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练习题(高中精选,答案免费)

《琵琶行》练习题

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倡女(chdng)憔悴(jido)六幺(

B.铮铮(zhOng)贾人(jid)荻花(

C.嘈杂(cGo)虾蟆(h G )钿头(

D.浸水(q 1 n )呕哑(yd)嘲嘶(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贬谪针硬曲终人散钿头银篦

B.迂徒徒步扣人心弦

C.天崖山涯幽咽泉流轻拢慢捻

D.画舫作坊

切切私语y a o ) d I )

d i a n ) z h a )

忧愁暗恨

色调黯淡

3.选出与“添酒回灯重开宴”的“重”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A.又闻此语重唧唧

B.满座重闻皆掩泣

C.商人重利轻别离

D.又重之以修能

4.选出下列句子中“为”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

例句:初为《霓裳》后《六幺》

A.委身为贾人妇

B.因为长句

C.为君翻作《琵琶行》

D.霓为衣兮风为马

5.以下各句加点的词语,其意义与现代汉语一致的一项是()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凄凄不似向前声

C.明年秋,送客溢浦口

D.似诉平生不得志

6.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

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的诗篇,而且语言通俗明白,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B.《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当时就流传极广,后来又流传到日本。诗中叙述一位琵琶女晚年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结构上,以琵琶女的演奏贯穿全篇,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又以琵琶女自叙身世和诗人倾诉郁闷相映衬,势如江潮涌雪,奇景迭出,曲尽长篇歌行之妙。

C.《琵苞行》选自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D. “主人下马客在船”在修辞上使用了互文的手法,即对应位置上两个词

(或短语)互为补充的修辞手法。这首诗中“主人忘归客不发” 也是这样的句式。

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一段诗文,完成7—11题。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C.江州司马青衫湿

D.唯见江心秋月白

8 .对“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与开头一段写到的“夜”“船”“月”相呼应。 嘈嘈切切错杂弹,

间关莺语花底滑,

冰泉冷涩弦凝绝, 别有幽愁暗恨生, 银瓶乍破水浆迸, 曲终收拨当心画, 东船西舫悄无言,

大珠小珠落玉盘。

幽咽泉流冰下难。 凝绝不通声暂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唯见江心秋月白。

“银瓶乍破水浆迸”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珠小珠落玉盘

B.天台一万八千丈

B.用夜静和月色惨淡烘托琵琶女身世凄凉。

C,与写琵琶女自述身世之间宕开一笔,写环境使行文有波澜又层次分明。

D.衬托琵琶女技艺高超,烘托悲凉的氛围。

9.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弦弦掩抑声声思( ) (2)低眉信手续续弹( )

(3)大弦嘈嘈如急雨( ) (4)小弦切切如私语( )

(5)间关莺语花底滑( ) (6)幽咽泉流冰下难( )

10.这段音乐描写历来为人称道。指出诗人描写音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1.选段的最后两句是琵苞女弹琵琶之后,听众的反应和周围景色的描写,

试简述这两句运用的手法和作用。

拓展应用

(一)阅读下面几首诗,完成12—14题。

①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②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清?袁枚《马嵬》)

③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年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唐?李商隐《马嵬》)

12.对以上三首诗的形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首诗中①为古体诗,②③为近体诗。

B.①②为古体诗,③

为近体诗。

C.①③为古体诗,②为近体诗。

D.①②③均为古体诗。

13.对三首诗的选材立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首诗均取材于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

B.立意上,白诗第一句便揭示了故事的悲剧根源:唐玄宗迷色误国。

C.立意上,袁诗认为李、杨二人的生死离别和民间的疾苦离情一样值得人们同情。

D.李诗在立意上别出心裁,把讽刺的矛头直接指向唐玄宗。

14.对三首诗的语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袁诗“银河”用来比喻夫妻离散。“石壕村”“长生殿”暗含两个典故。

8.“莫愁”多指美女,李诗最后两句意为作为帝王的玄宗还不如普通

之家的丈夫能够保护自己的妻子呢!

C.李诗和袁诗都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

语时”的诗句,用意也是相同的。

D.《长恨歌》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尾,点明“长恨”

题旨,给读者留下了袅袅清音,让人回味。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5—16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5.第三句诗中“可怜” 一词的意思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16.“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景物你体会到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17.把白居易诗歌的名句补充完整。

(1)在天愿作比翼鸟,O

(2),相逢何必曾相识。

(3)独出门前望野田,o

(4), 山寺桃花始盛开。

课后巩固(二)

1 .下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渝浦 口 (p e n) 六幺(y d o)

B.转轴(zh 6 u) 幽咽(ye)

C.船舫(f a ng) 信手(x i n)

D.慢捻(I i d n) 钿头(d i G n) 2 .默写填空。 (1)座中泣下谁最多 (2)千呼万唤始出来,

(3)同是天涯沦落人,o

(4) ,此时无声胜有声。

(5)东船西舫悄无言,o

贾人(gu )

迁谪(d i )

拨弦(xi d n)

花朝(zh a o)

衣裳(shGng)

虾蟆陵(h d )

荻花(d i )

琵琶行(x i ng)

(6)嘈嘈切切错杂弹,o

3.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快弹数曲(畅快)/歌以赠之(作歌)/欲语迟(迟疑)

B.低眉信手(随手)/银瓶乍破(忽然)/却坐(退)

C.声声思(思考)/阑干(纵横交错)/是夕(这)

D.漂沦(漂泊沦落)/间关(形容鸟鸣声)/弦转急(变化)

14.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B.两个“为”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

C.两个“为”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为”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5.所用的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主人下马客在船

B.终岁不闻丝竹声

C.秦时明月汉时关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最喜欢用景物描写反衬人物心境和音乐效果,请

找出三处描写景色的句子。

7.《琵琶行》中“行”属“歌行体”古诗的标志,从本诗看,这种诗体的

主要特点是哪一项()

①篇幅较长②篇幅较短③音节、格律有严格的规定④句式长短偏差,富于变化⑤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⑥讲究对仗、声调和韵律

A.①③④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8.对诗句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寻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第一句包含了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第二句通过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

感。

B.“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一句点明了送别的基调:

“惨”。第二句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境,可谓情景交融: 与友分

别心绪难平,心情和眼前月色一样,一片茫然。

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情景交融。不仅与开头“夜”

“船” “月”相呼应,而且烘托了琵苞女高超的演奏技巧以及演奏的悲凉气氛,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广阔空间。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该句运用了反问和借代修辞

手法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江州司马青衫湿” 一句实为

画龙点睛之笔,同时也是全诗的主题即上段“同是天涯沦落人……”

的形象化说明。

9.对诗句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该句表现了诗人对弹奏者的尊重,“欲语迟”三字,用语精练,直接刻画出琵琶女的持重和绝不轻浮的性格特征。

B.“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表现了诗人热情相邀、急于相见的心情,又精练而细腻地表现了琵苞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又迫不得已。“半遮面”是一处很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一个特写镜头,生动地表现出琵琶女的羞涩情态。

C.“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描写琵琶女调弦校音的动作,进而表现她此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之中,也显示了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丰富的感情。

D.“轻拢慢捻抹复挑”,写出了琵琶女指法的娴熟。轻轻的拢,慢

慢的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一连串的动作,具体地表现了琵琶女扣弦、揉弦、顺弦、回拨弦的动作熟练,技艺精湛。

10.对诗句及词语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声”借指美妙的音乐。“丝竹” 是借

代修辞格,诗人用原来终年听不到的令人心醉的音乐,来衬托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后“耳暂明”的神奇感受。

B.“春江花朝秋月夜”——寥寥七字,其用量极大。它浓缩了春秋两季,

又融进了江花月三景。足见诗人的炼字功夫炉火纯青。

C.从“五陵年少争缠头”至““门前冷落鞍马稀”,诗人选取了具有典

型意义的两个细节,从巨大的落差中形象地反映出人物命运的突变。

这种描写的审美价值在于以点带面凸现她沉沦的社会根源。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全诗的“诗眼”,是全

诗的主旨句。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和自己被贬不得志的

悲愤融在一起,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冷酷与黑暗。

11.对诗中描写有关音乐的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读者在想象中

亲聆琵苞女的美妙音乐和旋律的发展变化。

B.从“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盘”可理解为第一乐段, 兼

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乐音的急切,圆润清脆。

C.第二乐段从“间关莺语花底滑”至“此时无声胜有声”,“间关” 句

表现了乐音的婉转、流畅、动听,接着描写乐音由低沉至缓慢半终止的状态,“此时无声胜有声”提供给读者充分的思维空间,激发人的想象力,从而深化了人们对诗人所描绘的琵琶乐音的玩味和品评。

D.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音乐高潮到来的信号;

“铁崎突出刀枪鸣”,乐音激越雄壮,强化了热烈而紧张的

场面,是音乐的高潮所在;乐曲的终止也写得非常精彩,“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撕心裂肺戛然而止,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一样,均从侧

面烘托,使听众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韵味中。

12.俞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诗人与琵琶女则是素昧平生,两人的情感是如何产生共鸣的(开放性试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