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人教A版【精品习题】必修三 第三章 概率 学业分层测评17 Word含答案

高中数学人教A版【精品习题】必修三 第三章 概率 学业分层测评17 Word含答案
高中数学人教A版【精品习题】必修三 第三章 概率 学业分层测评17 Word含答案

学业分层测评(十七) 概率的基本性质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一、选择题

1.若A、B是互斥事件,则( )

A.P(A∪B)<1 B.P(A∪B)=1

C.P(A∪B)>1 D.P(A∪B)≤1

【解析】∵A,B互斥,∴P(A∪B)=P(A)+P(B)≤1.(当A、B对立时,P(A∪B)=1)

【答案】 D

2.对空中飞行的飞机连续射击两次,每次发射一枚炮弹,设A={两次都击中飞机},B={两次都没击中飞机},C={恰有一炮弹击中飞机},D={至少有一炮弹击中飞机},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 A.A?D B.B∩D=?

C.A∪C=D D.A∪B=B∪D

【解析】“恰有一炮弹击中飞机”指第一枚击中第二枚没中或第一枚没中第二枚击中,“至少有一炮弹击中”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有一炮弹击中,一种是两炮弹都击中,∴A∪B≠B∪D.

- 1 -

- 1 -

【答案】 D

3.从1,2,3,…,9中任取两数,其中:①恰有一个偶数和恰有一个奇数;②至少有一个奇数和两个都是奇数;③至少有一个奇数和两个都是偶数;④至少有一个奇数和至少有一个偶数.

在上述事件中,是对立事件的是( ) A .① B .②④ C .③

D .①③

【解析】 从1~9中任取两数,有以下三种情况:(1)两个均为奇数;(2)两个均为偶数;(3)一个奇数和一个偶数,故选C.

【答案】 C

4.某城市2015年的空气质量状况如下表所示:

其中污染指数≤50时,空气质量为优;50<≤100时,空气质量为良;100<T ≤150时,空气质量为轻微污染.该城市2015年空气质量达到良或优的概率为( )

A.35

B .

1

180

- 1 -

C.1

19

D

.59

【解析】 所求概率为1

10+16+13=3

5.故选A.

【答案】 A

5.对一批产品的长度(单位:毫米)进行抽样检测,如图3-1-2为检测结果的频率分布直方图.根据标准,产品长度在区间[20,25)上的为一等品,在区间[15,20)和区间[25,30)上的为二等品,在区间[10,15)和[30,35)上的为三等品.用频率估计概率,现从该批产品中随机抽取一件,则其为二等品的概率为( )

图3-1-2

A .0.09

B .0.20

C .0.25

D .0.45

【解析】 由题图可知抽得一等品的概率为0.3,抽得三等品的概率为0.25,则抽得二等品的概率为1-0.3-0.25=0.45.

【答案】 D 二、填空题

- 1 -

6.在掷骰子的游戏中,向上的数字为5或6的概率为________. 【解析】 记事件A 为“向上的数字为5”,事件B 为“向上的数字为6”,则A 与B 互斥.

所以P (A ∪B )=P (A )+P (B )=16×2=1

3.

【答案】 1

3

7.一个人打靶时连续射击两次,事件“至少有一次中靶”的互斥事件是________.

【解析】 连续射击两次有以下四种情况:第一次中第二次不中,第一次不中第二次中,两次都中和两次都不中.故“至少一次中靶”的互斥事件为“两次都不中靶”.

【答案】 “两次都不中靶”

8.同时抛掷两枚骰子,既不出现5点也不出现6点的概率为49,

则5点或6点至少出现一个的概率是________.

【解析】 记既没有5点也没有6点的事件为A , 则P (A )=4

9

,5点或6点至少出现一个的事件为B .

因为A ∩B =?,A ∪B 为必然事件,所以A 与B 是对立事件,则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 概率综合讲义必修三

概率综合 开篇语 每一章学习之后,都要进行总结,我们说,适时的总结对数学的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本讲老师将带着屏幕前的同学们一起把必修3的概率部分进行小结.首先我们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进行梳理,然后借助典型例题再次体现双基的落实.重难点易错点解析 随机事件的意义;随机事件概率的含义;互斥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古典概型;几何概型. 金题精讲 题一:在一次教师联欢会上,到会的女教师比男教师多12人,从到会教师中随机挑选一人表演节 目.如果每位教师被选到的概率相等,而且选到男教师的概率为9 20,那么参加这次联欢会的教师共有() A.360人B.240人C.144人D.120人 题二:某学习小组有3名男生和2名女生,从中任取2人去参加演讲比赛,事件A=“至少一名男生”,B=“恰有一名女生”,C=“全是女生”,D=“不全是男生”,那么下列运算结果不正确的是() A.A∩B=B B.B∪C=D C.A∩D=B D.A∪D=C 题三:现有8名奥运会志愿者,其中志愿者A1、A2、A3通晓日语,B1、B2、B3通晓俄语,C1、C2通晓韩语.从中选出通晓日语、俄语和韩语的志愿者各1名,组成一个小组. (1)求A1被选中的概率;(2)求B1和C1不全被选中的概率. 题四:某电视台在一次对收看文艺节目和新闻节目观众的抽样调查中,随机抽取了100名电视观众,相关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1)由表中数据直观分析,收看新闻节目的观众是否与年龄有关? (2)用分层抽样方法在收看新闻节目的观众中随机抽取5名,大于40岁的观众应该抽取几名? (3)在上述抽取的5名观众中任取2名,求恰有1名观众的年龄为20至40岁的概率. 题五:已知直线l过点(-1,0),l与圆C:(x-1)2+y2=3相交于A、B两点,则弦长|AB|≥2的概率为________. 概率综合 讲义参考答案 金题精讲

新编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一 学业分层测评(一) 含答案

新编人教版精品教学资料 学业分层测评(一) 集合的含义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 ①NBA联盟中所有优秀的篮球运动员,②所有的钝角三角形,③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④大于等于0的整数,⑤莘县第一中学所有聪明的学生.A.①②④B.②⑤ C.③④⑤D.②③④ 【解析】由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知,①中“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和⑤中“聪明的学生”不确定,所以不能构成集合. 【答案】 D 2.已知集合M中的元素a,b,c是△ABC的三边,则△ABC一定不是() 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解析】因为集合中元素具有互异性,所以a,b,c互不相等,因此选D. 【答案】 D 3.下面有三个命题:①集合N中最小的数是1;②若-a?N,则a∈N;③若a∈N,b∈N,则a+b的最小值是2.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A.0个B.1个 C.2个D.3个 【解析】因为自然数集中最小的数是0,而不是1,所以①错;对于②,取a=2,则-2?N,2?N,所以②错;对于③,a=0,b=0时,a+b取得最小

值是0,而不是2,所以③错. 【答案】 A 4.下列正确的命题的个数有( ) ①1∈N ;②2∈N *;③12∈Q ;④2+2?R ;⑤42?Z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解析】 ∵1是自然数,∴1∈N ,故①正确;∵2不是正整数,∴2?N *,故②不正确; ∵12是有理数,∴12∈Q ,故③正确;∵2+2是实数,∴2+2∈R ,所以④不正确; ∵42=2是整数,∴42∈Z ,故⑤不正确. 【答案】 B 5.给出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 (1)由1,32,64,??????-12,12 这些数组成的集合有5个元素; (2)方程(x -3)(x -2)2=0的解组成的集合有3个元素; (3)由一条边为2,一个内角为30°的等腰三角形组成的集合中含有4个元素. A .0 B .1 C .2 D .3 【解析】 (1)不正确.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即集 合中的任意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而32与64相同,???? ??-12与12相同,故这些数组成的集合只有3个元素. (2)不正确.方程(x -3)(x -2)2=0的解是x 1=3,x 2=x 3=2,因此写入集合时只有3和2两个元素. (3)正确.若2为底边长,则30°角可以是顶角或底角;若2为腰长,则30°角也可以是顶角或底角,故集合中有4个元素.

【有关高中数学教学的】高中数学经典大题150道

【有关高中数学教学的】高中数学经典大题150道 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个体间的差异和教学时间紧迫等客观因素决定了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一篇:民族地区的高中数学教学 1. 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问题和分析 ①不注重知识的循序渐进:从初中到高中的知识跨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定要做到让学生吸收。 而现在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的更多,没节制的拓宽知识面,不断地补充一些公式或者特殊的解题方法,这些在高中生的高三复习阶段屡见不鲜,导致学生的负担过重不能更好的发挥。 ②因材施教没有落到实处:一些高中教师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把握不到位,教法单一。 只讲”范式”,不讲”变式”,只要求记结论、套题型,多数学生浅尝辄止,不求甚解。 学生学习毫无兴致,导致两级分化严重。 2. 教学新思路探索 2.1注重生源状况研究,实施因材施教依据少数民族地区生源质量较差的实际情况,

教师需要对其因材施教。 结合班级里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的实际,传统的一些僵化教法根本无法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无法推进后进生的转化。 教师需要根据生源状况,将其分为差、中、好三个档次,对后进生在知识方面进行详细的了解,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梯度小一点,采取”小步子、慢速度”的原则。 2.2掌握新课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旨在构建学生发展和学习的良好基础,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把信息技术和课程化作一体,建立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体系。 这一切都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实现从知识的传授到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跨越。 2.3注重知识传授的循序渐进以及改进方法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的关键就是循序渐进,只有完成这个环节,才能顺利的开展教学。 有的老师眼中只有成绩,一味赶进度,形成”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但事实上这样会适得其反,数学学科肩负着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它的特点就是很抽象,对能力的要求很高。 所以如果不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那么必然会形成很多学生的掉队,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还会影响其成绩。 所以高中数学教学方法一定要活,因材施教,要具有针对性。 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导和合作者。 考虑学生的自身状况以及学习需要,辅以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做到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现有概念和技能,还能独立思考学习,要充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2018年高中数学会考题

2018年高中数学会考题

2018届吉林省普通高中学业模拟考试(数学)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籍号、科考号、试卷科目等项目填写或涂在答题卡在试卷规定的位置上。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本试题分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书面表达题。试卷满分为120分。答题时间为100分钟。 3.第Ⅰ卷的选择题答案都必须涂在答题卡上。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选择题答案写试卷上无效。 4.第Ⅱ卷的答案直接写在试卷规定的位置上,注意字迹清楚,卷面整洁。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的.第1-10每小题3分,第11-15 每小题4分,共50分) 1.已知集合{0,2},{|02}M N x x ==≤<,则M ∩N 等于 ( ) A .{0,1,2} B .{0,1} C .{0,2} D .{0} 2.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 若 ac>bc , 则 a>b B .若a 2>b 2,则a>b C .若a>b,c<0,则 a+c

C .65π D .32π 4.已知奇函数()f x 在区间[3,7]上是增函数,且 最小值为5,那么函数()f x 在区间 [-7,-3]上( ) A .是减函数且最小值为-5 B .是减 函数且最大值为-5 C .是增函数且最小值为-5 D .是增 函数且最大值为-5 5. 函数2 ()1log f x x =-的零点是( ) A. 1 B. (1,1) C. 2 D. (2,0) 6.在等比数列{}n a 中,若3 2 a =,则12345 a a a a a = ( ) A. 8 B. 16

人教版高中数学《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设计(一等奖)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由于概率问题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指导人们社会生产、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概率不仅是高考重点内容,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知识。 相对于传统的代数、几何而言,概率论形成较晚,其定义方式新颖独特,具有不确定性,这是理解概率的难点所在.“随机事件的概率”是人教A版《数学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其中的第一课时。课程标准要求:“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以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并指出:“概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要求“教师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鼓励学生动手试验,正确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并尝试澄清日常生活遇到的一些错误认识。”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的初中知识基础上通过数学试验展开了对概率的研究——利用频率估计概率,即当试验次数较大时,频率渐趋稳定的那个常数就叫概率,属于原认知性知识,本节课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剖析,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我们利用事件发生的频率估计概率的实践经验,通过抛硬币的数学试验让学生逐渐体会虽然随机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其发生与否不可确定,但是大量重复试验的情况下其概率值会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接近于一个常数。体会偶然与必然的联系,体会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体会规律的客观存在性,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同时,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学习古典概型、几何概型、条件概率等打下基础。因此,我认为“通过抛掷硬币了解概率的定义、明确其与频率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设置 课程标准要求:“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以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并指出:“概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要求“教师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鼓励学生动手试验,正确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 ⑵通过试验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正确理解事件A出现的频率的 P A的区别与联系 意义,明确事件A发生的频率与事件A发生的概率() 2、过程与方法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学业分层测评5

高中数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学业分层测评(五)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一、选择题 1.已知方程x2sin A+2x sin B+sin C=0有重根,则△ABC的三边a,b,c 的关系满足() A.b=ac B.b2=ac C.a=b=c D.c=ab 【解析】由方程有重根,∴Δ=4sin2B-4sin A sin C=0,即sin2B=sin A sin C,∴b2=ac. 【答案】 B 2.在△ABC中,A=60°,b=1,S△ABC=3,则角A的对边的长为() A.57 B.37 C.21 D.13 【解析】∵S △ABC = 1 2bc sin A= 1 2×1×c×sin 60°=3,∴c=4.由余弦定理 a2=b2+c2-2bc cos 60°=1+16-2×1×4×1 2=13. ∴a=13. 【答案】 D 3.在△ABC中,a=1,B=45°,S△ABC=2,则此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半径R =() A.1 2B.1

C .2 2 D .522 【解析】 S △ABC =12ac sin B =2 4c =2,∴c =4 2. b 2=a 2+c 2-2ac cos B =1+32-82×2 2=25, ∴b =5.∴R =b 2sin B =5 2×22=522. 【答案】 D 4.在△ABC 中,AC =7,BC =2,B =60°,则BC 边上的高等于( ) A.32 B.332 C. 3+62 D . 3 +39 4 【解析】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可知: AC 2=AB 2+BC 2-2AB ·BC cos B , 即7=AB 2+4-2×2×AB ×12. 整理得AB 2-2AB -3=0. 解得AB =-1(舍去)或AB =3. 故BC 边上的高AD =AB ·sin B =3×sin 60°=33 2 . 【答案】 B 5.设△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 ,b ,c ,若三边的长为连续的三个正整数,且A >B >C,3b =20a cos A ,则sin A ∶sin B ∶sin C 为( ) A .4∶3∶2 B .5∶6∶7 C .5∶4∶3 D .6∶5∶4

高中数学椭圆超经典知识点+典型例题讲解

学生姓名性别男年级高二学科数学 授课教师 上课时 间2014年12月13 日 第()次课 共()次课 课时:课时 教学课题椭圆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选修2-1椭圆 知识点一:椭圆的定义 平面内一个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这个动点的轨迹叫椭圆.这两个定点叫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作椭圆的焦距. 注意:若,则动点的轨迹为线段; 若,则动点的轨迹无图形.

讲练结合一.椭圆的定义 1.方程()()10222222=++++-y x y x 化简的结果是 2.若ABC ?的两个顶点()()4,0,4,0A B -,ABC ?的周长为18,则顶点C 的轨迹方程是 3.已知椭圆22 169 x y +=1上的一点P 到椭圆一个焦点的距离为3,则P 到另一焦点距离为 知识点二:椭圆的标准方程 1.当焦点在轴上时,椭圆的标准方程:,其中; 2.当焦点在轴上时,椭圆的标准方程:,其中; 注意: 1.只有当椭圆的中心为坐标原点,对称轴为坐标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时,才能得到椭圆的标准方程; 2.在椭圆的两种标准方程中,都有 和 ; 3.椭圆的焦点总在长轴上.当焦点在轴上时,椭圆的焦点坐标为, ; 当焦点在轴上时,椭圆的焦点坐标为 ,。

圆的标准方程; 知识点三: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椭圆的的简单几何性质 (1)对称性 对于椭圆标准方程,把x换成―x,或把y换成―y,或把x、y同时换 成―x、―y,方程都不变,所以椭圆是以x轴、y轴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且是以原点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这个对称中心称为椭圆的中心。 (2)范围 椭圆上所有的点都位于直线x=±a和y=±b所围成的矩形内,所以椭圆上点的坐标满足|x|≤a,|y|≤b。

高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点

高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点(文) 第一部分:统计 一、什么是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众数的特点。 ①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②众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当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它就越能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状况,并且它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到一组数据的大致情况。但是,当一组数据大小不同,差异又很大时,就很难判断众数的准确值了。此外,当一组数据的那个众数出现的次数不具明显优势时,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典型水平是不大可靠的。 3.众数与平均数的区别。 众数表示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表示平均每份的数量。 二、.中位数的概念。 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当有偶数个数据时,为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三.众数、中位数及平均数的求法。 ①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②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然后根据数据的个数,当数据为奇数个时,最中间的一个数就是中位数;当数据为偶数个时,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③求平均数时,就用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四、中位数与众数的特点。 ⑴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唯一的,可能是这组数据中的数据,也可能不是这组数据中的数据; ⑵求中位数时,先将数据有小到大顺序排列,若这组数据是奇数个,则中间的数据是中位数;若这组数据是偶数个时,则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中位数; ⑶中位数的单位与数据的单位相同; ⑷众数考察的是一组数据中出现的频数; ⑸众数的大小只与这组数的个别数据有关,它一定是一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其单位与数据的单位相同;(6)众数可能是一个或多个甚至没有;(7)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高中数学会考习题精选

高中数学会考练习题集 练习一 集合与函数(一) 1. 已知S ={1,2,3,4,5},A ={1,2},B ={2,3,6}, 则______=B A I ,______=B A Y ,______)(=B A C S Y . 2. 已知},31|{},21|{<<=<<-=x x B x x A 则______=B A I ,______=B A Y . 3. 集合},,,{d c b a 的所有子集个数是_____,含有2个元素子集个数是_____. 4. 图中阴影部分的集合表示正确的有________. (1))(B A C U Y (2))(B A C U I (3))()(B C A C U U Y (4))()(B C A C U U I 5. 已知 },6|),{(},4|),{(=+==-=y x y x B y x y x A ________B A =则I . 6. 下列表达式正确的有__________. (1)A B A B A =??I (2)B A A B A ??=Y (3)A A C A U =)(I (4)U A C A U =)(Y 7. 若}2,1{≠?}4,3,2,1{?A ,则满足A 集合的个数为____. 8. 下列函数可以表示同一函数的有________. (1)2)()(,)(x x g x x f == (2)2)(,)(x x g x x f == (3)x x x g x x f 0 )(,1)(== (4))1()(,1)(+=+?=x x x g x x x f 9. 函数x x x f -+-=32)(的定义域为________. 10. 函数291 )(x x f -=的定义域为________. 11. 若函数_____)1(,)(2=+=x f x x f 则.

高中数学人教a版高二选修2-3_第一章_计数原理_1.2-1.2.2-第1课时学业分层测评_word版有答案

学业分层测评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一、选择题 1 ?以下四个命题,属于组合问题的是() A ?从3个不同的小球中,取出2个排成一列 B ?老师在排座次时将甲、乙两位同学安排为同桌 C .在电视节目中,主持人从100位幸运观众中选出2名幸运之星 D .从13位司机中任选出两位开同一辆车往返甲、乙两地 【解析】 从100位幸运观众中选出2名幸运之星,与顺序无关,是组合问题. 【答案】 C 2. 某新农村社区共包括8个自然村,且这些村庄分布零散,没有任何三个村庄在一条直 线上,现要在该社区内建“村村通”工程,共需建公路的条数为 ( ) A . 4 B . 8 C . 28 D . 64 【解析】 由于“村村通”公路的修建,是组合问题.故共需要建 C 8 = 28条公路. 【答案】 C 3. 组合数 c n (n>r > 1,n , r € N )恒等于( ) 【答案】 D 4 .满足方程Cx 2 —X 16= C 6— 5的x 值为() C . 1,3,5 D . 3,5 【解析】 依题意,有 x — x = 5x — 5 或 x 2 — x + 5x — 5= 16,解得 x = 1 或 x = 5; x = — 7 或 A . 1,3,5,— 7 B . 1,3 A. r + 1 r — 1 B . (n + 1)(r + 1)c n — C . n rC n —11 n r —1 D F —1 【解析】 ?C n —1 n (n — 1)! r 'r — 1 ! n — r ! n !

x= 3,经检验知,只有x= 1或x= 3符合题意. 【答案】B

高中数学集合典型例题教学文案

高中数学集合典型例 题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集 合 1.集合概念 元素:互异性、无序性、确定性 2.集合运算 全集U :如U=R 交集:}{B x A x x B A ∈∈=且I 并集:}{B x A x x B A ∈∈=?或 补集:}{A x U x x A C U ?∈=且 3.集合关系 空集A ?φ 子集B A ?:任意B x A x ∈?∈ B A B B A B A A B A ??=??=Y I 注:数形结合---文氏图(即韦恩图、Venn 图)、数轴 典型例题 1. 集合(){}0,=+=y x y x A ,(){}2,=-=y x y x B ,则=B A I 2. 已知集合{}R x x y y P ∈+-==,22,{}R x x y x Q ∈+-==,2,那么Q P I 等于 3. 设(){}R b b x b x x A ∈=++++=,0122,求A 中所有元素之和. 4. 已知集合{}24,3,22++=a a A ,{}a a a B --+=2,24,7,02,且{}7,3=B A I ,求a 的值. 5. 已知(){}011=+-=x m x A ,{}0322=--=x x x B ,若B A ?,则m 的值为 6. 已知{}121-≤≤+=m x m x A ,{}52≤≤-=x x B ,若B A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7. 设全集{}32,3,22-+=a a S ,{}2,12-=a A ,{}5=A C S ,求a 的值. 8. 若{}Z n n x x A ∈==,2,{}Z n n x x B ∈-==,22,试问B A ,是否相等. 9. 已知(){}a x y y x M +==,,(){}2,22=+=y x y x N ,求使得φ=N M I 成立的实数a 的取值范围. 10. 设集合{}R x x x x A ∈=+=,042,(){}R x R a a x a x x B ∈∈=-+++=,,011222,若A 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高中数学专题――概率统计专题.

专题二概率统计专题 【命题趋向】概率与统计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学习内容,它是一种处理或然问题的方法,在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概率与统计的基础知识成为每个公民的必备常识.概率与统计的引入,拓广了应用问题取材的范围,概率的计算、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的计算及应用都是考查应用意识的良好素材.在高考试卷中,概率与统计的内容每年都有所涉及,以解答题形式出现的试题常常设计成包含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期望、统计图表的识别等知识为主的综合题,以考生比较熟悉的实际应用问题为载体,以排列组合和概率统计等基础知识为工具,考查对概率事件的识别及概率计算.解答概率统计试题时要注意分类与整合、化归与转化、或然与必然思想的运用.由于中学数学中所学习的概率与统计内容是最基础的,高考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考查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该部分在高考试卷中,一般是2—3个小题和一个解答题. 【考点透析】概率统计的考点主要有:概率与统计包括随机事件,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古典概型,几何概型,条件概率,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超几何分布,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和方差,抽样方法,总体分布的估计,正态分布,线性回归等.【例题解析】 题型1 抽样方法 -)中,在公证部门监督下按照随机抽取的方法确【例1】在1000个有机会中奖的号码(编号为000999 定后两位数为的号码为中奖号码,该抽样运用的抽样方法是() A.简单随机抽样B.系统抽样C.分层抽样D.以上均不对 分析:实际“间隔距离相等”的抽取,属于系统抽样. 解析:题中运用了系统抽样的方法采确定中奖号码,中奖号码依次为:088,188,288,388,488,588,688,788,888,988.答案B. 点评:关于系统抽样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系统抽样是将总体分成均衡几个部分,然按照预先定出的规则从每一部分抽取一个个体,得到所需要的样本的一种抽样方法.(2)系统抽样的步骤:①将总体中的个体随机编号;②将编号分段;③在第一段中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起始的个体编号;④按事先研究的规则抽取样本.(3)适用范围:个体数较多的总体. 例2(2008年高考广东卷理3)某校共有学生2000名,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如表.已知在全校学生中随机抽取1名,抽到二年级女生的概率是0.19.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全校抽取64名学生,则应在三年级抽取的学生人数为() A.24B.18C.16D.12 Array 分析:根据给出的概率先求出x的值,这样就可以知道三年级的学生人数,问题就解决了. x=?=,这样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的解析:C 二年级女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9%,即20000.19380 +++=,三年级学生有500人,用分层抽样抽取的三年级学生应是总数是3733773803701500 64 50016 ?=.答案C. 2000 点评:本题考查概率统计最基础的知识,还涉及到一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运算能力,题目以抽样的等可能性为出发点考查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的知识. 例3.(2009江苏泰州期末第2题)一个社会调查机构就某地居民的月收入调查了10000人,并根据所得数据画了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图).为了分析居民的收入与年龄、学历、职业等方面的关系, 2500,3500(元)月收入段应抽要从这10000人中再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出100人作进一步调查,则在[) 出人.

高三数学会考试卷(模拟卷)

浙江省丽水市附属高中高三数学会考试卷(模拟卷) 试卷Ⅰ 一、选择题(本题有26小题1-20小题每题2分,21-26小题每题3分,共58分,每小题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设集合{|1}X x x =>-,下列关系式中成立的为 ( ) A .0X ? B .{}0X ∈ C .X φ∈ D .{}0X ? 2. 函数x y sin =是 ( ) A .增函数 B .减函数 C .偶函数 D .周期函数 3. 椭圆2 2 1916x y +=的离心率是 ( ) A .45 B .35 C D 4. 已知锐角α的终边经过点(1,1),那么角α为 ( ) A .30 B . 90 C . 60 D . 45 5. 直线21y x =-+在y 轴上的截距是 ( ) A .0 B .1 C .-1 D .21 6. lg1lg10+ = ( ) A .1 B .11 C .10 D .0 7.已知集合{}2|4M x x =<,{}2|230N x x x =--<,则集合M N 等于 ( ) A .{}|2x x <- B .{}|3x x > C .{}|12x x -<< D .{}|23x x << 8. 函数x y =的定义域是 ( ) A .(,)-∞+∞ B . [0,)+∞ C .(0,)+∞ D .(1,)+∞ 9.“1x >”是“21x >”的 (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10.已知平面向量(1,2)a =,(2,)b m =-,且a //b ,则23a b += ( ) A .(5,10)-- B .(4,8)-- C .(3,6)-- D .(2,4)-- 11. 已知命题:①过与平面α平行的直线a 有且仅有一个平面与α平行; ②过与平面α垂直的直线a 有且仅有一个平面与α垂直.则上述命题中( ) A .①正确,②不正确 B .①不正确,②正确 C .①②都正确 D .①②都不正确 12.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成立的是 ( ) A .AB = B . AB = C .A D = D .AD = 13. 根据下面的流程图操作,使得当成绩 不低于60分时,输出“及格”,当成绩 低于60分时,输出“不及格”,则 ( A .1框中填“Y ”,2框中填“N ” B .1框中填“N ”,2框中填“Y ” C .1框中填“Y ”,2框中可以不填 D .2框中填“N ”,1框中可以不填 14. 已知53()8f x x ax bx =++-,且(2)10f -=,那么(2)f 等于 ( ) A .-26 B .-18 C .-10 D .10 15. 计算:2(2)i += ( ) A .3 B .3+2i C .3+4i D .5+4i 16. 在等比数列{}n a 中,若354a a =,则26a a = ( ) A .-2 B .2 C .-4 D .4 17.一条直线若同时平行于两个相交平面,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两个平面的交线的位置 关系是 ( ) A .异面 B .相交 C .平行 D .不能确定 (第12题图) A B C D

学业分层测评(十六)

学业分层测评(十六) Ⅰ.单句语法填空 1.The audience applauded loudly because the dancers had danced so (graceful). 2. The young man was praised for his (brave) of saving the boy from the big fire. 3.It is very (move) to see how much strangers can care for each other. 4.-It is four years since Jack (fall) in love with Mary. -But they are not (marry) yet. 5.-Why does Lily have few friends? -Because she thinks only of herself and doesn't care other people. 6.It is Yang Liwei circled the earth more than 21 hours in the capsule. 7.The car (belong) to Mr Smith was seriously broken in a traffic accident last night. 8.He is very popular among his students as he always tries to make them (interest) in his lecture. 9.Although the main (character)in this movie are so true to life, they are imaginary. 10. After five days of the fantastic space trip, the two astronauts walked out of the spaceship, (tire) but happy. 【答案】 1.gracefully 2.bravery 3.moving 4.fell;married 5.about 6.hat/who7.belonging8.interested9.characters 10tired Ⅱ.单句改错 1.The first attempt may fail,but we don't care for that. 2.Much to us surprise,the old man survived the big fire.

论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

论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 发表时间:2014-04-14T11:10:10.810Z 来源:《教育与管理》2014年1月供稿作者:贾丽霞 [导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习题课的基本目的是通过解题的形式来形成学生的数学技能,并通过解题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笙河北省沙河市第一中学/贾丽霞 【摘要】上好习题课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是“目标教学法”、“范例式教学法”、先学后教的“学案导学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但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模式,都离不开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在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教学内容的同时,再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则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高中数学习题课模式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专家、教师们对于如何上好一节新授课讨论的很多,而对于如何上好一节习题课讨论的相对较少。然而,习题课在数学课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习题课的基本目的是通过解题的形式来形成学生的数学技能,并通过解题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习题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习题课能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使理论完整化、具体化。习题课教学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另外,通过问题创设了一种适合学生思维的情境,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等技能和能力。从此也可看出学生的解题过程是一种独立的创造活动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还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便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实现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 科学安排教学内容1.1 例题和习题的安排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目标,二是技能目标,要通过本节学习,巩固哪些知识,扩展哪些知识,掌握哪些解题方法,理解和体验哪些思想方法,形成什么技能,这些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如何没有明确的目标,将成为简单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训练,使学习内容缺少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识之间难以很好地沟通和联系。例题的安排难以达到示范性,习题的安排也缺少典型性,揭示习题的规律性也有困难。所以缺少目标的习题课有盲目性,会降低教学效率,因此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1.2 例题的安排要有非常强的示范性。首先要让某些例题体现主要知识点的运用,体现通法通解,以起到加强双基的示范性,再通过适当的变式引申、变式训练,以达到夯实双基、举一反三之效。例题的安排要体现教学解题方法的训练和解题技能的培养,要揭示例题的解题规律和体现例题的思想方法,这样才能体现例题的典型性。分析例题前可适当回顾知识要点及解题的基本方法,以便例题的学习更自然、更轻松。 2 精心选题 2.1 选题要有针对性,针对教学目标,针对知识点,针对学生的现状。教师在编选题前,对近一段的教学情况做些回顾和小结,很有必要,做到对教学情况心中有数,不能凭感觉和“经验”随意挑选几个题目,这就很难收到好的效果。小结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入手。对于教而言,要冷静,客观的分析前面所学知识到位了没有,教学情况如何,教学方法是否暴露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学而言,要了解学生对重点内容了解到什么层次,难点消化到什么程度,思维训练的效果如何,针对这些来编选题。 2.2 选题要有可行性。选题要把握好度,作为平时的习题课,题目的综合性不要过强,这是因为学生对新概念,新知识接触的时间不长,有的学生尚未完全理解和掌握。如果题目背景较深,信息量较大,涉及到的新知识较多,学生的思维可能跟不上,这会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丧失信心,若要选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一般采取分步设问的方式给出,这样做学生易成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有助于学生把问题搞懂。 2.3 例题选择要有研究性。选题要精,要有典型性。通过对问题分析,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联想、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参与到研究问题中,成为问题的探索者。 3 重视问题分析第一,树立正确的解题观: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总结。第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分解目标,进行知识点定位,寻找问题突破点,选择解题方法。第三,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强化等价转化与化归思想,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第四,注重思维方法和品质的培养,如逆向思维,正难则反,类比思想等,要求思维严谨,逻辑严密,切忌会而不对,对而不全。 4 例题的处理要得当对例题的学习要注意师生互动。教师重要的是及时地点拨,学生重要的是始终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精讲,但对学习易犯的错误要及时纠正,对学生困难的解题思路要及时点拨,对方法技巧要引导学生总结。先学后教的“学案导学”教学方式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按照这种方式提前把学案发到学生手里,让学生予习,教师在上课前利用班空时间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及其他内容,并发现问题,这样才能在上课时有的放矢地学习,讲解更能击中要害,学生能会的就不要讲,学生能代老师讲的尽量让学生讲,尽量多给学生点空间和时间,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中会考数学考试

高中会考数学考试

————————————————————————————————作者:————————————————————————————————日期: 2

2011级高中数学毕业会考试题 命题: 二高高二数学组 2012.11.10 一、选择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请把所选答案涂在“机读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已知集合{}{}13,25A x x B x x A B =-≤<=<≤=U ,则( ) A. ( 2, 3 ) B. [-1,5] C. (-1,5) D. (-1,5] 2.sin 3π4cos 6π5tan ?? ? ??3π4-=( ).A .-433 B .433 C .- 43 D .4 3 3.奇函数)(x f 在区间[]a b --,上单调递减,且)0(0)(b a x f <<>,那么)(x f 在区间[]b a ,上( ) A .单调递减 B .单调递增 C .先增后减 D .先减后增 4.盛有水的圆柱形容器的内壁底面半径为5,两个直径为5的玻璃小球都浸没于水中,若取出这两个小 球,则水面将下降的高度为( )A 、53 B 、3 C 、2 D 、 4 3 5.已知关于某设备的使用年限x 与所支出的维修费用y(元)有如下表统计资料:若y 对x 呈线性相关关系,则回归直线方程$y bx a =+表示的直线一定过定点( ) A (3,4) B (4,6) C (4,5) D (5,7) 6.在等比数列{}n a 中,若32a =,则12345a a a a a = ( ) (A )8 (B )16 (C )32 (D )42 7.在某次测量中得到的A 样本数据如下:82,84,84,86,86,86,88,88,88,88.若B 样本数据恰好是A 样本 数据都加2后所得数据,则A ,B 两样本的下列数字特征对应相同的是( ) A .众数 B .平均数 C .中位数 D .标准差 8.已知点()0,0O 与点()0,2A 分别在直线y x m =+的两侧,那么m 的取值范围是 ( ) (A )20m -<< (B )02m << (C )0m <或2m > (D )0m >或2m <- 9.函数sin 26y x π?? =+ ?? ? 图像的一个对称中心是 ( ) (A )(,0)12 π - (B )(,0)6 π - (C )(,0)6 π (D )(,0)3 π 10.已知0a >且1a ≠,且23a a >,那么函数()x f x a =的图像可能是( ) 使用年限x 2 3 4 5 6 维修费用y 2.2 3.8 5.5 6.5 7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_随机事件的概率_提高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 随机事件的概率 【学习目标】 1.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 2.正确理解事件A 出现的频率的意义; 3.正确理解概率的概念和意义,明确事件A 发生的频率f n (A)与事件A 发生的概率P(A)的区别与联系. 【要点梳理】 要点一、随机事件的概念 在一定的条件下所出现的某种结果叫做事件. (1)必然事件:在条件S 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 的必然事件,简称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 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 的不可能事件,简称不可能事件; 确定事件: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 的确定事件,简称确定事件. (3)随机事件:在条件S 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 的随机事件,简称随机事件. 要点诠释: 1.随机事件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某种结果,随着条件的改变其结果也会不同,因此强调同一事件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研究; 2.随机事件可以重复地进行大量实验,每次的实验结果不一定相同,但随着实验的重复进行,其结果呈现规律性. 要点二、随机事件的频率与概率 1.频率与频数 在相同条件S 下重复n 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 是否出现,称n 次试验中事件A 出现的次数A n 为事件A 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 出现的比例()A n n f A n 为事件A 出现的频率。 2.概率 事件A 的概率:在大量重复进行同一试验时,事件A 发生的频率 n m 总接近于某个常数,在它附近摆动,这时就把这个常数叫做事件A 的概率,记作P(A). 由定义可知0≤P(A)≤1,显然必然事件的概率是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是0. 要点诠释: (1)概率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求事件A 的概率的前提是:大量重复的试验,试验的次数越多,获得的数据越多,这时用 A n n 来表示()P A 越精确。 (2)任一事件A 的概率范围为0()1P A ≤≤,可用来验证简单的概率运算错误,即若运算结果概率不在[01],范围内,则运算结果一定是错误的.

2016-2017学年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1学业分层测评10 二次函数的性质

学业分层测评(十)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一、选择题 1.函数y =3+2x -x 2(0≤x ≤3)的最小值为( ) A .-1 B .0 C .3 D .4 【解析】 y =3+2x -x 2=-(x -1)2+4,∵0≤x ≤3, ∴当x =3时,y min =3+6-9=0. 【答案】 B 2.若抛物线y =x 2-(m -2)x +m +3的顶点在y 轴上,则m 的值为( ) A .-3 B .3 C .-2 D .2 【解析】 由题意知其对称轴为x =--(m -2)2 =m -2 2=0,即m =2. 【答案】 D 3.设函数f (x )=??? 1,x >0, 0,x =0, -1,x <0, g (x )=x 2f (x -1),则函数g (x )的递减区间是 ( ) A .(-∞,0] B .[0,1) C .[1,+∞) D .[-1,0] 【解析】 g (x )=??? x 2,x >1, 0,x =1, -x 2,x <1. 如图所示,其递减区间是[0,1).故选B.

【答案】 B 4.若f (x )=x 2+bx +c 的对称轴为x =2,则( ) A .f (4)<f (1)<f (2) B .f (2)<f (1)<f (4) C .f (2)<f (4)<f (1) D .f (4)<f (2)<f (1) 【解析】 f (x )的对称轴为x =2,所以f (2)最小.又x =4比x =1距对称轴远,故f (4)>f (1),即f (2)<f (1)<f (4). 【答案】 B 5.(2016·资阳高一检测)已知函数f (x )=x 2-2x +4在区间[0,m ](m >0)上的最大值为4,最小值为3,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A .[1,2] B .(0,1] C .(0,2] D .[1,+∞) 【解析】 f (x )=(x -1)2+3, f (x )的对称轴为x =1,f (x )在(-∞,1]上单调递减,在[1,+∞)上单调递增. 当x =1时,f (x )取到最小值3, 当x =0或2时,f (x )取到最大值4, 所以m ∈[1,2]. 【答案】 A 二、填空题 6.(2016·丹东高一检测)函数y =(m -1)x 2+2(m +1)x -1的图像与x 轴只有一个交点,则实数m 的取值集合为________. 【解析】 当m =1时,f (x )=4x -1,其图像和x 轴只有一个交点? ????14,0, 当m ≠1时,依题意,有Δ=4(m +1)2+4(m -1)=0, 即m 2+3m =0,解得m =-3或m =0, 所以m 的取值集合为{-3,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