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人的传统爱情观
中国传统爱情观_

中国传统爱情观_
百度知道
中国传统爱情观,也叫“中华文化的爱情观”,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对于男女之间爱情、婚姻等方面的看法。
它认为男女之间最重要的是互相尊重,以婚姻为核心,以礼义礼貌为准则,以婚外恋为不可原谅的做法。
中国传统爱情观强调保持传统价值观,夫妻二人要尊重彼此,不能轻易放弃,要担负起家庭责任,夫妻之间要有美好的沟通,尊重彼此的感情,夫妻之间要以理解、信任和爱心为基础,夫妻之间要以诚实、承诺为核心,婚姻是夫妻共同努力的结果,夫妻要有精神上的共同体,夫妻之间要有平等和尊重,夫妻之间要以自由和真诚为基础,夫妻之间要以宽容和谅解为原则,夫妻之间要有温暖和关怀。
古代爱情观

古代爱情观古代爱情观是受历史、文化、道德观念以及权力关系等多种因素影响形成的观点。
在古代社会中,爱情被深深地融入了伦理道德和社会关系中,往往被从权力和利益的角度考虑。
本文将从古代爱情观的形成背景、古代男女角色的异同、婚姻制度以及爱情的命运等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古代爱情观的形成背景与古代社会的特殊环境密切相关。
古代中国面临着多种政治势力的更迭和社会治安的不稳定,这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家族的延续和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
因此,个人的爱情与婚姻选择往往被家族和社会的利益所左右,而不是仅仅建立在个人的感情之上。
其次,古代男女角色的异同对于古代爱情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中,男性通常被赋予更多的权力和特权,被期望担负起家族的传承和社会责任。
女性则更加弱势,女子通常以“贞状元”的身份争相嫁入豪门才能获得一些安全感。
这种异性角色的分工使得古代男女之间的关系更多地建立在家族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而非个人的感情。
古代的婚姻制度也对爱情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中国婚姻制度以父权制为基础,重视家族的延续和血脉传承。
因此,父母往往会在子女的婚姻选择上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他们更注重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而不是个人的感情。
这导致古代的婚姻往往是一种功利性的联姻,而不是基于爱情的选择。
古代爱情观还受到命运的限制。
一个人的生活选择往往受到社会、家族的压力和责任的束缚,而无法自主地追求自己真正的爱情。
同时,古代的女性地位较低,往往受到男性的排挤和歧视,他们很难获得爱情的自由和平等的待遇。
所以,即使有真正的爱情出现,往往也会被社会、家族的权威力量所磨灭。
总之,古代爱情观与现代爱情观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古代的爱情观更多地考虑家族、社会和个人利益的因素,容易陷入功利的婚姻选择。
而现代的爱情观更加强调个人的感情和自由选择。
然而,古代的爱情观也有其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古代爱情观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的特点。
古典诗词中女性的爱情观

古典诗词中女性的爱情观作者:王玲侠来源:《成才之路》 2012年第4期江苏徐州●王玲侠摘要:无论现代还是古代的女性,她们对爱情有着同样的执著与追求。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那些至情至性的女性充满对爱情的渴望,大胆地追求爱,为爱痴狂,在爱情生活中,幸福地享受着爱的滋润,但在古代更多的是饱受离别相思之苦,甚至承受着被抛弃所带来的伤痛。
因为她们真情的抒发,使我国的诗词有了无限的魅力。
关键词:古诗词;女性;爱情;幸福;痛苦现在这个社会,女人在爱情婚姻方面都很注重实际,我们听得最多的莫过于“无房无车不嫁”,但这只是一部分人的要求,不能代表整个社会。
更多的女性还是很在乎爱情,爱情对女人而言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相比现代社会的进步,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古代的人们生活可就简单多了,女性在物质上的享受是其次,更注重精神上的契合。
自古以来,人们对爱情的渴望、追求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这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集中的体现,那些至情至性的女性,爱情观较之男性更为直接,更为热烈,从而使我国的诗词有了无限的魅力。
一、对爱情的渴望少女怀春,男儿钟情,是人之常情,在古代,有不少诗篇表达了少男少女对爱情的渴望。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和女性的爱情生活相关的就有不少,主要集中在《国风》中。
例如《诗经·魏风·汾沮洳》描绘的一个女子: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彼其之子,美无度。
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
彼其之子,美如英。
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
彼其之子,美如玉。
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闻一多先生说这是女子思慕男子的诗,这位女子不论在何时何地,她一直思念着自己的心上人,并极力夸赞她所思慕的人儿,如何的勤劳,如何的帅气,如何好,真是情人眼里出帅哥,足见她痴情到何种地步了。
再如李清照十五六岁时写的《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古人的爱情观

古人的爱情观
古人的爱情观
古代是一个重视婚姻的时代,爱情在许多契约关系的历史背景下被象征性地表达出来,古人的爱情观由此而形成。
古代爱情观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传统礼教式的爱情观,理想主义爱情观和实用主义爱情观。
传统礼教式的爱情观是以家庭的世代承袭为中心的,认为爱情是一种道义,男女之间的爱情应该服从礼教,应以婚姻为最终目的,而不是单纯的肉欲。
男女之间的爱情应关心彼此,但不应放纵自己,而是要有节制,要尊重家庭的传统,要遵守儒家的规范。
理想主义爱情观认为爱情是一种完全自由的感情,男女之间的爱情应该把要求放到完全自由的极限,彼此相爱、相守至死,不受外界所影响。
理想主义爱情观在唐宋文学中有着很强的影响力,用以描写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
实用主义爱情观认为爱情是一种实用的概念,可以用来谋取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因此要求男女之间的爱情应该讲究实效,不要把自己的感情完全放到另一个人身上。
实用主义爱情观在古代尤其在唐宋时期最为流行,经常被作家用来描写实际而复杂的男女关系。
总之,古代的爱情观复杂而丰富,很多特定的文化背景对古代爱情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爱情观念和理解,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征——将爱情和婚姻联系在一起,认为婚姻是一种爱情的象征。
中国传统爱情观

【中国传统爱情观】浅谈盖聂与端木蓉的爱情暗夜星辰正中天中国传统爱情文化,因深受周礼或者说儒礼的影响,比较内敛,含蓄,发乎情,止乎礼,玄机参考中华传统爱情观,说明会有以下几点爱情在盖聂与端木蓉身上。
一,内敛含蓄礼之用,以规范人之行,而不能直白示自己的意愿。
在二人身上表现得淋淋尽致。
当盖聂非常正式拜谢端木蓉的时候,还是端木蓉甩开他的手的时候,都是礼在束人,男女之别。
且在盖身上,比之在蓉身上更重,但他也会观注她,在机关城,有经典的一幕,即在天明搞笑时,端木蓉笑了,盖在看她,难得的在表现自己的爱情,之后无论是蓉在房间前的表示“关心”,还是泪点剑,心示想说的话都是用了含蓄之美。
所以楼主猜测,五部中蓉醒来,盖不会去问蓉,当日在机关城她想说什么,另一个也不会说,所以很可能会在第三人来推动,很可能是雪女,在机关城中第一个察觉蓉爱上了盖的就是她。
二,恩与情的交织恩,即有助于己,自古以来中国传统爱情中的一大亮点,秦淮八艳就是其中的代表,比如寇白门。
而在之前,蓉自破二规救了盖,之于盖,是恩,而后是飞羽刃下又救了他一回,两恩并之,也成了二人的一种羁绊,或者说是二人爱情一种纽带,在五部中,盖一定坚持还报,而这种还报,看似还,恐是更加剪不断,理还乱,反而推动了二人爱情的深华,二人都深知互爱对方,但在他人眼中,或者说不知情者眼中是一种掩饰。
在醒之前,盖定会拼死护花,是一种还恩?可是当蓉醒来,不救还恩,中华传统,救命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下有看头了,有得闹了。
说白了就是二人都别扭型,在五中可能会有断对手戏,会恩与情的交织,也许这一断出现会较晚,让二个理清关系。
三,矢志不渝的永恒自古以来,多少志士仁人,多少帝王将相,一但认定了情爱唯一就不再变更。
正如名诗所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从的孟姜女哭长城,到梁祝化蝶,从霸王别姬到长生殿中的唐玄宗,爱情,年岁淡不去,阴阳隔不断,无论盖与蓉结局如何,二人的爱情都将永恒,二人的爱情,像泉水般恬淡,在一,二,三,四部中一点一滴的流淌,在五部中,二人还会一起行动,剑圣与医仙的二人组合,或许再加上几个小主角,如果如是那么他俩会很安全,五部诸人会公分开行动,小高要去刺秦始皇,大铁锤会与张良一组,他俩很可能是一组。
东方爱情观

东方爱情观
东方爱情观主要是指中国传统的爱情观,它强调的是一种相对保守和传统的态度,以爱情的结果为导向,通常会先成为亲情关系然后再享受爱情的过程,最终目的是成为亲人。
这种爱情观注重约束、自我牺牲和妥协,通常会考虑诸如家族利益、社会舆论等额外因素,因此可能会显得更加周密和理性,但同时也可能比较现实和辛苦。
东方爱情观也受到一些传统文化的影响,比如“门当户对”这个概念。
门当户对最初是指古代建筑中的和谐美学,后来被引申为男女双方在爱情中的条件衡量,包括家庭背景、社会地位、财富等方面的匹配。
这种匹配被认为是爱情选择的基础,也是传统社会中家族和婚姻的一种重要考虑因素。
总的来说,东方爱情观强调的是一种相对保守、传统和理性的态度,注重爱情的结果和责任,同时也考虑社会和家庭的因素。
这种爱情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中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一定的存在。
中国传统爱情观及其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爱情观及其当代启示作者:韦妍卓来源:《科学导报》2023年第77期关键词:爱情观;传统爱情观;经济发展;文化根源中国的传统爱情更加注重的是日久生情,而非一见钟情,中国人矢志不渝的永恒使爱情变得刻骨铭心。
在中国古代,人们普遍认为爱情是不存在的,因为爱情通常不存在,爱情被婚姻同化在国家一体的社会体系中,导致许多历史故事以悲剧收场。
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儒家主义的强烈影响,两性情爱关系的萌芽在专制政治体制与宗法伦理道德观念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1.内敛含蓄,坚韧不拔深受儒家礼制的影响,古代中国在表达感情,包括表达爱时都是含蓄的。
仪式是儒家精神和思想的四大要素之一,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中,仪式鼓励人们含蓄地表达情感,比如书法、诗歌和绘画来表达。
在古代,人们对感情坚守贞操,永不移情别恋,爱情和婚姻永不改变,因此中国传统的爱情坚韧不拔。
2.单纯且专一,深情且执着接受了一个人意味着接受了这个人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在泥泞路上两人互相搀扶,舒适路上两人互敬互爱,这样专一且执着的爱情是中国式爱情里对爱情的注解。
在中国传统的爱情中,人们认为性可以与爱情分离,而在精神关系中爱情的价值更高,肉体的痛苦是可以被忽视的。
3.质朴而真诚、付出和相守在两情相悦的前提下,人们相守的爱情是因为他们对爱情的忠贞。
此时爱情所产生的力量是可以跨越世俗的遮挡和成就永恒的传说的。
透过七夕,我们可以寻觅法律与爱情的历史情缘,解析中国式传统法文化中的爱情密码[3]。
1.西周时期的经济发展夏、商、西周时期社会经济停滞不前,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由于许多山岛不能开垦种植,严重限制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然而,当古人开始发明和使用刀、石锹等工具来驯化野生动物,将它们变成家畜或家禽时,他们意识到提高生产力可以通过对大自然的改造和依靠大自然生存来实现。
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春秋战国,在世界上占有一定位置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水平很高。
铁器的出现和使用大大提升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且对我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为春秋战国人民的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国古代的爱情观

中国古代的爱情观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整整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了古代的爱情观。
在古代的中国,爱情观可以说是非常复杂和多样化的,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的爱情观,带你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看待爱情的。
一、爱情观的起源中国古代的爱情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社会。
在那个时候,爱情观主要表现为亲情和友情,人们的婚姻往往是父母之间的商议,而不是因爱情而产生的结果。
直到商周时期,才开始出现了爱情观念的萌芽。
在《诗经》里,有许多表达爱情的诗篇,人们开始对于内心深处的感情进行了探索和表达。
在汉代,爱情观念进一步加强,这个阶段特别有代表性的就是关汉卿的梅花烙。
这个剧本中主人公沈万三因爱情而勇敢地挑战严父的权威,并最终与梅花姑娘通婚,展示了爱情的自由与坚定。
这部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爱情观念的经典之一。
二、婚姻观和爱情观的关系在古代的中国,婚姻观念是和爱情观密不可分的。
在家族制度下,婚姻往往是由父母和媒婆之间的商议来决定的。
而这个时期的爱情观念还没有特别强烈,人们往往是找一个适合自己家庭利益的对象结婚。
但是随着社会变化,爱情逐渐成为人们婚姻选择的重要标准。
在唐代,人们开始追求自由恋爱。
杜甫的《丽人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等文学作品,大力宣传了恋爱和婚姻自由的观念。
唐代的女性地位较高,因此男女可以自由恋爱,只要经过父母的同意便可得到合法地位。
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宋代,宋代的男女甚至可以通过写信、诗词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也有一些知名夫妻一开始并不相识,但是通过写信逐渐相互产生感情,最终走到了一起。
三、爱情观的差异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人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民族地区,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而是涉及两个家庭之间的关系,因此更加注重婚姻的利益和家庭和睦。
相比之下,汉族地区则更加重视爱情的自由和个人选择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女人的傳統愛情觀
外語系對外漢語10級01班梁芳學號:541008040105 最近連續看了兩本近代的文學作品,都是河南籍作家李佩甫的作品。
一本是《等等靈魂》,一本是《城的燈》,感觸很多,再加上我是那種特別容易溶進去的人,所以體會更加的深刻了。
雖然他的主旨並不是想要表現愛情的,但是我卻從裡面得到了不少愛情的啟示,於是我就以愛情觀為主題做了一個關於中國女熱傳統愛情觀的ppt,也算是滿足自己的有一個願望吧。
我的ppt內容主要講了六個方面的內容。
因為傳統愛情觀很難闡釋,那我就以中國傳統的經典愛情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為主線來具體闡釋一下吧,這樣會比較容易理解,當然中間會穿插一些例子。
中國受儒家的影響,男尊女卑是天經地義的,而且女子被看成與“小人”一樣“難養”。
儒家文化壓制婦女。
在婚姻戀愛的問題上.婦女沒有選擇的自由.封建正統派強調“三從四德”。
“男女授受不親”等。
婦女被套上沉重的精神枷鎖。
愛情在中國傳統社會文化結構中的地位很低.被認為是次要的。
由於深受儒家政治倫理思想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中愛情的功能被單一化。
僅僅起繁衍後代的作用。
愛情和婚姻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目的性和功利性都很強。
“中國式愛情”的關鍵在於婚姻。
不管採用什麼方式,如果最後能結婚,都可以被輿論道德接受為合法夫婦。
如果沒成婚,或者一方有配偶,則情感再真摯,不能被輿論道德所接受。
《牡丹亭》裡杜麗娘與柳夢梅經歷了人鬼戀,被視為異端,但終因杜麗娘還魂為人,柳夢梅高中狀元。
二人受皇帝賜婚結為合法夫婦,他們之前的異端戀才被接
受為“才子佳人”美滿婚姻的預演和鋪墊。
傳統的愛情觀分為可以分為六個方面來闡釋。
一是忠貞。
雖然牛郎跟織女只能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相見,但他們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對方,仍然每年祈昐著相聚的那一刻。
故事中牛郎織女對對方的感情忠貞,跟傳統中國文化對婚姻要抱一世的承諾,對婦女有忠貞的要求相同,這促使流傳方間不同的七夕故事,也有這分忠貞的相通點,可見中國傳統愛情重視忠貞的重要性,令七夕故事在經歷時間的洗刷下,忠貞這個意味歷久不變。
中國古代關於忠貞的愛情很多。
相傳,在中國西晉時期,青年學子梁山伯辭家攻讀,途遇女扮男裝的學子祝英台,兩人一見如故,志趣相投,遂於草橋結拜為兄弟,後同到紅羅山書院就讀。
在書院兩人朝夕相處,感情日深。
三年後,英台返家,山伯十八裡相送,二人依依惜別。
山伯經師母指點,帶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墜到祝家求婚遭拒絕,回家後悲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
英台聞山伯為己而死,悲痛欲絕。
不久,馬家前來迎娶,英台被迫含憤上轎。
花轎繞道至梁山伯墳前,英台執意下轎,哭拜亡靈,因過度悲痛而死亡,後被葬在山伯墓東側;又傳:祭拜時,驚雷裂墓,英台入墳,梁祝化蝶雙舞。
二是內斂含蓄。
傳統中國文化因深受儒家思想中禮的影響,在抒發感情上,包括愛情均比較含蓄,古語有雲:『非禮勿視,非禮勿看,非禮勿聽』,由於禮是儒學四端中的其中一個原素,所以在中國傳統修身立德上,禮便促使中國人在抒發感情上比較內斂含蓄,如把感情抒發在書法和詩畫中。
所以在眾多有關七夕牛郎織女的傳說中,花在
直接表達他們相愛情感上的筆墨不多,反而花更多筆墨在他們的生活上,表達出他們的恩愛。
當然也有不含蓄的存在:讀到《氓》與《靜女》時,我有一種隱隱的感覺,那就是這兩個人也許就是一個人。
其實很多時候,作者筆下的人是具有共性的。
我們可以把《靜》當做上集,《氓》則一定是下集。
這是一個悲哀的女人(在此,我將兩位女主角混為一體來探討),她的天真和一往情深為自己日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其實在一定程度上,這也是沒有自尊的表現。
有詩為證:“乘彼垝垣,以望複關。
不見複關,泣涕漣漣。
既見複關,載笑載言。
”在此,我們試問,那個“複關之地的男子”就真的可以操縱你的喜怒哀樂嗎?在以往的十幾年裡,你又是如何度過的呢?人家是“抱布貿絲”,你是“秋以為期”。
說實在的,我感受到的是牲口的交換過程,就像原始人那樣,一頭牛換兩隻羊。
如果說你們在毫無感情基礎的前提下為了“絲”而義無反顧甚至不能自拔的去“愛”,那我無話可說。
在那殘垣之上,一個女子翹首張望。
日子,就在這一天天的等待中過去了。
女人的淚水,砸痛了從腳下匆匆走過的螞蟻。
這只受了傷的螞蟻抬頭看看傷害的製造者,搖搖頭,感歎道:“為了所謂的愛情傷害了別人,末了,到底還是會使自己痛。
”說完,它一瘸一拐的回去了。
三是不自主不自由。
雖然牛郎織女真心相愛,但他們的結局卻令人倍感哀傷,他們的故事儘管感動了上天,可以在每年七月七日相見,但他們卻要受三百六十四日的相思之苦。
七夕的故事充分表達了,人民對自由戀愛的渴望,人民渴望如牛郎織女他們相愛的可走在一起,
但也反映了人民對受命運束縛的絕望,他們知道命運弄人,即使相愛也沒有好結果,如牛郎織女飽受相思之苦。
其實這和古時中國婚姻制度有關,因為古時中國婚姻往往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擺佈,由於父子一倫在五倫中比夫婦一倫更為重要,所以基於孝的表現,儘管大多數人民也渴望自由自主的戀愛,但對盲婚啞嫁也不會作出反抗,所以自由戀愛的事,便寄情於傳說中。
四是淡泊雋永。
《鵲橋仙》詞中,歌詠七夕牛郎織女這兩顆星,歌中有句『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作者似在怨恨有情人聚少離多,但作者筆鋒一轉,卻又送來一句『兩情若是天長地久時,又豈在乎朝朝暮暮?』訴說出愛情不只是在乎於相聚的時間上般兒戲。
《鵲橋仙》充分刻劃出中國傳統愛情雖沒有西方愛情中的激情及盪氣迴腸,但那份愛卻不受時空地域的限制,令中國愛情顯得額外雋永。
五是階級限制。
牛郎織女雖仙凡相戀,但卻換來三百六十四天的相思之苦及一天的相見的結局。
這與傳統中國文化對愛情結合上的觀念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相信『竹門對竹門,木門對木門』,如果出現錯誤的配對,只會落得悲哀的結果,就好像牛郎織女仙凡的配對般。
傳統我國文化中,人們相信婚姻是把一個家庭與另一個家庭聯繫的橋樑,所以出現了以婚姻圖利的政治婚姻,在這錯誤的政治婚姻影響,婚姻變成了一種政治工具,如促進兩家的生意關係,所以出現了階級上的限制。
可是現在的我們都不這麼說了,我們管它叫做門當戶對。
我們可以有幾種理解:第一,所具有的物質財富的等價;第二,具有
相同的社會地位;第三,具有相近的才能。
這三種解釋是通常人們所提到的。
而這三種條件都不是產生愛情的必要條件。
愛情完全是一種心理感受,而心理感受的成熟或者持久,必須要在一個人的情感成熟的情況下才能產生,而情感的成熟表現為有優秀的品格。
任何淺薄的、扭曲的、庸俗的心理,都不會產生愛情的。
如果說,我們用自己優秀才能去完成自己的事業,那麼我們要創造愛情就必須用優秀的情感來完成。
事業和愛情,是對人的智慧和情感的最好的考驗。
而這種觀點到現在還在延續,沒車沒房,誰肯把閨女嫁你?不光是父母有這種想法,現在還湧現了很多的拜金女,我們能說它們不是嗎?雖然有些是灰姑娘,可是這還是從側面反映了這種思想。
再比如杜十娘,我覺得古代女性的悲哀是源於她們默認自己是男人的附庸物,而不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格存在。
她們覺得自己最大的幸福就是可以有個可託付終身的男人,不管對方是否能對自己專一,只要能相夫教子,這種樸素的婚姻愛情觀,源於封建制度下男尊女卑的制度。
杜十娘處在這樣的社會制度下,由於她受到自己思想和當時制度的局限,像她這樣社會層次低下的女子能被知識層次的家族所容納是非常難得的,古代婦女都在竭力追求一對一的愛情,真正追求到的往往是那些貧賤夫妻,不過大抵由於物質的限制。
如果追求不到這種唯一的愛情,她們就把希望寄託于孩子。
六是恩愛不明。
往往把恩愛當作愛,為了報恩而付出愛情。
其實,恩情是站在不公平立場出發的,一個在高處施恩,一個在低處受恩,但卻無力回報,只好『以身相許』。
但這種恩情卻不是愛情,愛情最
重要的條件之一,就是必須男女雙方站在平等的立場上作情感的交流。
感恩該報無可置言,但卻不該,也不能以愛情回報。
恩愛的不明,是中國傳統對愛情的最大誤解。
因此有此流傳著的七夕故事有報恩為牛郎織女愛情的起始,如其中一個以『牛郎還回織女的衣裳,織女便應允牛郎當他的娘子。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愛情觀在經歷了兩千多年的發展之後已經逐
漸落伍僵化.難以適應現代社會中人們對婚戀自由的要求。
它已很難使兩性之間在平等和相互尊霞的基礎上發展真摯的感情。
愛情是一個民族充分發揮潛能的保證和體現,中國文化需要一種健康向上、積極有為的愛情觀。
需要一種能夠保證兩性共同感情基礎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