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生化PPT
合集下载
[化学课件]第一章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质10学时第二节2学时
![[化学课件]第一章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质10学时第二节2学时](https://img.taocdn.com/s3/m/7d1102fb65ce0508763213b1.png)
胡萝卜素类 (Carotenes):为茶叶 中重要的脂溶性色素, 分为α-胡萝卜素,β-胡 萝卜素,γ-胡萝卜素等。
茶叶中的含量约0.06%。 成熟叶比嫩叶含量多, 其中,主要组分为β-胡 萝卜素,约占胡萝卜素 总量的80%。
这三种胡萝卜素被内服 至人体均能表现维生素 A的生理作用,也称为 维生素A原。
卟吩环:由四个吡咯构 成的卟啉并戊酮环,中 间有1个不电离的Mg2+, 这个与甲醇、叶绿醇结 合的卟啉环,称为叶绿 酸。
2、叶绿素的主要降解产物
叶绿素在鲜叶中与蛋 白质类脂物质相结合 形成叶绿体,在制茶 过程中叶绿素从蛋白 体中释放出来。
游离的叶绿素很不稳 定,对光、热敏感。
3、叶绿素的理化性质
花色素等,它们都是类
类)、花青素(花色素) 黄酮的化合物,广泛存
及儿茶素的氧化产物。
在于植物界。
茶叶中已发现有几十种 花黄素、花色素,是茶 叶中水溶性色素的主体。
1、花黄素类
花黄素(Anthoxanthin): 茶树体内主要是黄酮醇
亦称“黄酮
及其苷,在茶鲜叶中的
类”(Flavonoid),主要
茶叶中的色素:天然 色素和加工中形成的 色素。
根据溶解性分为:水 溶性色素和脂溶性色 素。
一、茶叶中的天然色素
(一)叶绿素 (二)类胡萝卜素 (三)水溶性色素
(一)叶绿素
1、叶绿素的种类与结构 2、叶绿素的主要降解产物 3、叶绿素的理化性质
1、叶绿素的种类与结构
叶绿素(Chlorophyll): 是由甲醇、叶绿醇与卟 吩环结合而成,是一种 双羧酸酯化合物。
(二)类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是一类具有黄色 到橙红色的多种有色化合物,为茶叶中重要 的脂溶性色素;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已知结 构式的化合物在300种以上。
《茶叶生物化学》(第三版)PPT课件

功能划分
结构蛋白:存在植物的细胞壁和细胞器中, 没有酶的催化功能。如:细胞壁的伸展蛋 白、组蛋白、核蛋白。
储藏蛋白:茶籽中存在,没有酶的活性, 比较稳定,种子萌发时,被水解为各种氨 基酸,供种子萌发。
结构特点
单纯蛋白:水解后只生成氨基酸的蛋 白质。一部分酶蛋白,以及所有的储 藏蛋白均属于这一类。
结合蛋白:核蛋白(含核酸)、脂蛋白 (含脂类)、糖蛋白(含碳水化合物)、 叶绿蛋白(含叶绿素)等等,各有不同 的结构和功能。
茶叶中的果胶等物质是糖的代谢产物,含量占干物 质总量的4%左右,水溶性果胶是形成茶汤厚度和外形光 泽度的主要成分之一。
1、茶叶中的糖类
• 单糖:构成其他糖的基本单位,不能水解 成更简单的糖,其通式为CnH2nOn来表示, 在茶叶中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阿拉伯 糖、鼠李糖、半乳糖等。 • 特点:固体结晶,易溶于水、乙醇,具有 甜味。
第二章 茶叶中的氨基酸
第八章 绿茶加工化学
第三章 茶叶中的嘌呤碱
第九章 红茶加工化学
第四章 茶叶中的多酚类
第十章 其他茶类加工化学
第五章 茶叶中的色素
第十一章 茶叶功能成分化学
第六章 茶叶中的芳香物
第七章 环境与茶树的物质代谢
绪论
围绕和解决的问题: 1、《茶叶生物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 2、茶叶生物化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3、研究茶叶生化的意义? 4、茶叶生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5、学习该门课程的要求
课程名称:茶叶生物化学
教材及参考书目:
○ 《茶叶生物化学》(第三版)宛 晓春主编 2003.8
○ 《茶叶生物化学》(第二版)安 徽农学院主编 1990.5
○ 《茶叶生化原理》王泽农编著 1981.8
红茶生物化学PPT

充分的酶促氧化
干燥
迅速终止酶的作 用,固定发酵过 程形成的红茶品
质
主要酶类活性变化
揉捻发酵
适度萎调的叶子 揉切后,开始阶 段,酶活性逐步 提高,但是随着 发酵过程的进展 ,酶活性逐步降 低
萎凋
随着失水过程的 进展,PPO(聚 苯醚)等酶的活 性逐步增强,酶 和底物的浓度增 加,叶组织内部 酸化,与酶的最 适pH相适应
红茶制作过程内含物质的变化
小组 成员
We are a team.
尹XX XXXXX 李XX XXXX 张XX XXXXXX 王X XXXX 刘XX XXXXX 杨XX XXXX
目录
加工工艺过程
萎调-揉捻-发酵-干燥
酶活性变 化的意义 及作用
红茶发酵 的实质
红茶制作 过程中酶 的参与总 结
红茶加工中
氨基酸与红茶品质的关系
氨基酸与茶叶香气的关系
氨基酸与茶叶色泽的关系
提高茶叶香气;有的本身具有 味。
与邻醌作用(被氧化) 芳 香物质醛类
改进干茶色泽。
在红茶的干燥工序中,氨 基酸与糖的热化学反应产物 黑色素等,与红茶干茶的乌 润色泽有关(红茶的外形色
与糖热化学作用 形成醛类、
泽要求乌黑油润)。
吡嗪、吡啶、喹啉等芳香水使叶细 胞汁相对浓度 提高,酶和底 物的相对浓度 增加,酶促反
应加速。
与叶组织内部酸化 有关:鲜叶细胞质 的pH从近乎中性降 到 5.1—6.0,与 酶的最适pH相适应, 使酶的活性增加。
结合态的酶, 部分转化为游
离态。
酶活性变化的意义
水解酶活性的提高
以水解作用为主体的生化变化可促进高 分子有机化合物的水解,提高萎凋叶中 水溶性成分的含量;
茶叶中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PPT课件

• 酸性氨基酸:主要包括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它 们是茶叶中最重要的一类氨基酸,在茶叶中的 含量高,是构成茶叶鲜爽滋味的重要成分。
5
氨基酸的含量的多少与茶类关系密切
• 茶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的多少与茶类关系 密切。茶氨酸以白茶最多,其次绿茶和红 茶;若以总量而论,绿茶多于红茶和白茶, 接着黄茶和乌龙茶,黑茶含量相对较低。 但对同一茶类中同一种茶而言,则高级茶 多于低级茶。
30
2、抗凝血及抗血栓作用
• 血栓的形成主要包括三个阶段:⑴血小板粘附和 聚结; ⑵血液凝固; ⑶纤维蛋白形成。
•
研究表明,茶多糖能明显抑制血小板的粘
附作用,降低血液粘度,后者也直接影响血栓形
成的第一阶段;茶多糖在体内、体外均有显著的
抗凝血作用,并能减少血小板数,血小板的减少
将延长血凝时间,从而也影响到血栓的形成;
29
我国早在80年代就有用中西医结合茶叶治疗糖 尿病有效率达70%的报道。让以链脲佐菌素诱发 的高血糖病态老鼠服用,发现服用茶的冷水提取物 的老鼠血糖下降明显,达40%,同时将茶叶的冷 水提取物除去脂、蛋白质等,纯化出茶多糖,仍具 有同样的效果。据此认为,茶叶中降血糖的有效成 分是水溶性的复合多糖。
100克茶叶 中维生素含 量(微克) 150-600
1300-1700
1000-2000
每杯茶中的含 有量(微克)
4.5-18 39-51 30-60
人体需要量 (微克/日)
1700 1800 10000
VB5(泛酸) 5000-7500 150-225
20000
VB11(叶酸) 50-75
1.5-2.3
• GABA是在谷氨酸脱羧 酶作用下脱羧后形成的
14
•GABA在一般绿茶中含量仅为2540mg/100g干茶。但经过开发后的GABA茶 其GABA含量高达150 mg/100g干茶。其加 工方法是根据植物在厌氧或受伤情况下,细胞 内会生成大量GABA的生理现象而制定的。
5
氨基酸的含量的多少与茶类关系密切
• 茶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的多少与茶类关系 密切。茶氨酸以白茶最多,其次绿茶和红 茶;若以总量而论,绿茶多于红茶和白茶, 接着黄茶和乌龙茶,黑茶含量相对较低。 但对同一茶类中同一种茶而言,则高级茶 多于低级茶。
30
2、抗凝血及抗血栓作用
• 血栓的形成主要包括三个阶段:⑴血小板粘附和 聚结; ⑵血液凝固; ⑶纤维蛋白形成。
•
研究表明,茶多糖能明显抑制血小板的粘
附作用,降低血液粘度,后者也直接影响血栓形
成的第一阶段;茶多糖在体内、体外均有显著的
抗凝血作用,并能减少血小板数,血小板的减少
将延长血凝时间,从而也影响到血栓的形成;
29
我国早在80年代就有用中西医结合茶叶治疗糖 尿病有效率达70%的报道。让以链脲佐菌素诱发 的高血糖病态老鼠服用,发现服用茶的冷水提取物 的老鼠血糖下降明显,达40%,同时将茶叶的冷 水提取物除去脂、蛋白质等,纯化出茶多糖,仍具 有同样的效果。据此认为,茶叶中降血糖的有效成 分是水溶性的复合多糖。
100克茶叶 中维生素含 量(微克) 150-600
1300-1700
1000-2000
每杯茶中的含 有量(微克)
4.5-18 39-51 30-60
人体需要量 (微克/日)
1700 1800 10000
VB5(泛酸) 5000-7500 150-225
20000
VB11(叶酸) 50-75
1.5-2.3
• GABA是在谷氨酸脱羧 酶作用下脱羧后形成的
14
•GABA在一般绿茶中含量仅为2540mg/100g干茶。但经过开发后的GABA茶 其GABA含量高达150 mg/100g干茶。其加 工方法是根据植物在厌氧或受伤情况下,细胞 内会生成大量GABA的生理现象而制定的。
茶叶的主要化学成分ppt课件

精品课件
10
• 茶叶的化学成分不仅决定着茶叶的质量, 而且与饮茶的某些药理功效也有着密切的 关系。茶树鲜叶中存在着很多的化学成分, 主要有:茶多酚、咖啡碱、芳香油、水分、 矿物质、色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 基酸、类脂、维生素等。这些成分随着茶 树品种、生长的自然环境、茶园管理及采 茶情况等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在这些成分 中,茶多酚、咖啡碱、芳香油对茶叶的质 量与饮茶的功效关系最为密切。
精品课件
21
茶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
• 据已有的研究资料表明,茶叶的化学成分 有500种之多,其中有机化合物达450种以 上,无机化合物约有30种。茶叶中的化学 成分归纳起来可分为水分和干物质两大部 分。
精品课件
22
1、水分
• 水分是茶树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是制茶过程一系列化学变化的重要介质。 制茶过程中茶叶色香味的变化就是伴随着 水分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制茶时常将 水分的变化作为控制品质的重要生化指标。 茶鲜叶的含水量一般为75%~78%,鲜叶 老嫩、茶树品种、季节不一,含水量也不 同。一般幼嫩芽叶、雨水叶、露水叶、大 叶种,雨季、春季的含水量较高,高的可 达84%左右。老叶、中小叶种和旱季、晴 天叶含水量较低。
• 叶质量的一项要求,茶叶的外形与内质有密切的关系,随着鲜叶的粗 老,它所含的粗纤维较多,必然影响着茶叶外形的紧结程度。因此, 一般来说,外形较粗、嫩度较差的茶叶,其色、香、味质量必然较差, 而外形紧细的茶叶,其色、香、味质量均俱佳。
精品课件
18
精品课件
19
茶叶含有什么化学成分?
精品课件
20
• 茶是我国的特产,种类很多,大别分为红茶和绿茶两种。红茶是将茶 叶暴晒在日光下或微温后,使茶叶萎软,再搓揉,使它发酵,至茶叶 转褐色,再烘焙制成的。绿茶是将新鲜的茶叶炒熬,破坏其中酵素, 再搓揉,烘焙成的。红茶和绿茶中所含化学成分相同,不过分量方面 略有不同而已。茶叶中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茶碱C8H10N4O2.H2O, 其他是鞣酸及芳香油等。纯粹的茶碱是白色针状结晶体,有苦味,能 够溶解于热水,不易溶于冷水中,所以开水不热,茶叶是泡不下来的。 茶碱能够兴奋大脑,使思想灵敏,医药上用它作兴奋强心、利尿的药 剂。它还能够解吗啡或酒精的毒,所以酒醉的人要喝浓茶。鞣酸是制 蓝黑墨水及鞣制皮革的原料,也能够溶于热水中,而难溶于冷水。绿 茶所含的鞣酸量比红茶多,所以绿茶味比红茶味涩。鞣酸能够使胃液 的分泌量减少,阻碍食物的吸收,使大便秘结。茶所以有香味,就因 为其中含有芳香油,芳香油受到高热就挥发变成气体,所以茶能泡不 能煮沸。
2茶叶生物化学-第二章-茶树次级代谢PPT优秀课件

3
3)植物次级代谢的作用 : 植物次级代谢对于
植物整个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协调植物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如
植物与昆虫、植物与微生物以及植物之间 的相互作用。
有助于植物繁殖,如可以吸引其它动 物来授粉。
植物次级代谢产物是决定人类食物质 量的重要方面,如味觉、颜色、气味等。 而且植物色素能体现植物和花的多样性。
(嘌呤环的直接生物合成;核酸降解;嘌 呤甲基化)
• 嘌呤合成代谢与咖啡碱的生物合成途径
• 咖啡碱生物合成中重要的酶
3、茶树体内咖啡碱的分解
10
茶树中的生物碱以嘌呤碱为主,而嘌呤碱中 又以咖啡碱为主体成分。
咖啡碱为茶树的特征性成分之一。
11
一、茶树体内咖啡碱的分布
茶树体内咖啡碱是从茶籽萌发开始形成,此 后就一直参加茶树体内的代谢活动,并贯穿 与生命活动的始终。咖啡碱广泛地分布在茶 树体内。但各部位的含量,差异很大。除种 子外,其它各部位均含有咖啡碱。并比较集 中地分布在新梢部位,以叶部最多,茎梗中 较少,花果中更少。
33
N-甲基核苷酶 此酶为水解酶,主要是催化7-甲基黄嘌
呤核苷水解脱去核糖而转变为7-甲基黄嘌 呤的反应。其分子量大约为55,000,最适 pH为8.0-8.5,最适温度为40-450C。
它是咖啡碱合成中的一个调节酶,如 果没有该酶对7-甲基黄嘌呤核苷的水解, 以后嘌呤甲基化,进而生成咖啡碱的反应 就无法进行。
12
咖啡碱是比较集中地分布在新梢部位,但 新梢中各部位的含量又不相同。以嫩的芽 叶含量最多,老叶最少。说明咖啡碱在新 梢中的含量是随芽叶的老化而减少,因此 咖啡碱能作为茶叶老嫩度的标志成分之一。
13
茶树新梢中咖啡碱的生成量还随品种、 气候、栽培条件的不同而有变化。在不 同品种中,云南大种常比一般品种咖啡 碱含量高。在不同季节中,夏茶常比春 茶和秋茶含量高。在不同栽培条件中, 遮阴和施肥的,常比露天和不施肥的含 量高。这些生育中的 动态变化,都是茶 树体内咖啡碱因代谢受不同环境条件影 响,从而导致不同条件下咖啡碱的含量 的差异。
3)植物次级代谢的作用 : 植物次级代谢对于
植物整个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协调植物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如
植物与昆虫、植物与微生物以及植物之间 的相互作用。
有助于植物繁殖,如可以吸引其它动 物来授粉。
植物次级代谢产物是决定人类食物质 量的重要方面,如味觉、颜色、气味等。 而且植物色素能体现植物和花的多样性。
(嘌呤环的直接生物合成;核酸降解;嘌 呤甲基化)
• 嘌呤合成代谢与咖啡碱的生物合成途径
• 咖啡碱生物合成中重要的酶
3、茶树体内咖啡碱的分解
10
茶树中的生物碱以嘌呤碱为主,而嘌呤碱中 又以咖啡碱为主体成分。
咖啡碱为茶树的特征性成分之一。
11
一、茶树体内咖啡碱的分布
茶树体内咖啡碱是从茶籽萌发开始形成,此 后就一直参加茶树体内的代谢活动,并贯穿 与生命活动的始终。咖啡碱广泛地分布在茶 树体内。但各部位的含量,差异很大。除种 子外,其它各部位均含有咖啡碱。并比较集 中地分布在新梢部位,以叶部最多,茎梗中 较少,花果中更少。
33
N-甲基核苷酶 此酶为水解酶,主要是催化7-甲基黄嘌
呤核苷水解脱去核糖而转变为7-甲基黄嘌 呤的反应。其分子量大约为55,000,最适 pH为8.0-8.5,最适温度为40-450C。
它是咖啡碱合成中的一个调节酶,如 果没有该酶对7-甲基黄嘌呤核苷的水解, 以后嘌呤甲基化,进而生成咖啡碱的反应 就无法进行。
12
咖啡碱是比较集中地分布在新梢部位,但 新梢中各部位的含量又不相同。以嫩的芽 叶含量最多,老叶最少。说明咖啡碱在新 梢中的含量是随芽叶的老化而减少,因此 咖啡碱能作为茶叶老嫩度的标志成分之一。
13
茶树新梢中咖啡碱的生成量还随品种、 气候、栽培条件的不同而有变化。在不 同品种中,云南大种常比一般品种咖啡 碱含量高。在不同季节中,夏茶常比春 茶和秋茶含量高。在不同栽培条件中, 遮阴和施肥的,常比露天和不施肥的含 量高。这些生育中的 动态变化,都是茶 树体内咖啡碱因代谢受不同环境条件影 响,从而导致不同条件下咖啡碱的含量 的差异。
茶叶生物技术PPT课件(共7单元)03第三章茶叶酶工程

A·X + B
A +B·X
根据X分成8个亚类:转移碳基、酮基或醛基、酰基、糖基、 烃基、含氮基、含磷基和含硫基的酶。
3. 水解酶类:催化加水分解作用。
AB + H2O
AOH + BH
4. 裂合酶类:催化从底物移去一个基团而形成双 键的反应。
C—O键
CH2COOH HO—CH—COOH
HCCOOH
HOOCCH
3、糖苷酶
糖苷酶(Glycosidase)又称为糖基水解酶,是一大类催 化糖苷键水解的酶,这类酶在酸存在的条件下能催化 由半缩醛羟基与醇羟基反应而形成的糖苷键的断裂。 (1)茶树中的糖苷是茶叶香气形成的前体物质,通 常是以单糖苷和双糖苷形式存在,单糖苷以β-葡萄糖 苷为主,二糖苷以β-樱草糖苷为主,而糖苷酶水解这 些糖苷后生成游离态的香气成分。 (2)茶树中糖苷酶种类较多,最主要的糖苷酶为β葡萄糖苷酶和β-樱草糖苷酶,其他还有β-半乳糖苷酶、 α-葡萄糖苷酶等。 (3)β-葡萄糖苷酶属于水解酶类,多以单体酶或二 聚体形式存在,可以催化含有β-糖苷键化合物的水解 反应,如水解纤维素二糖和纤维素寡糖生成葡萄糖
三、酶的化学组成 1、根据酶的组成,可把酶分为单纯蛋白质和缀合蛋白质两类。
单纯蛋白酶:脲酶、蛋白酶、淀粉酶、核糖核
(简单蛋白酶)
酸酶等。
酶
酶蛋白(脱辅酶)
(apoenzym
缀合蛋白酶 e)
辅酶
透析法能除去
辅因子 (coenzyme)
(cofacter) 辅基(prosthetic group)
透析法不易除去
2H2O2
2H2O + O2
1mol过氧化氢酶 6×106mol.s-1
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PPT课件(共13单元)01第一章 茶叶的化学成分及保健功能

二、茶叶的功能成分 及其保健功能年度工
作概述
第二节 茶叶的功能成分及保健功能
一、茶叶的重要功能成分
(一)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 含量:茶鲜叶中含量一般为18%~36%(干重)。 主要由儿茶素类、黄酮及黄酮苷类、花青素及花 白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组成。 分布:在茶树体内分布广泛,全株各器官均有, 但主要集中在新梢生长旺盛部位。
一、茶叶的重要功能成分 (一)、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
(1)儿茶素类
第二节 茶叶的功能成分及保健功能
一、茶叶的重要功能成分 (一)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
(1)儿茶素类 含量:约占鲜叶干重的12%~24%。 对品质的贡献:儿茶素为白色固体,亲水性强, 易溶于热水,是茶汤主要滋味物质之一,具有苦、 涩味及很强的收敛性。
度工作概述
第一节 茶叶的营养成分
一、茶叶中的蛋白质与氨基酸
(一)蛋白质 含量:
• 占茶叶干重的20-30% • 能溶于茶汤的蛋白质:1%-2%(茶渣可利用)
第一节 茶叶的营养成分
一、茶叶中的蛋白质与氨基酸
(一)蛋白质
又叫白蛋白,除清蛋白外, 茶叶蛋白质都难溶于水
醇蛋白
清
谷
蛋 蛋白质 蛋 (植物蛋白)
第二节 茶叶的功能成分及保健功能
二、茶叶的保健功能
(一)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 茶叶的抗氧化活性成分:茶多酚、茶多糖、VC、 VE、类胡萝卜素、锌、硒等。 茶叶抗氧化机理: 1、抑制自由基的产生; 2、直接清除自由基; 3、对抗氧化体系的激活作用。
第二节 茶叶的功能成分及保健功能
(二)防癌抗癌作用 1、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的防癌抗癌作用 (1)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 (2)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3)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4)影响癌基因的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性对照组相
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
小鼠骨髓
PCE微核试验结果阴性。
(3)30d喂养试验
① 一般状况:试验期间动物的活动、摄食、饮水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便等一般状况,
未见明显中毒反应,无死亡。
② 对大鼠体重增长、食物利用率的影响:各剂量组动物体重、体重
>0105)。说明该茶多酚对大鼠体重增长、食物利用率无明显影响。 ③ 血常规:各剂量组大鼠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总数及 分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表明该样品对大 鼠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总数及分类无明显影响。
茶叶生化PPT.pptx
能够消除活性氧,进而抑制维生素C的消耗,所以可以 保持肌肤细致美白。
指多酚类及其氧化物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自由基指含 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或分子。
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是一类含有多个酚性羟基的化合 物,较易氧化而提供质子,具有酚类抗氧化剂的通性,被 称为“第七营养元素”。
⑤ 抗血栓 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增高可引起红细胞的聚集,血液粘稠
度增高,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另外,细胞膜脂质中磷脂与 胆固醇的增多会降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严重影响微循环的 灌注,增加血液粘度,使毛细血管内血流淤滞,加剧红细胞 聚集及血栓形成。
三.抗变态反应和调节免疫功能作用
抗变态反
调节免疫功能
应
有些研究结论因方法、对象、研究目的的不一样还出现了一定
的差异,因而这些药理功效是否在人体内发挥同样的功效,还
存在着诸多的疑问。另外,在众多的研究中,多酚及其氧化产
物还存在
着剂量效应,大多数研究中所用的剂量比人日常饮茶中 进入人体的剂量要高,而茶叶中含有较高含量的咖啡碱, 并且多酚及其氧化产物具有较强的键合能力,如果人饮 用了如此高剂量的茶,有可能引起营养和其他方面一些 有害的影响,因此这些药理功效还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过相应的溶剂对照组的2倍,也无剂量2反应关系。而阳性对照组与阴
性对照组及各试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05)。这表明茶多
酚在试验剂量范围内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
(2)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试验:阳性对照组微核率与
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105);各剂量组微核率与
五.抗菌、抗病毒及杀菌作用
茶多酚通过调节免疫球蛋白的量和活性,间接实现抑制或 杀灭各种病原体、病菌和病毒的功效已经医学实验的证实: 茶多酚可抑制和杀灭链球菌、伤寒菌、百日咳杆菌、肺炎 双球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抑制或降低白 喉毒素、破伤风毒素的毒力;抗脊髓灰质炎病毒、流感病 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疱疹病毒、爱滋病毒等对人 体的伤害;抑制梅毒螺旋体及白色念球菌对人的侵染;抗 类风湿因子等。茶多酚通过提高人体的综合免疫能力,抑 制和杀灭引起腹泻的各种有害病原细菌,并舒缓肠胃的紧 张状态,以达到消炎止泻的效果。
⑥ 病理组织学检查:对照组和高剂量组有个别大鼠肝脏有零星的点 状炎细胞浸润灶。其他各组织均未见到有实际意义的病理改变。
对茶多酚进行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PCE 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和30d喂养试验。结果急性毒性试 验中动物无明显中毒反应,无死亡,雌雄大、小鼠经口LD50均大 于1010gΠ kg,根据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判定其属实际无毒物;3项 遗传毒性试验中,通过Ames试验可推断样品是否为致突变物,通 过微核试验可检测样品对染色体的损伤情况,通过精子畸形试验 可评价样品在体内对生殖细胞的遗传毒性作用,茶多酚此3项遗传 毒性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提示该样品对哺乳类动物体细胞染色体 及生殖细胞无损伤作用;30d喂养试验结果表明茶多酚对动物未 产生明显毒性作用,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个别大鼠肝脏有零星的 点状炎细胞浸润灶,本次30天喂养试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为 314gΠ kg体重。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具有较多的药理功效,但 是绝大部分的研究结论都是在动物模型和体外实验中所得出的,
茶多酚的抗菌作用在于多酚类物质能沉淀菌体蛋白,使菌 体蛋白变性而失活。利用茶多酚抗菌、抗病毒的原理,国 外已将儿茶素用于空调机。自1998年这种新型空调机上 市以来,深受市场好评。
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具有明显的毒害作用,各种重 金属像隐秘在人体内的一个个杀手。业已证明,过量的铅 引起的铅中毒,会使人降低免疫力和寿命缩短;过量汞的 摄入,会损害肾脏和神经系统,等等。实验证明,茶多酚 对重金属具有强的吸附作用,能与重金属形成络合物而产 生沉淀,有利于减轻重金属对人体产生的毒害作用。另外, 茶多酚还具有改善肝功能和利尿的作用,因而对生物碱中 毒有较好的抗解作用。
④ 血液生化学指标:各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大鼠的血液生化指标( 氨酸丙转氨酶、天冬氨酸谷草转氨酶、总蛋白、血清蛋白、胆固醇、 三酰甘油、血糖、尿素氮和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说明 该茶多酚在本试验条件下对动物的血液生化指标无明显影响。
⑤对大鼠脏体比的影响:各剂量组大鼠肝Π 体比、肾Π 体比、脾Π 体 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05)。表明该样品对大 鼠脏体比无明显影响。
二.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①降血脂、预防肝脏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茶多酚对人体脂肪代谢有着重要作用。人体的胆固醇、 甘油三酯等含量高,血管内壁脂肪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 后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 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抑制这 种斑状增生,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 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② 降血压
(3)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50只雄性ICR小鼠(体重28~30g)随机分成5组, 每组10只。设3个不同剂量组(215、510和1010gΠkg),另设阴性对照 组和阳性对照组,受试物按20mlΠkg体重灌胃容量以灌胃方式给予, 连续5d,继之饲养1月,自由摄食、饮水,于35d颈椎脱臼处死,每组随机 选5只小鼠分别取两侧附睾,制成精子悬液,常规涂片,甲醇固定,用体 积分数为1%的伊红染色,于10×40倍显微镜下观察形态。每只动物 观察1000个头、尾完整的精子,记录畸形精子数,计算精子畸形率。
所有数据用SPSS1310分析,进行t检验。
(二)结果与讨论
1.大、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大、小鼠经空腹灌胃后,观察14d,未见明显中毒症状和死亡各组均
未见死亡。茶多酚经口急性毒性试验LD50>10gΠkg,属实际无毒级
。
2.遗传毒性试验
(1)Ames试验:样品各剂量组的回变菌落数,不论加S9与否,均未超
七.抗辐射作用
在动物中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前苏联学者用锶—90 照射小鼠,然后定期喂给浓缩的儿茶素,结果发现试验 组的小鼠仍然存活,而对照组却因患放射病死亡。 从理论上来说,辐射对人体造成损伤源于人体在经 过电离辐射的刺激后,有可能会破坏DNA结构,诱发 基因突变,从而有可能引起癌症等疾病。对于抗辐射有 效的成分一般为多酚类、生物碱、多糖类及植物蛋白质 等物质。 说到多酚类物质对于辐射损伤的防护,主要是通过 人体对多酚类物质这一化学物质的摄入,进而减轻其辐 射损伤,促进康复。对于因电离辐射产生的大量自由基 起到消除过量自由基的作用,而通过清除自由基对于人 体所需的酶活性影响也是有效的,因此茶多酚类物质抗 辐射的主要机理是源于它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3.30d喂养试验: 设0185、1170和3140gΠkg,3个剂量组另设1个阴性对照组。实验按 文献[5]介绍的方法进行,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成4组,每组20只,雌雄 各半。大鼠连续观察30d,每周记录体重和进食量并计算食物利用率。 实验期末摘眼球取血进行血液学和血生化检查,用断头法处死大鼠, 对每只大鼠进行脏器大体观察,同时取肝、肾、脾脏和睾丸(卵巢)称 重并计算脏体比,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血象采用Abacus全自动血 液分析仪进行测定。血生化检查取血清用Liasy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进行测定。脏器石蜡切片,苏木素2伊红2HE染色。
八.多酚类的毒理作用
(一)方法 1 大、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采用最大耐受剂量法(TestofMaximumToleratedDose)灌胃前
16h禁食,自由饮水,于第2天以1010gΠ kg灌胃后连续观察14d,记录 动物中毒症状及死亡情况。 2 遗传毒性试验: (1)Ames试验 采用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缺陷型TA97a、TA98、 TA100、TA1024种标准突变型菌株。大鼠肝匀浆S9采用多氯联苯诱 导Wistar大鼠,按Ames常规方法自行制备。剂量组分设5000、 1000、200、40和8μ gΠ 皿5个剂量组,设空白对照、溶剂对照和阳 性对照组(92氨基吖啶、2172二氨基芴、叠氮钠、22乙酰氨基芴、 丝裂霉素C、1182二羟基蒽醌),每种菌株每个测试浓度设3个平行皿, 在加和不加S9条件下进行试验。重复测试1次,记录回复突变菌落数。 (2)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试验 50只ICR小鼠(雌雄各半, 体重28~32g)随机分成5组,设3个不同剂量组(215、510和 1010gΠ kg),1个环磷酰胺(cP)阳性对照组(40mgΠ kg)和1个阴性对 照组。小鼠按20mlΠ kg体重灌胃容量间隔24h灌胃2次,于第2次灌胃 后6h处死动物,制取胸骨髓液,涂片,甲醇固定,Giemsa染色。镜检 PCE,每鼠计数1000个嗜多染红细胞,计算微核千分率,以‰表示;同时 计数PCE和正染红细胞的比值(PCEΠ NCE)。
通过调节免疫球蛋
茶多酚能强烈的抑 白的活性,间接实现
制组胺的释放作用, 提高人体综合免疫能
实验证明茶多酚抗
力、抗风湿因子、抗 菌抗病毒的功效
变态反应和抗皮肤 茶多酚通过提高人体
过敏反应比当前常 免疫球蛋白总量并使
用的抗过敏药的抑 制效果强2~10倍。
其维持在高水平,刺 激抗体活性的变化, 从而提高人的总体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