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
苏州市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

在深入探讨苏州市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的概念和重要性。
苏州市作为江苏省的重要城市之一,其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对苏州市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的深入了解和科学制定至关重要。
1. 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的概念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是指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地质、环境、人文等因素影响下的天然环境中,某一污染物元素在土壤或地下水中的天然存在水平。
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为土壤及地下水环境监测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
2. 苏州市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的制定为了科学、合理地制定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苏州市政府成立了相关专家组织,对当地地质环境、人口分布、产业结构等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并采集大量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
经过多方研究和论证,苏州市最终确定了适用于当地的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并将其纳入当地的环境监测和治理体系中。
3. 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的重要性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的制定对于保障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环境监测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问题。
它可以指导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污染防治工作,促进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它为政府和公众提供了权威数据,增强了环境保护的科学性和公信力。
总结回顾:通过对苏州市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相关概念、制定过程及重要性的全面了解,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的科学制定对于保障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至关重要,它需要充分考虑当地地质、环境及人文等因素,以期达到最大程度的科学、准确和可操作性。
苏州市在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的制定中,积极采用科学手段和专家意见,力求使标准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在未来,苏州市还需要继续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不断完善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为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保驾护航。
苏州地区空气质量指数的统计分析

苏州地区空气质量指数的统计分析苏州地区空气质量指数的统计分析1. 引言空气质量是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状况。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空气污染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
因此,对空气质量进行统计分析,掌握苏州地区的空气质量状况,对于改善环境质量、保障民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 数据来源和方法本文的数据来源于苏州市环境保护局的空气质量监测站的实时监测数据,时间跨度为2010年至2020年。
我们将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描述统计、相关性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等。
3. 数据描述统计分析首先,我们对苏州地区空气质量指数进行了描述统计分析。
通过计算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等指标,我们可以获得苏州地区空气质量整体状况的一个直观认识。
此外,我们还可以对各个污染物的浓度进行频数统计,以了解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在苏州地区的分布情况。
4. 相关性分析其次,我们将对苏州地区各项空气质量指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通过计算相关系数,我们可以探讨不同污染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于某些污染物是否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导致空气质量恶化的主要污染物,并为采取相应的环境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5. 时间序列分析最后,我们将对苏州地区空气质量指数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
通过绘制时间序列图和计算平均水平、趋势项和季节项等,我们可以发现苏州地区空气质量是否存在长期趋势和季节性变化。
这些分析结果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空气质量的走势,从而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污染防治策略。
6. 结论与展望通过对苏州地区空气质量指数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全面了解苏州地区空气质量的状况和变化趋势,找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并为改善空气质量和保护民众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但是,由于本文没有对苏州地区空气质量指数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可以通过计算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等指标来获得苏州地区空气质量整体状况的一个直观认识。
苏州居民生活现状分析报告

苏州居民生活现状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内容如下: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同时也是经济发达的城市,其居民生活现状受到广泛关注。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苏州居民的经济状况、教育水平和居住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全面了解苏州居民的生活现状。
通过对苏州居民生活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促进苏州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升。
概述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能包括:本报告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部分,将介绍苏州市居民生活现状的重要性和意义;文章结构部分将简单介绍本报告的章节安排和内容涵盖;目的部分将说明本报告的撰写目的和预期效果。
第二部分是正文,主要分为经济状况、教育水平和居住环境三个小节。
在经济状况部分将分析苏州居民的收入水平、就业情况和经济压力;教育水平部分将探讨苏州的教育资源、教育质量和教育费用情况;居住环境部分将分析苏州的房屋状况、小区配套设施和居住满意度。
第三部分是结论,包括综合分析、问题与建议和展望未来三部分。
在综合分析部分将总结苏州居民生活现状的主要特点和趋势;问题与建议部分将提出苏州居民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展望未来部分将展望苏州居民生活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1.3 目的本报告的目的是对苏州居民生活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包括经济状况、教育水平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旨在全面了解苏州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状态,及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同时,我们也将提出针对这些问题的建议,以期改善居民的生活状况,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最终,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促进苏州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2.正文2.1 经济状况在苏州,居民的经济状况总体上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首先,收入水平在逐年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
中国100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

在2005年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上,由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完成的“2005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正式发布,该排行榜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等12个方面分别考察各城市情况,最终结合各城市客观条件和网民认同度、满意度进行综合评定。
深圳城市生活质量“很好”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本报告认为生活质量指数为0.8-1.0的城市生活质量“很好”,0.6-0.8为“较好”,0.4-0.6为“一般”,0.2-0.4为“较低”,0.2以下为“很低”。
生活质量属于低层次的城市,其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就业机率等相应地比较低,而对于生活质量属于高层次的城市来讲,这些要素则呈高速发展和日趋完善的趋势。
100个中国城市生活质量入围城市相关数据分析如下:第一大类(0.8-1.0):城市生活质量层次为“很好”,所含城市仅有4个,分别为:深圳、东莞、上海、北京。
第二大类(0.6-0.8):城市生活质量层次为“较好”,共有15个城市,分别为:杭州、珠海、宁波、苏州、广州、厦门、无锡、青岛、佛山、大庆、桂林、温州、嘉兴、绍兴、烟台。
第三大类(0.4-0.6):城市生活质量层次为“一般”,共32个城市。
第四大类(0.2-0.4):城市生活质量层次为“较低”,共29个城市。
第五大类(0.2以下):城市生活质量层次为“很低”,共20个城市。
综合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和城市,其总体生活质量也相对较高。
第一大类的4个城市中,深圳、上海、北京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3个大城市,其“2001-2003年GDP总量平均数”分别排在全国第4位、第1位和第2位。
第二大类的15个城市中,杭州等8个城市三年GDP总量平均数排名在全国前20位内,占53.3%。
第五大类的20个城市中,株洲、绵阳等10个城市三年GDP总量平均数排名均列末20位。
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生活质量普遍较高从地区分布来看,生活质量网民认同度、满意度从高到低依次是东部地区、环渤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城市紧凑性测度指标研究及典型城市分析——以南京、苏州建设用地紧凑度为例

收稿日期:2012-07;修订日期:2012-12.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KZCX2-EW-315)。 作者简介:燕月(1988-),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影响。E-mail: yanyuejn@ 通讯作者:陈爽(1968-),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生态与人居环境等研究。E-mail: schens@
度体系,需明确紧凑性指标反映的实际意义与适用 范围,深入研究量化指标的筛选。本文对国内外研 究中常见的紧凑性指标进行梳理和分类归纳,分析 不同类型指标的紧凑性内涵和适用性,并采用典型 城市实际数据,试图揭示部分复杂指标的有效性及 适应范围。研究成果可用于城市空间集约利用规 划与管理,对阻止城市无序蔓延有重要意义。
此类指标度量与评价城市紧凑性不断强化的 发展趋势。从土地扩展方式来看,“填充式”新增用 地比重可以衡量城市的紧凑式发展程度(刘纪远 等, 2003);从土地配置合理性来看,城市用地增长 率/城市人口增长率、资本存量增量/建成区面积增 量等指标可表征城市土地使用速度同社会经济发 展速度是否一致(Liu et al, 2010; 刘登娥等, 2012; 杨 永春等, 2009),若城市土地消耗过快则不符合紧凑 发展要求。 2.7 指标适用性与指标筛选
5期
燕月 等:城市紧凑性测度指标研究及典型城市分析
735
质空间的功能布局以及空间组织关系对紧凑性的 影响;而过程类指标区别于对特定状态的量化,测 度城市紧凑性向良性转变的动态趋势。其中结构 类指标,着重关注异质空间组织形式,是近年来的 研究热点,测度原理与方法来源广泛,参数复杂,已 开展有关指标适用性与指标筛选的深入研究。而 功能和过程类指标研究,由于数据获取困难,实证 和方法的研究进展都相对滞后,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和方向。
2024城市环境污染调查报告6篇

2024城市环境污染调查报告6篇城市环境污染调查报告1(约844字)如今,人类的生活水平正在大幅度提高,而城市环境污染却愈加严重,正是因此,人类光顾医院的次数愈加频繁,我对人们居住环境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查:一、空气质量污染严重。
每天大街小巷都会有来来往往的车辆,人们可能不会重视,但又有谁会想到车辆的繁多不仅造成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更让地球空气污染较为严重。
由于吸收了大量的废毒气,以导致人们小则咳嗽,大则肺癌。
我家附近有个造纸厂,每天散发出难闻的气味,我们常常看到造纸厂上空无烟滚滚,烟囱里冒出的云烟,大多是毒气,难闻之极,甚至导致我们患上不治之症。
二、白色污染严重。
据统计,近几年来,人们为了图方便,大量使用一次性用品:一次性碗筷、一次性杯子、一次性塑料袋……更令人气愤的是,人们不仅大量使用,而且到处乱扔。
街头巷尾,到处可以见到人们遗弃的塑料袋;菜市场内,人们散去后,到处可见“五彩缤纷”的塑料袋和菜农残留的烂菜叶;公共场所也随处可见大家随地乱丢的纸巾和脏兮兮的口痰。
有的甚至将皮鞋向街上随意一扬,为此,我们小学生也常常摔得人仰马翻。
三、河流的污染。
除了城市,乡镇里座座工厂拔地而起。
可是,一些厂家只考虑到自己的个人利益,没有顾虑到大家的感受。
将污水不经过处理,就用排水管排到河道里。
学校旁边有口水塘,当地人都叫它上水塘,以前上水塘碧绿得像块宝石镜面,可是现在的上水塘由于附近的一个硫磺厂把污水排到上水塘里,现在去看,上水塘内到处是肮脏的水,还隐隐散发着一阵阵难闻的臭味。
总而言之,现在的生态环境已逐渐在被人们破坏,让我们共同倾听——地球在呻吟,河流在哭泣,保护环境,我们责无旁贷!让我们携起手来,建造更加美好的家园!城市环境污染调查报告2(约4916字)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然而在人们越来越奢侈的物质享受的背后,却是生态的失调、环境的恶化。
到处可见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正在威胁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也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苏州吴中区

公共卫生
吴中区重视公共卫生工作,建立健 全的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
卫生监督
该区域设有卫生监督机构,对食品 、药品等领域进行严格监管。
文化事业
文化设施
文化遗产
吴中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 物馆、剧院等。
该区域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石 刻等。
群众文化
文化产业
吴中区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 精神生活。
吴中区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确保所有学 生都能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
高等教育
该区域内有若干所高等教育机构,提供各 种专业和课程。
教育改革
近年来,吴中区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 教育质量和效益。
卫生事业
医疗卫生服务
吴中区拥有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 系,包括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和卫生站等。
医疗技术
该区域的医疗机构配备了先进的医 疗设备和技术,能够提供高质量的 医疗服务。
环境意识提高
通过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提高了市民的环境意识和环保意识 ,形成了良好的环保氛围。
06
未来展望
城市规划与发展方向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增强城市综合承 载能力。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交通网络,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促进交通与城市发 展的良性互动。
推动绿色生态建设
生态保护
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建设了多个生态公园和自 然保护区,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3
环境影响评价
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保项目 实施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得到有效控制。
环境治理成效
污染物减排
通过实施环保措施,区域内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 空气和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苏州环境分析报告

苏州环境分析报告
以下是对苏州环境的分析报告:
1.空气质量:苏州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好,但在冬季和夏季可能会受到污染源的影响。
此外,市区内部的交通拥堵也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
2.水质状况:苏州地区存在一定的水质问题,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水体受到污染的风险增加。
然而,政府和企业正在采取措施来改善水质,并且已经看到了一定的进展。
3.土壤污染:由于苏州是一个工业化城市,土壤污染是一个潜在的问题。
一些工厂和化学厂可能会释放有害物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然而,大部分农田和市区内的公园等区域并没有受到严重影响。
4.噪音污染:苏州市区相对较繁忙,噪音污染是一个普遍问题。
道路上的车辆、施工工地和市中心的交通噪音可能会对居民的生活产生影响。
然而,在郊区和城市的一些较为宁静的地区,噪音水平较低。
综上所述,苏州的环境质量相对较好,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政府和企业正在采取措施来改善环境质量,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仍然需要继续关注和解决空气质量、水质状况、土壤污染和噪音污染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在全球化浪潮中跌宕起伏,发展与挑战共存。
苏州在与世界经济的紧密互动中,立足自身实际,认真落实国家、省委省政府各项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抓住2001年我国加入WTO的机会,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紧紧围绕“富民强市,两个率先”发展目标,着力推进“四大行动计划”,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也得到较快增长,居民生活质量稳定提高。
本文旨在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回顾这一阶段苏州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状况,通过分析生活质量提升的特点、原因,提出相应思考。
一、生活质量研究的背景情况“生活质量”这一概念于1958年由美国学者加尔布雷斯在其所著《富裕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
生活质量的研究,反映了对“人”的各方面需求的重视。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重视研究人们生活质量问题,尤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后,各种理论研究探讨越来越多。
关于“生活质量”的内涵,人们在认知上经历一个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概念,不同学科领域,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研究者对生活质量的定义不同。
西方学者更多把生活质量看成是多维的,包括心理、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在内的综合评价体系。
我国学者目前主要形成三种观点:一种是突出了物质水平、收入消费等客观指标的“客观生活质量”。
另一种是突出“幸福感”、“满意度”等个体主观感受的“主观生活质量”。
第三种是前面二者的结合,即既关注“客观生活质量”,也强调“主观生活质量”。
从统计研究角度来看,“客观生活质量”指标可以较完整、准确的诠释“生活质量”的内涵。
理由如下:首先,从研究方法来看,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来研究生活质量,通过居民个体生活状况分析来反映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研究方法、角度有别于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后者更关注个体主观感受。
其次,从指标选取上,客观生活质量指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也是影响主观生活质量指标的重要基础。
同时,从指标可比性来看,客观生活质量指标相对一致,有时间连续性,区域可比性,主观生活质量指标则不然。
再次,从实际操作角度来看,目前国内对于主、客观生活质量的关系如何,客观生活质量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主观评价的研究还很少。
因此,对客观生活质量进行单项研究更有利于准确把握研究结果,实现研究目的。
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特点生活质量提升是一个逐步发生的过程,与不断增长的收入水平紧密相关,通过居民消费直观体现。
2001年以来,苏州市区居民收入水平保持稳定增长,年均增幅达到12.3%,收入总量水平稳居全省第一,同时,在全国部分大中城市中的排名也由2001年的第11位上升至2011年的第8位。
不断提高的收入水平为居民消费打下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消费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优化,消费层级提升,是充分反映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依据。
1.消费水平提高(1)消费总量逐年上升。
根据相关数据整理可知,2001年至2011年,苏州城市居民消费支出总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增速则略有起伏。
如下图。
(2)平均消费倾向稳中有降。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在某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例,反映居民消费意愿的强度和实际消费能力。
本文根据相关数据整理出2001~2011年苏州城市居民平均消费倾向。
详见下表一。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1~2005年,即“十五”期间,苏城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保持在0.68以上,高于2006~2010年,即“十一五”期间相关数。
从长期来看,平均消费倾向有逐渐降低趋势,但都保持在0.6以上,基本保持六成多消费,不到四成积累的生活消费方式。
平均消费倾向呈现稳中有降的特点,相应的包括储蓄、投资在内的积累的比例逐步提高,从表中数据并结合实际,可归纳出两方面特点:一是,人均消费支出逐年上升,2005年达到万元,2011年突破两万元,人们基本生活需求已完全满足,消费心理趋于成熟稳定。
表现为:当价格波动较大时,人们会通过调整消费量来保持消费支出的相对稳定,刚性消费的特点不明显。
二是近五年来,苏州房地产开始持续升温,购房自住、投资的比例逐步升高,大笔资金用于房产后,用于消费的金额相应减少。
特别是随着人们投资理财的观念日益强化,股市、黄金等投资理财方式受到人们青睐,消费热情有所降低。
2.消费结构优化消费结构是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不同类型的消费品的比例关系,根据不同角度和需要有不同的划分。
本文将消费结构划分为: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和其他商品服务八大类。
消费结构变化能直观反映出消费特点变动趋势。
(1)本文拟用扩展线形支出系统模型对2001~2011年消费情况进行分析,量化考量苏州城市居民消费结构趋势变化情况。
在消费结构分析中,扩展线形支出系统模型(ELES)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既可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也可以对截面数据进行分析。
该模型由经济学家朗奇于1973年提出,该模型的基本原理是,把居民消费支出分为基本消费支出和发展型、享受型等非基本消费支出,在给定的居民收入水平下,居民将首先购买基本消费品,然后把剩下的收入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配,从而体现出消费结构的变动。
公式如下:根据2001年至2011年的收入、消费数据,利用马克威分析系统把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及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其他商品服务八个类别分别与可支配收入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下表二。
从上表数值可以看出,相关系数r最低值为0.8077,视为“高度相关”,再次证明消费与收入之间紧密关联;bi均为正值,表明随着收入的提高,居民各项消费支出均有所增加,符合经济现实;F检验表明模型是显著的,即可支配收入增加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明显。
可支配收入增加带来消费增长,影响由强到弱的是食品、交通通讯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三大类。
从数据上看,居民每增加一百元,会增加20.56元用于食品,11.66元用于交通通讯,8.08元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
数据反映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提高日常饮食水平的同时,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支出不断增加,交通、通讯的舒适、便捷,子女教育,自我学习成长,旅游、健身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消费项目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与此同时,其他商品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这三项消费受收入增加的影响较小。
苏州已于2005年实现小康社会,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基本的家庭设备用品购置已逐步脱离刚性消费,受增收因素影响不大。
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及时就医、保健养生的相关支出与收入同步增长,但人们生病具有偶然性,养生习惯养成需要时间,目前来看,收入增加对该项支出影响较小。
(2)采用扩展线形支出系统模型对2011年消费结构进行量化分析,考察苏城居民消费现状。
2011年苏州城市居民收支数据如下表。
根据上表数据,利用马克威软件对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和其他商品服务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下表参数估计值。
根据上述估计值,得到下表中各项边际消费倾向(即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用于描述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时相应增加的消费额度)和基本消费需求。
从分析结果来看,2011年苏州城市居民人均基本消费支出为9990.64元,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833.5元,居民基本消费需求完全可以满足。
2011年居民消费倾向为0.475,指居民在满足基本消费需求后,新增部分有47.5%用于消费支出。
由各类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可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食品这三项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说明人们在满足基本消费需求外,进一步向满足更高享受型需求发展。
3.消费层次提升人们消费需求从发展层次来看,可以分为生存型、发展型、享受型消费。
一般意义上,生存型消费包括吃、穿、住、用几个方面的支出,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则包括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耐用品等几个方面支出。
(1)生存型消费由满足数量消费向追求品质消费发展一是饮食方式更健康,尤其关注食品品质。
食品消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头等大事。
该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即恩格尔系数往往成为衡量居民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
从相关数据可知,2001~2011年间,苏州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由2001年的42.0%下降至2011年的37.3%,降低4.7个百分点。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依照恩格尔系数大小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划分,恩格尔系数40~49%为小康,30~39%为富裕,由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苏州城市居民生活已由“小康”进入“富裕”阶段。
同时,饮食结构发生积极变化。
大米减少,鲜菜、肉、禽类增加。
据统计,2001年,苏州城市居民人均消费大米77.86千克,2011年仅为47.22千克;2001年人均消费猪、牛、羊肉为分别19.12千克、0.73千克和0.15千克,2011年上升到22.49千克、2.08千克和0.61千克。
同时,饮食数量从少到多,由多到精,饮食消费从初期追求数量逐步过渡到追求品质。
另一方面,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各部门也加强了职能监管,多措并举为“菜篮子”工程保驾护航。
近年来,苏州市多次举办食品安全宣传周,为居民宣传、讲解食品安全,提高安全意识;农产品流通中,采用监测点“准出”和农贸市场“准入”两道关审核,保证质量;农贸市场建立起肉菜溯源体系,抽样检查体系,经营户星级评比制度,为食品安全层层把关。
2011年,成立全市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中心,将食品监管、稽查执法、检验监控有效结合,构筑“三位一体”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模式。
同时,通过举办农交会、果品节,促进地产果品与市场对接;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提高自供比例;适时采用农超对接的形式,为百姓提供质优价廉的蔬果。
二是居住质量更高,更有归属感。
居者有其屋,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追求,居者宽其屋,则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体现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2001~2011年,苏城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呈现稳步增加趋势,且相关配套设施愈加完善,人们居住更舒适。
据相关数据,2001年苏城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2.17平方米,2011年这一数值为34.07平方米,平均每年增加约1.1平方米;从分布来看,2001年,比例最高的(28.5%)的人均居住面积为8~10平方米,2011年比例最高(29.7%)的人均居住面积在40平方米以上;从居住设施配套来看,无卫生设备的比例由2001年28.5%下降到2011年的1%,有浴室厕所的比例则由2001年的63%上升至2011年的98%,居住舒适程度明显提高。
另一方面,政府民生举措也不断提高居民居住的舒适程度和对居住地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