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

合集下载

西安事变兵谏地点

西安事变兵谏地点

西安事变兵谏地点西安事变是指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至25日的中国历史事件,也被称为西安事变(Xi'an Incident)或双十二政变,是中国国共两党为了对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联合合作的转折点。

在这次事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和中国国民党领袖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兵谏地点展开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对话和谈判。

西安事变兵谏地点,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指当时国共两党的谈判地点——西安金花镇悦来客栈。

这个地点承载着中国革命历史中一段重要的篇章。

西安事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抗日战争的前夕。

当时,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对抗日本帝国主义,共同致力于保卫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然而,在抗日战争的形势下,国民党内部有一部分人士对于与共产党合作的态度产生了变化,他们希望尽快结束内战,以便全力抵御日本的侵略。

同时,国共两党对于中国未来政权的争夺也进一步加剧了矛盾。

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等国民革命军的高级将领在西安举行会议,商讨对抗日本的具体战略。

当时,张学良意识到,除了军事方面的合作,国共两党之间的政治解决方式也至关重要。

于是,他们决定将事态升级,并派遣架空蒋介石的国民革命军部队北上,划定军事行动的红线。

在这种背景下,西安事变兵谏地点的重要性凸显起来。

悦来客栈成为了毛泽东和蒋介石之间谈判的关键场所。

虽然正常来说,作为国共两党的领导人,他们本应在国家最高行政和决策机构内进行对话,但考虑到时机的敏感性和保密性,选择了较为隐蔽的地点。

在悦来客栈的会谈中,毛泽东和蒋介石展开了长时间的交谈和辩论,两位领袖针对国家未来的命运以及解决内部矛盾的方案提出不同的意见。

尤其是毛泽东等人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国共两党联合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取消国共两党的分裂和解散特务系统等。

这些提案引起了蒋介石的不满和反对。

随着谈判的进行,西安事变兵谏地点成为了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

西安事变的发生震动了整个国内外,对于抗日战争有着深远的影响。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于1936年12月12日发生在西安。

事变当天,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的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的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

最终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的主张而获得释放,此事件迫使国民政府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国策,使中国建立了形式上的民族统一抗日战线事件经过12月11日晚间,张学良和杨虎城分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布第二天清晨进行兵谏的命令。

12月12日晨5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东北军到临潼的华清池捉蒋中正,蒋中正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发现活捉,十七路军还扣留了在西京招待所的陈诚、内政部长蒋作宾、邵力子、福建绥靖主任蒋鼎文及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政府军政要员,并以排枪扫射陈诚住所,中央委员邵元冲等中枪遇难西安事变爆发。

12月17日,原执意杀蒋中正的中国共产党,得到斯大林指示:坚决要求释放蒋中正。

[中共最后决定服从斯大林的指示,中国共产党遂派周恩来到西安参与西安事变的协商。

12月18日,国民革命军空军在西安市区上空投放大公报数十万份,头版为张学良最敬重的文人张季鸾撰写之《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劝告东北军将士迷途知返,勿误国误民,该文章张学良至晚年尚能一字不差地背诵。

12.22宋美龄接见蒋中正,蒋中正宁死不屈的态度开始动摇。

周恩来亦敏锐地观察到蒋中正内心深处非常思念长期软禁在苏联的长子蒋经国,周恩来在迅速与莫斯科达成协议后,向蒋中正暗示只要蒋放弃武力剿共,可释放蒋经国归国,蒋中正也被迫答应了。

结果•西安事变后停止了攘外安内政策,迫使国民政府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苏联所期望的抗日统一战线。

•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获得了休整的机会。

•西安事变后,日本军加速了其侵略中国的计划,并在西安事变后之七个月发动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影响

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影响

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影响西安事变,是指1936年12月12日至25日,国民政府军队在抗日战争进程中,发生的蒋介石被张学良软禁的事件。

这一事件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内部的稳定,并对国内政治和抗日战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 背景西安事变的背景,源于抗日战争的推进。

1931年,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而且渐渐向其他地区侵扰。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中国卢沟桥附近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

之后,抗日战争在各个战场波澜壮阔地进行。

然而,国共两党在共同抵抗日本入侵上的矛盾和争夺依旧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共两党的矛盾逐渐加剧,互相之间的信任减少。

这也为西安事变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2. 事件经过1936年12月9日,蒋介石率领军队从重庆前往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会晤。

蒋介石的目的是征求他们的支持,以推进南京政府的抗日运动。

但蒋介石在西安的行为却引起了张学良的不满。

三天后,张学良在会谈中指责蒋介石的独裁行为、污名化张家军队以及对民间的压迫。

蒋介石请求离开,但是被张学良扣留。

蒋介石的被扣押,使沙场上的抗日战争失去了指挥和主导者。

在张学良、杨虎城等国军重要将领的支持下,蒋介石在西安被软禁了14天,事态十分严重。

3. 影响西安事变对于抗日战争和国家政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于抗日战争而言,这次事变造成了重要的指挥中断。

在整个事件发生期间,南京政府对抗日的行动被迫停顿,顿时陷入了无力的境地。

这在光明日报等报纸上都有着详尽的记述。

同时,事件也导致了国共两党的政治矛盾的加剧,影响了党间的关系。

而对于蒋介石本人而言,在软禁期间被迫放弃了对于国家和国民党的完全的掌控权。

这也为中国后来的政治面貌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在西安事变过后,国共两党的合作渐渐改善。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携手对日反侵略,可谓是中国史上的一大奇迹。

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合作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但西安事变的发生也证明了,国民党内部的政治矛盾和对于领袖地位的争夺,对于国共合作是危险的,并且是必须避免的。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的影响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的影响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的影响西安事变是中国20世纪一段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在1936年12月,是一次以违反宪法、挟制蒋介石、改变国策为主要内容的政变。

这场政变直接导致了国共两党政治形势的激变,也对当时的国际地位和形象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1. 国际声誉受损西安事变后,国共双方对峙,国家政治风波不断,丧失了国家统一和稳定的政治基础,外国媒体报道和各国政府对此表示关切,甚至有所谓中国破碎之虞等言论。

这些言论给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声誉带来了不利影响,这使得国际社会的信任度大幅度下降。

2. 被视为东方政治不稳定的代表西安事变为外国人形成了一种印象,这种印象就是“中国是一个难以统治的野蛮国度,是一个极端乱国”。

这种印象进一步导致美英等国家的对华政策的明显倾向于孤立或限制中国在国际上的行动能力。

3. 外交上经济上的损失西安事变对中国的经济和对外交往造成的影响不亚于对国际地位的影响。

在事变发生和结束的一段时间里,外国资本的大量撤离和大量停止了对华贸易和投资,这些举动导致中国经济停滞,国际地位也进一步下降。

二、对中国形象的影响1. 中国民族主义的疲软西安事变是中国队国家的民族主义运动造成的伤害之一。

这场事变直接打击了中国队国家统一和民族主义的信仰,使得人们开始怀疑中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前景,这不仅是对中国的损失,对当时的世界也是一种挑战。

2. 在西方民众中的形象受损西安事变后,瑞士诗人卡明斯基发出了许多抨击中国和中国政府的诗歌,他的显赫地位和影响力,使得中国在西方民众中的形象受损,而西方的媒体进一步对中国产生了负面的印象。

3. 西方世界对中国促近的愿望减弱西安事变后,西方国家对中华共和国的态度从欣喜的“望子成龙”变为冷漠和严峻,中国在外交上的希望渐渐萎缩,这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都是非常不利的。

总之,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使得中国在国际关系上的竞争力大幅度降低,在国际民族形象上也受到较大的削弱。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

论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之意义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果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毅然实行“兵谏”,扣押逼迫蒋介石的情况下爆发的。

其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再度合作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西安事变爆发的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奉命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榆关抗战后,山海关失守,同年热河抗战爆发,随后承德失守,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

1935年秋,中共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转移,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会师。

同年9月20日,蒋介石在西安设立西北剿匪司令部,自任总司令,任张学良为副司令,调东北军入陕甘剿共,之后不久,东北军损失惨重,计划宣告失败。

年底,“一二九运动”爆发,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国民政府巨大压力。

1935年12月17日,中共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次年一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联名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

二月,中共宣布开始东征抗日。

1936年4月起,张学良开始和中国共产党秘密接触,随后在九月中共与东北军正式签订了《抗日救国协定》,双方正式结束敌对状态,红军,东北军,西北军成为拥护民族统一战线的铁三角。

10月22日,蒋介石抵达西安,开始逼迫张学良剿共,在再三苦谏无果的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与12月12日凌晨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西安事变爆发。

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原因西安事变后,在国际国内都有很大的分歧,在国际上,日本想借此挑起中国内战,以便趁机大规模侵华,美英担心蒋介石被杀,亲日派掌权,损害在华利益,主张在维护蒋介石地位的前提下同中共实行某种形式的合作。

在国内,广大中间阶层担心会引发更大规模内战,几乎一致要求恢复蒋介石自由,亲美英派也坚持营救蒋介石,主张和平解决,而广大西北人民痛恨蒋介石镇压抗日运动,强烈要求杀蒋。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影响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影响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影响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政治事件,对中国及其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篇文章将从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详细阐述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影响。

一、政治影响1. 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直接导致了国共两党之间重启合作的开端。

当时国共党与蒋介石政府内部存在严重分歧,张学良联合冯玉祥和李宗仁擒获了蒋介石,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和国共党都认为需要行动,避免内战的爆发。

事变后,蒋介石也开始重视国共合作,放弃了以军阀眼光看待政治活动的方式,与共产党加强合作,实施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两党共同抗日的团结。

2. 改革思想:西安事变的发生,促进了中国思想的改革。

在这个事件中,发生摆脱帝国主义的主张,同时也反对国民政府的腐败,执政中的军阀和官僚主义。

从此,“革命”这一概念开始引起大众的关注,进一步强化了民众的斗争意识,促进了国家的现代化和发展。

3. “国民政府和谈”战略:西安事变的直接影响是改变了国民政府的战争策略,即与日本列强谈判,以寻求和平解决。

事变后的皖南事变,南京大屠杀也加强了国民政府谈判的决定,这样在更好的情况下,抗战可以更好地继续。

此后,蒋介石发表了让“千万人民向敌人开枪”的著名声明,国共两党奔锋相对,共同面对日本的进攻。

二、军事影响1. 军队的调整: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军队的面貌。

首先,南京国民政府与张学良“和谈”,使张学良能够在其控制的范围内重新组建和部署他的军队。

而这个过程中,张学良得到了大量的资金、军火等物资支持,这使得他的军队重新取得了自信,变得更为强大。

西安事变还导致了李宗仁率领的“西府”军队与蒋介石的“中央”军队合并。

这导致了军队的合并与调整,并促使军队对于“国共合作”心态的变化。

2. 共产党对军队及政治的调整:西安事变之后,中共对武装力量的政治化更为突出,推进了“政治工作队制度”(即将独立的政治工作团队组织起来并建立与主力部队或工作机构紧密配合的制度),强化了军队和政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更加积极地参与政治活动,影响了军队的政治思想。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

1933年1月1日,榆关抗战爆发。

同年1月3日,山海关失守。

1933年2月21日,热河抗战爆发。

同年3月4日,承德失守,热河抗战失败。

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

共产党中央红军抵达陕北:1935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被毛泽东命名为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转移,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会师。

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中共在北平举行了大规模的大学生示威游行,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的国民政府巨大压力。

中共确立抗日统一战线政策:1935年12月17日,中国共产党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936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联名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

1936年2月,中共宣布开始东征抗日。

东北军剿共遭遇失败:1935年9月20日,蒋中正在西安设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任命张学良为副司令,调东北军入陕甘剿共。

1935年10月1日,东北军在劳山战役中,王以哲的67军110师2个团和师部被歼,师长何立中战死,团长裴焕彩被俘。

1935年10月29日,东北军在榆林桥战役中,107师和619团全部被歼,团长高福源和不少士兵被俘。

1935年11月22日,东北军在直罗镇战役中,东北军精锐部队,装备精良的109师孤军挺进陕北的吴起镇的方向,以往能征善战的师长牛元峰严重低估红军的作战能力,对红军的机动作战的能力估计不足,部队刚走到直罗镇,原以为离中央红军还很远,在布置完侦查岗哨以后,就安心睡觉,没想到红军用一夜时间即快速赶到,并在直罗镇罗织了一个包围圈,与22日凌晨拂晓突然发起进攻,毫无防备的东北军立刻被冲散,牛元峰从睡梦中醒来时,看见漫山遍野已全是红军。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军事监禁事件。

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兵,西安事变爆发。

当天,张学良、杨虎城向全国发出救国的通电,提出:
1、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

2、召开救国会议。

12月17日,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到西安参与西安事变的协商。

蒋中正被迫接受协议。

即:
1、释放上海爱国领袖和一切政治犯。

2、开展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

12月25日下午,蒋中乘飞机离开西安,张学良亲自陪同。

26日,蒋中正抵达南京,西安事变解决。

张学良被扣留。

1931年9月18日,日本的关东军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

9月18日当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800米的柳条湖,将一段路轨炸毁。

日军摆了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

日军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发动进攻。

次日4时,日军第五大队由铁岭到北大营加入战斗。

5时半,东北军退到沈阳东山,日军占领北大营。

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事发前,蒋介石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
应不抵抗,最近获得情报,日军在东北马上要动手,我们的力量不足,不能打。

我这次和你会面,最主要的是要你严令东北军,不准抵抗。

”9月19日,日军将沈阳占领。

东北军继续执行不抵抗,使日军占领东北三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事变
第一幕
旁白: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军被蒋介石调到西北去攻打红军。

12月4日,蒋介石亲自到西安,逼迫张学良和杨虎城率部队到陕北前线“剿共”。

张学良、杨虎城不从。

12月9日,蒋介石再次相逼,学生听闻此事,发起游行,以示抗议。

学生代表甲:我们不要做亡国奴!
众学生:我们不要做亡国奴!
学生代表甲:我们愿为救国而死!
众学生:我们愿为救国而死!
杨虎城:同学们,请安静。

你们的心情我杨虎城非常理解,但...请再给我们一点时间!
学生代表甲:时间我们可以给你,但你必须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张学良:好,同学们,我张学良在这里向各位保证:一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请同学们先散了吧!
学生代表乙:不行,必须给我们一个准确的时间。

张学良:好,同学们,我现在就与杨将军去面见委员长,请同学们先散了吧。

学生代表甲:既然张将军话已至此我们也不必强求,同学们都散了吧!(众人散去)
第二幕
张学良、杨虎城连续几天力劝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都遭到蒋介石的严厉训斥。

张学良:虎城兄,今天你到委员长哪里去,委员长怎么说?
杨虎城:唉!还不是老样子,他说,要让他联共抗日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还让我们不要上了共产党的当。

我就知道,连你都劝不了委员长,我去了也是白去啊。

看来委员长这次真是铁了心了。

张学良:虎城兄,你我都是中国人,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日寇已占领我东北五年了,我那天不是盼望着打回东北老家啊,可如今,委员长却要我们在这里打共产党,也不知要达到何年何月,我实在是忍受不了了。

12月9日那天,西安的学生游行去向老蒋请愿,宁可被打死也要前进。

唉!幸亏当时你我都没有开枪,否则就真是民族的罪人啊。

我们身为军人,还不如这些学生勇敢,真是羞愧啊。

杨虎城:学良兄啊,我看如果我们不采取点非常手段委员长是不会同意联共抗日的。

张学良:这样吧。

明天我最后一次去劝委员长,如果他再拒绝,就别怪我们了。

杨虎城:好吧,如果真到了行动的时候,我西北军一定密切配合东北军,活捉委员长,逼他抗日。

第三幕
旁白:第二天张学良来到蒋介石住所华清池,蒋介石正在批
阅文件。

侍卫:当当当(敲门后进来)委员长,张学良将军求见。

蒋介石:让他进来。

(侍卫退下开门,张学良进来)
张学良:委员长。

蒋介石:汉卿,有什么事吗?
张学良:委员长,我还是来请求抗日的。

介石:看,你又来了。

张学良:委员长,您看现在的形势,日本占领东北后,现在又企图灭亡华北,如果我们再不加以制止的话整个中国都将沦为敌手啊,到时我们就成千古罪人了。

蒋介石:汉卿,攘外必先安内。

张学良:共产党一再表示愿意团结一致,共同抗日。

而且也拥护你为最高领袖,还将成为全民族的伟大英雄。

蒋介石:汉卿,你还年轻,你这是受了共产党的欺骗!
张学良:委员长,内战无论谁赢,都会使中国力量削弱,是日本人坐收渔翁之利呀!
蒋介石:好了,不要再说了!我决心已下,不会动摇。

张学良:委员长,我个人和东北军始终是站在你这一边的,过去,无论风风雨雨。

我们都支持你,甚至代你受过。

今天我们的态度依然如故。

蒋介石:(一拍桌子)张学良,我告诉你,即使你把我打死,我剿共的政策也不会改变。

张学良:(悲愤)那还有什么可说的。

(摔门而去)
蒋介石:(恼怒)太不像话啦,还教训起我来了。

第四幕
旁白:张学良回到住所,赵一荻迎面走来。

张学良:(既气又怒,回到住所。

)气死我了!真是气死我了!
(赵一荻见状,便知情况不妙,怕是又失败了。


赵一荻:(将张学良扶到椅子上坐下,倒了杯清茶。

)汉卿,消消气。

委员长怎么说?
张学良:(喝了口茶)一荻,事情不简单。

委员长铁了心也不联共抗日。

赵一荻:(坐下)汉卿,我们不能忘记国耻家仇,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面对民族危亡都不会坐以待毙。

此番劝说没有效果,可否动用特殊手段。

第五幕
旁白:事变前一夜
甲:唉,给我来根烟(悄悄的)(乙从兜里掏出烟给甲)快点,你怎么那么抠呢?
甲:要有大事发生(悄悄的)
乙:切,能有什么大事,你老婆要生了?(挑逗,不爱搭理)
甲:一边旯子去!我跟你说呀,少帅要兵谏!(凑得更近)
乙:兵变,别瞎说,你怎么知道,
甲:别和别人说,我刚才看见郭副官领着几个弟兄朝委员长驻地去,乙:得得得得,别瞎说,小心你脑袋,
甲:切,懒得和你解释,占你的岗吧!再给我根烟!
乙:去去去。

甲:行你小子,我记住你了。

甲对乙拍手,离开,稍后乙下。

第六幕
旁白:郭副官带领弟兄去抓蒋介石,(有枪声)蒋已逃跑,不在屋内
郭下令:分头找,众:是
两士兵带蒋上台(蒋穿睡衣)
蒋:你们好大的胆子(愤怒)
郭:对不起,委员长,我也是奉命行事,你这边请(蒋气愤离开,郭在后跟着。

来到另一个房间,郭副官说:你们两个看好他!众人离场。

(留两个士兵在门口站岗)
蒋已被擒,张前往看望。

士兵敬礼,张回礼,进入屋内。


张学良(尊敬地、愧疚地):委员长,您受惊了。

蒋介石(生气):哼,我不是你的委员长。

你也不是我的部下。

张学良(诚恳地):您可以不承认我这个部下,但我不可以不承认您这个哥哥啊。

蒋介石(生气、怀着希望):既然你眼里还有我这个委员长。

张汉
卿,你老实告诉我,这件事是你的部下怂恿你干的,还是你自己干的?
张学良(羞愧):委员长,让您失望了,是我下令让他们干的。

蒋介石(盛怒):张汉卿,你,你,好大的胆子啊!
张学良(坚定):我只想让您让我们去抗日。

我并没有伤害您的意思。

我只是不想看着我们的国家被日本侵吞啊!
蒋介石(怀疑、生气):没有伤害我的意思?为国家着想?哼,你让我这个国家领袖的颜面都丢尽了。

张学良(愤怒、心痛,大声):你只顾考虑你自己的颜面!那东北军的颜面呢?东北人的颜面呢?四万万中国人的颜面呢?你想过没有?
蒋介石(威严、求救):好,好。

你既然还认我。

汉卿,你就立刻把我送回南京,回南京再谈啊。

张学良(坚定):回去可以啊。

但是,你一定要给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将士们一个明确的交代:停止剿共,带我们去抗日。

蒋介石(生气、轻蔑):汉卿啊,你不懂政治!你是把政治当儿戏!我怎么能随便给你承诺!你走吧,我不想见到你。

(张学良出去了,蒋介石生闷气捶大腿)
(杨虎城扭开门,走进去。


杨虎城(礼貌性地,立正):委员长好!
蒋介石(希望地):虎城?虎城啊,来,坐。

坐下坐下。

杨虎城(礼貌上地、没愧疚之意):委员长,虎城给您请罪。

蒋介石(希望地、讨好地):好好好。

虎城啊,想想办法,把我送
出西安。

啊,虎城啊,你是我党的老党员。

你是我党的有功之臣啊。

我一直都很敬佩你,看重你。

杨虎城(礼貌性地):谢谢委员长。

蒋介石(讨好、责怪):虎城,你和汉卿不一样啊。

他娇纵莽撞,闯下通天大祸。

这事,你可能不清楚吧。

杨虎城:委员长,我知道。

蒋介石(失望、愤怒):你怎么也受他的蛊惑?
杨虎城(坚定、义气):委员长,这是我的主意。

您不要责怪汉卿,是我帮汉卿下的决心。

蒋介石(绝望、愤怒):什么?这是怎么回事?
虎城(坚定、义气):为了抗日,虎城的意思已经多次向委员长进行汇报和进谏。

只是委员长不予采纳,逆拂民意。

张副司令和我的确无法接受,所以不得以才采取了非常手段进行兵谏。

蒋介石(绝望、愤怒、厌恶):兵谏、兵谏。

娘希匹,你可知道这个兵谏给国家带来什么影响?给时局带来什么影响?哼——。

虎城:委员长,西安天气不好。

您多保重。

(起身离开)
第七幕
旁白:最终,蒋介石同意与中共进行和谈,中共派周恩来等人来西安。

(周恩来和杨虎城、张学良上场,双方开始进行会谈,签订协议。


旁白:旁白:谈判达成一下协定:
一、改组南京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
二、释放七君子,并保证人民自由权利
三、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
四、召集各界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方针
五、与同情中国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
六、包容其他救国方针
记者:周先生,您好我是新华社记者。

请问您对西安事变有何评价?
周恩来:这次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多亏了张、杨二位将军从民族大义出发,不顾个人安危,可以说两位将军是伟大的功臣。

杨虎城:如果没有中共从民族大义出发不计较个人利益西安事变是不可能和平解决的,共产党功不可没。

张学良: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给了我们兵谏很大的推动力,青年学生和广大人民为祖国所做出的贡献必将永远被历史铭记。

周恩来:同学们!同胞们!东北沦陷!华北告急!让我们携起手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所有人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