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策略及在中国的发展
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中的地位与机会

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中的地位与机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的不断加速,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中的地位与机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这种关注是由于外资银行在中国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和影响力,同时也因为中国市场在世界经济中前景广阔,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中的地位与机会。
一、外资银行的地位外资银行是指在中国境内以外国资本为主的银行,其经营范围、服务内容和管理方式与其他银行一样,但规模更大、资金更雄厚。
在中国,外资银行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至今,外资银行在中国已经有了相当的数量和规模,它们在各个领域的业务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首先,外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资本市场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重要引擎,也是国际金融市场的核心。
外资银行在中国资本市场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如投行、基金管理、保险业务等。
这些业务都需要一定的市场认可度和专业能力,因此,外资银行在这方面占有很高的地位。
另外,外资银行在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地位也很重要。
中国境内外商投资企业数量众多,外资银行以其独特的服务和优质的产品赢得不少客户。
外资银行不仅提供企业银行账户服务、资金汇划服务、贷款、融资等传统银行服务,还特别针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特点,提供了适合其经营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帮助它们更好地与中国市场接轨。
最后,外资银行在中国金融机构中的地位较为独特。
由于外资银行管理层具有丰富的国际化经验和管理经验,以及先进的风险控制和科学的企业文化,使得外资银行在中国的金融机构中不乏佼佼者。
它们以其优秀的风控能力、高效的服务和良好的声誉在金融市场中占有稳定的地位。
二、外资银行的机会中国市场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快,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中也有着独特的机会。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首先,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中可以发现更多的机会。
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除了传统的银行业务外,还有很多新的金融业务和服务。
例如,智能金融、互联网金融、支付金融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外资银行的进入给我国银行业带来影响和对策分析

外资银行的进入给我国银行业带来影响和对策分析【摘要】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带来了积极和消极影响。
外资银行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和创新思维,推动了我国银行业的转型升级。
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市场份额的争夺和监管不平衡等问题。
针对这些挑战,我国可以通过加强监管制度、提高自身竞争力、拓展金融服务领域等方式来有效化解。
建立合作与交流机制也是应对外资银行进入的重要途径。
在未来,我国银行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与外资银行合作共赢,共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建议政府部门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鼓励外资与本土银行开展更多合作,形成良性循环。
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外资银行的进入,实现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外资银行、进入、银行业、影响、机遇、挑战、应对策略、合作、交流、总结、展望、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经历了长足的发展,逐渐走向国际化和市场化。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外资银行开始逐渐进入中国市场,对我国银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外资银行以其先进的金融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国银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外资银行的进入,不仅丰富了我国银行业的市场格局,提升了银行业的竞争力,还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但与此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也对国内银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有效应对外资银行的进入成为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重点分析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探讨应对策略以及建立合作与交流机制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研究,为我国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所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并针对这些影响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
通过分析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竞争格局、市场份额、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的影响。
进一步探讨外资银行进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助于制定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提升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问题随着中国不断向外界开放,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也趋于稳步增长。
但是,这一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下面就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探讨。
发展现状:自2004年以来,中国对外资银行的开放逐渐放宽,引进了大量外资银行。
目前在中国境内运营的外资银行主要包括美国花旗集团、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德意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瑞士信贷银行等多家大型银行,它们在中国开展业务以及市场份额越来越高。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主要业务涵盖财富管理、个人存款、企业贷款、信用卡等,拓展的业务涉及涉及证券、基金、信托、保险等多个领域,对中国的金融市场做出了积极贡献。
问题:1.受到监管制约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经营受到多重监管制约,目前还不能自主经营像国内银行那样的业务,比如房地产信贷、投资性质的基金、国际金融资产管理等,这些限制给外资银行带来了较大的不便。
另外,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范围也是受到制约的,其涉及的金融产品及业务场景、战略规划等都受制于国内银行主管部门。
2.难以融入地方市场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展业务时,难以理解市场需求以及区域化的特殊性,他们所推出的产品在市场上缺少足够的认可度,很难有效地渗透入中国市场,获得大量用户。
3.压力加大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角色逐渐转换成为竞争对手,对中国银行业的市场份额产生直接影响。
除此之外,他们还要承受人员成本、服务费用等成本压力,并面临着寻求高增长和满足投资者回报的压力。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的优点与不足是并存的。
开发前景广阔,但是也面临多种挑战,为了在中国金融市场上获得持续的增长,外资银行需要切入当地市场需求以及特色,促进创新及探索更为有效的运营方式。
外国银行在华的发展与演变(一)

外国银行在华的发展与演变(一)内容摘要:自1845年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国银行英国丽如银行在香港设立分行,其后160多年中,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外国银行在中国的活动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本文以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为基础,按清政府时期(1845-1911年)、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年)、民国政府时期(1928-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1949-2006年)几个阶段分析外国银行在中国经济活动的演变情况。
关键词:外国银行银团贷款外资银行策略2006年,随着中国银监会《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颁布,大量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内地。
这距离新中国成立后批准进入第一家外资银行—日本输出入银行进入中国过去了27年。
回顾近现代中国历史,考察外国在华银行业的活动,可以间接地看到中国经济活动的演变情况。
清政府时期的外国银行中国出现最早的外资金融机构,是英国的东方丽如银行。
1845年,鸦片战争后英国占领香港仅3年,英商丽如银行就在香港设立了分行,在广州设立了分理处。
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897年在上海成立时,距这家英商外国银行在上海的成立已经落后了52年。
按照外国银行进入家数的时间分布和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地位与作用的变化,可将此时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45-1864年):该时期虽然新设了不少外资银行,但其业务和作用还处于低级阶段。
该银行的资本规模也较小,大体上在50万到100万镑之间;业务上发钞很少,不积极揽储,最主要业务是贸易汇兑。
第二阶段(1865-1894年):1864年总部在香港的汇丰银行成立后,外资银行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汇丰银行从成立的1864年开始到中日甲午战争以前仅20多年的时间内,急剧扩张、形成了全国性的金融网络。
与前一阶段英国银行独占的局势相比,英国银行虽仍占绝对优势,但呈现出其他国家力图挤进中国扩张金融势力的新迹象。
第三阶段(1895-1911年)。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和经营策略

03
深度参与中国金融市 场
外资银行将加强与中国本土金融机构 的合作,共同开发创新金融产品和服 务,深度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展望分析
1 2 3
市场竞争加剧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将面临 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服务水 平和创新能力。
监管环境变化
中国金融监管政策将逐步完善,对外资银行的监 管也将更加严格,外资银行需要遵守相关法规和 规定,确保合规经营。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外资银行必须注重数字化转型 。只有推出数字化服务,才能 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提高 服务效率。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外资银行可以与中国本土的金融机构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展业务合 作和分享资源。
04
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经营策略和建议
市场定位策略
明确目标市场
外资银行应首先明确在中国市场的目标客户群体,如企业、高净值 个人等,并针对其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
深入了解本地市场
外资银行应加强对中国市场的研究,了解当地经济、政策、文化等 方面的特点,以便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
文化差异
03
外资银行需要适应中国市场的文化差异,包括商业惯
例、客户偏好等。
机遇探讨
市场开放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有机会参与更多 的业务领域和分享更多的市场份额。
01
创新业务
外资银行可以利用其国际经验和业务优 势,在中国市场推出创新业务和产品, 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02
03
合作伙伴关系
02
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经营现状和特点
经营现状
进入门槛
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进入门槛相对较高, 需要满足一系列的资质要求,如注册资本、 业务范围、经营年限等。
金融专业专科毕业论文12:《论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策略》

内容提要2007年4月,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一些外资银行可以在中国开展全面人民币业务,汇丰、渣打、花旗、东亚等外资银行已经开业,由此拉开了中外银行同台竞技的序幕。
本文分析了外资银行积极抢占零售业务市场、积极运用营销手段,倡导人性化服务、力求通过合作进行竞争达到共赢等三项在中国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外资银行;国内银行;发展策略目录一、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的评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策略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积极抢占零售业务市场 (1)(二)积极运用营销手段,倡导人性化服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力求通过合作进行竞争达到共赢............................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结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3)论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策略2007年4月,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一些外资银行可以在中国开展全面人民币业务,汇丰、渣打、花旗、东亚等外资银行已经开业,由此拉开了中外银行同台竞技的序幕。
本文分析了外资银行积极抢占零售业务市场、积极运用营销手段,倡导人性化服务、力求通过合作进行竞争达到共赢等三项在中国的发展策略。
2006 年12 月11 日,中国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结束,外资银行可以向本地公司客户以及个人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
随着《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出台,对于经营人民币业务执照的限制将进一步取消。
目前,外资银行在中国有198 家分行,大概有70 家是代表处,所有这些机构都是在24 个城市进行运作的。
并且,已有12家外资银行获准将中国境内分行改制筹建为外资法人银行,除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花旗银行(中国)中国有限公司已经获准开业,其余8家正在进行改制筹建的外资银行是:恒生银行、日本瑞穗实业银行、日本三菱东京日联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荷兰银行、永亨银行、新加坡华侨银行、美国摩根大通银行。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运营模式分析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运营模式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市场逐渐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
其中,外资银行作为国际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运营模式进行分析,包括其优势和劣势,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外资银行运营模式的优势1.国际经验和技术储备较为丰富。
外资银行拥有雄厚的技术和人才储备,可以将自身的优势带入中国市场,加快市场化进程,带动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2.理财产品和金融服务更加丰富。
外资银行不仅借助自身的优势推出更为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还能吸纳国内顶级金融机构、高端经理人员等资源,为客户提供更为专业的金融服务。
3.管理制度更加科学、规范。
外资银行的管理制度得到国际认可,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为中国银行业的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参考。
4.风险控制能力强。
外资银行对于商业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方面的控制能力较强,有效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外资银行运营模式的劣势1.缺乏本土化经验。
外资银行在中国缺乏本土化经验,对于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认知和理解相对较为有限。
2.市场份额较小。
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相对较小,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3.政策限制较大。
中国的金融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策限制,导致外资银行在市场进入和业务发展上存在诸多制约。
4.文化差异与交流成本。
外资银行与中国市场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和交流成本,在沟通和协调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未来外资银行的发展方向1.拓宽业务线和渠道。
外资银行应当不断拓宽其金融服务的业务线和渠道,充分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提高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2.加强本土化建设。
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应当加强本土化建设,积极融入中国市场,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特点和规律。
3.加强创新能力。
外资银行应当加强产品、服务和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和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
4.与国内银行展开合作。
外资银行应当积极与国内银行展开合作,共同拓展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战略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战略,不少于1000字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战略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
截至2021年,已有近40家外资银行落地中国,其中包括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标准特许银行、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等国际知名银行。
外资银行的进入,给中国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冲击和变革。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自身优势进一步深耕中国市场外资银行的品牌和资本实力是其最大的优势。
在中国市场,外资银行通常将自身品牌优势与中资银行的渠道优势相结合,进一步深入中国市场。
例如,花旗银行与兴业银行合作,共同推出信用卡业务;德意志银行则与华夏银行合作,共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
这些合作不仅扩大了外资银行的客户群体,也使中资银行拥有了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二、加大市场定位,在弱势领域做出突破随着中国金融业务开放度的不断提高,外资银行逐渐摆脱了之前仅能开展外汇业务等限制,开始涉足各类金融业务。
然而,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外资银行发现有些领域中资银行优势较大,甚至形成了天然垄断。
在这种情况下,外资银行开始寻求在一些弱势领域做出突破。
例如,在债券市场上,外资银行的定位比较明确,专注于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债券投资建议,并为客户提供大量的机构化产品。
这使外资银行在债券市场上获得了较大收益,也为其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积累了更多的声誉和市场份额。
三、增强数字化优势,打造数字化专业团队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已成为今后金融业的必然趋势。
外资银行这些国际大银行非常擅长建造数字化平台,所以他们很快就发现中国市场高度适合数字化金融服务。
为了在中国市场中保持竞争力,外资银行开始大力投入数字化金融领域,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并逐步打造了一支数字化专业团队。
例如,汇丰银行将其亚洲业务总部与数字化银行总部合并,注重“数字化银行”战略的发展,如推出移动银行、在线金融、全球支付等产品,积极搭建数字化基础设施,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资银行策略及在中国的发展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中的经营动机和经营策略分析武汉大学商学院黄宪熊福平1摘要:本文根据外资银行跨国经营的理论,对外资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阶段、动机和经营策略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并着重考察了中国加入WTO后在华外资银行经营行为的变化和调整,意在探讨隐藏在这些变化后的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的整体策略。
1. 引言中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挑战和竞争,以及我国应该采取的应对策略一直是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高度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但这些研究基本是以外资银行在母国的经营策略和方式来推断它们在中国的经营方式和竞争策略。
我们研究的出发点认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业,无论从动机到经营手段和竞争策略都应该是一个理性的和不断调整的过程,它基本上应该与跨国银行投资理论和理念吻合。
根据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的进程和程度,研究外资银行在华经营动机、实际采取的运作方式和不断调整的竞争策略,首先应该做到“知彼”,这才是我国银行业进行对策研究的前提。
因此,本研究对中国银行业分析外资银行这个竞争对手和制定下一步应对策略具有现实意义。
2. 关于银行跨国经营策略的文献综述通常,外资银行进入别国市场的机构设置可以采取四种形式:代表处、分支行和控股银行子公司和合资银行。
在设立何种金融机构形式的选择上,Wengel(1995)认为规模经济效应是国际银行在东道国进行选择的主要因素。
1黄宪(1954— ),博士,武汉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
;熊福平(1974—),武汉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从现实来看,大多数国家的实际情况是外资银行以设立分支行和建立子公司两种情况为主,分行更多的是由来自于母国较大的银行所建立,参股控股子公司则更多的出现在资本流动比较自由且人均收入较高的东道国。
Miller与Parkhe (1998)实证研究了影响美国银行进行国际扩张的组织形式,该研究发现,美国银行在东道国所提供的银行服务水平依赖于其组织形式的不同,以子公司形式出现的跨国银行的比重受进入壁垒、东道国是否允许混业经营、直接投资规模、银行体系的发展状况、差别税率以及东道国工业化和发展水平不同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
Parkhe与Miller(1998)研究了美国银行在22个不同东道国内的组织形式偏好,发现东道国银行体制的发展水平和银行监管水平与美国银行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国际扩张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偏好之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国际大行倾向于在银行体系发展完善的东道国执行子公司导向战略,而是否执行产品多样化的战略取决于东道国市场的监管情况。
在业务竞争策略方面,Grubel(1977)的研究认为首先应将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细分为三个子市场,即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服务市场(中间业务市场)。
Tschoegl(1982)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由于零售银行业务需要银行与顾客存在紧密的实际距离和很小的文化差异,所以一般国际性银行不会轻易介入零售银行业务,即使介入,也往往通过兼并和收购的方式进入东道国的零售市场。
Fung,Bain,Onto和Harper(2002)对专门从事于执行跨国收购战略,将跨国银行业务集中于零售银行业务的澳大利亚国民银行的竞争策略进行了研究,其分析结论也支持了上述观点。
类似的研究还有Buch(2001)和Williams (2003)分别对在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的外资银行的分析。
Calomiris,Carey(1994)和Kraus(1995)的研究表明,即使是在批发市场,外资银行也偏好于通过兼并已有的东道国金融机构来争取业务,而较少自行开发新的客户。
在国内,关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研究近年来比较多,也逐步深入。
2000年中美达成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双边协议之际,不少学者都认为外资银行的业务重点将集中在中间业务和面向企业的批发业务上,同时由于其经营网点的劣势,对于零售业务的竞争,主要将依靠其在业务创新和高科技服务手段上的优势,在网上银行业务和信用卡这两个零售市场上向中资银行发起有力的挑战。
宗良(2000)和谢康(2001)、陈景超(2002)分别撰文分析了这两个市场上未来可能的激烈竞争。
在批发业务上,国内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外资银行将加强对优质客户的争夺,包括跨国集团在中国的分支企业、中外合资和合作经营企业、国内以出口贸易为导向的外向型企业、大型加工贸易企业集团及高新科技企业等。
吴成颂(2004)认为,外资银行的主要竞争手段是依靠其成熟完善的服务体系和全面多样的金融产品以及强大的产品创新能力来满足客户的需要。
中间业务方面,这方面的研究结论比较集中,普遍认为,外资银行同国内银行相比,中间业务是其最大的优势所在。
也有个别不同的意见认为限于国内的市场条件,外资银行中间业务在短期内仍不会有太大的发展,如耿同劲(2004)。
3.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阶段1979年,我国批准第一家外资银行——日本输出入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
1981年,中国批准设立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外资银行分行——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
1985年,有关部门允许在厦门、珠海、深圳、汕头和海南经济特区设立外资银行。
1990年,配合浦东开发,批准上海对外资银行开放。
1992年,又批准沿海七个城市对外资银行开放。
1998年7月,中国宣布取消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机构的地域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在任何城市设立机构。
截止到2004年4月,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4家外资银行在华设立了192家营业性机构,其中88家已经获准从事人民币业务。
另外,外资银行还在国内设立了209个代表处,分支机构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
截止到2003年底,外资银行在华资产总额已经达到3969亿元(人民币),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在我国金融体系中重要性日显突出。
外资银行在华设立机构的发展情况如表1所示。
图1 外资银行每年新增营业性机构的发展阶段和时间分布2历史地看,受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和政策影响,并为了适应当时的市场条件变化,外资银行的进入及其市场策略明显地带有阶段性。
具体地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图1)。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开始到上世纪80年代末。
1982年,中国政府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在四个经济特区设立营业性金融机构,从此开始了中国金融业实质性的开放。
但限于当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许多政策制定都是实验性质,引进外资银行是为了配合沿海经济特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所以,这一阶段进入大陆的外资银行基本上是香港银行及少数传统上经营大陆业务的日本和欧美银行,尤其是同沿海经济特区发展加工贸易往来的香港金融机构。
最明显的特点是,外资金融机构凡是设立营业性分行的,都在直接贸易往来密集的区域,如深圳、厦门等,而凡是设立代表处的,绝大部分都选择在北京,较少例外。
表明了这一时期外资银行更大程度上对中国市场持摸索和观望态度,没有进行成规模的资本投入。
外资银行在华扩张阶段从1991年到1997年是外资银行在国内迅速发展扩张的时期,每年新开业的外资银行分支机构都有十几家以上,最多的一年更是达到了42家,而且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分支机构中营业性的分行占了很大比重。
外资银行在华快速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上十年的历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外资机构对中国市场的前景明显看好的必然结果。
同时,1990年9月,为了促进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建设,经国务院批准,上海成为经济特区以外首先获准引进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的城市。
此项将中国国内最强大的地区经济体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的政策,使外资银行的目光纷纷从北京转向了上海。
1990年12月19日和1991年7月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正式开业,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
1992年,邓小平2新增营业性机构包括每年新设的分行和支行。
“视察南方”讲话和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决策公布之后,国务院决定再开放广州、天津、大连、福建、青岛、宁波和南京七个沿海城市。
1994年7月,又批准杭州、武汉等10个大城市成为可以引进外资营业性金融机构的首批内地城市。
1995年,北京也获得了同样的批准。
除了这些政策因素,上世纪90年代初也正是我国历史上对外贸易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时期。
外资企业旺盛的融资需求无疑是外资银行得以迅速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而且,过热的中国经济发展使国内利率水平相对国际市场居高不下,这一方面吸引着大量的国外资本通过外资金融机构的运作到中国市场进行套利,另一方面使得外资银行的资金较国内银行有较大的成本优势,这客观上也导致外资企业有较强的偏好向外资金融机构寻求资金来源。
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收缩阶段从1997年开始,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经历了三年的收缩时期,其在华总资产额也出现了负增长,从1997年的亿美元下降到了1999年的亿美元。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东亚地区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其中涉及到的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就有韩国和日本等。
日本和韩国的不少银行出现大量坏账,不得不清理其在华投资,重组资产,在随后的一年里,这类银行关闭了部分在华办事处和营业机构。
同年,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出现信用危机并最终破产,促使外资金融机构开始正视中国不健全的金融体制下蕴涵的市场风险,采取了较为谨慎的市场策略,不再片面强调资产扩张。
同时,金融危机也使东南亚国家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货币贬值,使其出口竞争力有了较大提升,而中国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产品之间存在较大程度的替代性,导致我国的对外贸易在1998年度首次出现负增长。
中国对外贸易的小挫,加上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贸易伙伴国国内经济的严重损失,使在华的外资银行市场空间受到了不小的挤压。
另外,从1998年开始,中国经济开始出现全面的供大于求的状况。
为了刺激经济需求,我国中央银行在几年时间里连续9次降息,但这一举措使得外资银行不再具有资金成本优势,导致许多三资企业纷纷削减资金成本相对较高且有升值预期压力的外币贷款,转向中资银行进行人民币融资。
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整体下降。
外资银行发展的新阶段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并且承诺入世两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对中国企业办理人民币业务,入世五年内取消所有地域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允许外资银行设立同城营业网点,审批条件与中资银行相同。
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人民银行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外资金融机构驻华代表机构管理办法》。
从此在华的包括银行在内的外资金融机构有了明确的管理条例和法规,外资银行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然而,伴随着经营政策空间的扩大,外资银行并没有出现人们担心和预计的大举占领市场的局面,反而较以往收敛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