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蝇王》中的象征主义
《蝇王》中象征体系的塑造

浅析《蝇王》中象征体系的塑造摘要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中的主要人物是孩子,小说构建的故事情节简单,在具体艺术手法的运用上非常独特。
作者所设置的故事背景是利用未来的一种空间,并采用多种象征手法,如本文中提到的人物象征、意象象征和境遇象征,表达了作者对人性这一主题新的颠覆与思考,赋予了作品丰富的层次和复杂的内涵。
关键词:威廉·戈尔丁《蝇王》象征体系塑造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威廉·戈尔丁于1911年生于英格兰康沃尔,他是个多产的作家。
从表面上看,戈尔丁笔下的《蝇王》写的是一群小孩子们的故事,但实际上,这个故事蕴含着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和讽刺,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未来的关切,从而构筑起对人性主题新的颠覆与思考。
一《蝇王》小说的人物象征在《蝇王》中,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思想感情,它已经不再是一种表现手法。
与传统的象征手法不同的是,戈尔丁在小说中以此手法表现了整体性的文学观念,一种把握世界的方法。
故事的内容主要描述了在未来的核战争中,一群小孩子由于飞机失事落入荒岛,在缺失大人们的看护以及没有救援的条件下,孩子们形成了两个派别,其中以拉尔夫为中心的孩子们坚持文明和被营救的信念,而另一组以杰克为首领的孩子们,则执行的是野蛮的疯狂行为。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象征了理性和文明与人性阴暗面之间的较量,揭示了它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逐渐形成,并有力量的差别、对立,从中让读者感受到人性的博弈。
故事中,拉尔夫是孩子们中年龄最大的,作者刻意让他拥有高大的身材,“身上有着某种镇定自若的风度,与众不同”。
在岛上最初的时间里,他提出建立规章制度,满怀希望等待救援,“把岩石当作厕所……不要从山上取火种”,作者通过这个形象象征了人类意志和文明。
拉尔夫的父亲是一个高级海军军官,他的“追随者”猪崽子父母早亡,寄居在开糖果铺的姨妈家,但拉尔夫却没有猪崽子成熟,猪崽子在拉尔夫还沉浸在梦想中的“珊瑚岛”时,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对于外界来说,“绝没人会知道咱们在这儿”的困境。
《蝇王》中的象征意蕴

《蝇王》中的象征意蕴
浅谈《蝇王》中的象征意蕴
摘要:在《蝇王》这部作品中,戈尔丁自觉遵循象征化目标,设置了一个庞大的象征世界,间接折射了现实世界的种种观念、情感与欲望,是作者对当下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刻批评与反思。
戈尔丁运用象征的手法将小说的现实性与寓言性有机地融为一体,更好地展现了自身对人性这一主题的深刻探讨与关注。
关键词:蝇王戈尔丁象征意蕴
1954年威廉·戈尔丁发表《蝇王》,作品以其独特的象征意蕴一经发表就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
《蝇王》这部作品虚置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情景,一架载有6到12岁的英国男孩乘坐的飞机在向海外疏散的途中被敌方击落,飞行员丧生,孩子们降在太平洋一个荒芜的珊瑚岛上,在寻求生存和自我本性释放的过程中,象征专制、崇尚本能的狩猎派压倒了象征文明的民主派,讲述了孩童由纯真转变成原始野蛮的故事。
下面我将对作品中人物、实物的进行分析,从而解读其中独特的象征蕴含。
一、人物分析
从文学创作层面来说,典型化向象征化的过渡是现实性向抽象性的提升,象征的意义表述在于更高层次上表现现实,实现创作与现实的统一。
《蝇王》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中第一个出场的孩子——拉尔夫,他外表。
象征主义手法在《蝇王》人物中的体现

象征主义手法在《蝇王》人物中的体现摘要: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初看来是儿童读物,其实不然,它事实上是写给成人的。
象征主义手法贯穿全文始终,戈尔丁通过对言、行的描述赋予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不同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蝇王》象征主义人物体现小说《蝇王》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之一。
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亲眼目睹战争的惨烈与残酷,戈尔丁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充满不确定与疑惑。
尤其是核弹巨大的杀伤力所带来的摧毁性破坏使得他对人类文明发展中道德的沦陷开始了重新的思考,并苦苦追寻着战争的根源。
他认为人类天性深处黑暗面是引发这一切惨剧的根本原因,在人性深处充斥着罪恶的一面。
正是在这种状态下他完成了小说《蝇王》。
作为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巨作之一,这部哲理小说意义深远。
象征主义作为作者表现其主题的重要手段贯穿始终。
戈尔丁赋予他故事中的场景和物件丰富而生动的象征意义,结合自己在二战中的生活经验,向读者展示文明与野蛮、秩序与暴力、善良与邪恶之间无法避免的冲突,从而透过一群孩子的荒岛生活映射出人性深处的丑陋与黑暗,揭示人类战争的根源。
故事开始于想象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在这次未来的核战中,一群六至十二岁的孩子为了逃离战火从英国北部搭乘飞机去往南方。
可是飞机在途中受到袭击,孩子们不得不迫降在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
这是一个大洋中与世隔绝、未有人至的小岛,少了大人们的陪伴和约束,孩子们开始自己无拘无束的独立生活。
然而,岛上开始出现了“野兽”的踪迹,这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恐慌,他们平静和乐的生活在生存危机的阴影下开始分崩离析。
海军将领之子拉尔夫所努力维系的秩序受到了来自内部的挑战,以唱诗班的大孩子杰克为首的一帮孩子开始为冲动和暴躁主导,不再满足于拉尔夫秩序的规束,而随着“野兽”的存在对孩子们的心理威胁越来越大,更多的孩子开始倾向于杰克所主张的暴力、复仇一派。
图式理论视角下《蝇王》场景描写及其象征作用

图式理论视角下《蝇王》场景描写及其象征作用【摘要】在小说《蝇王》中,通过图式理论的视角分析,可以发现不同场景所承载的象征意义。
具体场景描写中,描述了岛上的丛林、海滩等地方,暗示着人性的原始冲动和野性;象征作用分析则展现了权力与秩序的崩溃与生死存亡的挣扎。
角色心理描写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黑暗面,以及权力与心理的交织。
对比权力与秩序,从而揭示出人性的脆弱与自私。
探讨小说的文学意义,深刻反思现代社会中权力与秩序的虚幻性。
本文将从这几个角度深入探讨《蝇王》中的场景描写,并通过图式理论呈现出其深层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图式理论、蝇王、场景描写、象征作用、角色心理描写、权力、秩序、对比、文学意义、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在图式理论视角下,小说《蝇王》是一部探讨人性黑暗面的经典之作。
通过描述一群被困在荒岛上的男孩们逐渐堕落成野兽的过程,作者威廉·戈尔丁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恶的一面。
在这部小说中,场景描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展示了人们在极端环境下的行为举止,更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勾勒出了深刻的意义和象征。
在本文中,将从图式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具体的场景描写、象征作用、角色心理描写、权力与秩序的对比以及文学意义等方面,探讨《蝇王》中的精妙之处。
引言部分将介绍这部小说的背景和主题,为后续的讨论打下基础。
通过对《蝇王》中的场景描写展开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性的扭曲和腐朽,以及权力与秩序的微妙关系。
在角色心理描写和权力对比方面,也可以看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思考。
结论部分将总结全文的观点和分析,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解读。
2. 正文2.1 具体场景描写《蝇王》中的具体场景描写着重展现了孤岛上的荒凉、恐怖与混乱。
在小说开篇,描述了飞机失事后,被遗弃在一个无人居住的岛屿上的一群英国男孩。
这里的环境充满了原始的野性和荒凉的气息,热带丛林、海滩、巨大的礁石,构成了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孤岛世界。
简析《蝇王》中的象征手法

简析《蝇王》中的象征手法作者:邢琛来源:《牡丹》2018年第11期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自问世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文学界对它的研究层出不穷。
小说开头,一架疏散核战争中的孩子的飞机被击落,孩子们落到了一座像世外桃源般的岛上,作品由此展开,描写了在这座岛上孩子们对抗困境时“恶”战胜了“善”的过程。
在这部作品中,许多事物都在特定的环境下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本文将从象征主义入手,解读作品中的主要意象。
《蝇王》是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威廉·戈尔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
英国文学评论家伊文斯称:“《蝇王》是关于恶的本性和文明的脆弱性这样一部哲学寓言式的小说。
”《蝇王》中,作者通过大量的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现了一群六到十二岁的孩子人性中的“恶”。
孩子是最洁白无瑕的,更何况他们是生活在那样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上,作者希望借由最纯净的环境来表现人性中的“恶”是与生俱来的而并非受环境的影响。
通过整理分析,本文主要分析《蝇王》中的以下三个重要意象。
一、海螺海螺是作品中出现的第一个意象。
这个海螺在一上岛时被拉尔夫发现,从此在孩子们的生活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拉尔夫吹响海螺的时候,孩子们便自动聚集在他身边开会,在大会上,拉尔夫为大家制定规矩,“咱们不能许多人同时发言,必须像在学校里那样来个‘举手发言’。
谁要发言我就给他拿海螺”。
海螺就代表了秩序、文明和民主议事制度,帮助孩子们在岛上建立了一个微型的文明社会,它代表了文明力量的兴盛,象征着民主在孩子们中间传递。
同时,海螺也暗示着“恶”的野蛮力量的发展。
在山顶生火堆时,杰克对猪崽子说“海螺在山顶不算数”,这里以杰克为代表的“恶”的野蛮力量已开始在山顶冒头,他对海螺的使用权限提出了质疑,这也就相当于海螺所象征的“民主”已经受到了野蛮力量的打击。
在西蒙被杀害的那天晚上,当拉尔夫上气不接下气地对杰克说:“我要吹海螺了。
我要召开大会。
现代寓言小说_蝇王_中人物的象征意义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总第3期) 现代寓言小说《蝇王》中人物的象征意义李 欣摘要:现代寓言小说《蝇王》中的人物都有象征意义。
象征野蛮,邪恶和专政的杰克一派几乎彻底战败象征文明,理性和民主的拉尔夫一派。
这象征一旦人类劣根性膨胀,文明与民主就要濒临毁灭。
作者通过这部小说表达了对二战后西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类命运的忧虑。
关键词:象征;人性;文明;邪恶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922536(2000)022*******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威廉.戈尔丁(1911———)于198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是“在小说中以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手法和变化多端、带普遍性的神话阐明了当今世界人类的状况。
”①戈尔丁曾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我相信社会中的人是完善的,正确的社会结构会产生良好的愿望,而且通过重建社会,可以铲除一切社会弊端。
”②他参加二战,目睹了德国法西斯种族灭绝式的大屠杀,对知识分子残酷的迫害,对法律和民主无情的践踏,使他强烈感觉到人性恶的一面,认为“人是病态的———没有一个例外,每一个人。
”③他把战争的起源和社会的腐败归结于人性的不健全。
二战结束后,开始创作小说。
他的几部重要小说都是以人性堕落为主题。
认为:“人是堕落的,他被原罪抓住了,他的本性是罪恶的,他的状态是危险的。
”他深切地关心人类生存状况,对忍受苦难和承受罪孽之苦的人类怀有巨大的同情。
1954年,戈尔丁发表了力作《蝇王》。
《蝇王》以现代寓言小说为体式,以象征为主要表达方法,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和情节,多方面、多层次地表达了作者在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后对人类社会、人类本性的基本理解看法和。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它讲述了一群被隔绝在珊瑚岛上的孩子回到野蛮状态的故事。
在英国爆发了一场核战争,一群男孩乘坐飞机从英国撤离。
在向南部海域飞行中,飞机被击落,落在一个荒芜人烟、但风景如画的珊瑚岛上。
起初,这群孩子以成人为榜样努力建立一个理性社会,建立了相当于政府职能的组织和相当于法律的制度。
简析《蝇王》中的象征手法

简析《蝇王》中的象征手法邢 琛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自问世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文学界对它的研究层出不穷。
小说开头,一架疏散核战争中的孩子的飞机被击落,孩子们落到了一座像世外桃源般的岛上,作品由此展开,描写了在这座岛上孩子们对抗困境时“恶”战胜了“善”的过程。
在这部作品中,许多事物都在特定的环境下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本文将从象征主义入手,解读作品中的主要意象。
《蝇王》是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威廉·戈尔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
英国文学评论家伊文斯称:“《蝇王》是关于恶的本性和文明的脆弱性这样一部哲学寓言式的小说。
”《蝇王》中,作者通过大量的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现了一群六到十二岁的孩子人性中的“恶”。
孩子是最洁白无瑕的,更何况他们是生活在那样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上,作者希望借由最纯净的环境来表现人性中的“恶”是与生俱来的而并非受环境的影响。
通过整理分析,本文主要分析《蝇王》中的以下三个重要意象。
一、海螺海螺是作品中出现的第一个意象。
这个海螺在一上岛时被拉尔夫发现,从此在孩子们的生活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拉尔夫吹响海螺的时候,孩子们便自动聚集在他身边开会,在大会上,拉尔夫为大家制定规矩,“咱们不能许多人同时发言,必须像在学校里那样来个‘举手发言’。
谁要发言我就给他拿海螺”。
海螺就代表了秩序、文明和民主议事制度,帮助孩子们在岛上建立了一个微型的文明社会,它代表了文明力量的兴盛,象征着民主在孩子们中间传递。
同时,海螺也暗示着“恶”的野蛮力量的发展。
在山顶生火堆时,杰克对猪崽子说“海螺在山顶不算数”,这里以杰克为代表的“恶”的野蛮力量已开始在山顶冒头,他对海螺的使用权限提出了质疑,这也就相当于海螺所象征的“民主”已经受到了野蛮力量的打击。
在西蒙被杀害的那天晚上,当拉尔夫上气不接下气地对杰克说:“我要吹海螺了。
我要召开大会。
”而杰克回答“我们不要听”时,象征“民主”的海螺已经完全失去了它的意义。
有关《蝇王》的论文

是我非我——《蝇王》中象征主义的探索摘要:《蝇王》作为一部哲学寓言式小说,文中的意象都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
在传统小说中,象征也只是在局部、个别的地方出现,而在《蝇王》中,象征已经不再是一种表现手法,而是一种整体性的文学观念,一种把握世界的方法。
作者在整部小说里设置了无数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将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重走人类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人物事物象征引言《蝇王》是一部承袭了英国荒岛小说传统的作品,但他表现的却不是重返人类社会,更没有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的智慧与乐观,而是将人性恶向世人无情的展现。
《蝇王》曾被学术界认为是男性的经典,莱利曾指出:“《蝇王》由父亲和儿子,却没有母亲和女儿,这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省略。
”[1]但他在女性缺席的情况下却没有描绘一个完美的菲勒斯中心主义世界,而是杀戮、大火毁灭了这一切。
有人说戈尔丁的文笔是有“深沉的暧昧与复杂性”[2],以玩弄把戏著称的他,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失火的伊甸园,这场火,是否会被浇熄?一、人物的象征性这是第三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群6至12岁的英国男孩,被一架飞机送至太平洋上的一个热带岛屿,于是荒岛来客了,从理性到非理性,这群客人为了生存,将人性恶的一面一一呈现出来,破坏了岛屿原有的宁静祥和。
狄克森曾指出:“读这部书后,你将认识到它简直就是一部人类历史。
”[3]几个孩子的活动,作为一部人类史,自然每个人物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一)先知——西蒙西蒙的原型来自耶稣的门徒西蒙·彼得,代表着上帝的意志,是位先知。
他是唱诗班中的一员,身体虚弱。
孩子们在第一章中第一次开会的时候,他就晕倒了。
但西蒙不是一个懦弱的人,他最先感觉到群体中涌动的兽性,他最先讲出了让大家觉得他是疯子的猜测,最先他对野兽的存在是质疑的,到山顶探求怪物真相,揭开恐惧的真面目,知道所谓的怪兽只不过是飞行员的尸体。
虽然他知道一切答案,却没有机会向同伴解释清楚。
在回来的路上,被当作怪物处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蝇王》中的象征主义
【摘要】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在小说《蝇王》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主义来探究人性本恶,从而阐明了人类战争的根源。
本文从标题、故事发生地和人物三方面分析了象征主义在小说中的应用,从而揭示了其在小说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象征主义蝇王海岛人物
当代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因其小说《蝇王》于198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他在该小说中剖析了战争的根源,即人性本恶。
象征主义是小说中主要的写作技巧之一,成功地帮助作者阐明了这一主题。
本文试图从小说的标题、故事发生地和人物三个方面来展现其象征主义。
首先,小说运用了人见人烦的蝇王作为标题,具有其深远的象征意义。
不论是在中文还是在英文中,苍蝇一词总是与腐朽、肮脏联系在一起。
蝇王来源于希伯来语。
在英语中,“蝇王”则是粪便与丑恶之王(或污物之王),在《圣经》中,“Baal”被当作“万恶之首”。
在小说里,蝇王不只是象征着丑恶的悬挂着的猪头,更代表的是人性最深层的黑暗面,是无法避免的劣根性。
在小说《蝇王》中,大部分描写都和打猎相关,起初是为了获得食物,而后是为了游戏,最后导致了杀人。
从这一变化来看,表面上是孩子们想要征服野兽,而事实上却是兽性占据了人的心灵。
在第八章中,当杰克等人杀死了一头野猪,把猪头挂在树枝上作为给怪物的祭品。
这只猪头上叮满了苍蝇,所以成了“蝇王”。
而这个祭品恰恰是杰克等人的野蛮行为的成果,暗示着人类的劣根性——人性本恶。
而这一暗示在后来西蒙和蝇王的对话中得到强化。
“蝇王”对西蒙说:“我就是怪物……我是你的一部分。
”这一对话充分显示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其灵魂深处也存在着罪恶,深化了小说主题。
因此蝇王象征着人类灵魂的沦落,人性的丑恶。
把蝇王作为标题更加强调了小说的主题,引人深思其象征含义。
其次,小说整个情节都是发生在海上的一个荒岛上的。
在这里,没有了大人的管教,也没有了文明制度的约束和束缚,只有一群本是天真烂漫的孩童,他们远离了千里之外核战争的威胁,这个荒岛本应该是他们的天堂,然而,人类的劣根性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充分地暴露出来。
海岛周围是一片大海,远离文明社会,就像是战火燃烧中的唯一一块净土。
周围人类文明社会也由于人性邪恶处于战火之中,人类社会的民主、理性全部折服在野蛮、非理性的脚下。
小说开始时,海岛就像是诺亚方舟,帮助孩子们逃离了战争的威胁。
然而,孩子们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使他们相信海岛上一定有野兽。
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孩子们的恐惧心理愈演愈烈,最后相信只有武力、屠杀才可以解除,保证安全。
就这样,人类文明和民主逐渐被野蛮和专制所取代。
在小说结尾,海岛沉没在熊熊大火之中,这就预示着兽性、非理性战胜了人性和理性,人类的发展又重回到原始状态,即人性的邪恶和野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