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在杜诗中的反映_以杜甫部分诗歌为例_张圣洁
安史之乱对杜甫文学创作的影响

安史之乱对杜甫文学创作的影响爆发于唐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给唐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这场持续了八年方得以平息的战乱,深刻地影响了杜甫的生活和创作。
以安史之乱现实背景为题材,杜甫创作了大量的反映战争和因战争而带来的残酷社会现实的作品,构成了杜甫诗歌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杜甫以其亲身经历的战乱为题材,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画卷和人民的苦难,从而完成了自己诗歌艺术上的转变、发展、成熟并臻于绝顶的历程。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从**起兵,11月上旬某天,午夜时分。
上月刚任微末官职(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杜甫,怀着某种不祥之兆,从长安出发,前往奉先县(今****)探望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的家人。
杜甫老家在河南巩县,而河南正是安禄山起兵后攻打的对象之一,因此在老家的妻儿只能暂时寄居在**奉先。
而杜甫由于谋职不顺利,一直没有把**奉先的妻儿都接到长安来。
北风呼啸,天寒地冻。
黎明时分,杜甫途经骊山(今**临潼)脚下,隔墙就是华清宫。
但见里面灯火通明,又隐约听见欢声笑语、琴瑟和鸣甚至还能听见羽林军兵器相碰的声音那首霓裳羽衣曲尚未奏完,唐玄宗和杨贵妃正跟一班官僚通宵宴乐。
一阵温泉的热气从墙内弥漫出来,杜甫被愤慨击中。
到了奉先家里,不料进门就听见家人号啕大哭,原来他的小儿子被饿死了,真是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杜甫多少也是个小官员,他既不能养活儿子,那么平头百姓的生活又有多么艰难?他再次被忧伤命中,马上写下了百行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穷年忧黎元,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这首诗是由救世济民的信念和沉痛的政治危机感凝成的一声离骚式的浩叹。
在杜甫介入的诗篇中,《兵车行》具有风向标的意义,这首诗则充分体现了介入的思想深度,而艺术风格上也特别吻合杜甫自称的沉郁顿挫。
安禄山起兵后,杜甫担心妻儿,因此从长安赶回奉先去,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通过他返乡路上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幅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悲惨画卷。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乱诗作赏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乱诗作赏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剑外:剑门关以南,即蜀中。
蓟北:蓟州、幽州一带,是安史之乱叛军的根据地。
这是杜甫平生的第一首快诗。
作于唐代广德元年(763年)。
这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延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
漂泊天涯、艰险备尝的诗人杜甫,闻讯狂喜,一气呵成地创作了这首涕泪滂沱的快诗。
全诗从“闻”字开始,写自己的思想感情,先写初闻后的由喜而泪;再写想象中的妻子也会听了高兴;再写自已放书本,喜欲狂;接下来是唱歌,饮酒;再就是庆幸自己还能够健康地活着回家——真不容易!于是盘算着:从巴峡,穿巫峡,下襄阳,直到老家洛阳!1、2句中,用“忽传”与“初闻”二词关联,畅快地表现了这意外的惊喜,在诗人心中,掀起情感巨澜。
它太突然了,太巨大了,这些年间,有太多的期盼!委曲与磨难!一下子涌到面前,怎能不热泪倾涌,手舞足蹈,情不自禁呢?3、4句中,用“却看”、“漫卷”二词关联,极为生动,传神。
最后的四句,是设想还乡的情景。
一气旋折,淋漓尽致。
诗评家浦起龙云:“八句诗,其疾如风,题事只一句(第一句诗),余俱写情,得力全在次句。
于情理,妙在逼真;于文势,妙在反振。
(杜甫)生平第一快诗也!”黄白山云:“盖能以真性情达之纸墨,而后人读之,性情亦为之感动故也。
”是极有见地的。
叛军败亡,杜甫欢唱!如此纯性、至情的文字,真神来之笔也!。
(精选)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

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摘要】杜甫生活在唐朝的中晚期,历经了唐王朝由兴盛转向衰落的整个历史进程,饱受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他是一名伟大的现实主义的诗人,是一名集大成和继往开来的诗人,与李白一贯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顶峰,同时也组成了唐诗的分野。
他的诗歌创作的主导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前夕,而滋擅长其后数十年天下瓦解、遍地哀嚎的苦难当中。
杜甫的诗歌真实地刻画了时期的面貌及自己的苦难经历,具有“诗史”性和自传性的特点,艺术风格上形成了“沉郁抑扬”的特色。
【关键词】杜甫安史之乱“诗史”性自传性沉郁抑扬Abstract: Du fu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the life, after the Tang dynasty to decline by the prosperity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history, haunted by the suffering caused to the people's works. He is a great realistic poet, is a link and epitomized the poet, and Li Bai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two of the tang poetry in the peak they, at the same time also constitute the dividing line between the tang poetry. His poetry creation of the dominant style formed in an eve, and to grow in the next several decades collapse, and the land howl misery. Du fu's poetry real described the face of the era, and their own suffering experience, have "epic" sex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tobiographical, art style formed "melancholy voice" features.Keywords:DuFu AnLuShan Rebellion "Epic" sex Autobiographic Melancholy voice杜甫(712—710),字子美,原是襄阳人,借居于巩县。
大诗人杜甫与安史之乱的对应分析

Introduction大诗人杜甫是唐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歌以其悲情和对社会不公正的关注而闻名。
安史之乱是唐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动荡事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分析杜甫的诗歌与安史之乱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探讨他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反应和观点。
BodyH1: 安史之乱的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杜甫对这一事件的回应。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中期,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的叛乱所引起。
这次叛乱造成了长达八年的动荡和战乱,对唐朝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官僚腐败、民众不满和地方军阀割据,但总的来说,叛乱是因为中央政府失去了对这些地方势力的控制,导致形势失衡和社会动荡。
H2: 杜甫的生活经历为了更好地理解杜甫对安史之乱的回应,我们需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
杜甫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他亲眼目睹了社会的不公正和苦难。
他曾经做过官员,但因为他的直言不讳和对腐败现象的批评而多次遭到贬谪。
在安史之乱期间,杜甫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困苦,这些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
H3: 杜甫的诗歌风格在分析杜甫的对应关系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杜甫的诗歌以其悲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而闻名。
他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和命运,并通过描绘他们的生活和遭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不公正的愤怒。
杜甫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和观察。
H4: 杜甫对安史之乱的反应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杜甫对安史之乱的反应。
在这段动荡的时期里,杜甫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他的作品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他对这场叛乱的观点和感受。
他的诗歌中,他经常表达了对战争的痛苦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例如,在他的《丽人行》中,他写道:“江儿辗转垂涕腥,断肠人计物皆惊。
千里共婵娟,难言此夜情。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战乱带来的痛苦和对人民命运的关注。
H3: 安史之乱在杜甫的诗歌中的影响杜甫的诗歌中经常可以看到对安史之乱的影响。
杜甫诗歌艺术散论——以鄜州之行所作诗歌为例

文杜甫诗歌艺术散论○王小艳摘 要:杜甫诗歌的艺术性极高,文章以他往来鄜州途中及在鄜期间所作诗歌为考察对象来分析其艺术特征,具体表现为通过个别反映一般,以白描手法来构筑图景,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与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相结合。
关键词:杜甫 鄜州之行 诗歌艺术“诗圣”杜甫在他四十五岁至四十八岁的三年里,因逃难和探亲曾先后两次来过鄜州(今陕西富县),往来鄜州途中及在鄜期间诗人创作成果颇丰。
这些诗歌描写了安史之乱以后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胸怀,艺术性也极高。
一、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北征》是杜甫由凤翔北归羌村探亲时创作的一篇现实主义的宏篇巨制,记录了自己一路上和回到家中的见闻与感想。
此时安史叛军虽然内讧不断,并且遭到了唐朝官兵和百姓的一致反抗,但依然十分猖狂,国家局势仍然非常艰难,广大百姓还在饱受战乱之苦:“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
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1](P397)“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1](P397)“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1](P397)战争使得百姓伤亡惨重,沿途所见非伤即残,清冷的月光照着白骨,阴森恐怖,令人触目惊心。
途中多见饮马窟,又表明这里曾设重兵,渲染了浓重的战争氛围。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遭遇了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
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
既乏军储,又鲜人力。
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2]司马光《资治通鉴》也说:“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
”[3]因此,杜甫在《北征》诗里的这番描写不仅仅是沿途地域的惨状,也是整个社会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缩影。
接着诗人描写了到家后的情形:“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1](P400)既有与家人团聚后的喜悦,但更多的是心酸。
《哀江头》与杜甫生平理想之关系探究

第31卷第1期2021年1月㊀㊀㊀㊀㊀㊀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ofAnhuiVocationalCollegeofMetallurgyandTechnology㊀㊀㊀㊀㊀㊀Vol.31.No.1Jan.2021‘哀江头“与杜甫生平理想之关系探究耿成盈(上海大学文学院㊀上海㊀201900)摘㊀要:‘哀江头“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被叛军羁押长安中所作,其艺术与思想水平均达到很高境界,是杜诗中的精品㊂并谈论此诗,多从其马嵬诗开山之作的角度对其文学史意义进行分析,至其中贵妃形象的象征意义,其与杜甫平生 致君尧舜上 的理想之关系,则少有涉及㊂本文试图通过上述角度对杜甫此时的心路历程,本诗的艺术手法与情感特征,进行分析,期借此探寻 安史之乱 后,杜甫具体表述㊂关键词:杜甫;‘哀江头“;杨贵妃;安史之乱;盛唐气象中图分类号:I207.2=423㊀文献标识码:B㊀文章编号:1672-9994(2021)01-0096-04收稿日期:2020-12-20作者简介:耿成盈(2000-),女,上海大学文学院㊂1㊀‘哀江头“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对唐王朝及杜甫写作生涯的转变意义㊀㊀探讨‘哀江头“之前,有必要先谈论,安史之乱期间杜甫的生活㊂1.1㊀安史之乱爆发背景及其对唐王朝之意义㊀㊀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执政后期,此前,李唐王朝正处于一个全盛的繁荣时期,史称开元盛世㊂杜甫后来追忆道:㊀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㊂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㊂(杜甫‘忆昔“)㊀㊀然而,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㊂在开元年间被掩盖在盛世繁华,声色犬马之下激烈的阶级矛盾被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征尘撕去伪装,唐朝陷入动荡之中㊂㊀㊀天宝十五载,安禄山自立为帝,一路西下㊂六月,玄宗出逃蜀地,长安很快沦陷,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在灵武匆忙继位,抵抗叛军㊂㊀㊀安史之乱平息后,唐王朝也没有如杜甫所希望的迅速恢复元气,而是陷入了各方势力割据,百姓流离颠沛的状态中,直到杜甫去世,都没有再看见盛世或中兴㊂㊀㊀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变,与其说是耿元瑞先生在其文章中分析的 政治集团内部斗争 或 外族入侵 ,不如说是玄宗朝以来政治弊端的必然结果㊂为了维持都城长安和陪都洛阳的繁华,朝廷放松了对土地兼并的管制,大量农民流离失所;而 武皇开边意未已 ,唐朝开边频繁,设立边境节度使㊂这些节度使盘踞地方,拥兵甚众,久而久之便成隐患㊂前者决定了一旦战乱到来,必然满地流民,生灵涂炭;而后者,则直接导致了武力叛乱㊂㊀㊀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节点,从此以后,终唐一世,再也没有恢复乱前的元气㊂1.2㊀安史之乱爆发前后杜甫的思想和生活经历㊀㊀安史之乱及其影响对杜甫后期创作,影响颇深渊,这里仅着重谈及安史之乱风雨欲来时至杜甫写作‘哀江头“期间的经历㊂㊀㊀杜甫曾困居长安十年投诗于达官门下,对上层社会的腐化生活和政治弊端颇有感受㊂㊀㊀安史之乱前杜甫的创作大多是投赠权贵,描写赴宴,庆贺升迁,夸耀对方,表达希望被提携的愿望㊂这些作品未脱时习,但它反映出一个原本少年放旷,自认为将 立登要路津 的自信青年,心中的高傲一点点被生活逼迫而变得现实,不得不游走权贵门下的辛酸与无奈㊂㊀㊀天宝十二载,杜甫就已经写下‘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表达了自己对于 秦川忽破碎 的隐忧,堪称盛世危言㊂㊀㊀这一段时期同时也是杜甫的创作积累期㊂一方面,他积累了写作各种诗体和赋作的经验;另一方面,目睹权贵生活的腐化和统治集团的腐朽,也为他未来的创作积攒了内容㊂㊀㊀安史之乱爆发时,杜甫正在旬假探亲,返还奉天县途中写下了有名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概括总结了自己早年的心路历程,远大理想,以及目睹唐玄宗等上流权贵穷奢极欲,鞭挞人民的社会历史现实,以及自己回到家后,稚儿饿死的悲剧㊂㊀㊀刚赶到奉先的杜甫,听闻叛军消息后携家逃往羌村,一路混在逃难的难民队伍中,饱尝辛苦,终于于六月在相对安全的羌村暂时安居㊂㊀㊀杜甫一心想着为国效力,七月,听闻新帝即位,稍事安顿家人后便只身北上,希望为新帝效命㊂八月,行至半途,遭遇叛军,被押到长安㊂㊀㊀因为官位不高,叛军并未过多留意,杜甫仍有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哀江头“是他于春日 潜行 曲江江边,触景生情而作㊂㊀㊀‘哀江头“的写作是杜甫经历了干谒投诗终不得志,目睹巨大社会动荡,自己困居叛军之中而作,这种种前因构成了哀江头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以及与杜甫其他诗篇中差异巨大的杨贵妃形象㊂2㊀杨贵妃形象在‘丽人行“诸作与‘哀江头“中的差异及原因㊀㊀杨玉环作为盛唐时期人物形象,反复出现在唐人及后代诗人的笔下,杜诗中亦不罕见,其中的杨贵妃形象可大致分为两类:骄奢淫逸,红颜祸水;身世可怜,样貌绝伦㊂前者明显有讽刺否定意味,后者则更多是同情与惋惜㊂2.1㊀两类杨贵妃形象分析㊀㊀骄奢淫逸,奢侈无度,鸡犬升天的杨贵妃形象较普遍㊂㊀㊀天宝二十载春天,杨国忠偕其姊妹游乐曲江,杜甫作‘丽人行“,讽其豪侈㊂㊀㊀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㊂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㊂(杜甫‘丽人行“㊀㊀在安史之乱前夜,杜甫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叙玄宗携杨贵妃等华清池作乐时的场景: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㊂又笔锋一转,写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表达对李杨等人剥削百姓,肆意作乐的谴责㊂㊀㊀‘北征“没有铺陈笔墨描写杨贵妃的奢侈,却云: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将杨贵妃比作褒姒妲己这样的亡国祸水,之后又盛赞发动兵变的陈玄礼,明显包含对杨贵妃的谴责㊂㊀㊀在‘哀江头“中,杜甫对杨贵妃却态度却完全不同,他充满深情地回忆往年李杨出行的场面:㊀㊀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㊂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㊂(杜甫‘哀江头“)㊀㊀一个 生颜色 三字,将杜甫此时的褒贬取向显露无疑㊂昔日里被批判的成为追忆怀念的对象,惨死马嵬坡的杨贵妃也成了红颜薄命的绝代佳人㊂仿佛是当年贵妃的出行给整个曲江,甚至大唐添上了缺失的明媚的颜色㊂㊀㊀‘哀江头“还表达了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2.2㊀有关‘哀江头“主旨的讨论㊀㊀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㊂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㊂(杜甫‘哀江头“)㊀㊀前代学者释‘哀江头“,以其中包含讽刺意味㊂仇兆鳌注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㊂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㊂ 用潘岳‘射雉斌“: 昔贾氏之如皋,始解颜于一箭 ,杨纶更是直说为 亦暗用如泉射雉事 ㊂认为杜甫是有意联系古事讽刺玄宗㊂㊀㊀王嗣爽‘杜臆“曾就‘哀江头“的选材和桔构来理解它的讽刺意味㊂ 公追溯乱根,自贵妃始,故此诗直述其宠幸宴游,而终之以血污游魂,深刺之以为后鉴也㊂㊀㊀讽刺说固然,言之成理,却并非本诗主旨㊂‘哀江头“的情感偏于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全诗的基调依然是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和惋惜㊂这从对于曲江先前繁荣场景的热情追忆与如今其衰败不堪的深刻痛苦之中的感情色彩差异便能看出㊂㊀㊀‘哀江头“可称最早的咏马嵬诗作,其后比较著名的马嵬诗作当推白居易‘长恨歌“,后代学者研究‘长恨歌“时,常用其与‘哀江头“比照;且白居易本人也推崇杜甫,足见这两首诗见存在师承关系㊂参看‘长恨歌“中的情感转折,也可看出白居易对‘哀江头“情感取向的理解㊂㊀㊀‘哀江头“这种哀而微讽的态度,与‘丽人行“诸作中强烈谴责与批判形成鲜明对比,其中态度的差异令人深思㊂2.3㊀‘哀江头“独特情感趋向的形成原因㊀㊀‘哀江头“的情感趋向与杜甫其他贵妃诗风格㊃79㊃总第9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耿成盈:‘哀江头“与杜甫生平理想之关系探究与情感迥异,或许是由于‘哀江头“的写作环境不同㊂㊀㊀写作‘丽人行“时,杜甫受杨国忠打压,献三大礼赋后被政治冷落,内心对代表着权贵门阀的杨氏家族极度不满,而自己生活窘迫,心情抑郁,先后在曲江边写下‘乐游园歌“‘曲江三章五句“等一系列表达内心苦闷的诗篇㊂诗人心中的激愤本已难平,有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的愤懑感慨,又目睹杨氏兄妹一族耀武扬威,铺张奢侈的出游场景,难免激起批判之情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写作环境与诗人心境也相类似,劝说离开长安,对宁生疾苦有所体悟,于是落笔批判权贵㊂而‘北征“因为其写作的目的与性质,它的理想读者是新皇帝,且此时杜甫已脱离贼中,能够比较理性地看待已经作为历史的马嵬事变和李杨旧事㊂㊀㊀写作‘哀江头“时,杜甫身陷贼中,一片凋敝㊂而杜甫本为派遣悲苦,在春日偷偷前往曲江边散步,却看见满目昔盛今衰深,而杜甫又是以为心系朝廷,一心要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心中无限的哀痛惋惜之情便很容易被眼前景象激发;再加上此时杨贵妃已死,唐玄宗车驾一路奔蜀,而四万义军战死陈陶,助长了叛军的气焰,在城内纵横跋扈,城内的百姓 日夜更望官军至 ,都期待着太子领兵收复失地,再续盛世㊂㊀㊀这时,杜甫心中那个骄奢淫逸的杨贵妃和荒淫无度的李隆基,摇身一变成了开元盛世的象征,那春日出行的奢侈场面也成为他对盛世繁华的追念㊂李杨的爱情脱离了实际的历史语境,而成为杜甫心中盛世的象征㊂㊀㊀读‘哀江头“,很容易发现这种象征意味㊂㊀㊀全诗前四句,叙述自己的心情和活动㊂沦陷中的长安春天,自己在曲江边躲闪着叛军的眼线散步,无声低泣;昔日繁荣的曲江边宫殿全都上了锁,破败荒凉㊂因为无人欣赏,明媚的春景反而显得荒芜㊂㊀㊀ 苑中万物生颜色 ,一个 生 字,杜甫的回忆活过来了,仿佛李杨一众乘着车马又回来了,曲江边热闹起来,一切重新有了颜色,变得生动㊂追忆与现实交织,亦真亦幻,具有极大艺术冲击力㊂㊀㊀接着写出游的场景,到 一射正坠双飞翼 ,诗境也直坠而下,从回忆又回到现实, 明眸皓齿今何在 ,杨贵妃现在在什么地方?大唐昔日的繁华又在什么地方? 血污游魂归不得! 一是说杨贵妃被赐死马嵬坡,想象其死时的凄凉场景;二也是说安史叛军带来的无数征战和杀戮彻底动摇了大唐王朝的根基,四海流血,生民百遗一,这些游魂像愁云惨雾一样笼罩着唐朝的未来,像开元天宝那样的全盛日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呢?㊀㊀经过这一大起大落,全诗行将结尾,杜甫感慨,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传统解释为杨贵妃与唐玄宗一个西去一个留在马嵬坡,从此没有消息;叶嘉莹先生认为, 去 指唐玄宗, 住 指杜甫自己,彼此之间失去了联系,即自己不知道朝廷目前状况如何,命运如何㊂无论是哪种解读,都有着对朝廷远离长安,颠沛流离,不知何日才能复归的哀叹㊂㊀㊀ 人生有情泪沾臆 之后四句,则收束全诗,言自己离开曲江向城南行走时仍然惦念着北方的朝廷,家国之思,表露无疑㊂3 ‘哀江头“对杜甫生平理想的表达㊀㊀‘哀江头“属杜诗期向后期过渡的作品,这一时期,杜甫笔下对于人民生活的苦难描写不似后来 三吏 三别 中的现实和哀痛,明显带有浪漫色彩㊂然而有些学者将杜甫的前后期分别很明显,并认为前期杜甫思想主要是忠君爱国,二后期思想主要是爱民㊂这种观点是割裂了杜甫的生平经历,而以偏概全的论断㊂将杜甫前后期创作结合其特殊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弧线对照,才容易得出一个较为全面的看法㊂㊀㊀杜甫身上有很强的儒家传统,他一生的理想,从青年到老年,无论是在 朝 还是在野,从来都没有改变,只是随着时代不同,自己的处境不同等原因,这些理想的具体表述发生变化而已㊂杜甫一方面忠君,爱国,另一方面也无时无刻不体察着百姓的痛苦,始终怀着儒者对于用世的热忱㊂㊀㊀从乱后杜甫的诸多诗作尤其是其晚年在夔州的回忆之作,如‘忆昔“‘秋兴八首“等名篇中,无一不透露着对于长安,对于乱前盛世的不断追忆,对再恢复盛世的期望不言而喻㊂㊀㊀‘哀江头“中,诗人一反之前对于李杨二人奢侈作风的批判,用充满了同情的笔调对着江草江花叙述这一切,是因为这时的杨李二人,正是代表了他心中那个已经过去了的盛世,那个繁华的年代㊂㊃89㊃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1年第1期于是,杨贵妃不再是那个挥霍无度的祸水,唐玄宗也不再是那个昏庸无道的君王,他们的爱情,成了唐王朝盛世时国力强盛的象征,令杜甫追忆不已㊂参考文献[1]㊀邓小军.杜甫曲江七律组诗的悲剧意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8(4):55-64[2]㊀耿元瑞.有关‘哀江头“评价的两个问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5(Z1):41-47[3]㊀胡可先.杜甫与安史之乱[J].杜甫研究学刊,2003(2):1-11[4]㊀胡永杰.开元盛世与杜甫 致君尧舜 的政治理想[J].杜甫研究学刊,2016(3):25-33+43[5]㊀黄炳辉.诗史管窥 从杜诗反映 安史之乱 谈起[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3):125-132[6]㊀莫砺锋.关于‘哀江头“的歧解[J].文史知识,2011(8):49-54[7]㊀李炎.苦音急调千载魂消 也谈杜甫的‘哀江头“[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3(01):8-13+7[8]㊀徐赞芳.试论杜甫‘哀江头“温柔敦厚的艺术品格[J].名作欣赏,2017(17):59-60+110[9]㊀裴宏江.杜甫诗歌 顿挫 艺术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10]㊀张华.安史之乱中李㊁杜诗歌创作研究[D].西南大学,2010[11]㊀张圣洁.安史之乱在杜诗中的反映 以杜甫部分诗歌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8(5):103-106ResearchonSobbingByTheRiverandLifelongdreamofDuFuGENGCheng-ying㊀㊀Abstract:SobbingByTheRiverisoneofthebestpoemsofDuFu,whichiswritteninChang an,whenhewascaughtbyAn-shirebels.ExpertshavedoneagreatjobinanalyzingitssignificanceofliteraryhistoryasthefirstchapterofMaWeipoemseries,butseldompayattentiontothesymbolismofChaiseYang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poemandDuFu slifelongdream.ThisarticleaimstofindaconcreteformulationofDuFu sdreamsincetheAn-shiRebellionthroughdiscussingpoet sphysiologicalandpsychologicalexperienceduringthisperiod,theartisticskillsandemotiontendencyinthepoem.㊀㊀Keywords:DUFu;SobbingByTheRiver;ChaiseYang;An-shiRebellion㊃99㊃总第9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耿成盈:‘哀江头“与杜甫生平理想之关系探究。
安史之乱对杜甫的影响

安史之乱对杜甫的影响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时期发生的一场重大政治动乱,对杜甫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安史之乱的战火和苦难深深地刻印在杜甫的心灵中,激发了他深情慷慨的创作热情。
他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民众的疾苦,如《丽人行》、《战城南》等。
其次,安史之乱的动乱局势也使得杜甫的创作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他的一些作品因为反映了社会现实、批判了当权者,而被当局视为危险的文学作品,被禁止传播。
这种压抑和限制,激发了杜甫更加坚韧和敢于探索的精神。
最后,安史之乱对杜甫的创作也带来了一定的历史意义。
他的许多作品成为了反映唐代历史和社会风貌的珍贵文献,被后人传诵、研究和欣赏。
总之,安史之乱对于杜甫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他的诗歌作品更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魅力。
- 1 -。
浅谈杜甫“诗史”的核心内容一一对安史之乱前后民族战争及冲突的反映

浅谈杜甫“诗史”的核心内容一一对安史之乱前后民族战争及冲突的反映论文关键词:杜甫诗史民族冲突论文摘要:“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变衰的转折点。
杜甫用他的诗歌既记录下了乱前唐王朝对外族政权的侵略,也记录下了乱后各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对唐王朝的侵扰一一这些构成了杜甫“诗史”的核心点。
内蒙古大学的高建新认为:“在杜诗众多的创作中,可以真正称得上是‘诗史’的篇章并不多,算起来也只有那些写在‘安史之乱’前后的反映了唐王朝转折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一部分作品。
”①实际杜甫诗歌中称得上“诗史”的篇章要比高建新说的多。
杜甫一生亦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他为了避乱四处奔波,到他临死时战争(“安史之乱”后各地大小军阀的叛乱)仍未消停,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写下了《风疾舟中伏枕三十六韵》,其中有句道:“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一、杜诗中写到的安史乱前唐对其他民族政权的侵略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
在天宝一于载(751),鲜于仲通征南诏,高仙芝击大食,安禄山讨契丹,结果无一不败。
杜甫反对侵略作战,在诗中对唐皇的好大喜功的开边政策进行了谴责。
尤其是《兵车行》,此诗钱谦益认为:“天宝十载,鲜于仲通讨南诏蛮。
……此诗叙南征之苦。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沪南。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二、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病,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这段历史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
《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默武。
《杜诗详注》引《杜臆》:“《前出塞》云赴交河,《后出塞》云赴蓟门,明是两路出兵……当是天宝间,哥舒翰征吐蕃事”杜甫沉痛地说到:“君己富十境,开边一何多?”(第一首)“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ho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第六首) 发出了反战的呼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738X(2013)05-0103-04
公元 755 年阴历十一月十五日,陕西临潼骊山 华清池,大唐帝国的玄宗皇帝正与爱妃杨玉环一起 沐浴着温泉,忽然太原有人骑快马来报,说平卢、范 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安禄山在十一月 九日这天起兵反叛了! 对于这一消息,玄宗开始并 不相信,因为长期以来,经常有人说安禄山要造反, 可一直没反。 但很快,朔方军也派人送来了相同的 消息,特别是处在河北的平原郡太守颜真卿派人送 来的消息,使得玄宗不得不相信:安禄山确实反了! 这一战,便是八年之久。 安史之乱给杜甫带来了重 大的灾难,但是也成就了这位伟大的诗人。 杜甫在 这期间创作了约 700 首诗歌,对安史之乱做出了全 面的描述,后人可以更加透彻的理解杜诗和安史之 乱。 在杜甫众多的创作中,反映安史之乱的一些诗 歌尤为受人重视,因此也被世人冠以“诗史”的称 谓。 可以说,没有经过安史之乱的生活,不曾与人民 同呼吸、共患难,杜甫是不能成其为杜甫的。 二者息 息相关,此次战争的战因和战况也可在杜诗中窥见 一斑。
第5期
张圣洁:安史之乱在杜诗中的反映
105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 圣心颇虚伫,时议气 欲夺。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 官军请深入,蓄锐可 俱发。
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 昊天积霜露,正气有 肃杀。
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 胡命其能久? 皇纲未 宜绝。
这是不无道理的。 在之后的几届政府中,由于 之前没有确定双方每年交换的数量,造成回纥随意 增减马数, 而且把大量老弱病残的马也倾销过来, 从而造成了唐朝极大的财政损失。 当时的统治者为 了赢得战争胜利,把麻烦留给了后来的继位者。 自 然,后来的百姓依然没有过上好日子,最终,唐王朝 彻底走向覆灭。
二、渔阳鼙鼓,惊破一帘幽梦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最负盛名的歌舞大曲,其 淡丽典雅直扣人心,其清乐之风,乐舞之宛转飘逸, 均有羽化登仙之意蕴。 一曲霓裳羽衣舞,舞动的是 大唐的盛世华章,歌舞升平,曲终舞罢,却残留悲 音。 正是:“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这 本是玄宗与贵妃美好爱情的见证,却不曾想,成为 后来安史之乱的反衬之曲,更是众多文人悲情作品 的创作来源。 “霓裳羽衣”,终被“渔阳鼙鼓”扰乱了 这舒缓优雅的步伐。 (一)悲叹陈涛斜之战 至 德 元 载 (756 年 ) 十 月 二 十 一 日 , 房 琯 以 中 军、北军为前锋,在咸阳县东叫陈涛斜的地方与贼 将安守忠部下相遇,双方展开激战,这是肃宗起兵 以来对叛军的第一仗, 进行的是收复长安的战斗, 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结果却以出 师不利告终,肃宗听到如此败绩,龙颜大怒,立刻要 杀房琯,幸得李泌劝解,才免其一死。 诗人杜甫此时 正被困长安,他看到了那些得胜归来的叛军趾高气 昂,忧国忧民的心情更加沉重,于是写下千古名篇 《悲陈陶》(陈涛斜,又叫陈陶泽):
摘 要: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变衰的转折点。 杜甫用他的诗歌记录下了此次战乱发生的原因和重要
战役。 诗人用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与深刻的笔触为人们提供了史实性的描述,忠实而又艺术地再现了彼时多
难而又奋力抗争的历史事件,谱写出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赞歌。
关键词:安史之乱;杜甫;战争;余波
中图分类号:I 206.2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房琯当时被任命为此次战役的总司令,并把军 务全部委托李揖、刘秩二人,这两个人都是书生,根 本不懂军务。 他们模仿春秋时代的战法,采用车战, 因为战马不足,便用牛拉车。 按说房琯应该有哥舒 翰的前车之鉴,知道车战的利弊的。 但是他们都知 道,敌人有强大的骑兵— ——渔阳突骑。 而他们手下 主要是步兵,在步兵没有优势时,这是他们想出的 唯一对付敌人骑兵的办法。 结果,他们的试验失败 了。 杜甫在诗中对房琯是有批评的,从《悲陈陶》对 此役的血泪叙述,沉着痛快,可以看出杜甫对此役 的态度是对事不对人。 之后又为房琯说情,不以成 败论人,客观从容,不愧“诗史”的美名。 (二)忧心借兵回纥 至德二载(757 年),杜甫自长安叛军中逃归凤 翔,得到肃宗的恩遇,五月间,被授为左拾遗。 在杜 甫见到肃宗的时候,情况非常凄惨,在《述怀》一诗 中已言尽“麻鞋见天子,衣袖见两肘”。 虽对妻儿尤 为怀念,但“流离主恩厚”、“未忍即开口”。 正是用人 之际,杜甫不得不以大局为重,舍家卫国。 为了收复长安,肃宗听从郭子仪的建议,再次 遣使到回纥求援,许诺打下长安、洛阳,两都的子女 金帛归回纥所有,任其抢掠。 这是唐朝统治者极没 有心肝的决策,实际上是牺牲百姓的骨肉财产以换 取回纥的援助。 在回纥兵参与的情况下,唐军收复 长安,但换来的不是百姓的安居乐业,而是唐朝的 百万余匹布帛以及以后每年的两万匹绢,然而这必 是会从百姓身上压榨而来。 八月,杜甫被“放往鄜州”探家,在北行途中写 下了《北征》一诗,这是杜甫的扛鼎之作,也是集中 反映其忧心国家朝政与描写家庭琐事交织的复杂 心情的长篇叙事诗。 中间也叙述了对从回纥借兵的 忧虑: 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 仰观天色改,坐觉妖 氛豁。 阴风西北来,惨淡随回纥。 其王愿助顺,其俗善 驰突。 送兵五千人,躯马一万匹。 此辈少为贵,四方服 勇决。
一、山雨欲来,风波初现端倪 杜甫《自京赴奉贤县咏怀五百字》中有这样一 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是想通过自己的
努力,使当今的皇上,即玄宗,成为尧、舜似的帝王。 其实玄宗在自己的执政生涯中已经表达了这样的 愿望。
玄 宗 是 唐 朝 第 七 位 皇 帝 , 曾 用 过 三 个 年 号 — — — 先天、开元、天宝。 在执政二十九个年头之后,玄宗 之所以改年号为“天宝”,玄宗说是因为“玄元皇帝 天宝赐庆”。 玄元皇帝即老子李耳,唐朝皇帝认李耳 为祖先,把他封为玄元皇帝。 玄宗因为一个梦将老 子降下的所谓灵符、神像之类物什称为“天宝”,各 地官员就争相造假,假借某些普通物件为老子之物 而献媚于皇帝,玄宗竟也一一相信。
至于天宝年间纪年用 “载”, 而不 用一般的 “年”,也是玄宗想要效法尧、舜的做法。 《尔雅》有 云:“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为此他还 郑重的下了一道诏书,并且“推恩”,大赦天下。 实际 上他已经自诩自己治理的天下已是尧舜的时代,已 经是杜甫口中的“风俗淳”— ——政治清明的年代。
其实这年号和纪年的改变,显露出当时的政治 已然不再清明,封建迷信色彩愈来愈浓烈,官员的 腐败现象也是层出不穷。 杜甫有诗:“人生七十古来 稀”。 玄宗随着年事渐高,他尊崇老子,追求高居无 为,这种自足和无为的心态对保持盛世的局面非常
收 稿 日 期 :2013-05-08 作者简介:张圣洁(1990—),女,安徽省肥东人,2011 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104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 28 卷
不利。 他骄傲了,安禄山便毫不留情地击碎了他的 尧舜梦,终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最高政治集团之腐败, 最高统治者之自足,是 安史之乱发生的客观原因,而安禄山为什么要反叛 呢? 据唐人姚汝能在《安禄山事迹》中记载,安禄山 被收为贵妃养儿,与杨氏姐妹结为兄妹后,“由是禄 山心动。 及 动兵,闻马嵬之事,不觉数叹 ”。 这也不免 为历史学家们对未知往事的一种猜想。 安禄山常与 气质不凡的杨氏姐妹相处在一起, 目睹其芳容,因 此产生了非分之想。 杜甫在《丽人行》中亦说到杨氏 姐妹的美貌:“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 诗人对高层领导机构的奢侈以及炙手可热的权势 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种对君王昏庸和政治黑暗的 侧面揭露亦可让世人揣摩出时人对统治阶级的不 满,或可说,艳羡。 这些都让经常出入朝廷与内廷的 安禄山产生了幻想,“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一个 人的行为是受其思想支配的,哪怕是一场惊天动地 的大动乱,它也往往起源于某人的一个念头。 或许 正是因为这些,安禄山真的产生过用武力颠覆唐王 朝,把美人与权势占为己有的念头。
106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 28 卷
史朝义的首级被送到长安。 至此,延续七年零三个 月的安史之乱终于告捷。 从长安出发的驿使快马加 鞭地奔驰在驿道上,他们把战乱平息的消息迅速传 遍全国各地,举国欢腾。
第 28 卷 第 5 期 2013 年 9 月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UE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2013
安史之乱在杜诗中的反映
— ——以杜甫部分诗歌为例
张圣洁
(安徽大学 文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9)
(三)悲悯邺城之战 乾元元年(758 年),安史叛军首领安庆绪据守 邺城,唐王朝派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 率六十万大军围攻。 以诸军无统帅,进退无所禀,相 持数月, 叛军另一首领史思明又从魏州引援军至。 三月,大军遂溃于城下,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震 动,时局趋于紧张。 杜甫亲眼见到战乱区人民的痛 苦生活,为补充兵员,将未及役龄的中男强行征召 入伍的惨景触目皆是。 《新安吏》、《石壕吏》作于乾元二年年春,“客行 新安道,喧呼闻点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反映的便是这等景象。 在前一首诗的原注中提到: “收京后作,虽收两京,贼犹充斥。 ”洛阳、西安虽被 收复,但安庆绪和史思明遥相呼应,官军各部每天 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出外砍柴采集的兵士常常 遇到史思明精骑的袭击。 为了补充兵员,郭子仪的 部队在河阳、洛阳之间,大量抓丁抓夫,老人妇女都 从役应征。 “贼犹充斥”的日子里,底层百姓依然处 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广大人民为平定战乱不得不 舍弃自己的儿女,甚至牺牲自己,这种忍辱负重的 爱国精神在此时看来似乎有点讽刺,统治者的治国 失误却要用百姓的生命来付出代价,“白水暮东流, 青山犹哭声”、“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何等 悲惨! 杜甫是同情人民、热爱人民的诗人,在国家和 人民形成矛盾的紧要关头,这位伟大诗人除了给人 民寄予一定的同情和悲悯之外,又能怎样呢? 这种
不合理的兵役固然要纠正,但当国家处于水深火热 的危急时刻,人民还是要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所 以杜甫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也是很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