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设计

有效教学设计
有效教学设计

遵义市小学数学教师骨干教师培训讲稿

有效教学设计

遵义市丰乐小学张建国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以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一位优秀教师曾经对教学设计的过程做出了形象的描述:你希望你的学生去哪里(教学目标),你的学生现在在哪里(教学起点),怎么到达(教学过程),是否到达了(目标达成评价)。

一般认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其中,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而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则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

设定教学目标时要关注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的结合——放眼长远,站得高些方能看得远。有很多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很关注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对远期目标重视不足。在教学中放眼长远,学生会获得更“高”的发展。关注近期目标的同时,关注远期目标可以使数学课更为厚重。

教学内容分析要关注数学本质,整体把握数学内容——将数学学通透些,数学才会更简单。

教学活动的设计——给学生多一些空间,学生才会施展数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既包括对一节课的设计,也包括综合性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关注教学目标的同时,要关注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

二、教学设计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最基本的途径,有效地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条件。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多明显的成绩,教师普遍认为学生思维更活跃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关注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参与、关注课堂效益和质量上,做了许多创造性的劳动。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

?现在的学生与过去的学生有很多不同,面对学生的变化,教学中的变化不足以跟进;

?一些教师的教学目标全面而空泛,在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游离,使得教学目标落实不够;

?一些教师热心新课程下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但经常会流于形式,有形式无实质;

?教学评价不能有效地导向与激励学生的数学学习;

?教师不能对教学积极地改进与调控;

?数学的本质是根,教师在关注教学手段、形式的同时,有时会忽视数学的本质。

而教师也希望通过教学设计的交流,解决自己的一些疑惑,比如:?教学有度,不易把握,通过教学研究者或骨干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评价,可以使教师更有底气地把握教学之度,基本形成大家的共识;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设计习惯,这些习惯是否可行,通过交流可以发现教师教学习惯中的长与短,利于教师扬长避短;

?有时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不太满意,要改进教学设计,就可以通过借鉴他人的教学设计,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学习不顺畅,出现问题的局面,教师不明其中原委,通过他人对教学设计的评价,可以帮助设计者解疑释惑。

因此,更加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对更好地开展数学教学提供一定帮助。

三、教学设计与教案

教案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又叫课时计划,是以课时为单元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案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学进程,内含教学理念、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和各种组成部分的时间分配等。

教案是“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教案的编写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后果是便于学生的知识增长,而不利于他们的能力培养。

教学设计则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工程”。也就是说,教学设计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创造性地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和确定教学措施,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

教学设计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更重视学生的学,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所以对学习者进行特征分析是教学设计不可缺少的步骤,体现了现代教学理论的鲜明性。它强调教师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辨证统一,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现有媒体的设计和充分利用,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少数教师围绕媒体而展开课堂教学的设计活动。教学设计也非常重视教学目的和教学评价的设计,因而从传播学的角度上看,制定教学目标和实施

评价教学系统分别具有前瞻和反馈的作用,是教学信息传播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不难看出教案作为经验科学的产物仍需进一步理论化,特别是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媒体的日渐介入,对教案的编写工作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教学设计虽然有了自己的理论框架,但还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充实和完善。由于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明显区别,而且二者都要在教育实践中得以发展,所以很可能在不久的教育实践中会走上相互融合的道路,完全有理由相信拥有现代教学设计思想的教案会有着更加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

(1)数学化设计理念

什么是数学化?什么是数学化设计理念?

人们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组织整理,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的产生与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人们从手指或石块的集合形成数的概念,从测量、绘画形成图形的概念,这也是数学化。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将现实的以及在现实之上抽象出来的各种层次的“数学现实”世界,进行数学地处理,用数学化的意识去进行教学的设计,这种设计理念就是数学化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学习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数学大众化的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力求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

好的教师,善于选用学生身边的人、学生身边的事、学生熟悉的物来进行数学化设计。

[案例1]“分数应用题的整理复习”片段

师:谁能告诉老师,我们班男生、女生各有多少?

生:我们班有男生35人,女生30人。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们想到什么,

生:男生人数是女生的7/6。

生:女生人数是男生的6/7。

师:根据以上四条信息,你们能不能选取其中两条,提出一个问题?组合成一道分数应用题呢?试试看。

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班级男生与女生人数,引导学生去提问,去组合条件编写题目,从而将生活中的问题不知不觉地数学化了,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情感,也培养了学生数学应用与数学化的意识。[案例2]“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四年级上册49页)原题的内容是“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与学生的生活太远,可能觉

得枯燥无味。于是,我们学校有位教师上公开课这样改了题目,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猜测教室里桶装矿泉水有多少千克水?(生:19千克)接着问:如果我们班一天喝一桶水,一年(365)天要喝多少千克水?虽说都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应用题,但是由于学生们对来源于生活的素材感兴趣,所以他们感觉不难而且有趣,同时体现了课程综合化要求,使学生受到了节约用水的教育。这样,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了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3]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后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延伸练习题“联欢会上,小明按照3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1个绿气球的顺序把气球串起来装饰教室。你知道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吗?”题目一出有的同学就开始画的画、算的算……然后教师再把数字改大,让画的学生不易操作,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提升。通过开联欢会,能与数学联系起来,与数学的除法、余数等联系起来,这是谁能事前想到的呢?也正是通过这种现实生活的活动,通过活动与数学的巧妙联系,让学生感受并体验到数学化,体验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生活需要数学。

(2)问题化设计理念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如果始终将数学的教与学置于各种奇妙的富于思考的问题情境之中,这种设计就是很好地贯穿了问题化设计理念。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如果教师能善于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却又富于思考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真正地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数学知识的获得,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之后,才能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系统之中。因此,传统的教学,只把知识介绍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仓库,教师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把思考过后的东西展示给学生,这是现代教学设计过程中都不允许的。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处处体现问题化理念,问题化理念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用脑想数学,用脑积极地思考数学或与之有关的问题。

[案例4]六年级上册教学完“圆的周长”后。

怎样围面积最大

张大伯家院子里有一个长4米、宽2米用栅栏围成的长方形羊圈。他买来20只羊,可是羊圈嫌小,因为每只羊占地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怎么办呢?你能帮张大伯出个主意吗?

生:去买些栅栏。

师:是个主意,要买多少呢?

学生动笔算起来。片刻??

生1:2x10=20(平方米),(2+10)x2=20(米)就可以了。

生2:不对,4x5=20(平方米),(4+5)x2-(4+2)x2=6(米)。所以,再买6米栅栏就可以了。

生3:只要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是20平方米就行,用新长方形周长减去原来

长方形周长就是要买栅栏的米数。(我在一旁微笑着点点头。学生更来劲了)生4:还要考虑成本呢! 当然是买的栅栏越少越好。

生5:不一定围成长方形。说不定不买栅栏也可以。

师:是个大胆的猜测。不买栅栏又怎么办呢?(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挥笔演算,一会儿握笔沉思。)再有学生要发言时,我让他们先后在小组内交流,后大组汇报。

生1:我们组认为不买栅栏就不能把20只羊全赶进去。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米,因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面积大。栅栏长(4+2)x 2=12(米),设计成正方形面积就是(12÷4)×(12÷4)=9(平方米),离20平方米差得远呢!(下面应和的声音不少。)

生2:我们组也认为不行,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围成圆形的面积最大。我们设计圆形,比正方形还大一些呢! 先求出半径是12÷3.14÷2≈1.9(米),不过面积也只有11.3(平方米),而20只羊至少要设计出20平方米的羊圈才行。

生3:我突然想到了,张大伯家不是有院子吗?可以靠墙围。我家的鸡场就是这样的。说着,这位学生跑到黑板前面画了一张示意图,这一建议得到全班同学的赞同。

师:是个好主意!能把我们的数学学习与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想,真不简单!那大家想用他的方法试试吗?

各小组埋头讨论,分头演算起来,

大约7-8分钟后,各小组举子汇报交流。

生1:我们想,周长相等,圆面积最大。现在借助一面墙,可以设计长方形形和半圆等,应该是半圆面积最大。所以我们计算出了半圆约是22.65平方米,羊都能赶进去了。

师:根据你们的推理、计算,羊的确都能赶进去了,羊圈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3)活动化设计理念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如果我们能将静态的教学内容,通过我们的创造,将其设计成动态的过程;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设计成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将传统意义上的“学生除了做题还是做题”的“纸笔方式”创造性地设计成学生动手操作方式。凡是形如以上的以及其他的更多的将教学设计成“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并用、学生与老师互动”的设计思想,我们认为这就是贯穿了活动化的教学设计理念。

现今,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技能”、“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创造”、“经历过程”等词语几乎处处可见,这些词语的出现,给了我们强烈的信息就是,我们的数学教学再不能是老师讲学生听的这种传统方式了。

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动”起来,并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动”起来,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将数学教学设计成让“学生尽可能地要动,尽可能性地要多动”。

[案例5]

“平行四边行的面积”教学片段(五年级上册80页)

场景一:(我们学校的一位老教师)

教师演示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随着演示活动的进行,教师随即提出以下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是沿着什么将平行四边形剪开的?

生:高。

师:我们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了哪两个图形?

生:(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

教师把三角形平移到梯形的另一面(并大声强调了几遍??“平移”这个词),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样?

生:相等!

师:为什么?

生:面积既没有多也没有少。

师:很好!那长方形的长、宽分别对应着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什么?

生:长方形的长对应着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高对应着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

师:现在你能说出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吗?

生: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为了强调可以沿任意一条高剪开,老师又重复地操作了一遍,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直角梯形,转化成长方形。)

教师又出示了大量变式练习进行提问与训练,学生进入习题操练过程……

课堂上对于平行四边形的“割补”是由教师示范完成的,而并非学生的独立发现,一旦出现较复杂的情况,一部分学生就会因此而陷入困境。其实,让学生实际地去进行剪拼(“操作验证”)正是摆脱上述“困境”有效的方法。

场景二:

我个人的教学(前一天就叫学生准备一个底是8厘米,高是5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和学具剪刀、尺子)

师:(出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的纸片)请同学们估算这张平行四边形纸片的面积?(教师板书)

师:谁的估计最接近真实的面积?我们就要怎么办呢?(生: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我们能直接计算出来吗?(生:不能)那怎么办呢?(生:把它变成长方形)怎么变?下面请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学具,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学生分组合作研讨,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共有6种方法可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当然,我们这里所讲的活动化设计理念,并不是要求把小学数学的所有内容都变成活动的形式。但是,在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生动手,学生操作,学生做数学的今天,教学设计的时候,尽量多一些贯穿“活动化设

计理念”,对于学生动手动脑,以及手脑并用,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五、如何编写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是编者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数学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编写而成的。

小学数学教材并不等于教师的讲稿。教师在授课之前,还必须深入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法,精心编写教案,实施教学,以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说,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

在分析教材过程中,教师经常要仔细琢磨“教什么”“怎样教”“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在联系”“教学的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地位、作用、重点、难点、关键及蕴含的思想方法、德育因素”等问题。所以说,教材分析又是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并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教材分析既关系到教,也关系到学,意义重大而深远。

课标对每个学段都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这些标准是通过每节课的课堂实现的。要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必须以课标为准绳、以教科书为依据,明确每节课的重点、难点,以期教学时有据可依,得心应手。

2、了解学生。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如何密切地配合好,与老师对学生情况是否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所以在写教学设计的时候,都有关于学情分析的内容。其中更多的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说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怎么样呢?但是只是这样的话又有点片面。如果只是从知识的角度来了解学生,虽然很重要,但是似乎不够全面,因此想从关注学生需求的角度,谈谈学生学习之前的各种情况,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在上课时候,其实他有各个方面的很多需求。对于这方面,如果我们老师对学生需求了解的多一些,了解的全面一些,了解的深入一些,那么对课堂教学和老师之间达成默契,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那是非常有好处的,教师若想教学有效亦需要了解、掌握学生,即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出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法,以求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教师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使“教”有的放矢,使“学”有目标可循。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要明确、具体、简练。每节课都应选定相应的合适的的教学目标。

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教学对象,也就是学

生;二是学生的行为;三是确定行为的条件(是指对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四是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确定)。这么讲比较抽象,举例来说说吧。

如:《面积单位》的三维目标:

1、通过“比一比、量一量、估一估、剪一剪、拼一拼”等教学活动(条件),让学生(对象)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行为),初步(程度)建立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行为)。

2、在活动中(条件)培养学生(对象)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行为),发展初步(程度)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对象)充分(程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行为),培养他们(对象)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独立思考、乐于交流的习惯(行为)。

上述例子中,目标1既有知识方面的要求,也体现了达到要求的过程和方法即是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实现的;目标2既有技能方面的要求,也明确了培养技能的过程,是在活动中;目标3主要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整个教学的核心,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重点突出,难点明确,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总体思路,便于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5.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设计。

这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教学设计的好坏主要在于教学设计过程是否清晰、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的提高,是否符合新课标的精神,是否有利于教学重点的掌握与教学难点的突破,是否新颖独特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与教学风格、理念等等。教学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每节课的教学方法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师的教学艺术如何,很重要的是看其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巧妙得当。教学过程也就是教学的步骤,是教学的程序,用于指导和规范教师课堂活动的步骤。只有安排好教学过程,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圆满地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

比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材分析:本课含有以下教学内容:(1)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首先,这两个教学内容显然直接对应了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但仅仅看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因为教材中还蕴涵着

丰富的发展性目标因素,即在推导公式的时候,如果不是由教师包办,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就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并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

1、使学生初步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能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操作实践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并初步感知平移、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根据确立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就应该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以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引入新课。(“转化”的起点)

2、进入探求新知的环节后,可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再通过合作交流和教师的引导,明确转化的方向。

3、动手实践完成转化。让学生通过剪、移、拼等操作活动,完成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此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沿高剪开”的必要性。(转化的关键)

4、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师应作小结并再现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启发学生去感悟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落实数学思考目标)

5、保证课堂练习的质量和时间,以使学生牢记和熟用公式。同时,教师要根据课堂交流和作业反馈信息,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度进行量化检测。(落实知识技能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

在此,我们可以设想这样的教学进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手剪切、平移和拼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带着成功的喜悦,利用公式去解决求面积的各种实际问题……整个过程完全围绕预先设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学生通过亲历这个过程,不仅能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S=ah 这个公式,而且对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了初步体验,在数学思维和学习方法上进行了一次有效的积累,感受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这样的教学中,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目标都得到了落实,而且各个目标之间在功能上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而这正是实施新课程的目的所在。

6.教学内容的引入。

教学内容的引入就是课堂导语。课堂导语是门艺术,它是教与学的纽带,是让学生走进教材、掌握教材的桥梁。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确定的教学目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心理,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巧妙地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上好这堂课,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每一位教师的“开场数语”一定要力求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过来,能够诱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7.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因为整个设计的其他环节都是为它服务的。写教学设计时,必须将教学内容分步骤分层次地写清楚,必要时还应在每一部分内容后注明所需的时间。这样,可以使所讲授的内容按预计时间稳步进行,不至于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局面。

8.训练内容。

练习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纽带,是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更是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好方法,因此无论所讲授的知识内容是何性质,都应在课堂上安排练习时间,而不应满堂灌。

但是,一些老师设计的练习,或随意,既无明确的目标又无具体的训练要求;或机械,死抄硬背的现象仍不少见;或盲目,过深或过浅,让学生无法下手真正落实双基;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合理设计课堂练习显得尤为重要。

9.小结和作业。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有始有终。小结既是课堂教学的结束语,又是强化教学重点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好的总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业则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所布置的课后习题,以便于学生复习、理解、消化授课内容,为学好下一节课的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举例: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4-5页例3、例4(小数乘小数)

教学目标:掌握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评析:数学课程不再只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而更应该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数学”和“数学地思维”,发展学生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因此,在制定和把握教学目标时,必须将《数学课程标准》的这三个方面的目标同时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而不能仅仅关注其中的一

个或几个目标,或是将其中的某个目标作为实现其余目标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应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小数乘以小数的运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究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

教学难点:

理解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后,得到的积回归到小数乘法的积的推理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5×3 0.08×8 0.25×4 1.25×8

10.5×50 0.06×80 0.09×800 2.19×0

2、指名板演

1.25×32

2.04×46 0.012×180

评讲板演题,要求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评析:以情境导入,这一情景中包括了本节课所需的旧知:整数乘法、小数与整数相乘的方法,又能通过情景创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情境导入:

1、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大家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瞧,这是小胖家的建筑平面图。(课件出示)从图中,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会列式吗?(长×宽=面积)说说你是怎样算的?(板书)

卫生间的面积:2×2=4平方米

厨房的面积:2.8×2=5.6平方米,先按照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因为2.8中有一位小数,所以积中也有一位小数。

客厅的面积:3.21×5=16.05平方米先按照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因为3.21中有两位小数,所以积中也有两位小数。

2、提出问题:求小胖房间的面积,可以怎样列式?

列出算式:3.6×2.8

指导观察:“3.6×2.8”和刚才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小数乘以小数)

二、探究阶段。

1、出示例3:宣传栏上的玻璃坏了,需要换多大的一块玻璃呢?(橱窗的长1.2米,宽0.8米)

①列式 1.2×0.8

②学生尝试:

1.2×0.8=9.6(平方米)

1.2 48.7×0.8

×0.8 = 487 ×8÷10÷10

9.6 =38.96

答:需要换9.6平方米的一块玻璃。

2、试一试

例4:(1)6.7×0.3= (2)0.56×0.04=

小结。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

2、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评析:这里由于教学设计过于简单,要探究什么问题?怎么探究?怎样交流?都无从知晓。小学数学教学,十分注重探究的过程,只有采取最佳教学策略解决了问题时,才称得起是一节高质量的课,而这个策略水平是在教学过程中才反映出来的,因此,每一位老师一定要书写详案,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出来。新方案又对教材适当进行了调整。)

二、探究新知:

(一)尝试计算,引导推理

1、师:先估计一下,“3.6×2.8”的积大约是多少,积比被乘数3.6

大还是小?

估算:4×3=12平方米,把3.6和2.8分别看成最为接近的整数,把两个数都看大了,准确得数比估计的数小,所以积小于12平方米,比3.6大。

师:通过刚才的估计,我们知道“3.6×2.8”的积应该小于12平方米,那么准确得数究竟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根据以往计算小数乘整数的经验用竖式来试一试。

2、尝试计算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小组相互交流。而后,选择不同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这里要考虑到要抽善于表达的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方法:

3.6 3.6

×2.8 ×2. 8

2 8 8 2 8 8

7 2 7 2

10 0.8 1 0.0 8

( A) (B)

生:我是把3.6×2.8看成36×28来计算,结果是1008。因为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所以积中肯定也有两位小数,积是10.08。

(再请一个学生说想法)

师:大家一致认为10.08是合理的答案,关键问题是积的小数位数的确定。3.6×2.8的积为什么是两位小数呢?你能想办法说明吗?小组讨论方法一:把3.6米和2.8米分别改写成分米作单位,算出面积是1008平方分米,再还原成平方米作单位,所以积是两位小数。

方法二:计算时把3.6和2.8分别扩大了10倍,就变成36×28,算出的积1008就扩大了100倍。为了让积不变,就要再缩小100倍,就能得到正确的积。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算理。你能看懂这里的意思吗?谁愿意再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3.6 × 2.8 =10.08 3.6×2.8

↓×10 ↓×10 ↑÷100 =36×28÷100

36 ×28 =1008 =10 0 8÷100

=10.08

第一个箭头“×10”是把3.6看成36 是乘10;第二个箭头“×10”是把2.8看成28 是乘10;把两个因数都乘10,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最后一个箭头“÷100”表示要得到原来的积就要把得到的整数积除以100。

(二)独立推理,概括方法

1、提出问题:刚才我们求出了小胖房间的面积,小胖家还有一个漂亮

的阳台,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米呢?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算出来。计算

2.8×1.15 ,写好的同学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做的。(板演)

1 . 1 5

× 2. 8

9 2 0

2 3 0

3. 2 2 0

2、交流推理过程:

①列竖式时你怎么会想到用1.15× 2.8呢? (交换因数的位置,使计算简便)

②你是怎样想的?(先……再……最后……)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最后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追问:得到3220后为什么除以1000呢? (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等于把一个因数乘100,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用3220除以1000,从3220的右边起数出三位,点上小数点。)

④结果是3.220,化简成3.22,你的依据是什么?谁能说得和他一样好。

3、概括方法

①3.6×2.8=10.08,2.8×1.15=3.220,观察上题中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中的小数位数,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小数与小数相乘时,如果因数里一共有几位小数,那么积里面就有几位小数。)

②那么,你觉得小数乘以小数应该怎样计算?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整表达: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中从右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这就是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在书上55页,心里默默地记一记。

三、巩固练习。

1、第5页“做一做”

3.7×

4.6 0.29×0.07 6.5×8.4

2、完成课本P7练习一第1题。

0.86×7 3.5×16 12.5×42

(评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往往是通过练习来实现的。但不能说,只要坚持了练习,就一定有助于由理性到实践的飞跃,因为还要分析练习的内容及方式。练习应从基本的,简单的开始,但不能统统是模式化的。相反,应有一定数量灵活的,综合的,需要创造性思维的练习。为了达到练习的目的,练习一定要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

和难点;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小数乘以小数”是在整数乘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的关键是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小数乘法书写竖式时为什么小数点不用对齐?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了100×10,即1000倍;在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时是2+1,即3位,这1000和3之间是什么关系?”因而,让学生掌握好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教学的重点。正确把握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是教学的难点。特别是在点小数点时,当乘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而点上小数点后,积的小数末尾的0又要化简,往往容易出现错误。练习的设计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我先安排口头练习:通过讨论小数点在积中的位置来巩固对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理解和掌握。然后再用竖式计算的形式,应用乘法的计算法则去进行演算,再运用小数乘以小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逐步形成比较熟练的技能。)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下面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

(1)P55练一练:根据106×125=13250,直接写出下列各题的积。

1.06×1

2.5= 10.6×1.25=

0.106×125= 10.6×0.125=

你是怎样想的?

(2)竖式计算。(4人板演)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2.1×0.93 1.6×16.5

0.25×0.35 1.05×5.9 (题目推敲过)

分析:

0.25×0.35,积应该有四位小数,算出的整数积是875,现在只有三位,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

2、解决问题

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小数乘以小数,大家都能熟练的进行计算,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情况也要用到小数乘以小数的知识。下面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单价×数量=总价)

3、拓展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算式成立。

()×()=0.48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A册P19

(评析:缺少课堂总结环节,教学设计要完整)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根据小数乘整数的知识,通过积极的探索,得出了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第5页“做一做”

3.7×

4.6 0.29×0.07 6.5×8.4

2、完成课本P7练习一第1题。

0.86×7 3.5×16 12.5×42

板书:

小数乘小数

36×28=1008平方分米=10.08平方米

3. 6×2.8=10.08 (平方米) 2.8×1.15 =3.22(平方米)

3.6 1.1 5

×2.8 ×2. 8

2 8 8 92 0

7 2 230

10. 08 3.220

答:小胖房间的面积是10.08平方米。答:小胖家阳台的面积是3.22平方米。

总之,一个原则,教师有的权力,也要考虑给学生这方面的权力。学生有的义务,教师可不能摆架子,也应该把自己看成是班上的一分子,也要有这个义务。真正决定数学课程的不是写在书上的各种观念与规定,而是天天和学生接触的教师。尽管,专家们花了大量的精力,认真准备了课程标准和教材,但是一到学校数学教师一个人便决定了一切,数学教师是

学生能直接观察到的数学形象。

2011年8月6日完稿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 李艳(MZ12008) 有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曾讲到,有人问他上课时为什么学生总能跟他配合得那么默契?他说:“因为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这是“基于学情”的有效教学的最典型案例。 所谓“学情分析”,在教学设计学中通常称之为“教学对象分析”或“学生分析”。所谓“学情”,是指学习者在某一个单位时间内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因素。学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前学情”,即教学开始前,教师对学生已有情况的把握,包括整体特征与个体差异、知识储备状况与能力基础、情感态度状态等,这个观察直接决定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目标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二是“学时学情”,即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状况的动态观察,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一、学情分析的现状 就理论而言,教师的备课与教学设计应关注“学情”,以“学情分析”为起点,以科学准确的教学目标制定为终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养成这个习惯的教师很少,大部分教师对学情的关注意识淡薄。据一项调查资料表明:教师在做备课笔记时,主要是知识的呈现,有教学手段与方法设计的已算可贵,真正做了学情分析的,不到十分之一。 当下历史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常常存在以下问题:大部分教师直接忽略了学情分析这一环节,在备课中进行学情分析的很少;了解学情的手段比较简陋,基本上是一种经验判断;学情分析的过程比较粗糙,基本上是三言两语,只见判断,不见分析,只见结论,不见过程;学情分析的深度不够,很多只是一种浅度描述,一种印象判断。 没有准确而细致的“学前学情”分析,就使建立学生的“学”的基础上的有效教学无法落实。面对不同的学生使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不清楚,缺乏针对性,这样的教学是无从谈“有效性”的。常常有教师抱怨说,这个班级的学生太差导致教学效果不好,这个说法就是学情判断的失误。学生差在哪里?教学设计有没有估计到这种差并相应地在教学中提出对策?教学目标的本质是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的结合,也就是学习的目标,学情判断直接影响目标的高度、广度和正确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考虑学生的基础、个性、理解能力而导致教学效果不达标,责任完全在教师身上。 “学时学情”也常常被忽略。我们所说的教学“有效性”,本质上是指学生

有效教学设计讲座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设计讲座心得体会 通过观看国培计划有效教学设计讲座,深有感悟。所谓“有效教学”并非仅指教师的课上得好不好、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更是要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学习,在知识掌握、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终身可持续发展上有无进步。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果,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真正的掌握知识、能力得到发展。如果学生厌学或者学生学无所得,即使教师教得再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累,但各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效率低下的教学。 要想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必须摒弃一些错误的教学理念: 1)“讲”得越多越有效 有些教师觉得:上课时老师多“讲”一些,就可以帮助其掌握好所学知识,就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由于把学生当成了存储知识的容器,尽管教师尽心尽力,但往往向学生:“灌”得越多,他们的依赖性也就越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越差,从而造成他们不愿意动脑筋,效果常常适得其反。 2)片面追求“时尚”的教学方式 在当前教学改革中,有些老师脱离学生的实际,片面追求“时尚”的教学方式,比如在现有的职校学生实际状况下为:学生普遍存在着“读中职是接受下等教育”、“上中职没出息”的错误偏见,缺乏理想信念,学习目的不明确,无心向学,痴迷网络聊天、游戏,不做作业和抄袭作业;以初中阶段成绩中下者居多,内心的悲观情绪较重,有自暴自弃的心理缺陷。在还没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情况下,进行所谓的项目教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等都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赵才欣老师说的好;要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对此我深有同感,也很赞成。 1)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着重要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定要养成学生的预习习惯,尽管老师会在上课时告诉学生今天课的重点和学习任务是什么,但是学生很少有人会在其脑中形成印迹。因此我觉得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有通过预习,才能知道在课堂上老师所要教的内容。才能更好的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去学习,否则会造成老师在前面讲的天花乱坠,而学生却不知所云。那么如何预习呢? 预习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先把教科书通读一遍,在不甚了解的地方做个记号,上课时针对这些疑点提出问题,直到了解为止。第二阶段:研究课本后的问题或习题,将它们解答出来,上课时将答案与老师讲解的正确答案对照。第三阶段:利用参考材料,将没有学过的内容做一番预习。能做到这一步,不仅预习的兴趣会迅速增加,而且预习的功夫也会渐渐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少讲多学,讲学结合 2)记得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上课时并没有按照教案直接上课,而是询问学生通过预习已经掌握了那些知识,还有那些不是太清楚。然后老师着重讲解同学们共同存在的问题,讲完后请同学们结合老师的讲解再看书,直到弄懂为止。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大大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结合情境教学 总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是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上,应明确树立为能力而教、围绕问题而教,而不是单纯为知识而教、为考试而教。要相信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行为投

浅谈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具备的要素

有效教学设计应具备的要素和注意事项: 1、必须体现课程标准和理念 2 、教学思路必须清晰,教学流程舒畅 3、教学目标设计要合理,既要呈现知识,又要促进能力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明确在社会生活中,不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指导学生要规范和约束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明辨是非善恶、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 4、导入合理,要善于吸引学生。 5、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 6、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板书要起到纲要信号的作用。 总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脉络要“准”——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②目标要“明”——是教学设计的“方向”; ③立意要“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④构思要“巧”——是教学设计的“翅膀”; ⑤方法要“活”——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 ⑥练习要“精”——是教学设计的“综结点” 有效教学设计要经过的过程如下: 学习需要分析: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社会等对学习者的要求,

分析学习者的现有水平与所应当达到的目标水平之间的差距,从而为确定学习目标等提供依据。一般认为,这一环节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的基本环节,并将影响后续各环节。 学习内容分析:即分析学生该学习什么和怎么学,通常可以根据学习内容中各知识点的关系,分别采用归类分析、层级分析、图示分析等分析方法,也可以从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出发,采用信息加工分析方法,将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时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所有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学生的心理操作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需要进行的全部思维过程,这种操作过程及其所涉及的能力构成学习内容。有效分析学习内容,可以为教学序列的安排提供更多的指导。 学习者分析: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学习者常常会在认知风格等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越来越强,并逐渐达到稳定,如果在低年级阶段就要求学习者具备较高的决策和问题解决水平,不仅违背了人的正常认知发展规律,同时也容易使学习者对学习产生畏惧。 学习环境分析: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学习环境的差异,保证设计出的方案能够施行。 确定学习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强调以目标为中心,各环节的安排需要围绕目标来进行,学习目标也是评价学习效果的基本依据。根据我国新课程标准,目标的编写需要 考虑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从过去的重视知识到重视能力,从重视结果到重视过程,从重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9 谈创造性思维【名师教案】

19 谈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归纳、把握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3.联系学习和生活实践,鼓励学生独立、自由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智力大挑战,巧妙切课题 请观察下面的漫画,说一说漫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预设: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 师:我们学过的哪两句诗可以描述这个观点?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对,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才会出现不同的观点、看法,才会使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笔下的《谈创造性思维》去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直接结合漫画发问,不仅训练了学生提炼观点的能力,而且直切作者观点,为学生梳理理解观点做了有效铺垫,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寻读,知观点析结构 1.选读,比照思维知观点

自读前三段,比较我们刚才讨论的看法与作者的观点是否一致。 预设:一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自读,勾连旁批和文中过渡句梳理作者的观点 过渡句: (1)可以说,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2)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3)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4)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5)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观点: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3.比照观点,理清论证结构 请根据上面梳理的过渡句理清文章论证结构。 引论(第1—3段):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提出问题) 本论(第4—12段):论述探求新事物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必备的条件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根据。(分析问题) 第一层(第4—8段):论述创造性思维必备的条件。 第二层(第9—12段):论述有无创造性思维的区别。 结论(第13段):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议论文写作的基本结构形式,即我们常说的“三段论”结构“引论—本论—结论”。我们在初学写议论文时,可以采取此形式,使自己的习作结构清晰、观点明确。 【设计意图】自读课文旁批,是教与学的抓手。通过旁批梳理出过渡句,有利于学生理清论证思路,也有利于理解本文递进式的结构方式。同时又追问启发学生,自然会积累

如何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呢?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如何设计与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设计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 目标的确定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方向标,学生是否达到目标是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我们教师要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出发,在课标总体目标的指导下,还要考虑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细统地分析课堂教学目标,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多维、立体的动态目标。 二、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 课堂上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达到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要设计得科学、合理,避免偏离目标光图热闹而学生并无所获。教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要考虑到它的目的性、趣味性,是否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三、合理利用活动材料 活动材料就是师生为了完成某个教学活动需要用到的材料。例如录音机、单词卡片、多媒体课件等等。教师选择活动材料要围绕活动目标来进行,还要看所使用的材料是否发挥了其价值和作用。 四、设计的教学活动要有层次性 教师的教学活动一定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需先设计语言的理解活动,其次是操练与巩固活动,最后才是语言输出即交际活动。这三个层次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前一层次是后一层次的基础,后一层次是前一层次的深化,学生学习是层层迈进,循序渐进的过程。 五、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如果学生主体原则得不到很好的落实,部分学生得不到教师足够的关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可能降低,慢慢就会掉队。所以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层次和需要,在安排教学程序时,充分预测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和引导。 六、适时给予评价。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9、谈创造性思维 教案.doc

19、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罗迦费因格 教学目标 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2、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3、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2、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正如古诗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答案也多种多样。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因素,使我们在解决事情的方法上也不止有一种选择,那么我们如何让自己的思维突破常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写的一篇文章《谈创造性思维》。 二、浏览感知——明白文章论述的话题 1、了解文体。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本文属于哪一种文体? 明确:议论-------即对人或事物、社会现象、问题等表示自己的立场、意见、观点。 以议论这种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就是议论文。在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立场之前,首先要了解议论的话题。 2、明确话题。 浏览1—3段,思考: 文章开篇,从分析一个问题的答案入笔,否定哪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端?倡导哪一种思维方式? 学法指导:注意文中的关键词“模式”和“方式”的不同,以理解文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否定“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倡导“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 小结:本文开篇,通过一个现象,来引出论述的话题——那就是创造性思维。 三、紧扣问题——理清文章的脉络 1、跳读4——12段,思考:围绕“创新思维”,作者提出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学法指导:注意设问句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及其作用。 ——往往出现句末或句首或独句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而后交流发言。 明确:1)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2)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四、仔细琢磨——分析文章的内容 1、轻声朗读4--8段,思考: 1)作者认为产生创新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有哪些? 2)难句理解:“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以后……”。 这种情况”指代什么?“它”指代什么?

有效教学设计

有效教学设计 《新标准》八年级英语 Module 4 Education Part 1: Teachi ng design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Unit 1 How long have you studied English? ■Warming up Hi, everyone! Do you know how long I have studied English? I have studied English for twenty years. That’s a long time. I started learning English long before you were born! Now go to page 26. We shall take Unit 1, Module 4, today. ■Listening and vocabulary 1 Listen and repeat. Now you are to look at the table on page 26 and listen to some numbers and repeat after the tape.

2 Write. Now go to page 26. Repeat after me the numbers on the left and write them on the right. 3 Say these years. Now we learn to say years in English. Say after me. 4 Listen and read. On page 26 Betty and Lingling are talking about classes they have. Now listen first and then read to understand. Now let’s go on to read the conversation. While reading try to cut(断句)/ the sentences into parts, blacken(涂黑)the predicates, shade(加影)the connectives and underline (划线)the expressions. Now write all the expressions in your Expression Book.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19、谈创造性思维 1、把握本文的论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2、了解、掌握设问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1、把握本文的论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2、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正如古诗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答案也多种多样。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因素,使我们在解决事情的方法上也不止有一种选择,那么我们如何让自己的思维突破常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写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走进作者,知识备查,字词积累 掌握议论文相关知识 三、合作探究 1.给课文梳理一下结构 2.目标导学一:(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代表作者观点的句子; (2).请你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 (3).结合上述两点概括文章的论点。 四、细读感悟 1.阅读课文开头部分,思考:本文怎样开头? 2.这种开头方法有什么好处? 3.阅读4-12自然段,思考: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要的要素? 4.阅读结尾,思考:怎样才能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呢? 5.目标导学二:把握论证方法 (1).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 (2).作者在阐述观点的时候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赏析! 6.目标导学三:体会议论文的语言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课文中所有的设问句找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 四、学以致用,激发创造激情 1.你如何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2.列举创新科技实例,激发学生为国创新的激情。 五、随堂测验 六、课后作业 积累文中的相关资料,并对一些哲理性的语句做感悟和思考。

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设计 从教十几年来,每天都在备课、上课,周而复始,有人说单调,有人说没劲,其实让我说,只要每天都是在用心感受,感受学生丰富的思想,旺盛的生命,感受教学创意无限,意犹未尽。那麽,每天都是生活趣味无穷的。其实教学设计也是如此,如果每篇课文都是照例案去上,每次备课都如同抄字员在机械抄写,那么,我们教师的生活可真是单调没劲。但你只要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并用心、用情去渗透每一次的教学设计,每一节的课堂讲授,那么你就会感受到教学设计以其所带来的令你意想不到的课堂氛围给你的幸福和喜悦,说到底有效教学的教学设计会让你的课堂精彩无限,也会让你的教学生活魅力四射,那么,什么是有效地教学设计呢?它是指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需求,兴趣爱好,认知能力等整体特征,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精心系统的设计,从而使教学过程有效性、教学目标顺利达成,教学效果如期实现。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呢?我肤浅的谈一谈自己的见解,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一、了解学情,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 了解学情,其实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备学生。在进行每次的教学设计之前,我们首先要考虑到所面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个体差异,课堂合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力诸多方面的因素,只有做到这样心中有数,我们才能针对学生情况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提问方式,问题难度,否则,我们就是在打无准备之仗。 至今不能忘怀的是那次在校内执教的《孔子游春》公开课,课堂的冷清让人难以忍受,课堂氛围始终掀不起高潮。虽然一个个问题问过去,只有个别学生举手回答,大多学生不能畅所欲言。课后,老师们评课时说课讲得不错,但就是学生的情绪调动不起来。反思后,觉得自己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了解不够,他们无话可说。其原因是学生对孔子生平了解不够,不能全面深入的了解这问儒家大思想家。学生只能就课本内容做简单的理解,不能深入的理解孔子借物抒情,托物喻理的思想内涵,应在课前让学生大量阅读或在网上查找有关孔子的故事书,正确全面深入的了解这位大思想家,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把握学情,学生才会言无不尽。 “吃一堑,长一智”,一堂失败的课使我明白,要想上好一堂课,我们必须在课前了解学生,研究学情,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融入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吃透教材,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生命是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能否进行有效地教学设计。而有效地教学设计的关键在教师能否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的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提高教学设计有效性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读,上课时对教材不慎了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不能取得高效。 1 / 2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19 谈创造性思维(1)教案

19谈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标 课题谈创造性思维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学会辨析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创新精神,体会创造的乐趣。 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作者 简介 罗迦·费·因格,美国实业家。代表作有《当头棒喝》《踢醒沉睡之心》等。 写作 背景 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许多人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只知死学知识而不知灵活运用,不会跳出圈子去思考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也能发明和创造,导致创造力被自己压制,最终丧失。本文就是针对这些情况来写的。 读准 字音 汲.取(jí)模.式(mó)压榨.(zhà)对称.(chèn) 持之以恒.(hénɡ)根深蒂.固(dì)锲.而不舍(qiè)不言而喻.(yù) 孜.孜不倦(zī) 辨清 字形

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 论点: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思维。特点:由一道有趣的图形选择题引出论点,十分巧妙自然。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是怎样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首先找出本文中的两个过渡段。 过渡段一,第4段:“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过渡段二,第9段:“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提出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文的结构划分为: 第一部分(1~3):设立问题,分析答案,引出了“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第二部分(4~12):分析问题,运用举例子、讲道理等方法论证了探求新事物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根据。 第三部分(13):得出结论,总结全文,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并号召我们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品味亮点词语】 第11段中“在大多数情况下”体现了本文语言怎样的特点? “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说“在所有情况下”“在全部时候”,所以“大多数”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感悟精彩句子】 1.文章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么,D又 怎样呢?这是唯一……”这些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文中还有类似的句子吗?找出来,并说

《谈创造性思维》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2、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3、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1、学习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2、培养创新能力。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正如古诗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答案也多种多样。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因素,使我们在解决事情的方法上也不止有一种选择,那么我们如何让自己的思维突破常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写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浏览感知——明白文章论述的话题 1、了解文体。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本文属于哪一种文体? 明确:议论-------即对人或事物、社会现象、问题等表示自己的立场、意见、观点。 以议论这种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就是议论文。在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立场之前,首先要了解议论的话题。 2、明确话题。 浏览1—3段,思考: 文章开篇,从分析一个问题的答案入笔,否定哪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端?倡导哪一种思维方式? 学法指导:注意文中的关键词“模式”和“方式”的不同,以理解文段的主

要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否定“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倡导“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 小结:本文开篇,通过一个现象,来引出论述的话题——那就是创造性思维。 三、紧扣问题——理清文章的脉络 1、跳读4——12段,思考:围绕“创新思维”,作者提出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学法指导:注意设问句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及其作用。 ——往往出现句末或句首或独句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而后交流发言。 明确:1)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2)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四、仔细琢磨——分析文章的内容 1、轻声朗读4--8段,思考: 1)作者认为产生创新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有哪些? 2)难句理解:“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以后……”。 这种情况”指代什么?“它”指代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质疑,交流 明确: 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5、6小节 提示:注意长句子朗读的停顿。 明确:“这种情况”指代“这些知识随时都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它”指代“新的创意”。 追问:请你举例证明作者的这一观点。 学生答。 追问:文章举了哪两个例子,请概括。

浅谈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教学设计

浅谈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教学设计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 阅读是四个技能中的一个。而阅读能力可以对学生考试其他题型能产生良性影响及相互作用,比如,经常的阅读可以增加词汇量,而词汇量的巩固又可以更轻松的做好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增加英语的语感,而良好的语感无疑可以增加学生做题的水平。语言学家们提出“阅读是一个语言心理的猜测过程”字面阅读是对阅读的最基本要求。是低级层次的( lower level skills of re ading )。推理阅读 (read between the line)指读者能依据文章的细节材料推测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根据字面意思进行必要的推理、推论。形象阅读 (read beyond the line) 是指读者能将阅读材料与真实的生活联系起来,特别是与读者自身的经历、知识、观点联系起来。这些是高层次的阅读。只有当低层次阅读和高层次阅读共同作用时,才能实现流利阅读的目的。这样的阅读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而这,也正是我们阅读教学的目的。 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在理解文章的大意时要学会略读(skimming);在捕捉文中细节时,要学会查读(scanning);在理解文章深层次的内涵时,要学会细读(r

eading between lines);在归纳文章的主旨、总结观点时,要学会应用推理法(deductive reasoning)或演绎法(inductive inferr ing);遇到文中的生词时要学会猜测(guessing)等等1.用“情境”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情感达到共鸣,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在多种训练融为一体的过程中充分地理解、体会、获得新知识。 .2. 有效提问策略,促进有效学习 ①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用新颖的方式呈现课堂提问,促进有效学习,设计课堂提问不 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一是发问视角新; 二是发问语言妙;三是发问方式独特 ③运用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提问,促进有效学习。 ④鼓励学生提问,挖掘学生内在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合作学习策略 阅读理解的对象是整篇文章,而考查时命题却绝大部分是词、句、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始终要把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总体理解与句、段的理解分析紧密结合起来,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规律。既要考虑全面,又要注重细节,做到点面结合。而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要扩大词汇量。阅读理解,词义是最基本的。不懂词义,也就谈不上理解文章。而且同一词的意义,往往因上下文不同而变化。所以单知道每个词的一个词义,其实还不等于完

谈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设计

谈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设计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它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按预定轨道行进,会生出一些预料之外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要做好充分的课堂教学准备外,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尤为关键,因为课堂是时刻变化着的。 1、设计有效的热身活动 学生的情感态度是个很细微很复杂的内心体验。在英语教学中,有时,我会安排唱一首英文歌,让学生热身起来;有时,我让在老师友善的面容、关注的目光中,让学生得到情感上的感召,进入英语学习状态;有时,我与学生亲切地交谈中,让孩子们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中达到主动的参与意向。 2、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引入了小组竞赛或是奖品鼓励这些个环节。刚开始尝试,因为新鲜,或许对学生还能起到一个激励作用,学生会觉得眼前一亮。可是,当这种环节成为经常性的,学生就渐渐地没有了兴趣。 我在教育教学中,给学生的奖励往往是物质与精神兼顾。如:在教学人体部位的单词时,我给学生的奖励是教他们学唱了一首歌《Head ,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在教学《At Christmas》时,我给学生的奖励是学生自制的Christmas card;在教学《Halloween》(牛津小学英语5A)时,我给学生的奖励是几颗圆圆的巧克力蛋;在教学《Holiday》(牛津小学英语6A)时,我给学生的奖励是给他们讲一些有关外国节日的风俗习惯等。更多的时候,我给学生的奖励是陪他们一起打羽毛球、给他们播放一首他们想听的歌曲,甚至是给他们一个会心的笑、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亲昵的抚摸。 3、设计有效的反馈活动 在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中,不少教师接受了任务型教学的启示,根据文本设计一些问题,以填空、连线或是完成表格形式出现。这个出发点是好的,可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但是,有些问题设计得相对简单,进行预习的学生甚至课前就可以完成了,教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文本,然后集体校对,学生答对了,该教学环节就此结束。 在教学中,我会采用有坡度的问题呈现,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都能“跳一跳,才够得到”。而在与学生校对答案后,我会安排学生来将自己所填的、所连的、所选的内容,用自己的口尽量完整地用英语表达出来。此时,让学生在朗读文本、理解文本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这一反馈环节,让学生开口说英语,既满足了学生展现自我的欲望,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方法,理解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2.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创造性思维. 2.理解本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以及设问句式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作者的观点,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以及设问句式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自己运用常用的思维模式不能解决问题,在这种时候,往往可以激发创造性思维,不拘泥于一个答案,不放

弃探求,最终成功解决问题.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他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他的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踢醒沉睡之心》等.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根深蒂.固(dì) 孜.孜不倦(zī) 汲. 取(jí) 锲. 而不舍(qiè) 否????? (fǒu )是否(pǐ)否极泰来 模????? (mó)模式(mú)大模大样 ????? 蒂(dì)根深蒂固缔(dì )缔结谛(dì)真谛 ????? 恒(hén ɡ)持之以恒垣(yuán )断壁残垣亘(ɡèn )亘古 (2)词语释义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汲取:吸取. 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推敲:指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教学设计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教学设计界定 我们认为:教学设计就是针对教学进行的精心计划活动。它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筛选与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评价的实施以及教学环境、师生关系、教学技术与手段的考虑等等一系列的整体性的活动。或者是教师对自己课堂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对学生即将达成的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所做出的精心安排。或认为课堂教学设计是关于课堂教学与学的计划,既是教育技术学的主要领域,又是教科学的重要主成部分。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教的真正含义是使学生真正地学优化和促进学生的学。现代教师的教学策略不是以教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过程,而是以学为中心去组织教学过程。可以用冯校长的精髓之句来概括现代教师的教学策略“施教之功,贵在诱导;进学之功,贵在领悟。”教师只有把循循善诱调识到学生的独立思考上才会使教与学和谐一致。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我们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呢?我认为主要从教学设计所包含的主要要素来谈谈。 二、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操作 (一)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1.目标要全面,不能唯知识要做到三维目标的统一。 2.目标要清晰明确具体。即:要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教学目标。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朗士,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可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母语,热爱自己的民族这个目标就是很具体明确,学生一看便知道掌握什么内容。 3.因材设置。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甚至让学生参与目标的研制与确定,这个目标的设置,对于学生而言,同学们会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促使学生在课前看课文去设定自己应能完成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也能够成功地驾驭这些目标。 (二)教学内容组织要精当。 教学内容要精当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内容选择和加工;二是基于整体思路的问题筛选。 第一内容选择和加工确定。用教材的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点。要敢于对教材进行合理性的加工。力求做到“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这就要求教师不但熟悉教材而且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业务能力。

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示范教案

19、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汲取、推敲、根深蒂固、孜孜不倦”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 3.了解看问题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认识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富于思辨色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2.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1+1等于几? 其实答案可以有很多。比如: (一个男子)+(一个姑娘)=一个家庭 (一滴水)+(一粒种子)=一棵树 (一把锯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 (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 (雪)+(太阳)=水、春天…… 同样一个问题,只要充分发挥创造力,答案就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今天我们学习来《谈创造性思维》,探究创新奥秘。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罗迦?费·因格(1948—),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 司”的创立人与总裁。“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士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2.检查预习

怎样进行有效教学设计

怎样进行有效教学设计 (一)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1、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确立。 2、学习者在“做”中进行学习 目标一旦确立,学习者在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也就是说总是要有一定的事情让孩子们去做。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授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而后再让学生去做一定的练习,尝试去解答有关的习题,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只有先学会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论正好用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先鼓励学生去做,在做中学。因为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学生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可能还要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作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二)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有效互动的过程。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

界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局限性,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因此,在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就应该是多向的,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具体表现为: 1、促进者:教师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不不是包办代替,不是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2、指导者: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形成矛盾的地方,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线索和反馈,发展学生判断、交流、反思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通过示范、讲解,尤其是提炼和概括,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3、合作者:教师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与学生一起去学习,敢于承认自己不如学生的地方;同时也愿意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和专业人员合作。 (三)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应更多地取材于现实生活,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与问题解决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并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原始数据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提出假设,进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第二,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因为在学习者面对一个新问题时,必然先要求他们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后,开始尝试用一些方法对该问题展开探索。根据尝试后的结果,学习者还需准备自己在小组中需要交流的信息,必要时甚至要写出书面的提纲。在小组交流讨论时,一方面学习者需要让别人理解自己的解题策略,另一方面还要努力理解他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课文 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就恭喜你答对了。因为图形B是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不过,也许有人会选择图形C。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所以会被认为与其他图形不同。确实如此,这也是正确答案。答A也是可以的。因为A是没有角的图形,所以A也是正确答案。那么,D又怎样呢?这是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因此D也是正确答案。换句话说,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

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堡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