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探讨老年人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特征

探讨老年人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特征

探讨老年人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特征发布时间:2023-03-01T03:23:31.933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3年1期作者:葛中[导读] 目的:分析老年人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特征葛中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三厂街道中心卫生院 226121【摘要】目的:分析老年人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特征。

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60例老年人心律失常患者,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分析。

结果: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数据,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并分析其心电状况, 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显示,全部参加实验的60名病人,其心律失常的性质和程度都不同。

心率动态变化: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的心率最高为167次/分,最低为38次/分,平均心率71次/分。

在老年患者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是主导心律为窦性节律占据96.7%,而房性早搏则为93.3%。

其次为房性心动过速,66.7%,60.0%为室性早搏。

结论:老年患者由于电生理、器质性心脏病等原因,引起各种心律失常,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增高,显示房性早搏和偶发性房性收缩是老年心脏病病人心律失常的主要表现。

【关键词】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老年人;心律失常;判断价值临床数据表明,随着人口年龄的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总体呈显著升高的趋势。

老年人是心血管病的主要高发群体,其中以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等为主,其中以心律失常为主,对老年人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对老年患者进行非侵入性心电图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诊断手段。

通过对动态心电图的检测,可以发现暂时的心律失常,这是常规检查所不能检测到的。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长期记录、编辑和分析心电图变化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在静止和运动的情况下持续、长期地记录、编辑、分析[1]。

本研究分析了老年人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特征,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我院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60例老年人心律失常患者。

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特点

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特点

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特点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特点。

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380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中年患者(150例),观察组为老年患者(230例),均采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监测系统对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心率、心率变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

结果:观察组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平均心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利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监测能够提高对病情严重程度的诊断,并提高对心律失常及心机缺血的诊出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老年心血管疾病;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临床特点【中图分类号】R54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6-0078-02心血管疾病为中老年人的高发疾病,常规的心电图检查无法全面观察患者心电活动信息,容易对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异常变化发生误诊漏诊。

24h动态心电图的应用,能够检测患者24h内全部的心电活动信息,提升临床诊断率,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1]。

本研究分析中老年心血管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特点,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380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230例,男121例,女109例,年龄61~84岁,平均年龄(68.4±4.7)岁;对照组150例,男81例,女69例,年龄35~58岁,平均年龄(43.3±4.6)岁;所有患者均为心血管疾病者,均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进行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老年人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老年人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老年人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目的探讨老年人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

方法对620例老年患者进行用动态心电图24h 检测,并对心电情况做记录和分析。

结果老年心脏病患者心律失常形式发生率高的是窦性心动过缓和偶发性房性期间收缩。

结论老年人因电生理学的改变以及器质性心脏病,导致各类型的心律失常频繁发生,并随年龄增加心律失常明显增多,尤以房性早搏最为多见。

标签:老年人;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临床资料显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一般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而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老年人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其中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等一些器质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这些疾病大多伴随着心律失常,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诊断老年人心脏疾病最常见的方法是采用动态心电图(DCG)进行无创性检查。

它可以通过检查动态心电图,发现常规检查难以检查出的短暂心律失常。

该诊断方法为心律失常预防和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620例患者。

其中男性488例,女性132例。

年龄分布为:60~69岁358例,70~79岁150例,80岁以上72例。

病历状况为:冠心病185例,非心血管病组167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07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68例,风湿性心脏病56例,心肌炎25例,心肌病12例。

1.2方法本研究采用的心电图诊断仪器为生产自北京美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MIC-12H 型12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分析系统。

全程信息采取连续保真记录24h 动态心电图,后经计算机系统处理,回放分析,对照心律失常的分类和诊断标准,分析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记录的心律失常。

1.3统计学处理2 结果24h 动态心电图结果显示:所有参与试验患者(总计620例)均有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动态变化表现。

心率动态变化表现:本次24h动态心电图所监测心率最高167次/min,最低38次/min,平均心率为71次/min。

高龄老年人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分析

高龄老年人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分析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0前言伴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和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的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状况与生存质量。

本研究拟运用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来探究运动对中老年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的影响,观察运动干预导致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和血压的变化状况,为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的运动疗法及临床医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1实验对象劲松小区无心血管疾病病史的高龄老年人20名,年龄在83±3岁。

入选的受试者分为两组,A 组为有运动习惯的高龄老年人(男性3名,女性7名),B 组为无运动习惯的高龄老年人(男性6名,女性4名)。

1.2实验方法1.2.1问卷调查法利用问卷调查法,对劲松小区社区内的老年人进行年龄、运动习惯及病史的调查统计,筛选出符合实验要求的老年人共计20名。

1.2.2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国知网、书籍等相关文献资料,为本文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1.2.3实验法应用德国美高仪Holter 动态心电图仪和动态血压仪对受试者进行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监测,记录受试者连续24小时内的心电图和血压数值,将采集的心电信息和血压数值输入计算机系统处理,最后分析写出报告。

1.2.4数理统计法本研究运用Excel2003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方法,假设检验结果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24小时内的心电图变化表1不同运动习惯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例数)从表1中可以看出,有无运动习惯与室性早搏的发生率无明显的直接联系,A、B 两组发生室上早搏的发生率差异不大,但A 组的发生率稍高于B 组,发生室上早搏时的平均心率为68次/分。

B 组中有2名出现ST 段改变,ST 段下移共13阵次,心肌缺血发作时ST 段压低幅度1.1mv 和1.3mv,平均压低值为1.25mv,ST 段压低时平均心率83次/分,发生时间为上午9:00和10:30,总时间平均为2.5min。

761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

761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

761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目的探讨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临床特点。

方法选择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761例,以年龄为分组依据,将患者分为中年组和老年组,其中老年组370例,中年组391例,两组患者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两组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老年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90.81%、97.57%、28.38%,中年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49.36%、53.45%、2.81%,老年组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中年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肌缺血的高发时间在凌晨至早晨。

结论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高于老年患者,采用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可及时发现心血管疾病,使患者生存质量提升。

标签: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心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发生率逐年升高,是导致中老人残疾或死亡的重要疾病类型。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会随着人年龄的增高而增加,患者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1]。

心血管疾病早期临床症状不显著,发病较为突然,发病后患者如未及时得到妥善处理会导致患者死亡或残疾。

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4 h动态心电图是诊断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手段,能准确检测患者的心电活动情况[2]。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761例,患者均于2014年2月~2017年2月在医院接受治疗。

所有患者心功能控制均与国家制定的关于心血管疾病的适应症相符。

以年龄为分类标准将患者分为中年组和老年组,中年组患者391例,男213例,女178例,年龄42~58岁,平均年龄(49.33±4.12)岁,病程4~10年,平均(6.34±2.15)年;老年组370例,男193例,女177例,年龄61~88岁,平均年龄(75.23±4.32)岁,病程8~17年,平均(10.34±3.52)年。

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

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
理 委 员会 的许 可下 进行 。
心电图监测的临床效果 ,本文特选取 6 0 例2 0 1 5 年 4月至 2 0 1 6年 4月我 院心 内科收治的心血管疾病 患者作 为观察对象进行研究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 下: 1
贫 . 3 检查方法 所用仪器为高美仪 N e t 1 2 . 0 版十二导联动态心 电监测 系统 , 为所有患者安装该仪器 2 4 h 后取下 , 通 过 电脑进 行 回放 ,通过 “ 动态心 电 图”分 析 系统对 2 4 h 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断标 准 , 且 已经确 诊 的患 者 ; ( 2 ) 对2 4 h动 态 心 电 图
不 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 , 该类疾病 目前在我国的发 检查有 一定 的了解 , 愿意配合检查的患者 ; ( 3 ) 精神
病率居全国首位 ,该疾病严重时常对患者的生命安 全产生极大威胁 ,但该疾病早期常无显著的临床表 现, 以致贻误最佳治疗时间 , 对患者造成不 良影响 , 故 在 疾 病早 期 对 患 者进 行 诊 断 的 意义 重 大I ] 。为 了
研 究对 患有心 血管 疾病 的中老 年患 者进 行 2 4 h动态
正常 , 神志清楚 , 能完整流畅回答出研究人员提出的 有关于疾病的相关问题的患者 ; ( 4 ) 在研究人员的讲 解下 , 对本研究有一定的熟悉 , 自愿参 与其 中, 并在 书面 知情 同意 书上 签字 的患 者 ; ( 5 ) 本研 究 在 医院伦
心 血 管病 防 治知识
2 0 1 6年 第 1 1 期

始 论 著 /社 区人 群 防 治 农
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 2 4 h动态心 电图临床分析
杨 宏 斌
( 云 南省 玉溪 市江 川 区人 民 医院 , 云 南 玉溪 6 5 2 6 0 0 )

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

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

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李艳【期刊名称】《医药与保健》【年(卷),期】2016(024)005【摘要】目的:观察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700例,按年龄分为中年组(350例)和老年组(350例),以美高仪12导联动态心电图进行24小时观察监测,观察两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以及心肌缺血的高发时间。

结果老年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均高于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性心律失常、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高于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700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有明显缺血性改变患者共341例(48.7%),其中210例(30.0%)属于无症状的心肌缺血,194例发生于0.00~8.00am,无症状心肌缺血中老年患者为165例(79.6%);另有131例(18.7%)属于有症状的心肌缺血,其中82例发生于0.00~8.00am。

其表明0.00~8.00am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的高发时间段。

结论重视中老年患者24h动态心电图监测,通过控制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以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

【总页数】2页(P32-33)【作者】李艳【作者单位】459000河南省济源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一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0【相关文献】1.761 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 24 h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2.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3.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4.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临床作用5.探讨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临床作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500例老年人健康体检心电图结果及危险因素分析

500例老年人健康体检心电图结果及危险因素分析

500例老年人健康体检心电图结果及危险因素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分析500例老年人健康体检心电图的结果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7月-2018年3月接收500名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的情况,分析受检者心电图的检查结果,并研究其检出的BMI、血糖、血压及血脂情况。

结果:经体检后,500例受检者出现心电图异常情况占38.40%,且出现异常情况的受检者血压异常占比最高。

结论:在500例老年人中出现心电图异常情况的主要是由于BMI、血糖、血压及血脂情况出现异常,其中血压情况为主要的危险因素,老年人要重视BMI、血糖、血压及血脂情况,以预防其它疾病。

关键词:健康体检;心电图;老年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因此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问题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群体中常见的疾病,而心电图是对心血管疾病进行临床诊断的无创伤性检查方式之一,及时的进行临床健康检查,有助于患者提早发现相关疾病及相关的危险因素[1]。

为了了解患者健康体检的相关情况,本文对500例老年人的心电图结果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7月-2018年3月接收500名老年人健康体检的情况,其中男性有259名,女性241名,年龄为61-90岁,平均年龄(70.28±4.82)岁。

所有接受健康体检老年人均排除有其它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及肾脏病等疾病的患者,且500例老年人性别和年龄等基础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1.2方法对所有老年人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家族史、既往史及其它个人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对所有研究对象使用日本光电ECG1350P进行常规的心电图检查,准确汇总所有老年人的心电图检查结果,分别由我院两位心血管专业人员及心电图专业人员共同对心电图结果及危险因素做出临床诊断[2]。

1.3观察指标观察500例受检者检查结果的异常率和异常心电图检出情况,其中异常心电图检出情况包括BMI异常情况、血糖异常情况、血压异常情况及血脂异常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0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5-10-10T14:34:03.9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1期供稿作者:王众国[导读] 陕西省汉中市人民医院陕西汉中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疾病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居于所有疾病之首。

王众国
(陕西省汉中市人民医院陕西汉中 723000)
【摘要】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500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分成中年组和老年组,采用美林12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仪进行24h连续监测,记录患者不同时段的缺血时间、心肌缺血的变化、心率变异和心律失常状况。

结果:心电图监测显示: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的时间范围大部分在凌晨0点到上午8点。

老年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年组。

结论: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心发生率也逐渐增加,24h动态心电监测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提高了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检出率,可及时有效地对患者的病情做出诊断,尽早干预,有效控制或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中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24h动态心电图;监测
【中图分类号】R5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1-0190-02 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疾病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居于所有疾病之首。

1957年由Holter发明了动态心电图,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引进并应用于临床。

动态心电图是指连续记录24h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在整个佩戴期间能够十分精确地记录心血管患者心脏电活动的全部过程。

利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技术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监测,探讨分析其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500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53例,女性患者247例,年龄在40岁~88岁之间。

按年龄差异将他们分为中年组和老年组,其中,中年组(40~58岁)189例(男103例,女86例),老年组(60~88岁)311例(男150例,女161例)。

1.2 方法与诊断标准:利用美国生产的美林12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仪,让所选取的5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佩戴24h进行不间断动态监测,详细记录各种心律失常情况、持续时间等各种活动情况。

计算机回放,利用Holter系统软件分析数据资料。

心肌缺血诊断标准[1],重点观察动态心电图缺血性ST段的改变,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大于或等于1mm;ST段改变持续时间大于1min;前一次缺血时间与后一次缺血时间间隔需大于1min。

1.3 统计学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ASS19.0软件,检出率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00例心血管患者中出现缺血性ST段改变的患者有392例。

33例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其中11例(所占比例为33.3%)发生在凌晨0点到上午8点。

303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其中261例(所占比例为86.1%)发生在凌晨0点到上午8点。

老年组患者在凌晨0点到上午8点的ST段改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年组(P<0.05)。

对本组500例心血管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统计分析显示,老年组患室性心律失常的比例为92.9%,患房性心律失常的比例为88.7%,说明这两种病症的发生率较高,而患窦性心律失常的比例为25.1%,此病症的发生率最低;患室性心律失常、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及窦性心律失常的比例都明显高于中年组(均P<0.05),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中年组患者和老年组患者心律失常症状的24h动态心电图检测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心律失常比较(n%)
组名例数室性心律
失常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
失常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
失常
中年组 189 90(47.6%) 37(19.6%) 82(43.4%) 26(13.6%) 20(10.6%)
老年组 311 289(92.9%)* 102(32.8%)* 276(88.7%)* 89(28.6%)* 78(25.1%)*
注:*P<0.05,表示与中年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3.讨论
心血管疾病的症状表现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高血压等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循环系统疾病。

具有较强的隐匿性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最显著的特征[2]。

此研究中笔者利用动态心电图记录仪对患者进行24h连续监测,该记录仪能够高效地记录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及准确地计算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而且监测过程具有安全性和无创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系统具有多种功能,例如自动检测、自动分析、多画面展示等,在临床应用中可精确记录患者的全部心律变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检出率,尤其是对一过性心肌缺血、阵发性及短暂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正确率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本组所选取的500例心血管患者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监测,资料统计结果显示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的时间多在凌晨0点到上午8点这个时间范围内,且老年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

并且老年组患室性心律失常、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及窦性心律失常的比例都显著高于中年组(P<0.05),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这说明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等临床病症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3]。

以上结果充分说明对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能够使临床医生掌握患者在各个时间段的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及心律失常情况[4],为患者的临床治疗与预后评价提供详细完整的图文资料,从而能够有效控制心血管患者的病情的恶化,具有较好的临床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杜灵芝.24h动态心电图检测120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135-136.
[2] 李蓬.动态心电图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杂志,2007,29(4):309-312.
[3] 杨钧国,李治安.现代心电图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956-979.
[4] 孟睿. 24h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监测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 17(13):1561-15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