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几种形式
对联的14种形式

对联的14种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联是一件很不可或缺的文化传统,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今日依然被广泛使用。
它在祝贺庆典时的使用是极为普遍的,而且它的形式也相当丰富,结构也比较复杂。
按照传统意义来说,对联俗称“和联”,一般由两句有关联的词语组成,上联和下联,互相印证,形成美妙的对照和对比。
而且,它通常是对喜怒哀乐及对生活和处世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最直接及时触动的。
鉴于这一背景,《对联的 14形式》是一份特别的研究,以深入分析和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联形式,不仅是其艺术、历史的价值,而且还研究了它们在社会及文化上的重要作用。
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对联,通常分为内联、外联、横联、竖联及悬挂联五种形式,并不是特别复杂。
其中,最常使用的前三种形式,也就是内联、外联及横联,也被称为三联、二联或一联,根据不同的形式,它们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正联、反联、正反联及三联。
正联通常采用内联的形式,即上联与下联意思相同;反联则采用外联的形式,上联与下联意思相反;正反联的上联与下联意思都不完全相同或相同;而三联形式则采用横联的形式,上联与下联意思不同,中间的一联则有一定的联系,既补充上联又补充下联。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文化习俗也随之发展壮大,形成了其他几种不同的形式,而《对联的14种形式》便是对这一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得来的产物。
这14种形式分别为:正联、反联、正反联、三联、横竖联、散联、平联、斜联、青联、悬联、回联、藏锦联、藏联和九宫联。
首先,正联、反联、正反联和三联,一部分是传统对联的模式,与上面介绍的原理一致,横竖联与正反联相似,只是在意思的表述上有所不同。
其中,散联是运用古诗词组成的,比如唐朝的苏轼、李白、杜甫等杰出诗人的诗句;平联是诗句形式比较平坦,结构简单;斜联是在横竖联的基础上,以斜体表达内容;青联意思上可以是对话,也可以通过两句话表达出一定的内涵;悬联是将青联的内容悬挂在一块板子上,即横联的形式,其形式比较复杂;回联以上下联相互补充,前后完整的手法表达出诗文的思想内涵;藏锦联是上下联的顺序调换,但意思不变;藏联使用诗歌式的押韵形式,比如四言句、七言句等;九宫联则是将9联词语放在一个九宫格中,结构复杂,意义表达更加完整,表达出更深刻、更加精辟的文学内涵。
对联的14种形式

对联的14种形式大家都知道,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文字文化,个性鲜明,寓意深远,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各种重大喜庆活动中备受重视。
由于中国文字的古老性和艺术性,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联的形式一直繁多而丰富,但其中最常见的形式只有14种。
第一种对联形式是四幅对联,也称为“四首”。
这种形式非常古老,历史悠久,它由四首有一定规律的诗句组成。
其结构是:上首-下首-上首-下首,上下首四句诗均有固定的韵脚押韵,是被认为最为严谨简洁的古风诗歌格式。
第二种对联形式是三幅对联,也称为“三首”。
它由三首有一定规律的诗句组成,其结构是:上首-中首-下首,中首为两句诗衔接古风和诗,上下两首必须押韵。
第三种对联形式是双幅对联,也称为“双首”。
它由两首有一定规律的诗句组成,其结构是:上首-下首,上下两首必须押韵,而且四句诗之间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境界、意境和主题的对应。
第四种对联形式是“醇香”,由两首有一定规律的诗句组成,其结构是:上首-中首,上首全部以“左醇”“右甘”结尾,而且两句诗之间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第五种对联形式是“双倾”,由两首有一定规律的诗句组成,第一首为两句,第二首也为两句,其结构是:上首-下首,上首以“左双”“右倾”结尾,而且两句诗之间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第六种对联形式是“长短”,由两首有一定规律的诗句组成,其结构是:上首-下首,上首以“左长”“右短”结尾,而且两句诗之间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第七种对联形式是“卷轴”,它由一首押韵的诗句组成,结构是:中首,这首诗以“左轴”“右卷”结尾,中首的前七个字与后七个字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第八种对联形式是“山河”,它由两首押韵的诗句组成,其结构是:上首-下首,上首以“左河”“右山”结尾,而且两句诗之间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第九种对联形式是“凤凰”,它由两首有一定规律的诗句组成,其结构是:上首-下首,上首以“左凤”“右凰”结尾,而且两句诗之间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

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一、关于对联书写格式所谓格式(或称款式、样式),就是指对联书写所表现的形态。
虽然简单讲,对联书法就是两行竖写的作品,但它们的表现形态并不完全一样,字面的排列也不尽相同。
就格式而言,笔者姑且把它归纳为以下四种:1、两张“条幅”式:条幅是竖行书写的长条作品,上下长,左右窄,呈竖式,是对联书写最为常见且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格式。
具体讲,“条幅”是指将整张宣纸竖着裁成两半,或裁成三个长条,尺幅呈横短竖长的形状。
它一左一右两边张贴、悬挂或镌刻。
由于实用对联一般文字较少(短则四五言,长则十几言),两边正文分别从上到下一行便可写完。
这种对联书法使用范围较为广泛,书斋、厅堂、楼宇、店铺、名胜古迹和展览最为常见(见某某某1)。
2、单张“中堂”式:中堂是较为宽大的条幅。
顾名思义,中堂一般挂在屋子客厅正面墙上的正中。
中堂是指整张宣纸书写的作品,通常情况下,宣纸的长宽比例为2:1,以竖式为准,整张宣纸的尺寸,有三尺、四尺、六尺、八尺等。
将整张宣纸竖式不用裁开,联文按左右两行写在一张纸上,竖着悬挂。
这种样式常见诸于居室布置、书法展览、书报杂志和网络(见某某某2)。
按照传统,对联的尺幅可以等同于中堂的尺幅(就宽度而言),也可以小于中堂的尺幅,但不可以大于中堂的尺幅。
上述条幅式属于单边一行(特指正文),左右形成一对,上联在右,下联在左,不可反置;中堂式属于单幅两行。
这两种格式一般适用于书写中短联。
3、“龙门”式:有的联文多则几十字,甚至百余字,书写这种长联就必须用“龙门”对格式加以处理。
龙门对的特征是:上下联至少是两行甚至数行,上联自右向左排列,下联相反,自左向右排列。
上下联行数相等,每行字数相等。
上下联的最后一行不能写满,必须留有足够的空位用于落款。
由于两支单联相向相隔,相互对称,形同一道双扇门,故俗称“龙门对”(见某某某3)。
采用这种格式,可以在整张宣纸上(按中堂式)书写,也可以裁成两张条幅式,分开书写。
对联的方法

对联的方法
对联是一种古老而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形式,通常由两句对偶的诗句构成,形式上要求平起平收,意义上要求对仗相映,通常用于庆祝节日、表达美好祝愿或赞美对象等。
以下是一些写对联的方法:
1. 对仗:对联的两句诗句要在意义上相对应,形式上要求对仗相映。
比如上联写“春风吹绿江南岸”,下联可以写“夏日荷开水中间”,这样就形成了对仗的效果。
2. 褒贬相映:对联可以通过褒贬的方式来进行表达,上联褒扬,下联贬损,或者反之。
这种方式可以使对联更加生动有趣。
3. 对景抒情:对联可以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感情来构成。
比如上联写“柳岸花明”,下联可以写“鸟语蝶舞”,这样可以展现出美好的景象和情感。
4. 用典:对联中可以使用典故、成语或古诗词来增加文化内涵和趣味性。
但要注意使用恰当,不要生搬硬套,以免突兀。
写对联需要一定的文学功底和灵感,可以多读经典对联,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和美好,灵感可能就在不经意间闪现。
在写作时,可以多尝试,多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对联写作水平。
书法对联 形式

书法对联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上下联分别竖书,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这是最常见的形式,适用于各种尺寸的对联。
2. 上下联一横一竖,交替排列,整体呈矩形。
这种形式比较新颖,适合在室内悬挂。
3. 上下联平行书写,长度一致,类似于条幅。
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书写较长的对联。
4. 左右两联分别书写,上联居右,下联居左,与传统的对联形式相呼应。
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书写内容较为
传统或古典的对联。
5. 上联居中,下联位于左侧,整体呈矩形。
这种形式比较少见,但也有一些书法家选择这种形式来创作对
联。
无论选择哪种形式,都需要注意上下联的对应关系,保持整体的美观和协调性。
同时,在书写时也需要注意字体的大小、笔画的粗细、字距和行距等细节问题,以使整体效果更加完美。
对联种类及举例说明

对联种类及举例说明对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无论在中国还是海外华人社区,都有广泛的应用和传承。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联不仅恰如其分地表达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而且在造型和字形上也有着别具一格的独特之处。
本文将对对联的种类和举例进行阐述,以期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千年古老文化珍品。
一、音韵对联音韵对联,是指由两个语意相反、音韵相同的对联组成的。
这种对联运用了汉字的发音和韵律,使得整个对比更富有优美和活力。
其中比较经典的有:“鱼跃龙门、虎啸猛山”、“梦断岳阳楼、情散洛阳烟”。
二、意义对联意义对联,是指由两个语意相同、结构相对称,但所用字形不同的对联组成的。
这种对联虽然没有运用到汉字的音韵,但更多地从汉字的图形和象形入手,表达出深刻的意义和感受。
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黄河之水、不可挽回;东流去,便西去”。
三、形式对联形式对联,是指由两句形式相对称、意义相似或对比明显的对联组成的。
这种对联讲究起承转合,形式上各种花样繁多,常见的有联起双十字形状或山水楼阁形状的对联。
比较了不起的有:“身轻如燕、步似飘莲;前程无畏、志向远扬”。
四、反义对联反义对联,是指由两个意义相反,但表面形式相对称的对联组成的。
反义对联写作方法独特,需要以同一主题进行表述,并用相反的语言形式进行表现,这种对联的用意和音韵对联类似,都是要突出“对比”的手法。
比如:“假若登上太空,将会找到一片寂静”。
其中,“太空”和“寂静”这两个词意义相对,但在形式上又非常具有对比性,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龙凤对联龙凤对联,是指由一句具有体面、崇高意义的格言作为龙头,另一句则象征着繁华、欢欣、吉祥的词语作为凤尾,组成的对联。
这种对联在表现主题时,既有高山流水般的飘逸,又有花开花落般的风韵翩翩。
比较著名的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风云变幻、世事如棋”。
综上所述,对联种类繁多,每种对联都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情感,都展示了中华文化精神的独特魅力。
对联的14种形式

对联的14种形式对联,历史悠久,蕴含着深沉的文化内涵,一经被古人用心细密地写就,把古老的字句充实起来,高义绝句,一首高贵婉约,古人把它来写,在每一个重大的场合,更有利于把一种精神的传播。
据考证,中国的对联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清代的宋代书籍中,可以找到许多关于对联的书籍,也就是说,对联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开始使用的一种文学形式。
对联按照文学样式可以分为以下十四种形式:1.句对联:是指一对对联中,可以夹入一句话,来表达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
它有时也被称为“夹联”。
2.联:由上、下两句两横组成,上横内容与下横内容或彼此针对,或呼应,含精神有意义。
3.针引线:又叫相对典故,指对联的内容,要以古今服务结合的方式,来引出观点,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4.喻对联:利用比喻的方式,来深刻表达对联中的文学内容,强调比喻的本质性,在实际意义上有指示性。
5.列对联:是指用平联表达两个不同功能的话语,上联表达的内容可以与下联对个对比,也可以两个内容在比较上可以有统一性。
6.字对联:指对联只有一个字,而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又有深刻的意义。
7.义对联:是指上联与下联的文字夹有近义词,但也有不同的文字间的表达,表达出蕴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8.后语对联:是指在对联当中,对对联中某一句,用歇后语来进行解释,以此来表达对联中的文学内涵。
9.句对联:指上、下联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句话,表达出比较统一、和谐的整体意义。
10.联:指主联表达着空灵的美感,赠联则表达着点点滴滴的小情,联结一对对联中的上联和下联,来营造一种空灵的美感,以此来突出联的整体意义。
11.仄对联:是指一对对联,上、下联的句式格律,要求各自的音节要相反,以此来突出句子的和谐感。
12.联:是指利用图案、形象来表示古典文学的艺术形式,画联着重对对联文字上的精神内涵,利用形象来表现对联中的文化内容。
13.量对联:是指替换上联和下联中的字词,来表达新的文字内容,利用变量的方式来表现文字的鲜明性,来突出文字的生动性。
对联的14种形式

对联的14种形式对联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古典文学形式,也是弦歌,以及中国古代文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不仅是古代文学的精髓,而且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的文学形式,也是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以来,对联的形式已经形成了14种。
它们是上联、下联、举联、夸联、答联、问联、赞联、祝联、体联、挽联、征联、调联、翻联和引联。
上联:它是对联的基本形式,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上联有押韵,是两句字数相等,声调相对,内容贴切的一对对照句。
它可以表达智慧、寓意和美感,可以表达对万物的崇敬和智慧的审美情趣。
下联:下联也有押韵,是上联的结尾句,字数相等,声调相同,内容恰当,但句子的意思有时与上联完全相反。
它可以体现对联内容的进一步阐释,也可以表明内容的反面、抗议或者否定。
举联:举联是上联和下联的统称,以上联和下联之间的内容相互补充,体现出它们之间相互统一、配合而成的结构。
夸联:夸联是一种以赞美、夸奖为主的表达形式,上联和下联之间的内容应表达赞赏、褒扬的主题,一般来说,夸联的内容是具有普适性的。
答联:答联是由上联和下联组成的,上联是对问联的回应,下联是对上联的答复,这种形式的对联可以表达诗人的聪明或者理解的智慧、出人意料的想象力和一种智慧美。
问联:问联是一种以提问、抛出问题为主的表达形式,它可以表达诗人对万物知识和深层次思考能力的追求,也可以表达诗人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悟、体会和情感。
赞联:赞联是一种以赞赏、称赞为主要内容的表达形式,它可以表达诗人对不同主题和人物的称赞,也可以表达诗人深深的热爱和追求。
祝联:祝联是一种以祝福、庆祝为主的表达形式,它可以表达诗人对人们的期望,也可以表达对社会和生活的祝福,对人们的期待、希望和智慧。
体联:体联是用于体现社会风俗文化活动、宗教活动、宴会等活动的一种表达形式,它以象征意义为主,可以抒发思想内容,也可以表达情感内容。
挽联:挽联是一种以哀悼、挽留为主的表达形式,它可以表达诗人对不再来世的亲友的思念之情,也可以表达诗人对事物的哀叹和怨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的几种形式联绵对读心心已死,问月月独明。
本句中,第二第三字是重字,即名为联绵对。
上句如此,下句亦然。
句首句尾重字不在此列。
联绵又作连绵。
什么叫做连绵?本来的意思是一种两个音节连缀成义面不能分割开的词——即指单纯词——如:饕餮、犹豫、仿佛、彷徨,都是不能分开解释的由两个音节组成的单纯词。
这格用“联绵”两字,显然与“连绵词”意义无关。
连绵词有很多,比如:朝朝、夜夜、灼灼、菁菁、赫赫、辉辉、汪汪、落落、索索、萧萧、穆穆、堂堂、巍巍、诃诃,如此之类名联绵对。
这一格便是修辞格中的连续反复格,即由可独立运用的和解释的、意义同一的单音调,连着运用,即属此格。
曾经有人把此格称为“巧变对”,但从所举的诗例看,“巧变对”不是这一格,而应是“双拟对”这一格。
例:“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笑水声中。
”“有时三点二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谈到双拟对,下面简单说下。
双拟对。
雨骤雨添色,风来风裹声双拟对,就是一句之中所论。
假设第一字是雨,第三字亦是雨,二雨拟第二字,下句亦然。
如此之对名双拟对。
例:夏暑夏不衰,秋荫秋来归;炎至炎难却,凉消凉亦追。
“拟”的意思是似,比。
意指第一第三两个重复出现的字,字义基本相同,所以也以意思相同的两个字去对,故称“准拟成对”。
这一格相当于修辞中的“间隔反复格”。
交络对我们的习惯叫法是交股对,股俗指腚股。
其实古人定义名称时候,都很生动形象,嵌字格可见一斑。
举例: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
“少”应对“多”,“密”应对“疏”,现以“密”对“多”,以“少”对“疏”,故是参差成对。
此例中上联第四字对应下联第七字,上联第七字对偶下联第四字,谓正交股。
又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髻耸巫山一段云。
“六幅”应对“一段”,“湘江”应对“巫山”,现在作交络状成对,平仄谐调,意义不损。
此谓搓对,这两个例子,可以较清楚的说明交络对(磋对,参差对)的含义了。
再举一例:“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按理是“舳舻”对“风潮”,“利涉”对“来往”,倘不通变,调换过来,平仄不谐;参差一下,平仄既谐,意义不损。
由于通变,故增此一格。
由此也足见古人十分讲究对仗,但更要做到决不以辞害意。
这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
当然也有很多偏例,例如下面这个:出入三代,五百余载。
①本句中“余”属于载,不能与“出入”为偶;但古人四字四义皆成对,所以偏举以例。
这种对,是为了不以辞害意——不因形式而损害内容的补救方法。
所以作“通变”的处理。
此类较偏,不做深究。
逐字对顾名思义,字字对应(类似无情对,有别无情对)例如:三槐月下白梅月五柳风前黄菊天【取自q群】这个句子源于一个戏题,碎锦嵌字:五月黄梅天。
成句出来被拄杖叩门老师拿来引用,或:三槐墙角白梅月,五柳篱边黄菊天,在比如:我学适之说白话,他随行者上青云(白话版逐字对),逐字对应好理解,故到此为止,下面说下无情对。
奇对(无情对)无情对是奇对俗称,奇对者,马颊河对熊耳山。
此马、熊是兽名,颊、耳是形名,非平常对,故曰奇对。
顺而延之,他皆消磁,汗,笔误。
效此。
他皆效此,看来确实累了。
再比如:漆沮对四塞。
“漆(谐音七)”与“四”是数名(沮和塞是地理门),又两字各双声对。
古人名,上句用“曾参”,下句用“陈轸”,“参”与“轸”皆二十八星宿名(曾与陈同为姓)。
若此者,出奇而取对,故谓之奇对。
(以上百度)在对句中常用此法对句,出奇制胜,出乎常规,能出人意料,所以称之为奇,奇而又巧,是这一格的最大特点,例如广为联友熟知: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
木已半干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等。
的名对,正对也~~。
凡用文章,正正相对。
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上句安正,下句安斜。
例句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砌下花徐去,阶前絮缓来。
元兢日:正对者,尧年、舜日:尧舜皆古之圣君,名相敌,此为正对;上用松桂,下用蓬蒿,松桂是佳木,蓬蒿是恶草,此非正对也。
互成对互成对者,天与地对,日与月对,麟与凤对,金与银对,台与殿对,楼与榭对。
两句若上下句安之,名的名对;若两字一处用之,是名互成对、言互成相对也。
诗曰:“天地心间静,日月眼中明;麟凤千年贵,金银一代荣。
”第一句中,天地一处;第二句中,日月一处;第三句中,麟凤一处;第四句中,金银一处。
不在两处用之,名互成对。
这例说得不清楚。
细细琢磨,此格的意思是,本来可成的名对的两字已连在一起在同句出现;第二句同位出现的这两个字,本来也可成的名对的,但与第一句这两个字,本来也可成的名对的,但与第一句的这两个字不成为的名对,于是便叫做互成对。
但例句中的第一句与第二句的“天地”和“日月”,应该是的名对,因为天地和日月同属天文门,地本属地理门习惯性与天相对,叫的名对,可知已成约定俗成的属性。
天文门对天文门,应是的名对,而不是互成对。
三四两句的麟凤都是祥瑞的兽和禽,虽分属两门,从祥瑞角度看,可成的名对,所以才是互成对。
这一格,可归为“当句对”,后世也不再用“互成对”之名。
赋体对赋体对,或句首重字,或句腹重字;或句首叠韵,或句腹叠韵;或句首双声,或句腹双声。
如此之类,名为赋体对。
似赋之形体,故名赋体对。
阿弥陀佛。
句首重字:袅袅树惊风,晒晒云蔽月。
句腹重字:汉月朝朝暗,胡风夜夜寒。
句尾重字:月蔽云晒晒,风惊树袅袅。
(此例显然非古人的现成诗句,是把句首重字例,改换词序而成。
这种现成句是有的,如曹丕《钓竿》中即有“钓竿何珊珊,鸟尾何(竹徙)(竹徙)”句)句首叠韵:徘徊四顾望,怅悢独心惊。
句腹叠韵:君赴燕然戍,妾坐逍遥楼。
句尾叠韵:疏云雨滴沥,薄雾树朦胧。
句首双声:留连千里客,独待一年春。
句腹双声:骏爱君健马,妾怜娱由人。
句尾双声:妾意逐行云,君身入暮门。
释:上句若有重字、双声、叠韵,下句亦然。
上句偏安,下句不安,即为犯病也。
但依此对,名为赋体对。
按:重字与前面的联绵对,没有多大的区别,不在于字所在的位置。
如说在第二三字便是联绵对,在第一二可第三四字便不是联绵对,而是赋体对,理由是不充足的,所以不宜如此划分。
凡重字的便可归入连续反复这一辞格。
叠韵:指双音节的词是同韵的,称叠韵。
如徘徊:pai huai。
怅悢chang liang,燕然yan ran,逍遥xiao yao,滴沥di li,朦胧meng long,今音不叠韵,旧时同属东韵mong long则属叠韵。
双声:指双音节的词,是同声母的,叫双声。
如留连liu lian,独待dudai,崎岖qi qu,暮门mu meng,都是同一声母的,属双声的。
其他的古今音似乎都不属同声母,不应属双声;独待、暮门也都不是固定的双声词,所以也不应引以为例。
切侧对。
切侧对,精异粗同是。
诗曰:“浮钟宵响彻,飞镜晓光斜。
”“浮钟”是钟,“飞镜”是月,谓理别文同是。
这一格,联语的主体并非同类。
钟属器用门,其声属虚字,“飞镜”喻月,月属天文门,月亮是实的,与虚的钟声都不能成对。
这叫“精异”,如不仔细分析,则“浮”对“飞”是动词对动词,“钟”对“镜”是名词对名词,从虚实看,两两相当,所以可对,这叫“粗同”,又叫“理别文同”。
玻璃对联曰:山中日出;水里风来。
玻璃对者,指对联所用字贴于玻璃上,正反两面看来无二,这类字所组之对联,谓:玻璃联。
其特点:就字型而言,上、下或左、右字型结构基本对称一致,造成字本身的一种形态对称美。
当下凡书文卷笔,多简体书写,玻璃字之正统乃篆体。
又例:文同画竹两三个;丁固生松十八公。
此联取自百度,载于清人李伯元的《南亭四话》,联语中文同,宋代画师.以善画竹山水著称。
“两三个”是指竹叶,拆合字。
丁固三国时吴国人,初仕尚书,因梦松树生于腹上,便对人语:“松字拆开乃十八公也,再过十八年我当为公。
”后果官至司徒(汉时称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此联不仅反正皆宜,且用典自然,可称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
当句对(又称自对)赋诗云:薰歇烬灭,光沉响绝。
此格没做任何解释。
上面例句中前句的“薰歇”与“烬灭”,后句的“光沉”与“响绝”,各自在本句成对,然后再上下句成对,这叫“当句对”,也叫“自对”。
因“薰”、“烬”同类,“光”、“响”同类,上下句不同类。
又如:“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的“小院”和“回廊”,“浴凫”与“飞鹭”各自当句成对,然后上下句成对。
再如:孤云独鸟川光暮,万井千山海气秋。
也是同一对法。
道理与前面的相同。
这一格,千余年来联界一直在用,且也是用得较多的一种联格。
含境对诗曰:修远长怀,寂寥无声。
②同上,这一格也没有作任何解释。
看例句,指字面上相对不很严格,只要大体对得上就可,主要是看上下句的情和境。
情或境相同的,字面上大体过得去,便是含境对。
如例联是从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来的,其情与境是:一直在“怀念”,怀念得十分悠远,陷入沉思,四周便“寂寥无声”了(即使十分热闹,在“无闻无见”中,当然也是“寂寥无声”了。
上下句情与境相同。
同对(同类对)同对者,若大谷、广陵,薄云、轻雾。
大与广、薄与轻其类是同,胡谓之同对。
同类对者,云、雾、星、月,风、烟、霜、雪,酒、觞,东、西、南、北,青、黄、赤、白、丹、素、朱、紫,宵、夜,朝、旦,山、岳,江、河,台、殿,宫、堂,车、马,途、路。
另:本格说得较为含糊,所说同对,从所举可对的例词来看,每一大类对中,有两小类。
也即是同门的词语中,有一小类是完全同义的,另有一小类则不同义。
不同义的则可对,不犯禁忌;同义的若对在一起,则犯合掌的大忌。
这一类如:酒觞,宵夜,朝旦,山岳,江河,途路等。
如单指同门不同义的词相对,则与的名对没有什么两样,完全可以归入的名对中。
不必立此一格,由此可看出空海和尚博采而未精梳的情况。
声对声对,如晓路(对)秋霜,“路”是道路,可与“霜”对,以其与“露”同声之故。
老学究曰:声对者,是字、义俱别,声作对是。
诗曰:彤驺初惊路,白简未含霜。
初蝉韵高柳,密茑挂深松。
“茑”,草属,声与“鸟”同,故以对“蝉”。
侧对(利用字的偏旁成对,或称字侧对)元氏曰:侧对者,若冯翊(对)龙首。
此为“冯”字半边有“马”与“龙”为对;“翊”字半边有“羽”与“首”为对。
此为侧对。
又如泉流(对)赤峰,泉字其上有“白”与“赤”为对,凡一字侧尔,皆是侧对,不必两字皆须侧也。
老学究又曰:字侧对者,谓字、义俱别,然形体半同是。
例:忘怀接英彦,申劝饮桂酒。
英彦、桂酒字义俱别,然形体半同是。
小注:此对只一字形体半同,英字草属与桂字木属,同为草木门,故可对。
邻近对死生今忽异,欢娱意不同。
寒云轻重色,秋水去来波。
上是义,下是正名。
此对也大体似的名,的名窄,邻近宽。
从所举对例看,此格与前面的互成对,没有区别。
如“生死”对“欢娱”各自是同门对同门的,已经当句自对,然后成对。
“上是义,下是正名”这句话的意思也不好理解。
空海此格,来自《诗议》,例对完全相同,“上是义……”全句也照录原文。
背体对诗曰: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