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诱变改善酵母菌细胞表面性质研究【开题报告】
紫外诱变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紫外诱变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2. 了解紫外诱变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3. 通过实验,筛选出具有较高产酶能力的突变菌株。
二、实验原理紫外诱变技术是利用紫外线照射微生物,使微生物DNA发生突变,从而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菌株。
紫外线照射能导致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改变、缺失或插入,进而影响基因的表达,产生新的遗传性状。
三、实验材料1. 菌种:产淀粉酶枯草芽孢杆菌。
2. 器材:紫外线照射装置、超净工作台、电磁力搅拌器、低速离心机、培养皿、涂布器、10mL离心管、(1、5、10mL)吸管、250mL三角瓶、恒温摇床、培养箱、直尺、棉签、橡皮手套、洗耳球。
3. 培养基和试剂:无菌水、75%酒精、0.5%碘液、碘片1g、碘化钾2g、蒸馏水200mL、可溶性淀粉2g、牛肉膏1g。
四、实验方法1. 菌种活化:将产淀粉酶枯草芽孢杆菌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37℃培养24小时,得到活化菌种。
2. 菌悬液制备:将活化菌种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中,37℃、180r/min 振荡培养3小时,制成菌悬液。
3. 紫外诱变:将菌悬液置于紫外照射装置下,距离20~30cm,照射时间分别为1、2、3分钟,设置对照组(未照射)。
4. 细菌复苏:将照射后的菌悬液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37℃培养24小时,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5. 初筛:挑选生长速度较快、菌落形态异常的菌落,进行进一步的淀粉酶活性测定。
6. 淀粉酶活性测定:将挑选的突变菌株接种于可溶性淀粉培养基中,37℃培养24小时,用碘液检测淀粉酶活性。
7. 验证与保存:对具有较高淀粉酶活性的突变菌株进行验证,并保存于甘油管中。
五、实验结果1. 紫外线照射时间对菌落生长的影响:照射1分钟时,菌落生长速度明显降低;照射2分钟时,菌落生长速度有所下降;照射3分钟时,菌落生长速度明显下降。
2. 淀粉酶活性测定结果:经过筛选,发现突变菌株A的淀粉酶活性最高,为对照组的1.5倍。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限时集训:第15讲 实验分析与设计(解析版)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限时集训第15讲实验分析与设计1.科学家为验证紫外线对酵母菌细胞有丝分裂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相关实验。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B )A.所选用的酵母菌细胞对紫外线不敏感B.可以用血细胞计数板测定酵母菌数量C.紫外线不是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D.实验组无紫外线照射,对照组用紫外线照射[解析] 实验目的是验证紫外线对酵母菌细胞有丝分裂的抑制作用,故应选择对紫外线敏感的酵母菌,A错误;测定酵母菌的数量可以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B正确;紫外线是引起细胞癌变的物理致癌因子,C错误;对照组无紫外线照射,实验组有紫外线照射,D错误。
2.生物兴趣小组研究了光照、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图示简称抑制剂)对芹菜的茎伸长生长影响的实验,部分实验结果如图Z15-1所示,相关推论不正确的是( A )图Z15-1A.该实验第2组的条件为光照(8 h/d)+抑制剂B.1、4组对照或3、6组对照均可说明适度延长光照可促进芹菜茎的伸长C.4、5组对照说明芹菜本身能产生赤霉素D.5、6组对照说明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只能抑制赤霉素的合成不能抑制赤霉素的作用[解析] 对比1、2、3组可知,第2组的条件应该是光照+赤霉素,A错误;1、4组对照或3、6组对照的自变量均为光照时间,都可以说明适度延长光照可促进芹菜茎的伸长,B正确;第5组的条件是光照+赤霉素合成抑制剂,结果生长较慢,而4组生长较快,所以说明芹菜本身能产生赤霉素,C正确;6组加入赤霉素后生长比5组快,所以5、6组对照说明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只能抑制赤霉素的合成不能抑制赤霉素的作用,D正确。
3.现代医学常用“随机双盲大样本分组对照试验”来评估某种口服新药的疗效,它包括以下三大要素:随机、双盲——观察者(医生)和被观察者(病人)双方都不知道被观察者所属的对象组、大样本,同时要设置三组实验:对照组(不治疗)、安慰剂组(吃安慰剂)、治疗组(吃药)。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A.不同病人用药量不同,故治疗组要挑选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相近的病人B.设置对照组和安慰剂组的目的是依次排除自愈力、心理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C.对病人分组给药时,安慰剂组实际上给的是淀粉,但在外观上应与真药完全相同D.“大样本”排除了偶然性,“随机”排除了个体差异,“双盲”排除了主观偏向[解析] 选取病人时要避免群体的人为分类,应做到随机性,A错误;设置对照组和安慰剂组的目的是依次排除自愈力、心理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正确;对病人分组给药时,安慰剂组实际上给的是淀粉,但在外观上应与真药完全相同,用来排除心理因素的作用,C正确;“大样本”排除了偶然性,“随机”排除了个体差异,“双盲”排除了主观偏向,D正确。
紫外线诱变改善酵母菌细胞表面性质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环境工程紫外线诱变改善酵母菌细胞表面性质研究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紫外线是常用的物理诱变因子, 是诱发微生物突变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
DNA和RNA的嘌呤和嘧啶有很强的紫外光吸收能力,最大的吸收峰在260nm。
紫外辐射能作用于DNA ,因此在260nm的紫外辐射是最有效的致死剂。
对于紫外的作用已有多种解释,但研究的比较清楚的一个作用是使DNA分子形成嘧啶二聚体,即两个相邻的嘧啶共价连接[。
二聚体出现会减弱双键间氢键的作用,并引起双链结构扭曲变形,阻碍碱基间的正常配对,从而有可能引起突变或死亡。
二聚体的形成,会妨碍双链的解开,因而影响DNA的复制和转录。
紫外辐射可以引起转换、颠换、移码突变或缺失等。
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就有人进行了利用酵母茵处理废水的探索性研究。
并于90年代成功地实现了酵母茵废水处理技术的工程应用。
日本一制油厂利用酵母处理高含油废水,对于平均含油量达11900mg/L的废水,除油率可达99%。
此外,通过在反应器中接入功能菌株能增加目标底物的降解,降低其毒性。
同时也可以缩短降解时间,酵母已被成功应用于处理高浓度含油废水以及石油的脱蜡等。
然而,在酵母菌处理废水的实际运行中,酵母菌对废水的处理效果往往受到其表面性质的影响而不够理想。
因此,可利用紫外诱变得到疏水性好、乳化能力强、絮凝性好的酵母菌菌株,并进行连续培养得到遗传性状稳定的菌株。
从而使酵母菌对废水中COD的去除率提高。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基本内容:1.综述紫外诱变育种(微生物)的方法和技术路线;2.设计实验,诱变酵母菌细胞;3.考察诱变后酵母细胞表面性质的变化;细胞表面性质:疏水性、絮凝性、乳化能力等;4.筛选对于废水处理有益的诱变菌株,主要是COD降解能力高、絮凝性好等特点。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紫外线照射酵母菌对其进行诱变,再以相应的分析方法分析诱变所得菌株的疏水性、絮凝性以及乳化能力,筛选出COD降解能力强、絮凝性好的对废水处理有益的酵母菌菌株。
UV-B照射培养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

UV-B照射培养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
赵华;郭建辉
【期刊名称】《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5(020)001
【摘要】研究了不同生长条件下UV-B照射培养对酵母茵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UVB照射培养过程中,酵母细胞核酸含量变化明显;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出现凝集现象,酵母茵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接种量小于1×107/mL时,酵母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对照实验,较高接种量时生长受UV-B影响较小.使用pH 5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溶液配制培养基,则可以降低UV-B照射培养过程中的酵母细胞的死亡率.
【总页数】4页(P5-8)
【作者】赵华;郭建辉
【作者单位】天津市工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天
津,300222;天津市工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天
津,3002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926.4;Q939.3
【相关文献】
1.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烟草(Nicotiana tabacum)幼苗在UV-B照射下抗逆性的影响 [J], 王杰;刘硕然
2.UVB照射对酵母菌生长及酒精发酵的影响 [J], 赵华
3.附加UV-B照射对四种冬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J], 刘丽丽;张文会;王明卓;宫庆涛;李宝林
4.复合酵母菌培养物对肉羊生长性能、免疫机能及抗氧化能力指标的影响 [J], 惠文
5.UV-B照射培养对酵母菌生理活性物质的影响 [J], 赵华;郭建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紫外线诱变选育桑椹酒发酵用酵母菌

中国蚕业 ZHO NGGU O CAN Y E・研究简报・24 2008年第4期 收稿日期:2008-07-01资助项目:合肥工业大学学生创新基金(编号XS07047),安徽省教育厅重大自然科学基金(编号Z D200800722),安徽省第四批优秀青年科技基金(编号08040106803)。
作者简介:杨才华(1985—),男,宁夏吴忠,本科在读。
通讯作者:魏兆军,博士,教授。
Tel:0551-290150528412,E 2mail:zj w ei@hfut .edu .cn紫外线诱变选育桑椹酒发酵用酵母菌杨才华 章建国 魏兆军(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摘 要 对普通酿酒酵母进行紫外线诱变,以三苯基四氮唑(TT C )为指示剂的培养基平板筛选,结合桑椹酒的生产工艺特点,筛选得到1株桑椹酒发酵酵母;实验结果显示该酵母的起酵速度快、发酵液酒精度可达1116%且幽香,综合发酵性能表明该酵母适合用于桑椹酒发酵。
关键词 紫外线诱变;酵母菌;育种;桑椹酒中图分类号 S886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0982(2008)04-0024-03 桑椹俗称桑实、桑果;它含糖很高,还含有蛋白质、有机酸、维生素C 、胡萝卜素等丰富的营养元素,既是食品又是药品,也是酿酒的极佳原料。
桑椹酿酒在国内外具有悠久的历史,桑椹酒色泽艳丽、幽香、营养丰富。
我国桑椹酿酒的生产有民间传统发酵和现代工业发酵2种形式[1-3],其中现代工业发酵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稳定,但目前尚无酿造桑椹果酒的专用酵母,用于工业化生产的多为针对葡萄酒发酵的酵母,而葡萄汁与桑椹果汁之间成分差别很大,所以用葡萄酒酵母酿造桑椹果酒就会产生所酿果酒口味欠佳的问题,不能突出桑椹果汁的特有香气[4-5]。
因此,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分离出适合于桑椹汁工业发酵的专用酵母,专用酵母必须有相应的生产工艺相配套。
目前关于桑椹酒酿制已经有不少报道,但有关桑椹酒发酵菌种选育的研究报道却不多见。
洁霉菌诱变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诱变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通过诱变实验,提高洁霉菌的产酶能力。
3. 研究不同诱变因素对洁霉菌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1. 洁霉菌菌株:由实验室提供。
2. 诱变剂:紫外线、硫酸二乙酯(DES)等。
3. 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液体种子培养基等。
4. 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器、无菌操作台、显微镜、酶标仪等。
三、实验方法1. 诱变实验(1)紫外线诱变:将洁霉菌菌株接种于PDA平板,在紫外灯下照射30秒,分别照射1、2、3、4、5次,每次间隔2小时。
(2)DES诱变:将洁霉菌菌株接种于液体种子培养基,加入一定浓度的DES,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2. 诱变菌株的筛选(1)平板划线法:将诱变菌株接种于PDA平板,观察菌落生长情况,筛选出生长速度较快的菌株。
(2)酶活性测定:采用酶标仪测定诱变菌株的酶活性,筛选出产酶能力较高的菌株。
3. 诱变菌株的鉴定(1)形态特征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诱变菌株的菌丝形态、孢子形态等。
(2)生理生化实验:进行革兰氏染色、淀粉水解、明胶液化等实验,鉴定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
1. 诱变实验结果(1)紫外线诱变:照射1、2、3、4、5次后,菌落生长速度逐渐加快,其中照射3次时,菌落生长速度最快。
(2)DES诱变:DES浓度为0.5%时,菌落生长速度最快。
2. 诱变菌株的筛选结果通过平板划线法和酶活性测定,筛选出产酶能力较高的菌株。
3. 诱变菌株的鉴定结果(1)形态特征:诱变菌株菌丝较粗,孢子较大,呈椭圆形。
(2)生理生化特性:诱变菌株革兰氏染色为阳性,能水解淀粉、液化明胶。
五、实验讨论1. 诱变实验结果表明,紫外线和DES均可提高洁霉菌的产酶能力。
2. 通过筛选,获得产酶能力较高的诱变菌株,为后续研究洁霉菌产酶机理提供了实验材料。
3. 本实验中,DES诱变效果较好,可能与DES对洁霉菌的诱变率较高有关。
4. 在后续研究中,可进一步探究诱变菌株的产酶机理,以及提高产酶能力的方法。
紫外线照射对大豆疫霉菌生物学效应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紫外线照射对大豆疫霉菌生物学效应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大豆疫霉菌属于真菌门,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菌,能够导致大豆发生疫病,给大豆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目前,防治大豆疫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农药和生物制剂的应用上,但这些方法存在着环境污染和产生残留物的问题。
因此,探索一种环境友好、高效且无污染的大豆疫霉菌防治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
紫外线是一种具有高能量的电磁波,研究表明,紫外线能够破坏细胞膜和核酸,在一定剂量下可以起到杀菌的作用。
因此,有理由相信,紫外线可能对大豆疫霉菌具有杀菌效果,从而成为一种新的大豆疫霉菌防治方法。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剂量紫外线对大豆疫霉菌生物学效应的影响,为研究利用紫外线防治大豆疫霉菌提供理论基础。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不同剂量紫外线照射下,大豆疫霉菌的生长情况和形态特征的变化。
2. 不同剂量紫外线照射下,大豆疫霉菌的细胞膜和核酸的损伤程度。
3. 不同剂量紫外线照射下,大豆疫霉菌的存活率和繁殖能力的变化。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 实验材料:大豆疫霉菌菌株、紫外线灯、培养基、显微镜等。
2. 实验设计:选取不同剂量紫外线照射大豆疫霉菌,观察菌株在不同照射时间下的生长情况和形态特征;利用显微镜观察菌株的细胞膜和核酸的变化;测定不同照射时间下菌株的存活率和繁殖能力。
3. 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分析不同剂量紫外线对大豆疫霉菌生物学效应的影响。
四、预期成果和意义通过本研究,可探究紫外线对大豆疫霉菌的生物学效应,为研究利用紫外线防治大豆疫霉菌提供理论基础。
同时,本研究可以为大豆疫病的防治提供一种环境友好、高效且无污染的新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uv照射对酵母生长的影响及酵母衍生物的制备

uv照射对酵母生长的影响及酵母衍生物的制备1 UVA照射对酵母生长影响酵母是一类常见的真菌,可以在多种生活环境中生存。
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生物过程合成常用的产品,如生物质燃料、有机酸、褪色剂等。
近年来,随着紫外线照射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开始探索紫外(uva)照射对酵母生长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uva照射对酵母生长的影响。
研究表明,uva照射可以有效的提高酵母菌的存活率、萌芽率和酒精代谢率。
此外,uva照射还可以改善酵母的细胞病毒性,能够抑制病毒的多样性和感染活力,有效的防止病毒的传播,从而延长酵母的质量保证期。
相比暗室,在不同uva照射条件下酵母的生长有明显的改变。
在uva照射条件下,酵母生长轮廓曲线象传统健康条件下相似,但有一定的延迟。
在uva照射条件下,即使是在最佳温度条件下,酵母的生长在营养液的衰减开始之前也会出现衰减。
研究表明,uva照射对酵母的增殖和细胞凋亡具有多种作用,如过氧化物应激反应、酶系统失活、凋亡途径激活等等。
2 酵母衍生物的制备酵母衍生物可以用于生产製程,如食品葡萄酒、蜂蜜、乳酸等。
倉酵母是一种受环境影响较大的微生物,具有高营养价值和扩增性能,可以大量对临床和研究有用的蛋白质、复配体及其他抗原进行生产。
在制备酵母衍生物的过程中,uva照射可以增强酵母的活性,从而增加蛋白质和复配体的生产量。
研究发现,在以酵母细胞悬液的形式进行的紫外照射试验中,紫外照射浓度为2.5 μg/ml时可以将酵母酶的活性提高八倍以上,进而提高酵母衍生物的产量。
除此之外,在紫外照射下也可以使微生物细胞凋亡,因此uva紫外线可以用来抑制芽孢形成,从而提高有益酵母菌菌种的᧐数量。
同时,在酵母衍生物制备过程中,紫外照射还可以影响酵母液滴体系中液滴的大小和形状。
在uva照射后,液滴体系中出现小液滴,液滴的表面电解质浓度饱和降低,同时有利于溶质的转移。
实验表明,uva照射后酵母液滴的表面粗糙程度显著增加,液滴聚合度增加,表明uva照射有助于提高液滴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环境工程
紫外线诱变改善酵母菌细胞表面性质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紫外线是常用的物理诱变因子, 是诱发微生物突变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
DNA和RNA的嘌呤和嘧啶有很强的紫外光吸收能力,最大的吸收峰在260nm。
紫外辐射能作用于DNA ,因此在260nm的紫外辐射是最有效的致死剂。
对于紫外的作用已有多种解释,但研究的比较清楚的一个作用是使DNA分子形成嘧啶二聚体,即两个相邻的嘧啶共价连接[。
二聚体出现会减弱双键间氢键的作用,并引起双链结构扭曲变形,阻碍碱基间的正常配对,从而有可能引起突变或死亡。
二聚体的形成,会妨碍双链的解开,因而影响DNA的复制和转录。
紫外辐射可以引起转换、颠换、移码突变或缺失等。
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就有人进行了利用酵母茵处理废水的探索性研究。
并于90年代成功地实现了酵母茵废水处理技术的工程应用。
日本一制油厂利用酵母处理高含油废水,对于平均含油量达11900mg/L的废水,除油率可达99%。
此外,通过在反应器中接入功能菌株能增加目标底物的降解,降低其毒性。
同时也可以缩短降解时间,酵母已被成功应用于处理高浓度含油废水以及石油的脱蜡等。
然而,在酵母菌处理废水的实际运行中,酵母菌对废水的处理效果往往受到其表面性质的影响而不够理想。
因此,可利用紫外诱变得到疏水性好、乳化能力强、絮凝性好的酵母菌菌株,并进行连续培养得到遗传性状稳定的菌株。
从而使酵母菌对废水中COD的去除率提高。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1.综述紫外诱变育种(微生物)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2.设计实验,诱变酵母菌细胞;
3.考察诱变后酵母细胞表面性质的变化;细胞表面性质:疏水性、絮凝性、乳化能力等;
4.筛选对于废水处理有益的诱变菌株,主要是COD降解能力高、絮凝性好等特点。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紫外线照射酵母菌对其进行诱变,再以相应的分析方法分析诱变所得菌株的疏水性、絮凝性以及乳化能力,筛选出COD降解能力强、絮凝性好的对废水处理有益的酵母菌菌株。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技术路线:
①构建紫外诱变酵母菌实验台,对培养所得的酵母菌进行紫外诱变。
②建立对诱变所得的酵母菌菌株进行表面性质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分析酵母菌的疏水性、
絮凝性和乳化能力。
③根据上述定性定量所得结果,筛选出有益于废水处理的酵母菌菌株。
2、实验部分:
2.1主要仪器
紫外线照射灯,恒温振荡器,超净工作台。
2.2收集菌种
配制YPD液体培养基,用无菌接种环将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菌株接入YPD培养基中,将接种后的YPD培养基封口,移至恒温振荡器中于温度28℃,175rpm连续培养48小时后取出,然后收集菌体。
2.3实验步骤
先将紫外线照射灯打开预照射20min,再将培养所得的酵母菌放到超净工作台中紫外线下30cm 处照射,照射时间在20-40s之间。
再对诱变菌株进行表面性质定性定量分析,最后筛选出表面性质优良的菌株进行连续培养。
3、结果分析
根据相关的定性定量方法,分析并筛选出疏水性好、絮凝性好、乳化能力强的酵母菌菌株,此类酵母菌有益于废水中有机物的降解去除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2010.11.01-2009.11.10 选题;
2010.11.26-2010.12.15 收集整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开题;
2010.12.16-2011.04.10 翻译相关英文资料,依据大纲开展实验工作;
2011.04.11-2011.04. 20 完成论文初稿交由老师审阅;
2011.04.21-2011.05.06 完成论文二稿交由老师审阅;
2011.05.07-2010.05.12 定稿,准备答辩相关材料;
2011.05.13 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Madigan ,M. T(美) Martinko J.M(美),Parker,J.(美).微生物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390.
[2]曹友声, 刘仲敏.现代工业微生物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 ChigusaK,et al Treatment ofwastewatorfrom oilman ufacturingplant by yeast [J].War SciTech, 1996,34(11):5l-58.
[4] Baker,B H,Herson,D S.Bi0remediation [J].54(1):305—315 ·McGraw—Hill,1994,
PP 1-25.193-195 238—247.
[5] Silva E,Fialho AM,Sfi-Correia I,et a1 Combined bioaugmentation and biostimulation to clean up soil contami-nated with high concentrations ofatrazine[J].Environ SciTechnol,2004,38:632—637.
[6] RomeroM C,CazauM C,Giorgieri S,et al Phenan一.threne degradation by microorganisms isolated from a contaminated stream .Environ Pollut,l998,1O1:355-359.
[7] Iiar U J.Studies on relative capabilities of bacterial Microbiology,2006,56(2):109-l 12 .an d yeast isolates from tropical soil in degrading crude oil.[J] waste Management,1998,18:293-299.
[8] ZinjardeS S,Pant A A Hydrocarbon degraders from tropical marine environments [J].Mar Pollut Bull,2002,44:ll8-12l.
[9] 齐秀兰,等.妥布霉素产生菌诱变育种的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1995,15(1):9213.
[10] 周建琴,韩宝玲,王南金等.康乐霉素C产生菌的诱变育种及其发酵的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0,25(5):386-387.
[11] 王筱虹,等.原生质体紫外诱变技术筛选红霉素高产菌株的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0,31(4):3012303.
[12] 白兰芳,等.西罗莫司产生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2cus WY293的诱变育种与代谢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1,26(1):35238.
[13] Zhang Y Miller R.Effect of a Pseudomonasrhamnolipid biosurfactant on cell hydrophobicily and biodegradation of octadecane [J].Appl Environ Microbiol 1994,60,2l01-2106.
[14] 杨敏,邓艳芹,张昱等,酵母菌在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去除方面的应用[J].生物产业技术,2008,4:28-31.
[15] You-Im Chang , Lian2Hua Shih , Shyh2Wei Chen. Effects of glucose and mannose on the flocculation behavior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t different life stages [J]. Colloids and Surfaces B:Biointerfaces ,2005,44:6-14.
[16] 张博润,任健,刘玉方.酵母菌絮凝机理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微生物学通报,1996, 23(5):307-311.
[17] 王筱虹, 等.原生质体紫外诱变技术筛选红霉素高产菌株的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0,31(4):301-303.
[18] 唐晓达,张秀丽,蔡车国,等.低双乙酰啤酒酵母菌种选育及其中试[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2003,42(4):5O8-510.
[19] 管教仪. 啤酒工业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355-356.
[20] 王付转,梁秋霞,李宗伟,王雁萍,吴健.诱变和筛选方法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