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解剖学 名词解释大全

正常人体解剖学 名词解释大全
正常人体解剖学 名词解释大全

系统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整理

第一章运动系统

1. 矢状面:从前后方向,将人体或器官纵切为左、右两部分所形成的切面。若沿人体前后正中线方向将人体切为左、右完全对称的两部分的切面,则称为正中矢状面。

2. 骺线:成年后,骺软骨骨化所留有的一线状痕迹,成为骺线。

3. 红骨髓:位于骨松质间隙内,有造血功能,呈红色,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

4. 椎间孔: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共同围成的孔,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5. 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相连接处处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两侧平对第2肋,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6. 翼点:位于颅外侧颞窝区,为额、顶、颞、蝶四骨汇合处,呈“H”形,为薄弱区,内有脑膜中A前支通过。骨折已引起颅内血肿。

7.骨盆:由骶骨、尾骨以及左右髋骨借关节和韧带连接而成,主要功能是支持体重、保护盆腔脏器,在女性是胎儿分娩出的产道

8. 椎间盘:相邻两椎体之间的连接。最上一个在C2、C3之间,最下一个在L5与骶骨之间。由纤维环和髓核之间。有连接椎体、承受压力、吸收震惊、减缓冲击和有利于脊柱运动的作用。

9. 腱鞘:套在长腱四周的鞘管,多位于手足摩擦较大的部位,如腕部、踝部、手指掌侧、和足趾跖侧。有约束肌腱、减少摩擦作用。腱鞘损伤后,局部疼痛,临床上成为腱鞘炎。

10. 弓状线(半环线):在脐下4~5cm以下,腹直肌鞘后层的游离下缘呈凸向上的弓形。

11. 盆骨界线:盆骨由骶骨岬至耻骨联合上缘的两侧连线为分界线,可分为上方的大盆骨和下方的小盆骨。

12.腹直肌鞘:包裹腹直肌,分为前后两层,前层有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

13.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成腹股沟韧带。

14. 黄韧带:又称弓间韧带,是连接相邻椎弓的韧带,由弹力纤维构成,坚韧而富有弹性。15.关节腔:由关节软骨与关节囊滑膜层所围成的密闭、潜在腔隙,内有少量滑液,可润滑关节、减少摩擦,腔内为负压,有利于关节的稳定。

第二章消化系统

1. 咽峡:由腭垂、左、右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通往咽的门户。

2. 肝门: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及神经和淋巴管由此出入。

3. 齿状线(肛皮线):位于肛管内面,是由肛瓣和肛柱下端所围成的一个锯齿形环形线,它是粘膜和皮肤的分界线,其上、下的组织来源、血供、静脉回流、淋巴引流以及神经管理均不同,其上的静脉曲张称内痔,其下的静脉曲张称外痔。

4、Calot三角:是由肝总管、胆囊管和肝的脏面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有肝固有动脉右支和胆囊动脉经过,是胆囊手术时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5、腹膜:是贴附于腹、盆壁内面、膈下面和腹盆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而光滑的浆膜,可分为脏、壁两层,具有分泌、吸收、防御、修复、保护和支持作用。

6.小网膜:是连于肝门与胃小弯、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左侧连于肝门与胃小弯之间的部分称肝胃韧带,内有胃左、右血管、胃左、右淋巴结、神经和淋巴管等,右侧连于肝门与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部分称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肝固有动脉、胆总管、肝门静脉、神经和淋巴管走行。

7.McBurney点:即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以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为标志。急性阑尾炎时,此处可有压痛。

第三章呼吸系统

1. 嗅区:指上鼻甲及其相对应的鼻中隔部分,有嗅觉功能。

2. 肋膈隐窝: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形成呈半环形的间隙,是胸膜腔的最低点,即使深呼吸时,肺的下缘也不能深入其间。胸膜炎渗出液常积于此。

3. 纵隔: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和组织结构的总称。

4.肺门:指肺内侧面中心凹陷处,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

5. 喉室:喉中间腔向两侧突出的隐窝

6.声门裂:位于喉腔中部的一个呈矢状位的裂隙,由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所围成,分为前3/5的膜间部和后2/5的软骨间部,膜间部与发音有关,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是异物易滞留的部位,也是上下呼吸道的分界

7.声带:声壁内含有声韧带和声带肌,三者合称为声带。

8.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被结缔组织包绕连于纵隔称肺根,肺根对肺起固定、支持作用。

9.胸膜腔:胸膜的脏壁两层在肺根处相互转折移行所形成的一个密闭的潜在的腔隙,左右各一,互不相通,腔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的摩擦,腔内为负压,有利于肺的扩张。

第四章泌尿系统

1. 肾蒂: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成束

2. 肾区(脊肋角):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肾病变有叩击痛。纵膈:纵隔是左右纵膈胸膜及其间所夹的器官和组织的总称,是分隔左右胸膜腔的间隔。以胸骨角平面分为上下纵膈,下纵隔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中后纵膈。

3.肾锥体:肾锥体是组成肾髓质的小管道,约有15~25个。肾锥体的基底朝向肾皮质;尖端圆钝,朝向肾窦。肾锥体的尖端称肾乳头,突入肾小盏。

4. 肾柱:浅层的肾皮质伸入肾锥体之间的部分称肾柱,属肾皮质。

5.肾窦:肾门向肾内续一个较大的腔隙,称为肾窦,窦内含有肾动脉的主要分支、肾静脉的主要属支、肾小盏、肾大盏。

6.肾门:是泌尿系统脏器肾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的出入部位,中部凹陷,是肾窦的开口。

7. 膀胱三角:膀胱底内面的左、右输尿管口和尿道口之间成三角形区域,此区域缺乏黏膜下层,直接与肌层紧密相结合,无论膀胱充盈或空虚,黏膜均保持平滑状态,该部位易患结核、肿瘤.

第五章生殖系统

1. 精索:是从腹股沟管深环至睾丸上端的一对柔软的圆索状结构,其内主要有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输精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和鞘韧带等,自皮下环以下,精索外被三层被膜(精索外筋膜、提睾肌、精索内筋膜)。

2.子宫峡:宫体与宫颈之间最狭窄的部位称为子宫峡部。

3.输卵管壶腹:输卵管膨大为壶腹状处,此处壁薄而管腔较大,血供较丰富,行程弯曲,约占输卵管全长的2/3,卵细胞通常在此处受精。

4.阴道穹:阴道的上端宽阔,围绕子宫颈阴道部,两者间形成环状的腔隙,称为阴道穹。

第六章循环系统

1.冠状窦:位于冠状沟内,由心大静脉延续而成,以冠状窦口开口于右心房,它收纳心壁的绝大部分静脉血,它的属支主要有心大、中、小静脉。

2.心包:为包裹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锥体形纤维浆膜囊,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性心包,内层为浆膜性心包,浆膜性心包又分脏、壁两层,壁层贴附于纤维性心包内面,脏层贴附于心和大血管根部的表面,两层之间形成潜在间隙为心包腔,心包的功能为减少心脏跳动时的摩擦,防止心过度扩张以保持血容量相对恒定,还可有效防止邻近部位的感染波及心。

3.颈动脉窦: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壁内有压力感受器,当血压升高时,可反射性的引起心跳变慢,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4.颈动脉小球:是一个扁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属于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和氧浓度的变化,当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可反射性地促使呼吸加深加快。

5.静脉角:在胸锁关节后方,由同侧的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时所形成的夹角,左侧有胸导管注入,右侧有右淋巴导管注入。

6.卵圆窝:右心房房间隔的下部有一卵圆形的浅窝,称为卵圆窝,胎儿时期此处为卵圆孔。

7.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心外膜下,是心的正常起博点。

8.房室结:位于房间隔下部右心房的心内膜下,冠状窦口的前上方,呈扁椭圆形。作用:将窦房结传来的冲动发生短暂延搁再传至心室,保证心房收缩后再开始心室的收缩。

9.掌浅弓:组成:由尺动脉的终末支和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而成。位置:位于掌腱膜深面分支:发出三条指掌侧总动脉和一条小指尺掌侧动脉。

10.掌深弓:组成:由桡动脉的末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形成。位置:位于屈指肌腱的深面;分支:发出三条掌心动脉,至掌指关节附近分别注入相应的指掌侧总动脉。

11. 乳糜池:在第12胸椎下缘到第1腰椎体的前面,又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梭形膨大的池,称乳糜池,为胸导管的起始部。

12.胸导管:是全身最粗大的淋巴导管,长约30~40cm收集左侧上半身和整个下半身,即全身3/4区域的淋巴: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左支气管纵隔干、左右腰干、肠干,注入左静脉角。

13.右淋巴导管:为一短干,由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和右支气管纵隔干、左右腰干及肠干。

第八章感觉器

1.感觉器:感受器及其副器(辅助装置)的总称。

2.感受器:机体内可接受内、外环境各种刺激的结构。

3.视神经盘:在视网膜内面,于视神经起始处有一直径为1.5mm的白色圆盘状隆起,称视神经盘,其中央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出入,此处无感光细胞,故称盲点。

4.黄斑:在视神经盘的颞侧稍下方约3.5mm处,有一直径为2mm的黄色圆形区域称黄斑,活体呈褐色或红褐色,其中央有一凹陷称中央凹,此区无血管,感光细胞最为密集,是感光最敏锐的部位。

5.虹膜角膜角:在眼球前房周缘,虹膜与角膜交界处的环形间隙称为虹膜角膜角,又称前房角。

6.屈光系统: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和角膜,这些结构透明而无血管,具有屈光作用,合称为眼的屈光系统。

7.巩膜静脉窦:巩膜与角膜相接处深面有一环形的腔隙称为巩膜静脉窦,是房水回流的

重要通道。

8.听骨链:由三块听小骨组成,由外侧至内侧依次为锤骨、砧骨和镫骨,可传导声波。

9.膜迷路:是套在骨迷路内的膜性囊管,可分为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其内充满内淋巴。

10.前庭器:椭圆囊斑、球囊斑和壶腹峰合称为前庭器,为位觉感受器。其中椭圆囊斑和球囊斑能感受直线加速或者减速运动的刺激,壶腹嵴能感受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

11.螺旋器:又称Corti器,位于基底膜上,为听觉感受器。

第九章神经系统

1、灰质:在中枢神经内,神经元的胞体和拼究痕集的部位,色泽灰暗,称灰质

2、白质:在中枢神经内,神经元的轴突聚集的部位,颜色苍白,称白质。

3.神经核:在中枢神经内,包埋在白质内的灰质团块,内有形态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称神经核

4.神经节:在周围神经内,神经元胞体集中的地方,形状略膨大,称神经节

5.纤维束:在中枢神经白质内,起止、行程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聚果成束,称纤维束

或传导束。

6.神经:在周围神经内,神经纤维集合成大小、粗细不等的集束,由不同数目的集来地

集合成一条神经。

7.颈膨大:脊髓C4~T1节段彭大部分,称为颈膨大。

8.风膨大:脊髓L2~S1节段彭大部分,称为腰骶膨大。

9.脊髓圆锥:脊髓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的结构。

10.终丝:由脊髓圆锥未端向下延续为一根细丝,称终丝,止于尾骨后面的骨膜,有稳

脊髓的作用。

11.脊髓节段:与每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一段脊髓。

12.马尾:腰、缸、尾部的脊神经根在未出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垂直下行,

终丝形成马尾.

13.锥体:延髓腹侧面前正中裂两旁的纵形隆起,其内有大脑皮质发出的锥体束。

14.菱形宽:为第四脑室底的楚形凹陷,它由延髓上部背面和脑桥背面共同构成,其上外侧界为小脑上脚,下外侧界为薄束结节、棋束结节和小脑下脚。

15.四叠体:中脑背侧面有两对圆形隆起称为四叠体。上方的一对为上丘,是视觉皮质下

反射中枢:下方的一对为下丘,是听觉皮质下反射中枢。

16.基底核:埋藏在大脑底部白质区的灰质团块,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和杏仁体。

17.纹状体:大脑基底核的豆状核、尾状核合称纹状体,主要功能是维持骨骼肌的张力,协调肌群运动。18新纹状体:豆状核的壳和尾状核在进化上较新,合称新纹状体,

19.内囊: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和豆状核之间的上、下行纤维密集而成的白质区。

20.感觉传导通路:由感受器经传入神经,各级中枢至大脑皮质的神经通路称为感觉传导通路或上行传导通路。

21.运动传导通路:由大脑皮质经皮质下各级中枢、传出神经而至效应器的神经通路。

22.锥体系:锥体系是管理骨骼肌随意运动的系统,主要由上、下运动神经元组成。

23.上运动神经元: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称上运动神经元,其

轴突聚集形成锥体束。

24.下运动神经元:脑神经躯体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称下运动神经元,其胞体和轴突构成传导运动冲动的最后公路。

25.核上瘫:大脑皮质中央前回下部或皮质核束损伤导致的瘫痪称核上瘫。

26.核下瘫:脑神经躯体运动核或脑神经损伤导致的瘫痪称核下瘫。

27.白交通支:是侧角细胞发出的节前纤维离开脊神经进入交感干神经节的通路,只见于

全部胸神经和上3对腰神经与交感干神经节之间,为有髓鞘纤维,呈白色。

28.灰交通支:是交感干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进入脊神经的通路,存在于交感干神经节

与全部脊神经之间,为无髓稍纤维,呈灰色。

29.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的窄隙。

30.蛛网膜下隙:为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间隙,内有脑脊液。

31.终池:在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水平之间,蛛网膜下隙扩大,称终池,其内无脊触,只有马尾和终丝。

32.蛛网膜粒;蛛网膜上突入到上矢状窦内的小的突起,蛛网膜下隙内的脑脊液可经此渗

入上矢状窦内.

33.脉络丛:在脑室的一定部位,软脑膜上的毛细血管丛和室管膜上皮一起突入脑室,形

成脉络丛,可产生脑脊液。

34.Willis环,即大脑动脉环,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在颅底中央形成的动脉环。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护理学常见100条名词解释

1.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磁砒、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2.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总和。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 3.健康:WHO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4.社会学健康观:从个体的社会性角度来反映生命活动的客观性及其本质规律,指出健康是一个人具有正常的社会角色功能,具有执行其社会角色和义务的最佳活动状态,它包括个体、家庭和社区的不同层次水平,包括健康平衡和健康潜能两个重要方面。 5.护理:1980年美国护士学会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6.护理管理: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护理工作的诸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提高护理质量。 7.护理科研:运用观察、科学实验、调查分析等方法揭示护理学的内在规律,磁砒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更新。 8.个案护理:一名护士护理一位患者,即由专人负责实施个体化护理。 9.功能制护理:以工作为导向,将患者所需的护理活动,依工作性质机械地分啪桫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为完成医嘱和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 10.小组制护理:以小组的形式对患者进行护理。 11.责任制护理:由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按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整体护理,其结构是以患者为中心,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期间的所有护理始终由一名责任护士实行8小时在岗,24小时负责制。 12.系统化整体护理: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方式。 13.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 14.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 15.医疗保健服务:是医疗保健机构和专业人员为防止疾病、增进健康而运用卫生资源和医疗手段,有计划、与目的地向个人、群体和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活动过程。

遗传学名词解释

1 Chromosomal disorders: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而导致的疾病。如Down’s综合征(+21),猫叫综合征(5p-)。 2 Single gene disorders: 由于控制某个性状的等位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称之。 3 Polygenic disorders: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生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遗传因素中不是一对等位基因,而是多对基因共同作用于同一个性状。 4 Mitochondrial disorders:是指线粒体DNA上的基因突变导致所编码线粒体蛋白质结构和数目异常,导致线粒体病。线粒体是位于细胞质中的细胞器,故随细胞质(母系)遗传。 4 Somatic cell disorders: 体细胞中遗传物质突变导致的疾病。 5 分离律 (Law of segregation)基因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细胞学基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6 自由组合律(law of independent assortment)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不同的非等位基因,可以相互独立的分离,有均等的机会组合到—个生殖细胞的规律性活动。 7 连锁与互换定律-(law of linkage and crossing over)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在生殖细胞形成时,如果它们相距越近,一起进入同一生殖细胞的可能性越大;如果相距较远,它们之间可以发生交换。 8 Gene mutation: DNA分子中的核苷核序列发生改变,导致遗传密码编码信息改变,造成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的氨基酸变化,从而引起表型的改变。 9 Point mutation:指单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代。转换(transition):嘧啶之间或嘌呤之间的替代。颠换(transversion):嘧啶和嘌呤之间的替代。 10 Same sense mutation:碱基替换后,所编码的氨基酸没有改变。多发生于密码子的第三个碱基。 11 Missense mutation:碱基替换后,改变了氨基酸序列。错义突变多发生于密码子的第一、二个碱基 12 Nonsense mutation:碱基替换后,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UAA、UGA、UAG),多肽链合成提前终止。 13 Frame shift mutation:在DNA编码序列中插入或丢失一个或几个碱基,造成插入或缺失点下游的DNA编码框架全部改变,其结果是突变点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 14 dynamic mutation :人类基因组中的一些重复序列在传递过程中重复次数发生改变导致遗传病的发生,称动态突变。

2020年护理学基础知识全套复习题库及答案(全册完整版)复件

2020年护理学基础知识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全 一) 一、护理程序 1.在护理程序中,指导护理活动的思想核心是 A.以提高护理质量为中心 B.以医院管理的重点任务为中心 C.以医院的利益为中心 D.以执行医嘱为中心 E.以护理的服务对象为中心 2.护士收集健康资料的目的,不正确的是 A.了解患者的隐私,为确立护理诊断提供依掬 B.为制订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C.为评价护理效果提供依据 D.为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选择护理实施力 法提供依据 E.为护理科研积累资料 3.护士在收集患者的健康资料过程中,丕查 确的做法是 A.所有资料均来自护士与患者的正式与非Ⅱ式交谈 B.正式交谈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有目的州引导患者交谈 C.正式交谈的内容应贴近患者的病情 D.非正式交谈常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蠢程中进行

E.非正式交谈有助于护士和患者感情的增避及对病情的了解4.以下客观资料,记录正确的是 A.每天排尿l~2次,量少 B.咳嗽剧烈,有大量黏痰 C.每天饮水5次,每次约200ml D.每餐主食2碗,一日3餐 E.持续低热1个月,午后明显 5.护士获取客观健康资料的主要途径是 A.阅读病历及健康记录 B.患者家属的陈述 c.观察及体检获取 D.患者的主管医生提供 E.患者朋友提供 6.面对老隼患者进行健康史采集时,应注意 A.交谈一般从既往史开始 B.以封闭性问题为主 C.-定要耐心倾听,不要催促 D.始终保持亲密距离 E.当老年入主诉远离主题时,不要打断 7.患者,女性,37岁,甲状腺囊肿,择期手 术住院。护士为其提供整体护理,该护理模式 的特点是

A.以治疗为中心 B.以家庭为中心 C.以疾病为中心 D.以患者为中心 E.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8.患者,女性,68岁,因病情危重入住ICU。 第2天病情平稳后,对护士说:“我想见孩子,老伴,心里憋得慌。”该患者存在 A.自我实现的需要 B.自尊的需要 C.爱与归属的需要 D.安全需要 E.生理需要 9.患者,男性,41岁,颅脑外伤。主诉:剧烈头痛、头昏、视物不清。查体:呼吸10次/分,心搏有力、50次/分,血压160/120mmHg。护士收集资料后为其制订护理计划。计划中应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是A.皮肤完整性受损 B.潜在并发症:脑疝 C.潜在并发症:呼吸性碱中毒 D.有感染的危险 E.睡眠形态改变 10.患者,女性,27岁,车祸外伤急诊入院。

遗传学名词解释大全

autoregulation 自我调节:基因通过自身的产物来调节转录。 autosome 常染色体:性染色体以外的任何染色体。 auxotroph 营养缺陷型:微生物的一种突变体,它不能合成生长所需的物质,培养时必须在培养基中加入此物质才能生长。 back mutation 回复突变:见reversion bacteriophage (phage) 一种感染细菌的病毒。 balance model 平衡模型:关于遗传变异比例的一种模型,它认为自然选择维持了群体中大量遗传变异的存在。 balanced polymorphism 平衡多态现象:稳定的遗传多态现象是由自然选择来维持的。 Barr body 巴氏小体:在正常雌性哺乳动物的核中有一个高度凝聚的染色质团,它是一个失活的X染色体。 base analog 碱基类似物:一种化学物质,其分子结构和DNA的碱基相似,在DNA的代谢过程中有时会取代正常碱基,结果使DNA的碱基发生突变。 bead theory 串珠学说:已被否定的学说,认为基因附着在染色体上,就象项链上的串珠。它既是突变单位又是重组单位。 binary fission 二分分裂:一个细胞分裂为大小相近的两个子细胞的过程。binomial distribution 二项分布:具有两种可能结果的 biparental zygote 双亲合子:又称双亲遗传(biparental inheriance),衣藻(chlamydomonas) 的合子含有来自双亲的DNA。这种细胞一般很少见。 biochemical mutation 生化突变,见自发突变(autotrophic mutation)。bivalent 二价体:在第一次减数分裂时彼此联合的一对同源染色体。bottleneck effect 瓶颈效应:一种类型的漂变。当群体很小时产生这种效应,结果使基因座中有的基因丢失了。 branch-point sequence 分支点顺序: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保守顺序:YNCURAY(Y: 嘧啶,R:嘌呤, N:任何碱基),位于核mRNA内含子和II 类内含子3'端附近,其中的A可通过5'-2'连接的方式和内含子5'端相连接,在剪接时形成套马索状结构。 broad-sense heritability 广义遗传力:表型方差中所含遗传方差的百分比。cotplot 浓度时间乘积图:一个样本单位单链DNA分子复性动力学曲线。以结合为双链的量为纵坐标,以DNA浓度和时间的乘积为横坐标作出的DNA复性动力学曲线 C value C值:生物单倍体基因所含的DNA总量。 CAAT element CAAT元件:真核启动子上游元件之一,常位于上游-80bp附近,其功能是控制转录起始频率,保守顺序是 5'-GGCCAATCT-3'。 cancer 癌:恶性肿瘤,细胞失控,异常分裂且在生物体内可播散。 5'-capping -5'加帽:在 mRNA加工的过程中在前体 mRNA分子的5'端加上甲基核苷酸的“帽子”。 catabolite repression (glucose effect) 分解代谢物阻遏(糖效应):当糖存在时能诱发细菌操纵子的失活,即使操纵子的诱导物存在也是如此。 cDNA 互补DNA:以mRNA为模板,以反转录酶催化合成的DNA的拷贝。 cDNA clone cDNA分子克隆:将cDNA片段装在载体上转化细菌扩增出多克隆的过程,最终可建立cDNA文库。

护理学名词解释

7.分级护理:是指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自理能力的评估结果,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 10.主动卧位:即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采取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并能随意改变卧位姿势,称之为主动卧位。见于轻症患者、术前及恢复期患者 11.被动卧位:即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称之为被动卧位。常见于昏迷、极度衰弱的患者。 12.被迫卧位:即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之为被迫卧位。如肺心病患者由于呼吸困难而被迫采取端坐卧位。 13.疼痛:是伴随着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 15.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 16.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经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18.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19.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全部微生物的处理。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 20.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24.隔离:是将传染源、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隔离的目的就是切断感染链中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之间的联系,防止病原微生物在患者、工作人员及媒介物中扩散)。 25:清洁区: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治疗室、配餐室、更衣室、值班室、库房等场所以及病区以外的地区,如食堂、药房、营养室等] 26:半污染区:有可能被病源微生物污染的区。[医护办公室、病区内走廊、检验室等】 27.保护性隔离:以保护易感人群作为制订措施的主要依据而采取的隔离则称为保护性隔离。 10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等。 11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h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12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体温又升高,并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等 20潮式呼吸,又称陈-施呼吸,是一种呼吸由缓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再经过一段呼吸暂停(5~20s)后,又开始重复以上过程的周期性变化,其形态犹如潮水起伏。 21间断呼吸:又称毕奥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即呼吸和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常在临终前发生。

(完整word版)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

《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标准 所属系部:护理系适用专业:护理专业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程 一、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基础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各专科护理的基础,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训练护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作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力的储备;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以及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 结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护理工作岗位需要和护士执业考试大纲要求,以质量为宗旨,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以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需求为主线,将教学内容序化为“入院护理、安全环境、维持健康、促进健康、出院护理”五大模块,十六个护理项目和四十一个工作任务。本着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原则,按照医院实际工作过程安排教学过程,突出护理岗位目标,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对工作过程的认识和对完成工作任务的体验而形成职业能力,从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达到教学目的,满足临床护理工作中对各阶段病人的护理需求。 二、课程培养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基础护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并能联系实际。 2.熟悉常用护理技术的应用范围、操作原理。 3.了解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处理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能规范地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 2.能按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提供整体护理,满足护理对象生理、心理和治疗需求。 (三)素质目标 1.热爱护理专业,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情心和团结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塑造护士的形象。 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善于沟通,具备团队精神。

遗传学名词解释

1、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围的核细胞,其遗传物质分散于整个细胞或集中于某一区域形成拟核。如:细菌、蓝藻等。 2、真核细胞:有核膜包围的完整细胞核结构的细胞。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及真菌类。单细胞动物多属于这类细胞。 3、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线形结构。在原核细胞内,是指裸露的环状DNA分子。 4、姊妹染色单体:一条染色体(或DNA)经复制形成的两个分子,仍由一个着丝粒相连的两条染色单体。 5、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6、染色体组:在通常的二倍体的细胞或个体中,能维持配子或配子体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或者说是指细胞内一套形态、结构、功能各不相同,但在个体发育时彼此协调一致,缺一不可的染色体。 7、一倍体:具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如,雄蜂。 8、单倍体:具有配子(精于或卵子)染色体数目的细胞或个体。如,植物中经花药培养形成的单倍体植物。 9、二倍体:具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绝大多数的动物和大多,数植物均属此类 10、二价体: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配对的图象。 11、联会: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建立联系的配对过程。 12、染色质或染色体:指细胞间期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洋红、苏木精等)染色的纤细网状物质,现在是指真核细胞间期核中DNA、组蛋白、非组蛋白、以及少量RNA组成的一串念珠状的复合体。当细胞分裂时,核内的染色质便螺旋化形成一定数目和形状的染色体。 13、超数染色体:有些生物的细胞中出现的额外染色体。也称为B染色体。 14、联会复合体:是同源染色体联会过程中形成的非永久性的复合结构,主要成分是碱性蛋白及酸性蛋白,由中央成分(central element)向两侧伸出横丝,使同源染色体固定在一起。 15、姊妹染色单体:二价体中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16、反应规范:遗传型对环境反应的幅度(某一基因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反应的范围。) 17、交叉的端化:交叉向二价体的两端移动,并且逐渐接近于末端的过程叫做交叉端化。 18、受精:雄配子(精子)与雌配子(卵细胞)融合为1个合子过程。 19、双受精: 1个精核(n)与卵细胞(n)受精结合为合子(2n),将来发育成胚。另1精核(n)与两个极核(n+n)受精结合为胚乳核(3n),将来发育成胚乳的过程。 20、胚乳直感: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或花粉直感。 21、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则另称为果实直感。 22、无融合生殖: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认为是有性生殖的一种特殊方式或变态。 23、细胞周期: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开始的时期。 25、无性生殖:通过亲本营养体的分割而产生许多后代个体,这一方式也称为营养体生殖。例如,植物利用块茎、鳞茎、球茎、芽眼和枝条等营养体产生后代,后代与亲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组成。 26、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27、单位性状:把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这些分开来的性状称为。 28、显性性状:当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出现的一个亲本性状。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 日期:2010-07-30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染色体、染色单体、着丝点、细胞周期、同源染色体、异源染色体、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单倍体、二倍体、联会、胚乳直感、果实直感。 答:原核细胞:一般较小,约为1~10mm。细胞壁是由蛋白聚糖(原核生物所特有的化学物质)构成,起保护作用。细胞壁内为细胞膜。内为DNA、RNA、蛋白质及其它小分子物质构成的细胞质。细胞器只有核糖体,而且没有分隔,是个有机体的整体;也没有任何内部支持结构,主要靠其坚韧的外壁,来维持其形状。其DNA存在的区域称拟核,但其外面并无外膜包裹。各种细菌、蓝藻等低等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统称为原核生物。 真核细胞:比原核细胞大,其结构和功能也比原核细胞复杂。真核细胞含有核物质和核结构,细胞核是遗传物质集聚的主要场所,对控制细胞发育和性状遗传起主导作用。另外真核细胞还含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各种膜包被的细胞器。真核细胞都由细胞膜与外界隔离,细胞内有起支持作用的细胞骨架。

染色体: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细菌的全部基因包容在一个双股环形DNA构成的染色体内。真核生物染色体是与组蛋白结合在一起的线状DNA双价体;整个基因组分散为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染色体的数目是物种的一个特征。 染色单体:由染色体复制后并彼此靠在一起,由一个着丝点连接在一起的姐妹染色体。 着丝点: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被纺锤丝所附着的位置。一般每个染色体只有一个着丝点,少数物种中染色体有多个着丝点,着丝点在染色体的位置决定了染色体的形态。 细胞周期:包括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和两次分裂之间的间期。其中有丝分裂过程分为: (1)DNA合成前期(G1期);(2)DNA合成期(S期); (3)DNA合成后期(G2期);(4)有丝分裂期(M期)。 同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异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不相同的各对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无丝分裂:也称直接分裂,只是细胞核拉长,缢裂成两部分,接着细胞质也分裂,从而成为两个细胞,整个分裂过程看不到纺锤丝的出现。 有丝分裂:包含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核分裂和质分裂。即细胞分裂为二,各含有一个核。分裂过程包括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在分裂过程中经过染色体有规律的和准确的分裂,而且在分裂中有纺锤丝的出现,故称有丝分裂。单倍体:具有一组基本染色体数的细胞或者个体。 二倍体:具有两组基本染色体数的细胞或者个体。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氧气疗法 2、入院护理 3、疼痛 1、医院 2、稽留热 3、睡眠障碍 第一章绪论 1.护理学 2.WHO的健康定义 3.护理 5.整体护理 1.护理学: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的科学。 2.WHO的健康定义: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健康(1946年,WHO):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1分),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2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1分)。 3.健康(1989,WHO):不仅是没有疾病(1分),而且包括躯体健康(1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1分)和道德健康(1分)。 1.发展:是生命过程中有顺序、可预测的功能改变(2分),包括身、心两个方面。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能力的演进(1分),是质的变化,一般不容易通过量化的指标来测量(1分)。 2.应激: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1分)做出认知评价后(1分)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生理及心理紧张性反应状态的过程(2分)。 4.非语言沟通:是一种不使用词语(1分),而在沟通中借助动作、手势、眼神、表情等(1分)来帮助表达思想、感情、兴趣、观点、目标及用意的方式(2分)。 5.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社区(1分)对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及生命过程反应(1分)的一种临床判断(1分),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预期结果应能通过护理职能达到(1分)。 3.护理:美国护士学会认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5.整体护理:以整体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基础,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南,实施身心整体护理。 第二章环境 1.环境 2.生活方式 1.环境:人的环境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内环境是指人的生理,以及思维.思想.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外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组成。 2.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 生活方式: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2分)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2分)。 第三章患者入院和出院的护理 2.人体力学 第四章舒适与安全 1.被动卧位 2.被迫卧位 3.疼痛 1.被动卧位:患者自身无能力变换卧位,躺在被安置的卧位,称被动卧位。如昏迷.极度衰弱的患者。 2.被迫卧位: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2分),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需要被而被迫采取的卧位。(2分) 3.疼痛:是伴随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1分)而产生的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1分),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2分)。 第五章患者的清洁卫生 1.压疮: 1.压疮: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1分),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2分)致使皮肤失去正常的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1分)。 1.压疮: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 第六章休息与活动

(完整版)护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护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一是非题 1.一般病室内适宜的温度是18—22oC。(√) 2,大单的长度是2.5米,宽度是1.7米,用棉布制作。(×) 3.平车运送病人时,病人的头部应位于高处一端。(√) 4. 为了保证病人有适当的空间,病床之间的距离不得少于0.5。(×) 5.最常见的机械损伤为跌倒(√) 6.沐浴最佳时间为餐后1小时(√) 7.昏迷病人长期卧床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 8.温水擦浴的水温是32-36度(×) 9.酒精擦浴后测量体温应间隔15分钟。(×) 10.长期医嘱有效时间在24 小时以上至医嘱停止。(√) 二单选题 1.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创办于:D A.1854年 B.1856年 C.1858年 D.1860年 E.1862年 2.不符合铺床节力原则的是 :D A.将用物备齐 B.按使用顺序放置物品 C.铺床时身体靠近床沿 D.先铺远侧,后铺近侧 E.下肢前后分开,降低重心 3.腰椎骨折病人需用何种方法搬运:D A.一人法 B.二人法 C.三人法 D.四人 法 E.挪动法 4.下列哪项为不舒适的最严重的形式:C A.烦躁不安 B.紧张 C.疼痛 D.不能入 睡 E.身体无力 5.腰穿后6小时内去枕平卧的目的:B A.预防脑压升高 B.预防脑压降低 C.预防脑缺血 D.预防脑部感染

E.有利于脑部血液循环 6.产妇胎膜早破时,采取头低足高位目的是防止:A A.脐带脱出 B.减少局部缺血 C.羊水流出 D 感 染 E.有利于引产 7.浸泡无菌持物镊的消毒液应达到镊子的: C A.1/2处 B.1/3处 C.2/3处 D.3/4 处 E.1/4处 8. 遇有真菌感染的病人,口腔护理应用的漱口液是:E A.1%~3%过氧化氢 B.2%~3%硼酸 C.09%氯化钠 D.01%醋酸 E.1%~4%碳酸氢钠 9.软组织损伤48h内应采用的处理方法为:B A.热疗法 B.冷疗 法 C.冷、热疗法交替使用 D.先用冷疗法再用热疗法 E.先用热疗法再用冷疗法 10.温水擦浴的水温是:B A.30-32度 B.32-34度 C.34-36度 D.36-38 度 E.38-40度 11.缺乏下列哪种维生素可引起佝偻病:B A.维生素A B.维生素D C.维生素E D.维生素K E.维生素C 12.管喂饮食时,胃管插入深度为:C A.30—35cm B.35— 40cm C.45—50cm D.50—55cm E.55—60cm 13.低盐饮食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B A.1g B.2g C.3g D.4g E.5g 14.尿潴留病人首次导尿时,放出尿量不应超过:C A.500ml B.800ml C.1000ml D.1500ml E.2000ml 15.盆腔手术前导尿的目的是:C

遗传学名词解释94257

遗传学名词解释 amitosis无丝分裂:细胞核拉长呈哑铃状分裂,中部缢缩形成2个相似的子细胞。分裂中无染色体和纺锤体形成。如:纤毛虫、原生生物、特化的动物组织。 mitosis有丝分裂:即体细胞分裂,通过分裂产生同样染色体数目的子细胞。在分裂中出现纺锤体。 a sexual reproduction无性生殖:通过有丝分裂,从一共同的细胞或生物繁殖得到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细胞 或生物。也即克隆(clone)。 sexual reproduction有性生殖:减数分裂和受精有规则地交替进行,产生子代的生殖方式。 endomitosis内源有丝分裂:即间期细胞的染色体复制后,但不发生核分裂,着丝点也不分裂。结果形成多线染色体。或染色体复制后着丝点分裂,但细胞核未分裂,则核内染色体成倍性增加,成为内源多倍体。 meiosis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细胞分裂,是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包括两次连续的核分裂,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因而在形成的四个子细胞核中,每个核只含有单倍数的染色体,即染色体数减少一半,所以把它叫做减数分裂。 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世代交替:生活周期包括一个有性世代和一个无性世代,这样二者交替发生就称为世代交替。 allele等位基因:载荷在同源染色体对等的位点上的二个基因,这二个成对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additive effect加性效应:是指各个基因位点上纯合基因型对基因型总效应的贡献的大小,这部分效应一般是累加性的。 dominant effect显性效应:是指同一基因位点内相对等位基因间的交互作用对基因型总效应的贡献。autopolyploid同源多倍体: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一般是由二倍体的染色体直接加倍得到。allopolyploid 异源多倍体: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一般是由不同种、属间的杂交种染色体加倍形成的。 apomixis无融合生殖:不经过雌雄配子融合而能产生种子的一种生殖方式,根据无融合生殖最后形成胚。aneuploid非整倍体:指体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不是染色体组的完整倍数,比该物种正常合子(2n)多或少一个以至若干个的现象。 atavism返祖遗传:在杂种后代重现祖先的某些性状,即为返祖遗传。 complementary effect互补作用:两对独立基因分别处纯合显性或杂合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 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这种作用称为互补作用。(9:7)

遗传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1、外显子:把基因内部的转译部分即在成熟mRNA中出现的序列叫外显子。 2、复等位基因:在种群中,同源染色体的相同座位上,可以存在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构成一个等位基因系列,称为复等位基因。 3、F因子:又叫性因子或致育因子,是一种能自我复制的、微小的、染色体外的环状DNA分子,大约为大肠杆菌全长的2%,F因子在大肠杆菌中又叫F质粒。 4、F'因子:把带有部分细菌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叫F∕因子。 5、母性影响:把子一代的表型受母本基因型控制的现象叫母性影响。 6、伴性遗传:在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连锁,这种遗传方式叫伴性遗传。 7、杂种优势: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以及产量和品质等性状上比双亲优越的现象。 8、隔裂基因:真核类基因的编码顺序由若干非编码区域隔开,使阅读框不连续,这种基因称为隔裂基因,或者说真核类基因的外显子被不能表达的内含子一一隔开,这样的基因称为隔裂基因。 9、细胞质遗传:在核外遗传中,其中由细胞质成分如质体、线粒体引起的遗传现象叫细胞质遗传。 10、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11、跳跃基因(转座因子):指细胞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 12、基因工程:狭义的遗传工程专指基因工程,更确切的讲是重组DNA技术,它是指在体外将不同来源的DNA进行剪切和重组,形成镶嵌DNA分子,然后将之导入宿主细胞,使其扩增表达,从而使宿主细胞获得新的遗传特性,形成新的基因产物。 13、性导:利用F∕因子形成部分二倍体叫做性导(sex-duction)。 14、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将细菌的小片断染色体或基因从一个细菌转移到另一细菌的过程叫转导。 15、假显性:(pseudo-dominant):一个显性基因的缺失致使原来不应显现出来的一个隐性等位基因的效应显现了出来,这种现象叫假显性。 16、核外遗传:由核外的一些遗传物质决定的遗传方式称核外遗传或非染色体遗传。 17、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着色较浅,呈松散状,分布在靠近核的中心部分,是遗传的活性部位。着色较深,呈致密状,分布在靠近核内膜处,是遗传的惰性部位。又分结构异染色质或组成型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前者存在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及核仁组织区,后者在间期时仍处于浓缩状态. 18、等显性(并显性,共显性):指在F1杂种中,两个亲本的性状都表现出来的现象。 19、限性遗传与从性遗传:限性遗传:是指位于Y染色体(XY型)或W染色体(ZW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从性遗传:指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 20、连锁群:存在于一个染色体上的各个基因经常表现相互联系,并同时遗传于后代,这种存在于一个染色体上在遗传上表现一定程度连锁关系的一群基因叫连锁群。 21、核型与核型分析:通常把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数目称为核型,通过细胞学观察,取得分散良好的细胞分裂照片,就可测定染色体数目、长度、着丝粒位置、臂比、随体有无等特征,对染色体进行分类和编号,这种测定和分析称为核型分析。 22、位置效应:基因由于变换了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而带来的表型效应改变的现象。 23、平衡致死品系:两个连锁的隐性致死基因,以相斥相的形式存在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由于倒位抑制交换作用,永远以杂合状态保存下来,表型不发生分离的品系叫做平衡致死品系,也叫永久杂种。24、基因突变:是染色体上一个座位内的遗传物质的变化,从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也称点突变。从分子水平上看,基因突变则为DNA分子上具有一定遗传功能的特定区段内碱基或碱基顺序的变化所引起的突变,最小突变单位是一个碱基对的变化,是产生新基因的源泉,生物进化的重要基础,诱变育种的理论依据。 25、部分二倍体:含一个亲本的全部基因组和另一亲本部分基因组的合子叫部分二倍体或部分合子。 26、移码突变:在DNA复制中发生增加或减少一个或几个碱基对所造成的突变。 27、镶嵌显性:指在杂种的身体不同部位分别显示出显性来的现象. 28、表型模写(拟表型):有时环境因子引起的表型改变和某基因突变引起的表现型改变很相似,这叫表型模拟或拟表型。 29、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占有同一位点,但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同一性状发育的两个基因。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

护基名解 1?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围绕和影响个人或集体行为与发展的所有外在因素的总和) 2?分级护理:是指根据对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自理能力的评估结果,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 特级护理(红)--病情危重,随时变化--24h不间断 一级护理(红)--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不能自理病情不稳的患者--1h/次 二级护理(黄)--病情稳定;部分自理--2h/次 三级护理(绿)--病情稳定或恢复,完全自理--3h/次 3,主动卧位: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采取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并能随意改变卧床姿势,称之为主动卧位。(见于轻症患者、术前及恢复期患者) 4?被动卧位|: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称之为被动卧位。(常见于昏迷、极度衰弱的患者) 5?被迫卧位|: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之为被迫卧位。(肺心病患者必须采取端坐卧位) 6?医院感染:(探)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7?清洁: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其作用是去除和减少微生物而非杀灭微生物 8?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9?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清除和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 10?无菌技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或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11. 隔离(探):将传染源、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 12. 清洁区:凡病人不进入、未被病原体污染的区域,如治疗室 13?半污染区:有可能污染的区域,如医护办公室 14?污染区: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区域,如病房、患者洗手间 15?关节活动范围(ROM):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常以度数表示,又称关节活动 度。 16. ROM联系:关节活动度练习,是指根据每一特定关节可活动的范围,通过应用主动或被 动的联系方法,维持关节的正常活动度,护肤和改善关节功能的联系方法。 17. 体温过高(探):一般而言,当腋下温度超过37C或口腔温度超过37.5C, 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C以上可称为体温过高 18.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C,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C(见于肺炎 球 菌性肺炎、伤寒) 19. 弛张热:体温在39 C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 C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 20. 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C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又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 11、性状:生物体或其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形态、生理或行为特征称为性状(character/trait) 13、相对性状:不同生物个体在单位性状上存在不同的表现,这种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称为相对性状 14、显性(dominate)性状:在子一代中出现来的某一亲本的性状。 15、隐性 (recessive)性状:在子一代中未出现来的某一亲本的性状。 17、基因型(genotype):指生物个体基因组合,表示生物个体的遗传组成,又称遗传型; 18、表现型(phenotype):指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简称表型。 19、纯合基因型:具有一对相同基因的基因型称为纯合基因型(homozygous genotype),如 CC和cc;这类生物个体称为纯合体(homozygote)。 ●显性纯合体(dominant homozygote), 如:CC. ●隐性纯合体(recessive homozygote), 如:cc. 21、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对等位基因在杂合体中各自保持其独立性,在配子形成时,彼此分 开,随机地进入不同的配子,在一般情况下:F1杂合体的配子分离比 为1:1,F2表型分离比是3:1,F2基因型分离比为1:2:1 22、测交(test cross)法:即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亲本杂交,根据侧交子代(Ft)的 表现型和比例测知该个体的基因型。 23、独立分配定律:支配两对(或两对以上)不同性状的等位基因,在杂合状态时保持其独 立性。配子形成时,各等位基因彼此独立分离,不同对的基因自由组合。 24、系谱分析法:用图解表明一个家族中某种性状(或遗传疾病)发生的情况,进而判断该 性状(或遗传疾病)的遗传方式。 27、外显率(penetrance):指在特定环境中,某一基因型(常指杂合子)个体显示出预期表型 的频率(以百分比表示)。就是说同样的基因型在一定的环境中有的 个体表达了,而有的个体可能没有表达,这样外显率就小于100% ——不完全外显。外显率为100%——完全外显 28、表现度(expressivity):是指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基因表达的变化程度。 29、共显性/并显性: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 30、镶嵌显性:由于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双亲的性状在子代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表现的镶 嵌图式。 31、隐性致死基因:在杂合时不影响个体的生活力,但在纯合时有致死效应的基因。 32、显性致死基因(dominant lethal gene):在杂合状态下即表现致死作用的致死基因 33、复等位基因:在群体中占据某同源染色体同一座位的两个以上的决定同一性状的基因 34、基因互作:基因在决定同一生物性状表现时,所表现出来的相互作用。 35、互补基因:两对非等位的显性基因同时存在并影响生物的某同一性状时才使之表现该性 状,其中任一基因发生突变都会导致同一突变性状出现,这类基因称为互补基因。 37、叠加效应:不同基因对性状产生相同影响,只要两对等位基因中存在一个显性基因,表 现为一种性状;双隐性个体表现另一种性状;F2产生15:1的性状分离比例。 这类作用相同的非等位基因叫做叠加基因 38、上位效应:影响同一性状的两对非等位基因中的一对基因(显性或隐性)掩盖另一对显 性基因的作用时,所表现的遗传效应称为上位效应,其中的掩盖者称为上位 基因,被掩盖者称为下位基因。 39、显性上位:在上位效应中,起掩盖作用的是一个显性基因,使另一个显性基因的表型被 抑制,孟德尔F2表型比率被修饰为12:3:1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体验 生存质量的概念:(WTO定义)指个体在其所处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背景下,由生存的标准、理想、追求的目标所决定的其目前社会地位及生存状况的认识和满意程度。它包括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及物质状态四个方面。也称生活质量或生命质量。 健康促进的概念: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其自身的过程,是协调人类和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患病的概念: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内外因素作用下而引起一定部位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失与抗损伤的病理过程,是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 需要:是个体、群体、结构对其生存、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成长(growth):又称生长,指由于细胞增殖而产生的生理方面的改变,表现为各器官、系统的体积和形态改变,是量的变化,可用量化的指标来测量。 发展(development):又称发育,指生命中有顺序的可预期的功能改变,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能力的演进,如行为改变、技能增强等。 发展任务:是个体在生命的各特定时期出现的、并依据社会规范需要完成的任务或实现的发展目标,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 成熟:广义的成熟是成长和发展的结果,包括心理社会的发展;狭义的成熟指生理上的生长发育。成熟是一种相对的概念。 压力: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做出认知评价后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生理和心理紧张性反应状态的过程。 压力源:(又称应激源或紧张源)指任何能使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刺激。 压力反应(stress response):个体对压力源所产生的一系列身心反应。 适应(adaptation):生物体以各种方式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一种生存能力及过程。 工作压力:又称职业压力,是指当个人的能力与需求不能与工作环境相匹配时所引起的从业人员的身心压力状态。 人际关系:(狭义)指在社会实践中,个体为了满足个体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交往媒介与他人建立与发展起来、以心理关系为主的一种显在的社会关系。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是指交往主体对自身、他人以及自身与他人关系的认知,是个体推测与判断他人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及意向的过程,包括感知、判断、评价和推测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