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王》中的象征意蕴
《蝇王》读后感

《蝇王》读后感《蝇王》读后感《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具有深刻寓意的小说。
这部小说以一群孩子被困在荒岛上为背景,描绘了人性的丑恶和文明的脆弱。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人性和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群孩子,他们在一次飞机失事中被困在了一个荒岛上。
在这个荒岛上,没有成年人的监管,孩子们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起初,孩子们还能够保持文明和秩序,他们选举了一个领袖,制定了一些规则,并且努力寻找食物和水源。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的本性开始暴露出来。
他们开始互相争斗,抢夺食物和水源,甚至还出现了杀人的行为。
最终,孩子们的文明和秩序崩溃了,他们陷入了混乱和暴力之中。
小说中的孩子们代表了人类的本性,他们在没有成年人的监管下,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起初,孩子们还能够保持文明和秩序,这是因为他们受到了社会和家庭的教育,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的本性开始暴露出来。
他们开始互相争斗,抢夺食物和水源,这是因为他们的生存受到了威胁,他们需要为自己的生存而斗争。
最终,孩子们的文明和秩序崩溃了,这是因为他们的本性是丑恶的,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
小说中的荒岛代表了人类社会,它是一个没有法律和秩序的地方。
在这个荒岛上,孩子们开始了自己的生活,他们需要自己制定规则,并且自己执行规则。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的本性开始暴露出来。
他们开始互相争斗,抢夺食物和水源,这是因为他们的生存受到了威胁,他们需要为自己的生存而斗争。
最终,孩子们的文明和秩序崩溃了,这是因为他们的本性是丑恶的,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
小说中的蝇王代表了人性的丑恶,它是一个象征着邪恶和暴力的形象。
在小说中,蝇王出现在孩子们的梦中,它告诉孩子们,他们的本性是丑恶的,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
蝇王的出现,让孩子们开始怀疑自己的文明和秩序,他们开始互相争斗,抢夺食物和水源,最终陷入了混乱和暴力之中。
图式理论视角下《蝇王》场景描写及其象征作用

图式理论视角下《蝇王》场景描写及其象征作用《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之一,以孤岛上一群被困的男孩们在无人管理的环境中逐渐沦为野蛮人的故事。
在这部小说中,图式理论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场景和其象征作用。
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指以人类心智的一种整合思维模式来进行知识的表征和处理。
本文将从图式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蝇王》中的几个重要场景,并探讨这些场景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我们来看小说中的“岛屿”这一重要场景。
在故事开始时,一群英国男孩在一次被迫降落在一座荒无人烟的孤岛上,他们在这座岛上组织自己的生活。
从图式理论的角度来看,岛屿可以被视为一个“隔离”或“逃脱”图式的体现。
在这个岛上,男孩们逃脱了成年人的控制和监管,他们可以完全自主地生活,没有外界的干预。
这种逃脱的状态引发了男孩们内心深处的冲突和渴望,也促使他们逐渐展现出人性的本质。
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猎杀”场景。
在岛屿上,男孩们为了生存开始进行狩猎,尝试用自己的力量捕获和杀死动物。
在这个场景中,可以看到“狩猎”这一图式在发挥作用。
根据图式理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习得了狩猎的技能和本能,这种本能在男孩们身上得到了释放。
随着时间的推移,男孩们的狩猎行为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暴力和野蛮的表现,他们对待狩猎的态度也逐渐变得冷酷和无情,这暗示着人类的本性在逃离文明的束缚后会逐渐沦为野性。
“猎杀”场景在小说中象征着人类内心中野性和暴力的一面。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小说中的“火焰”场景。
在故事的结尾,一场森林大火将整个孤岛吞噬,男孩们唯有在火焰中逃命。
在这个场景中,火焰可以被视为“毁灭”图式的表现。
在图式理论中,火焰象征着毁灭和终结,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会用火来清除一切不干净或不需要的东西。
在小说中,火焰的燃烧不仅代表着对男孩们所建立的秩序和规则的毁灭,也代表着对他们内心受到的道德和良知的摧毁。
男孩们在火焰中逃生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在逃离文明社会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心智和精神上的摧残,也反思了自己逃离文明后所表现出的野蛮和残暴。
蝇王权力与腐败的暗喻

蝇王权力与腐败的暗喻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权力与腐败似乎总是紧紧相连。
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政治领域,也渗透到了各个社会层面。
而在文学作品中,有一本名为《蝇王》的小说,通过对权力与腐败的描绘,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于1954年创作的一部小说。
小说讲述了一群孤立在无人小岛上的男孩们,在没有成人的监督下,逐渐堕落为野蛮的部落。
故事中的权力与腐败的存在,象征着人性的诸多弱点以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首先,小说中展示的权力与腐败的关系,直指人性的本能。
男孩们在岛上的组织结构中,选举出一个称为"蝇王"的领袖。
起初,这位领袖代表着正义、秩序和道德,但随着时间推移,他的权力逐渐膨胀,导致他变得专横、暴虐。
这一变化揭示了人们对权力的渴望,以及权力容易令人产生腐败心态的事实。
正如小说中的蝇王一样,当个人拥有了过大的权力时,常常会滥用职权、压制他人,不择手段地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其次,小说通过角色的塑造将权力与腐败的暗喻延伸到了社会政治领域。
小岛上的孤立环境,代表着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平现象和特权阶层的存在。
小说中的权力斗争和腐败行为,可视作对社会政治体系中的腐败问题的讽刺和批判。
这种权贵与平民之间的对比,呈现出社会中的阶级固化和不公平现象。
无论是小岛上的权力争斗,还是现实社会中的政治腐败,都有着相同的根源,即权力特权的存在。
第三,小说中还通过对环境的描绘,刻画出权力与腐败的微妙关系。
岛上的环境逐渐恶化,腐败和混乱无处不在。
男孩们堕落成野蛮的行为,成为对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
这一描绘暗示了人类对环境的不负责任,以及个人权力导致整个体系堕落的警示。
正如现实生活中,权力腐败和环境污染常常并存,权力者出于私利而忽视环境保护,最终导致双重危机。
通过《蝇王》这部小说,读者们可以深刻认识到权力与腐败之间的相互作用。
小说当中的景象和人物形象,都是对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写照。
《蝇王》中的象征意蕴

《蝇王》中的象征意蕴
浅谈《蝇王》中的象征意蕴
摘要:在《蝇王》这部作品中,戈尔丁自觉遵循象征化目标,设置了一个庞大的象征世界,间接折射了现实世界的种种观念、情感与欲望,是作者对当下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刻批评与反思。
戈尔丁运用象征的手法将小说的现实性与寓言性有机地融为一体,更好地展现了自身对人性这一主题的深刻探讨与关注。
关键词:蝇王戈尔丁象征意蕴
1954年威廉·戈尔丁发表《蝇王》,作品以其独特的象征意蕴一经发表就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
《蝇王》这部作品虚置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情景,一架载有6到12岁的英国男孩乘坐的飞机在向海外疏散的途中被敌方击落,飞行员丧生,孩子们降在太平洋一个荒芜的珊瑚岛上,在寻求生存和自我本性释放的过程中,象征专制、崇尚本能的狩猎派压倒了象征文明的民主派,讲述了孩童由纯真转变成原始野蛮的故事。
下面我将对作品中人物、实物的进行分析,从而解读其中独特的象征蕴含。
一、人物分析
从文学创作层面来说,典型化向象征化的过渡是现实性向抽象性的提升,象征的意义表述在于更高层次上表现现实,实现创作与现实的统一。
《蝇王》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中第一个出场的孩子——拉尔夫,他外表。
现代寓言小说_蝇王_中人物的象征意义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总第3期) 现代寓言小说《蝇王》中人物的象征意义李 欣摘要:现代寓言小说《蝇王》中的人物都有象征意义。
象征野蛮,邪恶和专政的杰克一派几乎彻底战败象征文明,理性和民主的拉尔夫一派。
这象征一旦人类劣根性膨胀,文明与民主就要濒临毁灭。
作者通过这部小说表达了对二战后西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类命运的忧虑。
关键词:象征;人性;文明;邪恶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922536(2000)022*******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威廉.戈尔丁(1911———)于198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是“在小说中以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手法和变化多端、带普遍性的神话阐明了当今世界人类的状况。
”①戈尔丁曾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我相信社会中的人是完善的,正确的社会结构会产生良好的愿望,而且通过重建社会,可以铲除一切社会弊端。
”②他参加二战,目睹了德国法西斯种族灭绝式的大屠杀,对知识分子残酷的迫害,对法律和民主无情的践踏,使他强烈感觉到人性恶的一面,认为“人是病态的———没有一个例外,每一个人。
”③他把战争的起源和社会的腐败归结于人性的不健全。
二战结束后,开始创作小说。
他的几部重要小说都是以人性堕落为主题。
认为:“人是堕落的,他被原罪抓住了,他的本性是罪恶的,他的状态是危险的。
”他深切地关心人类生存状况,对忍受苦难和承受罪孽之苦的人类怀有巨大的同情。
1954年,戈尔丁发表了力作《蝇王》。
《蝇王》以现代寓言小说为体式,以象征为主要表达方法,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和情节,多方面、多层次地表达了作者在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后对人类社会、人类本性的基本理解看法和。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它讲述了一群被隔绝在珊瑚岛上的孩子回到野蛮状态的故事。
在英国爆发了一场核战争,一群男孩乘坐飞机从英国撤离。
在向南部海域飞行中,飞机被击落,落在一个荒芜人烟、但风景如画的珊瑚岛上。
起初,这群孩子以成人为榜样努力建立一个理性社会,建立了相当于政府职能的组织和相当于法律的制度。
图式理论视角下《蝇王》场景描写及其象征作用

图式理论视角下《蝇王》场景描写及其象征作用在图式理论的视角下,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场景和象征意义。
在《蝇王》这部小说中,作者威廉·戈尔丁以图式理论的角度来表现对人性的探索和道德的迷失。
本文将以图式理论为视角,分析《蝇王》中的场景描写及其象征作用。
《蝇王》以一群被困在荒岛上的少年为主要人物,探讨了人性的黑暗面和文明的脆弱。
小说中的场景描写多以野岛为背景,描绘了一片荒凉、野性和无序的环境。
在图式理论中,野岛可以被视为一个包含自然图式、冲突图式和求生图式的复合图式。
自然图式代表了自然界的原始、野性和无序,而冲突图式则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对抗,求生图式则代表了在恶劣环境下求生的本能。
这些图式的复合使得野岛成为了一个充满挑战和危险的环境,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少年们的本性和道德观念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岛上各种不同场景的描写,塑造了不同的象征意义。
比如岛上的丛林可以被视为一种未被开发的原始自然,它充满了未知和危险,同时也承载了人类的本能和野性。
在小说中,丛林成为了野蛮和暴力的场所,少年们在丛林中嬉闹、打斗,甚至猎杀动物,这象征着他们的文明观念逐渐被野性所吞噬,道德的底线逐渐被冲破。
岛上的火山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火山代表了自然界的力量和毁灭力量,在小说中,火山的喷发成为了少年们的一种恐惧和威胁。
火山的喷发象征着岛上紧张局势的升级,代表了人类社会中那种以暴制暴的循环。
火山喷发的场景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少年们的绝望和无助,也反映了人类文明在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渺小和脆弱。
在小说的结尾,作者将少年们从野岛带回到了文明社会,这一场景的描写成为了小说中一处充满象征意义的场景。
岛上的原始自然与文明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象征着文明与野性、理性与本能、秩序与混乱之间的冲突。
少年们在被救回文明社会后,虽然身体得到了拯救,但他们的心灵却已经被野性和暴力所污染。
简析《蝇王》中的象征手法

简析《蝇王》中的象征手法邢 琛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自问世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文学界对它的研究层出不穷。
小说开头,一架疏散核战争中的孩子的飞机被击落,孩子们落到了一座像世外桃源般的岛上,作品由此展开,描写了在这座岛上孩子们对抗困境时“恶”战胜了“善”的过程。
在这部作品中,许多事物都在特定的环境下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本文将从象征主义入手,解读作品中的主要意象。
《蝇王》是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威廉·戈尔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
英国文学评论家伊文斯称:“《蝇王》是关于恶的本性和文明的脆弱性这样一部哲学寓言式的小说。
”《蝇王》中,作者通过大量的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现了一群六到十二岁的孩子人性中的“恶”。
孩子是最洁白无瑕的,更何况他们是生活在那样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上,作者希望借由最纯净的环境来表现人性中的“恶”是与生俱来的而并非受环境的影响。
通过整理分析,本文主要分析《蝇王》中的以下三个重要意象。
一、海螺海螺是作品中出现的第一个意象。
这个海螺在一上岛时被拉尔夫发现,从此在孩子们的生活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拉尔夫吹响海螺的时候,孩子们便自动聚集在他身边开会,在大会上,拉尔夫为大家制定规矩,“咱们不能许多人同时发言,必须像在学校里那样来个‘举手发言’。
谁要发言我就给他拿海螺”。
海螺就代表了秩序、文明和民主议事制度,帮助孩子们在岛上建立了一个微型的文明社会,它代表了文明力量的兴盛,象征着民主在孩子们中间传递。
同时,海螺也暗示着“恶”的野蛮力量的发展。
在山顶生火堆时,杰克对猪崽子说“海螺在山顶不算数”,这里以杰克为代表的“恶”的野蛮力量已开始在山顶冒头,他对海螺的使用权限提出了质疑,这也就相当于海螺所象征的“民主”已经受到了野蛮力量的打击。
在西蒙被杀害的那天晚上,当拉尔夫上气不接下气地对杰克说:“我要吹海螺了。
我要召开大会。
”而杰克回答“我们不要听”时,象征“民主”的海螺已经完全失去了它的意义。
《蝇王》中“火”的象征寓意

蝇王》中“火”的象征寓意戈尔丁;《蝇王》;象征;火;拉尔夫引言著名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发表于1954 年,并很快在西方引起极大反响。
作者因此于1983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1988 年也因此封他为爵士。
小说讲述了一群英国小孩在一场假想的未来核战争中因飞机失事,“带着从文明世界获得的熏陶和教养” [1] ,流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珊瑚孤岛上的故事。
来到孤岛后,孩子们最初想建立一个文明有序的小社会,然后等待外界的救援,但是不久便发生了冲突,分裂成“营救派”和“狩猎派”两个对立的阵营。
经过激烈的斗争,崇尚暴力、血腥、杀戮的“狩猎派”战胜了代表理智和民主的“营救派”。
象征权威和秩序的海螺被砸得粉碎,“营救派” 遭到残酷的镇压和追杀。
《蝇王》中的人物虽然是一群小孩,但小说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故事所展示的儿童世界完全可以说是成人世界的缩影。
小说以寓言体小说的形式表达了戈尔丁对人类文明和人性的悲观主义态度和无法改变世界状况的悲观情绪。
在小说中,戈尔丁用他敏锐的观察,挖掘了人类从未停止过的互相残杀的根源,[DK] “科学地检视人类行为”。
[2]为了表达主题,戈尔丁在《蝇王》中大量运用象征手法,如象征文明、科学、理性和智慧的海螺和猪崽子的眼镜,象征野蛮、杀戮的巨石、面具和野猪头等。
通过这些象征,戈尔丁为读者展现了这群小孩在野蛮状态下的情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篇小说就是一个系统的象征体系,戈尔丁本人也声称《蝇王》“实质上就是一本象征主义小说”。
[3] 189 塞缪尔?海恩斯甚至将该小说称作是“本世纪最重要的象征小说之一”。
[4]99 关于《蝇王》的象征手法,国内外国文学界已有一些研究。
[5-8] 这些研究主要论及《蝇王》中的背景象征、人物象征和实物象征。
对“火”这一贯穿故事始终,随着故事的发展,涵义也发生变化的重要象征,这些研究虽有所提及,但大都一带而过,未能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蝇王》中的象征意蕴
摘要:在《蝇王》这部作品中,戈尔丁自觉遵循象征化目标,设置了一个庞大的象征世界,间接折射了现实世界的种种观念、情感与欲望,是作者对当下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刻批评与反思。
戈尔丁运用象征的手法将小说的现实性与寓言性有机地融为一体,更好地展现了自身对人性这一主题的深刻探讨与关注。
关键词:蝇王戈尔丁象征意蕴
1954年威廉·戈尔丁发表《蝇王》,作品以其独特的象征意蕴一经发表就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
《蝇王》这部作品虚置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情景,一架载有6到12岁的英国男孩乘坐的飞机在向海外疏散的途中被敌方击落,飞行员丧生,孩子们降在太平洋一个荒芜的珊瑚岛上,在寻求生存和自我本性释放的过程中,象征专制、崇尚本能的狩猎派压倒了象征文明的民主派,讲述了孩童由纯真转变成原始野蛮的故事。
下面我将对作品中人物、实物的进行分析,从而解读其中独特的象征蕴含。
一、人物分析
从文学创作层面来说,典型化向象征化的过渡是现实性向抽象性的提升,象征的意义表述在于更高层次上表现现实,实现创作与现实的统一。
《蝇王》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中第一个出场的孩子——拉尔夫,他外表
出众,手持代表民主意愿的海螺,是社会理性的象征。
在初期,他建议构筑茅屋以避风雨,保存火堆以图获救,制定“民主政治”原则,暂时在文明未被褪去的孩子中间延续着自己的控制力与影响。
随着恐惧的出现和野蛮天性的释放,拉尔夫逐步成为了孤家寡人。
在拉尔夫这个人物的塑造上,作者力图体现理性对于本性的脆弱,拉尔夫虽是理性的代表,但其内心仍具疯狂的冲动与寻求刺激的向往,在面临饥饿时,他也抵挡不住野猪肉的诱惑;在近乎野蛮的嗜血活动中,他也是戕害西蒙的罪人。
因此拉尔夫是渴望救赎的,他恪守成人世界的条律,寻求生存的意义,并不断重构和反思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是他用“意外事故”来开脱谋生的罪责,最终也只能证明人性中伪善的一面,深刻地体现理性的脆弱与救赎的荒谬。
杰克与拉尔夫不同,是一个遵循内心的需求、高扬本我的形象。
戈尔丁将杰克塑造成为绝对理性对立者。
杰克具有强烈的反叛性,不屑用“杰克”这个名字、能唱升c调、自荐当头目,其举动与教育目的性的反差,这是对学校教育和基督教的暗讽。
杰克身上杀戮的本我冲动,由为生存而捕杀野猪逐渐变为对西蒙和同伴的血腥残杀,甚至发展到对于嗜血的冲动使得他忽略保持火堆的重要性,同时,将泥涂在脸上,躲在“面具”之后,代表着其对文明的抛弃。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猪崽子、罗杰等一系列人物,他们虽不是小说的中心,但仍是具有平面效应的情节推动者,极具象征意味。
猪崽子可以看做是科学理性的象征,他信奉的一句话是:“大人懂事,他们不怕黑暗。
他们聚会,喝茶,讨论。
然后一切都
会好的。
”然而,正是大人们所坚持的科学与民主引发了核战这一荒岛故事的缘起。
猪崽子是拉尔夫矢志不渝的支持者,但其自身意识的幼稚与脆弱,兼具高傲和卑微的身份体识,是当下西方知识分子尴尬身份的展现,作品也是通过孩子的蜕变和成年人的对比揭露西方世界中人性异化的事实。
戈尔丁的创作表达重在救赎,具体体现在西蒙这个人物身上。
西蒙是以一个具有耶稣式特征的人物,他的名字与《圣经》中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西蒙·彼得具有相关性,作品中西蒙呐于言语,内向腼腆、但却博爱;他理智、文明,没有追随杰克打猎、杀猪、享受兽肉的鲜美,并且极力克制,这种克制与拉尔夫和猪崽子未能抵御诱惑而领受杰克的嗟来之食形成鲜明对比,并预表了其耶稣式的自我牺牲,美丽的海葬送走了西蒙。
除了上述主要人物之外,萨姆与埃里克这对双胞胎也是忠诚和合作的象征;罗杰则象征了残暴。
戈尔丁通过人物的象征性将人的成熟与幼稚,理性与本能,美好与丑恶的种种转变加以描绘,对人性加以探讨和昭示。
二、事物分析
小说取名《蝇王》,即苍蝇之王,来自希伯来语“别卜西”,意为魔鬼之王,代表人类堕落的必然。
人类的邪恶如苍蝇一样迅速繁殖并玷污它落脚的事物,作品取蝇王之意,象征着人性之恶的不可避免。
信号火堆作为文明的表现,是孩子们与文明世界之间联系的唯一希望。
火堆的灭与燃表现着孩子们对文明社会的态度,正如杰
克和火的不相容,即是理性与本性的矛盾,他们满足于火的烤肉功用而非守火;当杰克抢走了作为火种的猪仔的眼镜,就意味着两种对立的矛盾已无法平和。
信号火堆已成为判别岛上文明强弱的标准,极具悖论性质的是,小说最后引来成人世界的关注的,并非信号火堆,而是兽性不可抑制的产物,野性与欲望之火。
与火相关的则是猪崽子的眼镜,眼镜可以视为科学和文明的象征。
眼镜具有多重能够功效,猪崽子不止一次擦拭眼镜的过程,就是不停反思人性的过程。
只是,他无法正视人性自身的弱点,而最终导致无法看清人的本质,死于罗杰的巨石之下就成了一种宿命。
戈尔丁笔下的海岛失去了荒岛文学对人类自我追求、创造的赞美,而作为微观世界的写照来反映人类的生存危机。
小说中的荒岛形状如同在变幻莫测的大海里前行的船,象征着人类社会。
而在作品最后,成人世界的介入,作为一种救赎手段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一种真正的解救,在这个场面中,成年人的生活看上去是道貌岸然、颇有作为的,然而在实际上,他们和荒岛上孩子们象征性的生活一样,陷入了罪恶之中。
戈尔丁在揭露人性恶的同时,也在向人类揭示着一条救赎之路,即只有经历灵魂的毁灭与痛彻,才会获得人类真正的救赎,人性之恶与自我赎救是极具辩证意义的,他一直以一种对人类面带微笑的姿态,希冀人类实现自我的救赎。
参考文献:
[1] 威廉·戈尔丁.蝇王[m].龚志成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2] 王卫新.中国的《蝇王》研究:回顾与前瞻[j].外语研究,2003
[3] 行远.《蝇王》的主题、人物和结构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
[4] 黄修齐.威廉·戈尔丁《蝇王》的象征意义[j].外国语言文学,1986
[5] [英]查尔斯·查德威克.象征主义[m].郭洋生译.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刘博洋(1989.11.13-),女,汉,吉林省吉林市,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