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精品教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精品教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精品教案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基本史实;理解清朝实施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基本知识以及它的严重恶果;了解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2.通过对明清经济发展的分析和对“闭关锁国”政策后果

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后果的分析讨论,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今天改革开放政策、珍惜改革开放成果的自觉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闭关锁国”政策

教学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军机处外景图)上图是清朝军机处外景,它和以往我们学习过的朝代的中央机构有很大的不同,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加强,清朝的文字狱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一思想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军机处的设立

1.(多媒体出示问题:什么是工业革命)教师讲述:军机处设立前的背景

(议政王大臣会议阻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2.(多媒体出示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同时,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3.(多媒体出示问题:工业革命的进程)读材料和教材,分组回答问题:军机处的设立的基本情况,其作用和影响是什么

(1)基本情况:雍正时设立军机处。

(2)作用:只是皇帝的一个秘书处,无实权,形式上始终是一个临时机构的地位。

(3)影响: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便于皇帝独断朝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目标导学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一)文字狱

1.(多媒体展示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朝臣查嗣庭任江西主考,出题“维民所止”,被告发“维止”二字,影射“去雍正二字之首”。雍正大怒,将查嗣庭入狱。结果是查连惊带吓死于狱中,其尸被戮,查的亲属或处斩或凌迟,或流放。再如,有个叫徐骏的官员,仅仅因为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一句,便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落得个身首异处。

材料二: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曰“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

2.(多媒体展示问题:清朝大兴文字狱基本情况)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分组讨论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基本情况(包括背景、时间段、特点)

提示:

(1)背景: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2)兴盛的时期:康雍乾三代。

(3)特点:规模大,次数多

3.(多媒体展示问题: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影响)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说说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影响

教师指出: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二)文化专制政策

1.(多媒体展示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清朝乾隆纂修的《四库全书》是全世界范围内荟萃群书的空前钜制。它整理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献和典籍 ,反映了中华文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四库全书》的纂修是为了加强文化专制 ,巩固满清统治 ,其内容也主要选择那些有利于清朝统治的内容 ,对清代的文化专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清朝文化专制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进行销毁、篡改。

3.(多媒体展示问题,清朝文化专制的影响)教师总结清朝文化专制的影响。

提示:致使不少极有价值的历史文献绝迹或失真;乾隆毁书和篡改书籍近20年,这是继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中国古代文化遭受的又一次浩劫。

目标导学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社会矛盾加剧的原因)根据教材讨论清朝社会矛盾加剧的原因

答案提示:官僚体制日益腐败,官场上贿赂成风,结党营私;各级官吏,敲诈民众;官场的腐败之风也在军队中蔓延。

3.(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社会矛盾加剧的表现)学生分组讨论清朝社会矛盾加剧的表现

教师总结:出现了财政危机;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不择手段地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纷纷破产。

4.(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社会矛盾加剧的影响)读教材,回答清朝社会矛盾加剧的影响

提示:社会的贫富分化十分严重,广大民众的生活日益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目标导学四闭关锁国政策

1.(多媒体展示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1684年,清朝对海上贸易先后作了若干具体规定:一、沿海广东、福建、江南、浙江、山东与直隶省,听百姓装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海上贸易捕鱼。预行禀明该地方官登记名姓,取具保结,发给印票。二、在江南、浙江、福建、广东四省设海关,管理来往船只,并征收税银。外国贡船所带货物不再收税,其余私来贸易者,听所差部臣照例收税。三、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各省,先定海禁处分之例,尽行停止。若有违禁将硫磺、军器等物,私载在船出洋贸易者,仍照律处分。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答案提示: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3.(多媒体展示问题,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措施)结合材料二和教材,学生陈述清朝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措施

提示:致1757年,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东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3.(多媒体展示问题,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结合材料和教材,学生分组讨论清朝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提示: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是,当时的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人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时期,而清廷仍然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三、课堂总结

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解决当时清朝政治矛盾、减少官僚之间的扯皮、巩固清朝统治方面的作用;另外,君主集权加强后,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大臣的惟命是从、不利于正确决策等方面的弊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近几年,屏幕上充斥着大清戏,将里面的皇帝个个塑造得光鲜照人,如圣人完人,学完本课后,可以让同学们真正认识到真正的封建帝王,他们不光有鲜亮的一面,而且还有黑暗的一面,要让学生有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以抵制电视节目对历史的误读带来的不良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2、589 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 3、隋炀帝从 605 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 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和五大 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7、618 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8、我国历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9、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作用贤才 和虚心纳谏。 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 杜断。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的谏臣 10、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 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11、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 人称为茶神。 12、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13、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 为有名。 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14、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15、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访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16、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17、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18、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19、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 要。 20、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21、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 年才被废除。 22、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政府在今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 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 23、7 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4、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 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5、8 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 26、8 世纪中前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唐玄宗封南诏首 领为云南王。 27、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 都有往来。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材解析 新人教版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一)重点分析 1.北京紫禁城 (1)修建:明成祖时候,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 (2)组成:北京城分宫城(紫禁城、故宫)、皇城和京城三个部分。后来又在京城南面加筑了外城,位于外城的天坛很有特色。 (3)特点:北京城以万岁山为核心,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从这里穿过,整个城市左右对称,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城中心紫禁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由木匠出身的蒯祥等人设计。里面的宫殿楼阁,巍峨壮观,金碧辉煌,千门万户,气象万千。 (4)地位:故宫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杰出代表,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 (1)修建:万里长城自秦朝修建后,许多朝代不断整修。明代又大规模修筑,达到完善地步。东部险要地段的城墙,用条石和青砖砌成,十分坚固。 (2)起止: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蜿蜒6000多公里, (3)特点:明长城气势雄伟,是世界上的一个建筑奇迹。 明朝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科学家经济投入科学技术的研究、试验和总结,写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巨著。 3.《本草纲目》

(1)创作过程: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正式行医的同时,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广泛采集药物标本,搜集民间药方,并亲自进行药物性能试验。经过27年的不懈地努力,他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2)内容特点:这部书收入药物1892种,医方11000多个。插图1160幅,内容丰富,考订详细。 (3)地位称号:当时这部书虽然未受到朝廷的重视,但刊行之后却广为流传,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4.《天工开物》 (1)创作过程: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深入到工农业生产现场,进行调查和探索,写了一部《天工开物》。 (2)内容特点:书中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朝时期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3)地位称号:这部书后来被译成多种外文,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5.《农政全书》 (1)内容特点:科学家徐光启为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农政全书》中不但记载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而且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 (2)历史地位:《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也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二)难点分析 1.明清时期我国科技巨著的特点 明清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所以在封建社会允许的范围内,科技文化发展的余地很小了。所以当时科技文化发展上的主要成就不是创造,而是总结。例如明朝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就是对传统中药学的总结,而在中药学的基础理论方面,李时珍本人并没有突破性创造。另外,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是对中国封建时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是对传统农学的总结。 总结起来明清时期的科技巨著具有以下特点:继承和总结 ①从内容上看:多、全──总结性的巨著,是集大成之作。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18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1-8课)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1-8课)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统一 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和洛阳。杨坚就是隋文帝。 2、589年,隋朝灭陈朝,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统一的原因:①自西晋末年以来,地方经济得到发展,民族融合加强,人民渴望统一;②南方经济也有发展,缩小与北方的差距;③隋朝建立后国力强大,而南方陈朝统治腐朽。 4、隋朝统一南北的意义:结束分裂,开创统一。 二、隋朝经济发展 1、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2、结果:①人口激增;②垦田扩大;③粮仓丰实 三、大运河开通 1、目的:加强南北的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605—610年 3、规模: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达涿郡,全长2000多公里 4、意义: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它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四、繁盛一时的隋朝 1、繁盛: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大运河开通 2、一时:二世而亡,共37年(581—618) 第二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隋炀帝暴政,引发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2、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二、贞观之治 1、措施:①以隋为鉴,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②注意“戒奢从简”;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④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人名) 2、唐太宗统治时,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第一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隋朝建立者:杨坚(隋文帝) 建立时间:581年年号:开皇 统一:589年意义:是继秦汉之后,又一次统一。 隋朝实现统一的条件:客观上: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②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③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主观上:①隋朝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②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大运河开凿原因:为大大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 开凿时间:隋炀帝时期开凿的用时六年。 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诼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开凿大运河的影响(意义、作用):①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②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③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④此后,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隋朝灭亡的原因:统治者推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被推翻。 唐朝建立者:李渊(唐高祖,开国皇帝)建立时间:618年都城:长安 李世民(唐太宗)上台时间:626年,627年改年号“贞观”。 魏征著名谏臣,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贞观新政主要内容:①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使人身关系束缚逐渐松弛;②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③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唐太宗统治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 第三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武则天原为唐高宗的妃子,兼通文史,多谋善断,受到高宗的宠爱和倚重。 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的统治史称“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①统治前期,重用酷吏,借此打破大族控制大局、垄断高官的局面;②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以此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③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武则天还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④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最重要的一点)。 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姚崇被誉为开元初年的“救时之相”。 唐朝的经济高度繁荣表现: ①在农业生产方面,曲辕犁和筒车灌溉技术的发明、使用,促进了土地开发,增加了粮食 产量;②唐手工业在产品种类、生产规模、工艺技术方面都超过了前代;③唐初控制的人口不足三百万户,唐玄宗时增至一千多万户;④唐朝最盛时,疆域东至安东,西迄安西,北达蒙古高原,南抵南海。 第四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能力,比进士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21课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2、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 3、培养自尊自信,但不故步自封的民族情怀,以及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 开拓进取的品质。 学习重点: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学习难点:对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的分析和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学探究: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并提出来。) (一)建筑成就: 1、北京城:从里到外分为——、——、——,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东起——,西至——,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二)科技巨著: 1、李时珍:《——》,是——的药物学巨著,后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的重要文献。 2、宋应星:《——》,总结了——和——生产技术,强调——要协调发展。被称为“————”。 3、徐光启:《——》,农业百科全书。 二、合作交流:(看看你这堂课的收获。) 1、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 2、列表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你能用表格将明代的科技成就概括出来吗? 三、拓展延伸:(思维拓展,学以致用。) 1、明代三大科技巨著体现了哪些时代特色?从这三位科学家身上我们应学习哪些精神? 2、你能说出长城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吗?联系现实,我们应怎样看待和保护长城? 四、系统总结:(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有所提高。) 五、巩固练习:(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 1、当人们到北京去旅游时,都会到故宫去看看,故宫在明朝时称作() A、紫禁城 B、皇城 C、京城 D、外城 2、某中学中国建筑研究性学习小组想要考察明长城最西端的情况,他们应到() A、阳关遗址 B、山海关遗址 C、嘉峪关遗址 D、玉门关遗址 3、若想了解著名的杭州张小泉剪刀的工艺技术情况,可以查阅()

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的建立统一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二、隋文帝的统治措施: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②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③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隋炀帝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自北向南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全长2000多千米. 2、开凿的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地位: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四、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 1、背景: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2、历程:①隋文帝初步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③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④武则天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⑤宋朝改革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科举制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科举制的影响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五、隋朝的灭亡 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被推翻。灭亡时间: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随之灭亡。 第二课 一、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练习题及答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练习题及答案 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知道 明清帝国的更替过程;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2、过查找有关明清建立资料的过程,增强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对比唐朝科举制度和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培养生生合作交流的个人素质和比较、分析、归纳能力。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1、明朝的建立时间在() A.1368年 B.1399年 C.1421年 D.1402年 2、我国内阁决策制度形成于() A.明太祖时 B.明成祖时 C.元朝 D.南宋 3、“八股文”最早出现在() A.隋文帝时 B.唐太 宗时 C.宋太祖时 D.明太祖时 4、明朝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最能说明封建制度已经渐趋衰落的是()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 废行省,设三司 C 设厂卫特务机构 D 以八股取士 5、特务机构东厂设立于() A.元世祖 B.明太祖 C.明神宗 D.明成祖 6、明政府 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A、唐诗 B.三通四史 C.宋词 D.四 书五经 7、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 A.废丞相制度,设立内阁 B.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 C.设 立军机处 D.设置理藩院 8、清朝大兴“文字狱”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人民反抗 B.巩固君主专制 C.压制知 识分子 D.加强思想控制 9、下列关于军机处设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雍正帝为加强皇权而设立军机处 B.军机大臣由皇帝亲 自挑选的满汉官员充任 C.军国大事由军机处裁决后交由各级官员执行 D.军机处设置标志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0、关于明朝科举制()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②明朝开始八股取士制度③ 科举试卷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④答卷文体有严格规定,不许发挥 个人见解 A.①②③④全对 B.①②③④不对 C.①②③对④不对D.①不对②③④对二、课堂回顾 26、材料分析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明太祖)谕中书省臣曰:“朕设科举,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今所司多取文词之士用之,不能措诸行事者甚重。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其暂罢天下科举。” ――《明史纪事本末》材料2:是年(1610年),侍郎王图主庚戌会试,宾尹(人名)以庶子为分校官。举人韩敬,尝受业宾尹,及会试,敬卷为

2021新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精品教案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蒙古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2.元朝的建立文天祥的抗元斗争。3.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结合自己是少数民族的身份,为学生创设情境,拉近历史,产生历史的前后对比,形成知识迁移,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 教学难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积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腾格尔的《蒙古人》)同学们好!很高兴和大家一同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图片,你能看出什么?还能看出和老师有关系吗?大家猜猜我是什么民族?而现在同学们没有发现我是少数民族的特点,这就是我们历史上说的民族融合。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统一蒙古 1.(多媒体展示成吉思汗的画像)教师讲述:蒙古兴起的基本情况?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过着游牧的生活。12世纪时,蒙古草原的部落,相互之间频繁发生战争,生灵涂炭。铁木真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多媒体出示问题:成吉思汗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根据课本知识说说成吉思汗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 答案提示:(1)军事方面:建立一支护卫部队。(2)行政方面: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司法机构。(3)文化方面:创制蒙古文字。目标导学二西夏和金的灭亡 (一)条件——吸取历史教训 1.(多媒体展示蒙古统一中国形势图)学生读教材理清蒙古统一中国的过程 答案提示:西夏—金—南宋。 2.(多媒体提出要求:分组整理蒙古灭亡西夏和金的情况)学生根据课本整理蒙古灭亡西夏和金的情况。 提示:1.蒙古灭西夏: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首先进攻西夏,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1227年西夏灭亡。 2.蒙古灭金:(1)过程: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金。(2)影响: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学优练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学案 新人教版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1.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2.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含义;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3.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重难点 重点: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难点:对“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理解。 二、知识概览图 三、新课导引 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 正传》中有这样的一个细节:阿Q 准备把庙里最值钱的物品——宣德炉偷出 去卖掉。在今天,据说一个宣德炉当值百万之价。右图中的宣德瓶曾经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创中国 瓷器之天价。 【思考讨论】 你知道“宣德”是怎么回事吗?中国瓷器是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出口的? 四、探究学习 (一)互动探究 1.在明代,北方地区用棉花纺纱织布,经常断纱,织不出高质量的棉布。明朝末年,北方出现半地窖式的房屋,屋檐高出地面二尺多,开窗透入阳光,在里面纺纱织布,织出了紧实细密的棉布,这是为什么?想想看,谁说得对? 男孩说:“北方气候寒冷,在地窖房里纺织比较暖和,所以能织出好布。” 女孩说:“北方气候干燥,纺织时容易断纱。地窖房里比较潮湿,在那里纺织不会断纱,因此才能织出好棉布。”(课本第116页) 农业: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新品种 手工业:棉纺织业——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和南京; 制瓷业——景德镇 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 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明清 经济的发展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 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 开放四个对外通商口岸,严格限制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 船只的载重量 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海外贸易 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使清政府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 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 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闭关锁国”的政策 原因 形成 影响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1课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作者、主要内容、社会意义、艺术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2、了解昆曲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京剧艺术的形成与特点。 【学习重点】《红楼梦》和京剧艺术。 【学习难点】小说与京剧繁荣原因和京剧成为国粹的原因。 【学习过程】 ●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 一、《红楼梦》 1.清代的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 2.《红楼梦》以贵族青年和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揭示了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3.作者不仅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追求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4.《红楼梦》这部强、高的小说已成为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昆曲与京剧艺术 1、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代,进入了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和。 2、昆曲,原是流行于苏州一带的。时,经过改良,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有创作的。前期,昆曲艺术达到顶峰,代表作是的、的,清朝中期以后逐渐走向衰落。 3、1790年,乾隆80岁寿辰时,由徽商出面组织的来自南方的先后到北京献艺,一时誉满京城。 4、后来,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以后就被称为“京戏”或“”,流传四方。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 材料一 材料二19世纪初年的流行语: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1)图一邮票反映的历史故事是三国时期的桃园三结义,这一故事情节出自哪一部文学名著?作者是谁?地位如何? (2)你知道图二反映的是什么经典故事吗?它出自哪一部作品?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事情? (3)图三所描绘的是《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他是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西游记》是以什么事件为原型创作的?(4)《红楼梦》揭示了怎样的历史趋势?为什么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知识建构: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等基本史实。通过学习成吉思汗等的历史史实,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及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给予正确的评价。并从他的身上明白一些道理,培养坚强的意志。学习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其不畏威胁、从容赴死的崇高气节和英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象征,其宝贵的精神遗产将光照后人,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行省制度”;另外,本课内容繁多,讲述时如何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也是个难点。 【教法学法】开展合作学习法、提问法、讲解法、比较法、自主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成吉思汗像》及《成吉思汗陵》照片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教师可提问:两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了哪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在学生回答出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及女真族建立的金之后,教师指出当时北方还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族,由此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原先活动于大兴安岭北段,后来向西迁徙,进入草原地区。蒙古族善于骑射,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互之间为争夺人口、草场、水源、牲畜而频繁发生战争,生灵涂炭。人们盼望草原统一起来,结束战争。 教师展示蒙古族的服饰、生活习俗等图片,让学生了解有关古代蒙古族的基本情况。 2.蒙古族各部的统一是由铁木真完成的。年幼时的铁木真,因父亲在部落纷争中离世,经历了许多磨难,切身感悟到只有将草原上的各个部落统一起来,才能给草原带来和平,使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七年级下册 历史知识点 学习七年级历史知识有两忌,自高和自狭。下面是X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仅供参考。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一)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代:①南方战乱少;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自然条件的变化;④引进新品种——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2,表现:①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②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③茶树的栽培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许多茶园.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纺织业和棉织业: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丝绸产量高;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2,制瓷业: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纸的冰裂纹瓷器,给人别致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

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3,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也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商业都市: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其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而且还出现有早市,夜市. 2.海外贸易: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最早的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形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四,结论: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原因: 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期间,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之所以开始趋于平衡的原因是: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②从西晋后期,北方大量南迁人口,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比较安定;④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加速经济发展;⑤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知道《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和创造特色;了解昆曲、京剧的演变历程,知道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再现、阅读小说片段、微课学习、问题探讨等方式,解释《红楼梦》的社会历史意义和京剧的艺术成就,理解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提高鉴赏文艺作品的素养;培养人文主义精神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红楼梦》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昆曲和京剧的兴衰。教学难点:清朝文化的时代特点以及鉴赏文艺作品的基本方法。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音频——《唱脸谱》)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这首著名的京戏歌,在歌曲中引入京曲调,唱出了中国人对国粹艺术京剧的赞美之情和拥有这门传统艺术的骄傲和自豪感。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是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你知道京剧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吗?又为何会产生京剧这一新的戏曲形式呢?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红楼梦》1.教师介绍《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提示: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2.教师讲述:《红楼梦》的基本概况。提示:小说初名为《石头记》,曹雪芹以毕生的精力进行艰苦的创作,生前基本定稿了前80回,后来高鹗续写了后40回,题名《红楼梦》。3.读教材,总

最完整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结构图(精华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结构图 七年级历史教材为中国古代史内容,隐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由于受到教材篇幅的限制等原因,编写者往往会将其情感隐匿于教材之 中。下面由为你提供的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结构图,希望大 家喜欢。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结构图欣赏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 、隋的建立:581 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 、隋的统一: 时间:589 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 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 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 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奠定了基础。 3 、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

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 、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 、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 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二三、大运河的开通 1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 、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 、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 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 运河。 4 、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 、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 、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 、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 、流通七省区:(略) 9 、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18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1-8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1-8课)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统一 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和洛阳。杨坚就是隋文帝。 2、589年,隋朝灭陈朝,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统一的原因:①自西晋末年以来,地方经济 得到发展,民族融合加强,人民渴望统一;②南方经济也有发展,缩小与北方的差距;③隋朝建立后国力强大,而南方陈朝统治腐朽。 4、隋朝统一南北的意义:结束分裂,开创统一。 二、隋朝经济发展 1、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 治,发展生产 2、结果:①人口激增;②垦田扩大;③粮仓丰实 三、大运河开通 1、目的:加强南北的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 治2、时间:605—610年 3、规模: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达涿郡,全长2000多

公里 4、意义: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四、繁盛一时的隋朝 1、繁盛: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大运河开通 2、一时:二世而亡,共37年(581 —618) 第二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隋炀帝暴政,引发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被 杀,隋朝灭亡。 2、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二、贞观之治 1、措施:①以隋为鉴,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②注意“戒奢从简”;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④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 人名) 2、唐太宗统治时,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精品教案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铁木真统一蒙古的基本史实及建立蒙古政权的时间,知道蒙古灭西夏与 金的史实;识记元朝的建立与统一的相关史实;认识元朝的统一为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 识读有关成吉思汗、忽必烈两位历史人物的图像资料、文字资料,获取历史 信息,尝试了解蒙古族兴起与元朝统一的历史;阅读《知识拓展》,正确看待 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元朝统一对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起到的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 教学难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积极作用。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音频——腾格尔歌曲《天堂》)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腾格尔的这首《天堂》体现了他对自己家乡内蒙古草原的赞美。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他们骁勇善战,曾建立起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王朝。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统一蒙古 1.在蒙古族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中,对12世纪的蒙古草原有这样的描述。 材料一:星天旋转,诸国争战……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材料二: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掠财物。有草皮的地翻转着,全部百姓反了,不卧自己被儿里,互相攻打。

2.请同学们分析材料思考问题:这些描述反映了当时蒙古草原上的什么局面?当时牧民们的最大心愿是什么? 提示:这些描述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这种战争给蒙古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他们渴望摆脱战乱,结束分裂,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3.最终谁结束了这种混战的局面? 提示:铁木真(成吉思汗)。 4.教师追问:为什么铁木真能够担此重任呢?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 提示:蒙古草原的长期混战,使得人们苦不堪言,他们渴望统一。青少年时代的铁木真经历了许多磨难,练就了他坚强的意志和机敏的品质,再加上一支强大的军队,铁木真成就了丰功伟业,这就是“时势造英雄”! 教师强调: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政权,为以后的征战和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他的贡献不仅仅是统一了蒙古,还在于他建立了蒙古政权的一些重要政治建设。 5.根据课本知识说说成吉思汗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 提示:(1)军事方面:建立了一支万人护卫部队。(2)行政方面: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司法机构。(3)文化方面:创制蒙古文字。 目标导学二:西夏和金的灭亡 1.展示蒙古军队征战方位图 2.学生根据教材整理蒙古灭亡西夏和金的情况。 提示:(1)蒙古灭西夏: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首先进攻西夏,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1227年西夏灭亡。 (2)蒙古灭金:①过程: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金。②影响: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3.问题思考:蒙古政权建立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征服了西南亚、中亚、欧洲的大片领域,建立起一个横跨亚欧的蒙古大汗国。当时,中原地区以及欧亚大多是经济文化的先进地区,为什么会被相对落后的蒙古族征服呢? 提示:被征服地区内部矛盾激化、蒙古统治集团有强大的武装力量、统治者善于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等。 目标导学三:元的建立与统一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学习七年级历史知识的第一步一一就是求知。下面X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大家快来跟X 一起欣赏吧。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1、隋朝创立: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分科取士)。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诞生。 2、唐朝完善:唐朝科举制度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重 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武则天 开创了殿试、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3、影响:科举制诞生之后,选拔官吏的权力也由地方 集中到了朝廷。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XX 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①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 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②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

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③指南针发明 及应用于航海,促进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进行发现美洲和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④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两位杰出科学家: ①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的科学成就有、创制“十二气 历”。②元朝时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的科学成就有测定一年为天,与现在公历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三百年。 什么因素促使宋元时期科技得到如此巨大的成就?” 宋元时期政治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各民族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承继隋唐时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的劳动等等。 史学: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二) “和同为一家” 1、唐朝的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2.突厥与唐朝关系唐太宗派兵打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曹雪芹和《红楼梦》,了解清代的文学成就与特色;知道昆曲与京剧的相关 史实,了解清代戏曲艺术的成就和特色;以《红楼梦》的社会历史意义、昆曲的 兴衰和京剧的兴起为例,探究清代文学艺术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明确它有反封建的时代特色,知道它在 国内和国际的文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学和戏曲艺术作品,提高 个人素养。古典小说艺术成就很高,但其中也有宣传迷信的消极成分,我们应当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红楼梦》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昆曲和京剧的形成和兴衰。 教学难点:清朝文化的时代特点以及鉴赏文艺作品的基本方法。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唱脸谱》。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这首《唱脸谱》我们耳熟能详。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是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你知道京剧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吗?又是为何会产生京剧这一新的戏曲形式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红楼梦》 1.教师讲述《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 (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2.教师讲述:《红楼梦》的基本概况。 (小说初名为《石头记》,曹雪芹以毕生的精力进行艰苦的创作,生前基本定稿了前80回,后高鹗续写了后40回,题名《红楼梦》。) 3.读教材,总结《红楼梦》的创作特点。 答案提示: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 4.读教材,教师简要地介绍《红楼梦》的内容。 (不仅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 5.读教材,要求学生总结《红楼梦》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繁荣与开放是隋唐社会的时代特征。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三个时间和一个基本观点)(581年-618年) 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 基本观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具体表现在: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 统治。 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 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 的运河。 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 文化交流。(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 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 确立: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首创殿试。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300多年。三、隋朝的灭亡 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时间:618年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 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房谋杜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君民关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三、女皇武则天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世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唐玄宗统治时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尤藏万家室)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 、邢窑的白瓷、闻名中外的唐三彩。 3、商业:长安城人口百万,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