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
社区452例老年人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36

社区452例老年人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我中心于2005年2月~2009年11月对452例60岁以上体检异常老年患者作连续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监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对象与方法本组病例大部份系体检有症状病人,其中男性355例,女性97例。
年龄:60~69岁307例,70~79岁128例,80岁以上17例。
疾病分组,诊断按临床症结合常规体征为拟诊病人:冠心病110例,其他心血管病53例(包括心瓣膜病、肺心病,心肌炎、心肌病、高血压病),非心血管病289例。
采用麦克公司(marguette) Laser Sxp-800型记录仪(是一种随身携带的小型三通道磁带记录器),以慢速24小时连续记录后,将记录磁带于计算机(主机)快速回扫自动处理数据,并编集成图象资料,受检查者的心率、心律失常、ST段偏移、T波改变等均能通过专用电子计算机予以迅速自动综合,打印出报告,供临床医师分析研究。
结果与分析1.452例中主导心律为窦性节律的439例,占97.12%,窦性心动过速6例1.33%,窦性心动过缓11例2.43%,窦性心律不齐408例90.27%,心房颤动11例2.43%,心房扑动2例0.42%(注:本组窦速、窦缓以平均心率>89次/分及<59次/分为标准)。
本组心房颤动病例比文献报告为低,可能为常规体检病情较轻有关。
2.房性早搏及房性心动过速:见附表。
452例中共检出房早437例(96.7%),其中偶发房早<30次/h 406例(89.8%),频发房早>30次/h 31例(0.69%),多源性房早299例(68%)。
冠心病组106例(96.36%),其他心血管病组52例(98.1%),非心血管病组279例(96.54%)。
三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房性心动过速(最大40阵/24h)181例(40.04%),成对房早共106例(23.45%),最多179对/24h。
3.室性早搏:见表。
500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

500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500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分成中年组和老年组,采用美林12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仪进行24h连续监测,记录患者不同时段的缺血时间、心肌缺血的变化、心率变异和心律失常状况。
结果:心电图监测显示: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的时间范围大部分在凌晨0点到上午8点。
老年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年组。
结论: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心发生率也逐渐增加,24h动态心电监测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提高了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检出率,可及时有效地对患者的病情做出诊断,尽早干预,有效控制或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中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24h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图分类号】R5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1-0190-02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疾病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居于所有疾病之首。
1957年由Holter发明了动态心电图,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引进并应用于临床。
动态心电图是指连续记录24h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在整个佩戴期间能够十分精确地记录心血管患者心脏电活动的全部过程。
利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技术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监测,探讨分析其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500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53例,女性患者247例,年龄在40岁~88岁之间。
按年龄差异将他们分为中年组和老年组,其中,中年组(40~58岁)189例(男103例,女86例),老年组(60~88岁)311例(男150例,女161例)。
1.2 方法与诊断标准:利用美国生产的美林12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仪,让所选取的5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佩戴24h进行不间断动态监测,详细记录各种心律失常情况、持续时间等各种活动情况。
探讨老年人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特征

探讨老年人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特征发布时间:2023-03-01T03:23:31.933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3年1期作者:葛中[导读] 目的:分析老年人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特征葛中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三厂街道中心卫生院 226121【摘要】目的:分析老年人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特征。
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60例老年人心律失常患者,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分析。
结果: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数据,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并分析其心电状况, 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显示,全部参加实验的60名病人,其心律失常的性质和程度都不同。
心率动态变化: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的心率最高为167次/分,最低为38次/分,平均心率71次/分。
在老年患者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是主导心律为窦性节律占据96.7%,而房性早搏则为93.3%。
其次为房性心动过速,66.7%,60.0%为室性早搏。
结论:老年患者由于电生理、器质性心脏病等原因,引起各种心律失常,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增高,显示房性早搏和偶发性房性收缩是老年心脏病病人心律失常的主要表现。
【关键词】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老年人;心律失常;判断价值临床数据表明,随着人口年龄的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总体呈显著升高的趋势。
老年人是心血管病的主要高发群体,其中以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等为主,其中以心律失常为主,对老年人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对老年患者进行非侵入性心电图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诊断手段。
通过对动态心电图的检测,可以发现暂时的心律失常,这是常规检查所不能检测到的。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长期记录、编辑和分析心电图变化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在静止和运动的情况下持续、长期地记录、编辑、分析[1]。
本研究分析了老年人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特征,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我院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60例老年人心律失常患者。
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24 h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探析

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24 h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探析蔡文渊;滕婷婷;施晶晶【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6(022)033【摘要】目的分析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应用于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江苏省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年龄≥60岁的45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作为老年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年龄在40~60岁间的45例中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中年组,分别对其进行24h不间断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2组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以及心电图特征.结果老年组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几率高于中年组患者,而有症状缺血发生率则低于中年组(P<0.05).在0:00~8:00时段老年组ST段异常率明显高于中年组(P<0.05).老年组患者各类心率失常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中年组患者(P<0.05).结论 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在0:00~8:00时段应重点预防心肌缺血的发生,同时其由于心律失常的发病率较高,应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动态心电健康,以期能够及时掌握老年患者的病情,以便于疾病的更好治疗和预后管理.【总页数】2页(P12-13)【作者】蔡文渊;滕婷婷;施晶晶【作者单位】江苏 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 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 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特点 [J], 薛金丽;聂茹;刘玉媚2.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临床作用 [J], 陈华; 王霞3.探讨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临床作用 [J], 向东贤; 韩英; 裴丽峰4.观察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的临床作用 [J], 陆晓兰5.观察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的临床作用 [J], 陆晓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特点

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特点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特点。
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380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中年患者(150例),观察组为老年患者(230例),均采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监测系统对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心率、心率变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
结果:观察组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平均心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利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监测能够提高对病情严重程度的诊断,并提高对心律失常及心机缺血的诊出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老年心血管疾病;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临床特点【中图分类号】R54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6-0078-02心血管疾病为中老年人的高发疾病,常规的心电图检查无法全面观察患者心电活动信息,容易对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异常变化发生误诊漏诊。
24h动态心电图的应用,能够检测患者24h内全部的心电活动信息,提升临床诊断率,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1]。
本研究分析中老年心血管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特点,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380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230例,男121例,女109例,年龄61~84岁,平均年龄(68.4±4.7)岁;对照组150例,男81例,女69例,年龄35~58岁,平均年龄(43.3±4.6)岁;所有患者均为心血管疾病者,均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进行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动态心电图对老年人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特点分析

动态心电图对老年人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特点分析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DCG)对老年人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特点。
方法以本院收治的84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用动态心电图记录24h检测300例老年患者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情况。
并记录和分析。
结果动态心电图比常规心电图的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检出率高,且对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更为突出。
结论老年病患中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发生率较高,动态心电图有着积极的监测意义。
标签:老年病患;律失常;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老年病患由于心脏致病的在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此类疾病的特殊性,需要对其进行长期连续性的指标监测。
动态心电图(DCG)的无创、灵敏度高等优点非常适用于来检测心率等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相关数据[1,2]。
本文通过讨论DCG的检测结果,研究对此类病症的诊断特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于2011年5月~2013年9月本院收治的280例患有心脏疾病的老年患者,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比例为185:95,年龄均在65岁以上,患有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老年患者61例,冠心病174例,心肌炎10例,心肌病5例,风湿性心脏病25例,肺心病4例,其他相关疾病1例。
1.2方法280例老年患者需做心电图检查,佩戴检测仪后,需避免有水蒸气等渗入仪器,因此避免撞击或者剧烈运动。
24h后,观测结果,通过计算机处理数据。
1.3诊断标准心肌缺血:ST段呈水平或下斜型下降,J点后0.08s下降大于0.01MV为心肌缺血阳性结果,并持续>1min。
另一段缺血表征为在原有基础上下降0.01MV,并持续>1min。
2个发作时间一般高于1min。
同时在监测时,需要排除服药、体位、患者情绪、接触不良等影响因素。
在ST-T改变同时,有心慌、心绞痛、胸闷等情况时,算是有症状心肌缺血,而无症状,则为无症状心肌缺血。
心律失常类型分为:窦性心动异常、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3-5]。
65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临床研究

65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的特点,分析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肌缺血等规律。
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5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并按照年龄分为中年组(22例),老年组(43例),使用动态心电记录器对65例患者实施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不同时段患者平均心率以及心肌缺血等情况。
结果:老年组患者心律失常等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中年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心肌缺血主要发生时段为凌晨12点至早上8点。
结论:伴随年龄增长,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发生率会明显提高,使用24h动态心电图可以检测患者心肌病变青情况,早干预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最大程度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心肌缺血;24h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5-0157-02Clinical study of 24h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in 65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Li Yangchun.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637000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24h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atients, and to analyze the law of myocardial ischemia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ethods Sixty-five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6 to March 2018 were enrolled. The age group was divided into middle-aged group (22 cases) and the elderly group (43 cases).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was used. The recorder performed 24h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monitoring on 65 patients, and analyzed the average heart rate and myocardial ischemia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rrhythmia in the elderl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middle-aged group (P<0.05). The main time of myocardial ischemia was from 12 am to 8 am. Conclus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age, the incidence of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arrhythmia will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24h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can be used to detect the myocardial lesions in patients, and early intervention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patients.【Key words】Cardiovascular disease; Myocardial ischemia; 24h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arrhythmia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到来以及生活压力加大等使得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不断提高。
高龄老年人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分析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0前言伴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和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的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状况与生存质量。
本研究拟运用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来探究运动对中老年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的影响,观察运动干预导致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和血压的变化状况,为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的运动疗法及临床医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1实验对象劲松小区无心血管疾病病史的高龄老年人20名,年龄在83±3岁。
入选的受试者分为两组,A 组为有运动习惯的高龄老年人(男性3名,女性7名),B 组为无运动习惯的高龄老年人(男性6名,女性4名)。
1.2实验方法1.2.1问卷调查法利用问卷调查法,对劲松小区社区内的老年人进行年龄、运动习惯及病史的调查统计,筛选出符合实验要求的老年人共计20名。
1.2.2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国知网、书籍等相关文献资料,为本文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1.2.3实验法应用德国美高仪Holter 动态心电图仪和动态血压仪对受试者进行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监测,记录受试者连续24小时内的心电图和血压数值,将采集的心电信息和血压数值输入计算机系统处理,最后分析写出报告。
1.2.4数理统计法本研究运用Excel2003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方法,假设检验结果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24小时内的心电图变化表1不同运动习惯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例数)从表1中可以看出,有无运动习惯与室性早搏的发生率无明显的直接联系,A、B 两组发生室上早搏的发生率差异不大,但A 组的发生率稍高于B 组,发生室上早搏时的平均心率为68次/分。
B 组中有2名出现ST 段改变,ST 段下移共13阵次,心肌缺血发作时ST 段压低幅度1.1mv 和1.3mv,平均压低值为1.25mv,ST 段压低时平均心率83次/分,发生时间为上午9:00和10:30,总时间平均为2.5mi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2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并分析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临床。
方法所选研究对象为我院自2013年2月~6月所收治的532例中老年心血管疾患者,基于年龄所存差异,将其划分为中年组(对照组)与老年组(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病例为256例,观察组病例为276例,借助于三通道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检测532例中老年患者,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肌缺血变化情况、心率变异、心律失常、平均心率以及缺血时间。
结果通过24h的动态心电图检测,观察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例数明显比对照组高,二者所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患者心肌缺血时间主要上出现于早上0:00~8:00。
结论通过本次研究结果的分析可知,伴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等疾病病发率也会相应的增加,在临床中对中老年心血管患者实施24h的动态堤心电图检测,便于早期发现患者心肌病变,以此实施早期干预,使患者得到及时且合理的治疗,继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标签:心电图;中老年;动态;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
心血管疾病为脑血管与心脏血管疾病的统称,在临床上是威胁人们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的一种疾病,该病的发病率非常高,一般发生于老年患者[1]。
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检测中,目前常用方式为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其检测的内容主要为患者24h内心电活动信息,利用这种方式便于及早发现患者各时段心律失常与心律缺血变化情况,可提高诊断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本次研究中,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我院自2013年2月~6月所收治的532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300例男性,232例女性,年龄为39~80岁。
根据年龄所存差异,将532例患者划分为中年组(对照组)与老年组(观察组),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与病症等方面所存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故有很好的可比性[2]。
1.2方法借助于三通道动态心电图仪对两组患者实施24h心电图检测,接着借助于计算机来回放,通过计算机中Holter分析软件系统的应用,对所记录的各数据资料实施动态性分析。
1.3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
1.3.1心律失常①房性心律失常:阵发或者持续心房颤动以及心房扑动,频发或者偶发反房性期前收缩;②室性心律失常:频发或者偶发室性期前收缩,且短阵室性的心动过速,收缩数30次/h属于频发[3]。
1.3.2心肌缺血①ST段为下斜型或者水平型移超过1mm,且持续时间超过1min;②两次心肌缺血之间相隔时间超过1min,比如心前区疼痛或者胸闷症状
比较明显的时候,ST-T的改变出现率会明显增高[4]。
1.4统计学方法在本次的实验数据中采用的是SPSS17.0软件来实施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的对比采用的是t检验,而计数资料对比则采用的是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24h心电图的检测,对照组与观察组心律失常症状检测情况如表1所示,通过表1中数据的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其中发病最高的为房性心律失常,二者所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532例心血管疾患者中有332例患者出现了缺血性的ST段改变,其中有260例患者是无症状心肌缺血,有200例患者发生时间为0:00~8:00;有72例患者是有症状心肌缺血,在这之中有62例患者发生时间为0:00~8:00,从该数据来看,心肌缺血高发时间为凌晨到早晨。
3讨论
在临床中,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循环系统疾病,其病变位置主要为人体心脏和血管,在临床上,该病主要类别有高血脂、高血压、心力衰竭、运动猝死、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以及血脂等,严重时还会威胁到其生命安全以及身体健康[5]。
因心血管疾病发病具有隐匿性,仅仅只是采取常规心电图检测方式来实施检测,很难多层次以及全方位地反应出患者于一天内各时间段血压以及心率变化情况,而这也在无形之中使得患者临床逐诊断率下降,甚者还会影响其预后效果。
由此可见,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中,实施24h心电图检测尤为重要,24h心电图检测分析系统具备打印、自动分析、多画面展示以及自动检测等功能,于临床应用时可准确地记录患者心律变化情况,尤其在阵发性心律失常、无痛性心肌缺血、一过性心肌缺血以及短暂性心律失常等疾病的临床诊断中所具优势更为明显。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就532例中老年患者心血管患者24h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基于患者年龄所存差异,将其划分为了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为中年患者,觀察组为老年患者。
从本次研究所获结果来看,患者心肌缺血多发生于凌晨到早晨,即多发生在0:00~8:00这一区间,从该结果可知,通过24h动态心电图检测,便于患者24h内各时间段心率变化情况以及心肌缺血时间的了解以及掌握。
此外通过本次研究结果的分析还可知,老年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要高于中年患者,由此可见,伴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等相关病症发生率也会相应的增加。
综上所述,对中老年心血管疾患者者实施24h的动态心电图检测,不仅便于临床诊断正确率、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等病症检出率的提高,为心血管疾患者者临床治疗以及预后评价等提供科学、合理且系统的图文信息资料,同时还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存质量,在临床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以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缪京莉,蒋红,侯晓平等.老年心血管疾患者者660例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6):1291-1292.
[2]邓毅斯.761 例中老年心血管疾患者者24 h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3,(13):34-35.
[3]张丽.老年心血管疾患者者120例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2013,(18):124-125.
[4]倪容华,黄秦生,杨翠萍等.1401例社区患者动态心电图事件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10):1681-1683,1685.
[5]吴佩弢,尹琳,纳志英等.慢性心率增快419例动态心电图资料分析[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2,18(5):491-49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