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简介
历史名著《儒林外史》的作者和内容介绍

目录
• 引言 • 作者介绍 • 《儒林外史》内容概述 • 文学价值与影响 • 阅读体验与感悟 • 结论与展望
01
CATALOGUE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旨在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封建礼教的虚伪 通过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描写,反映社会现实 批判封建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扭曲
展望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经典
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应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 以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 欣赏。
创新发展
在传承的基础上,应结合时 代特点进行创新,让古典文 学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
跨文化交流
加强与世界各国文学的交流 与互鉴,推动中国古典文学 走向世界,增进不同文化之 间的理解与友谊。
03
在这样的背景下,吴敬梓以讽刺的手法创作了《儒林外史》,旨在揭 露科举制度的弊端和人性的丑恶面目。
04
通过这部作品,吴敬梓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人性的深刻 思考。
03
CATALOGUE
《儒林外史》内容概述
主要故事情节
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
通过描绘范进、周进等人物在科 举道路上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 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不合理。
的百态。
吴敬梓在文学上的贡献还包括 其独特的讽刺手法和对社会现 实的深刻洞察,对后世作家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创作不仅丰富了中国 的文学宝库,也为世界文学的 发展做出了贡献。
创作背景及动机
01
吴敬梓生活在清朝中期,当时科举制度盛行,许多士人为了功名富贵 而迷失自我。
02
他本人也曾经历过科举的失败和人生的坎坷,对社会的黑暗面有着深 刻的认识。
讽刺艺术运用
《儒林外史》人物简介与介绍

结尾
借“幽榜”回应“楔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形成一个首
作品结构 (第五十六 尾呼应的回环式结构。
回)
作品主题
《儒林外史》 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讽刺小说。小
说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进而讽刺了封建官 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名士的虚伪卑劣,反 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另一方面,小说热情地歌颂了善良人物诚 挚深厚的爱心,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思想内涵
(一)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和批判
儒
(1)热衷功名
生
(把科举作为荣
形
身之路)、苦苦
象
追求、终获成功
的腐儒,如周进
和范进。
主要人物
相关情节
性格特征
周进
(1)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依靠在 周进前半生生活在社会底层,
村子私塾里教书糊口。
地位卑下,事事仰人鼻息,
(2)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 形成逆来顺受的性格。暮年
当他的三女儿要为亡夫“殉节”时,他不 但丝毫不加劝阻,而且大加鼓励;当三 女儿因八日不食而去世的消息传来时, 他竟然仰天大笑道:“死得好!”还劝慰 自己的妻子不须悲伤,说女儿是得了一 个“好题目”而死。
积极著述提倡和宣扬封建礼 教教义,还将之贯彻到自己 的生活中去。在他看来,生 命的价值就是为了换取封建 礼教的褒扬。
们这几两银子。就是周相公不还,我们走江湖的人,那里 不破掉了几两银子?何况这是好事。你众位意下如何?” 众人一齐道:“君子成人之美。”又道:“‘见义不为, 是为无勇。’俺们有甚么不肯!只不知周相公可肯俯就?” 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 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众人还下礼去。金 有余也称谢了众人。又吃了几碗茶,周进再不哭了,同众 人说说笑笑,回到行里。
《儒林外史》人物简介与介绍.ppt

楔子(第一 回)
第一部分(第二至三十回):主要描写科举制度下的文人 图谱,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 严(严贡生、严监生)、娄氏公子以及蘧公孙、鲁编修、 马二先生、匡超人、牛浦郎等人为代表,暴露科举制度下 文士对于“功名富贵”的痴迷和无聊名士攀附权贵、附庸风雅 的无耻行径。
主体部(第 二至五十五 回)
思想内涵
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命运和精神状态为题 材,对封建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群体的命运进 行了深刻的文化反思,进而探索知识分子的出 路。
小说开篇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 全文”,借王冕预言:“一代文人有厄”。这实是 全书的总纲。作者借王冕之口痛斥八股科举制度导 致知识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从而“把那文行出 处都看得轻了”,使“一代文有有厄”。全书正是 以“文行出处”作为读书人的行为准则和评判人物 的标准尺度。作者歌颂王冕有真才识学,却不受科 举制度牢笼、以放牛、卖画为生、洁身自好的人生 道路,并把他放在开篇,无疑是以他为榜样,来关 照、评价儒林中的各种人物。
提纲挈领
提炼线索 作品结构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 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 恶劣的社会风习。
作品从第二回到第五十五回是小说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叙述 了从明宪宗成化末年(1487年)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为止,一 百多年间几代士人风格迥异的命运遭际。
思想内涵
(一)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和批判
儒
(1)热衷功名
生
(把科举作为荣
形
身之路)、苦苦
象
追求、终获成功
的腐儒,如周进
和范进。
主要人物
相关情节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理清小说人物
儒 生 形 象
(1)热中功名(把科举作为 荣身之路)、苦苦追求、终获 成功的腐儒,如周进和范进。
(2)沉迷于八股文和
儒
封建礼教而自害害人的
生
形
迂儒,如王玉辉、马纯
象
上等。
(3)在八股科举制度
下由纯朴而堕落、道德
败坏、招摇过市的骗子,
以蘧駪夫、匡超人为代
表。
(1)贪官污吏:贪婪成
性、敲骨吸髓的贪官污吏,
返
这是作者上下求索的结果,包含着一定的民主思想。这些 市井奇人其实是化了装的文人,是作者为新一代读书人设计的 人生道路,体现了作者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作品从第一回王冕的人格自尊到最 后一回市井奇人的自食其力,体现 了作者对人生与社会的探索精神, 特别对知识分子出路的探寻和思考。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为 中心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 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以写 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 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 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 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 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 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名著勾连
名著勾连 勾连点
勾连分析
人物 严监生 同:吝啬
与刘四 异:严监生对外人善良、老实
爷
,通过自己努力积累财富;而
刘四爷通过开车厂各种手段聚
财,对下人苛刻,对女儿也苛
刻。
名著勾连
名著勾连 勾连点
勾连分析
情节 孙侦探 孙侦探不把祥子放在眼里,明
敲诈祥 目张胆地威逼敲诈。而严贡生
子与严 故意把未吃完的云片糕放一边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吴敬梓简介及《儒林外史》写作背景

作家作品简介及科举制相关知识一、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后来又自号秦淮寓客,晚年称文木老人。
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曾祖辈“兄弟五人,四成进上”,“五十年中,家门鼎盛”。
到他祖父以后,家道开始衰落。
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做过江苏赣榆县的教谕,为人方正,后丢官回乡,抑郁而亡。
父亲死后不到十年,他便把家产变卖一空,受到亲族奚落,“乡里传为子弟戒”。
33岁那年春天,他离开全椒,移家南京,住在白板桥西的秦淮水亭,生计艰难,后来不得不靠卖文和亲友的周济过活,但写下“富贵非所好”、“贫贱安足悲”的诗句,始终不向贫困低头,不向高官显贵乞食。
36岁那年,安徽巡抚赵国麟推荐他上北京应“博学鸿词”科的廷试,他坚决“以病辞”。
乾隆皇帝南巡,士大夫都去夹道拜迎,只有他“企脚高卧向栩床”,表现出对封建统治者的蔑视。
吴敬样从小受家庭影响,读了很多书,想走科举做官的道路。
早年中过秀才,29岁那年还到滁州参加乡试,但他受了当时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对程朱理学给予鄙视,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喜欢在诗词曲赋小说上下工夫,思想行为与封建统治者的要求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滁州乡试落第以后,看着许多鹦鹉学舌的鄙儒一个个高中,而像他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却反被斥逐,心中越发气愤。
自此,他与统治者的距离越来越远,对社会现实也日益不满,特别是对八股取士,恨如仇敌。
大约从36岁以后至49岁以前,他写成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吴敬梓的著作没有全部流传下来,除了《儒林外史》,仅存《文木山房诗文集》四卷和《金陵景物图诗》二十三首。
二、写作背景《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年间。
作者借古讽今,用以影射清代的社会现实。
作品矛头指向封建科举制度,揭露士大夫的丑恶面貌,描绘出一幅“儒林”人物群魔乱舞的图。
由于封建思想的禁锢和功名利禄的引诱,当时的知识分子大多深受毒害,利欲熏心。
他们一旦科举得中,或把持官府,或横行乡里,而科举落第者则伪装名士,争做统治阶级的帮闲或帮凶。
儒林外史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儒林外史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浓墨重彩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吴敬梓通过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遭遇和命运。
本文将对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进行简介与背景介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之作。
吴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敬梓,号南村,江苏苏州人,清朝著名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书香世家,祖父是御史,父亲是倒榜进士,家境颇为殷实。
然而,吴敬梓的父亲不幸早逝,给他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阻碍。
在家境降低的情况下,吴敬梓并没有放弃学业,而是以自己的努力和才华逐渐崭露头角。
他擅长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的学问,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然而,由于家境的限制和社会的不公,吴敬梓无法顺利考取功名,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变得微乎其微。
面对生活的困境,吴敬梓并没有抛弃对学问的追求,他通过刻苦钻研,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
儒林外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儒林外史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第一部以揭示士人命运为主要题材的作品,它以一名书生李时中为主人公,通过对他命运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儒家士人群体的悲剧遭遇与生存状态。
小说以独特的讽刺手法,对封建社会的荒诞和虚伪进行了鞭挞,涉及了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等多个领域。
吴敬梓以出色的文字表达和细腻入微的描写,刻画了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从而使儒林外史更加生动和真实。
他不仅塑造了李时中这一主角,还通过一系列的次要人物,展示了士人世界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儒林外史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关注。
一方面,它被一些高官和文人视为对清朝封建社会的严厉谴责,因此敦煌书局停止了对该书的印刷和发行。
另一方面,儒林外史也获得了不少读者的喜爱和赞誉,公正公正的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丑恶。
通过儒林外史,吴敬梓展示了他独到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学造诣。
他通过对士人命运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合理与荒谬,对思想观念进行了一次卓有成效的批判。
儒林外史第四十五回主要内容

儒林外史第四十五回主要内容一、吴敬梓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清代著名小说家。
他出生于安徽全椒一个书香门第,家族中多人曾任官职。
吴敬梓少年时家境优越,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成年后,因家族衰落,他屡次参加科举不中,于是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代表作品是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被誉为古代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
二、儒林外史简介《儒林外史》是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共五十六回。
该书通过描绘一群儒生在官场、考场、家庭等各个方面的遭遇,对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以及官场腐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
书中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第四十五回主要内容概述第四十五回题为“荐福碑阴题诗感旧,华山顶上一炬伤心”。
本回主要讲述了儒生王义贞因家道中落,被迫出卖祖传的荐福碑。
然而,碑文在转手过程中不慎被盗,令王义贞悲痛欲绝。
与此同时,他的好友陈和甫在山中游玩时,无意间发现了被盗的荐福碑,并得知王义贞的遭遇。
陈和甫心生怜悯,决定帮助王义贞找回荐福碑。
四、第四十五回精彩片段赏析本回中,吴敬梓通过描绘王义贞的家道中落和陈和甫的善良举动,展现了友谊的力量以及世态炎凉。
在王义贞悲痛欲绝之际,陈和甫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体现了真挚的友情。
此外,吴敬梓还通过荐福碑被盗这一事件,暗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败坏,进一步凸显了陈和甫的品质。
五、本回对儒林人物形象的影响本回中,王义贞和陈和甫的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丰满。
王义贞的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士人的悲惨命运,而陈和甫则成为了儒林中的一股清流,彰显了真善美。
通过这两个形象的塑造,吴敬梓对封建社会的不公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六、结语《儒林外史》第四十五回以荐福碑为线索,展现了王义贞和陈和甫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败坏。
语文名著阅读《儒林外史》课件

摘录书中的经典语句和段落,如范进中举后的疯态描写、严监生临死前的伸着两 个指头不肯断气等,欣赏作者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生动的场景描绘。同时,分析这 些片段在全书中的作用和意义,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03
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揭露科举制度弊端
01
02
03
批判八股文
通过具体人物形象和事件 ,深刻揭露了八股取士制 度的腐朽和弊端。
《红楼梦》
虽然主题与《儒林外史》不同,但同样深刻反映了封建社 会的种种问题。
观看改编影视作品,加深理解
01
推荐观看根据《儒林外史》改编 的电视剧或电影,如《范进中举 》等,通过视觉形象加深对作品 的理解。
02
在观看过程中,注意比较原著与 改编作品的差异,思考改编的得 失。
课堂讨论
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言,阐 述本组成员的观点和理由。
中举后却变得虚伪、势利。
周进
范进的同乡,同样痴迷于科举 。他的人生经历更加悲惨,但 最终也走上了与范进相似的道 路。
严监生
一个典型的封建地主,贪婪、 吝啬、冷酷无情,对待家人和 佃户都极为苛刻。
王惠
一个虚伪的官僚,表面上道貌 岸然,实际上贪污腐败,欺压
百姓。
章节选读及精彩片段欣赏
章节选读
推荐阅读书中精彩的章节,如“范进中举”、“周学道校士拔真才”等,感受作 者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
通过讨论,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和主题思想。
老师可以引导讨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 思考,如:为什么这个角色会受到大家 的喜爱或厌恶?作者在刻画这个角色时 有哪些独特之处?这个角色对整部作品
的主题有何贡献?
THANKS
感谢观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家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讽刺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父、祖父、叔祖均凭科举显达。
其父吴霖起为人正直耿介,不慕荣利,对吴敬梓颇有影响。
吴敬梓13岁丧母,后随父到任所,20岁中秀才(此后即屡举不中),23岁丧父。
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
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
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他出身于仕宦名门,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对于如官僚豪绅、纨绔子弟、举业中人、清客等卑劣的灵魂,腐朽的生活有较深刻的了解;加上他个人经济地位的剧变,使他与广大下层人民有较多的接触,这些成了他创作《儒林外史》的丰富的素材。
吴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20年心血著成《儒林外史》。
关于《儒林外史》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儒林外史》成书于作者50岁以前。
这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刻画了100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个中心人物做主干,是连缀很多故事而成的长篇小说,体制上虽云长篇,颇同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