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抗真菌治疗概述
氟康唑的作用与功效

氟康唑的作用与功效氟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真菌感染和系统性真菌感染。
它能够抑制真菌细胞壁的合成和细胞膜氧化酶系统的活性,从而阻断了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氟康唑的作用和功效。
1.治疗皮肤真菌感染。
氟康唑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皮肤真菌感染,包括癣菌感染、念珠菌感染、刺角菌感染等。
它能够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的合成,破坏真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
此外,氟康唑还可以降低真菌感染的局部炎症反应,减轻患者的症状和不适感。
2.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
氟康唑也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系统性真菌感染,如念珠菌、组织胞浆菌和曲霉等引起的真菌感染。
它能够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氧化酶系统的活性,阻断真菌细胞的呼吸和能量代谢,从而杀灭真菌并阻止其传播和侵袭。
氟康唑还可以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帮助患者更好地对抗真菌感染。
3.治疗口腔念珠菌感染。
口腔念珠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主要由念珠菌引起。
氟康唑可以通过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杀死和阻止念珠菌的生长,从而治疗口腔念珠菌感染。
此外,氟康唑还能够减轻口腔疼痛和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口腔健康状况。
4.治疗阴道念珠菌感染。
阴道念珠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疾病,主要由念珠菌引起。
氟康唑可以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的合成,阻断念珠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治疗阴道念珠菌感染。
此外,氟康唑还可以减轻阴道瘙痒、灼热感和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5.预防和治疗爪癣。
爪癣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在手指和脚趾甲上。
氟康唑可以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的合成和阻断细胞膜氧化酶系统的活性,杀死和阻止真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预防和治疗爪癣。
此外,氟康唑还能够改善患者的甲床状态,使其干燥和光滑,促进甲床的修复和再生。
总结起来,氟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具有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和细胞膜氧化酶系统活性的作用,能够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它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皮肤真菌感染和系统性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感染、癣菌感染、刺角菌感染等。
真菌感染治疗方法

真菌感染治疗方法真菌感染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疾病,它可能会影响身体的不同部位,包括皮肤、指甲、呼吸道和消化系统等。
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预防措施。
在药物治疗方面,通常使用抗真菌药物来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达到治疗的目的。
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免疫力等。
药物治疗是真菌感染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抗真菌药物主要分为局部和全身用药两类。
局部用药主要适用于皮肤、指甲等表面真菌感染的治疗,包括外用药膏、喷剂等。
而全身用药则主要适用于严重的真菌感染疾病,包括口服药物和静脉注射等。
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伊曲康唑、氟康唑、酮康唑等,它们通过抑制真菌的细胞壁合成或细胞膜合成来达到抑制真菌生长的目的。
治疗真菌感染时,应根据感染部位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用药方式,同时应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使用药物。
除药物治疗外,预防措施也是真菌感染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预防真菌感染的关键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这包括勤换内衣、勤洗澡、勤换洗衣物等,尤其是对于易患真菌感染的部位,应保持干燥清洁。
另外,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也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减少真菌感染的风险。
对于有真菌感染史或易感染真菌的人群,应加强预防,避免接触可能污染的物品和环境,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对于特定人群,如免疫功能低下者、糖尿病患者等,应特别注意防范真菌感染。
他们在接受医学治疗的同时,还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职业人员,如医务工作者、实验室工作者等,也应注意防范真菌感染,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接触可能感染真菌的环境。
总的来说,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预防措施。
在药物治疗方面,应根据感染部位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和用药方式,并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滥用药物导致耐药性。
预防措施则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免疫力、避免接触可能污染的物品和环境等,特别是对于易感染真菌的人群,更应加强预防意识。
七类抗真菌药的作用适应证及用法

七类抗真菌药的作用、适应证及用法真菌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其中浅部真菌病是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主要由皮肤癣菌,包括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和表皮癣菌属侵犯人和动物的皮肤角质层、毛发和甲板引起的感染,统称为皮肤癣菌病,包括头癣、体癣、股癣、手癣和足癣等。
而系统性真菌病多由条件致病菌引发,如曲霉病、念珠菌病、隐球菌病等,易累及免疫力低下人群。
本文主要介绍常用的唑类、烯丙胺类、抗生素、棘白菌素类、吗啉类、吡啶酮类这七类抗真菌药的作用、适应证、用法及注意事项。
一、唑类唑类抗真菌药是皮肤癣菌病的主要治疗之一,也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抗真菌药。
主要通过抑制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阻止真菌细胞膜主要成分麦角甾醇的合成,引起细胞渗透性紊乱而导致细胞死亡。
适用于手癣、足癣、体癣、股癣及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
目前,唑类抗真菌药主要分为咪唑类和三唑类。
其中,咪唑类由于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全身给药不良反应较多,主要用作外用药,包括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等,一般每日外用1-2次,疗程2-4周。
而三唑类具有较好的药物动力学特点,且半衰期较长、肝肾毒性更低,现在更为常用,主要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
二、烯丙胺类烯丙胺类抗真菌药主要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导致真菌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受阻,从而引起细胞死亡。
本类药物的特点在于其抗菌菌谱广泛、抗真菌能力强、不良反应小,主要用于治疗手癣、足癣、体癣、股癣等皮肤癣菌病。
口服烯丙胺类抗真菌药有特比萘芬,外用药有特比萘芬、布替萘芬、萘替芬。
其中,特比萘芬较为常用,一般每日外用一次,疗程1-2周,如有严重、大面积感染需要考虑口服用药,成人一般每日1次口服250mg。
值得注意的是,特比萘芬可竞争性地抑制细胞色素(CY)P450同工酶。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抗心律失常药(如普罗帕酮)、β-受体阻滞剂和三环类抗抑郁药均由CYP450 2D6代谢,如与特比萘芬联合使用可能受影响,建议调整联合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或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免疫系统对抗真菌感染的机制解析

免疫系统对抗真菌感染的机制解析引言真菌感染是人类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之一。
免疫系统在抵抗真菌感染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详细解析免疫系统对抗真菌感染的机制,包括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个方面。
先天性免疫先天性免疫是一种非特异性的防御机制,能快速启动抵御真菌感染的反应。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表皮和黏膜屏障表皮和黏膜屏障是身体最外层的防御屏障,能阻止真菌的入侵。
表皮和黏膜分泌抗菌蛋白和黏液,能困住真菌并阻止其细胞外生长。
2. 具有杀菌活性的细胞免疫系统中的多种细胞具有直接杀菌活性。
例如,中性粒细胞能通过吞噬和释放毒性物质来消灭真菌。
巨噬细胞则能通过吞噬和消化真菌来起到杀菌作用。
3.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NK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能直接杀伤真菌感染的细胞。
它们通过释放细胞毒素或识别并破坏感染细胞来防止真菌感染进一步扩散。
4.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免疫系统对抗真菌感染的重要机制之一。
当真菌感染侵入组织时,免疫细胞会释放炎症介质,引发局部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能吸引更多的免疫细胞到达感染部位,并释放进一步的杀菌物质。
适应性免疫适应性免疫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防御机制,能通过记忆性细胞来抵御真菌感染。
适应性免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抗原递呈细胞抗原递呈细胞能够摄取、处理并呈递抗原给T细胞。
在真菌感染中,树突状细胞是最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之一。
它们能够将摄取到的真菌抗原呈递给T细胞,激发T细胞的活化。
2. T细胞的参与T细胞在抗击真菌感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CD4+ T细胞能够分化为Th1细胞和Th17细胞,促进免疫细胞产生足够的细胞毒素来杀伤真菌。
CD8+ T细胞则能直接杀伤感染的细胞。
3. B细胞和抗体的产生B细胞可以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抗体能够与真菌结合,增强真菌的吞噬和杀菌效果。
此外,抗体还能激活补体系统,进一步促进真菌的清除。
研究进展与展望免疫系统对抗真菌感染的机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网上摘录

抗真菌药-----网上摘录•抗真菌药上传视频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抗真菌药(antifungal drugs):真菌感染可分为表浅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两类,表浅感染是由癣菌侵犯皮肤、毛发、指(趾)甲等体表部位造成的,发病率高,危害性较小。
深部真菌感染是由念珠菌和隐球菌侵犯内脏器官及深部组织造成的,发病率低,危害性大。
在所有的抗深部真菌感染药物中,只有氟康唑和氟胞嘧啶能透过血脑屏障,治疗中枢真菌感染。
常用抗真菌药按照作用部位分为治疗浅表真菌感染药物有十一烯酸、醋酸、乳酸、水杨酸、灰黄霉素、克念菌素、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联苯苄唑、酮康唑等。
抗深部真菌感染药物有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球红霉素、甲帕霉素、氟康唑、伊曲康唑等。
按结构分为有机酸类、多烯类、氮唑类、烯丙胺类(如特比萘芬)等。
•中文名•抗真菌药•外文名•antifungal drugs•类别•药品•作用•治疗真菌感染一、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抗真菌药物,就其作用机制分类,大致可以分为3种:(1)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中甾醇合成的抗真菌药物,包括:酮康唑等咪唑类药物、多烯类抗生素、两性霉素等,以及烯丙胺类药物特比萘芬等;(2)作用于真菌细胞壁合成的抗真菌药物,如:棘白菌素类药物卡泊芬净,其抑制真菌细胞壁主要成分1,3-β-D-葡聚糖的合成,以及抑制几丁质合成的日光霉素和多氧霉素等;(3)作用于核酸合成的抗真菌药物,如:5-氟胞嘧啶等 [1]。
二、抗真菌药物按化学结构分类1、三唑类吡咯类抗真菌药,包括:咪唑类和三唑类。
咪唑类包括:酮康唑、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和舍他康唑等。
目前,多为浅表真菌感染或皮肤黏膜念珠菌感染的局部用药。
三唑类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处于研究阶段的沙康唑、帕索康唑、雷夫康唑、SCH39304(SM8668)和SDZ89-485,均可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
吡咯类药物作用的主要靶酶是14-去甲基酶(14-DM),利用咪唑环和三唑环上的第3位或第4位氮原子镶嵌在该酶的细胞色素P450蛋白的铁原子上,抑制14-DM的催化活性,使羊毛甾醇不能转化成14-去甲基羊毛甾醇,进而阻止麦角甾醇合成,使真菌的细胞膜合成受阻,导致真菌细胞破裂死亡。
免疫系统如何应对真菌感染的机制

免疫系统如何应对真菌感染的机制概述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免疫系统应对挑战的情况。
免疫系统通过多种机制来应对真菌感染,包括感知、识别和抵御真菌的入侵。
本文将深入探讨免疫系统如何应对真菌感染的机制。
真菌感染的感知和识别免疫系统通过感知和识别真菌的入侵来启动免疫反应。
在感知方面,免疫系统依赖于一系列的感知受体,如 Toll 样受体(TLR)、C型凝集素受体(CLR)和核糖体受体(NLR)等。
感知受体是细胞膜上的一种受体,可以识别和结合特定的真菌分子模式。
当感知受体结合到真菌分子模式时,它们将激活信号传导通路,引发炎症反应,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化和扩增。
另外,细胞内的核糖体受体也可以感知和识别真菌的入侵。
核糖体受体是细胞内的一种受体,可以感知和结合外源的或感染细胞的真菌核糖体颗粒。
一旦核糖体受体结合到真菌核糖体颗粒,它们将启动信号传导通路,导致免疫细胞的炎症反应。
免疫细胞的参与免疫系统中的多种细胞类型参与应对真菌感染。
其中,炎症细胞如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等,以及淋巴细胞如T细胞和B细胞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感知到真菌入侵后,免疫细胞会释放一系列的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
这些炎症介质可以吸引其他免疫细胞的迁移和活化,形成局部的免疫反应。
另外,免疫细胞也可以通过吞噬和杀伤真菌来应对感染。
巨噬细胞是最重要的吞噬细胞之一,它们具有高度的吞噬活性,在感染部位吞噬和消化真菌。
此外,嗜酸性粒细胞也参与吞噬和杀伤真菌的过程。
免疫调节的作用免疫系统不仅参与直接的抵抗真菌感染,还通过免疫调节来保持平衡。
免疫调节在真菌感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以避免过度的免疫反应。
免疫调节分为两种类型:免疫耐受和免疫抑制。
免疫耐受是指免疫系统对真菌抗原的耐受性,即对真菌抗原的免疫反应被抑制或减弱。
免疫抑制是指通过免疫细胞的抑制剂来抑制免疫反应。
免疫耐受和免疫抑制的机制包括免疫调节细胞、调节性T细胞和抑制性细胞因子等。
临床执业医师内科学:肺部真菌感染

疾病概述 由于长期应⽤⼴谱抗⽣素、糖⽪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化疗或放疗后以及AIDS患者,深部真菌感染近年来逐渐增多。
深部真菌感染现在称系统性真菌感染。
肺部真菌感染是最常见的系统性真菌感染。
长期中性粒细胞低下、⼴谱抗⽣素的应⽤、器官移植、接受免疫抑制剂及⼤剂量激素治疗者若出现不明原因长期发热应警惕系统性真菌感染,对这⼀类患者应多取痰、尿、⾎、胸⽔等标本作涂⽚直接镜检(基层医院都具备),有条件者进⼀步做真菌培养。
⼀旦临床上⾼度怀疑有系统性真菌感染,⽆论实验室回报结果是否阳性,均应⽴即给予抗真菌治疗。
抗真菌感染治疗疗程普遍较抗细菌感染疗程为长,⽽有些抗真菌药副作⽤较⼤,部分病⼈不能耐受以⾄治疗中断⽽失败。
症状体征 真菌的孢⼦极易被吸⼊⽽致敏,致敏机体再吸⼊真菌物质,可引起表现为⽀⽓管哮喘的过敏性肺泡炎,病程迁延。
病理⽣理 引起病变的决定因素是真菌的毒⼒、数量与侵⼊途径。
真菌胞壁中的酶类亦参与促进感染与侵⼊宿主细胞的作⽤。
有的真菌具有抗吞噬能⼒及致炎成分,如新型隐球菌有宽厚的多糖荚膜,可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
有的真菌对机体的不同器官有倾向性的侵袭作⽤,如曲霉菌易侵犯⼈的呼吸道,隐球菌易侵犯脑膜。
健康⼈对真菌有天然的⾼度抵抗⼒,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均在感染中发挥作⽤。
有些真菌感染有地理区域特点,与真菌的特有⽣态使当地居民对其产⽣易感性有关。
⽽⽣活习性、居住⼯作环境能亦有⼀定影响,如居住于潮湿发霉的房屋、经常接触带有真菌滋⽣、不满尘埃的物品,诸如草绳、⽊料、纸张、垃圾、腐烂的植物、种⼦以及鸟类的粪便、⼟壤等,均可能感染真菌。
真菌多在⼟壤⽣长,孢⼦飞扬于空⽓中,可能被吸⼊肺部引起肺真菌感染(外源性),如曲菌、奴卡菌、隐球菌、荚膜组织胞浆。
有些真菌为⼝腔寄⽣菌,当集体免疫⼒下降时可引起肺部感染,例如念珠菌为⼝腔、⽪肤、肠道及阴道的寄⽣菌,放线菌为⼝腔龋齿寄⽣菌,此类均为继发性肺部真菌感染。
静脉⾼营养疗法的中央静脉插管如留置时间过长,⾼浓度葡萄糖虽不适合细菌⽣长,易致念珠菌败⾎症。
毛霉病治疗药物总结

毛霉病治疗药物总结毛霉病(Mucormycosis)是由毛霉目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是一种侵袭性真菌病,诊断困难,病死率高,早期诊断以及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是降低其病死率的关键。
毛霉病治疗首先应积极处理患者的基础疾病,去除危险因素及逆转免疫状态。
如控制患者的血糖,减少或停止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减少铁沉积,以及停用去铁胺等。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毛霉病应尽早行外科手术治疗,目标是去除感染灶,包括局部清创、感染组织及脏器的切除。
此外,也应及时给予全身性的抗真菌药物治疗,目前可选用的治疗毛霉病药物主要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制剂和普通制剂)、泊沙康哇和艾沙康嘎。
1、两性霉素B(1)两性霉素B制剂主要包括普通制剂(脱氧胆酸盐)和脂质制剂(脂质体、脂质复合物和胆固醇硫酸脂)。
两性霉素B普通制剂尽管疗效确切,但不良反应较大,耐受性差,在国外指南中很少推荐用于毛霉病的治疗。
两性霉素B脂质制剂的不良反应较普通制剂轻,耐受性较好,是国际指南中治疗毛霉病的一线推荐治疗药物。
(2)不同的两性霉素B脂质制剂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有较大的差异。
目前国内有两性霉素B脂质体及胆固醇硫酸酯两种脂质制剂,由于国产两性霉素B脂质制剂与进口两性霉素B脂质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用药剂量建议参照说明书,用药早期可以低剂量起始,逐渐增量。
(3)对于重症毛霉病的患者,剂量递增的方案可能会增加不良预后的风险。
2019年国际毛霉病指南建议,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及脂质复合物时,为使患者尽快获益,应直接使用目标剂量。
与其他两性霉素B制剂相比,进口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肾毒性和输液反应明显降低,初始剂量可高达5mg∕kg,无需剂量爬坡。
对于需直接使用目标剂量的患者,进口两性霉素B脂质体更适宜。
(4)两性霉素B普通制剂尽管对毛霉病疗效确切,但由于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对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两性霉素B普通制剂推荐剂量为每日0.5~0.7mg∕kg,成人日剂量不超过每日1mg/kgo(5)两性霉素B普通制剂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输液反应、低钾血症及肾损伤等,两性霉素B脂质制剂的不良反应种类与两性霉素B普通制剂类似,但其发生率较普通制剂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美 (1112) 47.9
5.7 18.6 19.9 1.6 3.6 0.6
北美 (1489) 50.0 23.8 14.0
7.7 1.5 0.3 1.5
Pfaller, et al, J Clin Micro, Jan 2008, Vol. 46, No. 1, p. 150-156
念珠菌菌群药敏特征
个体间PK差异明显(100倍) :原因 CYP2C19基因型,药物交互作用, 年龄,体重 ( < 40 kg),
每天两次剂量 (mg)
CYP 2C19 基因型强烈影响
8
伏立康唑的清除
7
血浆伏立康唑平均浓度 (µg/mL)
6
5
4
3
2
1
• 一线治疗
– 氟康唑 12 mg/kg/d 负荷剂量,随后 6 mg/kg/d (400 mg),或 – 卡泊芬净 70 mg 负荷剂量, 随后50 mg/d;阿尼芬净 200 mg 负荷
剂量, 随后100 mg/d, 或 米卡芬净 100 mg/d,1 或 – 在特定情况下 1,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 0.6-1.0 mg/kg/d 或脂质
侵袭性真菌病的抗真菌疗法
细胞膜
真菌主要使用麦角固醇代替胆固醇 •两性霉素B ( 1958 ) •酮康唑( 1982 ) •氟康唑,伊曲康唑( 1990年) •脂质体两性霉素B制剂( 1995-1997年) • 伏立康唑 (2002) • 泊沙康唑 (2007)
细胞壁
哺乳动物细胞缺乏葡聚糖,几丁质聚合物 组成的细胞壁结构 •卡泊芬净( 2001 ) •米卡芬净 (2004) •阿尼芬净 (2006)
G实验, PCR
疾病负担
粗死亡率 40%
如果12小时内 未开始抗真菌疗法 院内死亡率将翻番*
无疾病
培养/ 抗原
症状和体征
培养/ 组织病理学
预后
预防
抢先治疗
经验性治疗
确诊治疗
发病率/ 死亡率
* Morrell et al. Antimicrob Agent Chemother 2005;49;3640.
8 40 264 299 10 193 361 98
132 388 135 28
459 135
28
198 42
4
2
12
1
2
3
8 12 89 43
65 49 299 41
41 9
9
2
1
1
1
0.007 0.015 0.03 0.06 0.12 0.25 0.5 1.0 伏立康唑 MICs, μg/mL
• 良好的药动学特征
– 广泛分布 – 疗效可预测 – 药物相互作用低风险
• 治疗成本低
• 耐药性增加 – 光滑念珠菌 – 克柔念珠菌
• 经常发生剂量不足
– 高BMI:基于体重的给药 – 很多患者未使用负荷剂量
• 数据显示疗效劣于棘白 菌素1
1Reboli et al. N Engl J Med. 2007;356:2472-2482.
真菌感染对严重败血症结局的影响:一项在外科危重 病患者中进行的多中心配对队列研究(中国)
• 318名败血症患者中,90名 (28.3%)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 (n=100 培养阳 性)
• 真菌感染导致ICU时间延长3倍 (P<0.0001);住院费用2倍 (P=0.001);死亡率上升 (67.8 vs. 41.2 %, P<0.001)
-作用机理 -药理学 -差异 -临床试验证据
• 总结
侵袭性真菌感染特征改变
• 因癌症治疗后生存期延长,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 官移植,艾滋病,新型免疫抑制剂等导致的易感人群 增加
• 真菌病原体模式改变(能走动、不必卧床的患者增加? 免疫抑制增加?新化疗/移植方法?留置导管?生存期 更长? )
• 新的抗真菌药物
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近平滑念珠菌 平滑念珠菌 克柔念珠菌 葡萄牙念珠菌
两性霉 素Ba
S S
S
S-I S-I S-R
FLUC S S S
S-DD-R R S
ITRA S S S
S-DD-R S-DD-R
S
VOR S S S
S-S-DD S S
棘白菌素 S S
S-NS? S S S
A无确立断点 Adapted from Pappas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04;38:161-189.
20
CYP2C19 WT
CYP2C19 non-WT 15
10
5
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RC 每日剂量 (mg/kg/day)
1.0 0.8
0.6
0.4
0.2 0 01
2 3 4 5 6 7 8 9 10 VRC 谷浓度(µg/mL)
体重中位数52.8 kg + 5.8 kg
伊曲康唑, 伏立康唑 或 泊沙康唑 作为念珠菌败血症的起始治疗?
优点 • 抗菌谱略广, 覆盖克柔念
珠菌以及抗霉菌
• 有口服剂型
缺点 • 对氟康唑-耐药的光滑念珠
菌无效
• 药代动力学预测性低 • 肝脏毒性增加
• 泊沙康唑没有静脉注射剂 型
• 对于肾衰患者,避免使用 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静脉 注射
氟康唑 MICs, μg/mL
0 纯合子
强代谢型
(n=108)
Clin Pharmacokinet 2002;41:913-958.
杂合子 强代谢型 (n=39)
纯合子 弱代谢型 (n=8)
34.5%患者中观察到肝脏毒性,其 伏立康唑血谷浓度> 3.9 µg/mL
Matsumoto et al. Int J Antimicrob Agent 2009;34:91-94.
IDSA 念珠菌败血症指南 (2009)
• 治疗选择取决于患者临床状况及对菌株的了解情况
– 如果可行的话,移除所有的中心静脉导管
系统性抗真菌治疗概述
Russell E. Lewis, Pharm.D., FCCP, BCPS 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 安德森癌症中心副教授 休斯顿大学药学院& 得克萨斯大学MD
UH 抗感染 研究实验室
要点提示
•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变化 • 危险因素和治疗模式 • 主要抗真菌药物的优点和缺点 • 当前推荐用药总结 • 棘白菌素
VOR (mcg/mL)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0
0.0
12.0
10.0
8.0
6.0
4.0
2.0
5.0 10.0 15.0 剂量 (mg/kg)
20.0
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14 15
15名患者(4个数值可用)的VOR,显示变异程度
Trifilio S et al. Cancer. 2007;109:1532.
15%无法检测; 25%–62% 可能为“亚治疗剂量”
稳定状态平均血浆浓度 (µg/ml)
伏立康唑非线性药代动力学
由于代谢可饱和性 (米曼氏动力学)
剂量增加但是暴露体内药量不呈线 变化
平均而言,口服剂量由200mg q12h上升到300mg q12h增加1.5 倍,体内暴露药量可增加到2.5倍。
耐药机制:氮唑类
敏感
CDRs
氮唑类 ?
MDR
氟 康唑
氮唑类
麦角甾醇11
唑类药物交叉耐药 而非两性霉素B 或棘白菌素
耐药
CDRs
氮唑类
氮唑类 ?
MDR
氟 康唑
麦角甾醇11
White et al. Clin Microbiol Rev. 1998;11:382-402.
为避免出现患者中的亚治疗水平 必须对伏立康唑进行血浆浓度监测
基因多态性
基因型
高加索裔 黑人
纯合子 弱代谢型
2%
2%
杂合子 强代谢型
26%
28%
纯合子 强代谢型
73%
70%
日本人 19% 46% 35%
中国人 14% 43% 43%
Clin Pharmacokinet 2002;41:913-958.
VRC 谷浓度 (mg/L)
肝脏毒性概率
日本患者中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肝脏毒性, CYP2C19基因型的相关性 (n=29)
氟康唑 vs 伏立康唑 MIC: 13,338 株 念珠菌
多株克柔念珠菌
主要光滑念珠菌
>128 128 64 32 16 8.0 4.0 2.0 1.0 0.5 0.25 0.12
R
12 53 441 3592 2076
1 45 288 795 1057 114
1
1
1
1
2
2
1
26
1 16 108 6 44 297
–伏立康唑 IV (6mg/kg q12h x2 随后 4 mg/kg q12h); 或口服 200 mg bid
– 其它药物: 脂质两性霉素B 卡泊芬净
Walsh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08; 46:327–360
菌株分布(ARTEMIS): 血液中念珠菌分离结果
菌株 白色念珠菌 平滑念珠菌 近平滑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克柔念珠菌 高里念珠菌 葡萄牙念珠菌
亚太国家 (958) 57.1 8.5 15.9 14.2 0.9 0.7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