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2 《丝绸之路》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应。

【学情分析】:

课文讲述的内容年代久远,涉及的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验情感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我课前布置了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9个生字,理解“矗立、戎装、匕首”等词语,记记“不计其数、绫罗绸缎、美轮美奂”等四字词语。

2.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初步了解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复述,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故事,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解决策略】:

本课教学设计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提供的教学资源优势来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教材《丝绸之路》的地图中指出路线。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这两条商路是中国和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可以在此用计算机打出丝绸之路的地貌:荒无人烟的戈壁和沙漠地带,茫茫无际的大海和滚滚波涛,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认识丝绸之路的艰辛。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等中国传统的商品。可以通过一些丝路沿线考古发掘的实物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体会到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这是一篇自学文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突出自主学习的独立性,是独立阅读文章所要达到的训练目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收集资料,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查阅课外资

料的本领,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整理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在大量的交流材料中展开,学生可在材料的交流中,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由抽象变具体,在通过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完成学习内容。教学内容《丝绸之路》课型新授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9个生字,理解“矗立、戎装、匕首”等词语,记记“不计其数、绫罗绸缎、美轮美奂”等四字词语。

2.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初步了解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复述,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故事,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

及手段

课件,学生提前预习。

教学流程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

1.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领略了祖国西部美丽的自然风

光,今天让我们走进西部灿烂的历史文化——丝绸之路。

2.读读课后的资料袋,说说你对“丝绸之路”有哪些了解?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过渡:读着课题,你觉得文章会介绍什么?而课文又是怎样介

绍的?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介绍了

丝绸之路的哪些内容?

2.指名分节朗读,重点正音:矗立高鼻凹眼戎装缫丝冶

铁灌溉

3.指名回答文章是怎样来介绍丝绸之路的,写了哪些内容?

(先写看到雕塑引起遐想;再具体描写了一个故事;最后总的阐述

了丝绸之路的深远意义。)

三.入境悟情

过渡: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曾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美丽故事。

1.读一读2—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讲讲主要介绍了几个片段?

(迎候——会面——赠礼)

2.在这些片段描写中,你觉得哪些句子很生动,读一读。

3.如果你是播音员,会怎样来介绍这生动的一幕?可选择1-2片段介绍。(自由练同桌练)

4.指名串联片段,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5.在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两国人民怎样的交往态度?(友好热情)

四.深化感悟

过渡:其实,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在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读一读13自然段,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2.点击资料袋:丝绸之路意义深远,怪不得说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3.让我们再次来读读课题。

五、领悟写法

1.过渡: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在绵延的丝绸之路上,遗留下了大量的文明古迹,人们为了纪念这条路,在西安的玉祥门外雕刻了一座巨型石雕(出示课件)。

2.课文哪些自然段介绍石雕?读读,你发现了什么?(首尾呼应第一自然段的过渡)

3.看图介绍石雕。(语句流畅口齿清楚)这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文明的见证。

六.总结巩固

1.积累四字词语

古朴()()()()如生不()其()浩浩()()

()道()迎绫罗()()五彩()()()山峻()丰()多()美()美()

2.和同学交流搜集的丝绸之路的故事。

板书设计

丝绸之路

迎候——会面——赠礼友好热情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二课《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2、丝绸之路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自学文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突出自主学习的独立性,是独立阅读文章所要达到的训练目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收集资料,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查阅课外资料的本领,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整理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在大量的交流材料中展开,学生可在材料的交流中,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由抽象变具体,在通过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完成学习内容。 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要结合课文适时指导朗读。搭建资料平台,创设自主空间,感悟文章所写,激发热爱之情,可以作为本课的教学设计线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教学时数1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

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1﹚什么是丝绸之路? ﹙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3﹚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

丝绸之路优秀教案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等方法理解,学会用准确、简介的词语进行概括,批注感受。 2、通过朗读、批注,让学生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设计: 一、引入 1、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踏上丝绸之路,沿着先人的足迹去感受两千多年前的故事。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丝绸之路在开辟前是什么样的?男生齐读相关段落。那么开辟之后的丝绸之路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女生读出相关段落。 好一派“来往络绎商不断”的繁华景象。这样一条路是谁开辟的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张骞。(板书) 二、分析张骞 1、文章中有一个句子赞美张骞的壮举,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句子用波浪线勾出来。 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课件出示)“为了开辟这条道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读了这个评价,你有什么问题? 随机板书:伟大、毕生开辟 2、自读思考: 为什么说张骞是古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为了开辟丝绸之路

献出了毕生精力。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语句,批注自己的看法。 三、交流(学生说到哪里相机点出该自然段) 1、五自然段 日夜兼程是什么意思?板书学生概括的词语。 在这段中,你还可以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张骞的XXXX(根据学生概括的词)? 在日夜兼程赶路中,他们还会遇到哪些困难? 如果说到匈奴骑兵,出示图片,这就是匈奴骑兵,感觉如何。 遇到剽悍的匈奴骑兵,张骞一行人是怎么做的?不敢正面抗击,而是躲,是应该他们胆小懦弱吗?你说?你认为呢?你是怎么想的?作为一个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这样的xxxx(根据学生概括的词)是必不可少的。(板书) (根据学生概括的词)概括得真好,让我们把体会融入到我们的朗读当中,齐读这段文字。 2、六自然段 张骞耐心地等待了多久,读(点PPT) 在这十一年里,张骞不露声色地准备着什么?读(点PPT) 张骞打算在这里安居乐业了吗? 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张骞,请用一个词概括批注下来。 3、七自然段 这是张骞走过的地方,张骞还走过了什么地方。荒原、沙漠戈壁、帕米尔高原,这些张骞走过地方对于我们来说都很陌生,通过预习查

《丝绸之路》教案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教学课题《丝绸之路》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的、沟通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文化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容易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作者首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由点及面由情入理,然后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一是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历史上东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所作的重大贡献;二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三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设计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提供的教学资源优势来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教材《丝绸之路》的地图中指出路线。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这两条商路是中国和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可以在此用计算机打出丝绸之路的地貌:荒无人烟的戈壁和沙漠地带,茫茫无际的大海和滚滚波涛,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认识丝绸之路的艰辛。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等中国传统的商品。可以通过一些丝路沿线考古发掘的实物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体会到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这是一篇自学文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突出自主学习的独立性,是独立阅读文章所要达到的训练目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收集资料,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查阅课外资料的本领,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整理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在大量的交流材料中展开,学生可在材料的交流中,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由抽象变具体,在通过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完成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课文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 https://www.360docs.net/doc/8216773640.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B %BF%B3%F1%D6%AE%C2%B7%B5%C4%CF%E0%B9%D8%B7%E7%BE%B0%CD%BC%C6%AC&in=31 800&cl=2&lm=-1&st=&pn=3&rn=1&di=80908465695&ln=1951&fr=&fm=&fmq=13312 15659640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3 &-1&di80908465695&objURLhttp%3A%2F%https://www.360docs.net/doc/8216773640.html,%2F48%2F85%2F30

第14课丝绸之路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 通过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探究活动法、讨论、启发法等 教具:多媒体设备 教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板书设计: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二、丝绸之路 三、对西域的管理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你知道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吗?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为什么只需一年半载的路程他却用了二十多年? 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工具,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本课吧! 二、讲授新课: 提醒学生用表格的方法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知识(从任务、出发时间、结果、成效等方面归纳),让学生学会制表,掌握制表的基本方法。 知识模块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第一次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 任务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发展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出发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结果未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任务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双方的经 济文化交流开始了 意义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

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上册《丝绸之路》教案

309教育网https://www.360docs.net/doc/8216773640.html, 309教育资源库https://www.360docs.net/doc/8216773640.html, 《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丝绸之路》,进一步感受现代电子音乐的魅力。 2. 扩大艺术视野,加深对电子音乐的了解,学习客观而全面地看待不同的音乐现象。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电声乐队表现音乐的方法。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喜多郎的代表作之一。1980年,他担任了《丝绸之路》的音乐制作,日本最具影响的公共传媒机构NHK使用他的歌曲原声带作为纪录片系列“丝绸之路”的主题曲,受到广泛喜爱,也使他的国际知名度不断增加。乐曲采用合成器演奏,声音色彩、层次丰富,具有乐队般的音响效果。作品富于浓厚的中国情调,同时又具备强烈的现代气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常用的电声乐器和电声乐队的组成形式,哪位同学能把这些知识帮助大家复习一下? 二、《丝绸之路》 1. 播放《丝绸之路》一个完整乐段,思考:主旋律选用了什么音色,是属于哪个国家的音乐? 生:不很确定,有点像箫,中国的。 师:这首乐曲的名字叫《丝绸之路》,是日本著名音乐人喜多郎先生为纪录片系列“丝绸之路”创作的主题曲,哪位同学们可以为我们讲讲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吗? 2. 师: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人们历经艰难险阻……曲作者选用了一些特殊的音效来表现它们。乐曲共演奏了3次,请同学们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你认为这些特殊的音响效果表现了什么? 完整播放音乐《丝绸之路》。 生:驼铃的声音,风的声音,第一次主题演奏两次,第二次与第三次都演奏一次,第一次后半部分的伴奏有颠簸的感觉,第三次渐弱结束…… 师:曲作者用合成器模仿沙漠里的驼铃、风声等自然界音色加入乐曲中,又选用具有中国特色民间乐器的音色作为主旋律的演奏,更有来自合成器、电吉他等营造出来的一种能够把听众带回古代、飘渺的伴奏衬托,使这首现代音乐作品带有浓厚的中国情调。 三、课堂小结

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两次两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 2.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理解设置西域都护的重要意义。 3.识读《丝绸之路线路图》,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培养识读历史地 4.图的基本技能,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历史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2.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展示带来的实物。 师:同学们可知道这些东西都产自哪儿吗?(生:西域) 师:很好,那它们是通过什么路来到中原的呢(生:丝绸之路) 师总结:很好,绵延数千里的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见证。那么,同学们肯定想知道丝绸之路到底是如何开通,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又和丝绸之路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一层神秘的面纱——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讲授新课 看看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提示) 一、我们首先来完成自主学部分,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怎么样拉! 提醒:1、张骞的骞子的写法 2、大肉氏——读音 过渡:虽然昔日繁华的丝绸治理已不复存在,但它留下了太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地方,现在老师和同学们穿越到汉朝去重游丝绸之路吧。 一、重游丝路 1.陆上丝绸之路。 问:这条沟通欧亚大陆的路为什么叫丝绸之路?(课本62页小字)学生打答 过度:原来如此,现在我也想运一批丝绸到欧洲去,谁来告诉我应该怎么走?(说路线)课件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见课本第二目),并演示 教师:为来让同学们记住这条路快速记忆30秒,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展示记忆成果)2.海上丝绸之路 课件出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 教师讲述: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海上丝绸之路。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阳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3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西游记视频展示)。刚才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丝绸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荒漠……)是啊!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二、丝绸之路的开辟 【问题】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汉,张骞) 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幻灯)。他告别当时的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录像)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行者,才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线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请看地图。 三、丝绸之路的线路 (幻灯)这是一张丝绸之路的线路图,请找到丝路的起点。 【问题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长安) 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是当时汉朝的都城,就像今天我们的首都北京。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的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组成商队,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之后分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出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经过西域、中亚,到达西亚和欧洲;南路从阳关出发(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经过西域、中亚,到达罗马和阿拉伯国家,再到欧洲;南路的另一路则是到达印度。《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走的就是南道中的这条道路。

七年级历史下册丝绸之路教案新人教版

丝绸之路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汉朝在中国历史上发兵征讨匈奴,开拓四夷,声威远播,是一个重要的朝代。汉朝时期对外交往奠定了古代中外文明往来的基础,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不同文明之间沟通的具体体现。本课是初中历史第一次提到中外关系,对以后同类问题的教学具有示范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了解西域都护设置的有关史实;熟悉丝绸之路示意图,知道丝绸之路;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教材中寻找答案以解决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地图等材料,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的分析问题;利用角色扮演的模式,让学生重温历史事件。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的介绍,使学生体会学习张骞身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坚强意志。 (三)重点、难点: 1 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2 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方法: (一)学情分析: 此次教学的对象是长沙市明德中学初一年级的一个普通班,刚进中学的他们充满了好奇心,但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学内容上我就选择以教材为主,同时教会他们如何把握教学内容,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是这一阶段的当务之急。 (二)教法: 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亲历角色,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创设问题情景,拓宽教学空间。 三学法选择: 遵循有效学习的原则,采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方式;通过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设置情景,学生参与的过程来完成学习。 四教学流程: 本课主要围绕“一个人物、两条路线”这一线索而展开。在具体操作上主要是通过带领一次旅行,利用三个情景,突出三个要点来完成教学。三个要点包括“一人、两路”,三个情景依附于一次旅行,一次旅行统筹整课。

人教课标版《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人教课标版《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人教课标版《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丝绸之路》人教课标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需一个课时)。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学情分析】 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理念】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

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2、及时、多层次、多角度地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导语: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二、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1、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检查预习情况,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 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提示: 、陆上丝绸之路 展示陆上丝绸之路的示意图,让学生说出相应的路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一课时 本课主要讲述两汉对内对外关系。对内,出使西域和设置西域都护;对外,打通了陆上和海上“丝 绸之路”,建立了同欧洲国家──大秦的友好往来。本课体现了两汉灵活多变的内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2、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伴随着悠扬的乐曲,目睹这满目的黄沙,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令人魂牵梦萦的峥嵘岁月。这堂课,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卷帘,拂落岁月的风尘,跟随汉朝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一起,重走丝绸之路。(展示图片张骞) 二、进入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我们应学习他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最终完成使命的坚强意志等。) (二)丝绸之路

五年级语文:2、《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参考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五年级语文:2、《丝绸之路》教 学设计(参考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五年级语文:2、《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参 考文本)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 9 个生字,正确读写“古朴典雅、矗立、栩栩如生、飘忽、戎装、不计其数、浩浩荡荡、高擎节杖、五彩缤纷、助兴、美轮美奂、遐想”等词语。 2.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从古丝绸之路的故事中体会当年东西方商贸、文化的交往和繁荣景象。 4.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古丝绸之路上的故事情景,感受东西方文化、商贸交流的繁荣。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大家搜集了关于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现在请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板书课题,学生齐读。)学生交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公开课教学设计_1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两次两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 2.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理解设置西域都护的重要意义。 3.识读《丝绸之路线路图》,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培养识读历史地 4.图的基本技能,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历史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2.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导入:展示带来的实物。 师:同学们可知道这些东西都产自哪儿吗?(生:西域) 师:很好,那它们是通过什么路来到中原的呢?(生:丝绸之路) 师总结:很好,绵延数千里的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见证。那么,同学们肯定想知道丝绸之路到底是如何开通,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又和丝绸之路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一层神秘的面纱——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讲授新课 看看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提示) 一、我们首先来完成自主学部分,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怎么样拉!提醒:1、张骞的骞子的写法 2、大肉氏——读音 过渡:虽然昔日繁华的丝绸治理已不复存在,但它留下了太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地方,现在老师和同学们穿越到汉朝去重游丝绸之路吧。一、重游丝路 1.陆上丝绸之路。 问:这条沟通欧亚大陆的路为什么叫丝绸之路?(课本62页小字)学生打答 过度:原来如此,现在我也想运一批丝绸到欧洲去,谁来告诉我应该怎么走?(说路线)课件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见课本第二目),并演示教师:为来让同学们记住这条路快速记忆30秒,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展示记忆成果) 2.海上丝绸之路 课件出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 教师讲述: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海上丝绸之路。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阳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师:谁来说说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学生说)师课件演示提问: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现了汉代钱币和陶

丝绸之路最新教案三(附反思)

丝绸之路最新教案三(附反思) 导读: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授课过程 导入 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西游记视频展示)。刚才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丝绸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荒漠……) 是啊!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

【问题】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汉,张骞) 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幻灯)。他告别当时的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录像)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行者,才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线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请看地图。 (二)丝绸之路的线路 (幻灯)这是一张丝绸之路的线路图,请找到丝路的起点。 【问题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长安) 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是当时汉朝的都城,就像今天我们的首都北京。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的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组成商队,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之后分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出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经过西域、中亚,到达西亚和欧洲;南路从阳关出发(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经过西域、中亚,到达罗马和阿拉伯国家,再到欧洲;南路的另一路则是到达印度。《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走的就是南道中的这条道路。 【问题二】设想你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你会经过今天哪些国家和地区?南道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北道又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四人小组合作,小组作好记录。(幻灯片:世界政区图)南道: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意大利、沙特阿拉伯、印度、孟加拉、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等; 北道: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

北师大版第八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第八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 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 挥的巨大作用一一“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 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 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16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一交流。 (1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三、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 )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 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4)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初中音乐《丝绸之路》教案

《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丝绸之路》,进一步感受现代电子音乐的魅力。 2. 扩大艺术视野,加深对电子音乐的了解,学习客观而全面地看待不同的音乐现象。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电声乐队表现音乐的方法。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喜多郎的代表作之一。1980年,他担任了《丝绸之路》的音乐制作,日本最具影响的公共传媒机构NHK使用他的歌曲原声带作为纪录片系列“丝绸之路”的主题曲,受到广泛喜爱,也使他的国际知名度不断增加。乐曲采用合成器演奏,声音色彩、层次丰富,具有乐队般的音响效果。作品富于浓厚的中国情调,同时又具备强烈的现代气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常用的电声乐器和电声乐队的组成形式,哪位同学能把这些知识帮助大家复习一下? 二、《丝绸之路》 1. 播放《丝绸之路》一个完整乐段,思考:主旋律选用了什么音色,是属于哪个国家的音乐? 生:不很确定,有点像箫,中国的。 师:这首乐曲的名字叫《丝绸之路》,是日本著名音乐人喜多郎先生为纪录片系列“丝绸之路”创作的主题曲,哪位同学们可以为我们讲讲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吗? 2. 师: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人们历经艰难险阻……曲作者选用了一些特殊的音效来表现它们。乐曲共演奏了3次,请同学们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你认为这些特殊的音响效果表现了什么? 完整播放音乐《丝绸之路》。 生:驼铃的声音,风的声音,第一次主题演奏两次,第二次与第三次都演奏一次,第一次后半部分的伴奏有颠簸的感觉,第三次渐弱结束…… 师:曲作者用合成器模仿沙漠里的驼铃、风声等自然界音色加入乐曲中,又选用具有中国特色民间乐器的音色作为主旋律的演奏,更有来自合成器、电吉他等营造出来的一种能够把听众带回古代、飘渺的伴奏衬托,使这首现代音乐作品带有浓厚的中国情调。 三、课堂小结

《丝绸之路》教学案例

《丝绸之路》教学案例 一、问题的提出 有一次课间,我听到一位学生正在教室里大声地背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进 而仔细一看,他不是我们班的末位后进生吗?怎么这么认真呢?还摇头晃脑的呢?“阳关”,这不是 我即将要教学的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关口吗?看到学生对诗歌这么感兴趣,细一想,我何不借鉴 文学化的教学方式来完成“丝绸之路”的教学内容呢? 新课程下的《历史与社会》是一门集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课程,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突破传统狭隘的学科课程观,不再拘泥于“历史学科”、“地理学科”,不但要使 用传统有效的历史、地理教学方法,也能够大胆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同时,教材中对于涉及 到专业的历史、地理知识,大多以说明性的语言介绍,理论性较强。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如果仅从 理论角度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而忽略课程的“人文性”,就会使课堂枯燥无味。而语文教学中带有 明显的文学化的特征,文章在语言、意境、故事情节上都非常优美、感人,如果把《历史与社会》 课程中的有些内容与语文课程中文学化的教学方法实行有效结合,就能补充这个缺陷,从而激发学 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升教学效率。 二、教学片断实况及评析 在导入新课时,先请同学闭上眼睛,伴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实行想像:“金黄色的沙山一望无垠,清脆的驼铃声沿路不绝于耳。长河落日,大漠直烟。”然后设问:你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处在怎样 的意境中?学生一听,非常惊奇:这不是语文课上用的教学方式吗?看得出:学生惊奇之余,学习 的兴趣很浓,随后马上闭上眼睛,迫不急待地想了解我下面的教学内容。 【评析】新教材里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性,把握教材这个特点,老师创设情景,让学生伴随情景去想像、去体验。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想像水平,自不过然的把学生带入学习 的主题。接着,老师把学生引入主题:同学们,在这荒凉的沙漠里,以前延伸着一条繁华的贸易之路。这里,留下了无数商旅的足迹,这里,曾记录了人类古老的文明。那么这条路是什么路?(生:丝 绸之路)对!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 一番丝绸之路的风光。 老师显示图片,并配上背景音乐。 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一看这情景,不禁惊叹:啊!真美!沙漠风光……

丝绸之路教案

2 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学时间三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丝绸之路”地图。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话说“丝绸之路” 1、出示课题,阅读课后的“资料袋”。 2、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二、走近“丝绸之路”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3、课堂交流。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句子来说明“丝绸之路”,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做到:(1)把句子读通顺。 (2)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三、走进“丝绸之路” 1、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用一两句话概括。 2、课堂交流,指导要点: (1)时间:公元前115年。可以从现在推算时间,让学生感受年代的久远。 (2)地点:伊朗高原北部。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让学生寻找到从西安到伊朗高原北部的路线和距离,感受到路途遥远。 (3)人物:安息国的将军、中国使者。重点介绍博望侯张骞,可以从课文中的一句话“张骞在此之前,已于公元前139年和119年两次历尽艰险出使西域。”导入,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贡献。 (4)事情: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 (5)连成一两句话说一说。 3、默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想象: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隆重。 ①找出有关句子: ◇“将军其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命令。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出夹道欢迎的阵式。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②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3——7自然段。 (2)热情。 ①找出有关句子: 课文第8——12自然段。 ②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 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所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由欣赏丝绸的风采导入,并引起学生思考“丝绸是怎样被世界认识的”。 2.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因势利导。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教师只给以适当点拨、引导。 3. 发散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让学生宏观地看丝绸之路。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3.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入课文 1. 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你们看—— 学生(齐说):丝绸 (板书“丝绸”) (播放课件,展示各种华美的丝绸面料,过渡到丝绸面料的衣服) 2. 积累运用词语。 看了这些礼物,你是什么感受?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 预设学生会说出: 赞叹不已、赞不绝口、瞠目结舌、目瞪口呆…… [设计目的:让学生用成语形容自己的感受,一来培养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能力;二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新词“赞不绝口”、“目瞪口呆”;三来可以由此引入课文。可谓一举三得] 3. 引入课文。 中国的丝绸不但在今天受到全世界的青睐,早在古代就赢得了众多的喝彩!历史上就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请同学们读文。 4. 学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了解丝绸在国外知名度很高。 二、发现矛盾,产生疑问 1. 课件出示地图,显示罗马和中国之间的距离有七千多公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