺化痰,诸药合用使腑气通,痰热化而病愈。
3不完全性肠梗阻
崔某,男,59岁,2007年7月5日就诊。
2月前确诊为“胰腺癌,肝转移”,曾行伽马刀治疗。
近两日患者出现发热、体温38℃-38.7℃、恶心、呕吐、腹胀、排气少,大便7日未行,舌质红、苔黄燥、脉细滑数。
腹平片示:双膈下未见明确游离气体,右上腹部可见气液平面,与胃泡形成“双泡征”,提示不完全性肠梗阻。
在禁食、胃肠减压,提高免疫力,调节水电平衡的基础上与中药大承气汤加减泻热、润燥、通腑:大黄10g(后下)、芒硝10 g (冲)、枳实10g、厚朴10g、元参10g、生地10g、沙参15g、石斛10g、水煎后取200ml分两次/天由胃管注入,再取100ml保留灌肠,连续3日,每日泻下干粪数枚,并有少量黑色腥臭稀便,呕吐、腹胀缓解,继以生脉散加减调理半月诸症悉平,大便每日1次,黄色软便。
按:本例患者发热,热伤津液,致肠中燥屎内结,腑气不通。
以大承气汤清热泻下通腑,元参、生地、沙参、石斛滋阴润燥,诸药合用达到泻热、润燥、通腑的作用,使腑气通,诸症平。
4急性胰腺炎
宗某,女,72岁,2008年4月17日就诊。
1天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左上腹疼痛,伴发热、恶心、呕吐,大便3日未行。
查体:体温37.8℃-38.4℃,心肺(-),左上腹压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腹部B超示:胰腺实质回声增粗增强欠均匀,胰腺周围积液。
化验:血WBC19.3×10 9/L,N 0.86,血淀粉酶1897U,尿淀粉酶7542U。
于禁食、胃肠减压、调节水电平衡、抑制胰腺分泌、抑菌、解痉的基础上与中药大承气汤加减:大黄12g(后下)、芒硝10 g (冲)、枳实10g、厚朴10g、柴胡10g、黄芩10g、蒲公英20 g、山楂10g,水煎后取300ml分次于胃管注入,每日3次,另取100ml保留灌肠,2天后腹胀痛减轻,未再恶心、呕吐,且有少量排气。
5天后,稍感腹胀痛,排气排便正常。
上方去大黄、芒硝加元胡10g、郁金10g、砂仁6g(后下)善后调理,住院20天病愈出院。
按:本病多因饮食不节,如暴饮暴食、过食肥甘等致胃肠气机郁滞,失于运化,食积内停,郁而化热,热结肠中,令腑气不通。
与大承气汤通腑泻热,柴胡、黄芩、蒲公英、山楂理气、清热、化积。
诸药合用使积滞去腑气通而诸症减轻。
5术后腹胀
方某,女,21岁,2006年5月22日因“急性阑尾炎”行手术治疗。
术后3天未排气排便,伴腹胀、肠鸣音减弱,舌质红,苔黄厚,脉滑。
与大承气汤加减:大黄15g(后下)、芒硝10 g (冲)、枳实15g、厚朴15g、连翘10g、蒲公英15g、败酱草15 g、桃仁10 g,服药1天后腹胀痛减轻,可排气。
再服2天,腹胀痛缓解,排气排便正常。
按:祖国医学认为腹部手术后,损伤血络,气血瘀滞化热,内结肠中,致腑气不通。
与大黄、芒硝、枳实、厚朴、连翘、蒲公英、败酱草通腑泻热,桃仁化瘀,诸药合用共奏通腑、泻热、化瘀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