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戏曲史-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戏曲专业知识2023必考考试

戏曲专业知识2023必考考试

戏曲专业知识2023必考考试
1. 中国四大名剧:《京剧》、《豫剧》、《黄梅戏》、《评剧》
2. 《白蛇传》、《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著名戏曲剧目
3. 京剧剧目中的四大奇书:《长生殿》、《霸王别姬》、《赵氏孤儿》、《玉簪记》
4. 豫剧剧目中的四大传统名剧:《庐山谣》、《孔雀东南飞》、《铁冠图》、《桃花扇》
5. 戏曲表演的基本功包括唱、念、做、打、舞、拳等
6. 梨园晚岁(lí yuán wǎn suì) 是戏曲表演中的一种老年角色形

7. 四行程、骑马戏、花旦戏、文丑戏、武戏等是京剧中常见的表演形式和曲艺技巧
8. 京剧脸谱的色彩及其代表意义,如红色代表忠勇、白色代表智慧、黑色代表稳重、黄色代表凶猛等
9. 戏曲音乐体系分为高音、低音、中音、拨弦、打击、吹管、拉弦等七个部分
10. 戏曲表演中的基本表演形式有唱、念、做、打、舞、曲等,其中的唱念做打是主要的表演手段
以上是戏曲专业知识中的一些重要内容,仅供参考。

具体详细的2023年考试内容可能会因各地要求和考试机构而有所变化,建议以教材和考试要求为准。

《中国戏曲史》复习重点汇总

《中国戏曲史》复习重点汇总

《中国戏曲史》复习重点汇总中国戏曲史复重点汇总
1. 戏曲的定义和特点
-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的统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 戏曲的特点包括唱念做打,以及脸谱化的角色表演等。

2. 中国戏曲的历史发展
- 中国戏曲起源于古代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经过不断发展演变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 戏曲的发展经历了元曲、明代传奇和清代评剧等不同阶段和流派。

3. 戏曲剧种与代表作品
- 中国戏曲包括京剧、豫剧、越剧、评剧等多种剧种,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代表作品。

- 京剧的代表作品有《红楼梦》、《白蛇传》等;豫剧的代表作品有《山河恋》、《相思树》等。

4. 戏曲角色与表演风格
- 戏曲中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四类,每个角色类型都有其特定的表演风格和技巧要求。

- 生角色以阳刚之气为特点,旦角色以阴柔之美为特点,净角色以活泼机智为特点,末角色以稳重幽默为特点。

5. 戏曲音乐与舞台美术
- 戏曲音乐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曲调、唱腔和音乐伴奏等。

不同戏曲剧种有不同的音乐风格。

- 戏曲舞台美术包括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等,通过精心设计增强戏曲表演的艺术效果。

6. 戏曲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戏曲艺术通过它独特的表现形式,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以上是关于中国戏曲史的复习重点的汇总,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果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我提问。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中国戏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它不仅作为表演艺术,而且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习俗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带您了解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剧种与剧目,以及各种技术和表演方式。

一、发展历程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祭祀仪式。

到了唐代,戏剧这一艺术形式逐渐成为宫廷文化并吸收了宫廷诗歌和音乐的元素,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基础。

到了元朝、明朝和清朝,戏曲文化得到了大力发展,形成了北京、秦腔、豫剧、昆曲和评剧等地方戏的剧种。

二、剧种与剧目1. 京剧京剧是一种中国传统戏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粹。

它源自北京皇家宫廷戏曲,并融合了徽班、昆曲、秦腔、河南坠子等汉族戏的表演艺术。

京剧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方式,依照唱腔、角色、剧情和音乐等特征,又可分为四大类:青衣、花旦、生、净。

京剧的代表剧目有《红楼梦》、《长生殿》、《霸王别姬》等。

2. 昆曲昆曲是中国最古老和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

它对于中国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昆曲以唱、念、做、打为表演方式,特别注重形体动作和腔调。

昆曲剧目以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为主要题材。

代表剧目有《牡丹亭》、《汉宫秋》、《西施牵牛》等。

3. 豫剧豫剧是中国豫剧的代表之一,其发源于河南省中部地区。

豫剧以唱、念、做、打为表演方式,它的特点是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作。

豫剧的主要剧目是以农村生活为主题的题材剧,如《洛阳才子》、《红灯记》、《沙家浜》等。

4. 秦腔秦腔是安徽、河南、陕西三地的地方戏剧。

秦腔的表演技巧特点是强调唱腔、技艺、舞蹈和动作的运用。

秦腔的主要题材是历史、传说和小说。

典型的秦腔剧目有《汉宫秋》、《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空城计》等。

三、技术和表演方式1. 脸谱脸谱是戏曲的重要特色之一。

它反映了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性格,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戏曲角色。

脸谱的类型种类多样,如红脸、黑脸、青脸、白脸等。

中国戏曲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上海戏剧学院

中国戏曲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上海戏剧学院

第一章测试1.中国戏曲的起源()A:曲艺B:说唱C:歌舞D:话剧答案:BC2.优孟是中国戏曲中的最早的演员A:错B:对答案:B3.《东海黄公》时明代的剧目A:错B:对答案:A4.《优孟衣冠》时汉代的剧目A:对B:错答案:B5.《大面》是清代滑稽戏A:错B:对答案:A6.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A:真实性B:程式性C:音乐化D:虚拟性答案:BCD7.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手段()A:做B:打(舞)C:唱D:念答案:ABCD8.中国戏曲最早出现的演员叫巫和优A:对B:错答案:A9.中国戏曲的两种类型()A:世俗的戏剧B:歌剧C:话剧D:宗教剧答案:AD10.怎么认识周代的《大武》()A:中国电影成熟的标志B:中国话剧形态的标志C:中国戏曲成熟的标志D:中国早期戏曲完备形态的标志答案:D第二章测试1.参军戏()A:元代出现的演剧形式B:唐代出现的演剧形式C:明代出现的演剧形式D:清代出现的演剧形式答案:B2.《踏摇娘》()A:唐代的歌舞戏B:宋代的滑稽戏C:清代戏曲D:明代戏曲答案:A3.梨园是唐代宫廷建立的教坊名称,后指称戏曲的专业演出组织A:对B:错答案:A4.宋杂剧的五个角色分别叫什么?()A:副末B:装孤C:末泥D:副净E:引戏答案:ABCDE5.宋杂剧留下多少剧目名字?A:260个B:280个C:350个D:200个答案:B6.宋杂剧的演出场所叫什么?A:戏园子B:勾栏瓦舍C:茶园D:剧场答案:B7.宋杂剧的著名伶人有谁()A:丁都赛B:梅兰芳C:杨揔惜D:天然秀答案:AC8.代表宋杂剧最高成就的是哪部剧作?A:《辕门斩子》B:《黄金印》C:《窦娥冤》D:《张协状元》答案:D9.永嘉杂剧的知名剧作是哪部()A:《王魁》B:《赵贞女》C:《窦娥冤》D:《四郎探母》答案:AB10.宋代书会的功能是说书的组织。

A:对B:错答案:B第三章测试1.元杂剧的文本体制是()A:三折一楔子B:四折一楔子C:短篇D:长篇答案:B2.元杂剧的主要角色有()A:净B:末D:生答案:ABC3.曲牌联套指的是()A:在一个宫调下由不同曲牌组合在一起的进行演唱的形式B: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多曲体的结构C:运用歌曲咏唱长篇故事,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说唱形式。

中国戏剧通史复习题答案

中国戏剧通史复习题答案

中国戏剧通史复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 中国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______时期。

2. 元代戏剧的代表人物是______,其代表作有《西厢记》。

3. 明代戏剧中,以______为题材的作品尤为突出,如《牡丹亭》。

4. 京剧的形成是在______世纪,它融合了汉剧和徽剧的特点。

5. 现代戏剧的兴起与______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选择题1.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关汉卿的作品?A.《赵氏孤儿》B.《窦娥冤》C.《汉宫秋》D.《桃花扇》答案:D2. 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分别代表什么角色?A. 男性角色、女性角色、反面角色、老年角色、滑稽角色B. 女性角色、男性角色、反面角色、老年角色、滑稽角色C. 男性角色、女性角色、正面角色、老年角色、滑稽角色D. 男性角色、女性角色、反面角色、滑稽角色、老年角色答案:A3. 以下哪位剧作家不是明代的?A. 汤显祖B. 高则诚C. 孔尚任D. 李渔答案:C4. 京剧中的“四大名旦”不包括以下哪位?A. 梅兰芳B. 程砚秋C. 尚小云D. 马连良答案:D5. 下列哪部作品是现代戏剧的代表作?A.《雷雨》B.《茶馆》C.《日出》D.《家》答案:B三、简答题1. 简述中国戏剧的发展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

答:中国戏剧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歌舞、宋元杂剧、明清传奇、京剧的形成以及现代戏剧的兴起等主要阶段。

2. 京剧中的“四大名旦”分别是哪四位?答:京剧中的“四大名旦”分别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和荀慧生。

3. 现代戏剧与古代戏剧相比,有哪些显著的不同?答:现代戏剧与古代戏剧相比,更加注重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贴近现代生活,同时在舞台表现上也更加注重创新和实验。

四、论述题1. 论述中国戏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中国戏剧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了不同的艺术特点,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宋元时期的杂剧以其生动的表演和丰富的题材,为后来的戏剧发展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的传奇剧则以其精致的文学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影响了后世戏剧的创作;京剧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戏剧艺术的成熟,其独特的表演艺术和丰富的剧目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戏剧则以其现实主义精神和创新的舞台表现,推动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戏曲学院艺考复习资料 戏曲史———戏剧的起源

中国戏曲学院艺考复习资料 戏曲史———戏剧的起源

中国戏曲学院艺考复习资料戏曲史———戏剧的起源1、戏剧的起源——原始戏剧与初级戏剧1、原始时期:从发生学的角度去追溯戏曲的起源,我们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人类部落里的宗教仪式歌舞。

戏剧起源于模仿。

当原始人类部族还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够创造文字、音乐和诗歌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创作简历在模仿基础上的原始哑剧和仪式舞蹈了。

这样的祭祀仪式歌舞表演,由于其中存在拟态性和象征性的因素,也就具备了一定的戏剧特征。

问:戏剧的初级形态是什么?\原始戏剧和初级戏剧的形态是什么答:祭祀仪式歌舞表演/宗教仪式歌舞表演2、秦汉六朝秦汉六朝时期,中国戏剧从与宗教仪式混杂的原始阶段跨入了体现艺术价值和实现娱乐功能的初级阶段,然而,中国并未能从祭祀一是直接转换出成熟的戏剧样式,两者之间还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渡——初级戏剧阶段,中国文化的特殊性造成了中国戏剧发展的这种特殊历程。

秦汉六朝百戏,则是初级戏剧雏形的体现。

百戏、角抵戏:百戏是伴随着秦汉崭新封建经济和文化高涨而兴盛的新兴表演艺术。

百戏不是一种成型的、完整的、规范的艺术形式,而是混合了体育竞技、杂技魔术、杂耍游戏、歌舞装扮诸多表演于一炉的大杂烩。

按照今天的分法,百戏大约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部分:1杂技、2舞蹈、3竞技、4假形扮饰、5戏剧百戏之中最具戏剧性的表演部分是角抵戏。

角抵戏最初由格斗竞技发展而来,由于它矛盾对立的演出结构,适宜于戏剧冲突的体现和展开,因而其表演是指逐渐转移到戏剧体裁上来,发展为具备一定情节结构和表演内容的消息,成为这一个时期初级戏剧的主要代表。

角抵戏有一出名叫《东海黄公》。

讲述的是东海有一个人叫黄公,他能用咒术制服老虎驾驭毒蛇,然而到他老了以后,因为酗酒法术失灵,在与老虎打斗的时候为虎所杀。

《东海黄公》在形式上已经不再为仪式所限,演出动机纯粹为了观众的审美取乐,情节具备一定的矛盾冲突,具有对立的双方,发展脉络呈现出一定的节奏型,是中国戏剧史上首次见于记录的一场完整的初级戏剧表演,问:1、百戏是成熟的戏剧模式吗?百戏在戏曲发展历程中是什么角色位置呢?答:不是/百戏是由祭祀仪式歌舞表演的初级戏剧阶段到成熟戏剧阶段的过渡阶段2、中国戏剧史上首次见于记录的一场完整的初级戏剧表演是答:角抵戏《东海黄公》3、《东海黄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4、唐五代唐五代戏剧已经接近了成熟的样貌,尽管它的形态还不够完善,不能容纳完整的人生故事而常常切取片段,用成熟的戏曲标准来衡量的话,它的音乐结构尚未发展到程式化的阶段,表演的行当化也刚刚开始,但它却为中华戏曲的形成铺垫了决定性的一步。

中国戏曲史复习

中国戏曲史复习

中国戏曲史复习一、名词解释1.巫(巫巫)优(俳优)之别:巫以娱神,而优以娱人;巫以歌舞为主,而优以调谑为主;巫以女为主,而优以男为主。

2.东海黄公:情节:东海有个姓黄的老头,年轻时有对付猛兽的法术,后年老力衰,饮酒无度,法术失灵。

有一头白虎出现在东海,黄公前去制伏,中被白虎咬死。

3.歌舞戏:像《代面》《踏摇娘》这类有歌有舞,表演故事的戏。

4.滑稽戏:表演者可以随时的自由更换位置,虽有故事之形,但不需要有故事,且不容合歌舞的戏。

5.参军戏:也称弄参军,是俳优用以嘲弄窘辱士夫,以谐谑为主的戏。

6.元曲: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

一般来说,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7.曲牌:也就是曲子的调名,因与词后来逐渐脱离音乐而称谓纯粹的文学样式不同,曲一直是供演唱的乐曲,故曲牌也就叫“曲调”。

大多分属于不同的宫调。

8.宫调:是我国古人对调式,乐音结构形式的称谓,就作曲而言,宫调的主要作用在于确定一首曲子的主音以及主音与其他音之间的关系。

就演唱而言,作用是确定乐曲的绝对音高。

元杂剧宫调有十七个,被称为“五宫七调”。

一本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剧本的体制。

9.诸宫调:北宋中叶的讲唱艺人孔三传所创造的。

它承袭了前代“变文”“鼓子词”的讲唱传统,创造性地把不同宫调的音乐和谐地联缀在一起,用来说唱一个长篇故事。

他对中国戏剧给予了有力的援助,他将故事的完整性、题材的广阔性和曲调的严整性提供给了戏剧。

或者说是:中国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艺术,以唱为主。

歌唱部分是用多种宫调的若干不同曲调组成,故称为“诸宫调”,亦称“诸般宫调”。

其曲式包含有:单个曲牌的只曲;由一支曲牌反复或多次反复再加尾声而构成的短套形式;用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接而成的套曲形式。

这几种曲式,视故事内容情节的需要,用不同的方式组织起来,并间以说白,以说唱长篇故事。

(完整版)戏曲复习资料

(完整版)戏曲复习资料

戏曲复习资料一、概述1、戏曲的概念:王国维在《戏曲考源》中的定义:“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2、戏曲的特征:1)综合性特征:载歌载舞,成为中国民间音乐的集大成者。

2)程式性特征:立一定之准式为法,谓之程式。

3、戏曲文化的三大特征:积淀式文化融合性文化民俗性文化二、戏曲史戏曲诞生前:1、先秦乐舞乐舞:祖先在劳动生活、情感交流等各种场合,感于物而动于情,通过语言动作抒发感情表达意愿产生了乐舞。

特征:生活再现性、歌舞乐结合、依附于祭祀仪式产生的职业:1)“巫觋”:乐舞是巫觋的专长,巫觋被认为能与神灵相通,上达人的祈愿,下传神的旨意,主祭司舞,装神弄鬼2)“俳优”宫廷艺人“优孟衣冠”作用:讽谏扮人物。

先秦乐舞已经出现了一些综合性特征,为戏曲的产生准备好了职业。

2、秦汉散乐秦汉散乐包括百戏和角抵戏:百戏:包含歌舞、杂技、武术、滑稽角抵戏:在百戏表演中,有一种运用技艺的戏剧化的表演例:《东海黄公》传递信息,与优孟衣冠不同,它为戏曲萌芽产生而设定了情节的假定性,且可进行反复表演。

3、隋唐歌舞戏、参军戏歌舞戏:假定了情节,演员装扮表演。

《踏谣娘》《大面》《拨头》《踏谣娘》的三点启示:构成了歌舞演故事的艺术形式、已有行当之雏形、歌舞表演与角抵戏的结合,是两小戏或对子戏最早的例证,堪称戏曲的雏形。

参军戏:内容以滑稽调笑为主,一般是两个角色,被戏弄者被称为参军,戏弄者被称为苍鹘。

参军后被叫做副净,苍鹘后被称为副末。

参军戏设定了基本格局,有了戏曲行当的原始特征。

4、宋金杂剧——杂剧、院本北宋时期已有杂剧盛行。

南宋与金朝南北分治后,南宋仍然称杂剧,金则称院本。

地点:东京和临安城中的瓦肆勾栏,集中了大量的伎艺人才,成为各种伎艺交流发展的基地。

人物:撰写杂剧剧本的人被称作“书会才人”或“书会先生”。

北宋杂剧的表演分三个部分:艳段、正杂剧、杂扮,形成了“旦”“贴旦”“副净”“副末”等戏曲表演行当,因此把北宋杂剧看作中国戏曲艺术的雏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戏曲史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

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

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时称撚兰卧泳鐢。

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

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

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著者,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

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

北杂剧之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

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

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绝盛之时。

表演上则日趋成熟.
5、明代四大声腔
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的合称。

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

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

用昆曲演唱。

6、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

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

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

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氍毹变为了茶肆歌台。

7、徽班进京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撊鞌徽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棗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

而后,撍南矓、摯禾〝、摵痛簲等徽班相继进京。

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
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8、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
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

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棗京剧。

9、京剧的第一个鼎盛期──清代同治、光绪年间
京剧形成后不久,即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繁盛期,时间在清同治、光绪年间。

当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并在此时引起了宫廷官方的喜爱。

宫内优厚的物质条件促进了它艺术上的成熟。

10、京剧的第二个鼎盛期──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20世纪初撔挛幕硕瘮所带来的新思潮极大地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京剧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繁盛期。

这一时期京剧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优秀京剧演员的层出不穷上。

而且,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流派产生最多的时期,旦行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撍拇竺;生行的余(叔岩)派、马(连良)派、麒(麟童)派;净行的金(少山)派、郝(寿辰)派、侯(喜瑞)派、丑行的萧(长华)派等。

每个流派的创始者拥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剧目,所以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文学的繁荣期。

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
11、京剧的第三个鼎盛期──20世纪50年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处处呈现出万象更新之貌。

京剧也因此迎来它艺术上的春天。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到1959年前后,它的艺术生命又到了第三个顶峰。

这个时期的繁荣是以演员阵容的强大,梯队的完整为标志的。

《白蛇传》、《将相和》、《穆桂英挂帅》、《野猪林》等优秀剧目的出台,也将京剧文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峰。

12、新兴地方戏的产生──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20世纪初,一批新兴地方戏开始在各地戏曲舞台上出现,包括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它们均由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极为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进入城市后,它们吸收京剧、梆子等老剧种的艺术营养,表演上得以成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