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归纳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一、字

(一)

通假字

1.失其所与,不知。

智 =明智

2.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高兴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供 =

供给提供 4 无能为也已矣 =了 5.何厌之有

餍=满足

(二)生字二、词

(一)古今异义词:

1.(行李)之往来:古:出使的人今:出门所带的物品。

2.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请客的主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正式场合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古:离开今:前往

(二)

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 驻军名-动) 翻译:

规律:一句话中没有动词,需要把连续的名词其中一个活用为动词,翻译方法:相关的动作。

1.例如:两个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它们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⑤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

⑥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

2.与郑人(盟 ) (结盟名-动) 名词作状语:

3.(朝)济而(夕)设版焉

(在早晨,在晚上,名词作状语) 4.(夜)缒而出 (在夜里,在晚上,名词作状语) 规律:

名词作状语的规律文言文中,名词如果用在谓语前,又不作主语,则活用为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凭借、趋向等。

名词作状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时用“在……”的形式。

例:①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作动词“济、设”的状语,译为“在早上、在晚上”。

②夜缒而出。

“夜”作动词“缒”的状语,译为“在夜里”。

③时天下承平日久。

“时”作整句的时间状语,译为“在当时”。

2 、表示动作、行为在时间上的经常性、持续性,译为“每、一天天地”等。

例: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月”作动词“削、割”的状语,译为“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日”作动词“省”的状语,译为“每天”。

常见的时间名词有:晨、午、旦、暮、夜、日、月、年、旬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趋向,一般译为“往、向、朝”等。

v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上、下”作动词“食、饮”的状语,译为“往上、往下”。

v ②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内、外”作动词“立、连”的状语,译为“对内、对外”。

v ③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v 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常用的方位名词有:东、西、南、北、中、内、外、左、右、侧4、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译时在名词前加“从”“在”等介词。

v 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侧”作动词“出”的状语,译为“从山的侧面”。

v ②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草”“露”分别作“行”“宿”的状语。译为“在草地上”,“在露天里”。

v ③童子隅坐而执烛。

v ④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常用的地点名词:廷、陛、院、路、庙、草、堂

5 、表示动作、行为所依凭的工具,译时在这个名词前加“用”等介词。

例如:①叩石垦壤,箕备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备”作动词“运”的状语,译为“用箕备”。

②辞楼下殿,辇来于朝。

《阿房宫赋》“辇” 作动词“来”的状语,译为“乘车”。

v 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

v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v 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v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v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v 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常见的工具名词:舟、车、马、步、一切农具

6、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一般译为“像……一样”。

(多为比喻句)

v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席”“包”“囊”分别作“卷”“举”“括”的状语,译为“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v ②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作动词“蔽”的状语,译为“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v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v 豕人立而啼 v 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v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v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常见的有:各种动物名或动物身上的某个部位 7、表示动作主体对人的方式、态度,译为“像对待……一样”。

v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作“事”的状语,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

v ②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作“使”的状语,译为“像对待奴隶一样”。

8、表示事物的情势或道理,一般译为“按……、依据、依照”等。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理”作谓语“然”的状语,译为“依照情理”。

②度已失期,失期,法当斩。

“法”作动词“斩”的状语,译为“依据法律”。

③燕赵之君始有远略,义不赂秦。

“义”作动词“赂”的状语,译为“坚持正义”。

v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v 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v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v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v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v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5.既(东)(封)郑(在东边,名作状;以…….为边界,意动用法) 6.阙秦以(利)晋(使…得利,使动用法) 7.越国以(鄙)(远) (以….为边邑,意动用法;远方的国家,形---名) 意动用法的规律;: 意动用法(一)名词意动:

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译:把……当做。

例:

1.幕天席地:

2.草菅人命:

3.鱼肉百姓:

4.千金一刻:

5.友风而子雨:

6.稍稍宾客其父:

7.孟尝君客我: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9.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越国以鄙远:

(二)形容词意动:

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认为……形。

1.不耻下问

2.是古非今

3.口是心非

4.重男轻女

重文轻理 5.厚此薄彼

6.不远万里

7.邑人奇之

8.渔人甚异之

少见:

8.因人之力而(敝)之

(损害形---动) 9.共其(乏困) (缺少的东西,形---名)

10.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恩惠,动-名)

(三)

虚词

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目的“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其①以其无礼于晋

(它,指郑国,代词)

②君知其难也 (那样,代词) ③吾其还也 (还是,表希望或商量语气,副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在此)

(五)实词一词多义

1、敝

2、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

3、敝人(谦词)

4、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三、特殊句式1、何厌之有?

--有何厌?

译:有什么满足呢?(宾语前置)

2.以其无理于晋。--以其于晋无理。

译:因为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晋文公。

(状语后置)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译: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状语后置) 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

(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 (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 (宾语)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泛南 (介词)

四、素材:

1.郑文公有错就改

2.佚之狐推荐烛之武慧眼识英雄

3.烛之武退秦师大智大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大器晚成

五、成语及文化常识

东道主; 东道主就是主人的意思公侯伯子男寡人:

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我,我的,从秦始皇开始专座皇帝自称)、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女子自称妾;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犬子、犬女:称自己的儿女;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没有才智的)、不肖(没有出息的),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等等。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拙】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荆、贱内、内人:称自己的妻子。

【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

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一、字词读音 汜(fá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阙(quē)秦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不知(zhì)杞(qǐ)子戍(shù)之失其所与(yǔ)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 3、秦伯说(“说”通“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三、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以为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1)行李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2)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 今义:疲劳。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夫(fú)人古义:那人 夫(fū)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四、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动词使动用法,使……退) 且贰于楚也。(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

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 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既东封郑(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既东封郑(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动词作名词,恩惠) 若不阙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五、一词多义 封①既东封郑(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②又欲肆其西封(疆界) 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表转折,连词)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来,表目的,连词)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⑤以乱易整(用,介词) 之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③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这件事) ④子犯请击之(代词,指秦军) ⑤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焉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③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曾说过,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个人仅凭其三寸不烂就劝退敌人的百万 强师?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共同了解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传 奇人物:烛之武。 二、简介《左传》 《春秋左氏传》(Zuo’s Commentary),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 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为《左传》。 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它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 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三、初读感知 1、解决生词:

贰(èr)氾南(fàn)佚之狐(yì)夜缒而出(zhuì)共其乏困(gng)逢孙(páng)2、放名家朗诵,请同学们听清字音,听准句读,听出语气。 3、背景感知: 自由诵读一遍,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一共涉及了哪三个国家?并且找出 三国之间的纠葛,并造成什么后果,并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 涉及到了晋、秦、郑三国。 (板书)一个三国的简略地图:秦──晋──郑 (依据: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晋郑之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秦之间: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后果: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补充):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 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郑楚结盟(公元 前632年)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 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晋楚战于 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 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 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 言“且贰于楚也”。 四、文本探究 1、研读烛之武劝说秦王的精彩部分: (1)(师过渡)是啊,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南。在这危如累卵,命悬一线的危机时刻,烛之武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你是烛之武,你会怎么劝说? (明确):因为之前已经让学生在初读感知中了解了三国的纠葛,所以学生会直接告 诉秦王,之前晋国对秦国食言,点拨学生,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自己是秦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总结及拓展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总结及拓展 看到这个题目,我们可以知道两个信息:第一,主人公是烛之武;第二,烛之武一个人退了 一个军队。我们还能产生一个疑问,他是怎么退的秦师?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标题的三个作用:交代主要人物;交代主要事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文化常识 1.《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为《左传》。 2.《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3.它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4.史书体例,主要有以下几种: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第一部纪传体《史记》。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第一部国别体《国语》。一般带“国”字的就是国别体。 (5)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6)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史书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 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5.二十四史前四史: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 二、文言现象 1.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扎,驻军。)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2. 通假字 ①共其乏困(共,通“供”) ②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③秦伯说(说,通“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3.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4.文言虚词 (1)以 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汇总一、词类活用 1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名词→动词,驻军,驻扎) 与郑人盟 (名词→动词,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2名词→状语: 夜缒而出 (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 (在早上;到黄昏) 既东封郑 (在东边) 3动词→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恩惠,好处) 4形容词→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5形容词→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 (变得雄厚,变得薄弱。) 6使动用法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阙秦以利晋(使…得利) ②名词的使动用法 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 7名词的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 (意动,以……为边邑) 二、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共其乏困(供)失其所与,不知(智)何厌之有(餍) 三、古今异义 敢以烦执事 (办事的官吏,对对方的尊称/掌管某项工作)以为东道主 (把……作为/认为)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泛指主人) 行李之往来 (出使的人/ 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微夫人之力 (那个人/ 尊称人的妻子) 四、特殊句式 1.省略句: (烛之武)许之(主语)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2.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也”表判断)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 3.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 且贰于楚也 (于楚贰——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 何厌之有 (有何厌——宾语前置)

烛之武退秦师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注释 (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 fà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古汉语字典注,氾作水命是念作第二声。)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4)然:然而。 (15)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6)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17)既:已经。 (18)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敢,冒昧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9)越国以鄙(bǐ)远:(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越,越过。鄙,边邑。 (20)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焉:何。用:介词,表原因。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 (21)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雄厚。 (2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舍:放弃(围郑)。(23)行李:古今异义,出使的人。 (24)共(gōng)其乏困: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共,通?供?,供给。其:代指使者。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 一、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本文选自《左传》。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补充: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不是。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超级全)可做总复习用

必修一文言文字、词、句集锦 四)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语气词)——《烛之武退秦师》2.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 ——《烛之武退秦师》3.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ōng,供给) (——《烛之武退秦师》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减少)——《烛之武退秦师》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烛之武退秦师》6.秦伯说(说,通“悦”,音yuè,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7.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 ——《烛之武退秦师》(二)古今异义: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的大写) ——《烛之武退秦师》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无能,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3.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义:指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今义:指儿子) ——《烛之武退秦师》4.是寡人之过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烛之武退秦师》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烛之武退秦师》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烛之武退秦师》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人;今义:请客的主人)——《烛之武退秦师》8.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烛之武退秦师》9.夫晋,何厌之有(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烛之武退秦师》10.又欲肆其西封(封:古义:使……成为疆界;今义:密封) ——《烛之武退秦师》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 于外交场合) ——《烛之武退秦师》12.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烛之武退秦师》(三)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退,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撤兵) ——《烛之武退秦师》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烛之武退秦师》3.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烛之武退秦师》4.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烛之武退秦师》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课程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教案课程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授课人:鞍山市第九中学关颖教学目标:1、巩固、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烛之武精彩的论辩技巧 教学重点:积累掌握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学会适当运用论辩技巧 学法指导:诵读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意思是不用作战而使敌方屈服,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百万之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教师板书课题、作品出处) 二、检查学案“巩固基础”部分,小组展示,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或将 相关用法总结。 1、找出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行李之往来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夜缒而出

(4)朝济而夕设版焉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6)邻之厚,君之薄也 (7)共其乏困 (8)若不阙秦 (9)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明确:(1)——(5)属于名词的活用(6)(7)属于形容词的活用(8)(9)属于使动用法,在学案上未出现的课文中活用的句子,可让学生补充,来检查学生对课文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找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是寡人之过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 (3)夫晋,何厌之有 (4)以其无礼于晋 (5)且贰于楚 (6)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7)若亡郑而有益于与君 (8)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明确:(1)(2)是判断句(3)——(7)是倒装句式(8)是省略句在此可让学生补充文中相关的具有某种句式特点的句子 三、文本解读 1、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复述故事情节,看看谁概括的完整。 明确:秦晋围攻郑国,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推荐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临危受命,通过合情合理的分析,说服秦伯,不仅退兵,还帮助郑国防御晋国,晋文公无奈也撤兵回国。 2、文章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大家看可以再加一个什么字,使它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 原文 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晋军函陵(4),秦军氾南(5)。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15) 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2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2),行李(lǐ)(23)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24),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5),许君焦、瑕(26),朝济而夕设版焉(27),君之所知也。夫(fú)晋,何厌(28)之有?既东封郑(29),又欲肆其西封(30),若不阙(quē)(31)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yuè 32),与郑人盟。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4);失其所与,不知(zhì)(35);以乱易整,不武(36)。吾其还也(37)。”亦去之(38)。 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处理了文字和相关文言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的学习这篇文章。 二、学习目标 大家大声齐读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赏析论辩艺术。 2、感受人格魅力。(PPT1) 三、课前检查 首先我们来例行课前检查,看看大家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找三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翻译句子。其他同学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解释红体字:(PPT2) 1、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若不阙秦,将焉取之?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9、以乱易整,不武。10、吾其还也。 (翻译句子每句满分三分,师生一起作出评价、赋分并加以改正和强调。解释词语由两位同学回答,及时评价和指正。) 师总结:大家掌握的很不错,不过还是要勤加复习。 四、赏析论辩艺术

我们回到课文中来,(手指向黑板上的课文题目问学生)大家看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如果让大家在“退”字前面加一个字修饰,大家觉得是怎样退秦师呢?(学生一般会回答劝退,说退,这时进一步追问)他是怎么劝的呢?他是依靠什么劝退秦伯的?(学生会想到:智慧)。对,“智退”是不是比“劝退”更贴切? 大家继续思考,烛之武是利用自己的智慧从哪几方面(用四字语概括)说服秦伯的?(PPT3)我们应该从文中哪部分入手分析?对,烛之武对秦伯说的那九句话。预习时已经让大家标上序号了。下面大家先自读该部分再小组讨论,给大家5分钟时间。(学生讨论并展示)师总结:同学们分析的都很透彻,很全面,老师这也分了三个方面供大家参考:亡郑利晋—舍郑利秦—阙秦利晋。 你觉得这九句话中哪句话最能打动秦伯?具体说明。学生回答时指导诵读(请你模仿烛之武当时对秦伯说的语气语调读一下,明确:铿锵有力)。示弱-利益-离间。 师总结:烛之武正是站在秦伯的立场上,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句句利秦,说服了秦伯。可见,站在对方立场上,为对方考虑,从对方的利益出发进行分析,才容易被对方接受,这是所有辩词的共性,也是论辩成功的技巧。 让我们齐读该部分,领略其高超的论辩艺术。 师总结:烛之武凭借自己高超的论辩才能,一步步诱敌深入,使秦军退兵,使自己国家免于覆亡的命运,他真可谓是一名辩士(板书)。 五、感受人格魅力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名作动,把……作为疆界) ③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作边邑)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②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共其乏困 ..(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四、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目的,来)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来)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 ⑥以乱易整(介词,拿,用) 2.而 ①今急而求子(连词,表承接,才)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承接)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词,啊)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怎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句末语气词)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⑦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⑧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结构助词,的) ⑨因人之力而弊之(结构助词,的/代词,他)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佚之狐言于郑伯 (三)省略句 1.省主语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导读: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曾说过,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个人仅凭其三寸不烂就劝退敌人的百万强师?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共同了解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传奇人物:烛之武。 二、简介《左传》 三、初读感知 1、解决生词: 贰(èr)氾南(fàn)佚之狐(yì)夜缒而出(zhuì)共其乏困(gng)逢孙(páng)2、放名家朗诵,请同学们听清字音,听准句读,听出语气。 3、背景感知: 自由诵读一遍,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一共涉及了哪三个

国家?并且找出三国之间的纠葛,并造成什么后果,并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 涉及到了晋、秦、郑三国。 (板书)一个三国的简略地图:秦──晋──郑 (依据: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晋郑之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秦之间: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后果: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补充):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晋楚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处理了文字和相关文言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的学习这篇文章。 二、学习目标 大家大声齐读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赏析论辩艺术。 2、感受人格魅力。(PPT1) 三、课前检查 首先我们来例行课前检查,看看大家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找三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翻译句子。其他同学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解释红体字:(PPT2) 1、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若不阙秦,将焉取之?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9、以乱易整,不武。10、吾其还也。 (翻译句子每句满分三分,师生一起作出评价、赋分并加以改正和强调。解释词语由两位同学回答,及时评价和指正。) 师总结:大家掌握的很不错,不过还是要勤加复习。 四、赏析论辩艺术

我们回到课文中来,(手指向黑板上的课文题目问学生)大家看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如果让大家在“退”字前面加一个字修饰,大家觉得是怎样退秦师呢?(学生一般会回答劝退,说退,这时进一步追问)他是怎么劝的呢?他是依靠什么劝退秦伯的?(学生会想到:智慧)。对,“智退”是不是比“劝退”更贴切? 大家继续思考,烛之武是利用自己的智慧从哪几方面(用四字语概括)说服秦伯的?(PPT3)我们应该从文中哪部分入手分析?对,烛之武对秦伯说的那九句话。预习时已经让大家标上序号了。下面大家先自读该部分再小组讨论,给大家5分钟时间。(学生讨论并展示)师总结:同学们分析的都很透彻,很全面,老师这也分了三个方面供大家参考:亡郑利晋—舍郑利秦—阙秦利晋。 你觉得这九句话中哪句话最能打动秦伯?具体说明。学生回答时指导诵读(请你模仿烛之武当时对秦伯说的语气语调读一下,明确:铿锵有力)。示弱-利益-离间。 师总结:烛之武正是站在秦伯的立场上,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句句利秦,说服了秦伯。可见,站在对方立场上,为对方考虑,从对方的利益出发进行分析,才容易被对方接受,这是所有辩词的共性,也是论辩成功的技巧。 让我们齐读该部分,领略其高超的论辩艺术。 师总结:烛之武凭借自己高超的论辩才能,一步步诱敌深入,使秦军退兵,使自己国家免于覆亡的命运,他真可谓是一名辩士(板书)。 五、感受人格魅力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优秀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以诵带讲,通过反复诵读,引领学生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引领学生品味课文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启发学生准确、深入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导语(从文言学习入手): 大家学习文言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看来是英雄所见略同好,今天老师给大家一把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那就是:反复诵读 苏东坡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由此可见朗读是理解的基础,因此我们尝试用朗读来带动理解要求:一要读准、二要读熟,读懂、三、读出情感幻灯展示:三步诵读法 二、整体感知,读准字音 幻灯展示:第一遍诵读:读准字音 我们先来听课文,一篇文言文中哪些字音是要读准的呢?看哪些字词和我们平常的读音不一样 1、教师范背课文 要引导学生关注的字音有:缒共阙逢说知多音字通假字

生字 幻灯展示:三类字 设计思路:在讲解这一部分的时候落实文言中的一部分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字音和字形都是根据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来确定的 幻灯展示:以意定音以意写形 2、学生活动:齐读课文 古人读书主张“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业诵数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所以,在第一环节中大家一定要做到以上几点同学们来读一读 (教师点评,从字音和感情上引导)你们觉得在感情上和老师的比较有什么不同? (评价的语言:字正腔圆,平淡,无起伏,无感染力) 三、读清句读,读懂内容 1、诵读课文的方法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首先是要读懂课文的内容,其次是要学会“抑扬顿挫”什么是“抑扬顿挫”呢? 那就要通过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句中的停顿,来表其心,抒其意,传其情特别重要的是八个字且把这方法说成“八字诵读法”吧 幻灯展示: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句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详案

时间 3.13 课题烛之武退秦师授课时数 1 执教:张爱侠地点:高一(5)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 2、梳理烛之武的说辞,赏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 3、通过比较,体味《左传》的叙事艺术。 教学重点: 梳理烛之武的说辞,赏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 教学过程 一备二备一、导入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卷 一六九引 这段文字对《左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左传》中的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 二、齐读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 2、梳理烛之武的说辞,赏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 3、通过比较,体味《左传》的叙事艺术。 三、文本研读 活动一:解字词,完成积累 1、检查字词积累情况; 2、讨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活动二:读课文,梳理结构 1、指名一生朗读,其他同学点评。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感情。 第一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第二节: 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注意虚词“也”“矣” 等。 第三节:重点强调几个反问句。 第四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然后分别用四个字概括每段的段意。明确:晋秦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 活动三:品文意,赏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 一、文章的题目叫《烛之武退秦师》,如果在“退” 前添加一个状语来修饰一下,你们认为填什么比较合适? 烛之武智退秦师 二、那么烛之武是如何智退秦师的?齐读第三节,梳 理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步骤,赏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 1、梳理烛之武说辞步骤 (一)郑既知亡——以退为进。 创设良好的谈话气氛,再伺机而行动,烛之武 深明此理,所以他见到秦伯的第一句话就摆明了这一现实:“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课文客观地介绍是先谈晋国后谈秦国,“秦、晋围郑”把秦放在晋的前面凸显秦的优势,且“郑既知亡矣”的“既”明确点出郑国自知会灭亡,显现弱势,令秦伯放下戒心! (二)亡郑益晋——晓之以弊。 烛之武使秦伯戒备心理有所松懈后,“若郑亡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激发秦伯听下去的好奇心。采用 角色换位的说服艺术,把自己置身于郑国之外,一个为秦国 利益考虑的人。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这是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加以分析。秦在西,郑在东,晋处其间。如果晋得郑国之地,无疑是增加了晋的地盘,这样秦国要想再越过晋国就很困难。这是言“亡郑无益”。 (2)“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这是用相对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二、说学情: 1.学情分析:经过初中阶段与必修一一单元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背诵,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来。不过,由于初中对文言文语法不要求,绝大部分学生对词语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有相当的难度。这就需要上课多花时间在语法的介绍上面。并且要通过听读、示范朗读、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以读带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自主地进行文言知识的总结归纳。 二、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烛之武退秦师虚词归纳(完整版)

烛之武退秦师虚词归纳 ⑴而 1.今急而求子:(连词,表修饰,不译)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连词,表承接,不译) 3.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不译) 4.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承接,不译) 5.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却”) ⑵何 1.何厌之有:(代词,疑问代词,作宾语,“什么”) ⑶乃 1.乃还:(副词,表承接,“就”) ⑷其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第三人称,“它”,指郑国) 2.君知其难也:(代词,第三人称,“它”,指这件事) 3.共其乏困:(代词,第三人称,“他们”,指出使的人) 4.又欲肆其西封:(代词,第三人称,“它”,指晋国) 5.失其所与:(代词,第一人称,“自己的”) 6.吾其还也:(副词,表婉商,“还是”) ⑸且 1.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并且”)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表递进,“况且”) ⑹若 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连词,表假设,“如果”)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连词,表假设,“如果”)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连词,表假设,“如果”) 4.若不阙秦:(连词,表假设,“如果”) ⑺所

1.君之所知也:(所字结构,“所……的事”) 2.失其所与:(所字结构,“所……的事”) 3.君亦无所害:(所字结构,“所……的事”) ⑻为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复音虚词,“以为”,把……作为)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实词,动词,“给予”) 3.无能为也已:(实词,动词,“做”) ⑼焉 1.子亦有不利焉:(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 2.焉用亡郑以陪邻:(助词,疑问代词,“怎么”) 3.朝济而夕设版焉:(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 4.将焉取之:(兼词,相当于“于之”,从哪里) ⑽也 1.且贰于楚也:(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 2.臣之壮也:(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 3.无能为也已:(助词,句中,表停顿,不译) 4.是寡人之过也:(助词,表判断,“是”) 5.君知其难也:(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 6.君之所知也:(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 7.吾其还也:(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 8.君之薄也:(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 ⑾以 1.以其无礼于晋:(介词,“因为”) 2.越国以鄙远:(介词,“把”)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表目的,“来”) 4.焉用亡郑以陪邻:(介词,表目的,“来”) 5.阙秦以利晋:(介词,表目的,“来”) 6.以乱易整:(介词,“用 ”) 7.敢以烦执事:(介词,“用”) ⑿因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课堂实录图文稿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课堂 实录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处理了文字和相关文言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的学习这篇文章。 二、学习目标 大家大声齐读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赏析论辩艺术。 2、感受人格魅力。(PPT1) 三、课前检查 首先我们来例行课前检查,看看大家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找三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翻译句子。其他同学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解释红体字:(PPT2) 1、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若不阙秦,将焉取之?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9、以乱易整,不武。10、吾其还也。 (翻译句子每句满分三分,师生一起作出评价、赋分并加以改正和强调。解释词语由两位同学回答,及时评价和指正。) 师总结:大家掌握的很不错,不过还是要勤加复习。 四、赏析论辩艺术 我们回到课文中来,(手指向黑板上的课文题目问学生)大家看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如果让大家在“退”字前面加一个字修饰,大家觉得是怎样退秦师呢(学生

一般会回答劝退,说退,这时进一步追问)他是怎么劝的呢他是依靠什么劝退秦伯的(学生会想到:智慧)。对,“智退”是不是比“劝退”更贴切? 大家继续思考,烛之武是利用自己的智慧从哪几方面(用四字语概括)说服秦伯的(PPT3)我们应该从文中哪部分入手分析对,烛之武对秦伯说的那九句话。预习时已经让大家标上序号了。下面大家先自读该部分再小组讨论,给大家5分钟时间。(学生讨论并展示)师总结:同学们分析的都很透彻,很全面,老师这也分了三个方面供大家参考:亡郑利晋—舍郑利秦—阙秦利晋。 你觉得这九句话中哪句话最能打动秦伯?具体说明。学生回答时指导诵读(请你模仿烛之武当时对秦伯说的语气语调读一下,明确:铿锵有力)。示弱-利益-离间。 师总结:烛之武正是站在秦伯的立场上,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句句利秦,说服了秦伯。可见,站在对方立场上,为对方考虑,从对方的利益出发进行分析,才容易被对方接受,这是所有辩词的共性,也是论辩成功的技巧。 让我们齐读该部分,领略其高超的论辩艺术。 师总结:烛之武凭借自己高超的论辩才能,一步步诱敌深入,使秦军退兵,使自己国家免于覆亡的命运,他真可谓是一名辩士(板书)。 五、感受人格魅力 智退秦师是个结果,深究我们会发现,能智退秦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什么(生答:勇气)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夜缒而出),“缒”是什么意思?同学们,烛之武当时已经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者,已经是一把老骨头了,要用绳子拴住从那么高的城墙上系下来,同学们想象一下,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PPT4) 根据“夜缒而出”这一细节,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