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是根据汉字的字意、字形、词性与声韵等特点构成的。在一副对联中,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句法相似、词性相同、词意相关、平仄相对,一一对称。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每个字都只有一个音节,而且一般都能单独表示某一概念;它不是拼音,不实行词的连写。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拼音连写文字,就无法构成对联。故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值得学习和继承。

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例如: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佩文韵府》释真空之《玉钥匙歌诀》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用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四、对联的词组结构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摇红;

涤翠。

(单组,二字结构)

谦受益;

满招损。

(单组,三字结构)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

(单组,四字结构)

栀放同心结;

莲开并蒂花。

(单组,五字结构)

丛桂一枝香满;

昆山片玉连城。

(复组,六字结构)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复组,七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复组,八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复组,九字结构)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复组,十字结构)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

(复组,十一字结构)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复组,十二字结构)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

五、对联的起句规则

对联的起句有仄起和平起两种规则,与律诗相同,对联的第二个字为“仄”声的称为仄起,第二字为“平”声即为平起。如:

五言联仄起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 ○○●●○

仄起式上联第二字用仄声,下联第二字用平声。

五言联平起式:

功高斯不伐;理定自无争。

○○●●○ ●●●○○

六言联仄起式:

海内文章第一;朝中宰相无双。

●●○○●● ○○●●○○

六言联平起式:

月明别枝惊鹊;风清半夜鸣蝉。

●○●○○● ○○●●○○

七言联平起式: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 ●●○○●●○

七言联仄起式:

一幅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

●●○○○●● ●○○●●○○

八言联平仄规格,仄起大都是四四断句,或三五断句,如:

梅芯花开,香分座上;

○●○○ ○○●●

兰芽日长,秀毓阶前。

○○●○ ●●○○

回天地,琼田千顷绿;

○○● ○○○●●

漾东风,小苑万花红。

●○○ ●●●○○

八言联平起式:

酒能成事,酒能败事;

●○○● ●○●●

水可载舟,水可覆舟。

●●●○ ●●●○

九言联仄起句式: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

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

九言联平起句式:

塞翁失马,又岂知非福;

●○●● ●○○○●

郑人覆鹿,只浑欲是真。

●○●● ●○●●○

十言联大致采用四、六骈文体格式: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 ●●○○●●

阶崇万级,俯临千幛奇观。

○○●● ○○○●○○

十言以上的长联,除平仄要求外,每一断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也要协调。如下文例句的这副对联,除每个断句平仄协调外,上下联每一个字,平仄都很工稳。此地可停留,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

○ ○ ● ○ ● ●

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 ○ ●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

● ● ○ ● ○ ○

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 ● ○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它的历史源远流长,流传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根据使用的目的和场所的不同,对联分为寿联、挽联、婚联、装饰联、行业联等等,民间使用最多的则是春联-春节时张贴的对联,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贴春联就像吃饺子一样,已成我国春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对联看起来简单,但要写出一副好的对联是很不容易的,许多古时流传下来的经典对联,

都是作者千锤百炼的结晶。

对联与其他文学形式最大的不同就是讲究“对仗”。对仗是非常有讲究的,不仅字数要相同,更要句式相同,词性相对。同时要讲究“平仄”。好的对联几乎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对联的定义】

对联起源桃符,是一种对偶文学,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传统的对联小类相对,对仗比所谓诗对联工整。随着唐朝诗对联兴起,散文对联,排斥在外,称非主流对联。(对联又称作楹联)非主流对联指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的对联。

【对联之格律】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见《应用写作》1987年第1期《漫话对联》)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或驳其意。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联亦不可说不行。

祠堂落成对联大全

祠堂落成对联大全 农村祠堂落成对联大全,中国是一个昌兴儒家思想的国家,在儒家思想中,百行孝为先,因此,自古以来,中国的人们都有祭拜祖先供奉祖先的浓厚情节,这集中表现在祠堂中,下面是关于祠堂的对联,可用于祠堂落成使用~! 祠堂是汉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宗祠祭典代表着汉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 燕翼贻谋承后裔/凤毛齐美耀前人 乔木千枝思已本/长江成派溯清源 光前振起家声远/裕后遗留世泽长 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 树发千枝根共本,江水源同流万派。 祖德振千秋大业,宗功启百代文明。 敬恭明袖则笃其庆,昭穆列祖载锡之光。 休言别族与宗族,但道吾翁和若翁。二姓合龛对联 余地有亨泰,庆盛多吉祥。 土产无价宝,地生有道才。

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 百年树德,奕代流芳。绳其祖武,佑我后人。 昭假烈祖,佑启后人。蒸尝勿替,祀事孔明。 心诚则灵,意虔便安。奉先思孝,敦族言欢。 孰事有恪,明德维馨。春秋匪懈,继序不忘。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德行。万叶荐余庆,千龄光本支。 衣冠陈俎豆,礼乐荐馨香。恭敬节让明礼,语默动静其诚。 子孙亦以为序,昭穆不失其伦。福星高照栋宇,礼乐幸来紫阁。 富贵贵在创业,幸福福于劳动。本支百世不易,蒸尝万古如斯。 元吉光耀在上,福禄繁荣来成。 宗功丕著钟麟趾,祖泽长绵起凤毛。 一脉源流先世泽,满堂酝酿太和春。 敬恭诚则笃其庆,昭格明戴赐之光。 泽及后裔典万古,姻怡乡党俎千秋。 保民子而民欢乐,宁尔裔则尔炽昌。 聪听祖考之懿德,思贻父母以令名。 惟籍葵忱修俎豆,敢凭明德荐馨香。 乃圣乃神监有赫,维宗维袒启无疆。 匡扶民物昭千古,燮理阴阳障一方。

2021年对联的形式特点

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就本质而言,对联是有历史性、政治性、时代性和审美属性的一种文体形式。认识这一点对写作对联创出新意很有帮助。对联又有其特殊的外在形式,掌握其形式特点很重要,具体来讲,对联形式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上下两联数字相等,长短一致对联由上下联组成,上下联又分别可以称作出句,对句。有的对联还有横批,也叫横额。横批就好象是对联的题目一样,同对联内容相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对联无论长短,对上下两联而言字数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不能一个字数多,一个字数少。再长的对联也是这样。需指出的是对联不管多短多长,何为上联,何为下联,要搭配好,一般次序不宜颠倒。另外,对联写作的长短一般视所挂的地方的需要而定。(二)上下两联要求对称具体来讲就是上下两联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词与词之间所构成的关系也需一致,要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另外要求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数字对数字。 当然有的对联要求也不十分严格,只要词性,结构基本相对就行了,这种对联叫宽式对。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里“蝉”对“鸟”、“林”对“山”是名词对名词;“愈”对“更”是副词对副词;“静”对“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噪”对“鸣”是动词对动词;“蝉噪”对“鸟鸣”是主谓相对;“林愈静”对“山更幽”也是主谓相对。同时两句话的意思又分别是由一种因果关系构成的,这是两联对仗工整的句子。又如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这是一句宽式对,上下联的词性都不相对,物名之间也不构成对应关系。 (三)上下两联要求平仄相对平仄即从声调、节奏、韵律方面讲。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偶句不同,不必押脚韵,但必须分节奏,调平仄。 对联要有节奏感,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节奏感在对联中是重要的,不论是五字联、七字联,都需节拍谐调,长短强弱不能乱。长对联是由许多短句组成的,其节拍可依据短句的要求而要求。对联要注意平仄相对,遵守“上仄下平”的规则。即上句最末一字要用仄声字,下句最末一字要用平声字。这里平仄是词诗格律中的术语。在古汉语中,四声为“平、上、去、入”。今天的阳平阳平相当于“平”,上声去声相当于“仄”。而古汉语的入声字是分别派入到现代汉语的四声之中了,入声字归入仄”。过去人们流传这样一个口决叫“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就是说,上下联相应的字平仄要相对,每句的第一三五个字可以不受限制,而第二四六三个字则必须按照平仄格式,要平仄分明。平仄的基本句式有以下几种三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四言句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五言句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七言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掌握好对联的平仄和它的分布规律非常重要。仄声字具有短促有力的特点,平声字具有舒缓悠长的特点,故平仄的交替安排,往往可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产生轻重、抑扬、回旋的音乐美。如海阔凭鱼跃(仄仄平平仄) 天高任鸟飞(平平仄仄平)又如柳绿千山秀(平平仄仄平平仄) 风和万水欢(仄仄平 平仄仄平) 1

中华传统文化对联

中华传统文化对联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对联》的内容,具体内容:对联,是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热门的上联:红日出林海;下联:春光追... 对联,是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的 上联:红日出林海;下联:春光追鸟音。 上联:红日千秋照;下联:神州万载春。 上联:红雨桃千树;下联:绿风柳十围。 上联:花开春富贵;下联:竹报岁平安。 上联:花开春富贵;下联:竹报岁平安。 上联:花沐春雨艳;下联:福依党恩生。 上联:花随春意发;下联:富自政通来。 上联:花香春正好;下联:燕语日初长。 上联:华文春日丽;下联:瑞色紫云高。 上联:华屋辉生壁;下联:春山绿到门。 上联:华屋辉生壁;下联:春山绿到门。 上联:化雨千山果;下联:和风万树花。 上联:欢歌遍华夏;下联:春色满神州。

上联:欢歌飘四海;下联:妙舞颂三春。上联:黄金新岁月;下联:锦绣好前程。上联:黄莺鸣翠柳;下联:紫燕剪春风。经典的 上联:鸡鸣万户晓;下联:鹤舞一年春。上联:江山千古秀;下联:日月一时新。上联:江山千古秀;下联:社稷万年春。上联:江山千古秀;下联:天地一家春。上联:江山添秀色;下联:大地发春华。上联:江山无限好;下联:祖国万年春。上联:好景年年好;下联:新春岁岁新。上联:和风吹绿柳;下联:时雨润春苗。上联:和风吹绿柳;下联:时雨润春苗。上联:和光生柳叶;下联:春色泛桃花。上联:河清庆有目;下联:海晏乐无垠。上联:江山增润色;下联:祖国普春光。上联:阶前生百福;下联:檐下纳千样。上联:阶前生紫气;下联:帘外度春风。上联:金缕春溢彩;下联:玉雕雪迎祥。上联:锦绣山河美;下联:光辉大地春。上联:锦绣山河壮;下联:缤纷春色娇。上联:九陌连灯影;下联:千门庆月华。

祠堂对联大全通用

祠堂对联大全通用 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 树发千枝根共本,江水源同流万派。 祖德振千秋大业,宗功启百代文明。 敬恭明袖则笃其庆,昭穆列祖载锡之光。 休言别族与宗族,但道吾翁和若翁。二姓合龛对联余庆堂联

余地有亨泰,庆盛多吉祥。 土产无价宝,地生有道才。 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 氏族联 百年树德,奕代流芳。绳其祖武,佑我后人。昭假烈祖,佑启后人。蒸尝勿替,祀事孔明。心诚则灵,意虔便安。奉先思孝,敦族言欢。

孰事有恪,明德维馨。春秋匪懈,继序不忘。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德行。万叶荐余庆,千龄光本支。 衣冠陈俎豆,礼乐荐馨香。恭敬节让明礼,语默动静其诚。 子孙亦以为序,昭穆不失其伦。福星高照栋宇,礼乐幸来紫阁。 富贵贵在创业,幸福福于劳动。本支百世不易,蒸尝万古如斯。 姓氏宗祠四言通用对联(任何姓氏通用,下同)

长绵世泽;衣冠百世;春秋匪懈;昭假烈祖;绳其祖武;慎终追远; 丕振家声。俎豆千秋。继序不忘。佑启后人。贻厥孙谋。积厚流光。 百年树德;绳其祖武;蒸尝勿替;心诚则灵;奉先思孝;孰事有恪; 奕代流芳。佑我后人。祀事孔明。意虔便安。敦族言欢。明德维馨。 姓氏宗祠五言通用对联 千枝归一本;世代源流远;礼乐家声远;典祀千年重;宗祖规模远;

万派总同源。孙枝奕祀长。诗书世泽长。绵延百世昌。儿孙绍述长。 祖功垂福泽;祖功垂福泽;涧溪毛可荐;蒸尝酬祖德;福田宗祖种; 宗德布春光。宗德衍家声。黍稷德惟馨。昭穆序人伦。心地子孙收。 仁义礼智信;万叶荐余庆;衣冠陈俎豆; 忠孝节德行。千龄光本支。礼乐荐馨香。 姓氏宗祠余庆堂五言通用对联

对联的形式特点

对联的形式特点 就本质而言, 是有历史性、政治性、时代性和审美属性的一种文体形式。认识这 一点对写作对联创出新意很有帮助。对联又有其特殊的外在形式, 掌握其形式特点很重要,具体来讲,对联形式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上下两联数字相等,长短一致对联由上下联组成,上下联 又分别可以称作出句,对句。有的对联还有横批,也叫横额。横批 就好象是对联的题目一样,同对联内容相关,起画龙点睛的作 用。对联无论长短,对上下两联而言字数都是一样的,也 就是说不能一个字数多,一个字数少。再长的对联也是这样。需指 出的是对联不管多短多长,何为上联,何为下联,要搭配好,一般 次序不宜颠倒。另外,对联写作的长短一般视所挂的地方的需要而定。(二)上下两联要求对称具体来讲就是上下两联要名词 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词与词之间所构成的关系也需一致,要 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另外要求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数字对数字。当 然有的对联要求也不十分严格,只要词性,结构基本相对就行了, 这种对联叫宽式对。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 幽。这里“蝉”对“鸟”、“林”对“山”是名词对名词;“愈”对“更”是副词对副词;“静”对“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

“噪”对“鸣”是动词对动词;“蝉噪”对“鸟鸣”是主谓相对;“林愈静”对“山更幽”也是主谓相对。同时两句话的意思又分别是由一种因果关系构成的,这是两联对仗工整的句子。又如: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 朝。这是一句宽式对,上下联的词性都不相对,物名之间也不构成对应关系。(三)上下两联要求平仄相对平仄即从声调、节奏、韵律方面讲。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偶句不同,不必押脚韵,但必须分节奏,调平仄。对联要有节奏感,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节奏感在对联中是重要的,不论是五字联、七字联,都需节拍谐调,长短强弱不能乱。长对联是由许多短句组成的,其节拍可依据短句的要求而要求。对联要注意平仄相对,遵守“上仄下平”的规则。即上句最末一字要用仄声字,下句最末一字要用平声字。这里平仄是词诗格律中的术语。在古汉语中,四声为“平、上、去、入”。今天的阳平阳平相当于“平”,上声去声相当于“仄”。而古汉语的入声字是分别派入到现代汉语的四声之中了,入声字归入仄” 。过去人们流传这样一个口决叫“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就是说,上下联相应的字平仄要相对,每句的第一三五个字可以不受限制,而第二四六三个字则必须按照平仄格式,要平仄分明。平仄的基本句式有以下几种:三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四言句:平平仄

对联的几种形式

对联的几种形式 联绵对 读心心已死,问月月独明。 本句中,第二第三字是重字,即名为联绵对。上句如此,下句亦然。句首句尾重字不在此列。 联绵又作连绵。什么叫做连绵?本来的意思是一种两个音节连缀成义面不能分割开的词——即指单纯词——如:饕餮、犹豫、仿佛、彷徨,都是不能分开解释的由两个音节组成的单纯词。这格用“联绵”两字,显然与“连绵词”意义无关。连绵词有很多,比如:朝朝、夜夜、灼灼、菁菁、赫赫、辉辉、汪汪、落落、索索、萧萧、穆穆、堂堂、巍巍、诃诃,如此之类名联绵对。这一格便是修辞格中的连续反复格,即由可独立运用的和解释的、意义同一的单音调,连着运用,即属此格。曾经有人把此格称为“巧变对”,但从所举的诗例看,“巧变对”不是这一格,而应是“双拟对”这一格。例:“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笑水声中。”“有时三点二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谈到双拟对,下面简单说下。双拟对。 雨骤雨添色,风来风裹声 双拟对,就是一句之中所论。假设第一字是雨,第三字

亦是雨,二雨拟第二字,下句亦然。如此之对名双拟对。 例:夏暑夏不衰,秋荫秋来归;炎至炎难却,凉消凉亦追。 “拟”的意思是似,比。意指第一第三两个重复出现的字,字义基本相同,所以也以意思相同的两个字去对,故称“准拟成对”。这一格相当于修辞中的“间隔反复格”。交络对我们的习惯叫法是交股对,股俗指腚股。其实古人定义名称时候,都很生动形象,嵌字格可见一斑。 举例: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 “少”应对“多”,“密”应对“疏”,现以“密”对“多”,以“少”对“疏”,故是参差成对。此例中上联第四字对应下联第七字,上联第七字对偶下联第四字,谓正交股。 又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髻耸巫山一段云。 “六幅”应对“一段”,“湘江”应对“巫山”,现在作交络状成对,平仄谐调,意义不损。此谓搓对,这两个例子,可以较清楚的说明交络对(磋对,参差对)的含义了。再举一例:“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按理是“舳舻”对“风潮”,“利涉”对“来往”,倘不通变,调换过来,平仄不谐;参差一下,平仄既谐,意义不损。由于通变,故增此一格。由此也足见古人十分讲究对仗,但更要做到决不以辞害意。这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 当然也有很多偏例,例如下面这个:

借助春联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借助春联,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好地培植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以春联为切入口,开展学春联、用春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从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多渠道收集春联,感受祖国文化丰富的文化底蕴 春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精粹,它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学春联之前,我引导同学们多渠道收集有关春联的知识。有的利用图书馆查阅春联知识,有的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有的采访长辈。 通过多渠道的收集,同学们都有了收获。有的同学说:“我了解到春联始于五代,兴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春联最早叫‘桃符’,春联亦称‘门对’、‘春贴’,是对联的一种,因为在春节时张贴,所以称为‘春联’”。有的说:“春联语言简练,无论是咏物言志的,还是写景抒情的,都能给人思想启迪,让人感受到艺术美,具有美妙无穷的语言魅力。”有的说:“我采访了长辈,了解到春节贴春联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习俗,春联中洋溢着春意,蕴含着祝福,表达人们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和继往开来的奋发精神。”还有的说:“我知道了上联应该贴在门户右边,下联贴在左边。下次我贴春联就不会贴错了。” 二.多形式欣赏春联,焕发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为了让同学们真正地感悟春联的精妙,感受春联所蕴含的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我在课堂中引导同学们诵读春联,品味春联,焕发了同学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在活动中,同学们反复吟读玩味“雪里江山美花间岁月新”,感悟到上联下联对仗的工整,“雪”对“花”,“里”对“间”,“江山”对“岁月”,“美”对“新”,从而体会到春联的语言美。

家族祠堂经典对联大全

家族祠堂经典对联大全 神龛联 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 树发千枝根共本,江水源同流万派。 祖德振千秋大业,宗功启百代文明。 敬恭明袖则笃其庆,昭穆列祖载锡之光。 休言别族与宗族,但道吾翁和若翁。二姓合龛对联 余庆堂联 余地有亨泰,庆盛多吉祥。 土产无价宝,地生有道才。 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 氏族联 百年树德,奕代流芳。绳其祖武,佑我后人。 昭假烈祖,佑启后人。蒸尝勿替,祀事孔明。 心诚则灵,意虔便安。奉先思孝,敦族言欢。 孰事有恪,明德维馨。春秋匪懈,继序不忘。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德行。万叶荐余庆,千龄光本支。 衣冠陈俎豆,礼乐荐馨香。恭敬节让明礼,语默动静其诚。 子孙亦以为序,昭穆不失其伦。福星高照栋宇,礼乐幸来紫阁。富贵贵在创业,幸福福于劳动。本支百世不易,蒸尝万古如斯。元吉光耀在上,福禄繁荣来成。 宗功丕著钟麟趾,祖泽长绵起凤毛。 一脉源流先世泽,满堂酝酿太和春。 敬恭诚则笃其庆,昭格明戴赐之光。

泽及后裔典万古,姻怡乡党俎千秋。 保民子而民欢乐,宁尔裔则尔炽昌。 聪听祖考之懿德,思贻父母以令名。 惟籍葵忱修俎豆,敢凭明德荐馨香。 乃圣乃神监有赫,维宗维袒启无疆。 匡扶民物昭千古,燮理阴阳障一方。 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 雨顺风调四时无害,民安物阜一视同仁。 必有丰年人耕禹甸,贻尔多福家戴尧天。 祖则无私无为善长,宗能秉公师作明神。 是训是行赞乃祖武,有典有则贻劂孙谋。 礼以待人恭以致昌,优然见位忾然闻声。 有德可久有功可大,致悫则著致爱则存。 保障一方功昭禾麻菽麦,兴隆四序德遍动植飞潜。 灵通本乎聪明山川并寿,显应由于正直人物增辉。 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德为绳祖宗恩当报当酬。 德叶南离饮食烹调有赖,厨称东道善恶彰昭无私。 萃子孙于一堂序昭序穆,祀祖宗于百代报德报恩。 燮理阴阳不过替天行道,参赞化育无非代地施恩。 百族重四民士农工商各归本业,两房源一脉伯叔兄弟须念同胞。何须溯赵钱孙李周非一脉正宗,实只求工农商学兵能五体同心。仲光滔华振志万承有元堂世运,和平忠美瑞深开业积德并传朝。高天厚地献奇星斗图书山水画,光宗耀祖垂训衣冠礼乐圣贤言。宗祠对名山左青龙右白虎祥瑞上腾万丈焰, 门前环古水襟东江袖西洲彩练直涌百川雄。

对联的正确写法

对联的正确写法 论及对仗之方法,不论选择何种对仗形式,皆必须注意如何构思,如何用字、措词、造句,诗意方能贯串。 其词意方面,有取其相对者,如:悲”对喜”、善”对恶”、新”对旧”等,有取其相似者,如天长”对地久”、父慈”对子孝”等,有取其相关者,如江风”对海雾”、狂风”对骤雨”、珊瑚”对玳瑁”、青草地”对白云天”等。 然词性方面,宜取其相同者方能成对。 我国文法上之词性,共分九种,称之为九品词”。 其中名词、代名词为实字类,其它动词、状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叹词、助词等为虚字类。 亦有将动词与状词列入实字类者。 诗中所用以名词、代名词、动词、状词居多,副词、介词、连词较少,至如叹词与助词等则更少。 对偶即是一联两句之中,其句型与词性之排列相同也。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状词对状词。 且其词句之组成型态,亦应相同。 如单字词与单字词相对,双字词与双字词相对,三字词与三字词相对等。 于今且将前人常用之对法,举其可为模范者,说明于下,以为初学者之参考。

一、实字对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杜甫: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中对仗以实字居多,故称为实字对”。 二、虚字对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诗中对仗以虚字居多,故称为虚字对”。 三、错综对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之八)柳絮打残连夜雨,桃花吹散五更风;此种对法,即前章所谓之倒装句”法。 四、连珠对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王绩:野望)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杜甫:滟滪)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杜甫:暮归)此即迭字”对法。 五、人物对黄公石上三芝秀,陶令门前五柳春;欲舞定随曹植马,有情应湿谢庄衣;对中以人物”之典故为主轴。 六、鸟兽对玄豹夜寒和露隐,骊龙春暖抱珠眠;旅梦乱随蝴蝶散,离魂潜逐杜鹃飞;诗中对仗以鸟兽”为主轴。 七、数目对百年莫惜千回醉,一盏能销万古愁;有时两点三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八、巧变对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此即重出句法之对(亦即张正体氏所谓之拱璧对”者)九、隔句对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

关于中国汉字的对联

关于中国汉字的对联 导语: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以下是小编整理关于中国汉字的对联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上联:檐下蜘蛛一腔丝意 下联:庭前蚯蚓满腹泥心 注释:「丝」谐「私」。 「泥」谐「疑」,方言读音。 上联:因荷而得藕 下联:有杏不须梅 注释:荷「何」,藕「偶」。 杏「幸」,梅「媒」。 上联:昨夜敲棋寻子路 下联:今朝对镜见颜回 注释:子路,即孔子的弟子,又可解为「棋子的路数」。 颜回,即孔子的弟子,又指「面颜的真容」。 上联:孔子生于舟末 下联:光舞起自汉中 注释:舟「周」。 舞「武」。 上联:和尚挑水两膀尽是汗淋 下联:尼姑栽秧双手按插布阵

注释:「按插」谐「按察」,「布阵」谐「布政」。 「尽是」谐「进士」,「汗淋」谐「翰林」。 上联: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下联: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注释:「橹速」谐「鲁肃」,「帆快」谐「樊哙」。 「笛清」谐「狄青」,「箫和」谐「萧何」。 上联:塔内点灯层层孔明诸角亮 下联:池中栽藕节节太白理长根 注释:诸葛亮字孔明。 李太白字长庚。 上联:泥肥禾尚瘦 下联:晷短夜差长 注释:「晷」音鬼。上联的意思是:泥土肥沃,但禾苗仍然瘦弱。下联的意思是:太阳在天上的时间越来越短,日夜的时差越来越长。若以谐音读此联,则变成:尼肥和尚瘦鬼短夜叉长 上联:师姑田里挑禾上 下联:美女堂前抱绣裁 注释:上联为祝枝山所出,下联为沈石田所对。「禾上」谐音「和尚」,「绣裁」谐音「秀才」。 上联:山童采栗用箱承,劈栗扑簏 下联:野老卖菱将担倒,倾菱空笼

注释:此联之妙,在于末四字既关含义,又是象声。 上联:贾岛醉来非假倒 下联:刘伶饮尽不留零 注释:明代唐伯虎与张灵,饮酒整日,俱醉,遂对此联。酒喝得一干二净,人也真个倒也倒也。贾岛、刘伶,俱为善饮者。此联好做酒店招牌。 上联:细羽家禽砖下死 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 注释:检举风坠鹊巢,二三子连柯及地; 雨打猿穴,众诸猴戴露朝天。(.) 此为上联的又一面目,惟以“诸猴”谐“诸侯”与上联反

祠堂对联大全

祠堂对联大全万叶荐余庆;千龄光本支 衣冠陈俎豆;礼乐荐馨香 长绵世泽;丕振家声 衣冠百世;俎豆千秋 昭假烈祖;佑启后人 绳其祖武;贻厥孙谋 慎终追远;积厚流光 百年树德;奕代流芳 奉先思孝;敦族言欢 孰事有恪;明德维馨 春秋匪懈;继序不忘 绳其祖武;佑我后人 昭假烈祖;佑启后人 蒸尝勿替;祀事孔明 心诚则灵;意虔便安 千枝归一本;万派总同源 世代源流远;孙枝奕祀长 礼乐家声远;诗书世泽长 典祀千年重;绵延百世昌 丁兰刻木思亲孝;孟母断机教子贤 千百年祖宗如在;亿万世子孙同荐 不忘孝友为家政;还冀诗书著祖鞭 以燕以翼宏堂构;孔惠孔时洁蒸尝 水源木本承先泽;春露秋霜展孝思 百代孝慈山仰泰;万年支派水流东 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 树发千枝根共本;江水源同流万派 祖德振千秋大业;宗功启百代文明 宗功丕著钟麟趾;祖泽长绵起凤毛 一脉源流先世泽;满堂酝酿太和春 敬恭诚则笃其庆;昭格明戴赐之光 泽及后裔典万古;姻怡乡党俎千秋 保民子而民欢乐;宁尔裔则尔炽昌 春秋享祀来格;祖宗明命如闻 昭穆明其礼教;俎豆荐以馨香

祖灵穆平不远;旧德焕若其新 祖宗凭依在德;子孙对越惟诚 春露秋霜崇祀典; 秋霜春露怀先泽; 先祖是皇礼莫愆。银台秉烛烛生花。 父慈子孝笃伦常。霞蔚云蒸启后人。 俨若思孝孙在庆; 祖功宗德流芳远; 元吉光耀在上;福禄繁荣来成 恭敬节让明礼;语默动静其诚 子孙亦以为序;昭穆不失其伦 福星高照栋宇;礼乐幸来紫阁 富贵贵在创业;幸福福于劳动 本支百世不易;蒸尝万古如斯 丁兰刻木思亲孝;千百年祖宗如在。 不忘孝友为家政;水源木本承先泽。 孟母断机教子贤。亿万世子孙同荐。 还冀诗书著祖鞭。春露秋霜展孝思。 百代孝慈山仰泰;以燕以翼宏堂构; 先代贻谋由德泽;孝友传家绳祖武; 万年支派水流东。孔惠孔时洁蒸尝。 后人继世翼孙谋。诗书礼乐尽修齐。 孝孙弟恭皆学问; 金鼎焚香香结彩; 长绵世泽;衣冠百世春秋匪懈;昭假烈祖绳其祖武;慎终追远丕振家声;俎豆千秋继序不忘;佑启后人贻厥孙谋;积厚流光百年树德;绳其祖武蒸尝勿替;心诚则灵奉先思孝;孰事有恪奕代流芳;佑我后人祀事孔明;意虔便安敦族言欢;明德维馨。

对联平仄规则

对联平仄规则 (2007-09-08 07:57:44) 转载 分类:对联知识 对联是中国古老表意文字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那么,平仄又是对联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要出好联和对好联,就必须掌握平 仄,没有平仄,也就没有对联一说了:不懂平仄,对联也无从谈起;不讲平仄,决不是对联.说到掌握平仄,还是有规律,有方法的. 一,要了解平仄,就要先学习基本功.主要掌 握<声律启蒙>,这是很有必要的."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训蒙骈文>中,"天转北,日升东.东风淡淡,小日蒙蒙.野桥霜正 滑,江路雪初融......"这些是学习对联者应该掌握的,从中可以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特别是<训蒙骈句>词语平仄,对仗工整,对于对联修辞组句有很大的帮助.可能有的文友认为,对联只要有文字功底,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就可以了.其实这仅仅是学好对联的必然条件,但还必须真正了解平仄的基础知识,没有了平仄制作对联就无从谈起. 二,要运用平仄,就应该掌握平仄的框架.秃笔在1992年<对联和楹联异同的探讨>一文中,曾谈到对联的平仄源于律 诗,而又区别于律诗,因为律诗只有五言,七言,而对联在长期的发展中吸收了词曲的长短句逗等格律.律诗成为格式化 了,而对联的句式,音节则比较活,比律诗平仄的运用更加活跃. 一、句中平仄规则(以上联为例)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八言及八言以上的的平仄视节奏而定。 受唐代以来律诗的影响,五言、七言句更多使用括号中的平仄格式。 二、句脚平仄规则(正格,以上联为例) (最后两句句脚平仄不相同为正格) 每边一句:仄 每边两句:平仄 每边三句:平平仄 每边四句:仄平平仄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我们在对联时长用到的格式基本框架还有: 四字联: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五字联: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或者: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六字联: 仄仄平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 七字联: 平仄仄平平仄仄

关于对联传统文化

关于对联传统文化 去年在接近期末的一节课上,“小书法家”陈莞灵同学谈起春节前要和家人一起卖对联,他接下来的疑问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注意:春节就快到了,为什么家家户户要贴对联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对他这一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发言,很多同学表示不了解,但同时也显得兴致勃勃。 一.借助兴趣,制定计划同学们的发言让我心里一动:这不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吗?于是我趁机对同学们说:对联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但你们对于对联知道多少呢?听了我的话,同学们低头陷入沉思。我接着说:“咱们就组织一次关于对联的综合实践活动吧,让大家一起去感受对联这一独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家一致说好,于是“了解对联,感受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就这样被确定下来了。说做就做,在新学期初大家就商量要好好完成这一实践主题,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进行对联探究活动,并在学期末拿出自己的成果进行展示。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组合分组,自行选定组长。分组后开始讨论小组分工,经过各小组热烈的讨论,然后归类整理,生成了4个小主题,分别是对联的常识、对联的搜集、对联的创制以及对联的书写。 二.传授技巧,提供支持要很好地完成这个调查工作,同学们必须先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巧,所以在调查活动开展

之前,我尽量帮助大家做好参与调查和整理的准备。 1、进行安全教育和纪律教育,保证同学们外出活动时的安全。 2、装备好知识技能,培训大家对资料进行正确的搜集、整理、分析、归纳。比如我会给大家归纳获取信息的途径:⑴上网查资料;⑵图书馆找资料;⑶到书店买有关对联的书籍;⑷访谈村上写对联的人或老师;⑸把人家贴在门上的对联写下来;⑹请专家作讲座;⑺打电话给亲戚、朋友;⑻网上论坛。 3、配备小组指导老师,请班上其他科任老师帮忙指导。 4、做好采访技巧方面的培训以及准备好相关设备如相机、录音机和笔记本等。三.分组协作,深入调查接着就要进行实质性的调查活动了,4个小组4个小主题,各小组民主推选组长及选择自己喜欢的指导教师,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根据自身情况制订详细的活动计划,并按计划有秩序地行动,以下便是各小组具体的实践内容: 对联常识组:目的:了解对联的过去和现在,了解对联的形式、类型和特点。具体内容:⑴调查访问:访谈有关的老师,采访社区写对联的人或自己的亲人;⑵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查找资料;⑶整理和讨论收集到的资料,并完成表格。 对联搜集组:目的:搜集自己家附近的对联及对联故事,并将搜集到的对联分类整理成册。具体内容:⑴到家附近的

对联的格式.

对联的格式 2019-01-01 一、款式、布局、称谓 如写春联、婚嫁联等即兴之作,只需讲究字体的布局就可以了,首先字要端正、大方, 。联字是给人看的,且不可不负责任、任意去写。字体应以正楷、行书、隶书为宜,行草、草书则不宜使用。另外,左右布局要一致,字的疏密要得当,不要上联疏、下联密,更不要上联写正楷,下联写行书。 写居室联、书斋联等,特别要讲究款式,如果把款式搞错,不但看着不舒服,而且视为对求联者的不尊重。 下面详细说明有关上、下款的布局、称谓。 1.上款 上款的内容有三:名字、称谓、联语,次序是名字居前、称谓次之、联语居后。 上联写受者的名字,受者如果是团体,则属团体之名,如果是送一商店开业,对联的上款可书“××商店新张之喜”。如送朋友母丧,则不书友母之名而书友姓及母家之姓,友姓下书一“母”字,“母”字及乃书称谓。例如:“张母杨夫人千古”。这类的款式是普通的写法,还有另一种写法,即均写称谓:如“世伯父马大人仙逝”,即前部分为挽者对死者的称谓,下半句是死者自己的身份。 对联中贺、挽联等的称谓与书信同。如赠男友的对联,可称“先生”、“仁兄”,如是同学,可称“学兄”,也可称“学友”,如给女友,则称“女士”。 现将一般关系称谓和常用亲属称谓列之如下: 一般关系称谓 是何种关系称呼对方自称 朋友的父亲 朋友的母亲 朋友的子女

朋友的亲戚 师生 老师或师傅之妻 老师的父亲 父亲的祖父毋 父亲的父母 母亲的父母 祖父的兄嫂 妻子的父母 母亲的姐夫、妹妹 哥哥的妻子 姐姐的丈夫 伯父、叔父的儿子姑、舅、姨的女婿 妻子的哥哥 妻子的姐夫 父亲的表兄弟 母亲的表兄弟 母亲的表姐妹 妻子的祖父毋 妻子的姨父母 子的.岳父 女的家翁令尊(世伯) 令堂(世伯母)

对联的形式特点

就本质而言,对联是有历史性、政治性、时代性和审美属性的一种文体形式。认识这一点对写作对联创出新意很有帮助。对联又有其特殊的外在形式,掌握其形式特点很重要,具体来讲,对联形式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上下两联数字相等,长短一致对联由上下联组成,上下联又分别可以称作出句,对句。有的对联还有横批,也叫横额。横批就好象是对联的题目一样,同对联内容相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对联无论长短,对上下两联而言字数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不能一个字数多,一个字数少。再长的对联也是这样。需指出的是对联不管多短多长,何为上联,何为下联,要搭配好,一般次序不宜颠倒。另外,对联写作的长短一般视所挂的地方的需要而定。(二)上下两联要求对称具体来讲就是上下两联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词与词之间所构成的关系也需一致,要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另外要求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数字对数字。当然有的对联要求也不十分严格,只要词性,结构基本相对就行了,这种对联叫宽式对。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里“蝉”对“鸟”、“林”对“山”是名词对名词;“愈”对“更”是副词对副词;“静”对“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噪”对“鸣”是动词对动词;“蝉噪”对“鸟鸣”是主谓相对;“林愈静”对“山更幽”也是主谓相对。同时两句话的意思又分别是由一种因果关系构成的,这是两联对仗工整的句子。又如: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这是一句宽式对,上下联的词性都不相对,物名之间也不构成对应关系。(三)上下两联要求平仄相对平仄即从声调、节奏、韵律方面讲。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偶句不同,不必押脚韵,但必须分节奏,调平仄。对联要有节奏感,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节奏感在对联中是重要的,不论是五字联、七字联,都需节拍谐调,长短强弱不能乱。长对联是由许多短句组成的,其节拍可依据短句的要求而要求。对联要注意平仄相对,遵守“上仄下平”的规则。即上句最末一字要用仄声字,下句最末一字要用平声字。这里平仄是词诗格律中的术语。在古汉语中,四声为“平、上、去、入”。今天的阳平阳平相当于“平”,上声去声相当于“仄”。而古汉语的入声字是分别派入到现代汉语的四声之中了,入声字归入仄”。过去人们流传这样一个口决叫“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就是说,上下联相应的字平仄要相对,每句的第一三五个字可以不受限制,而第二四六三个字则必须按照平仄格式,要平仄分明。平仄的基本句式有以下几种:三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四言句: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五言句: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七言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掌握好对联的平仄和它的分布规律非常重要。仄声字具有短促有力的特点,平声字具有舒缓悠长的特点,故平仄的交替安排,往往可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产生轻重、抑扬、回旋的音乐美。

中国传统文化春联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春联作文 春节快到了,家里的大人们都忙着准备过节了。我也想为家里做些有意义的事,可是能干什么呢?正巧书法兴趣小组的老师在教我们写,那我就为家里写几副吧。 爷爷抬起头,摘下老花镜,冲我笑眯眯地说:“写春联?呵呵,不管有钱没钱,来副春联好过年!’慧慧,咱家今年的春联该由你来写了。”“好啊,”看着爷爷笑眯眯的眼神,我还真有点冲动,“来就来。” 爷爷给我拿来毛边纸,让我先练习,练好了再正式写在红纸上。 “写什么呢?爷爷?我可不会编对子。” “写什么?过年了,写些吉祥的话就行。” “吉祥话?”我挠着后脑勺,大脑飞速地转动。“有了!”我拿起笔,蘸满墨汁,在毛边纸上写下八个大字——“健健康康,和和美美。”写好后,我搁下笔,歪着头问爷爷:“爷爷,这样写,行吗?”爷爷仔细看了看我写的字,不住点头:“嗯,‘健健康康,和和美美。’不错,不错。这‘健’字笔画多,写得细;‘美’字的横画有变化……嗯,写得真不错!”

爷爷又指了指红纸,对我说:“慧慧,咱家门头宽,你这字呢,还小了点。要不,咱在这上下联中再加几个字,‘健健康康辞旧岁,和和美美迎新春’怎么样?” “行!爷爷。您老真是出口成章啊!” “哈哈,少拍马屁!那还不是爷爷写得多了,熟能生巧?” 爷爷帮我裁好红纸,折成八份,我捋起袖子,提起笔来,依着折痕在红纸上认认真真地写下了我生平的第一副对联——“健健康康辞旧岁,和和美美迎新春”。 这时,小姨家的小表弟冲了进来,见我在写对联,趴在桌边一阵猛看:“哇!慧慧表姐,你的字写得好棒哦!你也给我写一副对联吧。” 看着表弟那_脸羡慕的样子,我又回头看看爷爷。爷爷也微笑着点点头,我胸脯一挺,大声喊道:“好,就赏你一副吧!来,笔墨伺候!” 我一边折纸,一边想:“写什么呢……有了!”

祠堂对联大全字联

祠堂对联大全字联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祠堂对联大全11字联: 报德报功,爱祖时思心不斁; 春祀秋尝,遵万古贤礼乐圣; 春露秋霜,当思德业由先泽; 致诚致悫,敬神如在孝常存。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云蒸霞蔚,留得读书与后人。 要好儿孙,须从尊祖敬宗起; 堂势尊严,昭奕代祖功宗德; 勤俭持家,农工商贾各居业; 欲光门第,还自读书积善来。 孙支蕃衍,承万年春祀秋尝。 文章华国,祖考高曾乃慰心。 先代有贻谋,肇基端由勤俭; 守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 后人宜续绪,务本只在读耕。 教子孙两行正路,唯读唯耕。 溯祖德宗功,奕叶簪缨推望族; 别兰孙桂子,万年诗礼继先声。 百族重四民,士农工商各归本业; 两房源一脉,伯叔兄弟须念同胞。 仲光滔华振志,万承有元堂世运; 和平忠美瑞深,开业积德并传朝。 高天厚地献奇,星斗图书山水画; 光宗耀祖垂训,衣冠礼乐圣贤言。 何须溯赵钱孙李周,非一脉正宗; 实只求工农商学兵,能五体同心。 春露秋霜,正蕴藻流芳,苹蘩焕彩; 左昭右穆,喜宗枝蕃衍,灵爽式凭。 家肥则族肥,不外亲亲长长数大事; 祖远而听远,全凭子子孙孙一个心。 垂训一无欺,能安分者即是敬宗尊祖; 守身三自及,会吃亏的便为孝子贤孙。 忾乎闻、僾乎见,岂陈俎载牲,遂云来格; 属于毛、离于里,非修身慎行,何以飨亲。 宗祠对名山,左青龙、右白虎,祥瑞上腾万丈焰; 门前环古水,襟东江、袖西洲,彩练直涌百川雄。 富贵显然,必忠孝节义自任数端,方可无惭宗祖; 诗书美矣,但农工商贾各专一业,便非不肖子孙。

祖遗世泽长新,礼乐诗书先哲,燕冀须发扬光大; 宗留家声勿替,衣冠文物后裔,蝉联要继往开来。 穆元祀,礼莫愆,继祢、继祖、继高曾,孝思不匮; 屡丰年,岁其有,奉牲、奉盛、奉酒醴,明德维馨。 春有心于露,秋有心于霜,遵戴礼遗规,钦崇祀典; 父之贵者慈,子之贵者孝,式文公懿训,笃念伦常。 尊祖敬宗,岂专在黍稷馨香,最贵心斋明而躬节俭; 光肖裕后,诚惟是簪缨炳赫,自当家礼乐而户诗书。 士恒士,农恒农,工恒工,商恒商,族少闲民,便有兴隆气象; 父是父,子是子,兄是兄,弟是弟,门无乖气,方为孝友人家。 莫云遗泽不灵长,但大家饥有食,寒有衣,从容朝夕,便当思旧德; 岂必烦言多责备,亦只要孝于亲,弟于长,敦叙伦纪,即可谓亢宗。 几十年积德累仁,用宏堂构命之敬命之爱,以燕以冀惟曰曾孙有庆; 数百载煮葵烹枣,以洁蒸尝俾尔识俾尔昌,孔时孔惠实凭先祖是皇。 告大众听闻,今日做人儿孙,他年即人宗祖,落叶归根,也为自家留地步; 是吾曹责任,先当举其纪纲,后则详其条目,兴祠广祭,庶几奕祀有馨香。 小宗人仅千家,念析支分族仍共本源,害勿交让,利勿交争,仁义而已矣,孝弟而已矣; 大祭岁惟一举,极抒敬展诚不过信之,宿可用禴,享可用簋,玉帛云乎哉,钟鼓云乎哉。 ——佚名撰儒教祠堂建筑通用联

传统文化之关于对联的知识

传统文化之关于对联的知识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 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 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 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 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 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因为春联 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 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 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水准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 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 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 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能够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

祠堂对联大全

祠堂对联大全 长绵世泽;衣冠百世;春秋匪懈;昭假烈祖; 绳其祖武;慎终追远; 丕振家声;俎豆千秋; 继序不忘;佑启后人; 贻厥孙谋;积厚流光。 百年树德;绳其祖武; 蒸尝勿替;心诚则灵; 奉先思孝;孰事有恪; 奕代流芳;佑我后人; 祀事孔明;意虔便安; 敦族言欢;明德维馨。 千枝归一本;世代源流远。礼乐家声远;典祀千年重。 宗祖规模远;万派总同源。孙枝奕祀长。诗书世泽长。 绵延百世昌。儿孙绍述长。祖功垂福泽;祖功垂福泽; 涧溪毛可荐;蒸尝酬祖德; 福田宗祖种;宗德布春光。 宗德衍家声。黍稷德惟馨。昭穆序人伦。心地子孙收。 仁义礼智信;万叶荐余庆;衣冠陈俎豆;忠孝节德行。 千龄光本支。礼乐荐馨香。余地有亨泰;土产无价宝; 土能生万物;庆盛多吉祥。地生有道才。地可发千祥。 本支百世不易;礼乐绳其祖武; 名垂天地不朽;听聪祖考遗训; 春秋享祀来格;A尝万古如斯。 儒教供汉民族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场所被称为“宗祠”,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竺氏宗祠的对联,欢迎大家阅读。 诗书贻厥孙谋。神与日月同明。 吹笛宫人,遣归吏部;持杯仙女,引入天台:上联典指西晋阮孚,字遥集,阮咸的儿子,历官安东参军、黄门侍郎、吏部尚书。明帝有宫女宋B,善吹笛。明帝病重时,群臣谏宋B出宫,明帝经征求意见,把宋B嫁给了阮孚。下联典指东汉人阮肇,永平年间与刘晨同入天台山采药,迷路遇到两个仙女。仙女持杯把他二人引入山洞中,用胡麻饭招待他们。后依原路回家,子孙已经七代了。

思贻父母令名。祖宗明命如闻。 昭穆明其礼教;祖灵穆乎不远; 祖宗凭依在德;恭敬节让明礼; 子孙亦以为序;俎豆荐以馨香。 旧德焕若其新。子孙对越惟诚。 语默动静其诚。昭穆不失其伦。 中秋节人月两团圆的节日,关于中秋节对联有哪些?下面是由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中秋节的对联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福星高照栋宇;富贵贵在创业; 元吉光耀在上;礼乐幸来紫阁。 幸福福于劳动。福禄繁荣来成。 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日还乡。 丁兰刻木思亲孝;千百年祖宗如在。 不忘孝友为家政;水源木本承先泽。 孟母断机教子贤。亿万世子孙同荐。 还冀诗书著祖鞭。春露秋霜展孝思。 百代孝慈山仰泰;以燕以翼宏堂构; 先代贻谋由德泽;孝友传家绳祖武; 万年支派水流东。孔惠孔时洁蒸尝。 后人继世翼孙谋。诗书礼乐尽修齐。 孝孙弟恭皆学问; 金鼎焚香香结彩; 春露秋霜崇祀典; 秋霜春露怀先泽; 先祖是皇礼莫愆。银台秉烛烛生花。 父慈子孝笃伦常。霞蔚云蒸启后人。 俨若思孝孙在庆; 祖功宗德流芳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