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河北省邢台三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原卷版)

合集下载

【全国市级联考】河北省邢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全国市级联考】河北省邢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考生注意:1.本试客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民版必修一+必修二(前四个专题)+选修1、3、4。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母亲的兄弟都称为舅,母亲的姊妹都称为姨,父亲的姊妹都称为姑,而父亲的哥哥则称为伯,父亲的弟弟则称为叔。

这种不同称呼的产生A. 体现了宗法观念的影响B. 是因为血缘关系亲疏的差别C. 体现了三纲五常的观念D. 反映出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答案】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母亲的兄弟都称为舅……父亲的弟弟则称为叔”,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法制对血缘亲属的影响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2. 据资料统计,唐代文职官员中科举出身者约占38%,《旧唐书》传主1590人,有科目者531人,占33.39%;传主四品官以上有1246人,有科目者占36.68%都不过40%,进士与明经、生徒、杂色并用。

据此可知,唐代A. 注重选拔综合型的人才B. 封建门阀制依然存在C. 官吏来源方式多样化D. 科举制阻碍阶层流动【答案】C【解析】科举出身者占比较低,进士与明经、生徒、杂色并用,这并不能说明唐朝注重选拔综合型的人才,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门阀士族势力在唐代文职官员中的比例,不能说明封建门阀制依然存在,故B错误;进士与明经、生徒、杂色并用,这说明唐代官吏来源方式多样化,故C正确;科举制有利于阶层流动,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进士与明经、生徒、杂色并用”,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选官来源多元化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3. 在抗日战争初期,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领导的武装力量中,既有八路军正规军,还出现了数量众多的阜平营、平山团(地方武装)、回民支队等武装。

河北省邢台三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原卷版)

河北省邢台三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原卷版)

邢台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月考试题高二历史试题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总计60分)1. 清代康熙皇帝有35个后妃和24个儿子,嫡长子胤礽被立为太子,后被废。

最终康照帝根据自己的标准秘密选择皇子做继承人,秘密建储制由此开始。

该现象在实质上()A. 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B. 体现了一夫多妻制的弊端C.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削的合法性D. 说明了宗法继承制度并非一成不变2. 贞观四年,唐太宗问政于张玄素。

玄素曰:“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

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於此……如其广任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奉职,谁敢犯之。

”材料表明,张玄素()A. 揭示隋王朝亡于暴政B. 反对君主独断专行C. 主张加强控制地方D. 建议扩大选官范围3. 《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

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A. 由秦王赢政创立B. 春秋战国已出现C. 全面取代分封制D. 加强了君主专制4. 枢密使一职在五代被武臣所掌握,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已之手以便宜从事,职掌范围达到极限;但到了宋代,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武将渐转为文官,职权范围逐步缩小。

材料反映了宋代君主()A. 防止武将专权B. 重视分宰相之权C. 强调监察地方D. 掌握国家经济命脉5. 在明成祖朱棣武力夺取建文帝的帝位后,朱允炆后来被追谥为“惠宗让皇帝”,意即他把帝位让给了明成祖朱棣;朱祁钰在被其兄明英宗赶下台后,其庙号后来被追谥为“代宗”,表示他只是个代理皇帝罢了。

明朝皇帝的追谥反映出朝廷()A. 对史实完全不子尊重B. 在质疑嫡长子继承制C. 改变了前代修史传统D. 对内斗的曲笔与回护6.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邢台一中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所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在“死亡与鬼神观”上“墨家利用,儒家闪烁,道家则淡然”。

下列主张属于道家的是()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B.“施行不可以不慬,见有鬼神视之”C.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D.“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2.古代宰相的职权可概括为“入(宫)则参对(君主)而议政事”、“出(宫)则监察(百官)而懂(正)是非”。

下列对宰相职权的说法正确的是()A.事无巨细,大权独揽B.参与决策,监督执行C.秉承诏令,上传下达D.拾遗补阙,以备顾问3.《荀子·强国篇》:“应侯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孙卿子曰:‘……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

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轻慢),古之吏也。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秦人尚未摆脱边地陋俗B.秦国社会治理井然有序C.秦国成为最强的诸侯国D.郡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4.《齐民要术》:“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

犁欲廉(意为窄),劳欲再。

犁廉耕细,牛复不疲;再劳地熟,旱亦保泽也。

”以上材料不能反映()A.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B.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中国古代农业注意改进生产工具5.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

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忠、孝、廉、节”6.近代学者钻研《墨经》,发现其涵盖了哲学、逻辑、心理、政治、伦理等多个学科内容。

胡适说:“看《墨辩》中论光学和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实验,这正是科学的精神。

”蔡元培认为:“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

河北省邢台三中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

河北省邢台三中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

河北省邢台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分值:100分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请将I卷(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II卷(非选择题)答案用黑色钢笔(作图除外)做在答题卡上,不得出框。

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殷墟甲古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曰,恊田”的卜辞,“恊”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

该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时期农业发展的信息有①已经使用耒耜的耕作方式②当时是集体耕作方式③证明商代已有井田制④商王朝非常重视农业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3、“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4、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 B.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C.土地兼并严重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6、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久。

”材料中反映出导致当时“田制为空久”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政治腐败B.土地兼并严重 C.土壤日益贫瘠 D.人口增长迅速7、《唐律》规定“诸工作(工匠工作)不如法者,笞四十……工匠各以所由为罪,监当官司,各减三等。

河北省邢台三中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5261251

河北省邢台三中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5261251

河北省邢台三中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分值:100分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请将I卷(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II卷(非选择题)答案用黑色钢笔(作图除外)做在答题卡上,不得出框。

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0题,共60分)1、清代福建农村家族在遗产继承中既有保障嫡长子特权的“抽长制”,又有照顾老年人、妇女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

这种继承制度( )A.有利于维护农村家族的和谐稳定B.造成家族地权不断集中C.说明清代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D.导致宗法制愈来愈巩固2、《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A.中央集权B.官僚政治C.家国一体D.君主专制3、唐高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

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户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4、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魏晋时期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

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 )A.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B.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D.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5、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

不属于从封建转帝制这一次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B.“公天下”转向“家天下”C.百家争鸣向儒学独尊转型D.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6、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中国历史,二千年前是封建政治,后二千年是郡县政治。

”这两种“政治”的根本区别主要集中于( ) A.皇帝和丞相的权力分配上 B.中央机构的运作方式上C.地方的管理方式上D.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7、秦汉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是东西方文明的重大发展和成熟时期。

【新】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参考下载

【新】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参考下载

邢台一中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

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所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在“死亡与鬼神观”上“墨家利用,儒家闪烁,道家则淡然”。

下列主张属于道家的是A.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B. “施行不可以不慬,见有鬼神视之”C. 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D.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死亡与鬼神观”的问题。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是不重视“死亡与鬼神观”的,是看淡“死亡与鬼神观”的,选项C的“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意在强调人死了以后,在上则没有君主,在下则没有臣僚.无君无臣,脱离了世俗的桎梏,这是典型的道家的庄子的逍遥思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是儒家孔子的观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施行不可以不懂,见有鬼神视之”是墨家墨子的观点,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是儒家孟子的观点,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2. 古代宰相的职权可概括为“入(宫)则参对(君主)而议政事”、“出(宫)则监察(百官)而懂(正)是非”。

下列对宰相职权的说法正确的是A. 事无巨细,大权独揽B. 参与决策,监督执行C. 秉承诏令,上传下达D. 拾遗补阙,以备顾问【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入(宫)则参对(君主)而议政事”、“出(宫)则监察(百官)而懂(正)是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大权独揽,不是宰相,故A排除。

宰相可以参与决策,监督执行,故B正确。

材料未涉及秉承诏令,上传下达,故C排除。

材料主旨不在于拾遗补阙,以备顾问,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宰相3. 《荀子·强国篇》:“应侯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孙卿子曰:‘……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

河北省邢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河北省邢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第I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下列观点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A.提倡“有教无类”,广招学生B.使“以德治民”成为系统化理论C.主张统治者应推行教育治国D.主张超越功利,追求精神教育2、战国时期出现“士无定主”的局面。

这反映出当时A.私学的兴盛B.宗法观念淡薄C.政治环境宽松D.封建经济发展3、汉文帝时期,曾命诸儒生根据《六经》作《王制》,谋议“巡狩封禅事”。

这说明西汉初年A.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B.较多的儒生成为统治上层C.宗法制度得到继承发展D.重视儒学的治国理政作用4、科举时代有“人以科名(科举名试取得的功名)重”的谚语,这里的“人”主要指的是A.世官家族B.儒家读书人C.平民百姓D.统治阶层5、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思想流派时说:“(它)挂着儒家的招牌,实是禅宗、道教、佛教的合产品……但其中的主要观念却是古来道家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念。

”由材料可知,他评论的是A.先秦儒学B.汉代儒学C. 宋代理学D.明末清初思想6、“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文学新形式。

包括豪放、婉约两大流派。

”材料中的“它”应是指A.小说B.唐诗C.杂剧D.宋词7、顾炎武说:“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

”这说明他A. 主张男女平等B.反对封建专制C. 主张学以致用D.反对宋明理学8、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A.造纸术——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B.指南针——西方海外殖民者的助跑器C.印刷术——古希腊智者运动的快捷工具D.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锐利武器9、某历史兴趣学习小组在参观博物馆时,对泰朝残缺不全的“左丞相印”封泥(如右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对封泥字体特点争执不下。

2023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3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3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分)1.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写道:“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被保护民和六一汉……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末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之时为止”。

为改变此状况,梭伦的做法是()A.实行财产等级制B.确定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C.废除债务奴隶制D.确立陪审法庭为最高司法机关2.梭伦的贡献在于,在组织上为以后建立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下列机构属于梭伦时期创建的有()①公民大会②四百人议事会③公民陪审法庭④十将军委员会。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3.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中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

这一全新的因素主要来源于()A.废除债务奴隶制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建立“四百人会议”D.鼓励发展工商业4.梭伦改革扩大了古代雅典奴隶主的统治基础。

这主要是指()A.缓和了奴隶和自由民的阶级对立B.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权C.满足下层平民重分土地的要求D.消除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5.某历史兴趣小组编排历史剧。

假如你的角色是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雅典的一个年收入100麦斗的平民,那么你可以:①参加公民大会②当选为“四百人会议”的成员③当选为民众法庭陪审员④在战争中提供骑兵()A.①②B.①③C.①④D.①②③6. 梭伦改革带有历史局限性,主要是因为()A.改革措施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B.梭伦对民主政治的认识不足C.梭伦改革触犯了贵族利益D.改革措施带有“折中”色彩7.打破贵族依据血缘关系的世袭特权垄断国家政权局面的关键性措施是()。

A.确立财产等级制度B.颁布《解负令》C.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D.设立民众法庭8.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出现大量“弑君”、“出君”的事件,而到了战国时期此现象己较为罕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邢台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月考试题高二历史试题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总计60分)1. 清代康熙皇帝有35个后妃和24个儿子,嫡长子胤礽被立为太子,后被废。

最终康照帝根据自己的标准秘密选择皇子做继承人,秘密建储制由此开始。

该现象在实质上()A. 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B. 体现了一夫多妻制的弊端C.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削的合法性D. 说明了宗法继承制度并非一成不变2. 贞观四年,唐太宗问政于张玄素。

玄素曰:“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

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於此……如其广任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奉职,谁敢犯之。

”材料表明,张玄素()A. 揭示隋王朝亡于暴政B. 反对君主独断专行C. 主张加强控制地方D. 建议扩大选官范围3. 《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

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A. 由秦王赢政创立B. 春秋战国已出现C. 全面取代分封制D. 加强了君主专制4. 枢密使一职在五代被武臣所掌握,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已之手以便宜从事,职掌范围达到极限;但到了宋代,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武将渐转为文官,职权范围逐步缩小。

材料反映了宋代君主()A. 防止武将专权B. 重视分宰相之权C. 强调监察地方D. 掌握国家经济命脉5. 在明成祖朱棣武力夺取建文帝的帝位后,朱允炆后来被追谥为“惠宗让皇帝”,意即他把帝位让给了明成祖朱棣;朱祁钰在被其兄明英宗赶下台后,其庙号后来被追谥为“代宗”,表示他只是个代理皇帝罢了。

明朝皇帝的追谥反映出朝廷()A. 对史实完全不子尊重B. 在质疑嫡长子继承制C. 改变了前代修史传统D. 对内斗的曲笔与回护6.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这说明()A. 儒家思想延绵的合理性B. 文明发展的相对延续性C. 血缘政治开启于夏朝D. 礼是三代思想的核心7. 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

”下列对材料中领事裁判权评价正确的是()A.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B. 开启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C. 符合了时代需要的相关法律规定D. 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8. 1914年9月《中华小说界》杂志刊出一幅题为“世界将来之伟人”的图片,图案是中心一小圆,外围一大圆。

小圆中一中国男孩,外圈12小圆各有一小孩,分别标为英、俄、意、美、法、德、比、日等12国名。

出现这幅图片原因分析合理的是()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A. 列强瓜分刺激了国人求强之心B. 民主共和的确立提升了民族自信心C.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解放了思想D.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找到新发展方向9. 刘亚洲上将指出:“甲午一役,是民族之哀,民族之痛,但我认为,它同时还是民族之幸。

因为在这场战争之后,-个奇妙的瞬间诞生了。

在这个瞬间里,历史向古老的中国打开了另外一扇门。

”作者意在强调甲午中日战争()A. 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B.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 促使仁人志士开始进行制度探索D. 促使中国认清其所处的国际地位10. 李侃编写的《中国近代史》称:“《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步伐大大加快,俄、英等国争先恐后地掠夺在华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

”这实际上反映了()A. 日本是瓜分中国狂潮中的急先锋B. 《马关条约》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C. 列强在掠夺中国过程中相互勾结D. 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1. 1875年3月,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提道,马嘉理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深入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这说明()A. 列强已经取得了在中国驻军的权利 B. 李鸿章运用近代外交理念维护主权C. 清政府仍然坚持闭关锁国D. 李鸿章不承认领事裁判权12. 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就某一重大事件电奏清政府:“(若)辽、台并失,(则)南北皆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现在各军械略齐,兵勇锐气可用,似不可听其恫吓之言,为此迁就之计。

”这番言论发表的时间是()A. 鸦片战争爆发后《南京条约》签订前B. 《南京条约》签订后C.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马关条约》签订前D. 《马关条约》签订后13.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但此前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党进行推翻清政府的活动时,却不被中国人支持。

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辛丑条约》签订前,清政府并不腐败B.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C.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开始觉醒D.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14. 《资政新篇》问世后,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士日记》中说:“《资政新篇》一本,贼族洪仁玕所作以上洪逆者,文理较明白。

其中所言,颇有见识”;“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

赵烈文如此评价主要因为《资政新篇》()A. 体现了与洋务派一致的改革要求B. 可作清政府全面改革内政的借鉴C. 学习西方的精神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D. 有利于实现农民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15. 1925年,中共四大在《对于农民运动之决议案》中提出“宣传农民组织农民的方法,自当从目前的实际问题入手”,涉及到反抗地主、苛税、匪祸、兴办水利等方面。

1926年9月,中共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通过《农民运动决议案》,指出“农民政纲仍是在租额、高利、苛捐等问题上”。

这反映当时中共中央()A. 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B. 认为农民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力C. 农村工作与革命中心任务相结合D. 注重解决农民的迫切愿望和要求16. 1911年12月,朱尔典在致格雷的电文中指出:英国方面将采取措施,预防通商口岸脱离清政府而落到革命党人手中,被他们控制关税,用于军用或其他迫切需要。

由此可知当时()A. 暴力革命的观念深入人心B. 清政府迅速丧失军心民心C. 革命党面临不利外交形势D. 列强曾大力镇压中国革命17.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宗远认为:“14年抗战”的提法,……意味着“九一八”以来可歌可泣的壮烈抗战,被认可被还原;……对美化侵略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是有力回击,……有利于对日本侵略罪行的完整揭露。

对于这种看法(“14年抗战”)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 强化了对日本侵华罪行的控诉B. 体现了对以东北抗联为代表的抗日力量的尊崇C. 抨击了日本右翼势力的错误历史观D. 批判了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8.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单靠自己的力量还是不够的,还须依靠国际力量和敌国内部变化的援助,否则是不能胜利的,因此加重了中国的国际宣传和外交工作的任务。

据此可知毛泽东A. 重视舆论宣传作用B. 向世界宜传社会主义制度C. 把冷战思维用于外交D. 希望世界接受“万隆精神”19. 1933年,出生于昆明的普通工人王德厚,因其有丰富的锻造技术经验,改造锻造设备,改进工艺工装,年年保质保量超额完成工作任务,1954年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这体现出()A. 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普选产生B. 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C. 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D. 我国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0. 1969年3月,中苏之间在两国边界乌苏里江珍宝岛爆发了严重的武装冲突,使原本不平静边界形势更趋紧张,欧美各国在国际上多次支持中国。

此局势的直接影响是()A.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政策出台B. 中国调整对西方的外交政策C. 亚非各国加强了团结与合作D. 中日两国开始谈判恢复邦交21. 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使本次修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据此可知,这次修宪“新”在()A. 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B. 体现对人文主义的一贯追求C. 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D. 反映了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22. 1964年中国和法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西方媒体称为“外交核爆炸”。

这次“外交核爆炸”()A. 使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欧洲国家B. 使美国封锁扼杀新中国的政策破产了C. 促进日内瓦会议对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解决D. 使新中国正式步入世界外交大舞台23. 周恩来在谈到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时说:“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来往了,中美来往的收获就在这里。

”这说明中美关系的突破()A. 提高了中国的大国形象B. 推动了中国重返联合国C. 促进了中美间友好交往D. 改善了中国的外交环境24. 雅典克利斯提尼时期制定了陶片放逐法,它规定在公民大会上公民可通过投票来决定是否实行放逐及放逐何人,凡达到六千以上票数的人就会被放逐。

由此可知,陶片放逐法()A. 突出了公民的公共权力B. 保证了民主政治的公平C. 彰显了雅典法律的正义D. 提高了公民的参政热情25. 罗马法不愧是近代和现代法律的先驱,“它包含的封建关系最少,而包含的资本主义法律关系却是最多。

”下列选项中无法体现“资本主义法律关系”的是()A.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B. “不法砍伐他人树术的,每棵处以25阿斯的罚金。

”C. “夫得向妻索回钥匙,令其随带自身物件,将其逐出。

”D.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26. 据记载“伯里克利颁布了出庭陪审者履行义务的津贴。

在进入法院大厦之前,授给每一个陪审员一根出庭杖和一枚证章,凭证可以领受规定的津贴两个欧布尔(Obol,以后又增加到三个欧布尔即半个德拉克玛)。

” 这一做法()A. 反映雅典公民参与民主是为了获取津贴B. 调动了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C. 保证了每位雅典居民都能参与政权建设D. 是伯里克利笼络民心的一种手段27. 古罗马法律规定,口头契约必须采用统一的一问一答的形式,即债权人问:“你保证……?”债务人须回答:“我允诺……”,不采取此种形式的任何协议都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这体现了该时期的法律()A. 注重形式程序繁琐 B. 重视公法轻视私法C. 简洁灵活使用有效D. 忽视私有财产保护28. 有学者说,英国自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国家“主治者的意志与国民的意志历来所有的差异一概被消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