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安全合理使用之道
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技术规范

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技术规范中药注射剂是以中药为原料,经加工制成的注射剂剂型。
它具有药效明确、用量准确、作用迅速等优点,已经成为临床常用的治疗工具之一、为了保证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提高治疗效果,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安全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技术规范。
首先,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应根据病情合理选择。
中药注射剂主要用于治疗急、危重症疾病,或因病变导致消化吸收受限的情况。
对于患有其他轻度、慢性疾病的患者,应优先选择其他剂型的中药治疗。
同时,在选择中药注射剂时,要结合病情和患者体质,进行个体化的用药选择,避免盲目应用。
其次,中药注射剂的剂量要准确掌握。
中药注射剂的剂量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情况和年龄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计算。
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重等因素,合理确定剂量,避免过量或过小的使用。
特别是对于儿童和老年患者,要特别注意剂量的调整,避免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第三,中药注射剂的给药途径要选择适当。
中药注射剂的常用给药途径有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
对于需要快速作用的急、危重症疾病,应优先考虑静脉注射。
对于非急性疾病,或者对注射不太敏感的患者,可以选择其他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的选择要遵循安全、有效、舒适的原则。
第四,中药注射剂的稳定性要注意。
中药注射剂的稳定性与药物的配伍性、溶剂的选择等因素有关。
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选择稳定性较好的产品,并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混合使用,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药效下降等问题。
此外,要注意注射剂的药物配伍稳定性,在配制和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和药物损失。
最后,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还需要注意药品的质量安全。
中药注射剂的生产、贮存和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规范进行,保证药品的质量安全。
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品的禁忌症、不良反应等信息,避免不适当的使用。
综上所述,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使用技术规范是为了保证中药注射剂的疗效和安全性。
注意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用

注意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是指将中药煎煮汁液化为液态,通过针筒和注射器注入患者体内的一种药剂形式。
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许多优点,如快速起效、药效明显、用药方便等。
然而,由于中药注射剂的特殊性质,其使用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需要我们在使用时予以注意。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第一,严格执行医师处方。
中药注射剂是一种特殊的药剂形式,具有较高的药物浓度和药物组分,其使用需要准确掌握适应症和用药剂量。
因此,患者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必须严格执行医师的处方,不得自行调整剂量或倍数。
第二,保证用药环境的洁净。
中药注射剂是通过针筒和注射器进行注射的,对使用工具和注射部位的清洁要求比较高。
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确保使用的注射器、针头等工具是干净无菌的,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同时,在注射前应对注射部位进行清洁消毒,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第三,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中药注射剂中的药物组分复杂,存在一些配伍禁忌。
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避免将不相容的药物混合在一起使用,以免发生药物反应。
同时,对于已知有配伍禁忌的药物,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方式和顺序使用,避免因配伍不当导致不良反应。
第四,注意药物储存和保质期。
中药注射剂在储存过程中需要注意温度、湿度等因素。
一般情况下,中药注射剂应存放在阴凉、干燥、避光的地方,避免高温、高湿环境下存放,以免影响药物质量。
另外,中药注射剂在使用前要查看药物的保质期,过期药物不得使用,以免影响疗效和安全性。
第五,严密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虽然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其不良反应较多,如过敏反应、肝损伤等。
使用中药注射剂时,患者和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和身体反应,一旦出现不适或过敏症状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及时就医。
同时,医务人员应在使用中药注射剂后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监测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第六,遵守用药原则。
中药注射剂作为一种特殊的药剂形式,使用时需要遵守一些特殊的用药原则。
中草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

中草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
背景
中草药注射剂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治疗手段,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中草药注射剂的使用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使用原则
1. 临床适应症
中草药注射剂应仅在确诊疾病的合理范围内使用,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风险。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合理选择中草药注射剂的使用适应症。
2. 个体化用药
每位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都有所不同,因此,中草药注射剂的用药方案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医生应充分了解患
者的病史、药物过敏史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3. 安全监测
在使用中草药注射剂的过程中,医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安全指标和临床疗效。
如果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或病情恶化的迹象,医生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或终止使用中草药注射剂。
4. 适量用药
中草药注射剂的用药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
医生应根据中草药注射剂的药理特点和患者的耐受性,确定适当的用药剂量。
5. 合理使用疗程
中草药注射剂的使用疗程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疗效进行合理安排。
医生应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并据此决定是否需要延长或中断治疗。
结论
中草药注射剂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临床使用的安全和有效性。
医生在使用中草药注射剂时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和疾病特点,合理选择适应症、个体化用药、进行安全监测、适量用药并合理安排使用疗程。
这些原则将有助于提高中草药注射剂的临床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注射液的合理使用

<编号>
表现
事件回顾
药物因素
患者因素
临床使用
2 中药注射剂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其原因
药物损害分为药物不良反应(ADRs)和药物不良事件(ADEs),前者是指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包括药品的副作用、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等方面;后者是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利的临床事件,但该事件未必与药物有因果关系,即它包含临床新出现的偶然事件及不良反应(New Clinical Incidents and/or Adverse Reactions)。 中药注射剂也不例外,在发生药物损害甚至致死时,必须划清ADRs与ADEs的界限,分别处理解决。
(辅料问题)
山西太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茵栀黄注射液,因不良反应致一名新生儿死亡而遭停用。
(成人剂量)
2009年2月要求各地立即停用黑龙江乌苏里江制药有限公司佳木斯分公司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
(配伍禁忌)
2.2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回顾
<编号>
⑴多发性:多数中药注射剂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明显高于口服药;⑵多样性: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不良反应常涉及多个器官。以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为多见。⑶品种差异性:复方制剂的不良反应多于单方制剂;⑷厂间、批间差异性;⑸配伍禁忌性:与一些药物配伍或联合应用可引起明显的不良反应。
<编号>
1.2 中药注射剂发展简史
<编号>
1963版药典
洋地黄毒甙注射液作为西药收载
1977版药典
23种
1985、1990版药典 删除了所有中药注喘灵、双黄连(冻干)
2005版药典
中药注射剂指导原则

中药注射剂指导原则
中药注射剂指导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安全性原则:注射剂应符合药典标准,确保其成分的纯度、质量和规格等符合标准要求,确保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
2. 适应症原则:中药注射剂应明确适应症,即明确其使用范围和针对的疾病,以减少不必要的使用。
3. 临床指导原则: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应由医师根据病情和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临床指导,合理掌握使用剂量和治疗方案。
4. 禁忌症原则:中药注射剂在某些情况下存在禁忌症,如对某些成分过敏、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等,应遵守禁忌症原则,禁止使用。
5. 剂型原则:中药注射剂的剂型应便于使用和管理,同时剂型选择应根据病情和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6. 疗程原则: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疗程应根据病情和疗效进行调整,过长或过于频繁的使用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或依赖。
7. 不良反应监测原则: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病人的不良反应情况,如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8. 宣传和教育原则: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和病人的注射剂知识培训和宣传,提高对中药注射剂的正确使用和安全性的认识程度。
中药注射剂安全合理使用之道

与 其在 临床 是 否合 理 使用有 关 。有 数据 统计 显示 ,
全 国政 协 的2 位 医 药卫生 界 委 员就联 合提 出了 应 中药注 射 剂不 良反应 7 %都是 临 床不 合理 使 用造 成 0 0 当重视 中药 注射 剂上 市后 再评 价 ) 提案 ,之 后政 的 L。本 文 通过 查 阅 有关 文 献资 料 ,结 合 临床 工 作 )的月 、2 0 年 8 、2 0 年 1 实践 ,试 图找 出安全 合 理使 用 中药注 射剂 独 特的原 07 2 08 月 08 2
月及 2 0 年 1 0 9 月先后 发 布 了 中药 、天然 药物 注 射 则和规 范 ,为 临床 合理使 用 中药注 射剂提 供参考 。
i et n . n co s j i Ke rs T a io a C ieeme iie net n ;R t n l s ;ADR yWod : rdt n l hn s dcn jci s ai a u e i i o o
h 药注射剂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剂型,目前
目前 ,社 会 上普遍 认 为 中药注 射剂 安全 问题 主
。I。 广 泛 应 用 于 危 重 疾 病 的 急 救 及 感 染 要是 由于注 射剂 本 身的 质量 原 因引起 的 ,因而有 不 已
性 、心脑 血管 疾 病和 恶 性 肿瘤 等 的治 疗 …,疗 效 亦 少 医疗 单位 拒绝 使 用 中药注 射剂 ,甚 至 有些 人全 盘 得 到 了广 泛 的认 可 。但是 ,近 年 来 中药注 射剂 严 重 否定 中药 注射 剂 。其 实影 响 中药 注射 剂安 全性 的 因
剂 基本 技 术要 求 、 《 中药 、天然 药物注 射 剂基 本
技 术要 求执 行细 则 ) 关 于进 一步 加 强 中药注射 1必须树立正确的输液观念 )、 剂 生产 和临 床使 用 管理 的通 知) )和附 件 中药注射 目前 ,我 国患 者 对 于 中 药 和 注 射 剂 的 偏 好 是
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

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
首先,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进行。
中药注射剂是一种高效药物,具有较强的药力,必须由合格的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需要来决定使用剂量和疗程,不能自行使用或超量使用。
其次,应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使用。
中药注射剂可以通过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途径进行给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在给药方法上,应注意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注射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三,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注意药物的稳定性。
中药注射剂中的有效成分较复杂,且注射剂本身较为复杂,容易受到温度、光照、震动等外界因素影响,导致药物的稳定性降低。
因此,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注意存储条件和保质期,避免使用过期或不合格品。
此外,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应注意监测和评估疗效。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通常有较快的药效,但也可能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因此,需要在使用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反应,并及时进行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
最后,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要注重安全和合理用药。
中药注射剂虽然药效高,但也潜藏着一定的风险,如过敏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
因此,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医生要充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和用药史,合理评估药物与患者之间的安全性。
总之,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需要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包括遵医嘱使用、选择合适途径和方法、关注药物稳定性、监测评估疗效和注重安全用药。
只有在合理的临床应用下,中药注射剂才能发挥其独特的疗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

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注射剂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关注。
中药注射剂是指将中草药提取的有效成分加工制成的,以注射方式给药的中药制剂。
它具有快速、有效、方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
但是,中药注射剂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方式,其使用也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必须合理使用,以确保患者安全,取得最佳疗效。
以下是关于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的一些建议。
遵守使用适应症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必须遵守适应症。
医生必须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病情及病因,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选择适当的中药注射剂。
许多中药注射剂仅限于特定的疾病或症状使用,使用前必须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了解禁忌症、用量、不良反应等相关信息,必要时可咨询医生或药师。
用药前进行过敏试验中药注射剂与化学药物不同,它们含有天然药物成分,患者的过敏反应风险相对较高。
因此,在用药前必须进行过敏试验。
过敏试验的方法是将1ml药液注入皮下、肌肉或静脉,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
过敏反应轻微的可以使用该药物,过敏反应严重或严重过敏者应该禁止使用该药物。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剂量必须严格控制,过高的剂量容易引起不良反应,特别是用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时更要注意。
在使用药物前,应该仔细测量患者的身高、体重、肌肉质量等,选择适当的用药剂量,必要时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药物的用量。
同时,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中的用药方法使用,避免错误用药。
多种药物的联合使用中药注射剂和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因此,在用药前必须仔细查阅产品说明书、药理学手册等相关资料,了解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联合使用。
如果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必须建立完整的用药方案,明确每种药物的使用目的和用药时间,并将用药情况记录在病历中,以便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监测患者的状况中药注射剂使用期间,患者应当定期进行生命体征、肝肾功能等方面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注射剂安全合理使用之道梅全喜,曾聪彦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安全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的策略,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方法: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实践,总结归纳临床安全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之道。
结果与结论:中药注射剂使用有其独特的原则和规范,按其使用原则和规范合理使用,可避免或减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剂型,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危重疾病的急救及感染性、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的治疗,疗效亦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但是,近年来中药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和严重不良事件被频繁报道,其安全性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有关部门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和措施。
早在2006年初,全国政协的20位医药卫生界委员就联合提出了《应当重视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的提案,之后政府有关部门于2007年12 月、2008年8月、2008年12月及2009年1月先后发布了《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执行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和附件《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以及《关于开展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的通知》和附件《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方案》等。
这些管理办法和措施的出台无疑对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和公众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目前,社会上普遍认为中药注射剂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于注射剂本身的质量原因引起的,因而有不少医疗单位拒绝使用中药注射剂,甚至有些人全盘否定中药注射剂。
其实影响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与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认知度以及中药注射剂研发、生产等环节有关,更多的还与其在临床是否合理使用有关。
有数据统计显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70% 都是临床不合理使用造成的。
本文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实践,试图找出安全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独特的原则和规范,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
1 必须树立正确的输液观念目前,我国患者对于中药和注射剂的偏好是比较明显的,北京一家大医院曾做过一次调研:在注射室进行输液的患者中有29 人是主动提出注射要求的,其原因之一认为输液比口服药起效快。
西药注射剂输液的副作用广为人知,因此不少患者将目光集中到中药注射剂上,认为中药安全无毒,把它做成注射剂,无疑见效又快又保险,是种最理想的制剂。
部分医务人员也基于“中药安全无毒”的观念,习惯在临床上使用中药注射剂输液。
众所周之,静脉给药与口服给药安全性相差巨大,采用静脉给药方式,药物无需经过人体胃肠屏障而直接进入血管,能迅速运送到人体各部位,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若含有毒物质立即就能发作,产生致命的急性毒性反应。
此外,药物最后的出路也只有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
一旦超过了肝、肾解毒排毒能力,就有可能产生慢性蓄积中毒。
中药注射剂在给药途径、药物疗效、安全性等方面已不同于传统制剂,它取自中药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药,应归为注射剂大家庭的成员,一旦静脉给药,同样存在无需经过胃肠屏障、可蓄积中毒等问题,其安全性也不能说就比西药注射剂安全,故在使用时应重视它是“注射液”,它也容易出现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要预防输液引起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树立正确的输液观念,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严格按照卫生部等三部委下发的《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规定:“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输液绝不是万全良方,因为即使抛开药品质量不说,光是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就潜藏着很多危险因素,在看似透明的输液液体中,其实还含有许多不溶性微粒。
另外在临床准备及添加药物等操作步骤中,环境污染和人员操作不当,都可能造成灰尘、细菌、唾液等微粒进入药液;更何况目前中药注射液的制造技术参差不齐,差别悬殊。
2 必须重视患者个体差异不同个体由于遗传基因、体内代谢酶、免疫系统及健康状况等差异,对药物反应也不尽相同。
如过敏体质者使用中药注射剂时易发生各种过敏反应,用药时空腹,饥饿、精神紧张、过度疲倦也易发生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是从植物、动物和矿物等药材中提取而成的,含有蛋白质、鞣质、树脂、淀粉等杂质,对过敏体质的患者易产生不良反应,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
由于儿童处在身体生长发育初期, 体内许多脏器发育还不完全;老年患者则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脏器功能减退,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不同于青壮年,易发生药物蓄积而引起不良反应。
笔者曾统计近年来报道的81例含三七总皂苷类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中就有60例为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74.07%;而在27例喜炎平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中有18例为10岁以下的儿童,占66.7 %。
因此,对于小孩和老年患者等特殊人群应慎用中药注射剂,确需使用时应密切监护。
另外,许多中药注射剂对特殊人群有禁忌证,临床用药时要严格把握。
3 必须辨证使用中药注射剂中药注射剂的绝大部分仍具有其原药的寒、热、温、凉、补、泻的药性;同一种病有不同的“证”。
不同的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又可以出现相同的“证”。
中医用药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特点,也是中医的灵魂,不可忽视。
如鱼腥草注射液性凉,能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适用于痰热咳喘、热痢、热淋、痈肿疮毒等症,但不适于寒性病症。
川芎嗪注射液对于心血瘀阻型的心脑血管疾病疗效较佳,但对痰浊壅塞型的疗效则差些。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大部分大型综合性医院,中药注射剂由西医处方使用的占到95%,不太熟悉中医理论的西医医生使用中药注射剂因缺乏中医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就容易发生对病不对证的情况,药不对证就由此而发生用药不良反应。
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如果对虽有体温升高但属中医风寒束表或风寒束肺的患者,使用鱼腥草等清热解毒类注射液治疗,可使患者卫阳闭束、表寒不解,反而出现寒战、发热、体温上升的情况;对素体阳虚或脾胃虚寒的患者使用药性寒凉的注射液,则可致寒凝经脉气血,阳气受损,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而出现腰痛、腹痛、呕吐等症;对无体虚的患者使用补益类如参麦、黄芪等注射液则会出现心悸、眩晕、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
这些都是中医辨证不明、查证不清所导致的,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的发生也常源于此。
4 必须正确选择中药注射剂的溶媒在中药注射剂应用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溶媒也是相当重要的。
中药注射剂是从中药饮片中提取的,成分比较复杂,且有些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难于剔除,残留在药液中作为抗原在输注时易引起过敏反应。
由于中药注射剂多选用输液作为溶媒配伍使用,一旦输液选择不当,就可能产生一系列变化,包括溶液的p H 改变、澄明度变化、出现絮状物或沉淀、颜色改变及药效的协同和拮抗作用,进而影响药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据有关资料报道,参麦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的pH值为4~6.5,与0.9 % 的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可能会产生大量的不溶性微粒,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要求应用5%或10%的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滴。
而笔者在临床见到有不少医生喜欢用0.9% 的氯化钠注射液来作溶媒稀释丹参注射液等静滴,其理由是丹参注射液大多是应用于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这些患者中又大多都有高血脂、高血糖之类状况,不宜用5 %或10 %的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稀释,如此选用虽然照能顾到高血脂、高血糖患者的用药禁忌,但却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得不偿失的。
再如灯盏细辛注射液在酸性条件下,其酚酸类成分可能游离析出,故必须用0.9% 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媒稀释,而不能用偏酸性的葡萄糖注射液。
临床已有用葡萄糖注射液为溶媒稀释灯盏细辛注射液静滴出现不良反应的报道。
因此,我们必须依据中药注射剂本身的酸碱性等特点来选择适宜的溶媒,严格选用药品说明书中推荐的溶媒。
5 必须单独使用中药注射剂目前,临床上常将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如西药配伍应用,以达到中西药联用的协同增效作用,但如果配伍不当则容易引起注射液颜色改变等药液物理化学反应,如复方丹参注射液与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甲磺酸培氟沙星、氟哌酸等喹诺酮类药物配伍时,立即出现浑浊,有时有絮状沉淀,有时析出结晶等。
临床统计表明,复方丹参注射液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中静脉滴注,较易引起过敏反应。
2006年发生的“鱼腥草注射剂事件”中报道的222例严重不良反应中,就有绝大部分病例有与其他药物在同一容器中混合应用史。
“双黄连注射液事件”也是医生未按双黄连注射液说明书的要求,违规与禁忌联用的西药( 数种) 联用所致。
因此,对临床中西药的配伍,特别是注射用药时需谨慎,《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就规定: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
6 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给药途径和剂量使用中药注射剂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上还要注意给药途径和剂量的问题,由于不同的给药方式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要求不同,因此不能随意变更注射途径。
临床上有少数医师擅自将肌内注射的针剂加到输液中静滴,这是严格禁止的。
曾有报道将肌注的柴胡注射液用于一8岁患儿静脉滴注给药,造成患儿出现过敏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的严重不良后果;也有些则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如有的厂家在未经药监局审批的情况下随意在宣传彩页中增加注射途径,误导医务人员,引发临床不良反应。
此外,受“中药安全无毒副作用”思想的影响,临床中常出现随意加大中药注射液用量的情况。
如有学者曾统计分析了3414 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患者,其中超剂量用药者730 例,占总数的21.35%,说明不良反应与超剂量相关性较大。
据报道,中药注射剂浓度与微粒成正比,微粒数随药物浓度而变化。
另有研究表明,临床给药过程中药品浓度过大或给药速度过快,均可能导致头晕、疼痛、刺激性皮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建议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严格按说明书推荐剂量使用,切不可随意加大剂量。
7 必须规范配药操作受医院硬件设施条件的限制及无菌操作意识不强的影响,一些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常在非洁净条件下进行中药注射剂的配药,增加了输液配制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另外,配药操作时,如患者需要连续输入多组液体,有些医务人员常忽视在输液组与组间使用中性液体隔离后续滴,导致多组液体混合产生反应,影响疗效,甚至发生不良反应。
因此,为确保注射剂的稳定性,保证用药安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临床应用中应规范中药注射剂的配药操作,首先配药操作应在洁净条件(局部100级)下进行,有条件的医院可在静脉输液配制中心配制;其次,如患者需要连续输入多组液体,输液组与组间应使用中性液体间隔续滴。
此外,有些粉针剂需首先用灭菌注射用水溶解后再用适宜溶媒稀释使用,如双黄连等粉针剂,临床上有的直接用稀释剂溶解,导致溶解不充分而使微粒数增加,最后导致不良反应发生。
8 必须加强用药监护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反应,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