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附古籍所)历届博士研究生信息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105学科专业介绍: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是河北师范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历史悠久,成就卓著,富有特色。

自建国以来,有萧望卿、李松筠、夏传才、王学奇、朱泽吉、常林炎等知名学者在这里任教,为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2年本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

近年来,通过自主培养和积极引进等措施,已建成具有高职称、高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研究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共有教师17人,包括特聘教授1人,教授7人,副教授3人,有博士学位者7人。

经过几代学者五十多年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形成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曲学研究、古代小说研究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学术影响。

自2000年以来,在包括《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研究》等权威期刊在内的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获得各级科研经费150万元。

雄厚的师资队伍和强力的经费支持,将为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培养目标博士生教育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博士生培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树立献身科学与真理的坚定信念,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牢固掌握古代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较好地掌握与古代文学密切相关的古代汉语、文献学、历史学、哲学、美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技能;掌握一门及以上外国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从事具有较高学术含量的文史研究工作,能够胜任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培养突出的创新能力,在学术研究或专业技术上取得创造性成果。

华东师大考博辅导班:2019华东师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古籍研究所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华东师大考博辅导班:2019华东师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古籍研究所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华东师大考博辅导班:2019华东师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古籍研究所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我校采用申请考核、硕博连读、优秀本科应届推免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简称"直接攻博")、普通招考四种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

采用申请考核招生方式的院系、专业、导师见专业目录:专业目录备注中标注有“招生方式为申请考核(或申请制)”的表明该院系、专业、导师以申请考核的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

硕博连读招生方式的生源对象为本校在读硕士研究生,具体选拔方式见我校研究生院培养处刊发的“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通知(具体刊出时间见培养处相关通知)。

”我校部分专业按专业招生,不按导师招生,详见专业目录中的备注说明。

下面是启道考博辅导班整理的关于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古籍研究所考博相关内容。

一、院系简介古籍研究所,现任所长顾宏义。

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6人。

历任所长:徐震堮、李国钧、朱杰人、严佐之、陈大康。

是国务院学位办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设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二个专业。

古籍研究所的前身是成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曾承担中华书局标点本《二十四史》中《新唐书》、《新五代史》的整理工作。

1983年升格为研究所,是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联系的重点研究所之一。

自成立以来,古籍研究所始终坚持严谨学风,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

近三十年间,先后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以及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近四十项,获得各类课题经费约300余万元,古籍整理的成果及学术论文,如《朱子全书》、《中国教育制度通史》、《中华大典》等,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重点项目《顾炎武全集》的出版,在业界及社会上也取得了重大的影响。

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史文献研究,朱子学暨儒学文献研究,教育暨科技史文献研究,目录版本学。

中国古典文献专业:研究员:严佐之、顾宏义、刘成国(紫江青年学者);副研究员:李慧玲、丁红旗、任莉莉、丁小明;晨晖学者:张文、王耐刚。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简介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简介

中国语言文学系简介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前身为私立复旦大学国文部,正式成立于1925年,当时的名称为中国文学科。

经陈望道、郭绍虞、朱东润、刘大杰、赵景深、陈子展、蒋天枢、王欣夫、张世禄、吴文祺等前辈的辛勤耕耘,为中文学科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来,更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目前的中国语言文学科涵盖了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古籍研究所、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四个单位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包括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等三个国家重点学科,文艺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民俗学等教育部规定的二级学科以及中国文学批评史、文学写作学、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现代汉语语言学、影视文学等自设学科,学科齐全,于2007年通过教育部审定的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成为复旦大学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学科之一。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目前共有教职员工128人,其中高级职称将近一百人,有强大的学术队伍,而各学科也都有深孚众望、成就卓越的学科带头人,如中国古典文学的章培恒、王水照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陈思和教授、汉语言文字学的游汝杰、刘钊教授、文艺学的朱立元教授、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张汉良教授、杨乃乔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裘锡圭、陈尚君教授、文学写作学的王安忆教授。

各学科都有较好的学术梯队和良好的学术布局,目前拥有3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思和、张涌泉、刘钊,1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王德威,6名新世纪优秀人才陈引驰、傅杰、陈广宏、陈正宏、张新颖、陈剑教授。

中国文学学科的教师在教学同时也完成了大量的科研任务,出版了大量著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进入新时期以来,如王运熙、顾易生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获得了多种奖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十五”期间,有更多的研究专著获奖,如蒋孔阳、朱立元教授主编的《西方美学通史》、许宝华教授等主编的《汉语方言大辞典》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王运熙、黄霖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游汝杰教授的《西方传教士汉语方言学著作书目考述》、陈尚君教授的《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分别获上海市第六、七、八届哲学社会科学奖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陈思和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中国古代文学硕士毕业生一览表【模板】

中国古代文学硕士毕业生一览表【模板】
汤吟菲
黄山书社编辑室主任
23
叶文举
1998.07
**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24
王昊
**大学文学院教授
25
叶帮义
1999.07
**大学文学院教授
26
胡莲玉
江苏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27
袁晓薇
2000.07
合肥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副主任
28
李梅训
**大学齐鲁文化中心副研究员
29
刘 学
宿州市委办公室
30
贾凤莲
73
王开春
**学院中文系
74
陈 玲
黄山学院中文系
75
杨 莉
芜湖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76
田惠珠
芜湖市职业教育中心
77
周怀文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78
宗顶侠
2007.07
芜湖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79
李云峰
**学院
80
陈继红
芜湖市第十一中学
81
吕君丽
巢湖学院
82
孙 敏
铜陵学院
83
张奇
淮南二中
84
戈庆华
滁州中学
85
合肥解放军炮兵学院
31
方艳
**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32
吴微
**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33
陈彩玲
**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34
李俊标
2001.07
**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35
吴振华
**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36
鲁华峰
2002.07
**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37
李庆霞
**学院副教授

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整理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是一个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位,涵盖了广泛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的研究内容囊括了各个时期和各个流派的文学作品,研究领域包括古代诗歌、古代戏剧、古代散文等。

博士点的学位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文学理论基础,熟悉古代文学作品,能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学生需要撰写一篇博士论文,展示对特定领域或特定作品的深入研究,并经过严格的学术评审,才能获得博士学位。

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可以涉及到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包括《诗经》、《楚辞》、《史记》、《汉赋》、《唐诗》,以及元曲、明清小说等。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流派进行专门研究,深入探讨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文化内涵和历史地位。

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的学习和研究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

首先,学生需要掌握古代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风格和创作技巧。

其次,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背景,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研究国外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成果,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

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的研究成果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研究、文学创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可从事高等教育教师、研究员等职业,也可投身文化产业、文学编辑、文化传媒等工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贡献力量。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是一个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位,涵盖了广泛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内容。

通过深入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培养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并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南京大学文学院导师介绍

南京大学文学院导师介绍

研究生导师介绍文艺学(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赵宪章男,1951年生,山东莘县人,文学硕士(南京大学1987)。

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主要成果:1.《文艺学方法通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2.《中国艺术理性》,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3.《西方形式美学》(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4.《文艺美学方法问题》,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5.《文体与形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主要研究方向:1. 文艺美学2. 文学理论周宪男,1954年生于南京,江苏金坛人。

文学学士(南京师范大学1982),哲学硕士(北京大学1988),文学博士(南京大学1998)。

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成果:1.《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2.《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3.《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5年4.《20世纪西方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5.《超越文学——文学的文化哲学思考》,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主要研究方向:1.文学理论2.美学3.文化研究胡有清男,1949年生,江苏南京人。

文学硕士(南京大学1984),文学博士(南京大学1996)。

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成果:1.《文艺学论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2.《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纯艺术思潮》(系列论文),《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等刊物发表。

3.《文科理论教学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主要研究方向:1. 文艺学基础理论2. 中国现当代文艺思想研究男,1957年生,江苏无锡人。

哲学学士(武汉大学1982),文学硕士(广西师范大学1988),文学博士(山东大学1991)。

现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成果:1.《审美幻象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2.《马克思主义现代美学问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3.《审美幻象与审美人类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 《美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5. 《审美意识形态》,(译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主要研究方向:1.国外马克思主义美学2.审美人类学女,1953年生于上海,浙江宁波人。

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信息表

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信息表

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信息表姓名:刘正平性别:男出生年月:1975.11.25所在学院(部门):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中心所在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最后学历:研究生最后学位:博士攻读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职称:副研究员导师类别:硕士生导师联系电话:手机:E-mail:zhpliuhz@ gs2125@个人主要简历:1995.9-1999.6,西北师范大学,本科,学士,汉语言文学教育。

1999.9-2002.6,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硕士,古典文献学。

2002.9-2005.6,复旦大学,研究生,博士,中国古代文学。

研究方向:唐宋文学文献、宗教与中国文学主要成果:1.刘正平《隋唐五代韵书、类书、总集的编纂与文化建设》,《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1年第3期。

2.刘正平《〈续资治通鉴〉西夏史事点校疑误举隅》,《宁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3.刘正平《国外敦煌学及敦煌佛教研究概述》,《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3年第2期。

4.刘正平、黄晓霞《“穷神变,测幽微”与张彦远的绘画理论》,《兰州学刊》2004年第4期。

5.刘正平《佛教“神变”与〈大宝积经〉的神变思想》,复旦大学吴兆路等主编《中国学研究》2004年第7辑。

6.刘正平《唐代俗讲与佛教神变月斋戒》,戒幢佛学研究所编《戒幢佛学》2004年第3卷。

7.刘正平《中国古代山岳崇拜与笔记小说中的岳神形象》,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编《新国学》2005年第5卷。

8.刘正平《唐五代道教法术与道教小说》,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编《新国学》2006年第6卷。

9.刘正平、王志鹏《唐代俗讲与佛教八关斋戒之关系》,《敦煌研究》2005年第2期。

10.刘正平《〈山海经〉刑天神话再解读》,《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2期。

11.刘正平《亦庄亦怪:志怪传奇小说创作主体的双重人格特征》,《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

12.刘正平《唐五代文言小说虎故事的巫术文化解读》,《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3期。

著名唐宋文学研究专家莫砺锋教授

著名唐宋文学研究专家莫砺锋教授

著名唐宋文学研究专家莫砺锋教授赵超【摘要】莫砺锋,男,1949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市。

1966年毕业于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

1968年下乡插队,在江苏省太仓县和安徽省泗县务农、做临时工。

1978年考入安徽大学外文系英文专业。

1979年考取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师从程千帆教授专攻中国古代文学,198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文学博士学【期刊名称】《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3)001【总页数】1页(P1-1)【关键词】文学;专家;江苏省;高级中学;安徽大学;南京大学;硕士学位;无锡市【作者】赵超【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江苏南京21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26.1莫砺锋,男,1949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市。

1966年毕业于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

1968年下乡插队,在江苏省太仓县和安徽省泗县务农、做临时工。

1978年考入安徽大学外文系英文专业。

1979年考取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师从程千帆教授专攻中国古代文学,198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为国内首位文学博士获得者。

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并任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学术兼职有全国古籍整理与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教育部人文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陆游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莫砺锋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尤长于唐宋文学研究,对唐宋文学大家杜甫、苏轼、黄庭坚、陆游等有深入研究,对唐宋时期的文学思想、文学流派、文学现象有全面把握。

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多种,其学术著作有《江西诗派研究》(1986年)、《杜甫评传》(1993年)、《中国文学史·宋代卷》(1998年)、《朱熹文学研究》(2001年)、《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2005年)、《杜甫诗歌讲演录》(2007年)、《唐宋诗歌论集》(2007年)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章培恒
1994.7
中国文学表现商人的历史研究——以明代文学为中心
市成直子
1990.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章培恒
1995.1
论明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历史地位
日本
张晓军
1992.9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章培恒
1995.7
艺术的商业化与商业化的艺术——论戏剧家李渔的文学创作
韩结根
1992.9
2004.9
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史
吴金华
2009.6
王念孙《读书杂志》研究
闵庚旭
2005.9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
章培恒
2009.6
《三国志演义》早期文本研究
2009.6毕业,没发表论文,没有申请学位2011.1申请学位韩国
何凌霞
2006.2
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史
吴金华
2009.6
《三国志》专名研究
徐朝晖
2006.9
中国古典文献学
版本目录学
吴格
2010.1
嘉业堂刻书研究
张桂丽
2007.2
中国古典文献学
文学文献学
钱振民
2010.1
李慈铭年谱
张雪莉
2007.9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陈广宏
2010.6
《牡丹亭》评点、改本及选本研究
刘竞飞
2007.9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陈广宏
2010.6
赵孟頫与元代中期诗坛
刘燕歌
2007.9
赵健
2004.9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陈广宏
2008.1
晚清翻译小说文体新变及其影响——以晚清最后十年
(1902-1911)上海七种小说期刊为中心
吕承焕
2004.9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戏剧
陈广宏
2008.1
同光时期上海京剧活动研究
韩国
甄炜旎
2005.2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陈广宏
2008.1
《元刊杂剧三十种》研究——以元、明版本比较为中心
张勇
1999.9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章培恒
2002.7
元明小说发展研究:以人物描写为中心
三浦理一郎
1996.9
中国古典文献学
目录版本学
吴格
2002.7
毛晋交游研究——以毛晋诗文集为中心
日本
万久富
1999.9
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史
吴金华
2002.7
《宋书》复音词研究
王文晖
1999.9
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史
吴金华
元明清文学
章培恒
2006.6
白朴研究-以文体为中心
吴冠文
2003.9
中国古代文学
中世文学Ⅰ
章培恒
2006.6
谢灵运诗歌研究
李清宇
2003.9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
中国文学古今贯通研究
章培恒
2006.6
抒情传统下的自我与文学-俞平伯文学思想‘创作论
钱伟
2003.9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
中国文学古今贯通研究
章培恒
2006.6
汉语史
吴金华
2011.1
古写本《群书治要·后汉书》异文研究
崔琇景
2007.9
中国古代文学
明清近代文学
黄霖
2011.1
清后期女性的文学生活研究
韩国
权娥麟
2007.9
中国古代文学
汉魏南北朝文学
郑利华
2011.1
汉魏晋南北朝寓言研究
韩国
姚尧
2008.2
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史
吴金华
2011.1
《春秋公羊传》词汇、语法专题研究
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史
吴金华
2009.6
《国语解》词汇语法专题研究
郑幸
2006.9
中国古典文献学
文学文献学
陈正宏
2009.6
袁枚年谱新编
叶晔
2006.9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
陈广宏
2009.6
明代中央文官制度与文学
张天星
2006.9
中国古代文学
明清近代文学
黄霖
2009.6
报刊与晚清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梁静
2006.9
元明清文学
章培恒
1991.7
明代中期文学的发展与城市形态之关系
霍有明
1988.9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章培恒
1991.7
江浙清诗研究
陈居渊
1989.9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章培恒
1992.7
清代诗歌与王学
陈来生
1989.9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章培恒
1992.7
试论明清小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迟滞的原因
邵毅平
1990.9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章培恒
1996.7
明代新安地区的文学
黄仁生
1994.9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章培恒
1997.7
杨维祯与元末明初文学思潮
魏崇新
1994.9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章培恒
1997.7
明代江西文学的演进
赵雪倩
1994.9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章培恒
1998.1
公安三袁论稿
洪恩姬
1995.9
2002.9
中国古典文献学
目录版本学
吴格
2006.1
《读书敏求记》研究
姜赞洙
2002.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
陈正宏
2006.1
中国刻本《古文真宝》的文献学研究
韩国
肖瑜
2003.9
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史
吴金华
2006.6
《三国志》古写本用字研究
倪永明
2003.9
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史
吴金华
2006.6
目录版本学
吴格
2008.6
《艺文类聚》版本研究
顾迎新
2005.2
古今文学演变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
章培恒
2008.6
清末民初北京小报小说研究
顔庆余
2005.9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
章培恒
2008.6
北宋之后:元好问与中国诗歌传统
张艳
2005.9
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史
吴金华
2008.6
帛书《老子》词汇研究
魏宏远
2005.9
汉语史
吴金华
2004.6
从章太炎文言一致思想看《新方言》
王亮
2001.9
中国古典文献学
目录版本学
吴格
2004.6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研究
付琼
2001.9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章培恒
2004.6
徐渭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邱江宁
2001.9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章培恒
2004.6
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研究
蔚然
2002.7
《三国志》成语研究
卢寿荣
2000.2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章培恒
2003.6
李渔戏曲小说研究——以娱乐性为中心
许建平
2000.9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章培恒
2003.6
李贽思想演变史
徐艳
2000.9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章培恒
2003.6
晚明小品文体研究
阎玉文
2000.9
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史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
郑利华
2009.6
袁宏道诗歌语言结构研究
郭扬
2006.9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
13-20世纪中国文学整合研究
章培恒
2009.6
林译小说研究
黄琦旺
2006.9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
13-20世纪中国文学整合研究
章培恒
2009.6
沈从文小说乡下人意识和原始情欲与近世白话小说的形态
马来西亚
陈谊
2006.9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章培恒
1998.7
明传奇研究
韩国
陈正宏
1992.9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章培恒
1998.7
明代诗文研究史(1368-1911)
何锐钰
1996.9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章培恒
2000.1
吴伟业诗歌研究
高明
1997.9
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史
吴金华
2000.7
中古史书词汇研究
吴新江
1997.9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
陈广宏
2008.6
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研究
中山歩
2002.9
中国古典文献学
版本目录
吴格
2009.1
和刻本清人著述研究
日本
张文飞
2004.9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
章培恒
2009.1
洪迈《夷坚志》研究
郭立暄
2006.2
中国古典文献学
版本目录
陈正宏
200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