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安史之乱中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的经历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的经历一、安史之乱爆发初期1. 被困长安2. 冒险逃离- 后来,杜甫冒着生命危险,从长安逃到了凤翔(今陕西宝鸡)。
当时的路途十分艰险,他要躲避叛军的搜查和追捕。
到达凤翔后,唐肃宗任命他为左拾遗。
这一职位主要负责给皇帝进谏、举荐人才等事务。
二、为官时期及辗转流离1. 左拾遗任上的遭遇- 在左拾遗任上,杜甫虽然一心想为朝廷效力,尽自己的职责。
但他很快就因为房琯事件而陷入困境。
房琯是杜甫的好友,他在兵败后被唐肃宗罢相。
杜甫出于对朋友的同情和认为房琯有才能的想法,上书为房琯辩护,触怒了唐肃宗。
结果,杜甫遭到了审讯,险些丧命。
2. 贬官华州3. 弃官入蜀- 由于对官场的失望以及关中地区灾荒严重等原因,杜甫最终弃官,带领全家前往蜀地。
他先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然后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最后到达成都。
在这个过程中,杜甫一家的生活非常艰难,他在诗中描述了沿途的饥饿、寒冷等困境,如“手脚冻皴皮肉死”等诗句。
三、在蜀地的生活1. 成都草堂的生活2. 严武的帮助与矛盾- 严武对杜甫在蜀地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严武不仅在经济上给予支持,还在政治上对杜甫有所关照。
严武任剑南节度使时,杜甫曾入其幕府任参谋。
但杜甫和严武之间也存在一些矛盾。
杜甫性格耿直,在幕府中感到拘束,不久就辞职回到草堂。
四、离开蜀地后的漂泊1. 顺江东下2. 晚年漂泊与逝世- 离开夔州后,杜甫继续漂泊在江湘一带。
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生活也更加困苦。
杜甫在湘江上的一艘小船中逝世,结束了他饱经忧患的一生。
他的诗歌却成为了反映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伟大史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对安史的评价

杜甫对安史的评价1. 安史之乱的发生唐代安史之乱在公元755年至763年肆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浩大的政治动乱。
安史之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位节度使发动的,他们自称大唐安宁王和大唐国士。
在此时期,安禄山在西北地区创建并控制了大片土地。
史思明则掌控了辽东地区。
安史之乱的爆发导致了多次战争,数百万的人民死亡,唐朝历时三百年的盛世也宣告终结。
2. 杜甫的态度安史之乱这场残酷的历史事件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乃至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对于这场事件,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是如何看待的呢?文学大师的创作是时代的反映,杜甫的诗歌之中也有不少描写安史之乱的内容。
他有一些反映史实的作品,如《石壕吏》、《兵车行》等等,也有一些寄托感慨的作品。
从这些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对于安史之乱的态度是极为痛心的。
他抱怨着那时的社会道德已经沦丧,并对安禄山和史思明的暴行深感悲愤。
他更是对于那些贪污、虚伪的官员们呼吁要洁身自好,要以身作则。
3. 杜甫的鞠躬尽瘁和岿然不动杜甫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一生奉献给了诗歌创作和官场生涯。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创作承载了他那个时代的苦难和痛楚。
尽管他入仕有功,但他没有被那个腐朽的政治体制所腐蚀,也没有被那些不堪的国事所拖累。
他的遭遇可以说是相对幸运的,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鞠躬尽瘁,为人民天天耕耘。
他在诗歌中呼吁民众珍爱生命,爱国一生;在官场上又指出腐败的根源,并力图改变官场风气。
他的清廉、坚持信仰和真诚感动了很多人,给那个时代注入了一股清流。
4. 结束语在唐代,杜甫可谓是一个文学巨匠。
他与那个时代的历史、政治、文化紧密相连。
在杜甫的许多作品中都蕴含了他对于安史之乱的关切和深沉的感受。
他在面对那个时代的恶势力时化压力为动力,化压力为动力,用自己的力量为人民、国家奉献出更多的心力、策略和智慧。
他的创作折射出了那个时代,也引领着我们思考当今社会的公德与责任。
安史之乱杜甫的经历作文600字

安史之乱杜甫的经历作文600字《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遭遇》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杜甫吗?他是一位非常厉害的大诗人。
在很久很久以前,发生了一场可怕的战乱,叫安史之乱。
杜甫的生活也因此变得特别糟糕。
战争一来,到处都是乱糟糟的。
杜甫的家也被破坏了,他只好带着家人到处逃跑。
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饿着肚子走了好多好多路。
有一次,他们走到一个地方,又累又饿,可是没有地方能找到吃的。
杜甫看着自己的孩子饿得直哭,心里特别难受。
他看到路边有好多老百姓也和他一样,无家可归,大家的脸上都是忧愁和痛苦。
但是杜甫没有放弃,他把自己看到的这些悲惨的景象都写进了诗里,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战争的可怕。
小朋友们,我们现在能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是不是很幸福呀?
《杜甫的艰难岁月》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古代大诗人杜甫的故事。
在唐朝的时候,有一场很可怕的战争,叫安史之乱。
杜甫就在这个时候经历了很多很多的困难。
杜甫本来有一个温暖的家,可是战争让一切都变了样。
他和家人不得不离开家,到处流浪。
他们走过很多地方,风餐露宿。
有一回啊,他们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杜甫为了让家人能有点吃的,到处去求人帮忙。
杜甫看到战场上有很多受伤的士兵,听到他们痛苦的哭声,心里特别难过。
他想为大家做点什么,于是就用写诗的办法,把战争的残酷和人们的痛苦都写下来,希望能让战争早点结束。
小朋友们,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哟!。
大诗人杜甫与安史之乱的对应分析

Introduction大诗人杜甫是唐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歌以其悲情和对社会不公正的关注而闻名。
安史之乱是唐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动荡事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分析杜甫的诗歌与安史之乱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探讨他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反应和观点。
BodyH1: 安史之乱的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杜甫对这一事件的回应。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中期,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的叛乱所引起。
这次叛乱造成了长达八年的动荡和战乱,对唐朝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官僚腐败、民众不满和地方军阀割据,但总的来说,叛乱是因为中央政府失去了对这些地方势力的控制,导致形势失衡和社会动荡。
H2: 杜甫的生活经历为了更好地理解杜甫对安史之乱的回应,我们需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
杜甫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他亲眼目睹了社会的不公正和苦难。
他曾经做过官员,但因为他的直言不讳和对腐败现象的批评而多次遭到贬谪。
在安史之乱期间,杜甫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困苦,这些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
H3: 杜甫的诗歌风格在分析杜甫的对应关系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杜甫的诗歌以其悲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而闻名。
他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和命运,并通过描绘他们的生活和遭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不公正的愤怒。
杜甫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和观察。
H4: 杜甫对安史之乱的反应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杜甫对安史之乱的反应。
在这段动荡的时期里,杜甫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他的作品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他对这场叛乱的观点和感受。
他的诗歌中,他经常表达了对战争的痛苦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例如,在他的《丽人行》中,他写道:“江儿辗转垂涕腥,断肠人计物皆惊。
千里共婵娟,难言此夜情。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战乱带来的痛苦和对人民命运的关注。
H3: 安史之乱在杜甫的诗歌中的影响杜甫的诗歌中经常可以看到对安史之乱的影响。
杜甫《绝句二首·其二》原文译文鉴赏

杜甫《绝句二首·其二》原文|译文|鉴赏安史之乱中,杜甫避难于蜀中。
在朋友的资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旁建起一座草堂,备尝艰苦的一家人暂时安定下来。
在这首小诗《绝句二首·其二》中,杜甫通过描写明媚艳丽的春天景色,深沉地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绝句二首·其二》原文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译文及注释译文碧绿的江水把鸟儿的羽毛映衬得更加洁白,山色青翠欲滴,红艳的野花似乎将要燃烧起来。
今年春天眼看着又要过去了,什么时候才是我返回故乡的日期呢?注释①逾(yú):就是愈,更加的意思。
②欲燃:将要烧起来,这里是形容鲜红的颜色。
欲:好像。
③何日:什么时候。
④归年:回去的时候。
鉴赏“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描写出了暮春时的美丽景色,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
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
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
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
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杜甫四个阶段

杜甫四个阶段是:漫游时期、困居长安时期、乱世为官时期、漂泊西南时期。
1、漫游时期,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
过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
2、困居长安时期,天宝六载(747年),杜甫到长安应试不第,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从天宝五载至天宝十四载,杜甫在长安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乱世为官时期,杜甫在安史之乱中,曾陷贼,杜甫也亲身经历了十分错综复杂的变化:流亡、陷贼、在皇帝身边任左拾遗、出贬华州、荒凉的洛阳道上、秦州寄居、入蜀的行程——无论是人事关系或是自然环境,都有很大的悬殊。
4、漂泊西南时期,759年7月杜甫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
杜甫动荡不安,生活贫困。
杜甫的后半生,除了前后折合约三四年的时间在做官有俸禄自给以外,其他时间大多处于漂泊之中,他弃官离职背井离乡,又多种疾病缠身,穷困使他实实在在地感到自己命运的不幸。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
《春望》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反唐。
安史之战
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复姓哥舒,唐朝名将,安西副都护哥舒道元之子)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虏。
安禄山没有了劲敌,随即就攻下长安,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
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七月,李亨在灵武(今属宁夏)登基,是为唐肃宗,唐玄宗被遥奉为太上皇。
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闻讯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不幸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被投诉工单,浑欲不胜簪。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成为千古之作。
安史之乱时杜甫的诗所写的诗

安史之乱时杜甫的诗所写的诗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所写的诗句描写了社会生活的现状。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史之乱时杜甫的诗,欢迎阅读!安史之乱时杜甫的诗篇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杜甫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赏析作者:佚名杜甫在这首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
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
“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在安史之乱中
作者:马策提交日期:2008-7-1 22:27:00
杜甫出生于唐玄宗登基的先天元年(712),见证了整个大唐开元盛世(713-741),又遭逢八年安史之乱(755-763),人生与唐朝由盛而衰的剧烈转折相重叠。
他一生颠沛流离,饱受苦难。
丧乱中的国与家、个人与时代、社会与百姓构成杜诗的重要题材,其间有兴亡治乱的历史大疼痛,因此被称为“诗史”。
1958年,毛泽东在成都杜甫草堂又称杜诗为“政治诗”,缘于同一个道理。
杜甫的家族说来十分荣耀。
西晋大将杜预灭东吴,结束汉末、三国以来的群雄割据局面,战功赫赫。
这个杜预就是杜甫的远祖,此人还注释过《左传》。
杜甫的曾祖做过县令。
祖父杜慎言,武则天时代为膳部员外郎,后为修文馆直学士,也是著名诗人。
父亲杜闲,也做过县令。
一切都很正常,出身士大夫家庭,自幼结交的也是士大夫,这使杜甫具有传统的士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抱负。
正如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诗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尧舜是儒家“仁政”的圣君,他们所处的“大同”世界,天下为公。
凤凰是中国文化中的灵鸟。
传说,黄帝游洛水之上,凤凰衔太平图置于黄帝面前;传说,周文王时,有凤凰鸣于岐山。
因此,孔子视凤凰为国家祥瑞象征。
7岁时,杜甫写下平生第一首诗《咏凤凰》。
日后,凤凰成了杜诗中一个独特的意象(就像李白诗中的“大鹏”)。
凤凰也是杜甫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设置的图腾——这种孔子式的“士志于道”的诗歌情怀,也使杜甫赢得了“诗圣”的美名——后来,《凤凰台》、《朱凤行》等诗让杜甫一再地歌咏凤凰。
只不过,杜甫的凤凰注定是一只穿越烽火的凤凰。
开元23年(735),杜甫第一次应试落第。
于是漫游齐赵,写下最初的名篇《望岳》。
这首诗的结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由《孟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化出,落第的郁闷不掩豪情。
天宝5年(746),宰相李林甫主持全国招贤大考,杜甫从洛阳赴长安应考,结果与全体举人一起落选,而忌贤妒能的李林甫反倒上表玄宗称贺“野无遗贤”。
杜甫明确意识到个体命运因衰败的国运而跌宕。
次年,名臣李邕等人被杀,再次透出天宝政治黑暗的消息。
此后,玄宗专宠杨贵妃,日夜行乐,“从此君王不早朝”;又任人唯亲,让杨国忠擅权;连年穷兵黩武,征战吐蕃,放纵安禄山(为贵妃养儿)藩镇跋扈,国家治理一败涂地,终于酿成安史之乱大祸。
这一时期,生活潦倒的杜甫以《兵车行》、《前出塞》(9首)、《丽人行》等诗前瞻性地暗示了朝政腐烂即将导致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社会危机和时代剧变。
天宝14年(755)11月上旬某天,午夜时分。
上月刚任微末官职(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杜甫,怀着某种不祥之兆,从长安出发,前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望“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的家人。
北风呼啸,天寒地冻。
黎明时分,杜甫途经骊山(今陕西临潼)脚下,
隔墙就是华清宫。
但见里面灯火通明,又隐约听见欢声笑语、琴瑟和鸣——甚至还能听见羽林军兵器相碰的声音——那首“霓裳羽衣曲”尚未奏完,唐玄宗和杨贵妃正跟一班官僚通宵宴乐。
一阵温泉的热气从墙内弥漫出来,杜甫被愤慨击中。
到了奉先家里,不料进门就听见家人号啕大哭,原来他的小儿子被饿死了,真是“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杜甫多少也是个小官员,他既不能养活儿子,那么平头百姓的生活又有多么艰难?他再次被忧伤命中,马上写下了百行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穷年忧黎元”,“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这首诗是由救世济民的信念和沉痛的政治危机感凝成的一声“离骚”式的浩叹。
在杜甫“介入”(现实主义)的诗篇中,《兵车行》具有风向标的意义,这首诗则充分体现了“介入”的思想深度,而艺术风格上也特别吻合杜甫自称的“沉郁顿挫”。
其实,杜甫回奉先探家的时候,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正好在北边起事,反叛大唐帝国,图谋天下,只是长安一时还不能证实消息。
11月中旬,安氏伪称奉密诏诛杨国忠,举十五万大兵南下,一路上并未遇到什么抵抗,大部分唐军不战而降,所经州县尽皆占领,并“长驱洛河”,在大唐的东都洛阳称燕帝,大模大样地设置百官。
当时杜甫的《后出塞》(5首),最早反思了安史之乱的起因,暗示这场兵乱其实与玄宗过度开边有关:正是过度开边导致边塞将军以功邀宠,并逐渐拥兵坐大,威胁朝廷。
756年(至德元年)6月,叛军攻破潼关,守关将军、唐军副元
帅哥舒翰被捉后投降了安禄山。
大军压境,长安已完全失去最后一套屏障。
与此同时,玄宗皇帝惊慌逃往西蜀成都。
长安转眼沦陷。
杜甫在战乱中逃难,先是5月间带家人从奉先逃到白水,6月里又从白水逃到鄜州羌村。
7月,肃宗在宁夏灵武即位,年号至德。
8月,杜甫离家只身投奔肃宗行在灵武,不幸被叛军捉拿带往长安,过了8个月的俘虏生活。
杜甫出生入死,以个人的苦难亲历国家丧乱,目击了一个时代仓皇悲恸的真切面容。
“国家不幸诗家幸”,这句话说起来不那么动听,但的确是国家丧乱成就了杜甫的“诗史”。
这个“诗史”里饱含了史识,具有以诗证史的功效。
叙沦亡之事抒悲愤之情的〈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等新乐府诗,是长安陷落、诗人被俘时期的“诗史”名篇。
同一时段,杜甫还写了怀念家人、盼望家书的〈月夜〉、〈春望〉,后者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千百年来一直盛传人口。
757年4月,杜甫有幸逃出长安,直奔肃宗行在凤翔,脚踏麻鞋,袖露两肘拜见了新皇帝。
5月,杜甫官拜左拾遗,倍感“主恩深厚”。
当时,宰相房琯遭人诽谤,被肃宗罢去相职。
作为谏官的杜甫,秉公上疏为房琯说情,这就令肃宗非常愤怒,因此被推交三司审问,从此失信于肃宗。
758年6月,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次年弃官而去,结束了仕途生涯。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诗篇,莫过于“三吏”、“三别”。
诗中描述的兵荒马乱年代官府征兵、亲人别离、共赴国难、共克时艰的惨烈民生力透纸背,催人泪下。
更有140行纪行长诗〈北征〉,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成双峰并峙,黄庭坚称其“书一代之事,
与〈国风〉、〈雅〉、〈颂〉相为表里。
这些诗同样是“诗史”,是诗能证史的巨构。
的确,杜诗深刻见证了安史之乱时期的唐朝政治史和社会史,为后世留下了当年的时代镜像。
安史之乱之初,叛军安禄山南下,叛军史思明留守范阳。
757年10月,洛阳、长安两京已为唐军收复,而759年7月,史思明又在范阳称帝,继而进犯河北,各地烽火连绵不绝。
弃官后的杜甫把家搬到秦州(今甘肃天水),不久又转往同谷(今甘肃成县),继续流离失所穷困潦倒的生活。
12月,南下成都。
从洛阳到华州,从华州到秦州、同谷,再到成都,杜甫艰难度过这行役复行役的759年。
这一年杜甫47岁,却俨然白发苍苍的老人。
762年,玄宗、肃宗相继去世,代宗即位。
也是在这一年,在遥远的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杜甫草堂落成。
依靠故人接济,诗人稍微安稳地过了两年田园生活。
其时,天下尚未安定。
763年,安史之乱终于平定,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人却在梓州避乱,一时还回不了成都。
历时八年的离乱流亡生涯真的结束了吗?是的,诗人喜极而泣。
“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洋溢的喜悦之情,很容易让人想起李白〈朝发白帝城〉中被赦罪的喜悦之情。
764年春,返回成都草堂的杜甫,被代宗诏补京兆府功曹,因道路受阻未能就任。
这年秋,又因好友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杜甫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诗人因此就地入严武幕府。
还有值得特别一提的:在蜀中所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
甫再次将自己塑造成经典的儒家诗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由己及人,诗人胸怀牺牲自我拯救苍生的伟大愿望。
自此,理想之光照彻“诗圣”高迈的思想境界。
安史之乱的平定,并没有为唐朝重创太平局面。
武将失控、藩镇之祸频仍,始终困扰朝廷,直到唐朝灭亡。
甚至,五代十国时全国范围内的军事割据连绵烽烟,都不过是安史之乱的回声。
在严武幕府中,杜甫深陷于对大唐盛世(甚至西汉盛世)的遥远追忆中:“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如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一千一百多年后的现代中国,一支乐队以一种怪异的风格,重蹈杜甫的追忆“梦回唐朝”,一时风靡天下激进的年轻人。
依然是“忆昔开元全盛日”,依然是“天下朋友如胶漆”,不过,这支名为“唐朝”的乐队,弹唱的是一曲扭曲撕裂的摇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