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演变
政治协商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1. 引言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政治决策中,通过多方参与、广泛协商的方式,寻求共识、解决分歧的一种制度安排。
它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障政权合法性、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化解社会矛盾。
本文将从政治协商的概念、历史渊源以及实践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2. 政治协商的概念政治协商是指通过各方参与、广泛讨论、共同决策的方式,就政治事务进行协商和对话,以达成共识和解决分歧。
它是政治制度的一种形式,通过平等对话、合作共赢的原则,寻求各方合理利益的最大化。
与单一权力决策相比,政治协商更能够充分发挥各方智慧和力量,提高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3. 政治协商的历史渊源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民主政治的实践。
例如,古希腊雅典的民主制度中,公民会议就是一种典型的政治协商方式。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政治协商制度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不断探索和演进。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政治协商也有一定程度的实践,如朝廷议政等制度。
而在现代,政治协商制度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国政治体系中。
4. 政治协商的类型根据形式和参与主体的不同,政治协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政治协商类型包括国家间政治协商、党派内部政治协商、社会各界政治协商等。
国家间政治协商常常发生在国际事务中,通过国际组织或双边会晤等形式进行,旨在达成共同立场和解决跨国问题。
党派内部政治协商则是指政党内部成员在党内会议或党组织中进行协商,以确定党的政策和方针。
社会各界政治协商是指社会各界代表围绕公共事务进行协商,包括各种形式的议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5. 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与优势政治协商制度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多方参与:政治协商制度能够让各方参与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通过多方参与,可以充分吸纳各方智慧和力量,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平等对话:政治协商强调各方平等对话的原则,充分尊重各方权利,通过平等协商解决分歧和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 定、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具
有重要意义。
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系
要点一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 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0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面临的
挑战与对策
面临的挑战
要点一
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 的挑战
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面临 着新的挑战,如经济全球化、政治多 元化 题
各政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 些问题,如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 度建设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组织
形式和运作机制
组织形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其组织形式包括中国共产党、八个民 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 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 是参政党,两者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 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推动科学民主决策
通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各民主党派和各界 人士能够提供多种声音和意见,促进政府决策 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强调合作、协商和互 相尊重,有助于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
贡献分析
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通过完善治理结构 、提高治理效能,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作 出了重要贡献。
1970年代末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治 保障。
论人民政协制度的历史与发展

论人民政协制度的历史与发展一、人民政协制度形成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统一战线组织和党派合作机构的双重身份,同时又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作为一种承担多种政治功能的制度,人民政协制度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前提条件。
它的理论渊源主要有三个即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
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普遍经验与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无产阶级政党诞生之初,与强大的阶级敌人相比其力量总是相对弱小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生存问题遂成为首要问题,统一战线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生存策略的重要性就有了现实价值。
1920年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指出“要战胜更强大的敌人,只有尽最大的力量,同时必须极仔细、极留心、极谨慎、极巧妙地利用敌人之间的一切‘裂痕’,利用各国资产阶级以及各个国家内资产阶级各集团各派别之间的一切利益对立,另一方面,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靠不住的、有条件的。
”中国共产党秉承这一理论在革命进程中先后创立了国共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在这些统一战线之中,既有阶级之间的联合,又有党派之间的合作。
党派合作含于统一战线之中的历史经验为其后的人民政协制度既是统一战线组织又是多党合作机构的双重性质做了诠释。
1927年至1937年,国共合作破裂,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民主政权,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之中加入了民主的内涵。
由于1936年西安事变的爆发以及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蒋介石被迫同意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统一战线的组织化和结构化形态开始萌芽。
二、人民政协制度的萌芽人民政协制度的萌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1938年7月在武汉成立的国民参政会,另一个是1946年1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
新中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历程

党 派 进 行 民主 协商 , 使 他 们参 与 决 策和 实施 , 党 同 民主 党派政 治 协商
的 形式 也逐 渐 丰 富 , 有 政协会 议 、 民 主 协商会 、 双 月座 谈 会等, 民主 党派 则 积 极参加社会主 义 改 造 运 动 , 在 土 地 改革 运 动 、 抗 美 援朝 运 动 、 镇 压 反革 命运 动 、 思 想 改 造 运 动 和 “ 三 反”
中, 不是 一 帆 风 顺 的 , 而 是 经 历 了 多次挫 折 和 考验 , 最 终得 到 巩 固和
完 善 。 其 发展 大 体经 历 了 三个 阶段
第一 阶段 进 一 步巩 固 和 顺 利 发展
新 中 国 建 立 后 , 我 国进 入 从 新 民主 主义 向社 会 主义 过 渡 的 新时 期 , 共 产 党 领 导 的 多党 合 作 也 由 以 前 民 主 党 派 接 受 共产党 领导 , 与 共产
“ 五反 ” 运 动 中 , 各 民主 党 派表 现出 极 大 热 情 他们发 表声 明 , 表明 自 己的 态度 , 支持党 的 决
定 , 召集 专 门 会议 , 组 织 学 习 党在 政治 运 动 中的 政 策 进 而 直 接 投 身于 运 动 。 他们把党 的总
一
任务 当作 自 己的 任务 , 把为社 会主 义服 务作 为 自己 的 政治 路 线 , 提 出了 ‘ 一切 为 了 社 会 主
都强调 要坚 持 这 一 方针 。 这 个方针 是 共产党 与 民主 党 派患 难 与 共 的 反映 , 是 共产党 与 民 主 党
派 合 作 的 基 本方 针 , 也是 多党 合作 经 验 的科 学 总 结 。 它是我党 根 据我 国 实 际 情 况 制 定 的 , 是 对 马 克思 主 义 多党 合作 理 论 的新 发 展 和 新贡 献 , 表 明 多党合作正 在 逐 步完善 。
政协发展历程

政协发展历程中国政协成立于1949年9月21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成立与初期发展(1949年-1954年)1949年9月21日,中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选举产生了主席团和秘书处。
之后,政协开展了各项建设工作,推动了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
在这一阶段,政协通过发表重要文件和提出政策建议,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阶段:整风运动与改革开放初期(1955年-1978年)从1955年开始,中国政协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整风和反右倾运动,期间政协内部发生了一些调整和变动。
然而,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使政协的工作焦点发生了转变。
政协积极参与了国家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意见。
第三阶段:深化改革与现代化建设(1978年-2002年)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使中国政协逐渐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协开展了一系列重要工作,包括提出政策建议、参与决策、组织协商和开展调查研究等。
政协加强了与各界人士的沟通与联系,形成了多党合作和民主集中制的工作机制。
此阶段的政协工作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第四阶段:新世纪以后的发展(2002年至今)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政协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为国家的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政协通过提出政策建议、组织各界人士参与决策和社会事务等方式,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
政协的工作也越来越广泛地涉及社会经济、科技创新、文化教育和民生福利等领域。
总之,中国政协经过多个阶段的发展,不断适应和推动国家的改革进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协的发展与中国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为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从古至今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从古至今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悠久,从古代到现代,政治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革,以适应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需求。
以下是中国从古至今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个概述:一、古代政治制度1.夏商时期:夏商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以王权神授为主,国家实行世袭制,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
地方上实行分封制,君主将土地赐予诸侯,诸侯有义务为君主提供军事支持。
2.西周时期: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君主将土地分封给宗室和功臣,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一定的权力,但需要向君主纳贡称臣。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封建制度的基础。
3.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中央政权逐渐衰落。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呈现出地方割据的特点,各国互相攻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
4.秦朝: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官制,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加强了对中央政权的控制,实行焚书坑儒,强化思想统一。
5.汉朝: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诸侯王国,以巩固中央政权。
同时,汉朝开创了察举制,选拔官员以实行官僚政治。
6.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政治制度多变。
这一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标准逐渐转向门第出身。
同时,地方上实行州郡制,州郡成为地方政治的基本单位。
7.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时期,地方上实行道州县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唐朝还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标准逐渐转向才学。
8.宋朝: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地方上实行路府州县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宋朝还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标准继续以才学为主。
9.元朝:元朝实行一省制,中央政权高度集中。
地方上实行行省制,行省成为地方政治的基本单位。
元朝还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标准依然以才学为主。
二、近现代政治制度1.明朝:明朝实行内阁制,皇帝通过内阁处理国家大事。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
(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筹建新中国。
2.初步建立
(1)标志: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代表: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
(3)内容: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
家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
③会议还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3.确立
(1)标志: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作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任务已经结束,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3)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4.发展
(1)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
(2)中共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
国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新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 三权分立制度的本质区别:
第一,两者的经济基础不同
中:公有制; 西:私有制。
第二,两者的行政权力主体的活动原则不同
中:民主集中; 西:分权制衡。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基本内容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 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 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 行使自治权。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首府银川。成立于1958年。
西藏自治区简称藏,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 首府拉萨市。自治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1965年9月成立自治区。
我们湖南省下设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包括吉首、 古丈、龙山、永顺、凤凰、泸溪、保靖、花垣。州首 府为吉首市。 我省还有七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城步苗族自治县、 江华瑶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 通道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麻阳苗族自 治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 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 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宁夏回族 自治区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广西壮族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成立于1947年 5月1日,面积118万平方公里,首府呼和浩特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首府乌鲁木 齐市。1955年10月1日成立自治区。新疆地域 辽阔,自然资源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演变
阶段一:新中国成立前期
第一时间段:抗日战阵结束后,成立“联合政府”;1946年1月10日至31日,……(旧政协)。
五项决议:……
第二时间段: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转战略进攻,1948年4月底,中共……口号……“五一”……。
1948年8月,……河北省平山集合
1949年3月毛……已经成熟
1949年6月15日至20日………9月17日……改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三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1日至30日,第一届……参加会议代表……(多写一点)
第一届人民政协会会议闭幕第二天……
阶段二:新中国成立后
第一时间段:1949年9月到1954年9月……(该部分概括写)……1949年9月……政协委员会……第一届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共召开4次分别是……
第二时间段:1954年10月到1966年5月。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1954年12月第二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制定了《章程》
1959年4月
1964年12月
第三个时间段:1966年6月到1976年10月
……被迫停止……文革时期(简写)
阶段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1977年12月,第四届……
1978年12月,在京召开……
1982年第五届……1983年6月,第六届……
1988年3月,第七次
1989年12月30日……《意见》
1993年3月第八届
1993年3月27日李瑞环在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是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1994年1月,修改章程《……
1994年3月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修正案)》“把参政议政列入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协工作的经验总结,是本次会议的重要成果”,认为:“参政议政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是一致的。
1995年1月13日,政协全国委员会党组提出《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
1998年3月3日第九届……
2003年3月5日至1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的主要议程是:听取报告,选举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和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委员的人选;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决定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的人选等。
2005年2月8日,中共中央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
2006年2月8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对参政议政职能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强调它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形式”、“切实做好工作的有效方式”,“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是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
2009年9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
6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各级党委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做出的战略部署,切实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积极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
2008年3月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在北京召开。
会议的主要议程是:听取和审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和关于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选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务委员;列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听取并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有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