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分权视角下地方政府对工商业用地的配置分析
财政分权制度的影响因素

财政分权制度的影响因素
1. 国家性质和政治体制:不同国家的财政分权制度受国家性质和政治体制的影响。
例如,在联邦制国家,财政分权往往更加明确和完善,各个地方政府可以有相对独立的财政权力;而在集中制国家,中央政府往往掌握主导地位,地方政府的财政权力相对较少。
2.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会影响财政分权制度的安排。
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往往有较高的财力和财政能力,更有能力承担一些财政责任;而相对贫困的地区可能需要依赖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
3. 地方政府能力和财务状况:地方政府的能力和财务状况也会影响财政分权制度的安排。
一些财政分权较高的地方政府可能有较强的财政管理和运作能力,能够有效管理和使用财政资源;而一些能力较弱的地方政府可能需要更多的中央政府支持和监督。
4. 中央政府的政策倾向:中央政府的政策倾向也会影响财政分权制度的安排。
中央政府可能会有不同的政策考虑和目标,例如,加强地方政府的财政权力可以促进地方发展,但也可能导致财政管理的混乱和资源浪费。
因此,中央政府的政策倾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政分权制度的安排。
5. 社会和经济发展阶段: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也会影响财政分权制度的安排。
在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中央政府可能需要更多的集中财政权力来推动经
济建设;而在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的阶段,财政分权制度可能会更加完善,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财政权力和责任。
6. 历史和文化传统:历史和文化传统也会影响财政分权制度的安排。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政治传统以及地方自治的意识形态等因素,会对财政分权制度的理念和具体安排产生影响。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总目录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总目录2020年第1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外汇管理政策的演变与发展马宇,张婷婷(3)……………………集体产权、资源禀赋与农村政治生态优化研究张毅,董江爱(14)………………………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基于省域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陈堂,陈光(21)………………………………技术创新对区域“产业-金融”耦合的异质性研究范文祥,李将军(32)………………………中国金融结构演进、信用中介链条与金融稳定朱凯(41)…………………………………内部控制、外部审计和金融化相关股价崩盘风险王贞洁,徐静(54)………………………政治关联、营商环境与企业创新投入———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罗天正,关皓(67)……………………………………要素市场扭曲与家庭创业———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数据的实证分析于明超,吴淑媛(78)…………………企业创新与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耿晔强,常德鸿(89)……………………………云南地级市经济空间集聚特征研究———基于“密度、距离、分割、依赖”的角度陆亚琴,李静(102)……………………2020年第2期从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本红利———基于新经济生产方式的考量董翔宇,赵守国,王忠民(3)…………………………中央银行数字货币面临的挑战及风险防范研究王雨薇,国世平(12)………………………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均衡发展———基于2003—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陈智颖,钱崇秀,陈苗臻(19)………环境分权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内在作用机制———基于央地关系的调节作用罗斌,凌鸿程(32)……………………………………人口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影响———基于空间溢出角度的研究周少甫,陈哲(49)……………………………………公司丑闻的强制披露是否影响内外部投资人“用脚投票”和“用手投票”?金缦(60)…………市场竞争、并购商誉与投资效率张安军(74)…………………………………………………晋升压力、官员任期与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基于中国70个城市的实证杨刚强,程恒祥,吴斯(89)…………………………外资占比、产业集聚和企业创新———基于工业企业数据的研究邢震,梁君(101)……………………………………2020年第3期论贸易优势理论的当代发展吴杨伟,李晓丹(3)………………………………………………科技创新供给侧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十大关系”曾繁华,吴阳芬(11)……………………要素市场扭曲的增长方式效应研究解晋(20)………………………………………………大数据能促进中国制造业结构优化吗吕明元,苗效东(31)………………………………保障性住房对区域人口流动的“双向涟漪效应”研究———基于空间计量交互模型分析郑芳,王建生,位梦蕊(43)…………………………遗产继承是否显著促进了家庭财富的积累———来自中国家庭微观调查数据的证据韦宏耀,杨政怡,钟涨宝(54)…………………人民币汇率对我国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研究———基于拔靴滚动因果方法尹晓娜,李静萍,苏志伟(67)………………………………多中心空间演化促进了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吗陈秀英,刘胜(79)……………政府补贴、寻租与企业研发人力资本投入张志昌,任淮秀(92)……………………………管理者特征对组织惯例更新的影响———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宋哲,于克信(104)………………………………………2020年第4期发展中国家如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基于跨越低收入均衡和中等收入均衡视角周文(3)…………………………………如何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基于碳排放对高质量发展作用的经验证据刘梦,胡汉辉(19)………………………FDI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一个基于区域外部性的扩展模型刘清杰,任德孝,刘倩(36)……………………劳动力价格扭曲与绿色经济效率损失张政,李雪松,王冲(51)…………………………财政教育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十分位点的分层省级数据分析宫锡强(64)……………………………………政治和经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碳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周志方,李瑾瑾,曾辉祥(72)………………………金融去杠杆与企业风险承担———来自民营企业的证据覃飞,石小霞(89)…………………………………………靠“关系”还是靠“学历”?———私营企业员工薪酬中的亲属关联效应和文凭效应研究赵秋成,马洪旭(101)………2020年第5期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效能的空间差异及演化趋势的实证研究罗海平,艾主河,何志文(3)………………中国科技进步对居民福利影响的实证研究徐淑红(15)………………………………………中国财政支出对碳排放影响的双重效应分析赵哲,谭建立(24)…………………………内部人减持对高送转的影响———基于媒体关注视角康明惠,陈佳敏,苗苗(37)……………………………………普惠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研究———基于云南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杨虹,张柯(52)……………………………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水平———一个基于我国农业领域中“关系”的实证研究刘胜春,阮萍(66)…………………服务主导逻辑下价值共创影响研究———平台能力的中介作用杨路明,张惠恒,许文东(76)…………………………………职场孤独感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的机制研究———基于情感理论的研究视角何雨珊,陈鹏宇,陶向南,彭达枫(92)…………………精准视角下扶贫绩效模糊综合评价———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柳志,王善平(104)………………………………2020年第6期土地租税与土地财政演进———基于公共物品融资的经济逻辑张垒磊,闫晨(3)…………………………………地方政府“土地生税”研究:基于工业用地视角李学增,郭贯成,崔久富(17)………………跨省份人口城镇化迁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理论假说与实证检验陈海龙,陈小昆(29)……………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地级及以上城市经验数据朱风慧,刘立峰(42)………………………………行政分权、财政分权与金融资源配置厉华威(54)……………………………………………党组织嵌入、审计监督与预算松弛———来自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代彬,谈星辰,刘怡(64)………………………企业价值观对工作投入的影响研究杨玥,张强,江新会(80)……………………………研发投入的创新绩效综合评估研究———基于仪器设备视角冷松(92)……中国企业对东南亚投资的政治风险及其调节因素———基于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谭立力,刘小莞(104)……………………………………2020年第7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市场分割的影响研究王伟,孔繁利(3)………………城市群发展战略下中心城市金融溢出效应研究罗小伟(17)…………………………………交通信息高度联通下的西南地区旅游增长新特征及其验证黄书雷,方行明,全诗凡(28)……技术创新、金融约束与产业结构研究庄雷,王飞(40)…………………………………股权集中或股权制衡能否缓解融资约束对企业绩效的束缚———基于房地产上市公司数据张力派,于文领,陈玲玲,郭晓华(5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居民健康———基于生活方式和社会支持双重视角的研究黄倩,李宽,熊德平(66)……………资本市场开放如何影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杨晓亮,李冬,王维红(81)………………知识积累、开放式创新与高技术企业新产品绩效研究杨立生,陈倩(98)………………………2020年第8期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直接影响与间接效应———来自OECD 成员国的经验证据张文爱(3)…………………………………………全球治理参与能力对国家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兼议突破全球价值链治理困境的政策逻辑陈秀英(18)………………………………中国居民住房资产与金融资产的财富效应研究严艳,陈磊(26)………………………城市化和老龄化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影响研究———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王健,赵凯(38)…………………………………………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研究黄晶(55)………………………………………云南省农村金融资源可得性的脱贫效应分析马骥,杨振宇,马金书(68)…………………企业家精神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需求结构转变视角陈欢,庄尚文,周密(80)………………………………如何识别R&D 税收激励效应?———从创新数量与质量视角说起姜安,黄惠丹,吴松彬(92)…………………………新时代矿产资源国有化模式的探讨王中庆,王继军(104)……………………………………2020年第9期产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与环境污染———基于中国285个城市的实证分析寇冬雪(3)………………………………………不动产供给数量结构对城市创新产出的加速效应研究赵华平,侯碧瑶,张所地(18)………P2P 平台合规化转型对平台运营风险的异质性影响研究于博,董怡然(31)…………………基于国际视角的人口结构变迁与寿险消费:理论梳理与实证检验袁成,崔慧(49)…………业务结构多元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风险影响的理论分析程道金,张东辉,成力为(62)…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吗———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调节效应廖婧琳,胡妍,项后军(73)………………………公共服务的供给存在政治周期吗?梅正午,孙玉栋(88)……………………………………收入不平等与公共服务质量———基于CGSS 数据的经验分析李振,吴柏钧,王丹阳(99)…………………………2020年第10期繁荣的诅咒:对金融部门扩张与实体经济发展关系的再认识———基于中国制造业数据的一个分析框架杨宇焰,张柏杨(3)…………………………制度距离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贸易效应———对“制度接近性”假说的再检验聂爱云,何小钢,朱国悦,李建体(20)…………产业扶贫降低了贫困脆弱性吗?———基于CLDS 的准实验研究王志涛,徐兵霞(32)……………………………………过度负债会加剧实体企业金融化吗廉永辉,褚冬晓(45)…………………………………卖空机制真的可以抑制公司违规吗———基于中国式融资融券的实证分析武晨,王可第(62)……………………………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周国富,柴宏蕊,方云龙(76)…………………………高管学术背景、市场化进程与企业创新投入何旭,马如飞(88)…………………………企业轻资产运营与全要素生产率盛明泉,冯天宇,谢睿(101)……………………………2020年第11期试析中国现阶段是否具备有效开征房产税的前提和条件周文豪(3)…………………………环境规制对中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贸易比较优势的视角龚梦琪,尤喆,刘海云,成金华(15)…………………教育水平、相对剥夺与流动人口健康成前,李月(26)…………………………………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与居民幸福感———基于CGSS2015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缪小林,李闵(36)………………………贫困县脱贫摘帽的影响因素及实践路径———基于中国西南地区60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冯朝睿,李昊泽(46)……………中国操纵汇率了吗———基于汇率宏观基本面模型的实证分析王盼盼,石建勋(57)………………………科技贷款对技术创新的非线性作用机制研究孙芹,宋夏云(70)…………………………守住底线还是拓展空间:来自企业风险管理的经验证据胡明霞(80)…………………………文化距离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尹忠明,秦蕾(90)………………………………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刘永松,王婉楠,于东平(100)……………2020年第12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研究刘佩,孙立娟(3)………………………………………基于劳动力就业视角的中国经济增长分析:理论与实践郭兆晖,孙金山,郭路(19)…………基于QCA 的地方政府债务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南省为例何涌,陈梦颖(27)…………………………………………………中国金融周期的再测度———基于动态因子法的分析刘璐,王晋斌(39)………………………………………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及异质性研究姚婷,宋良荣(53)………………………市场化债转股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研究李志军,陈龙(64)……………………………智力资本信息披露促进了企业价值提升吗———基于机构投资者异质性视角袁蓓,夏昊(75)…………………………………股权激励水平内部差距与企业创新陈鹏程(89)………………………………………………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风险治理研究———基于“两微”舆论风险的视角李贞,李栋(105)………………………………。
县级政府预算支出分配机制一个分析框架

县级政府预算支出分配机制:一个分析框架周隆武(北京大学,北京100871)内容提要:预算配置问题是预算的核心之一,中国县级政府预算支出分配的效率直接决定了县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
因此,构建中国县级政府预算支出分配机制的分析框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在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的学科视角下,文章基于财政分权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政策过程理论构建了关于中国县级政府预算支出分配机制的分析框架,包括权力结构、预算环境、行动策略和分配规则等变量,各变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框架的构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县级政府预算支出分配过程中的因果机制问题。
关键词:县级政府预算分配预算政治分析框架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544(2021)04-0047-10〔收稿日期〕2021-04-06〔作者简介〕周隆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预算与基层治理。
一、引言“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1],预算则是财政制度的核心。
预算本质上是政府取钱、分钱和用钱的过程,其中分钱的阶段代表着对预算资源的配置,“预算配置是公共资源战略性筹划的过程,也是公共选择的形成过程;是经济行为,也是政治过程;是理性主义的建构,也是渐进主义的展开。
[2]”县是宪法规定的我国行政区划设置中的重要一环,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是连接国家、社会和公民关系的关键节点。
由于县域社会农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县承担了向农村地区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组织落实责任。
当前“县级财政向全国70%以上的人口提供70%的县域公共服务,可见县级财政在农村公共财政体系中的地位之重要。
”[3]然而,县级政府预算支出究竟如何分配在《预算法》及相关文件中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
当然,由于刚性支出的挤占及预算规则的引导与约束,县级政府也无法就地方预算资源随意进行分配,因而也无法将县级政府预算支出分配结果归于纯粹的“长官意志”或者“按需分配”。
商业区用地分类平衡表

商业区用地分类平衡表商业区用地分类平衡表是衡量一个城市商业用地供应与需求的重要工具,它有助于政府、开发商和企业更好地了解商业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本文将对商业区用地分类平衡表进行详细解析,并探讨其在投资决策、城市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一、商业区用地分类概述商业区用地分类平衡表将商业用地按照功能和用途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零售商业用地:主要用于零售业、批发市场等业态,如购物中心、百货商场等。
2.餐饮用地:主要用于餐饮业,包括餐馆、小吃店、咖啡厅等。
3.商务办公用地:主要用于企业办公、写字楼等,提供办公空间和服务。
4.文化娱乐用地:主要用于文化、娱乐、体育等产业,如影院、游乐场、健身房等。
5.酒店用地:主要用于酒店业,包括星级酒店、快捷酒店等。
6.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主要用于政府机构和公共设施,如公园、学校、医院等。
二、商业区用地分类平衡表解析以下将针对商业区用地分类平衡表中的各类用地进行详细解析:1.零售商业用地:零售商业用地在商业区中占据较大比例,对城市消费和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
政府和企业应关注零售商业用地的供应与需求,确保市场平衡。
2.餐饮用地:餐饮用地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发展状况可反映城市消费水平和人们生活方式。
合理规划与配置餐饮用地,有助于提升城市品质。
3.商务办公用地:商务办公用地是商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产业结构和人才集聚具有重要作用。
优化商务办公用地布局,有利于企业发展和创新。
4.文化娱乐用地:文化娱乐用地的发展有助于丰富城市文化和休闲生活,提高城市吸引力。
应关注文化娱乐用地的规划与开发,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
5.酒店用地:酒店用地与旅游业密切相关,对城市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酒店用地规划与管理,有助于提升城市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6.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保障市民基本生活和提高城市品质的重要资源。
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有助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的收益与成本分析

一、地方政府间竞争的收益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弊端,这是地方政府被重新重视的原因之一,所以对地方政府间竞争的成本和收益分析要先从收益的视角来看。
在中国改革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际上,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与地方政府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是分不开的(洪银兴和曹勇,1996),计量检验也证明了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主导作用(沈坤荣,1998)。
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符合中国渐进式制度变迁的实现路径,能以较低的成本加快中国市场化的进程(杨瑞龙,1998;杨瑞龙和杨其静,2000;陈天祥,2004),由于这个原因,也有学者把中国经济称为地方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何晓星,2003、2005)。
毫无疑问,地方政府的许多积极作用都是在财政分权下的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探索地方政府的作用就离不开探索地方政府问竞争的作用。
1.从总体上看,地方政府间竞争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
许多经济学家将中国二十多年来的增长奇迹归功于地方政府之间为增长而展开的竞争。
地方政府问的竞争主要是政治激励和经济激励决定的。
政治激励主要表现为地方官员的晋升激励,为了晋升,就必须有一个好的政绩。
经济激励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激励,为了分成,就必须发展好当地的经济。
政治激励和经济激励为地方政府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因为不管是政治激励还是经济激励最后都体现在gdp上,所以最终表现为地方政府惟gdp马首是瞻。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进行的经济分权把巨大的经济体分解为众多独立决策的小型地方经济,创造出了地方为经济增长而展开激烈竞争的“控制权市场”;虽然没有彻底的私人产权制度和完善的金融体系,但却有了地方之间为经济增长而展开的充分竞争,这种竞争导致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并对政策环境进行改善,加快了金融深化的进程和融资市场化的步伐。
尽管地方为增长而展开的竞争可能导致过度投资(比如“羊群行为”),但是地方问的竞争却从根本上减少了集中决策的失误,牵制了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的实施;同时,地方为增长而展开的竞争让中国经济在制造业和贸易战略上迅速迎合和融入了国际分工的链条与一体化的进程;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开放是地方为增长而竞争的结果(张军,2005)。
财政分权下中国地方公共服务供给探究

的预算内公共服务支 出不得不依靠上级政府 的转移 支付。下级政府对 于上级政府的财政依赖 ,即转移 支付 ,是各级政府根据地方公共产品论来划分各 自 的支 出责 任 ,收入 多少 与 支 出责任 的不 对应 往 往形
成 政府 之 间财 政 的分 配过 渡或 缺失 ,从 而需 要 上级
合 ,以便使 自己的效用达到极大化 ,当他们在某地 发现 这种 组合 符合 自己的效用 极 大化 目标 时 ,他 们
现。
会在公共服务与税收的组织上就会相互模仿 ,相互
学 习 ,这 样 下去 ,整 个社 会就 会 达 到 福利 极 大 化 。 偏好 相 同的人会 组 合在 一起 ,公共 服 务也会 按最 小 的成 本被 提供 。由于人 们会 自然 地从 公共 商 品成 本 高 的城 市流 向公共 商 品成本 低 的城市 ,所 以 ,地方
后 ,已基本 建立起 了全 国范围的财政分权体制 ,近 年来我 国财政分权 制度 日益 完善 ,但也 出现 了许 多体制 结构的 问题 ,其 中地 方公共服 务供 给不足是其最显著 的表现之 一 。转 型时期 中国地 方政 府公 共服务 的有效
供 给 ,是 促 进 地 方 政 治 、 经 济 和 社 会 得 以持 续 、稳 定 、 快 速 发 展 的 重 要 条 件 。 本 文 从 财 政 分权 角 度 入 手 , 分 析 地 方 公 共 服 务 供 给 影 响 机 制 及 我 国 地 方 公 共 服 务 的供 给 存 在 问题 的 原 因 ,提 出 了 自 己的 一 点 见 解 , 以 期 对 财 政 分 权 下地 方 公 共 服 务 的供 给 问题 有 所 借 鉴 。
传 统 财政分 权理论 认 为 ,由于 居 民可 以 自由流
总体来说 ,19 年以来 中国地方转移 支付 收 94
分权与激励:土地供应中的中央-地方关系研究

分权与激励:土地供应中的中央-地方关系研究丰雷;杨跃龙;姚丽【摘要】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eveal the central-local relations within the land supply system, and then probe into the effective land supply measure for enhancing the performance of macroeconomic intervention. Case study and policy analysis methods are employ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central-local governments relations on land supply is unfixed, and there are different paths regarding different land supply rights;2) a multi-tasks principal-agent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central-local governments in China, and local governments tend to focus on the highly-motivated tasks that can be easily assessed.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reasonable boundary between central-local governments could be decided in terms of resource endowment. Furthermore, a feasibl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together with an effectual incentive mechanism hold the key to a well-established land market and sophisticated land supply system at the local level.%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土地供应中的中央-地方分权边界以及激励契约,探索提高有效土地供应的措施以增进土地宏观调控成效。
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治理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治理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摘要】财政分权是指中央政府将一部分财政权力下放到地方政府,这对地方政府的治理和经济增长产生深远影响。
财政分权调整了地方政府的权力结构,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治能力和责任意识。
财政分权改变了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方式,促进了地方财政独立和自主性,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财政稳健性。
财政分权也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和效率,使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保障。
财政分权对地方经济增长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激发了地方政府的创新和发展动力。
财政分权影响了地方政府的监督和问责机制,提升了地方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感。
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治理和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响,但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以确保财政分权能够发挥最大效益。
【关键词】财政分权、地方政府、治理、经济增长、权力结构、财政管理、公共服务、效率、经济发展、监督、问责机制、法律法规、监督机制、合理设计、积极作用。
1. 引言1.1 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治理和经济增长的影响财政分权是指中央政府将部分财政收入和支出权限下放给地方政府,以实现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分担。
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治理和经济增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权力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可以更灵活地制定和执行政策,增强地方政府的自治能力,有利于更加贴近基层、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决策。
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财政管理产生影响。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财政支出调整,更好地满足地方公共服务需求,提高财政资源利用效率。
财政分权也会影响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及效率。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公共服务,增强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财政分权也会影响地方经济增长和发展。
地方政府在财政分权的框架下更有动力创新、拓展经济增长点,促进地方经济繁荣。
财政分权也会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和问责机制产生影响。
财政分权可以透明地划分责权,增强政府监督和问责效果,推动地方政府更加规范、透明地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分权视角下地方政府对工商业用地的配置分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现行财政分权体制和城镇土地转让制度下,地方政府如何按用途划分新增工商业用地的问题。
地方政府转让工商业土地的收益可分为地价和企业税收两部分。
工业用地地价较低,但工业企业纳税较高。
因此地方政府在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时会以一定比例划分工商业用地,使得工业用地的边际收益等于商业用地的边际收益。
此外,本文还发现,商业越发达的地区地方政府越愿意将土地用于商业,而商业越不发达的地区地方政府越倾向于将土地作为工业用地。
【关键词】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工业用地商业用地
一、引言
当前中国的支出结构严重失衡,投资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消费占gdp的比重,且二者之间的差距不见缩小。
但是,伴随着严重失衡的却是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已有相当多的研究表明,推动经济增长最重要原因是中国的财政分权制度。
而财政分权最直接的受益者之一就是地方政府,因为它意味着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
本文将考察现行财政分权体制和城镇土地转让制度下地方政府如何对新增工商业用地按用途配置的问题,并对经济增长下支出结构失衡的原因进行初步的探讨。
在现行的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通过转让工商业用地所得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土地价格和企业纳税。
企业需要以一定价格
向地方政府购买土地,这是地方政府转让土地最直接的收入。
在中央和省级政府划拨用地面积指标的前提下,地方政府首先决定指标内土地的用途,再将土地转让给相关类型的企业。
国土资源部的数据(参见《中国城市地价状况》,2004-2010)显示,商业用地的转让价格要远高于工业用地的转让价格,且价差仍有继续拉大的趋势。
收益的税收部分则包括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其中增值税数额最大。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可以从以上三大税收中获得一定比例的分成。
研究表明,由于商品增值率低、商业企业可以人为调节进项税额以及商业企业的促销措施等原因,商业增值税纳税额和销售额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同步,前者的增加幅度远小于后者。
这意味着同等销售额的前提下工业企业对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贡献要大于商业企业。
因而地方政府需要合理分配土地,以求获得最大收益。
二、一个地方政府行为模型
(一)模型的假设
首先,假定地方政府是一个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理性主体。
地方政府转让土地的收益由两部分组成:转让价格和企业若干年内纳税的现值和。
为简单起见,在企业的纳税中,模型将只考虑增值税,因为相对于增值税,企业应缴纳的其他税种少得多。
同样将不被考虑的还有地方政府对土地的先期投入,因为无论土地将来是被
用于工业还是商业,这些成本都是必要且大致稳定的。
假定地方政府为了保证收益会为工、商业企业分别规定一个最低单位面积投资额,且相对于满足该要求的企业数量,土地是稀缺的。
假定企业的产出取决于资本和土地,且不存在产品滞销的现象,这样可以用产量来代替销售额。
最后,假定企业会根据土地面积调整投资额,使得工业企业对于资本和土地的技术替代率等于商业企业对于资本
和土地的技术替代率。
(二)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描述
设地方政府收益为r。
以x代表上级政府划拨的土地总面积。
β表示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的分配比例,0≤β≤1,p1、p2表示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价格,p10则使得r(β,i1,i2)取最大值的β*、i1*、i2*需满足:
p1+at{[1-1/(1+r)t/r]}{f1+f2[dg(βx)/d(β
x)]}=p2+at{[1-1/(1+r)t/r]}{q1+q2{h[(1-β)x/d(1-β)x]}} (1)
(1)式等号左边是转让工业用地的边际收益,可以分为两部分:p1代表地价收益,at{[1-1/(1+r)t/r]}{f1+f2[dg(βx)/d(βx)]}代表税收收益。
等号右边是转让商业用地的边际收益,也可以分为地价和税收两部分。
当地方政府收益实现最大化时,转让工业用地的边际收益和转让商业用地的边际收益是相等的。
考虑一种极端的情况:β*=1,i1*、i2*>0,即地方政府会将所
有土地用作工业用地。
(1)将化为:
p1+at{[1-1/(1+r)t/r]}{f1+f2[dg(βx)/d(βx)]}│β=1=p2+at{[1-1/(1+r)t/r]}{q1+q2{h[(1-β)x/d(1-β)x]}}│β=1 (2)
(2)式说明,只有在商业用地面积为零时商业用地的边际收益小于等于全部土地用于工业用地时工业用地的边际收益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才会选择将所有土地用做工业用地。
将(2)式的“=”改为“≥”,再将其变形为:
at{[1-1/(1+r)t/r]}{f1+f2[dg(βx)/d(βx)]}│β
=1-at{[1-1/(1+r)t/r]}{q1+q2{h[(1-β)x/d(1-β)x]}}│β=1≥p2-p1 (2’)
当商业不发达时,由市场决定的商业用地价格会较低,且商业企业将不愿意多加投资。
所以(2)式表明商业越不发达的地方,地方政府越有可能将所有土地用作工业用地。
情形2:β*=0,i1*、i2*>0,即地方政府会将所有土地用作商业用地。
则β*,i1*,i2*满足:
p1+at{[1-1/(1+r)t/r]}{f1+f2[dg(βx)/d(βx)]}│β=0<p2+at{[1-1/(1+r)t/r]}{q1+q2{h[(1-β)x/d(1-β)x]}}│β=0 (3)
(3)式说明,只有在工业用地面积为零时工业用地的边际收益小于全部土地用于商业用地时商业用地的边际收益的情况下,地方
政府才会选择将所有土地用做商业用地。
将(3)变形为:at{[1-1/(1+r)t/r]}{f1+f2[dg(βx)/d(βx)]}│β
=0-at{[1-1/(1+r)t/r]}{q1+q2{h[(1-β)x/d(1-β)x]}}│β=0≤p2-p1 (3’)
商业发达的地区,由市场决定的商业用地价格会较高,且商业企业愿意更多地投资。
所以(3’)式表明,商业越发达,地方政府越有可能将所有土地用作商业用地。
三、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模型分析了地方政府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对工商业用地的分配问题。
模型表明,商业越发达的地区地方政府越愿意将土地用于商业,而商业越不发达的地区地方政府越倾向于将土地作为工业用地转让。
这是因为商业发达通常意味着当地人的收入水平较高,因而人们有更高的消费意愿。
如此一来,不仅由商业企业销售额决定的应缴纳的增值税额相当可观,而且由市场决定的商业用地价格也就水涨船高了。
所以商业发达的地区地方政府转让商业用地的收益就越大。
相反,在商业不发达的地区,不仅商业用地的地价相对很低,而且受收入水平所限,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档次都严重不足,因此商业企业缴纳的增值税非常少,甚至出现零增值税的情况。
地方政府自然就更有激励去扶持工业了。
但由此产生的影响是,商业发达地区的居民对gdp中消费的贡献已相对稳定,商业不发达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始终难有大的提高,而投资总额随着工
业的不断发展居高不下。
中国支出结构越来越严重的失衡也就在所难免了。
参考文献:
[1]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j].管理世界,2007,(3).
[2]和成,世娟,新娟.商业企业增值税收入情况及趋势分析[j].税收与企业,1998,(5).
[3]林毅夫,刘志强.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4]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
[5]陶然,刘明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地方政府开支及财政自主[j].世界经济文汇,2007,(2).
[6]张军,高远,傅勇,张弘.中国为什么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j].经济研究,2007,(3).
[7]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