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主要体系、线索和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4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四)一、名词解释1、亲亲:就是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与孝相应。
2、尊尊:就是奴隶和平民要服从奴隶主贵族,下级贵族要服从上级贵族,所有贵族要服从周天子,不许犯上,不得逾越,与“忠”相适应。
3、长长:就是强调年幼者应尊重年长者,与“义”相适应。
4、贵和尚中:贵和尚中思想是中华民族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它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思想家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虽然千差万别,但是通过一定的调节,可以达到平衡和谐,促进事物发展变化。
5,、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
以人为本,要么是以神为本,要么是以物为本。
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以人为中心,把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
二、简答题1、简述夏商西周法律思想的发展线索。
(P215页)答:夏商西周法律思想的发展有两条主要线索:一是神权法思想的发展,形成于夏,极盛于商,发展与西周。
二是宗法礼治思想的发展,形成于夏商,完备于西周。
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隶制法律,以习惯法为主,礼刑并用。
它体现了王权与族权的统一,渗透了神权思想。
西周法律是夏商的继承和发展,总的来说是以礼为法的。
2、简述以礼作为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
(P224--P225页)答:(1)主张“正名”,以法律严格维护“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
(2)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即制礼作乐的权力应归天子。
(3)主张“父子相隐”,即父子之间应互相隐瞒犯罪,不应相互告发。
(4)反对“铸刑鼎”,反对乱立法和立乱法,反对不符合礼治的法令,主张“为国以礼”,用礼来指导立法。
3、王夫之的“法治”观中的民主因素是如何表现的。
(P248页)答:(1)主张“法治”须“循天下之公”。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法律文化实际上是关于法律产生、发展以及运行机制的各种观念的总和。
首先,法律文化是支配人类法律实践活动的价值基础和这个价值基础被社会化的运行状态。
……其次,法律文化作为客观存在物,表现为法律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果。
它标志着人类实现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特殊社会秩序的能力和对社会活动进行有目的的设计、控制、引导的水平。
……第三,法律文化作为一种主观的观念形态,是与宏观、综合、系统的研究方法紧密联系的。
其主要特点是,把人类的法律实践活动--立法、司法、思维视为统一的整体或过程来把握和分析的,其目的在于探讨人类法律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性三纲、五常语出西汉董仲舒著《春秋繁露》,但其思想内容则源于先秦诸子之学,如孔子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说;韩非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为“天下之常道”。
三纲五常连用始于宋代朱熹。
有治人无治法: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况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
他虽然重视法律及其强制作用。
但在“人治”与“法治”的论争中,他仍然认为关键是“人”而不是“法”。
理由是:法对于治理国家虽然很重要,但法毕竟是人制订的,仍然取决于“人”,即所谓“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即使有了“良法”,也得靠“人”来掌握和贯彻,因此他强调说:“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把“人治”、“法治”之争提到了法理学的高度。
克己复礼为仁: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为西周之礼。
“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
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
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仁的定义。
西周礼治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和“尊尊”。
所谓“亲亲”,即亲其所亲,要按照血缘宗法关系来区别贵贱,使亲者贵,疏者贱;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尊亲属,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二轮复习专题二主题一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公民间关系”或“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主要表
现为家族成员及邻里间的关系,而调整这种关系的规范人们多以“礼”称之。 有学者从法的视角这样论述了“礼”:“礼”在中国固有法系的观点上,除 去其为道德的规律及当代社会意识的结晶以外,就是最早的政事法和民事法。 就“民事法”部分,礼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就内容而言,礼不仅有 “定分止争”的作用,而且还肩负“导人向善”的使命。梁启超言:“‘礼 云礼云,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敬于微眇。使民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 子以为礼的作用可以养成人类自动自治的良习惯,实属改良社会的根本办法, 他主张礼治的主要精神在此。”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对中国的法律作了 这样的评价:“在别的国家,法律用以治罪,而在中国,其作用更大,用以 褒奖善行。
着儒家化的方向发展。
②三国两晋南北朝“纳礼入律” 以经注律:用儒家思想来解释法律
法律儒家化的完善。统治者开始直接任命儒臣来立法,从而使礼律进一步融合。
③唐朝“礼法合一” 法律儒家化的完成。唐朝确立以儒家主张的纲常礼教作为法律的指导原则和定罪量刑
的基本依据。 从礼(教化)法分离到礼(教化)法结合再到二者合流服务于皇权;
2022-2023
202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二主题一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
防范与惩处
法律与教化
教育与引导
法律 国家统治的工具
两
相
者
辅
并
相
用
成
教化 社会治理的工具
古代中国 中华法系 道德礼仪教化
近代西方 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
宗教伦理教化
中国法律思想史课件

2、“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律观 3、五权宪法和权能分治学说
(三)李大钊与陈独秀 (自学)
第六编 综论
一、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 (自学) 二、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特点
1、儒家伦理法的含义和特点 2、儒家伦理法的基本原则 3、儒家伦理法的历史地位
2、庄子“无为”的法哲学观 (1)强化了“道”的绝对超验性 (2)否定仁义礼法
(二)墨子(自学)
第二编 争鸣时期的法律思想
四、法家 (一)法家溯源 (二)李悝和吴起
1、李悝著《法经》: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 较系统的封建法典
2、吴起的“明法审令”
(三)商鞅
1、法的起源与变法论 2、“法治”论 3、“重刑”论
第一章 夏、商、西周
一、尊命、尊神和尊礼——早期法思想的发展
1、“尊命”法观念 2、“尊神”法观念 3、“尊礼”法观念
二、周公和周礼 (一)周公的“德——礼”思想
1、“以德配天”、“敬德保民” 2、“明德慎罚”
(二)周公制礼与周代的礼治思想
1、周公制礼 2、周代的“礼治”思想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主讲教师:马廉颇
第一编 起源时期的法律思想
概述
一、农耕文明与早期法观念
农业文明决定了中国法观念的特征
二、宗法政治与早期法观念
家族本位观念 移孝作忠观念 强调尊卑长幼、亲疏贵贱及男女大防
三、伦理法思想的发生
强调伦理、实践伦理、维系伦理 伦理与法没有分别,伦理即法
1、在法理方面 2、在立法方面 3、在执法方面
(四)定型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线索
三条纵贯的线索(第194页): 1、道统思潮。 2、社会批判思潮。3、统治集团的法律观。
中国法律思想史第四讲 正统法律思想

五、隋唐——完备 《唐律疏议》 六、宋代——新的发展阶段 理学的兴起 七、明清——开始走下坡路 启蒙思想家民主思想 八、鸦片战争之后——衰落
二、理论起源
儒家的重礼思想:从孔孟之礼到荀子之礼 荀子的主张: 1、排斥“为国以礼” 。反对“任人唯 亲”、“世卿世禄”的贵族政体,主张 “赏贤使能”。 2、坚持“为法以礼”。“礼者,法之大分 而类之纲纪也。”明确以宗法等级观念指 导立法和司法,维护宗法家族制度。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法律思 想的发展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不 但长期支配着封建社会的立法、司法活动 ,而且对后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法 律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理论奠基者是汉中期 的大儒董仲舒。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形成是与汉代中期的社 会变化紧密联系的: 1、经济的复苏 2、政权的强盛 3、文化的一统 礼教复兴 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历史、文化、个人
统一的秦王朝仍以法治理论为指导,崇尚 法家,实行重刑。 秦始皇泰山刻石言:治道运行,诸产得宜, 皆有法式 秦朝的立法以繁密严苛著称。 “秦时劓鼻盈累、断足盈车,举河以西, 不足受天下之徒”。 秦始皇还法外施刑,滥杀无辜。
秦法的得失 开创了“法令由一统”的新局面。 法网繁密 刑罚严酷(司马迁对秦始皇的评价) 违背了法家的进化历史观:“法与时转则治,治 与世宜则有功”。 贾谊的名文《过秦论》中指出:“秦王怀贪鄙之 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 ,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 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 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 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 异也。”
1、独尊儒术。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中国传统主流文 化之正统。 2、盐铁官营。盐铁官营自汉代延续至今, 今天盐铁茶主要仍由政府及国企控制。
第3讲 法律与教化 微专题导学案-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微讲之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3讲法律与教化一、专题主线线索1:中国古代法律起源很早,起初以习惯法为主,春秋后期开始出现成文法,战国时期逐渐复杂化。
在这个过程中,围绕法律与教化,亦即法治与德治的关系问题,各派思想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线索2: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撰。
汉承秦制,同时吸取秦期速亡的教训,在治国方针上采取“霸王道杂之”的统治策略,实际上就是法律与礼教并用。
自西晋起,礼教内容直接渗人法律条文,出现“法律儒家化”的趋势,至唐律的礼法结合臻于完善。
线索3:宋朝以后,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社会基层,并以乡约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乡约经政府利用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线索4:西方法律发展有自己的路径,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
近代西方法律强调司法独立、保护个人权利。
线索5:基督教的宗教伦理不仅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基督教的伦理和教化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
线索6:新中国成立后,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最根本的保证。
二、模拟练习1.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極(jí)之”;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并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
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A.神权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B.统治阶层等级意识淡薄C.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萌发D.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2.汉代名臣黄霸在任职颍川太守期间“力行教化而后诛罚”。
治颍川八年“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
据此可知,汉代( )A.社会治理渗透德治教化思想B.重视家训,强化基层教化C.地方治理形成了统一的标准D.社会道德伦理水平普遍提高3.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政权颁布的部分律令内容,这体现出当时( )政权律令内容曹魏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西晋子不孝父母,子弃市北魏居三年之丧而冒哀求仕,五岁刑A.北方游牧民族封建化进程完成B.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开始融入法典C.凸显出严刑峻法治国理念盛行D.法律、礼教并用成为重要统治手段4.唐宋时期对奴婢、牲畜等“活口”交易有严格规定。
第一讲:认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西方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文化——重视人与人的关系;
伊斯兰文化——重视人与神的关系;
所以可以说,不同的文明文化造就了不同风格的法律制度。
发展性:“情伪万变”,“与Fra bibliotek俱进”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
那么,法律发展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发展的重心应该放在哪里?两种选择: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法制的成熟、定型时期。唐朝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顶峰。在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全面成熟的背景下,唐律所代表的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也达到了颠峰状态。
首先,唐朝的立法水平获高度评价。《唐律疏议》被认为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代表了中国古代最高的立法成就。
其次,唐代法律体系完备。除基本律典外,格、式、典、敕、令等法律形式相互补充,充分发挥对社会的调节作用;
精神文明的创造
每一代人对这两方面问题的思考、回答,就构成了我们今天所称之“人类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政治文化、建筑文化、法律文化等等。
2、法律文化的内涵
所谓法律文化,应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与法律制度紧密相关(或者说以法律制度为中心)的种种创造与积累。
第一讲:认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递嬗过程中,中华文化一直保持着发展的连续性和主体的纯洁性,成为东方文化的主流,与西方文明并存于当世。在我们的文化传承中,习法、尚法、重法的精神也占有重要位置。自古以来,“刑德”就被当作经国治民的“二柄”,以刑法为中心的古代法律制度,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传统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无论在精神旨趣还是在制度、技术层面,都是环环相扣,具有明显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一)神权法思想的产生,发展,变化. 神权法思想是由宗教迷信思想发展而起的. 夏朝建立后,我国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奴隶 主贵族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极力宣 扬利用宗教迷信和鬼神观念,宣称自己是 神和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接受天命来统 治人世,对不服从统治的人施行"天罚".举 例:相传夏启讨伐有扈氏时宣称,"天用剿 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刑与战争是分不开的 部落、部落联盟之间的征战是中华文明发生发 展的主要契机。征讨反叛的部族、征服未归顺 的部族,即所谓“大刑用甲兵”。频繁的军事 征伐既确立了一套实施军法大刑的规范,又带 动对本部族内部成员惩罚方式的发展。以惩罚 为核心的刑法观念和制度在法律发展中居于首 要地位。
二、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特点 立法主体 :君主制法,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 指导原则:以礼教为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 法律的主要内容:诸法合体,以刑为主。法典 中既包括实体法,也包括程序法;在以刑法为 主要内容的同时,也有民法、行政法、经济法 的相关规定。 司法与行政的关系:司法从属于行政。不同等 级行政官员同时也是不同管辖范围的司法官员。
打击面。这在当时整个世界的刑法史上, 是难能可贵的。他又修正了殷商的神权法 思想,提出了‚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 由纯重神权走向兼重人事,为法律思想初 步摆脱神权的羁绊提供了有利条件。他还 ‚制礼作乐‛,以‚亲亲‛、‚尊尊‛原 则为指导,健全了西周的礼制,为巩固西 周王朝的统治打下了基础。
第一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神权法思想
到了商代,神权法思想进入高峰."殷人尊 神,率民以事神".殷商奴隶主宣称其祖先 是上帝的子孙,因而从血缘上找到了充当 上帝代理人的合法依据.违抗王命就等于 违抗神命,就要受到"天罚".商朝的统治者 以上帝在人间的代表的面貌出现,代天行 罚,把刑罚蒙上一层神圣的外衣,同时把它 说成是国王的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主要体系、线索和精神
张福坤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有发达的政治史文化史,也同样有发达的法律史乃至法律思想史,中国古代涉及法律思想的人物尤其多,这便使得中国法律思想史内容丰富多彩。
中国法律思想史是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杨鸿烈先生把中国法律思想史定义为“是研究中国几千年来各时代所有支配法律内容全体的根本原理,同时并阐明此等根本原理在时间上的变迁与发达及其在当时和后代法律制度上所产生的影响。
”当今,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看到成就的同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也不容忽视,中国法律思想史的体系仍然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笔者在本文中试图在梳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按照自己的理解粗略勾勒出中国法律思想史的体系。
一、《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状况简评:
自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以来,各种思想史的版本已经很多,当然虽然教材五花八门良莠不齐,但思想史教材多样本身也是这个学科繁荣的一个反映。
在此我想简单回顾下我所接触的几个版本。
(一)1936年杨鸿烈先生的《中国法律思想史》,商务印书馆出版。
这本著作似乎是第一本使用“中国法律思想史”这一名称的著作。
该书主要特点是按照流派分专题编写。
本书回顾了从殷商到近代中国法律思想的演变历程,同时本书没有按照社会形态理论和朝代顺序对中国法律思想史进行划分,而是以问题为线索进行编写。
这种体例在今天看来也不失其先进性。
当然本书也有其瑕疵之处,我整体上的感觉就是全书是大量史料的堆砌,缺乏理论的分析。
(二)1982年张国华先生主编的《中国法律思想史》,群众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我简单翻了下,这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比较系统的论述中国法律思想发展历史的教材。
(三)武树臣2004年版的《中国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
这是一部作者独立完成的思想史专著。
这本书从宏观把握,却从细处入手,本书增加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阐述,增加了传说时代与法的起源的内容,新增了阴阳家名家杂
家农家的思想,还增加了少数民族架法族规宗教神学的非正统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思想,其中把民间和非正统的法律思想引入教材应该是一个很大的创新,因为这在传统的教材里是根本找不到的。
在最后本书还涉及民国时期国民党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这也是一个突破,因为之前受意识形态影响很少教材论及。
当然,本书也有不足之处,本书中似乎只是重视中国历史上的刑法思想,其他部门法的思想却很少涉及。
(四)俞荣根主编,范忠信、刘笃才副主编的《中国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这本书是笔者见到的最新颖的一部。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篇章体例上,它以儒家法律思想作为发展主线叙述中国法律思想史,同时从中国法律思想自身发展的规律上理清楚历史线索。
它分为起源时期的法律思想,争鸣时期的法律思想,整合时期的法律思想,定型时期的法律思想,变革时期的法律思想。
最后是宗论,在宗论部分编者对中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和特点作了很好的总结。
这种对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的特点和发展源流进行总结还是第一次见到。
此外,还看过陈金全老师的《中国法律思想史》,此书完全按照人头和朝代顺序所写成,不做介绍。
二、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核心
中国古代法律可谓浩如烟海,仅凭笔者目前的知识储备想做一个完整的把握有些不切实际。
在此仅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最早的时期即夏商时期的法律是一种习惯表现出来,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人们的生产生活处于一种自然状态,时时处处受到天的限制。
人们对于天可谓顶礼膜拜,这一时期的法律是直接由上天授予的,就是所谓的“天命”即法律神授。
周朝时期生产力有所发展,天对人们的统治力量有了削弱,虽然人们仍然处于天的统治之下。
这个时期人们在祭祀上天的过程中对产生的礼进行了整理。
所谓“周公制礼”就是将长期祭祀过程中形成的规范加以改造而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行为规范。
它的核心便是以宗法伦理为核心的礼。
礼实际上就是神授法再人间的表现,从而形成了一种叫“礼法”的东西。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在人间的统治地位全面崩溃。
而礼则成为天再人间的唯一代表。
这一时期思想家对礼与法展开激烈的争论,中国法律思想由此进入一盒繁荣的时期,并由此奠定了之后几千年中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