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人格特征与领导行为的研究述评

政治家人格特征与领导行为的研究述评
政治家人格特征与领导行为的研究述评

【人格心理学研究】

政治家人格特征与领导行为的研究述评Ξ※

朱金卫, 张 锋, 李春茂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关键词] 政治心理学;政治家的人格;政治领导行为

[摘 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心理学有关人格与政治行为的研究从公民转移到政治家,主要从认知方式、动机与领导绩效、一般人格特征与行为方式等探讨了政治家的人格特征对其领导行为的影响,取得了重要进展。最近的研究表现出两个基本趋势:一是力图将公民的人格与政治家的人格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二是改变了过去对政治行为的宽泛理解,而集中探讨政治家的人格特征对选民投票行为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B848;C91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10(2004)06-0020-06

一、从公众的人格到政治家的人格

政治行为与人格的关系问题是西方政治心理学研究中的传统课题。这个领域的核心问题是:作为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人格是如何渗透到人们的政治活动中去的?在西方国家,参与政治活动的人群一般被划分为三部分:一是普通公众,例如选民;二是政治家,例如总统;三是政治活动家,即在普通公民与政治家之间处于中介地位的政治人物。因此,有关人格与政治行为的关系问题又被细分为3个具体的问题:[1;2]第一,普通公民的人格是如何影响其政治参与行为的?第二,政治家的人格是如何影响其政治决策行为的?第三,政治活动家的人格是如何调节其政治态度和行为的?20世纪70年代以前,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普通公众的人格特征与政治行为的关系,这有两方面的原因:[3]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研究者对于战争期间德国公众为什么普遍屈从于希特勒的纳粹统治感到迷惑不解;二是以公众为对象研究人格与政治行为的关系实施起来容易,其基本程序是对一组公众在实施标准化人格测量的同时进行政治态度方面的问卷调查,然后分析两组

数据之间的关系。这个方面的经典研究当数对权威主义人格的研究。[4]研究者在广泛访谈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系列被认为能够反映法西斯主义者政策和实践的人格测验项目。例如,最初设计的“反犹太主义量表”(The Anti2Semitism Scale)用于测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反犹太人的极端偏见性刻板印象。由于反犹太主义者通常对其他种族也表现出敌视态度,因此后来设计出更广泛的“民族优越感量表”(The Ethnocentrism Scale),用于评定坚持传统主流文化价值的偏见。另外,“政治———经济保守主义量表”(The Political2Economic Con2 servatism Scale)则更直接地测量个人对政治现实的态度取向。然而,对于政治心理学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当推F2量表(The F Scale),该量表不仅用于评价个人“潜在的法西斯主义倾向”(potentiali2 ty for fascism),而且可以评定广泛意义上的权威主义综合症(authoritarian syndrome)。体现在F -量表中的基本假设是,那些拥有权威主义信念的人具有某种形式的人格失调,由此研究者试图整合政治行为中认知和动机两个方面的因素,用来解释具有权威主义人格的人的政治信念与政治

 

2004年11月

第36卷第6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Nov.,2004

Vol.36No.6

 

Ξ[收稿日期]2003-09-22

[作者简介]朱金卫(1973—),男,陕西子长人,云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现为陕西教育学院教育系教师),研究方向为人格心理学。

 3 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农村直接选举中选民选举行为的社会心理问题研究”(云哲社通2003)成果,项目负责人:张锋教授。

态度。F-量表是当时人格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工具之一。

一般地说,非权威主义派强调公众应享有较多的行为和信念自由,而权威主义派却强调对权威人物的绝对服从。一些研究者考察了权威主义人格与其他政治行为变量的关系。例如Sales的研究表明,在社会面临严重威胁时,权威主义作为一种防卫机制或者自我保护性应对行为而起作用。因此,当一个民族面临严重威胁或危机时,公众权威主义的水平就会迅速提高。[5]这一点在美国“9?11”事件前后公众对美国总统的支持率的巨大变化得到印证。在“9?11”事件之前,在任美国总统的公众支持率在40%以下,而在“9?11”事件之后,公众支持率立刻上升到80%以上。这说明在公众受到压力威胁时,普遍具有一种渴望得到权威政治家的保护的心态。Sales还考察了经济发展对美国权威主义派和非权威主义派力量消长的影响,发现经济繁荣往往促使非权威主义派成员的增加,而经济萧条则常常促使权威主义派占支配地位。后来的研究进一步强化了Sales的结论。例如,混乱的经济往往与美国人对权威主义电视节目的高收视率有关,甚至激发人们对心灵学研究(即对迷信信念的推测性探讨)的流行。这说明,威胁性的环境状况给权威主义的表达提供了温床。

但是,局限于对政治参与者人格特征的研究难以说明政治家在重大政治事件中的作用,也难以阐明政治参与者与政治家之间的互动关系。所以70年代以后研究者则把侧重点转移到探讨政治家的人格特征与其政治决策行为的关系问题上来。这个方面的研究沿着两条思路展开。一是质化研究,即对政治家传记资料进行心理分析。在70~80年代有许多研究者热衷于对诸如希特勒、甘地、威尔逊、尼克松等政治人物的人格特征及其政治行为进行分析。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方面的研究是由政治学家、历史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完成的。在主流心理学家看来,他们缺乏当代人格理论与方法学方面的正规训练,因此研究结果难以获得主流心理学家的认可。所以80年代以后,这种研究思路在理论观点和方法论倾向两个方面都被削弱,未能成为当代主流人格研究中的中心。二是量化研究。要对政治家的人格特征和政治态度进行直接的量化测量显然是一件困难的事,主要的困难在于研究者难以获得政治家人格的直接的测量资料。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对政治家和政治活动家的定量分析取得了显著进步。这个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始于Winter及其同事的研究,他们采用间接评定技术测量了美国总统的动机类型,并客观测量这些动机对其工作绩效的影响。[6;7;8;9]此后,有的研究者开发了用于测量政治家认知风格的技术,[10;11]也有研究者尝试把标准人格测验工具和技术(诸如Q分类和形容词检测表)扩展到对政治家的研究上去,[12;13]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对政治家人格的客观性研究的发展。

二、政治家人格与领导行为的主要研究

(一)政治家认知方式的研究

个人在思维复杂性方面具有显著差异。面对复杂的国内与国际事务,要求政治家具有高度复杂的思维方式,这种能力既需要对环境进行很好的分化,也需要对环境进行充分的整合。政治心理学家应用整合复杂性(integrative complexity)的概念来表征政治家的认知方式,认为政治家在整合复杂性方面的差异对于政治事件和政治家的工作绩效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Suedfeld和Rank通过考察5次革命中19个主要政治人物的整合复杂性证明,失败者的显著特征是坚持其简单的思维习惯,而成功者为了制定更加现实的方针政策而设法改变其思维模式。[10]有研究表明,如果政治家在处理国际争端的关键问题时能够避免思维的简单化,就可以避免通过战争来解决国际危机。[14;15;16]政治家的综合复杂性特征也影响他们的政策偏好。Tetlock通过对美国第82届国会的35位参议员的演说词的内容分析,认为那些鼓吹孤立主义的议员在综合复杂性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那些主张美国应继续参与世界事务的议员。[11]Tetlock还进一步证明,保守派参议员在综合复杂性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温和派和自由派议员。[17]

(二)政治家动机与领导绩效关系的研究

人们的差别不仅体现在信息加工能力和方式方面,而且也体现在行为的动机方面,此种差别同样存在政治家的政治行为中。在政治舞台上发生的每一事件、决策或者行动的背后都必然涉及政治集团的某种动机力量,因此仅仅依靠认知并不

?

1

2

?

 第6期 朱金卫等: 政治家人格特征与领导行为的研究述评

 

能解释完整地理解政治行为。开展这个方面的研究的主要困难是如何测量政治家的动机。Donley 和Winter 把Murray 主题统觉测验(the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的基本思想引入到政治家动机的研究上来,他们收集了20世纪以来历届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然后采用主题统觉测验的记分方

法评定美国总统们的动机倾向。[6]

在一系列研究[7;9;18;19;20]的基础上,研究者把美国总统的动机倾向分为3种,既权力动机、成就动机和关系动机。其中,权力需要涉及控制或影响他人的驱力;成就动机涉及对卓越成就的追求;关系动机则包括对友谊、爱的欲望。Winter 及其同事的研究发现,在这3种动机上的评定分数与总统的施政成就和政策制定具有密切的关系。例如,那些在权力动机上得分高的领导人更可能把国家拖入战争的旋涡,因而更可能使美国的实力得到扩

张。[18;19;20]这就是说,权力动机虽然能够产生一个勤奋而有竞争力的总统,但是它对国家或总统本人来说都存在潜在的危险性。该类研究还发现,高成就动机的总统常常为了工作而牺牲了个人欢乐,他们也倾向于更频繁地更换内阁;高关系动机的总统在处理国内外事务时往往更灵活,但这样的总统的工作效率通常较低;成就动机和权力动机得分高的总统更倾向于根据能力和专长选择内阁成员;而关系动机得分高的总统则在选择内阁成员时往往倾向于任人唯亲,他们在政府事务中出现丑闻的概率也更高。这表明,总统如果重用自己周围的密友,而不考虑他们的能力和综合素质,那么将最终招致失败。

(三)政治家一般人格特征的研究

Simonton 应用“G ough 形容词检测表”

(The G ough Adjective Check List )获得了用于描述总统

人格特征的基本因素。[13]

他先从39位美国总统的自传资料中抽取出描写总统人格特征的句子,然后聘请一组评定者把这些原始资料放在

“G ough 形容词检测表”中的300个描述词上进行等级评定,获得用于评定总统人格特征的110个形容词。通过因素分析进一步得到了14个人格

因素:适度性(“适度”和“谦逊”对“喜怒无常”和“草率”)、友善性(“友好”和“热情”对“敌视”和“冷酷”)、聪慧性(“精明”和“风雅”)、权术主义(“

奸猾”和“欺骗”对“忠厚”和“诚实”)、自信和幽雅

(“自信”和“幽雅”对“天真”和“随便”)、成就驱力(“勤奋”和“持之以恒”)、毅力(“精力充沛”和“活跃”)、才气(“幽默”和“诙谐”)、身体魅力(“

英俊”和“好看”)、卑鄙(“贪婪”和“自私”)、秩序(“

有办法”和“有组织”)、保守主义(“保守”和“传统”)、古板(“死板”和“固执”)以及和平主义(“和平”对“野

心”

)。这14个因素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各因素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例如,适度的总统通常是友好的、保守的、和平主义的,但却缺少毅力,并显得古板。这个问卷评定工具的编制为开展总统人格

特征与政治行为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

(四)有关政治家行为方式的研究 有关政治家行为方式的研究不仅能够满足普通公众对政治家的好奇心,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政治家的人格特征对其政治行为的影响。这个方面的经典研究有两个。

第一个是Etheredge 采用对传记资料的定量

评定技术对总统行为方式的研究。[21]

他分析了1898年至1968年期间36位美国总统自传资料,从中抽取出支配性和外倾性两个基本人格维度,即高支配型对低支配型和外向型对内向型,通过交叉分析得到4种人格类型,并分析了这种类型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行为倾向:高支配内向型者

是“集团排异型领导”

(bloc 2excluding leaders ),他们通过设立排异型集团(如联盟)来抵制潜在的分裂力量。低级支配内向型者是“维持现状者”(maintainers ),他们在国际事务中被动地维持现

状。相反,低支配外向型者是“抚慰者”

(concilia 2tors ),他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既是显眼的,也是无效的。最后,高支配外向型者通过把所有力量纳入更加有序的系统中来积极地改善国际事物,

因而成为“世界一体化的领导”

(world 2integrating leaders )。他认为,在美国历史上,威尔逊是集团排异者;柯立芝是维持现状者;哈丁和艾森豪威尔都是抚慰者;罗斯福、肯尼迪和林登?约翰逊都是世界一体化领导者。 第二个研究是采用“总统风格Q 分类测验”(presidential style Q 2sort )对总统个人风格的研究。Simonton 利用该测验对39位总统(从华盛顿到里根)的传记资料进行了分析,通过对49个评定项目上的数据的因素分析,得到5种人格类型维度,简要描述如下:[22]

?

22?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6卷 

 

1.人际型。人际型总统强调与内阁成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强调团队合作,在冲突中乐意妥协;他们灵活、谦虚,善于体贴下属。

2.魅力型。魅力型总统乐意展示自己的魅力,能够坦然面对新闻界,并负责任地处理事务;他把任期视为自我表现的机会,他有一种演戏的才能,能够有效地利用华丽的文辞,能够自觉地塑造自己的公共形象,以传达一个清晰的、高度可见的人格形象;而且他是某种能量的源泉,能够果断地维护他的声望。

3.从容型。从容型总统能够在复杂的局势面前进行理性地选择,并权衡长远后果;但是他们的行为谨慎而保守,这样的总统极少会卷入情感风暴的旋涡中。

4.创新型。创新型总统经常提出新的法案和计划,他通常把自己的任务定位在革新而不是执行,却远离“中间派”(middle2of2the2roader)。

5.神经质型。神经质型总统经常会碰到健康问题,在处理政治事务时也会遇到类似的困难和危机期;他们把政治上的成功看得过分重要,习惯于采用间接的、复杂的方式解决问题。

Simonton还研究了总统风格与其他人格特征的关系,发现人际型领导是善良的、愉快的、随和的、可信赖的;魅力型领导是友好的、自然的、风趣的,既不害羞,也不孤独;从容型领导是有组织的、见解深刻的、干练的、有办法的、聪明的、老练的;创新型领导是善于创造的和有艺术性的;而神经质型领导是逃避的。

三、政治家人格研究的新近趋势

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是针对政治家而开展的,目的在于揭示政治家的人格特征及其对政治决策和政治行为以及对选民选举投票倾向的影响。最近的研究出现两个趋势:一是力图将公民的人格与政治家的人格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二是改变了过去对政治行为的宽泛理解,而倾向于更加细致的界定,即主要集中在选民选举行为上来。这个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是由DiRenzo (1996)完成的。[23]他的研究力图解决选民的投票行为如何受选民的人格与候选人人格的影响。他在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在对选民和候选人进行人格测试的同时,进行选举行为问卷方面的调查,然后对其测验与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他发现,在选举中,选民在做出投票决定时,他自己的人格和候选人的人格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选民是以他们自身的人格特征为参照来挑选候选人的,有的选民甚至跨越党派界限为与自己人格相一致的候选人投票。思想保守、独断人格的选民倾向于给保守的权威主义和独断的候选人投票,而思想开放、非独断人格的选民倾向于给非独断的和思想开放的候选人投票。也有研究者集中探讨总统候选人的人格特征对选民投票倾向的影响。例如,最近Pillai等人(2003)报告了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对候选人(布什和戈尔)人格特征的评定与选民投票倾向的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公民的投票行为与对候选人布什和戈尔的领导才能和人格魅力的评定具有密切关系,但与政党关系等背景性因素的关系不大。他们还发现,选民对候选人前摄行为(proactive behavior,指个人通过行动以影响其环境的稳定倾向)、移情作用(Emotional empathy,指总统候选人对选民日常生活的设身处地的着想)、成就动机的评价与对他们的领导才能和人格魅力的评价具有密切关系,即选民如果对候选人的前摄行为、移情作用、成就动机的评价做出肯定的评价,将有助于选民增强对候选人的领导才能和人格魅力的肯定。[24]

四、小 结

政治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的心理因素对其政治参与行为和政治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界定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不仅要关注政治家实现其政治抱负的心理学问题,也要探讨政治参与者的心理学问题。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客体主要是公民的政治参与,后来逐渐转移到对政治家的研究上来,并试图将两者纳入到统一的理论框架内探讨二者的互动关系。这种研究侧重点的转移不是学术研究自身的规律性转移,而是反映了学者们对理解政治行为本质的需要,即只有将政治家与政治参与者置于统一的政治情境中才能科学地理解政治舞台上发生的种种事件。当然,开展这样的整合性研究只有在民主政治相对成熟的国家才有可能进行。从理论上说,民主政治必然是公民参与的政治,而民主参与的程度和水平与公民的整体素质具有密切的关系。我国以直接选举为标志的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

3

2

?

 第6期 朱金卫等: 政治家人格特征与领导行为的研究述评

 

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目前仅局限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实现时期。从这个现实出发,开展中国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宜首先从对农村选民的研究开

始,宜以选民的人格特征对农村选举行为影响作为起步性的研究课题。

[ 参 考 文 献 ]

[1] Elms ,A.C.Personality in politics.New Y 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6.

[2] Greenstein ,F.I.Personality and politics.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3] Simonton ,D.K.Personality and Politics.In Lawrence A.Pervin (Eds.)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 2

search.The Guilford Press ,New Y ork ,1990:670-692.

[4] Adorno ,T.W.,Frenkel 2Brunswik , E.,Levinson ,D.J.,&Sanford ,R.N.Th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New

Y ork :Harper &Row ,1950.

[5] Sales.S.M.Economic threat as a determinant of conversion rates in authoritarian and nonaurhontarian church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 ,1972,23:420-428.

[6] Donley ,R. E.,&Winter ,D.G.Measuring the motives of public officials at a distance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American presidents.Behavioral Science ,1970,15:227-236.

[7] Wendt ,H.W.,&Light ,P. C.Measuring ”greatness ”in American presidents :Model case for international re 2

search on political leadership ?European Journal of S ocial Psychology ,1976,6:105-109.

[8] Winter ,D.G.Measuring the motives of southern African political leaders at a distance.Political Psychology ,1980,

2:75-85.

[9] Winter ,D.G.What makes Jesse run ?Psychology Today ,1988(J uly/August ):20,22,24.

[10] Suedfeld ,P.,&Rank ,A.D.Revolutionary leaders :Long 2term success as a function of changes in conceptual com 2

plexit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 ,1976,34:169-178.

[11] Tetlock ,P. E.Personality and isolationism :Content analysis of senatorial speech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 ,1981,41:737-743.

[12] Milbum ,T.W.The Q -sort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al personality.In M.G.Hermann (Ed.).The psyc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political leaders.New Y ork :Free Press ,1977:131-144.

[13] Simonton ,D.K.Presidential personality :Biographical use of the G ough Adjective Check List.Journal of Personali 2

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 ,1986,51:149-160.

[14] Raphael ,T. D.Integrative complexity theory and forecasting international crises.Journal Conflict Resolution ,

1982,26:423-450.

[15] Suedfeld ,P.,&Tetlock ,P.Integrative complexity of communications in international crises.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1977,21:169-184.

[16] Suedfeld ,P.,Tetlock ,P. E.,&Ramirez ,C.War ,peace ,and integrative complexity.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 2

tion ,1977,21:427-442.

[17] Tetlock ,P. E.Cognitive style and political ideolog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 ,1983,45:118-126.

[18] Winter ,D.G.The power motive.New Y ork :Free Press ,1973.

[19] Winter ,D.G.Leader appeal ,leader performance ,and the motive profiles of leaders and followers :A study of

American presidents and electio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1987,52:196-202.

[20] Winter ,D.G.,&Stewart ,A.J.Content analysis as a technique for assessing political leaders.In M.G.Her 2

mann (Ed.).The psyc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political leaders.New Y ork :Free Press ,1977:28-61.

[21] Etheredge ,L.S.Personality effects o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1898-1968:A test of interpersonal generalization

theory.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78,78:434-451.

?

42?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6卷 

 

[22] Simonton ,D.K.Presidential style :Biography ,personality ,and performan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 ocial Psy 2

chology ,1988,55:928-936.

[23] DiRenzo ,G.Personality 2voting link focus of prof ’s research.UpDate ,1996,16(9):October 31.

[24] Pillai ,R.,Williams ,E.A.,Lowe ,K.B.&J ung ,D.I.Personality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rust ,and the 2000

U.S.presidential vote.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2003,14:161-192.

R esearch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 w een politician personalities and political leadership in w estern psychology of politics

ZH U Jin 2wei , ZH ANG Feng , LI Chun 2mao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M anagement ,Y unnan Norm al U niversity ,Kunming 650092,China )

K ey w ords : psychology of politics ;politician personality ;political leadership

Abstract : In the field of western psychology of politics ,major advance has been made in the research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political behavior for the researches concerned changed their focus from citizen to politician since 1970s.The researches explored how politician personality acted on political leadership primarily from politician ’s cognitive styles ,motives and performance ,general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 styles.There showed two important trends in the current researches ,one was to take the person 2ality of citizen and politician into consideration ,the other was to emphasize the effects of politician personal 2ity on citizen ’s voting behavior but not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political behavior.

[责任编辑: 达 人]

《罗马文学史》出版

由云南师范大学外国文学教授刘文孝先生主编的《罗马文学史》,已于2003年10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今年6月第2次印刷。古代希腊罗马是整个西方文化的重要起源。没有希腊罗马,就没有后来的西方文化。但是,在该书问世之前,我国还没有一部罗马文学史。《罗马文学史》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空白。该书共分四章:狼奶哺育:罗马文学概况;五音唱和:共和国时期;盛世之声:黄金时代;万籁齐鸣:白银时代及后白银时代。《罗马文学史》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它不仅是我国罗马文学史的第一部,而且图文并茂,见解深入精到,文采斑斓,有很大的可读性,是一部在校大学生、外国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重要的参考书。

(达 人)

?

52? 第6期 朱金卫等: 政治家人格特征与领导行为的研究述评

 

评语大全之领导干部政治表现评语

领导干部政治表现评语 【篇一:领导工作表现评语】 领导工作表现评语 xx-x同志工作表现: xx-x同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处 处严格要求自己。 在思想上,该同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 严格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 在工作中,该同志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勇于开拓、锐意创新,能够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认 真钻研教材,积极参与教研,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取得了显 著的工作效果。在生活中,该同志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团结同志,乐于助人,注重提高个人修养,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认真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受到 了学校领导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在思想上,该同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 严格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 在工作中,该同志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勇于开拓、锐意创新,能够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认 真钻研教材,积极参与教研,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取得了显 著的工作效果。在生活中,该同志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团结同志,乐于助人,注重提高个人修养,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认真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受到 了学校领导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一是考察教师的现场观察技术,是不是在各个环节都注意观察了解 儿童;二是记录观察结果的水平,比如使用观察评估量表时,能不能 很准确的在孩子不同的表现水平上做出判断,能不能正确搜索孩子 的表现; 三是分析利用观察资料的情况的评价。现在,在研究过程中,幼儿 园的水平发现这方面的问题比较大。一个是老师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也没有确定的观察对象,特别是在个案追踪调查上。因此呈现 不了任何的规律,没有任何的价值。全班儿童发展的评估也只是“为 做而做”。评估是按照幼儿身心的发展的而作,教育计划是按照六门 学科知识技能的而作。从没有哪个国家要求幼儿教师去测查儿童的 发展,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中国教育没有要求老师去测查孩子, 只要求通过观察了解孩子,了解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整教育计划 和教育措施,观察了解孩子的是通过观察了解,目的是了解孩子之 间的差异,更好地改善教育过程,不是要给孩子下结论。 【篇二:2016员工政治思想表现评语】 2016员工政治思想表现评语 2016员工政治思想表现评语 【评语一】 该同志热爱公司,关心集体,服从安排,团结协作,工作尽心尽责,态度端正,完成公司交给的各项任务积极。出勤好,勇挑重担,从 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做好xx工作的同时,全心全意为公司做一些力 所能及的事,在xx中,能够带头作用,努力探索xx规律,改进xx 方法,提高xx质量和科研水平。 【评语二】 该同志政治立场坚定。遵纪守法,努力工作,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 各项工作任务,与同事打成一片,爱岗敬业、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在思想上,该同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

大五人格结构模型的研究 应用及概述

大五人格结构模型的研究应用及概述 心理1302班景超513100302047 一、大五人格理论 从1921年来,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形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的大五模式,Goldberg(1992)称之为人格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研究者通过词汇学的方法,发现大约有五种特质(分别是神经质、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开放性)可以涵盖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大五人格(OCEAN),也被称之为人格的海洋,可以通过NEO-PI-R评定。 二、大五人格结构模型的研究结果及文献 1、大五人格背后的高级人格因素:社会关注模型 华中师大黄飞等人(2014)在大五人格的背后存在着更加高级的人格因素进行了研究。采用全循环设计,用等级评定和团队内排序的方法,在80个4到6人的小团队中收集成员及成员之间在五个特质维度上的自我人格知觉和对成员的人格知觉。共获得四种来源的大五人格数据,根据社会关系模型分解出目标效应,对每一种来源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跨来源联合因素分析,将四个来源数据视为四个指标进行结构方程建模。结果显示,两个高级因素相关模型对数据有较高的拟合,两个高级人格因素对关系质量有显著且不同效应量的预测作用。高级人格因素模型中,五个特质在各自的高级人格因素上的负载差异比较大,在稳定性因素上,宜人性A的负载最大,N次之,C最小,外向性在弹性因素上的负载高于开放性。而两者的预测作用主要表现为稳定性越高,社会适应越好的人在其所处群体中的关系质量越高;弹性越高,韧性越好的人在其所处群体中的关系质量越高。相对来说,稳定性对于关系质量的预测力更高。 2、人格与认知能力的关系 赵宇晗,余林(2014)系统探讨了人格特质与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人格特质对不同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者开始采用“大五人格因素测定量表”作为工具并得出结论。神经质与认知能力的关系:研究发现, 神经质中的焦虑对一般智力和流体智力有负向预测作用, 智力水平较低的个体表现出来的焦虑可能是由于其无法像智力水平较高的个体那样有效应对环境。(Moutafi, Furnham, & Crump, 2003)。Sutin 等(2011)的研究结果表明, 神经质中的焦虑、愤怒-敌意、抑郁、自我意识和脆弱性等消极情绪都与测量执行功能的言语流畅性呈负相关。Graham和Lachman (2014)也发现, 抑郁水平较高的个体其推理能力较差。外倾性与认知能力的关系:有研究发现, 外倾性与一般智力和流体智力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并对其具有负向预测作用。高外倾者在推理等需要高度加工的任务中表现较差(Wolf & Ackerman, 2005; Baker & Bichsel, 2006)。但外倾性各因子与认知能力的关系并不一致, 其中的独断性对各认知能力均有负向预测作用, 乐群性对批判思维能力有负向预测作用, 而活力对批判思维能力和一般智力有正向预测作用。而另一些研究则发现, 外倾性与执行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Sutin et al., 2011), 从外倾性各因子来看, 相关最高的是积极情绪, 其次为独断性、活力和热情。积极情绪能够提高执行功能, 尤其是言语流畅性的任务表现。外倾性是加工速度和短时记忆的正向预测因子。外倾者在测验表现和心理生理反应上都具有更快的运动反应(Lieberman, 2000)。并且, 外倾性和加工速度一样, 与前额叶皮层和顶叶的激活相关(Eisen-berger, Lieberman, &Satpute, 2005)。同样, 行为方法灵敏度这种类似于外倾性的情感维度, 在成年人样本中也与较好的工作记忆表现相关。开放性与一般智力、流体智力、晶体智

领导行为

领导行为 摘要 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激烈的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要求企业管理者不得不跟上外界的变化,并带领员工适应变革的要求。其中领导行为是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首先阐述了领导的内涵及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对三个经典领导理论进行了介绍;其次,详细介绍了变革型领导行为和交易型领导行为的产生与发展,并将变革型领导行为和交易型领导行为做了比较分析;然后,介绍了变革型领导行为和交易型领导行为对员工的影响;最后又指出我国对领导行为理论研究的不足与欠缺,并介绍了领导行为的研究发展趋势。 关键词:领导理论、领导权变理论、领导行为、趋势

1前言 (1) 2领导理论概述 (1) 2.1领导的定义 (1) 2.2领导与管理 (2) 2.3经典领导理论 (3) 2.3.1领导特质理论 (3) 2.3.2领导行为理论 (4) 2.3.3领导权变理论 (6) 3领导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7) 3.1变革型领导行为 (7) 3.2交易型领导行为 (9) 3.3变革型与交易型领导行为的比较 (10) 4两种领导行为对员工的影响 (12) 4.1交易型领导行为对员工的影响 (12) 4.2变革型领导行为对员工的影响 (13) 5领导行为的研究趋势 (14) 6结论 (15) 7参考文献 (17) 8致谢 (18)

自从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外企业的强大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内外贸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才是企业的核心。但企业管理者面临的最大难题既不是市场和信息,也不是资金和技术,而是人才的问题。许多企业的优秀人才选择离开公司,不是因为薪酬和福利待遇不高,更主要的原因是对管理者的领导方式不认可。但领导行为发挥作用的机理仍然是个“黑箱”。因此,为了提高中国企业竞争力,适应新世代的发展,并且更好的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对中国企业中的领导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领导理论概述 2.1领导的定义 从世纪初开始,学者们就进行了领导理论的系统研究。但是迄今为止,对于领导仍没有统一的定义。学者们都是根据个人的观点,从他们个人所感兴趣的角度来定义领导。Stogdill曾对学者们对领导的定义做了综述,最后发现:学者们对领导的定义完全不统一,有多少人去定义领导就有多少个定义,而且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的,包括特质、影响、行为、角色关系等等。1998年美国著名领导理论研究学者Yukl提出了8种代表性的领导定义。具体的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领导定义说明 时间研究者定义 领导是指个体引导团体活动朝向共同目标的行为。1957 Hemphill&Coon s 1978 Katz&Kahn 领导是超越组织例行指导之机械式顺从的一种影响 力。 1984 Rauch&Behling 领导是影响有组织的团体的行动以达到团体目标的 一种过程。

人格结构HEXACO模型的研究综述

人格结构HEXACO模型的研究综述 [摘要] 人格结构HEXACO模型,由诚实-谦恭、情绪性、外向性、宜人性、尽职性、经验的开放性六个因素组成。文章在介绍该模型的基础上,还介绍了其在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中的应用,即人格结构HEXACO模型对职场偏离行为和显性诚实度测验具有预测作用。 [关键词] 人格结构HEXACO模型人格大五/五因素模型职场偏离行为显性诚实度测验 近些年,有关人格结构的词汇学研究又有新进展,Ashton &Lee (2001)对人格大五/五因素模型的全面性再次引起争论,Ashton &Lee等通过对至少12种不同语言的词汇学研究获得人格结构由相似的六个因素组成,从而产生一个新的人格结构模型。此模型的出现,为有关人格的心理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人格结构HEXACO模型的介绍 Lee & Ashton(2004)提出一个新的人格结构模型,它由诚实-谦恭(Honesty-Humility)、情绪性(Emotionality)、外向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尽职性(Conscientiousness)、经验的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六个因素组成,根据该模型所含因素的英文名称和数量,可以将其命名为人格结构HEXACO模型。 在人格结构HEXACO模型中外向性、尽职性和经验的开放性这三个因素同人格大五/五因素模型中的相同因素是非常相似的。与此相一致,人格结构HEXACO模型的调查表中测量这三个因素的分数,同人格大五/五因素模型中测量相同因素量表的得分的相关性很高。但人格结构HEXACO模型中其余的三个因素同人格大五/五因素模型有所不同。该模型中的情绪性和宜人性因素是人格大五/五因素模型中神经质和宜人性因素进行旋转后的变量。比如,在神经质因素中与易怒有关的内容同人格结构HEXACO模型中宜人性负向的内容相关。最后,对于诚实-谦恭因素,此因素不与人格大五/五因素模型中的因素直接对应,而只有它变量的一小部分在人格大五/五因素模型中。诚实-谦恭因素与涉及剥削和权利这种消极人格结构的内容密切相关。比如,Lee & Ashton(2005)发现HEXACO-PI 量表中的诚实-谦恭因素同真正心理变态(Primary Psychopathy)、权术主义(Machiavellianism)、自恋(Narcissism)及临时雇工人格调查表(SPI)中的控制和诚实量表这类变量存在显著相关,但这些与诚实-谦恭因素密切相关的变量同人格大五/五因素模型的相关却很弱。 2004年,Lee & Ashton编制了测量人格结构HEXACO模型的调查表(HEXACO-PI),它由六个因素量表组成,在每个因素量表下有四个小的层面量表。此量表既适合于自我评价也适合于他人评价。有192个题目和96个题目两个版

领导者人格特质的研究报告

重庆科技学院 关于领导者人格特质的 研究报告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年级: 组长: 组员: 年月日 关于领导者人格特质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问题提出的背景 1)伟人特质研究 该理论盛行于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它主张,领导者与追随者具有根本性差异。领导者不仅更有能力,而且具有一系列完全不同的个性特质。与生俱来得。正是因为人们认

为领导者是天生的,具有领导别人的特殊才能,所以才能对领导者拥有坚定的信念。如果一个人具有这种特定的领袖才能和品质,那么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们最终都将被推向领导者的位置。 伟人理论引发了大量对伟人特质的研究,但所有这些研究所产生的一般结论却与研究的初衷相反,人们发现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并没有根本性的差异。导致这种结论的一种主要原因是,成功领导者并不只有一类,而是多种多样的。人们无法用一组有限数量的特质来概括所有这些领导者的个性特征。 2)领导者特质研究 20世纪早期,伟人理论演进为领导的特质理论。这一时期,研究者们虽然仍然认为领导者与非领导者有着不同的特质,但不再假设这些特质是天生的。他们所研究的领导者特质包括了很广的范围,如生理特质、个性特质、智力特质、工作特质、社会特质,等等。普遍倾向是:将各种杰出人物的最优秀素质集于领导者一身,如哲学家的思维、经济学家的头脑、组织家的才干、政治家的度量、军事家的果断、幻想家的想象、律师的善辩、战略家的眼光、外交家的纵横、新闻记者的敏锐等。令人望尘莫及。 3)与有效领导相关的领导特质研究 20世纪中期,斯托格蒂尔的研究表明,具有某些特质的领导者,在某一情境下会成功,但在另一情境下就可能不成功。具有不同特质的领导者,可能在同样情境下都成功。同时,单一特质与领导效能之间并没有高度的相关性;各种特质的组合与领导效能之间的相关度较高,但也仅限于某几种情境。 这一结论使得许多领导特质的研究者将研究角度从领导者与非领导者的特质比较,转向领导特质与领导效能关系的研究。他们提出的新口号是:人人都能成为领导者。 4)对变革时代领导者的特质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变革的时代使组织中领导者的作用突显出来。于是对变革时代领导者特质的研究成为新的热点。在这种研究中,对领导者魅力的研究使研究者更关注领导者特质中的情感因素。成功的领导者与其他人是不同的,对他们来说,某些特殊的特质确实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些特质是成为领导者的前提条件。 领导者并不一定是绝顶聪明或是先知全能的伟人,但他们需要具备“极好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领导是一种要求很高而又无情的工作,需要承担巨大的压力和沉重的责任。拥有这些特质的人比那些不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更有希望成为成功的领导者。但特质只是前提,拥有某些必要禀赋的领导者,还必须采取正确的行动,才能获

双性人格综述

双性化人格研究的综述 摘要: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 它是指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研究表明 ,男女被试更多地认为双性化的人是更典型的、有吸引力的、理想的女人和男人模式,因此我们的教育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并加以改善 一、双性化的概念和历史 概念:双性化的心理学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反映两性由生理差异造成的心理特征的兼具或统一的状态,如“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珍妮特·希伯雷·海登,B·G·罗森伯格,1980)、“男女两性正性特征在个体身上的混和”(Elle Pile Cook,1985);另一种概念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强调两性心理气质的社会功能的协调,具有动力性和系统性,如J.H.Blovk(1973)就将“双性化”理解为协调能动性(agency)与合群性(communion)两方面需求的最佳平衡过程。 历史:1964年A.S.Rossi 首次提出双性化概念【1】 1974年bem编制Ben性别角色调查表(BSRI)开始了双性化的实验研究开,随后十年出现的大量研究主要围绕Ben和 Spence的两种不同理论假设展开。其中Ben 的研究遵循平衡模型强调两性气质相互调和或相互削弱的作用认为双性化是理想的性别角色,她后期提出的性别图式理论[2]进一步强调了双性化者具有根据情景客观需要组织和处理信息的特点。Spence和Helmreich的研究注重个体内部稳定的行为倾向及两性特质的占有水平的差异他们坚持双高模式强调两性特质的独立效应。 国内关于双性化研究开始于 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初是对一些理论的探讨后来对双性化的实证研究呈现三种情况一是从性差研究的不同角度证明人格双性化是在对两性性别角色良好的认同基础上形成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Bem的性别图示理论。二是注重双性化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双性化者具有最高的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3】三是有关双性化的发展受外部环境、年龄影响的问题,在双性化的人格结构方面国外研究了许多不同年龄组样本后发现,在有关双性化的许多研究性量表中BSRI的结构具有高度一致性。其中男性气质量表具有两个主要因素一为“工具性”(支配性、领导性、占有性、自信)一为“独立性”(自主性)女性气质量表只具有一个因素“移情性”(人际敏感性)。 二、双性化人格研究的影响 1、打破性别角色标准的严格界定。 双性化人格理论的主张者们认为,严格界定男女性别角色标准是有害的,因为它限制了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实际上,Bem在1978年就宣称她研究性别角色的目的是“使人类个性从个体的性别角色刻板形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形成健康的心理概念,从文化强加给的男性化、女性化限制中解脱出来”【4】双性化人格理论的基本假设是 :男性特有勇敢、坚强、进取、成就、竞争等特征,而女性具有温柔、顺从、脆弱、细致、同情心、安静等特征。【7】 2、证实具有两性化人格的个体事实存在 中外心理学家通过调查表明在现实生活中双性化人格的个体在男性和

领导者的人格特质-

领导者的特质 目录 ㄧ、领导者的人格特质、、、、、、、、、、、、、、、01 (ㄧ)领导者:、、、、、、、、、、、、、、、、、、、、、、、01 (二)特质:、、、、、、、、、、、、、、、、、、、、、、、、01 二、谈领导力、、、、、、、、、、、、、、、、、、、02 三、留住人才-安定是领导力的基石、、、、、、、、、03 四、社团领导壹百则、、、、、、、、、、、、、、、、04 一、领导者的人格特质 <一>、领导者: 在这里的每一个夥伴,都有着许多种角色需要你去扮演,有时要做一个严肃的带领者,有时,要做一个强力的支援者;更而甚者,当这里的人出去之後,外面的人都会把你看作是一个强力领导者。领导者,是一种象徵;对於自己社上的夥伴而言,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支援,一种行动支援,更是一种友谊支援;对於社外的同学而言,是一种与活动强力划下等号的人,是一种活动、美工、文宣、戏剧,甚至是人缘交际,都有着特殊训练过的人;对於被我们带领的夥伴而言,我们可能更是一种崇拜、模仿、学习、甚至是在最短时间内引以为友、为师的对象。 <二>、特质: 身为一个领导者,在从事各种服务工作,在面对上千上万的人,并不是随便上

台说几个笑话就算成功的,总会有一些特质,是我们在台上的时候,该学着去注意的: ◆◆责任心:成为一个领导者,也许是因为外力使之,但是你自己还必须培养一些特质,使自己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首先便是自己的责任心,不论是对学员,或是自己的工作夥伴,唯有你先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才能赢得他们的尊重,也才能要求他们完成你所交负的工作 ◆◆积极心:主动求取新知,并主动去做一些大家不愿意去做的事,不论自己在群体中扮演的角色为何,随时随地的去想,自己是不是还可以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让自己为身边的工作团体及工作环境注入活力。 ◆◆亲和力:无时无刻表示自己的关心,不坚持己见,并适时沟通团体的异议,使人人都很乐意告诉你他们的意见。 ◆◆创造力:不要拘泥於前人的话或行为,保持自己的风格,也尽量为自己的活动注入想像力。 ◆◆思考力:这是跟前一点互补的地方,随时对自己的看法,做法加以思考,自己这样做,是不是符合活动设计本意,活动接受者是不是能够感受到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同时,不要一昧的反对前人的作法,想想看,他们这样设计活动是不是有哪些考量,带出来的效果是不是真的不堪一顾。 ◆◆荣誉感:时时注意,随时都有底下的夥伴,或是一起共事的夥伴在以你的行为当作仿效的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并以此为荣,让身边的人知道,你是值得他们去学习的一个服务员。前人曾经说过许多话,这边,写一些

人格特质与网络消费行为的文献综述

学年论文 题 目人格特质与消费者网购决策风格的关系研究姓名陈 炯学号3100123025 专业班级10市场营销(1)班 指导教师疏礼兵(博士) 学院管理学院 完成日期 2013年10月30日宁波理工学院

摘要 目前,中国经济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的中国消费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盛行,网络购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也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大家也愿意或者是更喜欢到网络上去购物。电商巨头的不断涌现,对实体店运营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国内购物网站在不断涌现,各种类型的网上经营模式比比皆是,发展势头良好,但是这无形中增加了消费者在网上购物的决策复杂性。因此,不管是对消费者心理学方面的学术研究,还是对商家在营销心理战中的商业价值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对消费者的网络购物决策风格进行探讨和研究,进而研究其与人格特质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简要概述了人格、人格特质以及网购购物风格量表(CIS)等相关理论,梳理了人格特质理论和网购消费决策的研究现状,最后对人格特质与消费者决策风格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网络购物;人格特质;决策风格

目录 摘要............................................................................................................................I 1人格的研究概述.. (1) 1.1人格的定义 (1) 1.2人格特质理论 (1) 1.2.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2) 1.2.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论 (2) 1.2.3艾森克三因素理论 (2) 1.2.4五因素人格模型 (3) 1.2.5七因素人格模型 (3) 1.3人格特质的研究现状 (3) 2网络购物消费决策风格的研究概述 (5) 2.1决策风格及网络购物决策风格的定义 (5) 2.2消费者购物风格量表(CSI)的研制 (5) 2.3网络购物消费决策风格的研究现状 (6) 3人格特质与网络购物决策风格的相关研究 (9) 4研究总结与展望 (11) 参考文献 (12)

领导力的五种行为

卓越领导者的五种行为,十个使命 以身作则--使命 ?通过领导者个人的直接参与和行动,为自己赢得领导的的权利和尊重。 ?领导者必须站出来维护自己的信念。 ?语言与行动必须一致。 在以身作则方面,处于各个等级水平的团队的典型特征是: ?低分——自己埋头干活,但不说,只用行为来影响别人,却没有使别人了解自己的做事理念和原则 ?中等——自己亲自做事,同时也说明自己的信念与原则,会让别人遵循自己的方式、跟着自己的示范去做事 ?高分——提前说好大家应该怎么干,自己带头去干,兑现自己的承诺,而且边干边鼓励和引导他人,使众人形成统一的行为规范 共启愿景-使命 ?每一个组织,每一个社会运动都始于一个梦想。 ?梦想与愿景是改变未来的力量。 ?领导者需要激活其他人的希望和梦想,让他们看到他们完全有可能抓住这样的未来。 ?通过描绘团体的愿景,点燃众人的激情。 在共启愿景方面,处于各个等级水平的团队的典型特征是: ?低分——领导者知道目标但是不说,或者只告诉阶段性的目标和分解目标,吩咐下面的人做事,下面的人光干活,但是不知道这有什么意义 ?中等——领导者明确说明团队的大目标,也给了下面每个人的分解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但是整个团队怎样配合和协同不清晰 ?高分——领导者不但清楚地设定了目标、分解目标、阶段目标,而且能够有效地组织全体队员相互协作,达成共同目标

挑战现状-使命 ?领导者的主要贡献在于能够识别好主意,支持好主意,愿意挑战现有的体制得到新产品、新服务和新程序,并改变现有的体制。 在挑战现状方面,处于各个等级水平的团队的典型特征是: ?低分——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敢于尝试,但是对结果无法预知,或者没考虑后果,蛮干?中等——勇于突破现状,在尝试突破困难和障碍时,对于结果有一定预知,但不够清晰,做事的时候缺乏创新的办法 ?高分——能够预知变化,提前做出准备,能够承受挑战过程中的压力,提出创新的办法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并且最低程度地降低风险 使众人行-使命 通过强调共同目标和建立信任来促进合作 1.永远都说我们。 2.充分利用别人的技术专长和能力 3.一种相互依赖的意识,一种人人都知道如果其他人不能成功自己也不可能成功的意识 4.分享信息和资源,与他人形成合力 使众人行-使命 分享权利和自主权来增强他人的实力 1.分配好关键性的工作,增加人员在决策方面的能力和经验,引导他们承担各自的责任。 2.利用榜样的力量开发人们的能力。 3.注重培训,营造组织的学习氛围。 在使众人行方面,处于各个等级水平的团队的典型特征是: ?低分——领导者只是简单地安排任务让大家做,在做的过程中缺乏无监督和监控,下属只是机械地完成被安排的任务 ?中等——能够对属下进行明确分工和责任划分,使团队中的每个人责权利明晰,但所有事情都是由领导者来制定和推动的 ?高分——对下属进行充分授权,使众人有明确目标,并能够为自己做事的过程和结果负责,做出创造性的工作 激励人心—使命 通过表彰个人的表现来认可他人的贡献 1.积极的期望产生积极的结果,高期望产生高绩效,使认可个性化。 2.用你的眼睛和心去注意他人的行动 3.过程中反馈 4.公开自己 庆祝价值的实现和胜利 1.以自己的方式当好啦啦队长。 2.富有乐趣,一个团队如果没有乐趣,很难承受高强度和辛苦的工作 3.把庆祝活动列入日程,立即筹划庆祝活动。 在激励人心方面,处于各个等级水平的团队的典型特征是: ?低分——能够确定明确的行为标准和奖惩制度,奖惩分明,但是轻奖严惩,以惩罚为主?中等——以正向激励为主,惩罚为辅,而且能够将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能足够尊重他人,营造和谐的环境,适时适度激励 ?高分——以精神激励为主,能够帮下属设置足够的目标并提供充分成长空间,让每个人形成足够的责任感和荣辱感,并创造和谐的团队文化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

人格心理学论文 ——六大流派综述

第一大流派:精神分析流派 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经典学说。其人格理论主要有脑解剖模型、结构模型、本能论、防御机制、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和了解无意识的方法等。弗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他把这种划分称为脑解剖模型,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无意识。后来,他又提出了结构模型,即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人类行为受驱力或称本能的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本能分为力比多和塔纳托斯(死的本能),两者相互交织,共同驱动行为。自我经常会将不符合社会期望的无意识内容控制在意识之外,以避免焦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处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技术”,包括压抑、升华、移置、否认、反向作用、合理化、投射等。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在生命早期。他把早期发展以动情区为标志划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岁~青春期)、生殖期(进入青春期后)。在经历每个发展阶段如果形成了固着,成人后就会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 无意识是人类心理中的主要部分,了解无意识的方法主要有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口误、催眠、意外行为、象征性为等等。弗洛伊德第一个概述并提出了心理治疗体系,即精神分析。“其目的是将重要的无意识东西带入意识,并在意识中用理性的方式加以考察”。移情和反移情是重要概念。精神分析师经常使用投射测验来考察无意识,常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痛觉测验和画人测验等。对投射测验的主要批评是其信度和效度过低,但如果使用正确,投射测验会带来很好的启发。“新精神分析主要应该被看做在总的精神分析方法内关于人格的不同观点”。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霍尼、沙利文及弗洛姆。阿德勒提出需求优越、克服自卑的概念,认为这是人类的主要动机,人人都有一种内在驱力以摆脱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父母的溺爱和忽略会导致人格问题。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有作用,中间儿是最能取得成就和最少出现心理失调的。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集体无意识是所有人都相同的,从我们的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重要的原始意象有女性原始意象、男性原始意象、阴影、自我等。埃里克森强调自我的积极作用,提出了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霍尼认为男女人格差异主要是由社会影响产生,反对弗洛伊德在人格发展中对本能的过分强调。她对精神分析法有两个重要贡献:关于神经症的看法及女性心理学。沙利文提出了人格意象概念,并强调了青春期的重要性。弗洛姆表现出对精神分析和社会主义理论的混合。他认为自由给人们带来痛苦和焦虑,逃避自由的手段有权威主义、破坏和自动舒适装置三种,而弗洛姆推崇的是了解自己、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研究综述_张婷婷 - 副本

作者简介:张婷婷,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1.完美主义概述 1.1完美主义的界定 完美主义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AlfredAdler(1956),他提出了“追求卓越”的概念。Alder认为,人类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不断、更好地适应他所在的生存环境,促使人类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就是追求完美[1]。 Hollender(1965)则认为有两种完美主义者,一种是追求外在评价,追求完美形象的完美主义者;另一种是辛苦工作,使自己工作尽善尽美的完美主义者[2]。前者将他人的满意度作为衡量的标准,后者追求的是让自己达到绝对满意。Hollender还指出,个体早年在家庭中的生活经历对完美主义心理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学者王静群等人(2005)将完美主义者的核心特征概括为:自我强加的高标准;自我评价过于依赖成功和成就;较高的自我批评;恐惧失败[3]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研究综述 张婷婷门陆 摘要:完美主义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国外关于完美主义的研究起步较早,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学者也开始对完美主义进行探索,但在我国仍属于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该论文主要对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进行介绍,并对国内完1美主义的定量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针对完美主义者的心理调适提出几点建议。在此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应该解决的问题,以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注意,进一步完善完美主义的研究。 关键词:完美主义人格特质测量工具心理调适 作者简介:门陆,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目前对于完美主义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对完美主义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把完美主义看做是一种力求凡事尽善尽美的人格特质。 1.2完美主义的测量工具 1.2.1国外 Frost(1990)编制的多维完美量表(Multidi-mensionalPerfectionismScale,MPS-F)共有35个项目,包括六个维度,分别是:担心错误(Concernovermistake,CM)、个人标准(Personalstandards,PS)、父母期望(ParentalExpectations,PE)、父母批评(ParentalCriticism,PC)、行动的疑虑(DoubtsaboutActions,DA)、条理性(Organization,OR)[4]。 Hewitt(1991)等人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MultidimensionalPerfectionismScale.MPS-H)共有45个项目,包括三个维度,分别是:自我取向的完美主义(Self-orientedperfectionism),他人取向的完美主义(Other-orientedperfectionism)和社会取向的完美主义(Sociallyprescribedperfectionism)[5]。 另外,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还有Terry-Short(1995)编制的积极和消极完美主义量表以及Flett编制的青少年完美主义量表。在这些量表中,以Frost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和Hewitt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最为常用。 1.2.2国内 国内完美主义量表的修订,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展开,一是对国外已有量表的引进,二是结合中国文化背景,编制中国版本的完美主义问卷。 2006年,大陆学者訾非和周旭采用中文版的《弗罗斯特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并根据大陆的语言习惯对问卷进行了修改,以大学本科生为被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信效度检验,修订后的量表得到国内学者的认同,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运用[6]。同年,訾非等结合Hewitt等人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再次对《弗罗斯特多维完美主义量表》进行修订,得到一个包含50个项目,由担心出错、个人标准、条理性和父母要求四个维度组成的大学生完美主义问卷,修订后的问卷具有令人满意的信效度,适合在学生人群中使用。 李建伟等人(2007)编制了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多维完美主义量表,问卷包含42个项目,6个维度,分别是完美期待、个人标准、担心错误、条理性、自省和父母要求,该量表具有理想的信效度适合本国大学生使用[7]。 张小燕等人(2007)编制了大学生一般完美主义量表和特殊完美主义量表,弥补了国内完美主义研究领域的不足,为心理健康理论和实践提供了资料和依据[8,9]。 2.完美主义的相关研究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完美主义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值得肯定的研究结果。近几年来,随着完美主义研究的迅速发展,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视角。 2.1完美主义的定量研究 2.1.1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和自信的关系 马和冯泽永(2009)采用中文版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和大学生自信量表对124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10]。结果发现完美主义总分与成就动机总分相关不显著,但与“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其中,“担心错误”、“对行动的疑虑”与成就动机总分和“追求成功的动机”有显著的负相关,与“避免的动机”有显著的正相关。“个人标准”和“条理性”与成就动机总分和“追求成功的动机”均存在正相关,“条理性”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存在负相关,这意味着完美主义的“个人标准”、“条理性”可强化个体的成就动机,而“担心错误”、“对行动的疑虑”、“父母期望”会减弱个体的成就动机。由此可以看出,完美主义在成就动机上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加强个体对成功的追求,也会强化个体害怕失败的动机。在自信方面,“个人标准”和“条理性”与自信总分和自信的四个维度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那些对自己要求较高、做事有条理、有计划的个体通常也是自信心较强的个体,且在自信的各个方面(整体自信、身体自信、学业自信、社交自信)都会有所体现。

领导行为和领导风格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了解领导的两种行为; ●认清四种不同的领导风格; ●学会领导模型的展示及应用; 领导行为和领导风格 一、两种不同的领导行为 领导者每天需要面临大量工作,包括布置任务、监督检查、制定目标、与员工进行沟通等。这些具体工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指挥性行为和支持性行为。 1.指挥性行为 什么是指挥性行为 指挥性行为就是领导者明确告诉下属工作的过程及步骤,包括工作任务是什么、什么时候开展工作、如何开展等,在指挥过程中,领导者会进行严密监督,确保整个工作都按照指示完成。 很显然,就指挥性行为而言,领导者是决定者,是解决问题的人,指挥性行为是一种单向沟通。 指挥性行为的特征 强调结构。指挥性行为本身就是一个结构化工作,指挥性较强的领导者会按照严密步骤给下属布置工作任务。

强调组织。指挥性较强的领导者在布置完工作后,会组织相关资源来完成工作。人、财、物、时间、信息等,都是领导者的组织对象。 强调教的过程。指挥性的领导者在布置工作任务时,会告诉下属工作如何开展,这是一个“教”的过程,即向下属传授工作技能的过程。因此,指挥性行为偏强的领导者对于员工工作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 强调监督。指挥性强的领导者在员工工作过程中会进行严密监督,时刻关注工作进展,确保工作能够按照其所指示的方向完成。 2.支持性行为 什么是支持性行为 与指挥性较强的领导者不同,倾向于采取支持性行为的领导者从来不会告诉下属现成的答案,而是把问题抛给下属,听取下属意见,鼓励下属自动自发地达成目标。 这样的领导者会赞扬下属,提升下属的自信心,并在扩展下属思维的同时,鼓励下属去冒险。 支持性行为的特征 发问。支持性行为较强的领导者喜欢向下属发问,了解下属对工作的看法。 倾听。在向下属发问之后,支持性行为较强的领导者会认真倾听下属的意见。 鼓励。支持性的领导者善于鼓励下属,听到了下属好的意见和想法,一定会对下属表示认可和赞扬。 解释。对于下属存在的疑虑,支持性的领导者不会使用强制命令,而是耐心地解释,从根本上打消下属的疑虑。

坚韧性人格研究综述

坚韧性人格研究综述 1.人格坚韧性的含义 Kobasa与其同事在美国伊利诺斯贝尔电话公司进行有关应激反应的研究中发现,有一些经理人员在高度应激的情景下,由于保持一定的态度而表现出较少的心理和身体的疾病症状。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出发,Kobasa提出了人格坚韧性的概念[3]。用以描述那些体验高度的生活应激,但由于表现出一系列的态度、信念和行为倾向而使自己免于疾病的个体。坚韧性包括三个成分:承诺(Commitment)、控制(Control)和挑战(Challenge)。承诺是指个体对于目的和意义的感知,这种感知通过个体积极卷入生活事件而不是消极被动避免卷入的方式表现出来。控制是指在不利的条件下,个体拥有的通过自身行动来改变生活事件的信念,并在这种信念指导下采取行动,努力对生活事件施加影响而不是孤立无助。挑战是指个体希望从积极的和消极的经验中进行持续学习,认为变化才是生活的正常状态,变化是成长的促进力量而不是对于安全的威胁。后来的研究者把承诺、控制和挑战称之为坚韧性的“3C”结构[4]。 完整的坚韧性人格结构必须同时包括承诺、控制和挑战三个成分。具有高的控制态度而承诺和挑战信念很低的个体希望自己能去决定生活事件的后果,但他们不愿意去浪费时间,也不愿意从经验中进行学习,不愿意卷入到生活事件中去。他们相当缺乏耐心而且易怒、与人保持相当距离,当控制的努力失败后,具有很强的挫败感。这种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心理学家常说的A型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特点的人是自我本位的,认为自己比别人要强,没有任何必要去向他人学习。这种人格类型与真正意义上的坚韧性相去甚远。 具有高的承诺而挑战和控制信念都很低的个体完全陷入周围的人与事之中,从未考虑自己对生活事件施加影响,也未对生活事件给予自身的影响以及自身与生活事件的相互作用加以考虑。他们很少甚至没有一点个人主义的念头,他们对于意义的感知完全由社会环境来决定,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中,他们失去了自我。无论何时何地,当大量的琐碎的生活事件的变化聚集起来,这种人就特别容易受到疾病的攻击。 最后,具有高的挑战而承诺和控制信念都很低的个体脑海里充满了好奇心,对于自身周围的人与事很少关心,从不考虑他们能够对任何事物施加影响。他们可能经常进行学习,但这与他们花费在新奇事物上的时间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冒险者,为了刺激而乐意参加各种赌博游戏和冒险活动。这种人格类型也不是我们所说的坚韧性人格。 2.坚韧性人格的实证研究

领导者大五人格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领导者大五人格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2014年08月12日14:25 来源:《管理现代化》(京)2013年4期作者: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239 作者简介】王敏,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程源,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引言 在组织中,领导者的个体行为会对企业的战略、决策、绩效等发挥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者常常试图找出决定领导者行为的关键因素,领导者的个性特征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类。 人格心理学认为,人的一部分是相对稳定的,对态度和行为能够发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种各样的人格特质开始逐渐统一,形成了五项核心特质,即大五人格(Big 5 personality),包括责任感(Conscientiousness)、亲和性(Agreeable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经质(Neuroticism)和经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多年研究发现,大五人格能影响个体的绩效、组织公民行为、职业兴趣等多项结果变量,因此大五人格被视作研究人格差异的最有力的工具之一。然而,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人们却很少关注大五对领导者的影响。内隐领导理论主张,人们对领导者往往持有某种刻板印象或期望,如自信、善于沟通等;如果符合这种期望,某些性格的个体就容易成为领导者。这说明领导者的产生会受到其既有人格的影响。另外,研究者发现,领导行为的有效性等显示出了很强的遗传性,而这种遗传性无疑与个体差异的遗传性有关。鉴于此,本文回顾了目前大五人格的重点文献,集中探讨对领导者的产生(emergence)、领导行为和领导绩效三方面的影响,以促进领导领域的相关研究。 二、大五人格的涵义及影响 如上所述,大五人格把人的特质分为五类,本部分将分别介绍五项特质的含义以及这些特质对于领导者的意义。 (一)责任感 责任感包含几项特征,第一是认真、负责、细节导向;第二是勤奋、坚韧、成就导向;第三,他们通常较有组织性、自律和可靠(McCrae,&Costa,1987)。责任感是预测工作行为和绩效的最有力的因素(Mayer et al.,2007)。 就领导者的产生而言,研究发现,有责任感的个体可能更容易获得提拔或者被选中,创业者在责任感上的得分也显著高于管理者(Zhao,&Seibert,2006)。 个性能够影响领导者采用何种风格。研究者发现,富有责任感的领导者通常会恪守既有规范和程序,为员工清晰地界定角色期望和职责,因此更可能成为奖惩分明的交易型领导者,而不是变革型或魅力型领导者(Judge,&Bono,2000)。此外,责任感的领导有助于培育公平公开的工作环境,下属报告的道德领导行为也较高(Mayer et al.,2007)。

管理者的人格魅力

人格·气质·魅力 《人格魅力》讲述了一种每个人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其核心是守信、诚实、责任、正直、坚忍。人格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集中反映,是理想和追求的外部表现,是一个人灵魂的折射。具备什么样的人格,也就决定了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人格魅力是一种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杰斐尔·亚瑟,全球知名的思想先锋、职业演说家,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曾任美国陆军特种部队高级指挥官。退役后,担任美国艾迪公司总裁,多家著名公司职业培训顾问。其著作《人格魅力》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 魅力,指极能吸引人的一种力量,是一个人智慧与人格的集中体现。 一个人如果有魅力,他将肯定会受到社会的尊崇。 气质,是指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风格以及气度。比如:性格开朗、潇洒大方的人,往往表现出一种睿智、豪放的气质;秀丽端庄、温文尔雅,多显露出恬静、高洁的气质……一个人有无魅力,人格健全是首要的。 人格是一个人品质、意志和作风的集中体现,优秀的人格本位得到他人的称赞,于是就产生了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说到底就是受公允的人格本位的“打造”。离开了公众,即使自以为有人格,那也无魅力可言。没有魅力,也丧失了影响力。对于一个人来说,人格魅力真的很重要。因为,魅力者的言行举止在无形之中就会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大体上说,“人格魅力”与“个人魅力”几乎没有差别。但是,若悉心琢磨,两者在侧重点上还是略有不同。前者涉及的对象比较宽泛,可以说,人格的力量在每个人身上都是存在的,只不过是量的差别;而后者多在凸现少数具有“领袖气质”者的人格价位。换句话说,"领袖气质"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 更进一步地讲,我们可以把“领袖气质”界定为基本的交流技能和社会技能的整合。它是一种通过技术性的情绪交流来唤起或激励他人的能力。“领袖气质”来自于与人沟通,以及唤起和激励他人采取行动的出色能力。拥有“领袖气质”的关键是拥有情绪交流的技能,特别是情绪表现力。“领袖气质”在(社会表)现力、领导力、人际关系,以及心理健康的培养等方面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人们可以通过改善交流技能和社会技能来增强自身的“领袖气质”,发挥自身的人际效应。伦敦商学院教授杰伊.康格(Jay A. Conger) 把“领袖气质”定义为一系列行为特质的集合,这些行为特质能让他人感受到一种魅力,包括发掘潜在机遇的能力、敏锐察觉追随者需求的能力、总结目标并公诸于众的能力、在追随者中间建立信任的能力,以及鼓动追随者实现领袖目标的能力。康格认为,追随者是否认为一个领袖具有“领袖气质”,取决于该领袖所表现出来的出色行为的数量、强度、以及它们与情境的相关程度。 简言之,真正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当事者特有的气质.这种气质对同性和异性都有吸引力。这是一种潜在的、或者说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但是,无论个人魅力也好,人格魅力也罢,其共同和最大的特点是,它们能提高影响别人的能力。当人们认为你这个人很有魅力时,他们更有可能采取你所建议的行动计划与步骤。 那么,个人魅力是与生俱来的吗?回答是否定的。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思维、语言、行为、情感表达、工作表现等多渠道、多场合、多层面地打造自己、修炼提高,从而在社会大舞台上潇洒自如地展现自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