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大纲(供医学影像类专业本科用)

物理教研室

2011年10月

《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大纲

(供医学影像类专业本科班用)

I 前言

医学影像物理学是医学影像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属于必修主要课程。它将为学生奠定有关医学影像的物理学基础,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医学影像的成像原理与计算机图像重建方法,为学生的医学图像诊断提供物理学依据。

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与要求:定性认识医学影像的物理学基础知识,掌握医学影像的成像原理。

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包括:X-射线影像、MRI、RNI、超声影像、红外影像和电离防护六大类,十二章。

本大纲适用于医学影像类专业四年或五年制汉、民族本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1、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2、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专业要求和学生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3、总教学参考学时为54学时,理论与实验比值2∶1,即讲课36学时,实验18学时。

Ⅱ正文

绪论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地位以及学习方法和要求。

二、教学要求:

1、介绍本学科的内容、地位和意义。

2、介绍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

三、教学内容:

1、医学影像物理学的主要内容。

2、医学影像物理学在医学影像学中的作用。

3、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

4、本学科的应用与发展

X射线物理

一、教学目的:

掌握X射线的物理基础,为X射线影像学习奠定基础。

一、教学要求:

1、掌握X射线的滤过和硬化、X射线在介质和人体中的衰减、X射线影像质量。

2、熟悉X射线的产生、X射线的物理特征、X射线的强度。

3、了解X射线管结构、容量以及焦点的性能参数。

二、教学内容

1、X射线的产生,X射线的物理特征,X射线的强度。

2、X射线的滤过和硬化。

3、X射线在介质和人体中的衰减。

4、X射线管结构、容量以及焦点的性能参数。

X射线影像

一、教学目的:

掌握X射线影像的物理学原理和成像方法。认识数字图像以及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影像质量的评价认识和特殊X射线成像的原理方法。

二、教学要求:

1、掌握X射线摄影与透视的物理学原理。

2、掌握CR、数字减影与DR的工作原理。

3、掌握X-CT成像原理。

4、熟悉影像质量的评价认识和X-CT图像质量控制。

5、熟悉数字图像及图像处理方法。

6、熟悉特殊X射线成像方法。

7、了解数字X射线影像的技术优势与发展。

三、教学内容

1、X射线摄影。

2、X射线影像图像质量评价。

3、特殊X射线成像方法。

4、数字图像及图像处理方法。

5、CR、DSA与DR的工作原理。

6、数字X射线摄影的技术优势。

8、X-CT的数理基础。

9、X-CT扫描方式, X-CT图像后处理技术,螺旋CT。

10、X-CT图像质量控制。

核磁共振物理

一、教学目的:

掌握核磁共振原理,奠定MRI成像基础。

二、教学要求:

1、掌握核磁共振现象的宏观描述。

2、熟悉原子核的磁矩,掌握水分子的磁矩。

3、熟悉微观核磁共振。

4、了解原子核的磁矩。

三、教学内容:

1、原子核的磁矩,核磁共振现象,水分子的磁矩。

2、微观核磁共振。

3、核磁共振的宏观描述(磁共振特征参数),θ角脉冲及磁共振信号。

4、化学位移,核磁共振谱。

磁共振成像(MRI)

一、教学目的:

掌握磁共振成像原理与成像方法。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磁共振图像重建。

2、掌握磁共振信号加权图像。

3、熟悉快速成像序列。

4、掌握磁共振血管造影原理。

三、教学内容:

1、磁共振信号加权图像。

2、磁共振成像成像方法。

3、快速成像序列。

4、磁共振血管造影。

核医学物理

一、教学目的:

掌握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原理,认识成像技术的过程及应用。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原子核衰变的宏观规律。

2、熟悉医用放射性核素来源

3、熟悉核衰变类型与原子核反应。

4、了解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内容:

1、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2、核衰变类型,原子核反应。

3、原子核衰变的宏观规律。

4、医用放射性核素来源。

核医学影像

一、教学目的:

掌握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原理与成像过程。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准直器的作用,掌握γ照相机的原理和ECT成像原理。

2、熟悉γ射线探测器工作原理。

3、了解放射性核素显像的技术特点。

三、教学内容:

1、放射性核素显像的技术特点,核素示踪。

2、γ射线探测。

3、准直器的作用,γ照相机的原理,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

4、PET及其融合技术。

超声物理

一、教学目的:

掌握超声物理基础知识,奠定超声成像基础。

二、教学要求

1、掌握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和衰减规律。

2、掌握多普勒效应原理。

3、熟悉声波的基本性质。

4、熟悉超声场。

三、教学内容

1、声波的基本概念。

2、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声波在介质中的衰减规律。

3、多普勒效应。

4、超声场。

超波成像

一、教学目的:

掌握超声成像的原理及应用。

二、教学要求

1、掌握B型超声成像原理。

2、掌握频谱多普勒原理。

3、掌握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的原理。

4、熟悉超声回波信息,熟悉A型、M型超声成像原理。

5、了解三维超声成像和其它超声成像技术。

三、教学内容

1、超声回波信息。

2、A型和M型超声成像。

3、B型超声成像原理。

4、频谱多普勒。

5、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6、三维超声成像。

7、其它超声成像技术。

红外线物理

一、教学目的:

掌握红外线物理基础知识,奠定红外线成像基础。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红外线辐射的基本规律。

2、熟悉红外线的产生。

3、了解红外线与物质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

1、红外线的产生。

2、红外线辐射的基本规律。

3、红外线与物质的作用。

红外线成像

一、教学目的:

掌握红外线成像的原理及应用。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红外热像仪的原理。

2、掌握热断层成像原理。

3、熟悉红外探测器。

4、了解红外线成像的特点及前景。

三、教学内容

1、红外探测器。

2、红外热像仪。

3、热断层成像。

4、红外线成像的特点及前景。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与损伤

一、教学目的:

熟悉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与损伤机制。

二、教学要求

1、熟悉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2、熟悉电离辐射的损伤机制。

3、了解辐射量及其测量。

三、教学内容

1、辐射量及其测量。

2、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3、电离辐射的损伤机制。

电离辐射的防护

一、教学目的:

熟悉电离辐射的防护要求。

二、教学要求

1、熟悉电离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2、熟悉医用放射线的防护。

3、了解电离辐射防护的法规与标准。

三、教学内容

1、电离辐射防护的法规与标准。

2、电离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3、医用放射线的防护。

Ⅲ教学组织与方法

1、实施机构:由医学工程技术学院物理教研室执行。

2、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

3、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课堂教学形式,辅于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核心内容讲授为主,重点内容介绍为主,一般内容自学为主。

实验教学:实验分组(20人/组),实验类型以验证为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仪器操作能力。实验类型为验证型。

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

4、考核办法:考试理论部分采用闭卷笔试形式,期末实施;实验教学部分成绩为平时成绩与操作成绩;理论成绩70%,实验成绩30%计入总成绩。

Ⅳ教学时数分配表

影像专业-《医学影像技术学》课程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 课程名称: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 英文名称: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课程类型:专业课 总学时:90学时讲课学时:54学时实验(上机)学时:36学时 学分:6学分 适用对象:医学影像专业 选修课程:电子学,医用物理学,影像诊断学等 基本要求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就学科本身而言,介入放射学的范畴就非常广泛。根据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及我院五年制本科教学的实际情况,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总学时为90学时,教学内容包括:X线检查技术、医用X 线诊断装置、胶片冲洗原理及乳腺摄影、CT线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其中安排56学时理论讲授和34学时实验实习。 学生应当通过听理论课和自学,掌握上述各章的基本内容,并通过实习课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试验结果,并争取学习一定的实验方法。 本大纲根据第2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编写,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便于同学学习。由于当代科技的突飞猛进,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教师可在完成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本专业的发展适当介绍相关研究领域的某些新理论、新进展,供同学参考。 第二章X线检查技术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X线检查技术是一门应用X线检查设备,对病人进行检查并获得影像诊断医生所需资料的检查技术,X线检查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是一门既有较系统的理论又实用性很强的分支学科。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对传统X线摄影技术、现代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 CR)技术与数字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技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培养和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影像职业技能的综合素质。二、教学基本要求

医学影像物理学题库(含答案)

一填空题 1、X射线管的负极,包括灯丝和聚焦罩两部分。 2、想获得大的管电流需要选取大的管电压和灯丝的温度。 3、在普通X射线摄影中,用钨作为阳极靶。 4、高速运动的电子与靶物质相互作用时,其能量损失分为__碰撞损失__和__辐射损失__. 5、X射线在空间某一点的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X射线传播方向上的单位面积上的光子数量与能量乘积的总和。 6、在医学应用中,常用X射线的量和质来表示X射线的强度,量是质是光子数。 7、在X射线野中靠近阳极侧的有效焦点比靠近阴极侧的要小。 8、光电质量衰减系数与原子序数、光子能量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_ μτ/ρ Z3/(hυ)3_____。 9、康普顿质量衰减系数与入射光子能量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_ μc/ρ 1/(hυ)3____。 10、康普顿效应发生的概率与原子序数Z无关,仅与物质的___每克电子数___有关。 11、电子对质量衰减系数与原子序数的光子能量的关系可表示为__ 当hυ>2m e c2_时,__μp/ρ Z hυ 当hυ>>2m e c2 _时,μp/ρ Zln(hυ)________________。 12、在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时,整个诊断X射线的能量范围内都有__ 10keV-100keV __产生,所占比例很小,对辐射屏蔽的影响不

大。 13、在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时,总的衰减系数μ/ρ=_μτ/ρ+μc/ρ+μp/ρ+μcoh/ρ____。 14、在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时,在10keV~100MeV能量范围的低能端部分_____光电__效应占优势,中间部分____康普顿___效应占优势,高能端部分___电子对___效应占优势。 15、宽束X射线是指含有____散射____的X射线束。 16、滤过是把X射线束中的____低能成分___吸收掉。 17、滤过分为___固有滤过___和___附加滤过___。 18、X射线传播过程中的强度减弱,包括距离所致的____扩散___衰减和物质所致的_____吸收____衰减. 19、X射线影像是人体的不同组织对射线____衰减___的结果。 20、增感屏—胶片组合体在应用时,胶片的光密度直接取自X射线的能量不足___10%__,其余的光密度都是靠___增感屏受激后发出的可见光获得的。 21、量化后的___整数灰度值__又称为灰度级或灰阶,灰度级之间的最小变化称为____灰度分辨率___。 22、每个单独像素的大小决定图像的____细节可见度____. 23、CR系统X射线照射量与发射的荧光强度呈___五位数___的直线相关。 24、X-CT的本质是___衰减系数___成像. 25、窗口技术中的窗宽是指___放大的灰度范围上下限之差____

医学影像物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医学影像物理学(Z) 1、X射线产生条件: ①电子源②高速电子流③适当的靶物质。 2、X射线管发出的X射线是由连续X射线和标识X射线两部分组成的混合射线。 3、连续X射线(又称韧致辐射):是高速电子流撞击阳极靶面时,与靶物质的原 子核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连续波长的X射线(连续X射线)的过程。 4、标识放射(又称特征辐射):标识X射线的波长同阳极靶原子的结构有着密切 的联系,仅取决于阳极靶物质,与X射线产生过程中的其它因素无关。不同靶材 料的辐射光子的能量和波长也不同。每一种元素的标识X射线的波长是固定不变 的。标识辐射的X射线波长是由跃迁的电子能量差决定的,与高速电子的能量(管 电压)无直接关系,主要决定于靶物质的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越高,产生的标识辐射的波长越短。 5、X射线的基本特性:X射线的穿透作用、X射线的荧光作用、X射线的电离作 用、X射线的热作用、X射线的化学和生物效应。 6、X射线的质:又称线质,表示X射线的硬度,即X射线穿透物体的能力与光 子能量的大小有关,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能力越强,越不容易被物体吸收。 7、X射线的量:垂直于X射线束的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光子数称为X 射线的量。 8、光电效应:入射光子与原子的内层电子作用时,将全部能量交给电子,获得 能量的电子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电子(光电子),而光子本身整个被原子吸收的过程称为光电效应。 9、在光电效应过程中产生:(1)负离子(光电子、俄歇电子);(2)正离子(丢 失电子的原子);(3)标识X射线。

10、X射线诊断中的光电效应:(1)利在于可以产生高质量X射线照片,一是因 为它不产生散射线,减少了照片灰雾,二是增加了射线对比度,光电效应发生的概率与原子序数的4次方成正比,增加了不同组织之间的吸收差异。(2)弊在于 入射光子的能量通过光电效应全部被人体吸收了,加大了辐射损伤,为了减少辐射对人体的损害,经常采用高千伏(高能量)摄影,减少光电效应发生的概率。 11、康普顿效应:入射当入射光子与原子的外层轨道电子(自由电子)相互作用 时,光子的能量部分交给轨道电子,光子的频率改变后发生偏转以新的方向散射出去即散射光子,获得足够能量的轨道电子形成反冲电子,这个过程称为康普顿效应。 12、光蜕变:能量在10以上的X光子与物质作用时发生光蜕变。 13、X射线的衰减: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过程中,物质吸收了X射线后,X射 线强度的减弱,即为衰减。包括距离所致的扩散衰减和物质所致的吸收衰减。14、影响X线衰减的因素:(1) X线的能量:入射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力越 强,光电效应发生的概率下降,X线衰减越少,透过的X线强度越大。 (2)吸收物质的密度:吸收物质的密度越大,X线衰减越大。人体的组织密度 大致分为三类,即高密度组织、中等密度组织、低密度组织。 (3)吸收物质的原子序数:吸收物质的原子序数越大,X线衰减越大。(4)吸收物质的每克物质的电子数越大,X线衰减越大。 15、X射线的滤过分为固有滤过和附加滤过。 16、X射线摄影基本原理:用胶片代替荧光屏,透过人体的X射线作用在胶片上, 由于X射线的光化学作用,使胶片感光,因各组织器官的密度、厚度不同,对X 1 射线的衰减不同,对胶片的感光程度也就不同,于是形成X 射线影像。 17、胶片主要感光材料:溴化银

五年制《医学影像学》教学指导大纲

五年制《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刖言 “医学影像学”包括X线、DSA CT MR、DSA介入、超声和丫闪烁摄影等,是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科。超声另编,丫闪烁摄影等在其他学科讲授,但在总论中应予介绍,使学生有完整的概念。 放射诊断学是利用放射线进行疾病诊断的一门学科。本教材主要是X线诊断,顺应医学影像学 的发展,增加了有关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MRD诊断和介入放射学等内容的比重,并介绍近年来发展的信息放射学。 学生学习的重点是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内容以三基即总论、各系统的正常X 线、CT MR表现和基本病变X线、CT MR表现为主,并适当编入部分疾病的X线、CT MRI 诊断,以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 课堂讲授与见习的比例为2:1(36:18)第一篇总论 [目的要求] 一、掌握X线、CT MR诊断学应用原理和概况。 二、熟悉常用的X线、CT MR检查方法及其在临床工作中的正确使用。 三、了解X线、CT MR诊断的方法、原则、价值、限度和地位。 四、了解数字化X线成像、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信息放射学的基本原理与临床应用。 [教学时数]理论课:3学时。 [教学内容] 阐明“医学影像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成熟的临床学科,主要包括X线、超声、CT MR、丫闪烁摄影诊断及介入放射学等。目前,本学科重度讲授X线、CT MR诊断和介入放射学。X线诊断学是应用X线的特性通过摄影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进行诊断的一门临床学科。 第一章X线成像 第一节X线成像 一、X线的产生和特性 1)X线产生的三个基本条件 2)X线的特性:穿透性、感光性、荧光作用、电离作用 二、X线成像基本原理

《医学影像物理学》1-9章课后习题答案(精心整理)

第一章 X 射线物理 1-1 产生X 射线需要哪些条件? 答:这个题目实际上把高速电子轰击靶产生X 射线这一事实在条件上予以明确。首先要有产生电子的阴极和被轰击的阳极靶,电子加速的环境条件即在阴极和阳极间建立电位差,为防止阴极和阳极氧化以及电子与中性分子碰撞的数量损失,要制造压强小于4-Pa 的真空环境,为此要有一个耐压、密封的管壳。 1-2 影响X 射线管有效焦点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有效焦点大小的因素有:灯丝大小、管电压和管电流、靶倾角。 1-3 在X 射线管中,若电子到达阳极靶面的速度为1.5?8 10ms -1,求连续X 射线谱的最短波长和相应的最大光子能量。 答:此题的思路是由动能公式22 1v m 求出电子的最大动能,此能量也是最大的光子能量,从而求出最短波长。但当速度可与光速c=3?810ms -1 相比较时,必须考虑相对论效应,我们可以用下面公式求出运动中电子的质量 kg 302 3122010052.1)2/1(11011.9/1--?=-?=-=c m m e v keV 8.731018.1)105.1(10052.12 1211428302max =?=????==--J m h e v ν nm 0169.0max min ==νλh hc 此题的结果告诉我们,管电压为73.8KV 。反过来,如果知道管电压,求电子到达阳极靶表面的电子速度时,同样需要考虑相对论效应。 1-4 下面有关连续X 射线的解释,哪些是正确的? A .连续X 射线是高速电子与靶物质轨道电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B .连续X 射线是高速电子与靶物质的原子核电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C .连续X 射线的最大能量决定于管电压; D .连续X 射线的最大能量决定于靶物质的原子序数; E .连续X 射线的质与管电流无关。 正确答案:B 、C 、E 1-5 下面有关标识X 射线的解释,哪些是正确的? A .标识X 射线是高速电子与靶物质轨道电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B .标识X 射线的质与高速电子的能量有关; C .标识X 射线的波长由跃迁电子的能级差决定; D .滤过使标识X 射线变硬; E .靶物质原子序数越高,标识X 射线的能量就越大。 正确答案:A 、C 、E 1-6 影响X 射线能谱的因素有哪些? 答:电子轰击阳极靶产生的X 射线能谱的形状(归一化后)主要由管电压、靶倾角和固有滤过决定。当然,通过附加滤过也可改变X 射线能谱的形状。 1-7 影响X 射线强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X 射线在空间某一点的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X 射线传播方向上的单位面积上的光子数量与能量乘积的总和。可见,X 射线强度是由光子数目和光子能量两个因素决定的。影响X 射线强度(量与质)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增加毫安秒,X 射线的质不变、量增加,X 射线强度增加;增加管电压,X 射线的质和量均增加,X 射线强度增加;提高靶物质原子序数,X 射线的质和量均增加,X 射线强度增加;增加滤过,X 射线的质增加、但X 射线的量减少,X 射线强度减少;增加离X 射线源的距离,X 射线的质不变,X 射线的量减少,X 射线强度减少;管电压的脉动,X 射线的质和量均减少,X 射线强度减少。 1-8 原子放出X 射线前是静止的,为了保持活动不变,当它发射X 射线时,原子经历反冲。设原子的质量是M ,X 射线的能量为h ν,试计算原子的反冲动能。 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利用X 射线的动量和能量的关系: c h p ν=。 根据动量守恒,可知:c h p M ν ==v

医学影像物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0.5分,共6分) 1、关于X 线性质的叙述哪个是错误的( D ) A、X线与红外线紫外线一样,均属电磁波; B 、X线具有波动性和微粒二重性 C 、X线的干射衍射现象证明它的波动性,康普顿效应证明它的微粒性D、光电效应证明它的波动性E、X线不具有质量和电荷。 2、一般摄影用X 线胶片中不包括下列哪些物质( D ) A、片基 B、保护层 C、乳剂层 D、防反射层 E、防静电层 3、IP板描述错误的是( D ) A、IP中荧光物质对放射线、紫外线敏感,所以要做好屏蔽; B、IP中光激励发光物质常用材料是掺杂2价铕离子的氟卤化钡的结晶 C 、IP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D、曝光后的IP,其信息不随时间延长而消退 4、非晶态氢化硅型平板探测器单个像素尺寸是( C ) 5、A、0.139cm B、0.143cm C、0.143mm D、0.139mm 6、5/X线信息是哪一个阶段形成的( A ) 7、A、X线透过被照体以后B、X线照片冲洗之后C、X线到达被照体之前 D、视觉影像就是X 线信息影像 E、在大脑判断之后 6、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中,为使图像的边界轮廓清晰,可采用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为( B ) A、图像平滑 B、图像锐化 C、图像缩小 D、图像放大 7、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与传统X线成像技术相比说法错误的是(B ) A、量子检测效率高 B、动态范围小 C、空间分辨力低 D、对比度分辨力高。 8多选、产生X线的条件应是下列哪几项(ABDE ) A、电子源 B、高真空 C、旋转阳极 D、高速电子的产生 E、高速运行的电子突然受阻 9多选、在医学放射诊断范围内,利用了X 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哪几种形式(BCD ) A、相干散射 B、光电效应 C、康普顿效应 D、电子对效应 E、光核效应 10 X线照射物质时衰减程度与(D)无关 AX线的能量B原子序数 C 密度 D 每克电子数 D X线灯丝的温度 11 DDR那个定义错(D) A 在计算机控制下工作B用一维二维探测器 C X线信息转化为数字图像 D 使用高强度磁场成像 12、CR的基本成像过程不包括(B) A影像信息的采集B远程传输C 读取D 处理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医用X线与物质产生的效应主要有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效应。 2、医用放射检查的手段有X射线,X-CT、ECT(SPECT、PET)、MRI、超声四种。 3、透视检查主要利用X线的(穿透)作用和(荧光)作用。 4、晶态氢化硅平板探测器是由闪烁发光晶体,将X射线光子能量转化为可见光光子,再由薄膜非晶态氢化硅制成的光电二极管,完成光电转换。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蚌埠医学院 医 学 影 像 学》课 程 教 学 大 纲 课程简介: 20 世纪 70-80 年代后,医学影像学发展非常迅速,医学影像学设备不断更新,检查技术 不断完善,相继出现了超声成像、 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磁共振成像和发射体层成像等多种成像技 术。介入放射学技术的兴起,开创了医学影像学发展的新局面,形成了集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学为 一体的诊治并存的新模式,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 一、 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医学影像学是通过影像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进行 诊断的一门临床学科;随 着CT 、MRI 、 DSA 等新成像技术的应用,本学科的内容更趋丰富。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 今后其它医学临床课程的学习、临床实习、研究工作中,对本专业有一个较完整的概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 1)了解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图像特点;了解普通 X 线、超声、 CT 、MRI 、 DSA 及介入放射学的价值和限度,以便正确应用; (2)熟悉各系统的正常影像 学表现;熟悉各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与病理; ( 3)掌握对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掌握各系 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 医学影像学与其他学科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具有密切而有机的联系。因 此,学生必须具备以上的基础知识。 本专业理论教学与临床示教片实验教学相结合,均在课堂完成。 二、教学基本要求 各系统或器官的影像诊断学内都分别介绍了 X 线、超声、 CT 及 MRI 的检查方法、影像的观察与 分析、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等内容。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典型影像学表现 与诊断,目的是通过这些介绍让学生了解不同成像技术的诊断价值与限度,便于比较、优选和综合 应用;熟悉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诊断的思维方法,使学生能够在临床实践中正确掌握各系统 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能正确运用医学影像学的知识打下较为坚实 的基础。 、教学内容及要求(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第一篇 影像诊断学 第一章 影像诊断学总论 第一节 X 线成像 【掌握】 1、 X 线的特性。 2、 X 线图像的特点。 3、医学影像学的定义。 2、 X 线检查方法的价值、限度及临床应用。 【熟悉】 1、 X 线的产生及成像的基本原理。 2 、 DR 、 DSA 的成像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 【了解】 1、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简史、当前地位及前景。 2、 X 线检查中防护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X 现计算机体层成像( CT ) 【掌握】 1、 CT 图像的特点。 2、 CT 检查方法的价值、限度及临床应用。 【熟悉】 1、 CT 成像的基本原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医学影像学 英文名称: Medical 课程类型: 专业主干课程 总学时: 68 理论课学时: 34 适用对临床医学本麻醉医学专业本科 实验学时: 34

医学影像物理学__复习大纲整理

医学影像物理学复习整理 (四种成像技术的物理原理,基本思想等) 第一章:X射线物理 第一节:X射线的产生 医学成像用的X射线辐射源都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撞击靶物质而产生的。 1. 产生X射线的四个条件:(1)电子源(2)高速电子流(3)阳极靶(4)真空环境 2.X射线管结构及其作用(阴极,阳极,玻璃壁) (1)阴极:包括灯丝,聚焦杯,灯丝为电子源,聚焦杯调节电流束斑大小和电子发射方向。(2)阳极:接收阴极发出的电子;为X射线管的靶提供机械支撑;是良好的热辐射体。(3)玻璃壁:提供真空环境。 3.a.实际焦点:灯丝发射的电子,经聚焦加速后撞击在阳极靶上的面积称为实际焦点。 b.有效焦点:X射线管的实际焦点在垂直于X射线管轴线方向上投影的面积,称为有效焦点。 c.有效焦点的面积为实际焦点面积的sinθ倍。(θ为靶与竖直方向的夹角) 补充:影响焦点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答:灯丝的形状、大小及在阴极体中的位置和阳极的靶角θ有关。 4.碰撞损失:电子与原子外层电子作用而损失的能量。 5.辐射损失:电子与原子内层电子或原子核作用而损失的能量。 6.管电流升高,焦点变大;管电压升高,焦点变小。 7.a.标识辐射:高速电子与原子内层电子发生相互作用,将能量转化为标识辐射。 b.韧致辐射:高速电子与靶原子核发生相互作用,将能量转化为韧致辐射。 6.连续X射线的短波极限只与管电压有关。且与其成反比。 7.X射线的产生机制: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X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在与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韧致辐射是产生连续X射线的机制。 (1)X射线的穿透作用(2)荧光作用(3)电离作用(4)热作用(5)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Image Diag no sis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课程总学时71 (理论总学时32/实践总学时39) 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学分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相关各专业 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 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各系统的正常影像学表现和常见病的基本病变影像学变化。 (二)了解影像学诊断的成像原理,诊断价值及其限度,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和发展概况。 (三)了解影像学中各种检查方法,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及应用范围,并能在临床工作中正确使用。 (四)学会观察、分析各种影像的表现、方法和诊断原则。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本课程是一门独立而成熟的临床学科,是以解剖学、病理学、组织学为基础,同时要 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基础知识。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临床CT 诊断学》李果珍主编《X 线诊断学》荣独山主编《CT 与 MRI 影像解剖学图谱》姜树学主编 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本课程考核分三部分:包括平时实习课考核、期末理论知识考核、期末实习读片考核。其中平时成绩占 10%,理论知识考核占 70%,期末实习读片考核占 20%,要求三项成绩总分相加大于 60 分为及格。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本课程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性,理论与实习课课时数比约1:1.25 。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配以大量的影像图像,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为直观的理解。实习课分为四部分,包括带教老师简单介绍实习内容要求、带教老师讲解见习片内容、学生独立读片及带教老师疑难解答、带教老师分析学生在阅片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重点内容做总结分析。

医学影像物理学

第一章普通X射线影像 (一)单项选择题 1.伦琴发现X射线是在 A.1895年B.1795年C.1695年D.1885年E.1875年 2.关于X射线的产生,下述哪项不正确 A.需要有自由电子群的发生B.电子群的高速由阴极向阳极行进C.绝大部分(99%以上)动能转变为X线D.高速电子流突然受到阻挡E.同时产生了大量的热能 3.标识X射线的波长仅取决于 A.阳极靶物质B.管电压C.管电流D.灯丝温度E.阴极材料 4.X线管是 A.真空荧光管B.真空二极管C.真空五极管D.真空四极管E.真空三极管 5.产生标识X射线的最低激发电压U必须满足的关系是 A.eU≥W B.eU≤W C.eU≈W D.eU≠W E.eU∝W 6.下列关于X射线的本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只有X射线管球才能产生X线 B. 凡是X射线都可用于影像诊断C.X 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D.比红外线波长长 E.波长范围为5~10 nm 7.对于给定的靶原子,各线系的最低激发电压大小排列顺序为 A. U K> U L>U M B.U K < U L < U M C. U K > U M > U L D.U K < U M < U L E.U K = U L= U M 8.焦片距对成像的影响 A. 与半影大小成正比B.与半影大小无关C.与所用X线量成反比D.与所用X射线量成正比 E.近距离投照,焦片距为20~35cm 9.X射线的特性,下列哪项在临床上的应用最不重要 A.电离效应B.荧光效应C.穿透性D.摄影效应E.以上都不是10.X射线成像的基础基于 A.荧光效应B.感光效应C.电离效应D.生物效应E.穿透性 11.透视检查的基础基于 A.荧光效应B.感光效应C.电离效应D.生物效应E.穿透性 12.X射线摄影的基础基于 A.荧光效应B.感光效应C.电离效应D.生物效应E.穿透性 13.X射线产生过程中,电子高速运动所需能量主要取决于 A.靶物质原子序数B.管电流C.管电压D.旋转阳极转速E.灯丝焦点大小 14.下列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A.X射线图像由不同灰度影像构成B.X射线影像不会发生形状失真C.X 射线束是锥形束投射的D.X射线影像有一定放大效应E.X射线影像可产生伴影 15.在产生通常诊断条件下的X射线时,大部分的能量都转化为热能,产生X射线的能量只占 A.1%B.5%C.0.1%D.0.2%E.0.5%

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大纲12版(详细)

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医学影像物理学 学时: 80 理论/实验学时:60/20 课程属性:必修课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医学物理学 开课学期:第4学期 适合专业:医学影像学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该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掌握医学成像的主要方法和物理原理,以及医学图像质量保证和控制的物理原理,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为以后更深入地了解和有效使用医学影像设备,很好地控制医学图像的质量,正确利用医学图像进行诊断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课 在各章节内容中,按“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要求。“掌握”是指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对某些概念、原理、方法等在正确熟悉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能够进行分析和综合。“熟悉”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能把某一事实或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它事物的相互关系。“了解”是指学生应能辨认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术语,知道事物的分类,过程及变化倾向,包括必要的记忆。 重、难点用下划线表示。 一、绪论 1、课程的主要内容、性质特点、学习目的、参考书目和学习网站。

2、专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3、医学影像的发展历程。 X线成像、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放射性核素成像。 教学要求: 了解医学成像技术发展概况,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课程性质和特点,以及学时安排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X射线物理 1、X射线的产生 X射线管、X射线产生的机制。 2、X射线辐射场的空间分布 X射线的强度、X射线的质与量、X射线强度的空间分布。 3、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系数、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两种主要形式: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X射线的基本特性。 4、X射线在物质及人体中的衰减 单能X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连续X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X射线的滤过和硬化、混合物和化合物的质量衰减系数、化合物的有效原子序数、X射线在人体组织内的衰减。 教学要求: 掌握:掌握X射线产生的条件及机制,影响X射线强度的因素,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两种主要形式,X射线的衰减规律, X射线的滤过与硬化。 熟悉: X射线管的焦点及焦点对X线成像质量的影响, X射线的基本特性,X射线量与质的概念,X射线强度的空间分布。 了解: X线管的结构,阳极效应,混合物和化合物的质量衰减系数、化合物的有效原子序数。 三、X射线影像 1、模拟X射线影像 (1)普通X射线摄影 投影X射线影像的形成、X射线透视、X射线摄影。

《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物理学》 Medical Imaging Physics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文名:医学影像物理学 英文名:Medical Imaging Physics 2.课程代号:20228830 3.课程类别:基础课(选修) 4.学时:54 学分: 3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医学影像物理学是物理学院应用物理系医学物理方向的必修课。课程主要介绍现代四大医学影像技术,即X射线影像(包括普通X射线成像,数字X射线成像及X-CT),放射性核素成像,磁共振成像和超声成像的物理,数学原理和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课程结合物理与数学知识,侧重对成像原理进行介绍,同时也对医学成像的前沿技术如数字化成像和具体设备进行一定程度的介绍。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加深过去所学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对医学影像设备的工作原理,相关技术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也为将来在相关行业从事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本课程也适合对医学影像和数字成像技术、设备感兴趣的同学选修。课程要求具备高等数学,和普通物理学的学习基础。 学完本课程后要求学生掌握X射线产生装置的原理和基本结构、X射线摄影和透视的原理、数字X射线成像技术的原理、CT的图像重建方法的分类和滤波反投影法的原理;核磁共振的基本概念、核磁共振过程的宏观描述、空间编码和成像原理;放射性核素成像的基本原理、Gamma照相机、PET和SPECT原理;声学的基本概念、超声的基本性质和在媒质中传播的特点、超声成像的种类、B超原理。 三、教学内容 a)普通X射线成像 8 b)数字化X射线成像技术 7 c)X射线 CT 8 d)成像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3 e)核磁共振现象 6 f)磁共振成像 7 g)放射性核素成像 6 h)超声成像 9 四、教材 教材名称:本课程教材为《医学影像物理学》,2000年11月,人民卫生出版社。 教材作者:张泽宝主编 五、主要参考资料

医学影像物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医学影像物理学(Z) 1、X 射线产生条件: ①电子源②高速电子流③适当的靶物质。 2、X射线管发出的X射线是由连续X射线和标识X射线两部分组成的混合射线。 3、连续X射线(又称韧致辐射):是高速电子流撞击阳极靶面时,与靶物质的原 子核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连续波长的X射线(连续X射线)的过程。 4、标识放射(又称特征辐射):标识X射线的波长同阳极靶原子的结构有着密切 的联系,仅取决于阳极靶物质,与X射线产生过程中的其它因素无关。不同靶 材 料的辐射光子的能量和波长也不同。每一种元素的标识X射线的波长是固定不 变 的。标识辐射的X射线波长是由跃迁的电子能量差决定的,与高速电子的能量(管电压)无直接关系,主要决定于靶物质的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越高,产生的标识辐射的波长越短。 5、X射线的基本特性:X射线的穿透作用、X射线的荧光作用、X射线的电离作用、X射线的热作用、X射线的化学和生物效应。 6、X射线的质:又称线质,表示X射线的硬度,即X射线穿透物体的能力与光子能量的大小有关,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能力越强,越不容易被物体吸收。 7、X射线的量:垂直于X射线束的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光子数称为X 射线的量。 8、光电效应:入射光子与原子的内层电子作用时,将全部能量交给电子,获得能量的电子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电子(光电子),而光子本身整个被原子吸收的过程称为光电效应。 9、在光电效应过程中产生:(1)负离子(光电子、俄歇电子);(2)正离子(丢 失电子的原子);(3)标识X射线。 10、X射线诊断中的光电效应:(1)利在于可以产生高质量X射线照片,一是因为它不产生散射线,减少了照片灰雾,二是增加了射线对比度,光电效应发生的概率与原子序数的 4 次方成正比,增加了不同组织之间的吸收差异。(2)弊在于 入射光子的能量通过光电效应全部被人体吸收了,加大了辐射损伤,为了减少辐射对人体的损害,经常采用高千伏(高能量)摄影,减少光电效应发生的概率。 11 、康普顿效应:入射当入射光子与原子的外层轨道电子(自由电子)相互作用时,光子的能量部分交给轨道电子,光子的频率改变后发生偏转以新的方向散射出去即散

医学影像物理学02章自测题答案

第2章自我检测题答案 1.X射线成像程序可以简化为: A.X射线→被照物→信号→检测→图像形成 B.被照物→X射线→信号→检测→图像形成 C.X射线→被照物→检测→图像形成→信号 D.被照物→X射线→检测→信号→图像形成 答案:A 2.X射线胶片特性曲性的直线部分是指 A.光密度与曝光量的对数值不成比例的部分 B.光密度与曝光量的对数值成正比的部分 C.不是摄影中力求应用的部分 D.光密度与曝光量的对数值没联系的部分 答案:B 3.增感屏的作用是 A.延长曝光时间B.提高图像清晰度 C.提高胶片感光量D.增加X射线用量 答案:C 4.X射线影像的转换介质不包括 A.增感屏/胶片系统B.荧光屏C.影像增强器D.滤线栅答案:D 5.关于体层摄影,正确的说法是 A.人体不动,X射线管、胶片反向运动 B.胶片不动,X射线管、人体反向运动 C.胶片不动,X射线管、人体同向运动 D.人体不动,X射线管、胶片同向运动 答案:A 6.关于阴性对比剂,不正确的说法是 A.气体为阴性对比剂B.有效原子序数大 C.空气在器官内吸收较慢D.空气有产生气体栓塞的危险

答案:B 7.关于X射线照片图像对比度,正确的说法是 A.被照体厚度之差B.摄影因素之差 C.照片上两点间光学密度之差D.X射线强度之差 答案:C 8.有关量子斑点,不正确的说法是 A.X射线量子越多统计涨落越小 B.量子斑点是X射线量子统计涨落在照片上的反映 C.量子密度的涨落遵循统计学规律 D.X射线量子冲击到介质受光面时是均匀分布的 答案:D 9.关于窗宽、窗位,不正确的说法是 A.它能抑制无用的信息 B.它能增强显示有用的信息 C.窗宽、窗位的调节并不能增加图像本身的信息 D.增加窗宽可使图像的信息量增加 答案:D 10.关于DSA成像,不正确的说法是 A.DSA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B.蒙片是与普通平片完全相同的图像 C.血管显影所需的碘量与血管直径成反比 D.造影图像与未造影图像相减得血管图像 答案:B,D 11.经X射线照射后,在CR的成像板中存留的是 A.模拟影像B.数字影像C.黑白影像D.彩色影像答案:A 12.将PACS各组成部分连成一体的是 A.存储系统B.显示设备C.图像采集装置D.通讯网络系统答案:A,D

医学影像物理学题库(含答案)讲解学习

医学影像物理学题库 (含答案)

一填空题 1、X射线管的负极,包括灯丝和聚焦罩两部分。 2、想获得大的管电流需要选取大的管电压和灯丝的温度。 3、在普通X射线摄影中,用钨作为阳极靶。 4、高速运动的电子与靶物质相互作用时,其能量损失分为__碰撞损 失__和__辐射损失__. 5、X射线在空间某一点的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X射线传 播方向上的单位面积上的光子数量与能量乘积的总和。 6、在医学应用中,常用X射线的量和质来表示X射线的强度,量 是质是光子数。 7、在X射线野中靠近阳极侧的有效焦点比靠近阴极侧的要小。 8、光电质量衰减系数与原子序数、光子能量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_ μτ/ρ Z3/(hυ)3_____。 9、康普顿质量衰减系数与入射光子能量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_ μc/ρ 1/(hυ)3____。 10、康普顿效应发生的概率与原子序数Z无关,仅与物质的___每克 电子数___有关。 11、电子对质量衰减系数与原子序数的光子能量的关系可表示为__ 当hυ>2m e c2_时,__μp/ρ Z hυ 当hυ>>2m e c2 _时,μp/ρ Zln(hυ)________________。

12、在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时,整个诊断X射线的能量范围内都有__ 10keV-100keV __产生,所占比例很小,对辐射屏蔽的影响不大。 13、在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时,总的衰减系数μ/ρ=_μτ/ρ+μc/ρ+μp/ρ+μcoh/ρ____。 14、在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时,在10keV~100MeV能量范围的低能端部分_____光电__效应占优势,中间部分____康普顿___效应占优势,高能端部分___电子对___效应占优势。 15、宽束X射线是指含有____散射____的X射线束。 16、滤过是把X射线束中的____低能成分___吸收掉。 17、滤过分为___固有滤过___和___附加滤过___。 18、X射线传播过程中的强度减弱,包括距离所致的____扩散___衰减和物质所致的_____吸收____衰减. 19、 X射线影像是人体的不同组织对射线____衰减___的结果。 20、增感屏—胶片组合体在应用时,胶片的光密度直接取自X射线的能量不足___10%__,其余的光密度都是靠___增感屏受激后发出的可见光获得的。 21、量化后的___整数灰度值__又称为灰度级或灰阶,灰度级之间的最小变化称为____灰度分辨率___。 22、每个单独像素的大小决定图像的____细节可见度____. 23、CR系统X射线照射量与发射的荧光强度呈___五位数___的直线相关。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12.6汇总

本大纲是根据教育部面向21 世纪发展战略专门编写的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用的教科书而编写的,较好地体现了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掌握,是为了培养能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高等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而设计的一本大纲材料,使学生能在放射医学临床及介入放射临床中工作。本教材分总论部分和各论部分,总论部分包括X 、CT、MRI 、主要介绍各种影像成像技术和使用范围,各论部分则将各种影像学在该系统或疾病中的表现进行统一描述。我们主要讲解X、CT、MRI 诊断内容;B 超和核素成像等另外安排。 ※ <教学内容> 第一章总论 、目的与要求: 掌握X 线、CT 、MRI 图像特点;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原则与步骤。 二)熟悉X 线、CT、MRI 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综合应用与价值比较;熟悉影像报告书写原则与步骤。 、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X 线、CT、MRI 图像特点与医学影像诊断原则与步骤。 二)重点讲解:X 线、CT、MRI 各自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综合应用与价值比较。 三)结合实验室教学,学会影像报告书写原则与步骤。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正常影像学表现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头颅、脊椎平片的正常表现 二)熟悉:头颅、脊柱的正常CT、MRI 表现 三)了解: 1、头颅血管造影正常表现与基本解剖。 2、脊髓造影的正常影像学表现。 3、头和脊柱X 线片的观察、分析和诊断和临床应用。 4、磁共振波谱、扩散、灌注及脑功能成像的基本原理与应用。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 1、头颅、颅骨骨质结构,各颅板压迹,蝶鞍形态等正常X 线表现。 2、脊椎曲度、骨质、形态、椎间隙、椎体附件的正常X 线表现。(二)重点讲解: 1、头颅、脊柱的正常解剖结构在CT 上表现,掌握CT 图像特点、CT 图像的一般分析 与诊断原则、CT 表现特点。 2、头颅、脊柱的正常解剖结构在MRI 上表现,掌握MRI 的图像特点、成像优势和重要 系统的临床应用,强调MRI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优势。详细讲解脑内外基本解剖结构和脑灰白质、脑脊液、脑血管的正常信号特点,详细 讲解椎体、椎间盘、脊髓及韧带的正常信号特点。 第二节异常影像学表现 一、目的与要求:

医学影像物理学资料 第三版

第一章 X 射线的产生条件: (1)电子源(阴极)发射电子 (2)加速电子增加动能的电位差(高管电压) (3)一个高度真空(P<10-4Pa )的环境(玻璃外壳) ,使电子在运动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能量损耗, 保护灯丝不被氧化。 (4)一个受电子轰击而辐射X 射线的物体(阳极靶)。 X 射线管的结构: 1.X 射线管的阴极(cathode ) ? 发射电子的电子源,使电子聚焦后去撞击阳极; ? 组成:发射电子的灯丝和聚焦电子的凹面阴极体。 ? 圆焦点型:阴极灯丝绕成螺旋型,放在 碗状阴极槽中,散热差: ? 类型: 线焦点型:阴极灯丝绕成长螺线管型, ? 放在阴极体头部的长形凹槽中。 ? 双焦点型:有大小不同的两组灯丝,可产生大 ? 小双焦点,若选用大焦点,只给长灯丝通电。 2.X 射线管的阳极(anode ) 产生X 射线。 固定式:钨、钼制成,嵌在铜制阳极体上—衬底 类型: 特点:产热高,用于管电流小,曝光时间长的牙科和骨科X 光机 (按结构分) 旋转式:将阳极和阳极体作成圆盘状,用小电机带动旋转; 特点:产热均匀分布,避免局部过热,功率。 3. .有效焦点的面积为实际焦点面积的sinθ倍。(θ为靶与竖直方向的夹角) X 射线管阴、阳极体的作用: 阴极体作用:① 使电子初聚焦 ② 防止二次电子危害 阴极体作用:①接收从阴极发射出的电子并将它们传导至与X 射线管相连的电缆,使其能返回高压发生器; ②为靶提供机械支撑;(3)良好的热辐射体。 X 射线管的电特性

X射线管工作过程 阴极通电后温度升高,会产生热电子发射,阴极和阳极之间外接很高的直流电压,阴极发出的热电子被直流高压加速,以很高的速度轰击金属阳极,产生X线。 X射线管的焦点及焦点的性能参量 1、实际焦点:灯丝发射的电子,经聚焦加速后,撞击在阳极靶上的面积。 2、有效焦点:实际焦点在垂直于X射线管轴线方向上投影的面积,即X射线照射在胶片上的有效面积 实际焦点和有效焦点大小的影响 实际焦点面积增大,散热好,但有效焦点面积也增大,胶片影像模糊 实际焦点面积减小,阳极靶单位面积上的电子密度增大,实际焦点温度增大,阳极损坏; 图象有效焦点越小,影像越清晰;有效焦点为点光源时:胶片图象边界清晰;有效焦点为面光源时:胶片边界模糊有半影; 高斯分布>矩形分布>双峰分布 管电流增大,焦点增大,影像质量下降; 管电压增大,焦点增大,影像质量下降; 辐射形式:韧致辐射,标识辐射。 韧致辐射定义:(连续X射线产生)高能入射电子通过阳极原子核附近,受到原子核引力场的作用会降低速度并改变方向,入射电子损失的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释放。这种形式产生的辐射 称为“轫致辐射”或“制动辐射” 连续X射线产生原因: ?每个高速电子与靶原子作用时的相对位置不同 ?每个电子与靶原子作用前的能量也不同 ?故各次相互作用对应的辐射损失也不同,因而发出的X光子频率也互不相同,大量的X光子组成了具有频率连续的X光谱。 连续X射线产生特点: ?每条曲线都有一个峰值; ?曲线在波长增加的方向上都无限延展,但强度越来越弱; ?在波长减小的方向上,曲线都存在一个称为短波极限波长λmin的极限值; ?随着管压的升高,辐射强度均相应地增强; ?各曲线所对应的强度峰值和短波极限的位置均向短波方向移动。 标识辐射定义:(离散X射线)是高能电子与阳极物质内层电子作用的结果。高速电子把原子核外内层电子击出的过程中伴随的标识X射线的电磁辐射,称标识辐射,也称特征辐射。 产生条件:入射电子的动能大于阳极原子中壳层电子的结合能,而辐射光子的能量则仅仅取决于阳极原子的电子能级之差。标识X射线波长仅取决于阳极靶物质。 X射线的基本特性 1. X射线在均匀的、各向同性的介质中,是直线传播: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蚌埠医学院 《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医学影像学 英文名称:Medical Imaging 课程类型:专业主干课程 总学时:68 理论课学时:34 实验学时:34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本科、麻醉医学专业本科 课程简介:20世纪70-80年代后,医学影像学发展非常迅速,医学影像学设备不断更新,检查技术不断完善,相继出现了超声成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磁共振成像和发射体层成像等多种成像技术。介入放射学技术的兴起,开创了医学影像学发展的新局面,形成了集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学为一体的诊治并存的新模式,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医学影像学是通过影像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进行诊断的一门临床学科;随着CT、MRI、DSA等新成像技术的应用,本学科的内容更趋丰富。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今后其它医学临床课程的学习、临床实习、研究工作中,对本专业有一个较完整的概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1)了解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图像特点;了解普通X 线、超声、CT、MRI、DSA及介入放射学的价值和限度,以便正确应用;(2)熟悉各系统的正常影像学表现;熟悉各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与病理;(3)掌握对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掌握各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 医学影像学与其他学科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具有密切而有机的联系。因此,学生必须具备以上的基础知识。 本专业理论教学与临床示教片实验教学相结合,均在课堂完成。 二、教学基本要求 各系统或器官的影像诊断学内都分别介绍了X线、超声、CT及MRI的检查方法、影像的观察与分析、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等内容。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典型影像学表现与诊断,目的是通过这些介绍让学生了解不同成像技术的诊断价值与限度,便于比较、优选和综合应用;熟悉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诊断的思维方法,使学生能够在临床实践中正确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能正确运用医学影像学的知识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第一篇影像诊断学 第一章影像诊断学总论 第一节 X线成像 【掌握】1、X线的特性。 2、X线图像的特点。 3、医学影像学的定义。 2、X线检查方法的价值、限度及临床应用。 【熟悉】1、X线的产生及成像的基本原理。 2、DR、DSA的成像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 【了解】1、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简史、当前地位及前景。 2、X线检查中防护的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