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O 监测

合集下载

PICCO监测护理常规

PICCO监测护理常规

PICCO监测护理常规1.目的1.1 确保病人安全、有效治疗1.2 防止安全意外1.3 预防动静脉导管引发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2.基本概念PICCO,即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是结合经肺热稀释方法和动脉脉波轮廓分析法,对血液动力学参数进行监测的一种微创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危重症及手术病人。

3.护理常规3.1 置管前护理3.1.1 评估患者的病情、年龄、意识状态、心理状态及配合程度;3.1.2 评估患者有无药物过敏性;3.1.3 评估患者穿刺处皮肤完整性,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必要时备皮;3.1.4 物品准备:中心静脉导管包、容量监测仪附件一套(穿刺导管及专用传感器)、无菌手套 1~2 副、局麻药(利多卡因 1 支)、氯己定一瓶、0.9%氯化钠100ml 1 瓶、10ml 注射器一个、透明敷料及 3M 敷料各一张、固定胶布两条、压力传感器、三通套装、加压输液袋、肝素生理盐水 1 瓶;3.1.5 医生签署知情同意书;3.1.6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中心静脉导管包。

3.1.7 患者动脉穿刺端肢体情况,穿刺部位皮肤及血流情况;3.1.8 评估为患者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必要性3.1.9 提供无菌的环境。

3.2 置管后护理3.2.1 PICCO 相关参数设置3.2.1.1 输入病人信息:通过【CCO 测量界面】→【设置】→【CCO 设置>>】或【主菜单】→【测量设置】→【CCO 设置>>】进入【CCO 设置】菜单进行病人信息的设定;3.2.1.2 设置注射液体积:进入【CCO 设置】菜单,在【CCO 设置】菜单中【注射液体积】处选择注射液体积;3.2.1.3 设置测量模式:在【CCO 设置】菜单中将【C.0.测量】设置为自动或【手动】。

3.2.2 PICCO/C.O.的测量及 C.C.O.校准:3.2.2.1 打开【PICCO 测量】菜单3.2.2.2 选择【开始】按钮,当出现【注射 xx ml!】的提示信息以及提示音时,立刻对病人进行快速液体注射,C.O.测量窗口将实时显示热稀释曲线。

PiCCO监测及临床应用

PiCCO监测及临床应用
Picco监测的未来发展
Picco监测技术的改进与优化
实时监测
通过改进算法和数据处理技术,提高Picco监测的实时性,以便医 生能够及时了解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便携化设计
优化Picco监测设备的硬件和软件,使其更加轻便、易于携带,方 便在床边、手术室等不同场景下使用。
智能化分析
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技术,对Picco监测数据进行自动 分析,为医生提供更为准确和便捷的诊断依据。
热稀释法导管用于测量心输出量和其 他血流动力学参数,通过测量导管内 液体的温度变化来计算血流量。
监护仪
监护仪是Picco监测技术的数据处理中 心,能够实时显示和记录血流动力学 数据。
Picco监测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Picco监测技术能够提供连续、动态的血流动力学数据,有助 于医生及时发现和解决血流动力学异常。此外,Picco监测技 术操作简便、准确性高,适合在重症监护病房等复杂环境中 使用。
与机器人技术结合
将Picco监测与机器人技术相结合,实现远程操 控和自动化监测,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可及性。
Picco监测在远程医疗中的应用前景
远程监护
利用Picco监测技术,实现对患者的远程血流动力学监护,为远程 医疗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远程诊断
通过Picco监测数据,远程专家可以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 评估和诊断,提供更为专业和及时的医疗服务。
Picco监测与其他医疗技术的结合
1 2 3
与影像技术结合
将Picco监测与超声、CT等影像技术相结合,实 现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精准测量和可视化呈现,提 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与生物传感器结合
将Picco监测与生物传感器技术相结合,实现对 患者生理参数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提高医疗监护 的全面性和及时性。

PiCCO监测与护理

PiCCO监测与护理

SVR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
反映左心室后负荷大小。体循环中小动脉病变,或因神经体液等因素所致的血管收缩与舒张状态,均可影响结果。正常值 1200-1800dyn.s.cm-5.m2
每搏量变异 (SVV)
10%
对于没有心律失常的受控机械通气病人SVV反映了心脏对因机械通气导致的心脏前负荷周期性变化的敏感性。SVV可以用于预测扩容治疗是否会使每搏量增加。
SVmax – SVmin
SVV(30秒) =
SVmean
PPV
SVV的另外一个兄弟
使用SVV和PPV的注意事项
必需是整齐的心律(不能用于窦性心律不齐、房颤、或者心室率不整齐的节律)患者应该是完全镇静、肌松状态呼吸机设置合适的潮气量
正常值范围
Parameter Range Unit 心指数(CI) 3.0 – 5.0 l/min/m2每搏量指数(SVI) 40 – 60 ml/m2 全身血管阻力(SVRI) 1200 – 1800 dyn*s*cm5*m平均动脉压(MAP) 70 – 90 mmHg全心射血分数(GEF) 25 – 35 % 心功能指数(CFI) 4.5 – 6.5 1/min心率(HR) 60 – 90 1/min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 680 – 800 ml/m2胸腔血容积指数(ITBI) 850 – 1000 ml/m2每搏量变异(SVV) 10 %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 3.0 – 7.0 肺血管通透指数(PVPI) 1.0 – 3.0 ml/kg
大部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病人都会做以下监测:• 中心静脉导管(用作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中心静脉压的监测)• 动脉导管(持续监测动脉血压、动脉抽血等)
动脉导管:股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持续监测动脉血压、波形、血液温度监测;

PiCCO的监测与护理PPT课件

PiCCO的监测与护理PPT课件

氧合及通气功能
01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₂)
ScvO₂是反映全身组织氧合情况的指标,正常值为70%-80%。降低可
能提示组织缺氧或氧摄取障碍。
02
氧输送(DO₂)
DO₂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循环系统向全身组织输送的氧量,与心输出量和
动脉血氧含量有关。降低可能提示心功能不全、贫血或低氧血症等。
03
氧消耗(VO₂)
考核与反馈
对医护人员的操作技能进行考核 ,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和指 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技能水平

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建立
设备保养计划
01
制定详细的设备保养计划,包括保养周期、保养项目、保养方
法等。
பைடு நூலகம்
专人负责
02
指定专人负责设备的日常保养和定期维护工作,确保设备的正
常运行。
保养记录
03
建立设备保养记录本,记录每次保养的时间、项目、结果等信
VO₂是单位时间内全身组织消耗的氧量,与机体代谢率和组织氧摄取率
有关。增高可能提示机体代谢旺盛或组织缺氧。
03
护理操作规范与技巧
术前准备工作要点
01 了解患者病情及手术方案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病情、手术名称、麻醉 方式等,以便做好针对性准备工作。
02 检查设备与耗材
检查PiCCO监测仪、导管、传感器、注射器等是 否齐全、完好,确保术中正常使用。
指标。
监测与记录
持续监测并记录血流 动力学参数,为临床
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应用价值
准确评估血流动力学状态
指导液体管理
PiCCO技术能够准确测量心输出量、胸腔 内血容量和血管外肺水等指标,为评估患 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提供重要依据。

PICCO的监测与护理

PICCO的监测与护理

PICCO的监测与护理PICCO(Pulse 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是一种侵入性监测和护理技术,用于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功能。

它通过插入动脉导管并连接定量血流监测装置,可以实时测量患者的心输出量(CO)、血流指数(CI)、血容量指标(GEDI)和全身氧输送指数(DO2I)等参数,从而提供更准确的心血管监测数据,指导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计划。

1.插管操作:在进行PICCO监测之前,需要首先进行动脉插管操作。

此操作需要由专业医务人员完成,使用无菌操作,避免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2.监测参数的选择与解读:PICCO可以提供多种监测参数,如心输出量(CO)、血流指数(CI)、血容量指标(GEDI)和全身氧输送指数(DO2I)等。

护理人员需要了解这些参数的正常范围,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解读,判断患者的心血管功能状态和液体管理情况。

3.连续监测:PICCO可以提供持续的心血管监测数据,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监测参数变化趋势,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液体管理和药物治疗措施。

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及时评估治疗效果,并进行必要的干预措施。

4.液体管理:PICCO可以提供准确的血容量指标(GEDI),有助于护理人员判断患者的血容量状态。

护理人员可以根据GEDI的变化及时调整患者的输液量和液体种类,以维持患者的血容量在正常范围内。

5.药物治疗:PICCO监测数据可以指导护理人员调整患者的药物治疗。

例如,在血容量不足的患者中,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液体来增加血容量,并监测监测参数变化;在心输出量不足的患者中,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增加心输出量,提高组织氧供。

6.预防并发症:PICCO监测需要插入动脉导管,因此存在感染、出血、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风险。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导管部位,注意感染迹象和出血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保持导管畅通、定期更换导管等。

7.患者教育:PICCO监测需要插入动脉导管,可能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适和风险。

PiCCO监测技术操作管理

PiCCO监测技术操作管理
• 呼气末正压(PEEP)对EVLW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响尚不明确。
肾脏替代疗法(RRT)对PiCCO监测结果的影响
• RRT透析导管位置对PiCCO的测量结果影响较小,但不 建议将PiCCO动脉导管和RRT透析导管置于同一侧腹股 沟。
肾脏替代疗法(RRT)对PiCCO监测结果的影响
• RRT运行时对PiCCO的测量结果影响较小,但是不宜在 RRT启动、中断或停止即刻进行热稀释测量,应等待血 温稳定后再进行。
• RRT运行时血泵速度对PiCCO的测量结果影响较小。
体外膜式氧合(ECMO) 对PiCCO监测结果的影响
• 低流量(<1.5 L/min)VV-ECMO治疗不影响经肺热 稀释技术获得的血流动力学参数。
• 随着体外血流量的增加,经肺热稀释技术测得的EVLW 有增加趋势,而反映容量指标的ITBV或GEDV的变化趋 势仍不明确。
• 当导管发生移位时,会对PiCCO测量值产生影响,因此 应先通过X线平片或超声确认静脉导管头端位置。
• 由于存在高估测量值的风险,单腔4Fr或双腔5Fr的 PICC不适宜用于PiCCO监测,但单腔5 Fr或三腔6 Fr的 PICC可使用。
机械通气对PiCCO监测结果的影响
• SVV和PPV仅在无自主呼吸、潮气量≥8 mL/kg且无心 律失常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需重新进行校准。
CVC置管部位对PiCCO监测结果的影响
• 首选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作为温度指示剂的注射通道 。
• 当股静脉作为温度指示剂注射通道时,需在仪器中(若 可选)选择相应的中心静脉置管选项。
• 不推荐将PiCCO动脉导管和CVC置于同一侧腹股沟。
CVC置管部位对PiCCO监测结果的影响

picco监测

picco监测
8.5 4.0
SV
SVV HR
C.O. 5.46 First Name CFI 4.9 C.I. 2.75 ITBVI 671 EVLWI 7 * Tinj 19 GEDVI 537
: Smith 5.63 : David 5.0 2.75 686 7 * 20 549 341 :
InjVol
CVP - Average Unit
Injection detected
静音 Off
Audio
Trial #1 CFI kHZV-Cal Last Name :
Kal
Smith
报警 暂停
开始心输 出量监测
Stop C.O.
保存C.O. 校准CCO
Table Contents
主设定 主屏幕
.进行热稀释探测期间不能进行下一次注射冰水 .初次及每隔8小时,需连续打三次冰水,获得CO平均值, 校准CCO
ABP 120/70 Sys. (91)
监护仪设置
Pulse
60
更改数值 SVV CO CI ITBV EVLW EVLWI GEDV
较 零
Audio 暂停 静音 Off 报警
ITBV ? 血温

37.0
Graph Trends 主设定 Main Screen
1
压力 归零
1
根据需要,点击屏幕右下空白处,选择在屏幕上显示的参数。
操作步骤:
1:物品准备 2:操作步骤;
(1)将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2)将温度探头链接于中心静脉导管腔 (3)链接心排血量监测仪电源线并打开电源 (4)将链接电缆和水温探头电缆与心排血量监测仪相连接,并将水温探头 固定仓与温度探头相连接 (5)用动脉压电缆连接压力换能器和心排血量监测仪,归零 (6)在大动脉置入picco热稀释导管 (7)将动脉压电缆链接热稀释导管,换能器置于腋中线第四肋间心房水平

PICCO监测与护理

PICCO监测与护理

PICCO监测与护理PICCO(Pulmonary Cathete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 Monitoring)是一种监测和护理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和液体管理。

它通过在肺动脉内放置导管来测量心脏输出和其他相关指标,以提供实时的心功能监测和液体管理指导。

PICCO监测系统由一个特殊设计的导管和相关的监测设备组成。

导管通过股动脉或锁骨动脉插入体内,并进入到肺动脉中。

导管上设有多个传感器,可以测量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心肌的收缩力指数(ESVI)、血管外肺水含量(EVW)等指标。

PICCO监测系统可以提供实时的心输出量和其他指标的数据。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心功能状态,评估心脏的泵血能力以及监测治疗效果。

此外,PICCO还可以用于液体管理,通过监测血管外肺水含量来指导液体的输入和排出,以维持患者的液体平衡。

PICCO监测与护理的操作相对复杂,需要经过相关培训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首先,需要将PICCO导管插入患者的动脉,确保导管的位置准确。

然后,将导管连接到监测设备,并校准各个传感器。

一旦系统设置完成,即可开始监测患者的心功能和液体状态。

在监测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监测指标的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比如,如果心输出量过低,可能需要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或者增加液体的输注量。

如果血管外肺水含量过高,可能需要限制液体的输入,并加强利尿治疗。

此外,外界干扰和误差也需要被识别和排除,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尽管PICCO监测与护理可以提供丰富的心功能和液体管理信息,但它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

对于有动脉瘤、动脉闭塞性疾病、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的患者,PICCO可能不适合使用。

此外,PICCO导管的放置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感染、出血、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总之,PICCO监测与护理是一种重要的心功能和液体管理方法。

它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病情转归和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00-800 850-1000
<10
2. Optimise to SVV* (%)<10
CFI (1/min) or GEF (%) ELWI* (ml/kg)
(slowly responding)
>4.5 >25
>5.5 >30 10
>4.5 >25
>5.5 >30 10 10
OK! 10
3 .撤机以后处理:拔管以后按压病人股动脉穿刺点 15min-30min,然后局部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用1kg砂 袋压迫6h。 撤除砂袋以后伤侧肢避免用力或者负重。
操作注意事项
1.压力换能器调零时,关闭指向动脉端。 2.经中心静脉导管直管注射冰盐水。 3.压力冲洗,用肝素冲洗。 4.用输血加压袋300mmHg(减少肝素进入量,防止导管 堵) 5.导管最长留置时间为10天。 6.导管不能打折,送进时有阻力就要抽回再推送。 7.导管要全部送进。
Cat = 儿茶酚胺/心血管药物 V+ = 增加容量 (! = 慎重) V- = 减少容量 * SVV 只能用于没有心律失常的完全机械通气病人
PiCCO 使用的护理操作 1.PiCCO 连续心输出量监测要求每个 8 个小时进行一 次校准 , 校准方法为连续为病人打三次冰水进行热稀释 测量, 此外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发生剧烈变化以后也 需进行校准。 2.监测期间,观察穿刺侧肢体温度及颜色、足背动脉搏 动情况,如发现肢体温度低、颜色发绀,说明有栓塞 的危险,肢体表现疼痛、肌肉痉挛、颜色苍白、变凉、 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等,立即通知医生处置。
检查注射液温度传输及开关功能是否正常 一旦在中心静脉内注射液体, PiCCO plus 系统上就 应该显示“注射(INJECTION)”。否则热稀释曲线无法 被自动分析。 TI显示在热稀释屏幕的底端。在温度感受器内注射冰 冷的溶液可以很容易地检测注射液温度感受器是否正 常(无需按开始键)。TI应该下降。如果TI不下降, 则应更换注射液温度感受器电缆。
其他注意事项
其他注意事项
开机画面
有创压力波形校零
2.校零 1.将压力换能 器和大气通!
病人信息统计
.输入病人类型
病人信息统计
.输入病人姓名,年龄,身高,体重等
病人信息统计
病人信息统计
病人信息统计
病人信息统计
选择在屏幕上显示的参数
.根据需要,点击屏幕右下空白处,选择 在屏幕上显示的参数。
血流动力学计算
.采样生命体征并进行计算
血流动力学计算
.获得根据病人身高体重计算得到的Index值,结合治疗 决策树,帮助制定治疗方案
PiCCO 参数正常值
参数
Ø Ø Ø Ø Ø Ø Ø Ø Ø Ø Ø Ø CI (心指数) SVI (每搏量指数) GEDI (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 ITBI (胸腔内血容积指数) ELWI* (血管外肺水指数) PVPI* (肺血管通透性指数) SVV (每搏量变异) PPV (脉压变异) GEF (全心射血分数) CFI (心功能指数) MAP (平均动脉压) SVRI (全身血管阻力指数)
8.有血出就要加压止血。 9.中心静脉导管最佳颈内静脉。 10.注入冰盐水通道不可打血管活性药物。 11.最好用双腔或三腔。 12.注入冰盐水时,不可大量输液(其他腔)。 13.注入冰盐水腔不可加延长管。 14.注入冰盐水时,不可加肝素帽,不用针头注入,避 免针头越过温度感受器,产生温度不能检测现象。
<700 <850 <10 V+ >10 V+! <10
>700 >850 >10 V-
治 疗 目 标
1.
GEDI (ml/m2) or ITBI (ml/m2)
>700 >850
700-800 850-1000
<10
>700 >850
<10
>700 >850
<10
700-800 850-1000
<10 <10
进行经肺热稀释测量
.进行热稀释探测期间不能进行下一次注射冰水 .初次及每8个小时,需连续打三次冰水对病人压力波形进行校准
校准动脉压力波形
排除数据收到干扰 的热稀释曲线 .高亮需排除的曲线 .按“拒绝接受”键
校准动脉压力波形
2.按“血液动力 学计算”键, 进入计算页面
1.按“保存C.O.校准CCO”键,对动脉压力波形进行校准 并保存
PiCCO 血流动力/容量管理决策树
PiCCO治疗决策树
<3.0 >3.0
>700 >850 >10 V+! Cat <10 Cat >10 Cat V700-800 850-1000
<10
CI (l/min/m2)
测 量 结 果 GEDI (ml/m2) or ITBI (ml/m2) ELWI (ml/kg) <10 V+ <700 <850
基线错误
病人体温升高(快于 0.05℃/min,3℃/h) 0.05℃/min,3℃/h)病人 体温有棘波变化动脉导管热 敏电阻损坏血液温度感受器 电缆松或损坏 注射不正确动脉导管热敏电 阻损坏血液温度感受器电缆 松或损坏
稳定病人体温稳定病人体温(停 止输液)更换动脉导管**检查血 液温度感受器电缆和动脉热稀释 导管之间的连接。必要时更换电 缆** 重新注射。注射应快速而平稳更 换动脉导管检查血液温度感受器 电缆和动脉热稀释导管之间的连 接。必要时更换电缆 更换动脉导管**检查血液温度感 受器电缆和动脉热稀释导管之间 的连接。必要时更换电缆**检查 三通及各连接头,确保注射在中 心静脉导管内升高COCO 使用冰注射液 检查压力连接管和传感器内有无 气泡检查动脉导管的位置检查所 有导管与PiCCO plus的连接
4
Dst(下降时间)计 算错误
血温波动注射过慢(如 22ml/5s)病人体温有峰值 变化动脉导管热敏电阻损坏 血液温度感受器电缆松或损 坏
稳定病人体温(停止输液)重新 注射。注射应快速而平稳稳定病 人体温更换动脉导管**检查血液 温度感受器电缆和动脉热稀释导 管之间的连接。必要时更换电缆*。 *。
5
错误(E) 意义 E) 0 1 技术正确的测量 注射错误
可能的原因 - 注射错误
建议的处理
重新注射。快速而平稳地注射。 检查注射液温度感受器的连接, 如有需要应更换电缆**检查注射 液温度感受器 重新注射。快速而平稳地注射。
2
注射温度感受器错误
注射液温度感受器电缆松或 损坏注射液温度感受器损坏
3
注射快于10秒!10秒! 注射时间>10秒>10秒
15.测肺水方面最好选用理想体重。 16.肺水高于10ml/kg时,需打冰水,不可打室温水。 17.若打冰水没数据,可考虑心内左向右分流。 18.PCCI报警线,下限1.5,上限8 19.压力感受器放在腋中线。 20.更改时间后所有历史数据无效。 21.PCCI时间选择根据科室不同。 22.出现STABLE时可注入冰盐水,7S内快速均匀注入。
建议的处理 去除压力连接管内空气去除 分支的连接管
动脉压衰减
波型静止且压力升高 (冲洗设备)
导管打折导管血栓阻塞
避免弯曲导管确保连续冲洗
没有压力信号
连接电缆损坏压力传感 器损坏
更换电缆更换压力传感器
压力值无效
系统校正错误
联系飞利浦相关人员
注射液温度问题 未检测到注射 注射液温度感受器错误
可能的原因 没有信号传输 注射液温度感受器损坏
Philips PiCCO 模块操作
重症医学科一区 刘洁静
功能介绍
采用成熟的经肺式温度热稀释法测得心输出量 ( CO )全心舒张末期容积( GEDV) 、胸腔内血 容积( ITBV )与血管外肺水( EVLW )。并透过 分析动脉压力波形曲线面积与心搏出量的关系, 获得连续且同步的心输出量( PCCO )、动脉压 ( AP )与体循环血管阻力( SVRI )等参数,评 估病患血流动态状况。
建议的处理 更换注射液温度感受器电缆 更换注射液温度感受器
动脉热稀释信号问题 热稀释曲线未出现 没有血温(TB)TB) 血温错误
可能的原因 导管损坏电缆损坏 导管损坏电缆损坏 系统校正错误
建议的处理 更换导管更换电缆 更换导管更换电缆 联系飞利浦相关人员
检查血液温度是否正确传入系统: 通过动脉热稀释导管的压力测量腔注射少量( 1 至 2 毫升)冷生理盐水,并观察血液温度 TB 。血液温度 应该立即改变。 更敏感的方法: 在热稀释测量屏幕按“开始(Start)”键,并通过热稀释 导管注射少量生理盐水。当温度传感器正常工作时, 会显示温度的负向变化并迅速升高,在一段时间后恢 复正常。
正常值
3.0 – 5.0 40 – 60 680 – 800 850 – 1000 3.0 – 7.0 1.0 – 3.0 10 10 25 – 35 4.5 – 6.5 70 – 90 1700 – 2400
单位
l/min/m2 ml/m2 ml/m2 ml/m2 ml/kg % % % 1/min mmHg dyn*s*cm-5*m2
6
MTt(平均传输时间) 计算错误
7
超时(热稀释曲线超 过90秒)90秒)
动脉导管热敏电阻损坏血液 温度感受器电缆松或损坏注 射到中心静脉导管之外非常 低的COCO 注射液的温度过高 无效的压力曲线 压力连接 管未正确连接或损坏
8
注射液温度>血温 PCCO校正无效校正无 效
9
动脉压问题
可能的原因 动脉连接管中有空气压力连 接管有分支
如果TI反应正常,请检查注射液温度感受器内的金属开 关是否在注射后迅速回复原位。如果没有,请更换注射 液温度感受器。 注意 测量错误可能由不正确的导管放置、连接或感受器损坏 及电磁干扰(如电热毯、电凝等)等引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