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奇经八脉

大唐奇经八脉
大唐奇经八脉

浴血豪侠发展路线及焦点技能分析:

46点加点方案

一层经脉铁臂3/3 身轻3/3 控腕3/3 ——以上9点——

二层经脉勇力4/4 执念3/3 勇念0/3 ——以上16点——

三层经脉淡定0/4 目空4/4 风刃2/3 助力3/3 ——以上25点——

四层经脉开阖0/3 伤念0/3 狂狷4/4 神凝0/2 ——以上29点——

五层经脉尝胆3/3 破空0/4 念心3/4 ——以上35点——

六层经脉沸血4/4 翩鸿一击0/4杀意0/2 无忌5/5 ——以上44点——

七层经脉无敌2/2 ——以上46点——此类加点舍弃了翩鸿一击的机动性以及

破空的额外保护伤害,加满了尝胆与沸血这两个兄弟技能。完全突出血攻浴血“后发制人”(这里不是指技能)的特性。念心还是推荐点满,无奈要利用最少点数出四连,只能作罢。无忌,狂狷还是必满,这两个极品技能在取舍上没有任何争议。

重点技能解说之一:风刃V.S勇念

经脉延伸到四象的要求为在前三层使用25个乾元丹,前三层中必点的技能有铁臂(3/3)、身轻(3/3)、控腕(3/3)、勇力(4/4)、执念(3/3)、目空(4/4)、助力(3/3),共23点,剩下的三个技能淡定(减少临时活力消耗)一般会被放弃,因此主要分析集中在风刃(增加溅射效果)和勇念(加强后发)上,换句话说,风刃以及勇念这个技能就必须要二选其一进行取舍。

你有方寸队友么?

在这里可能很多人会指责笔者说——“后发这个技能基本上不会有人会经常使用,那显

而易见是要学习风刃技能啊”,但我在这里想和大家说一点,大唐的后发确实绝迹江湖很久,但方寸山的睡封却在江湖驰骋横行多年,并且从未衰败过。如果你的帮战常规队伍有方寸山队友,为了确保自己的攻击溅射效果不会把对手的催眠符打醒,那么与其选择风刃的3点,不如考虑换取到勇念上面,所以希望经常和方寸山组队而又选择浴血经脉的大唐朋友们斟酌考虑风刃和勇念究竟如何选择。

重点技能解说之二:狂狷狂狷,初级时候战斗中将自身(力量属性/耐力属性)的200%转化为伤害力,高级时候战斗中将自身(力量属性/耐力属性)的200%转化为伤害力。此数据不能体现在直接的伤害上,是战斗的时候增加的。所说的是力量和耐力而非伤害和防御,大

家不要计算错误。

神技!

我们举个例子,

假设155级满潜能大唐,1002力量288耐力,

那么可以增加1002/288=3.5 3.5*8=28点伤害力

假设155级满潜能大唐,1140力量170耐力,

那么可以增加1140/170=6.7 6.7*8=53.6点伤害力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来,走暴力路线的大唐会提升更高,而且加点的少许区别,就可以造成加成结果的巨大差异。此项技能建议大家点满。

重点技能解说之三:速攻流与血攻流速攻流技能:翩鸿一击。初级效果为使本次攻击的伤害结果下降15%,下回合提高自身3%的速度。

这个技能力敏大唐或速腰浴血全力大唐必满,但高血浴血大唐不推荐加。

尝胆等技能决定了浴血大唐的不同发展方向

血攻流技能:沸血。初级效果为一回合中每损失气血上限的30%的气血,下一回合的伤害力提升10点。该效果可累积,持续到下一回合结束,但若当回合已死亡该效果被清除。

血攻流技能:尝胆。初级效果为对手给你造成的物理伤害,会使你累积仇恨,并在下回合使得你在对他的攻击中附带所受伤害2%反馈给该目标。效果持续至下个回合结束(死亡时仇恨会消失)。

这两个技能适合体质加点比较多的浴血大唐,全力大唐加也可以但并不推荐。

重点技能解说之四:其他“神技”

伤念每级附加人物所佩戴武器伤害1%的伤害值。

破空攻击被保护时,每级使被保护者所受伤害结果增加2%。

无忌每级抵抗封印类法术的能力提升3%。

无敌横扫千军变为4次攻击。

念心每级使本方召唤兽物理攻击的命中率提高4%。

破除睡杀的奇兵

以上技能不解释建议全点满,浴血追求的是什么?不就是稳定持续的高输出么?还用我多废话浪费篇幅么?特别提一下可以让本方召唤兽物理命中提高16%的念心,这个效果神也挡不住诱惑,以后对于带浴血大唐的队伍来说,对手的睡杀不再是噩梦。

加点方案

所谓浴血豪侠,顾名思义,先要浴血方显豪侠之意。浴血豪侠经脉技能大多都是被动触发的被动技能,可以让大家取舍和选择的经脉分支也比较多,那么我在这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解析,在这里我把浴血大唐分为两个流派:速攻流与血攻流。

速攻流浴血豪侠加点方案:

46点方案:

一层经脉铁臂3/3 身轻3/3 控腕3/3 ——以上9点——

二层经脉勇力4/4 执念3/3 勇念0/3 ——以上16点——

三层经脉淡定0/4 目空4/4 风刃2/3 助力3/3 ——以上25点——

四层经脉开阖0/3 伤念0/3 狂狷4/4 神凝0/2 ——以上29点——

五层经脉尝胆0/3 破空4/4 念心4/4 ——以上37点——

六层经脉沸血0/4 翩鸿一击2/4 杀意0/2 无忌5/5 ——以上44点——七层经脉无敌2/2 ——以上46点——

以上是速攻的46点刚好加满七层技能的加点方式,由于乾元丹的有限又碍于速攻浴血的先手优势,所以尝胆与沸血这两个兄弟经脉建议舍弃。但对自身输出影响比较大的狂狷技能,对队伍整体召唤兽扶持性有帮助的念心以及自身抵抗封印效果15%的无忌一定要点满。

60点方案:

一层经脉铁臂3/3 身轻3/3 控腕3/3 ——以上9点——

二层经脉勇力4/4 执念3/3 勇念0/3 ——以上16点——

三层经脉淡定0/4 目空4/4 风刃3/3 助力3/3 ——以上26点——

四层经脉开阖0/3 伤念3/3 狂狷4/4 神凝0/2 ——以上33点——

五层经脉尝胆0/3 破空4/4 念心4/4 ——以上41点——

六层经脉沸血0/4 翩鸿一击4/4 杀意0/2 无忌5/5 ——以上50点——七层经脉无敌2/2 ——以上52点——

标志技能

以上是浴血速攻的52点完整加点,加完还剩余8点可供大家随意分配。笔者在此还是不推荐加尝胆和沸血这两个兄弟技能,因为速攻流大唐先手攻击之后,被敌方物理攻击才会被动触发效果,而这两个技能的效果被触发,并且完全作用到战斗中的情况实际上很少,具体原因有二。其一,浴血大唐的生存能力实在堪忧,很可能在一轮攻击下倒地,那么经脉附加状态立即清除。其二,浴血大唐的先手攻击是横扫千军,那么经脉附加状态只能持续一回合,下回合浴血大唐处于休息状态,那么自身的增益状态就作废了。

另外这这里再次重点提一下风刃,开阖这两个兄弟技能,如果常用的队伍里没有方寸山,那么建议学满,在这里无论速攻或血力都同样适用并且威力可观,但是如果存在和方寸的常规性搭配,请果断放弃风刃选择勇念。

速攻浴血算是比较极端的控制输出系。他的优缺点都很明显,优点是:伤害很高、有控制力、战术执行力强。在控制狮驼的时候很少出现破碎后目标还可以鹰出去的疲软情况。在面对比自己速度慢的大唐的时候几乎无敌,经脉加强后的四连很少能让对方大唐翻身再扫回来。缺点是:生存能力差、对宝宝的要求颇高,开阵时候也要考虑再三,因为很容易被法系和及法宝宝秒到,容易被守尸,容易成为地府的重点照顾对象,且浴血很多经脉技能死亡后效果消除这个特性很明显也不是为速攻流大唐而准备的。

血攻流浴血豪侠加点方案:

当然浴血豪侠也可以走血攻路线,下面我把血攻路线的46点推荐加点方案给大家做一个推荐:

46点加点方案

一层经脉铁臂3/3 身轻3/3 控腕3/3 ——以上9点——

二层经脉勇力4/4 执念3/3 勇念0/3 ——以上16点——

三层经脉淡定0/4 目空4/4 风刃2/3 助力3/3 ——以上25点——

四层经脉开阖0/3 伤念0/3 狂狷4/4 神凝0/2 ——以上29点——

五层经脉尝胆3/3 破空0/4 念心3/4 ——以上35点——

六层经脉沸血4/4 翩鸿一击0/4杀意0/2 无忌5/5 ——以上44点——

七层经脉无敌2/2 ——以上46点——此类加点舍弃了翩鸿一击的机动性以及

破空的额外保护伤害,加满了尝胆与沸血这两个兄弟技能。完全突出血攻浴血“后发制人”(这里不是指技能)的特性。念心还是推荐点满,无奈要利用最少点数出四连,只能作罢。无忌,狂狷还是必满,这两个极品技能在取舍上没有任何争议。

60点加点方案

一层经脉铁臂3/3 身轻3/3 控腕3/3 ——以上9点——

二层经脉勇力4/4 执念3/3 勇念0/3 ——以上16点——

三层经脉淡定0/4 目空4/4 风刃3/3 助力3/3 ——以上26点——

四层经脉开阖0/3 伤念0/3 狂狷4/4 神凝0/2 ——以上30点——

五层经脉尝胆3/3 破空4/4 念心4/4 ——以上41点——

六层经脉沸血4/4 翩鸿一击0/4杀意2/2 无忌5/5 ——以上52点——

七层经脉无敌2/2 ——以上54点——

共用54点还剩余6点大家可以自由分配

标志技能

此类加点我认为充分诠释了浴血豪侠这四个字的真意!比上面46的加点方案更全面,更有代表性,由于血攻流已经舍弃了速度(伤害,速度,生存不可能同时具备),所以翩鸿一击还是不推荐加。但血攻的生存性更好的发挥出尝胆与沸血的特性,让血攻浴血后发制人的效果更加淋漓尽致,由于随后破空的点满又可以使敌方被保护的队友付出沉重的代价。

血攻路线浴血优点:输出高,生存能力强,对队伍整体宝宝队员的速度要求不高,由于本身加点和技能特性,只要中速宝宝卡药,在和高速大唐对扫时可以说是占尽了便宜,无敌这个神技同样也可以被血攻类浴血大堂诠释的淋漓尽致。缺点是:速度慢,容易被控制,且有可能无法控制狮驼和鸟阵魔天宫等门派。如果预判不好,很容易被速攻流的大唐再当前回合扫的出不了手,由于速度低,不容易被法系秒到,因此也容易成对手方寸的催眠点。

天下兵法了于胸——无双战神

无双战神经脉技能效果说明:

无双战神发展路线及焦点技能分析:

重点技能解说之一:借力

我在后面的方案推荐建议大家里把借力点满,事实上我认为这个技能还是比较有争议的。可以举个例子很简单:砍一个2000防御的单位一刀可以给自己+60点伤害持续3回合。3回合内出手再次刷新。所以我认为这个技能是一个可以持续加伤害的技能,争议也大也不大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个人推荐是必满的。

借力是个不错的技能

重点技能解说之二:安然

安然:使用破釜沉舟、横扫千军和后发制人时,消耗基础上减少45%(满层效果),同时增加6点SP恢复(满层效果)。安然是争议比较大的一个技能,大多服战玩家都知道,根据愤怒增加公式,自身血量整百的大唐横扫后结算是给自己增加10点SP,但如果点了安然技能就只能增加3点SP,现在加上技能给予的6点SP,那么所增加的愤怒还不如整百血大唐横扫后加的SP多,所以是否加取根据自身条件来定。不过如果是打服战的玩家建议加上,因为服战区内毕竟资源有限,加到整百也不是那么容易,对于本来就不追求血量整百的大唐来说,安然就是额外增加了6点SP,所以大家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技能安然中隐藏了很多秘密

重点技能解说之三:武念

由于现在基本DT的武器玛瑙居多,所以综合属性考虑,无双经脉的武念要比浴血经脉的伤念在数值加成上稍微占一点点小便宜,但如果想专注于浴血的大唐也可以另外弄一把全段太阳的高伤武器。这样在伤害上的加成会多一点,最后这点算是温馨提示了。

重点技能解说之四:扶阵

很容易被忽视的技能,不要从伤害加成2%的效果考虑这个技能,而是要从速度加成2%的效果考虑这个技能,结论是必须加满。

加点方案

46点方案:

一层经脉健体3/3 静岳0/3 风轻3/3 ——以上6点——

二层经脉护盾4/4 丹心3/3 不迫3/3 ——以上16点——

三层经脉从容3/3 淡定0/4 扶持3/3 爆杀3/3 ——以上25点——

四层经脉武念1/3 扶阵2/2 安然0/3 神凝0/2 ——以上28点——

五层经脉历战0/4 不惊4/4 借力1/3 突进3/3 ——以上36点——

六层经脉猱身3/3 无忌5/5 狂暴0/2 长驱直入0/4 ——以上44点——

七层经脉重袭2/2 ——以上46点——无双战神,攻守兼备。中庸大唐首选

流派经脉加点也是四平八稳,基本上没有什么争议存在,相关争议技能的解说在前面已经给出,那么我接下来讲一下除了必点的46个乾元丹之后的技能取舍。

60点方案:

一层经脉健体3/3 静岳0/3 风轻3/3 ——以上6点——

二层经脉护盾4/4 丹心3/3 不迫3/3 ——以上16点——

三层经脉从容3/3 淡定0/4 扶持3/3 爆杀3/3 ——以上25点——

四层经脉武念3/3 扶阵2/2 安然3/3 神凝0/2 ——以上33点——

五层经脉历战0/4 不惊4/4 借力3/3 突进3/3 ——以上43点——

六层经脉猱身3/3 无忌5/5 狂暴0/2 长驱直入0/4 ——以上51点——七层经脉重袭2/2 ——以上53点——

实际推荐53点,还有7点可以自己分配。关于无双大唐的技能整体取舍这里做个小总结,无双有关药品治疗效果的技能不学习的话其实也剩不了几个点,其中扶阵,不惊,突进,重袭可以说是是无双神技。狂暴看个人喜好,有关治疗效果的技能强烈不推荐加。最后多出的点数,甚至可以去浴血那边双修,加点敏捷和命中。

无双的加点其实也可以分为两种,但不像浴血那样分两个极端流派。一种是完全不加敏捷的纯血耐路线。由于不惊,突进,借力的特性使得选择无双流派的朋友在于大唐血耐点上投放比较大的分配,重袭技能更是令人头疼辅助打压的神技。纯血耐路线的无双大唐优点是:生存能力极强,单体输出稳定,还可在战斗中持续加强自身攻防,无太大软肋。因为有扶阵与不惊还可对队伍整体进行一定的辅助。缺点是:缺乏控制力,爆发力不足,比较怕法术,主动触发的被动技能较多很怕被控制,而影响自身每回合的伤害防御提高。

另一种无双战神则是速度腰带或稍加速度的加法,其实这里本人建议速度腰带和稍加速度,原因我想有些玩家可以猜到,就是在队伍内的控制力不充分的时候,需要有个单位来照顾对方的狮驼岭,而如果真想有把握地控制所有狮驼,无论如何都建议加一点点敏捷。改变无多,优点:有一定的控制力,生存能力适中,单体输出稳定。缺点,生存能力略显不足,而且倒下非常容易被法系守尸,敏捷的投入基本只能有效的控制狮驼,伤害也略显不足。

综述:个人强烈推荐流派必学经脉

拉风的四连,无数大唐玩家的梦想浴血:伤念,狂狷,破空,沸血,无敌,无忌。

无双:武念,扶阵,不惊,借力,猱身,重袭,无忌。

八脉交会穴妙用

内关 内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有益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定止痛之功。适用人群:渴望延缓衰老的女性、中老年朋友;心情抑郁、烦躁、紧张的朋友;冠心病等急性心脏病患者。 主要功效:可缓解打嗝、手心发热、肘臂疼痛、腋下红肿等症状。主治孕吐、晕车、腹泻。对治疗心脏病、肺脏疾病、乳腺疾病有辅助作用。 我很少和我的病人或朋友谈及衰老的问题,有两个原因:其一,人人都怕老;其二,老之将至,许多人都不愿坦然面对,尤其是女性朋友。 很多女性朋友在40岁至50岁之间,经常容易产生心慌、气短、出虚汗等不适症状。在医院检查时,各项指标又基本正常,医院也查不出是什么病,只能说是更年期综合征,或者亚健康,没有什么特效药和好的治疗方法。实际上,按照古人的说法,女人一到这个年龄段,基本上身体就到了衰退的阶段。《黄帝内经》里说,女子的衰老首先从阳明经开始,慢慢地导致三条阳经气血逐渐衰退。头为诸阳之会,气血不能上达于面部,皱纹和斑点就产生了。从养生和美容的角度讲,中国古人讲究心灵美,是很有深意的。人的美实际上与气血息息相关。心主神,其华在面。心之神主要靠气血来充盈,气血充足,自然反映到脸上。为什么女孩子在十八九岁的时候最漂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女人养颜首

先要养心。 我有一位比我年长几岁的影视界朋友,整天为美容的事绞尽脑汁,有一阵子甚至动了打肉毒素的念头。我听了之后,赶紧劝阻她,这种方法无异于饮鸩止渴。我给她开了一个养颜方,并告诉她一个小窍门:平时多按揉内关穴,坚持下去,自然会有奇效。她得到之后如获至宝,每天坚持服药并认真按摩这个穴位。过了一段时间,她的皱纹明显减少,气色也好了很多,每天心情都很舒畅。 内关穴的真正妙用,在于能打开人体内在机关,有补益气血、安神养颜之功。 实际上,我给她开的养颜方就是从补益气血上入手,但补气血只是个“药引子”,妙就妙在让她按揉内关穴,帮她打开内心的结。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周围的人,越是心情抑郁、烦躁、爱发脾气的人,衰老的迹象越明显。女人在生活工作里最容易受情绪左右,有些女性朋友过早出现衰老迹象,主要跟自己的心情有关。所以大家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妨点揉几分钟内关穴。那些爱美的人,或者处于更年期的朋友,更要多按摩内关穴。调心养心、气血充盈才是真正的养颜秘诀,用再名贵的化妆品也比不上自身气血足。 内关穴很好找,在手臂内侧,腕横纹上两寸。取穴时,手握虚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以腕横纹为准并齐,食指点按的地方就是内关穴。这个穴位在养生上的好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点揉,以略感酸胀为宜。

奇经八脉用药规律.doc

奇经八脉用药规律 明代的李时珍和清代的叶天士奇经八脉的用药规律可 : 谓炉火纯青 . 奇经药考 (一)明 .李时珍 1.入奇经八脉有茴香 ,秋葵 子 ,马鞭草 ,泽兰 2.入冲脉有 :巴戟天 ,香附 ,川芎 , 黄芩 ,鳖甲 ,木香 ,当归 ,黄柏 ,白术 ,芦荟 ,槟榔 ,吴茱萸 ,鹿角 ,甘草 , 枸杞 ,王不流行 ,丹参 . 3.入带脉有 :当归 ,白芍 ,川断 ,艾叶 ,龙骨 ,升麻 ,苍术 ,甘草 . 4.入督脉有 :苍耳子 ,细辛 ,附子 ,羊脊骨 , 白果 ,鹿角霜 ,鹿茸 ,鹿角胶 ,藁本 ,枸杞 ,黄芪 ,肉桂 ,狗脊 ,苍术 5.入任脉有 :龟版 ,王不留行 ,泽兰 ,丹参 ,苍术 6.入阴维脉有 : 白芍 ,鳖甲 ,鸡子黄 ,龟版 ,白蔹 ,萆薢 7.入阳维脉有 :黄芪 ,白芍,桂枝 8.入阴跷脉有 :肉桂 ,穿山甲 ,虎骨 ,木瓜 9.入阳跷脉有 :防己 ,穿山甲 ,虎骨 ,木瓜奇经药考 (二 )清 .叶天士1.奇经八脉隶属肝肾 . 2.督脉为病 :背寒怄偻 ,椎尻气坠 . 任脉为病 :男子内结七疝 ,女子带下瘕聚 . 带脉为病 :腰酸 带下 ,久遗久漏 . 维跷为病 :因维跷主一身纲维 .病则倏起 寒热 ,步态不调 ,下肢萎痹无力 . 3.奇经八脉病机 :或因先天不足 ,肝肾素亏 ,久病缠绵 ;或因内伤情志 ,导致八脉伤损 . 4. 奇经八脉通补方 :景岳全鹿丸 ,叶氏青囊斑龙丸 ,香茸丸 ,龟鹿 二仙膏等 . 5.通补奇经法 :用填精养血药时,同时用辛香之品,使补而不滞 ,恢复八脉功能 .(1) 填精养血药 :鹿角 ,鹿茸 , 当归 ,羊肉 ,河车 ,龟版 ,阿胶 ,动物脊髓等 .(2) 辛香之品 :麝香

奇经八脉(八卦)

观念导入: 一、何谓八卦、八穴 八卦:来源于《易经》,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古人观察自然现象,用阴阳相反相成的的范畴来说明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等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字形表示。 最早地球是混浊的。是无极的后来我们的祖先把自然现象推理为阴阳两仪,两极再生四象,四象再生为八卦。 无极→两仪(阴阳)→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八卦 二、八卦与八穴的关系 三、八卦八穴养生元素的定义: 太极八卦养生元素选用纯天然植物精油能量作用于人体的相应的八脉交会穴,打通人体的奇经八脉和十二经脉,疏通经络气血,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及五脏六腑功能而研发的一组元素。太极八卦养生元素的原理是根据几千年来中国古典哲学文化太极八卦和中医的阴阳学说、经络学说及现代生物高端科技结合研发而成。 四、奇经八脉

注:任脉、督脉、冲脉都起于胞宫,因此这三个经脉对女性生殖系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八脉交会八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照海膈喉咙。八穴配达歌:亁属公孔艮内关,巽临震位外关还,离居列缺坤照海,后溪兑坎申脉连。 五、八脉交会穴的作用 1、乾元素 配穴:公孙穴(属脾经穴,通于冲脉,络穴) 穴位定位:第1跖骨基底部(即大脚拇指指骨下一点)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功用:健脾利湿,理气和胃 主治: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腹痛、痢疾、多饮、水肿、心烦失眠、狂证、足能、足肿、奔琢气(腹部有鼓气向上冲的感觉)等。 2、艮元素 配穴:内关穴(属心包经穴,通于阴维脉,络穴) 穴位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侧腕屈肌健之间。 功用:安胸安神,和胃止呕 主治:心悸、胸痛、失眠、呕吐、呃逆、眩晕、中风、肘臂、挛痛、热病等。 3、巽元素 配穴:足临泣(属胆经穴,通于带脉,络穴) 穴位定位: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足中趾伸肌腱外侧凹陷处(小脚趾与第四指缝处往后数第四节)。 功用:疏肝利胆、调经止痛 主治:目赤肿痛(眼晴红肿,疼痛,胁肋痛)、偏头痛;月经不调,足踝肿痛(脚背肿痛),乳痈(乳房发炎) 4、震元素 配穴:外关穴(属三焦经穴,通于阳维脉,络穴) 穴位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骨正中间。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组 图)

人体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脉的循行 (一)手太阴肺经 1.循行部位:手太阴肺经起于中脘部,下行至脐(水分穴)附近络于大肠,复返向上沿着胃的上口,穿过横膈膜,直属于肺,上至气管、喉咙,沿锁骨横行至腋下(中府、云门二穴),沿着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肘中,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入寸口,经大鱼际部,至拇指桡侧尖端(少商穴)。 2.分支:从腕后(列缺穴)分出,前行至食指桡侧尖端(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肺,络大肠,通过横膈,并与胃和肾等有联系。

(二)手阳明大肠经 1.循行部位: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挠侧尖端(商阳穴),沿食指挠侧上行,经过合谷(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至肩前,经肩盂穴(肩端都),过肩后,至项后督脉的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前行内人足阳明经的缺盆穴(锁骨上窝),络于肺,下行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2.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旁(天鼎、扶突)至面颊,入下齿龈中,复返出来夹口角,通过足阳明胃经地仓穴,绕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人中),左脉右行,右脉左行,分别至鼻孔两旁(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大肠,络肺,并与胃经有直接联系。

(三)足阳明胃经 1.循行部位: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旁行人跟内角会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向下沿鼻的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龈内,复出绕过口角左右相交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着下颌出大迎穴,沿下领角(颊车穴),上行耳前,经颧弓上行,沿着前发际,到达前额(会神庭穴)。 2.分支 面部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旁进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会任脉的上脘、中脘),络于脾。

奇经八脉五脏与五行

奇经八脉、五脏与五行 一、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及胸腹部;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及头面躯干。 二、阳明、太阴在前;少阳、厥阴在中(侧);太阳、少阴在后;足厥阴经在小腿下半部(内 踝上8寸以下)及足背行于足太阴经之前是一特殊。 十二正经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奇经八脉 督脉——与手足六阳交汇于大椎,和阳维脉交会于哑门、风府;起于会阴,与任脉相接 于承浆穴。为阳脉之海。 任脉——和三阴交会于中极、关元,和阴维脉交会于天突、廉泉;和冲脉交会于阴交。 虽不和手阴经直接相交,但也能通气。阴脉之海。起于会阴至阴户前。 冲脉——并足少阴挟済直上,居一身重要。接受胃肾两经之脉气,所以称为十二经之海。 同时足阳明经又主血液,因而也成为血海。 带脉——将全身直立的各经约束起来,为一条带子。 阳维脉——与手足三阳联系密切。 阴维脉——主一身之里。 阳跷脉——主一身左右之阳。 阴跷脉——主一身左右之阴。 三焦:胸腔部分为上焦(包括心肺),胃下部分为中焦(包括脾胃),小腹部分为下焦(包括

肝肾、膀胱、大小肠)。三焦的功能主持通气,通调水道,是水液出入的通道。 五脏:心——支配神气、血脉。肝——储藏血液,五脏之冠,支配肌肉及眼睛。脾——支配食 物的吸收。支配肌肉、手脚(手脚冰冷),支配血液。肺——支配呼吸、血液循环、支 配皮肤(皮肤健康)支配鼻子。肾——藏精气,支配体内水分,支配骨、耳、发。 六腑:胆——下定决心(胃肠消化何时进行)。胃——支配消化(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小肠 ——将营养加以分类(便秘)。大肠——支配排泄(下痢、便秘),肛门(痔疮)。膀 胱——藏水分(排尿多、浮肿)。三焦——促进血及津液的循环。 心包络——不是五脏六腑,但它能代替心脏的机能。一般人说的心病,就是心包络的疾病。 肝——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脾——主肌肉、四肢, 其华在唇、开窍于口。/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肾——生髓主骨通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 二阴。

易筋经的主要作用

易筋经的主要作用,是发掘人体的本能。 自我按摩足尖和手指尖也是一种导引。 “达摩易筋经”传说是中国禅宗始祖,菩提达摩的一种养生功法,练功时,必须在人少寂静的地方,刻苦锻炼,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掌握这个功法的特点和方法,才能入门。 少林寺的功法,名称很多,“达摩易筋经”也属最早的功法之一,所以历来在民间很受欢迎,这个功法有个特点,它能疏通各个经络脏腑,发功快,见效速。一个人难得有几十年的锻炼时间,因此就得在一、二个功法上狠下功夫,以求精通,方能锻炼出真功夫。 “达摩易筋经”确是我国一种健身的好方法,此功使神、体、气三者,即人的精神,形体和气息有效的结合起来,经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认真锻炼,从而使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全身经脉得到充分的调理,进而达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抵御早衰,延年益寿的目的。 摘星换斗势的做法 可缓解记忆力衰退,胸闷气短,背痛,心情不好等;首先右足向前跨半步(两足间隔约一拳),成前丁后八式,同时左手握空拳,靠于腰部,右手垂于右大腿内侧;然后左腿弯曲下蹲,右足尖着地,足跟提起,离地约2寸,不可前倾后仰;右手五指微握如钩状,屈腕沿胸向上举起,至头部右侧,离右额一拳;指端向右略偏,头同时略向右侧抬起,双目注于掌心。 练习此招式需要注意的是单手高举,五指微微捏齐,曲腕如钩状,离开发际约一拳。肘向胸前,指端向外,头微偏,松肩,两目注掌心,舌抵上腭,口微开,呼吸调匀,臀微收。前腿虚中带实,后腿实中有虚。换步时,前足向后退半步,动作左右相同。练时应神志注一,气沉丹田,以意运气,以气随意,使气血畅通,勿使肌肉紧张。身体各部保持充分的潜伏力。练时循序渐进,不宜操之过急。初练2分钟,一周后每周增加1分钟,至7分钟后,每两周增加1分钟,至10分钟后,根据具体情况增加,一般到15分钟左右。 手厥阴心包经三盘落地热势 节目相关视频及预告消息请及时关注唯一发布地:湖南卫视屋|https://www.360docs.net/doc/811207574.html,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811207574.html,/baikequanshuo/20111028-3849.html 多锻炼手指可以强化手厥阴经筋,起到锻炼大脑作用。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它的支脉从胸中分出,沿胁肋到达腋下3寸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

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循行

1.循行部位:屬於肺,上至 氣管、喉嚨,沿鎖骨横行至腋下(中府、雲門二穴),沿上肢内側前緣下行,至肘中,沿前臂内側橈骨邊緣進入寸口,經大魚際部,至拇指橈側尖端(少商穴)。 2.分支:從腕後(列缺穴)分出,前行至食指橈側尖端(商陽穴),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 3.聯繫髒腑:屬肺,絡大腸,通過横膈,並與胃和腎等有聯繫。 1.循行部位:手陽明大腸經起於食指撓側尖端(商陽穴),沿食指撓側上行,經過合穀(第一、二掌骨之間)進入兩觔(拇長伸肌 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間,沿上肢外側前緣,上行至肩前,經肩盂穴(肩端都),過肩後,至項後督脈的大椎穴(第七頸椎棘突下),前行内人足陽明經的缺盆穴(鎖骨上窩),絡於肺,下行通過横膈,屬於大腸。 2.分支:從缺盆上行,經頸旁(天鼎、扶突)至面頰,入下齒齦中,複返出來夾口角,通過足陽明胃經地倉穴,繞至上唇鼻中央督 脈的水溝穴(人中),左脈右行,右脈左行,分别至鼻孔兩旁(迎香穴),與足陽明胃經相接。 3.聯繫髒腑:屬大腸,絡肺,並與胃經有直接聯繫。

1.循行部位:足陽明胃經起於鼻翼兩側(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旁行人跟内角會足太陽膀胱經(睛明穴),向下沿鼻的外側(承 泣、四白),進入上齒齦内,複出繞過口角左右相交於頦唇溝(承漿穴),再向後沿下頜出大迎穴,沿下領角(頰車穴),上行耳前,經顴 2.分支: ?面部分支:從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嚨旁進入缺盆,向下通過横膈,屬於胃(會任脈的上脘、中脘),絡於脾。 ?缺盆部直行脈:從缺盆下行,沿乳中線下行,夾臍兩旁(沿中線旁開二寸),至鼠蹊部的氣沖(又名氣街)穴。 ?胃下口分支:從胃下口幽門處附近分出,沿腹腔深層,下行至氣街穴,與來自缺盆的直行脈會合於氣沖(氣街穴)。再由此斜向下行到大腿前側(髀關穴);沿下肢外側前緣,經過膝蓋,沿脛骨外側前緣下行至足背,進入第二足趾外側(厲兑穴)。 ?脛部分支:從膝下三寸足三里穴分出,下行至第三足趾外側端。 ?足背分支:從足背(沖陽穴)分出,進入足大趾内側(隱白穴),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3.聯繫髒腑:屬胃,絡脾,並與心和小腸有直接聯繫。 1.循行部位:足太陰脾經起於足大趾内側端(隱白穴),沿足内側赤白肉際上行,經内踝前面(商丘穴),上小腿内側,沿脛骨後 緣上行,至内踝上八寸處(漏穀穴)走出足厥陰肝經前面,經膝股内側前緣至沖門穴,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通過横膈,夾食管旁(絡大包,會中府),連於舌根,散於舌下。 2.分支:從胃部分出,向上通過横膈,於任脈的膻中穴處注入心中,與手少陰心經相接。 3.聯繫髒腑:屬脾,絡胃,與心、肺等有直接聯繫。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 (二)八脉交会 八脉指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交指交通;会指会合。它具 有统帅和调整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而十二经脉本身又有上下循行,交错相会的特性,所以在四肢部位的十二经上有八个经穴相通为八脉。即:小肠经后溪通于督脉,肺经 列缺通于任脉,脾经公孙通于冲脉,胆经临泣通于带脉,肾经照海通于阴跷,膀胱经申脉通于阳跷,心包经内关通于阴维,三焦经外关通于阳维。另外这八个经穴彼此之 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如公孙与内关相通,合于心、胃、胸;后溪与申脉相通,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临泣与外关相通,合于目锐眦、耳后、 颈项、肩;列缺与照海相通,合于肺系、咽喉、胸膈等。这样就使八脉八穴分为四组,相互结合,有着一致的主治范围,如内关配公孙治胸、心、胃部之疾……。 《标幽赋》:“阴蹻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1.公孙配内关 (1)公孙 ①冲脉病候 《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冲脉……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素问?痿论》:“冲脉者……与阳明合于宗筋……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难经?二十九难》:“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脉经?平奇经八脉病》:“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 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脉来中央坚实,经至关者,)冲脉也。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矢溺,胁支满烦也。” 逆气,指升降之失常,气应上升而反下行,气应下降而反上升,则喘逆。气机升降 不通可引起疼痛里急、九种心疼、脐腹疼痛等病。 ②公孙主治肝气横逆与肝气下迫

奇经八脉示意图

奇经八脉示意图 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共8条。 奇经八脉的分布规律: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其中督脉行于背正中线;任脉行于前正中线;冲脉行于腹部会于足少阴经。奇经中的带脉横行于腰部,阳蹻脉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阴蹻脉行于下肢内侧及眼;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和颈部。七经八脉奇经八脉的作用:一是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二是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奇经八脉犹如湖泊水库,而十二经脉之气则犹如江河之水。 ?督脉 ?任脉 ?冲脉 ?带脉 ?阳维脉 ?阴维脉

?阳蹻脉 ?阴蹻脉 督脉示意图,奇经八脉图 人体奇经八脉之一。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主生殖机能,特别是男性生殖机能。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再回出上至头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带处(见图)。本经脉腧穴有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共28穴。 本经穴,1名1穴,计28穴,分布于头、面、项、背、腰、骶部之后正中线上。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病症,以及热性病症和本经所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 (1) 长强DU1 Cháng qiáng [定位]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肛尾膈中;有肛门动、静脉分支,棘间静脉丛之延续部;布有尾神经及肛门神经。

打开奇经八脉的敲门砖——“种阳术”

打开奇经八脉的敲门砖——“种阳术” 作者:武国忠 道家的“种阳之法”。关于这一方法,历代祖师奉为绝秘。无论是各部丹经、还是无数道书,其中都有没有泄露,甚至还有“轻泄者必受天殃”之类的威吓言语。而我的老师仙学大师胡海牙先生却没有丝毫顾虑,毫无保留地把打开奇经八脉的入手方法奉献给了大家。八脉里有一个道家特殊的修炼穴位——阴跷穴,历代修炼家都视为珍宝,自古就有“阴跷一穴秘不宣”的说法。为什么这个穴位如此重要?这还要从庄子的一句“真人呼吸以踵”说起。俗话说,真传一句话,但有些话却被无数人越解释越含糊。“踵”是脚跟的意思,所以有的人说要用脚跟来呼吸,当然这在生理上讲不通;还有的人说“踵”是“接踵而来”的意思,比喻呼吸的连绵不断,如此将养生真言文学化,更是小看庄子了。为了不再让众人猜来猜去,延误养生时机。老师在前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踵”其实就是阴跷穴。我们的脚跟处正是阴跷脉的起始端,再结合上古丹诀“当呼吸之机,我则从阴跷迎归炉”的说法,更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阴跷穴在哪里?按古人的说法,它就在人体的前阴与后阴之间的凹陷处。这个穴位与我们头顶上的百会穴是一条直

线上的,是人体精气神的通道。它统摄着真气在全身正常运行,维持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要害部位。所以说,阴跷穴发生作用,连带阴跷脉,在脚跟一定会有感应。其实何止脚跟,全身都有感应,“真人呼吸以踵”这句话其实是借脚跟来暗讲阴跷穴的。有的朋友会想,既然阴跷的开端就在脚跟那儿,为什么意守脚跟又不行呢?我们说养生要抓核心,阴跷脉的核心就在阴跷穴,舍本求末肯定不对,如果仅仅意守脚跟上的阴跷脉,将意念放在脚后跟、腿肚子上,日夜守住,结果后来身体都出毛病了。阴跷穴如何保养呢?实际上,激发阴跷穴最大潜能的方式就在静坐的时候。静坐的姿式,是所有的门派共同的,道家、佛家,都是一样。先找一个相对安静的房间,坐在地上或普通椅子都可以,然后下面垫一个坐垫,可以保证身体不后仰;百会(头顶)、颈椎、尾椎成一条直线,可以调整头的角度,体会一下全身放松的感觉;打个比方,好比橡皮筋,不是扎得很长,也不是松松垮垮,而是略微扎一下,这样的松紧度就是整个身体略微往上抬一下,再往回收一点的那个状态,这样我们就坐好了。就这样每天静坐15~20分钟,不必追求身体的反应,一切顺其自然。待用功日久,真气充裕以后,就会感觉腰间像有个暖水袋捂着一样,热呼呼的,异常舒适。这时只要把这似有还无的一物以意送入阴跷穴即可。不要纠缠什么腰间到阴跷的路线,更不要琢磨什么路线的宽窄。人身本处处贯

奇经八脉考

奇经八脉考 明·李时珍

奇经八脉总说 凡人一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支曰络。经凡十二:手之三阴、三阳,足之三阴、三阳是也。 络凡十五:乃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为十五也。(难经作阴络,阳络)共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夏始。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内温脏腑,外濡腠理。奇经凡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故谓之奇。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满,霈妄行,流于湖泽,此发灵、素未发之秘旨也。八脉散在群书者,略而不悉。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时珍不敏,参考诸说,萃集于左,以备学仙、医者,筌蹄之用云。 八脉 奇经八脉者:阴维也、阳维也、阴跷也、阳跷也、冲也、任也、督也、带也。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阳跷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跷捷也。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冲脉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带脉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者也。是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是故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牝幽微之窍妙得矣。 阴维脉 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为阴维之,在内踝上五寸肉分中。上循股内廉,上行入小腹,会足太阴、厥阴、少阴、阳明于腑舍。(在腹结下三寸,去腹中行四寸半)上会足太阴于大横、腹哀。 (大横在腹哀下三寸五分。腹哀在日月下一寸五分。并去腹中行四寸半)循胁肋会足厥阴于期门。(直乳下一寸半) 上胸膈挟咽,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终。(天突在结喉下四寸半宛宛中。廉泉在结喉上二寸中央是穴) 凡一十四穴。 阳维脉 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会足少阳于阳交,为阳维之。(在外踝上七寸,斜属二阳之间)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会足少阳于居。(在章门下八寸,监骨上陷中)循胁肋,斜上肘上,会手阳明、手足太阳于臂。(在肘上七寸,两筋罅陷中,肩下一寸)过肩前,与手少阳会干会、天。(会在肩前廉,去肩端三寸宛宛中。天在缺盆中,上毖骨际,陷中央)却会手足少阳、足阳明于肩井。(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五分)入肩后,会手太阳、阳跷于。(在肩

奇经八脉也是药

奇经八脉也是药(其代表穴位:内关、外关、列缺、后溪、公孙、临泣、申脉、照海)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奇经八脉是我们的生命线,只要你每天去按摩八脉上的大穴,以穴通经,以经通脉,就会感觉人体仿佛有了一股清阳之气。十二正经以外,人体还有一套更重要的平衡系统,就是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八脉里有八个代表性的穴位,公孙、内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列缺、照海。每个穴位的功效,打个比方来说,相当于“核反应堆”,一治就治一大片。 1、内关穴:养颜养心 很多女性朋友在40岁至50岁之间,经常容易产生心慌、气短、出虚汗等不适症状。医院也查不出是什么病,只能笼统说是更年期综合症,或者亚健康。实际上按照古人的说法,女人一到这个年龄段,基本上身体就到了衰退的阶段,女子的衰老首先从阳明经开始,慢慢地导致三条阳经气血逐渐衰退。头为诸阳之会,气血不能上达于面部,皱纹和斑点就产生了。人的美实际上与气血息息相关。心主神,其华在面。心之神主要靠气血来充盈,气血充足,自然反映到脸上,所以女人养颜首先要养心。 内关穴所属的这条经络叫心包经,通于任脉,会于阴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内关穴的真正妙用,在于能打开人体内在机关,有补益气血、安神养颜之功。内关穴也很好找,在手臂内侧,腕横纹上两寸,取穴时手握虚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以腕横纹为准并齐,食指点按的地方就是内关穴。这个穴位在养生上的好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点揉,以略感酸痛为宜。 2、外关穴:“聪耳神穴” 传统的道家医学认为,出现暂时性听力问题,是人体阳气不足的表现。那么外关在此刻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按摩外关穴具有充实三焦的元阳之气,并引导元气出纳运化于一身的效果。这个穴位淤阻的时候,会引起耳膜弛缓不收,塌陷的耳膜无力恢复常态。 外关穴在临床上还可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有一位40岁左右的病人,他一次弯腰捡东西,起得比较急,一下子腰就不能动了,稍微一动就疼痛难忍。采用针刺和推拿来治疗,在双外关穴针刺,同时让他做腰部前后左右扭转活动,十几分钟后腰痛完全消失,活动如常。外关为三焦经之络穴,它在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中间,与内关相对的地方。外关通于阳维穴,具有解表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不仅对急性腰扭伤有奇效,还对关节炎、颈椎病等有很好的效果。 3、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

最全的人体穴和奇经八脉经络图(动画效果比较好).

最全的人体穴和奇经八脉经络图(动画效果比较好) 最全的人体穴位经络图(动画效果比较好)(转载)一、手太阴肺经循行图[全屏欣赏] 手太阴肺经主治疾病主咳喘、心烦、掌中热、心里烦躁、咳喘中府:胸骨旁开六寸(脾肺之气汇集的地方)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咳等。天府:横隔膜下三寸(墨点)。肺开窍于鼻,治疗过敏性鼻炎。尺泽:肘横纹外侧。是补肾的穴位。(金生水)降逆气治疗高血压,哮喘。孔最:掌横纹7寸。穴位较深,(郗穴是治急性病)是个汇聚的穴位。主管所有毛孔的穴位。(毛孔、鼻孔)治鼻出血,是痔疮的要穴,对感冒起发汗作用。治急性咳、咽喉痛有疗效列缺:不好找。合骨相对凹点。治疗小儿遗尿,落枕、偏头疼,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疼。“头项寻列缺”经渠:挠骨头外面骨头边缘。治疗咳的要穴(虚寒性的或肺热)太渊:很深。用手的大拇哥攥住腕子硌着的穴位。是肺经的原穴,补气的效果非常好,是大补穴补气。脉的会穴可治静脉曲张。(心血管病)鱼际:火穴。治疗热性病。咳、喘有效果。心中烦热,小孩疳积症、消化不好停食了少商:大拇指外根部。治疗咽喉痛的要穴。(外感风寒或虚火上升)刺出血来效果最好。小结:主治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鼻炎、流鼻血。其他: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疼。二、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 [全屏欣赏] 手阳明大肠经主治疾病功效:一防治皮肤病;二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三通便效果好(推按二三间到商阳穴这一段大肠经。商阳:食指指甲盖外侧,用指甲掐它。调节便秘。合谷:强壮穴。可以止疼,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小贴士:右侧牙痛掐左侧合谷穴,左侧痛掐右侧合谷穴,配合掐下耳垂贴近面颊部位牙痛点,右侧痛掐右侧耳垂,左侧痛恰左侧。温溜:人体的阳气在这聚集。寒凉可以艾灸,燥热可以刮痧泻火。是郗穴治急症是深层的穴位。曲池:深层肘横纹端点。可降血压,治疗皮肤病,有通便的作用。它是大肠经的合穴(合穴治脏腑,治腹部疾患)皮肤病很多都和大肠有关系,曲池是个排毒的穴位。肩俞穴:把手伸平了有个窝。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五十肩、肩周炎)迎香穴:治鼻炎闻不到气味,鼻出血。小结:呼吸道疾病:感冒、支气管炎、发烧、头疼。头面部疾病;面神经炎、面瘫、耳鸣、耳聋。其他:神经性皮炎、经脉所过的关节活动障碍。三、足阳明胃经循行图足阳明胃经主治疾病四白穴:可以治疗眼袋、黑眼圈。是给眼睛供血的穴位。天枢穴:肚脐眼旁边2寸。治大肠功能不好,慢性结肠炎、便秘腹泻双向调节。梁丘穴:在膝盖上2寸。治急性胃痛。是胃经的郗穴,治急和妇科急性乳腺炎。足三里(犊鼻穴):膝眼下3寸旁开一横指。强壮穴及长寿穴。治疗慢性胃痛,增强人体免疫力,补虚,也是消气穴吃的不舒服有胀起要揉足三里。还专治慢性胃痛。小贴士:先揉左腿会对脾胃调节更好一点;要是肝胆从右边好上巨墟:足三里往下3指。治疗大肠疾病。下巨墟:上巨墟下3指。治疗小肠疾病,小腹痛。(肚子痛的位置不在胃脘,靠近肚脐眼位置,就揉下巨墟 丰隆穴:下巨墟旁边。外踝上8寸旁开一指。(向后)离穴不离经。去处高血脂,是一个化痰穴。痰湿重适合。可化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是非常重要的化痰穴。小结:胃肠道疾病:小儿腹泻、胃下垂、胃痛、胃胀。头面疾患:头痛、眼痛、牙痛、面神经麻癖。其他:白细胞减少症、中风偏瘫后遗症。

奇经八脉的作用

奇经八脉的总体作用 一、统领、联络作用 八脉中的督、任、冲脉都称为“海”,意指其功能之大,联系之广。最初《灵枢经??海论》提出冲脉为四海之一,被称为“血海”;其后三国时期吕广注《难经》,开始称督脉为“阳脉之海”,冲脉为“阴脉之海”,后杨玄操以之改称任脉。诸阴经均直接或间接交会于任脉,诸阳经均直接交会于督脉。这样,任、督脉分别统领阴、阳经脉的作用得以明确。冲任同源,其作用有分有合,而冲脉又称为“十二经脉之海”,其意义更广。冲脉通行十二经,主一身之血;任脉主一身之阴气;督脉主一身之阳气。冲、任、督又相互交通,下起于胞中,上集于头脑;前贯心,后贯脊。督脉还通于髓海,又被称为“督领经脉之海”。可见,这三条经脉对全身经络系统的统率、联络作用十分广泛。 八脉中的带脉、维脉和跷脉则起联络各经的作用。带脉横于腰腹而“络于督脉”,对全身纵行经脉均有联络调节的作用;阳维脉通过会督脉而联系各经脉,主一身之表;阴维脉通过会任脉而联系各阴经,主一身之里;阴阳跷脉,《难经》称为“阴络”和“阳络”,分别联络多条阴经和阳经。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说:“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头)坤(腹)言也;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左)西(右)言也;督主身后之阳,冲、任主身前之阴,以南(前)北(后)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上下四方)言也”。这是就八脉所联络的重点部分来分,使全身经络系统紧密相联,相互协调。 二、溢蓄、调节作用 奇经八脉之“奇”,既有“经”的名义,又具“络”的性质。《难经》以拟十二经与奇经的关系有如“渠沟”与“深湖”,可以说成江河与湖海。后者能调节前者的水位涨落,因而奇经能调节十二经气血的盛衰。奇经八脉中只有任脉、督脉参与气血循环流注,其他六脉主要起溢蓄调节气血作用,即所谓“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溢”,指溢出;“蓄”指“蓄入”。带脉、跷脉、维脉的联络作用,是小范围的调节;督脉、任脉、冲脉的统领作用,则是较大范围的调节。《难经?二十八难》说:“沟渠满溢,流于深湖……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十二正经气血隆盛时流入于八脉;相反,气血虚衰时则可从八脉流入十二正经。这就是所说的“溢蓄”,即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大唐奇经八脉

浴血豪侠发展路线及焦点技能分析: 46点加点方案 一层经脉铁臂3/3 身轻3/3 控腕3/3 ——以上9点——

二层经脉勇力4/4 执念3/3 勇念0/3 ——以上16点—— 三层经脉淡定0/4 目空4/4 风刃2/3 助力3/3 ——以上25点—— 四层经脉开阖0/3 伤念0/3 狂狷4/4 神凝0/2 ——以上29点—— 五层经脉尝胆3/3 破空0/4 念心3/4 ——以上35点—— 六层经脉沸血4/4 翩鸿一击0/4杀意0/2 无忌5/5 ——以上44点—— 七层经脉无敌2/2 ——以上46点——此类加点舍弃了翩鸿一击的机动性以及 破空的额外保护伤害,加满了尝胆与沸血这两个兄弟技能。完全突出血攻浴血“后发制人”(这里不是指技能)的特性。念心还是推荐点满,无奈要利用最少点数出四连,只能作罢。无忌,狂狷还是必满,这两个极品技能在取舍上没有任何争议。 重点技能解说之一:风刃V.S勇念 经脉延伸到四象的要求为在前三层使用25个乾元丹,前三层中必点的技能有铁臂(3/3)、身轻(3/3)、控腕(3/3)、勇力(4/4)、执念(3/3)、目空(4/4)、助力(3/3),共23点,剩下的三个技能淡定(减少临时活力消耗)一般会被放弃,因此主要分析集中在风刃(增加溅射效果)和勇念(加强后发)上,换句话说,风刃以及勇念这个技能就必须要二选其一进行取舍。 你有方寸队友么? 在这里可能很多人会指责笔者说——“后发这个技能基本上不会有人会经常使用,那显

而易见是要学习风刃技能啊”,但我在这里想和大家说一点,大唐的后发确实绝迹江湖很久,但方寸山的睡封却在江湖驰骋横行多年,并且从未衰败过。如果你的帮战常规队伍有方寸山队友,为了确保自己的攻击溅射效果不会把对手的催眠符打醒,那么与其选择风刃的3点,不如考虑换取到勇念上面,所以希望经常和方寸山组队而又选择浴血经脉的大唐朋友们斟酌考虑风刃和勇念究竟如何选择。 重点技能解说之二:狂狷狂狷,初级时候战斗中将自身(力量属性/耐力属性)的200%转化为伤害力,高级时候战斗中将自身(力量属性/耐力属性)的200%转化为伤害力。此数据不能体现在直接的伤害上,是战斗的时候增加的。所说的是力量和耐力而非伤害和防御,大 家不要计算错误。 神技! 我们举个例子, 假设155级满潜能大唐,1002力量288耐力, 那么可以增加1002/288=3.5 3.5*8=28点伤害力 假设155级满潜能大唐,1140力量170耐力, 那么可以增加1140/170=6.7 6.7*8=53.6点伤害力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来,走暴力路线的大唐会提升更高,而且加点的少许区别,就可以造成加成结果的巨大差异。此项技能建议大家点满。 重点技能解说之三:速攻流与血攻流速攻流技能:翩鸿一击。初级效果为使本次攻击的伤害结果下降15%,下回合提高自身3%的速度。 这个技能力敏大唐或速腰浴血全力大唐必满,但高血浴血大唐不推荐加。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并GIF图

一、LU(Lung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穴(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回过来沿胃上口过膈肌,入属肺,从肺系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出腋下,于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前,沿上臂前侧下行至肘横纹,沿小臂前侧的桡侧缘入寸口、过大鱼际,沿大鱼际边缘出手大拇指桡侧之少商穴。其分支从前臂列缺穴处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经气会于手阳明大肠经商阳穴相接。

二、HT(Heart)手少阴心经左右各9穴(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起自心中,出来后归属于心系(心脏周围的组织),向下通过膈肌,联络小肠。其直行主干从心系上肺,向下斜出于腋下,沿上肢内侧后边,至肘中,沿前臂内侧后边,到手掌后豆骨突起处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桡侧到达其末端,经气于少冲穴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 其分支从心系向上夹着食道连于目系,即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

三、PC(Pericardium)手厥阴心包经首穴天池,末穴中冲。左右各9穴(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起于胸中,出来归属于心包,贯穿横膈,联络上、中、下三焦。其分支从胸中分出,到达两肋部,在腋下三寸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臂内侧中线,进入肘中,下行前臂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过腕部,进入掌中,沿中指到达其末端中冲穴;另一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尺侧端行,经气会于关冲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四、LI(Large Intestine)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各20穴(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督脉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胃经

奇经八脉图

奇经八脉图 人体奇经八脉图 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奇者,异也。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一、督脉循行图 督脉穴歌 督脉行脉之中行,二十八穴始长强,腰俞阳关入命门,悬枢脊中中枢长,筋缩至阳归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开,大椎哑门连风府,脑户强间后顶排,百会前顶通囟会,上星神庭素髎对,水沟兑端在唇上,龈交上齿缝之内。

督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2.分支: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3.生理功能: (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另外,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 (2)反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督脉与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 (3)主生殖功能: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 经穴分类名。见《针经指南》。又称流注八穴、交经八穴等。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这些穴位临床上常配合应用,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如配合天干、地支、八卦等应用,则成灵龟八法。 八脉交会穴概念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 八脉交会穴解读 八脉交会穴又叫交经八穴,其称谓首见于宋子华《流经八穴》,此书已亡佚,其内容被窦汉卿收集在《针经指南》中,故有人称之为“窦氏八穴”。书中窦氏论述了八穴的起源、位置、归经、取穴、主治病证举例和上下固定随症配穴法,虽未明确指出某穴通某脉,但已认识到八穴与奇经八脉是有联系的。此后,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卷之三》首载“经脉交会八穴”一首:“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徐凤在八穴的临床应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其所著的《针灸大全》中首次提出了“八脉交会八穴”的名称,在重新整理前人成就的基础上,修改并充实了八穴适应证的范围,在“主穴”基础上增添了“应穴”,发展成“主应配穴法”,并明确说明了“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两种“按时配穴法”在针灸临床上的 具体使用方法。另外,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吴昆的《针方六集》及吴谦的《医宗金鉴》等都对八脉交会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有所发展,不断充实和丰富了这一内容。 八脉交会穴中医应用 八脉交会穴一、主治作用 八脉交会穴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仅《针经指南》一书就载有主症200多种,这是由八穴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因为八穴中每一个穴位都有所属的正经,所通的奇经,又通过正经和奇经与其他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构成广泛的联系,所以刺灸这八穴,有调节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作用。 八脉交会穴二、治疗病证 1、治疗所属正经及与正经有关的脏腑、经脉病证。 2、治疗奇经病。奇经八脉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和病候,沟通十二经脉之间联系,对十二经气血起着蓄积和渗灌的作用,由于除任、督

奇经八脉分布和走向

奇经八脉分布和走向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八脉中的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岐”,其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带脉起于胁下,环行腰间一周。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至咽喉与任脉会合。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沿腿膝外侧上行,至项后与督脉会合。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踵阳跷脉会合。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足少阳经。 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其作用主要体现于两方面。 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奇经八脉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其二,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 冲、带、跷、维六脉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与任、督脉之中,惟任、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十四经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在临床上是针灸治疗及药物归经的基础。 1.督脉:督,有总督的意思。督脉行于背正中,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又称“阳脉之海”。 【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经项部,进入脑内,属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并有地脉络肾、贯心。 主要病证:脊柱强直、角弓反张、脊背疼痛、精神失常、小儿惊劂等。 2.任脉:任,即担任。任脉行于胸腹部的正中,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有"阴脉之海"的称号。 【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鼻,沿腹部正中线上行,通过胸部,颈部,到达下唇内,环绕口唇,上至龈交,分行至两目下。 主要病证:疝气、带下、少腹肿块、月经不调、流产、不孕等。 3.冲脉: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 【循行部位】起于胞中,并在此分为三支:一支沿腹腔后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