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标本发生溶血的原因及对策
标本溶血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标本溶血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采血标本时,应选用专用一次性采血针头及含负压的一次性密闭塑料试管,真空采血可缩短采血时间,避免血流不畅。
下面是yjbys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标本溶血的原因、影响及对策的知识,欢迎阅读。
溶血的原因
1、抽血困难:
①病人由于严重脱水、休克、恶液质等原因造成末梢循环差,血管不充盈。
采集血标本时,操作者多将止血带扎得时间过长,并用力拍打拟穿刺部位,穿刺后往往流血不畅而挤压穿刺点周围。
这些机械因素可造成溶血。
②采血时由于患者紧张导致血流不畅,抽血时间过长,血标本中混有泡沫,标本放置一段时间后泡沫部分迅速干燥,造成血细胞破坏而溶血。
2、操作不当:
①采血标本时,未使用采血针头,而使用了一次性注射器。
由于塑料注射器发涩不好徐徐抽动,而用力抽吸,血液靠负压进入注射器,往往使标本中混入泡沫而造成溶血。
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采集血标本后操作者未按操作规程将血液沿试管壁缓缓注入,而由于向真空采血管注入时用力过大、速度过快造成血细胞破坏而溶血。
③血标本注入试管后由于受到过度晃荡造成血细胞破坏而溶血。
④采血标本时,直接在输液处针头抽取,由于血液中混有药液而造成溶血。
⑤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与针栓衔接不紧,抽血时,产生气泡。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原因、标本溶血原因及应对对策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原因、标本溶血原因及应对对策标本采集行为直接影响检验科收到的标本状态,影响对病情判断和疾病诊治,血标本采集的正确与否及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准确性,影响临床诊断。
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1、标本凝块:2、标本量少:3、采血管出现错误: 在采血过程中使用了不正确的采血管;4、真空采血管出现破损;5、血样送检时间超时。
未按照相关规定将采集到的血样送到相应检验室;6、血样标本信息存在错误或者没有检测的项目要求;7、没有采集到血样标本;8、出现溶血问题,如重度或者重度溶血;9、严重脂血,主要呈现为牛奶状;10、采集到的血样标本受到污染,如运送中没有加盖导致被其他的标本污染。
在临床工作遇到最多的不合格标本还是溶血和凝血。
凝血分为肉眼不容易发现的血凝块及是液凝固两种类型,导致出现这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对患者进行抽血不顺利,抽血时间过长,这样操作带来的问题是血液在针管当中已经出现凝固;或在血液被注入到针管当中的时候,没有立即轻摇,造成部分血液凝集;或在进行摇晃的时候,摇晃不均匀,时间不够充分,使得血液没有和抗凝剂充分混合;其次就是采血量不足或者是操作不规范的问题。
标本溶血原因1、病人血管不充盈,用止血带时间过长,捆扎过紧,并反复用力拍打穿刺部位,引起血管内溶血;2、穿刺不顺利,针尖在静脉中反复探寻,损伤组织过多,造成血肿而溶血:3、混匀抗凝管时用力过猛或送检时振荡过大;4、从已有血肿的静脉采血,血样可能含有已溶血的细胞;5、未使用采血针,而使用了一次性注射器,抽血过快,采血后将血从注射器注入试管过猛,血细胞受外力而溶血;6、标本量不足,血液和抗凝剂比例失调,渗透压改变发生溶血;7、静脉穿刺处用酒精或碘伏消毒,酒精或碘伏未干即开始采血;8、注射器或盛血容器不干燥或容器污染;9、注射器和针头连接不紧,采血时空气进入,产生气泡,发生溶血;10、用真空管采血却未抽足量,即真空管内还残留部分负压,引起标本溶血。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及对策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及对策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是医疗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结果的准确性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患者的预后评估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还可能延误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甚至导致医疗纠纷。
因此,分析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类型及原因(一)标本溶血标本溶血是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常见类型之一。
导致标本溶血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血操作不当采血时进针不准确,针尖在血管内反复穿刺,造成血肿和血样溶血;采血过程中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或过紧,导致局部淤血和血液浓缩,增加溶血的风险;采血后未及时取下针头,将血液直接注入试管,产生的压力过大导致溶血。
2、容器不合格使用质量不合格的采血容器,如试管内壁粗糙、有裂痕等,容易造成红细胞破裂而溶血。
3、运输和保存不当血液标本在运输过程中剧烈震荡,或者保存温度不当,也可能导致溶血。
(二)标本凝血标本凝血也是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常见问题之一。
其原因主要有:1、采血速度过慢采血过程中,由于穿刺不顺利、患者血管条件差等原因,导致采血速度过慢,血液在针管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发生凝血。
2、抗凝剂使用不当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不准确,抗凝剂用量不足或过多,都可能导致血液凝固。
3、标本采集后未充分混匀采集完血液后,没有及时、充分地摇匀抗凝管,使抗凝剂不能与血液充分混合,从而发生凝血。
(三)血量不足血量不足是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另一个常见问题。
其原因主要包括:1、采血技术不熟练采血人员对采血部位和血管的选择不准确,或者穿刺深度不够,导致采血量不足。
2、患者自身因素部分患者由于血管细、肥胖、脱水等原因,导致采血困难,血量不足。
3、容器问题使用的采血容器容量不准确,或者容器有破损、漏液等情况,也会导致采血量不足。
溶血反应处理措施

溶血反应处理措施溶血反应是机体产生过敏反应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血红蛋白并引起一系列症状的现象。
溶血反应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输血不匹配、药物过敏、感染等。
处理溶血反应的措施主要包括停止致敏物质或药物的使用、稳定患者病情、进行适当的护理和治疗等。
1.停止致敏物质或药物的使用:如果溶血反应是由输血不匹配或药物过敏引起的,首先要停止输血或停止使用引起反应的药物。
同时,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以便他们能够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稳定患者病情:溶血反应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症状,如发热、寒战、头痛、胸痛、呼吸困难等。
在处理溶血反应时,应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适当补充氧气,避免因缺氧导致的严重后果。
同时,保持患者的体温稳定,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3.适当的护理和治疗:对于溶血反应患者,我们应该给予适当的护理和治疗。
包括:-停止输血或停止使用引起反应的药物。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体温、血压、心率等,及时给予必要的介入或治疗。
-监测患者的尿液,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溶血反应相关的肾损伤。
-给予充足的液体支持,保证患者的血容量和尿量,防止肾损害加重。
-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抗过敏药物、肾保护药物等,以减轻症状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如果溶血反应导致的贫血较为严重,可能需要输血治疗或其他相关的治疗手段。
此外,在处理溶血反应时-与医护人员密切合作,及时提供病情信息和相关检查结果,以便他们能够给予及时的处理和治疗。
-对于药物过敏引起的溶血反应,应记录相关的药物信息,以免在将来的治疗中再次产生该反应。
-对于输血引起的溶血反应,应及时通知相关的血库和输血中心,以便他们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
总之,溶血反应是一种严重的过敏反应,需要及时处理。
针对具体的病情,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停止致敏物质或药物的使用,稳定患者病情,给予适当的护理和治疗。
同时,与医护人员密切合作,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提供病情信息和相关检查结果,以便他们能够给予及时的处理和治疗。
血标本溶血的原因

血标本溶血的原因
1、操作技术原因
护士操作的相关技术不当引发的,主要表现在采血时使用止血带进行束缚的时间过长且过紧,在拍打过程中力度过大,在采血时未待穿刺位置消毒液完全挥发即进行采血,还有血标本未摇匀等等这些方面,都可能导致血标本溶血。
2、采血后振荡过猛
采血后试管颠倒混匀时动作过猛造成过分振荡或混匀次数过频过多导致红细胞破裂。
3、标本放置过长
血标本在采集后应尽快送检,因为血标本对放置中的要求很高,温度过高或是过低皆易导致溶血。
4、真空型负压管的负压程度
临床中采血器皿通常是真空型的负压管,在采血时若负压不足,则血液会被间断吸进负压管中且易产生气泡,从而导致溶血;负压管中负压若过大,血液流速过猛,则易使红细胞发生相互碰撞,红细胞在破裂后易发生溶血。
5、标本运送过程中环境
在运送过程若是因路途颠簸或血试管在日光照射下时间过长,血细胞易遭破坏,易出现重度的溶血状况。
6、检验环节出问题
血标本送检验室后,检验人员操作不规范,水浴箱温度及离心时速度过快等,都可能导致溶血的发生。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及对策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及对策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血液标本的采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操作。
准确、合格的血液标本能够为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从而制定出精准的治疗方案。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常常会出现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还可能延误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甚至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因此,探讨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原因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表现及原因(一)标本溶血标本溶血是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情况。
导致标本溶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采血操作不当采血时进针不准确,针尖在血管内反复穿刺,造成血肿,导致红细胞破裂溶血。
2、采血器具不合格使用质量不过关的采血针、采血管,如针头不锋利、管径过小等,都可能增加溶血的风险。
3、血液注入采血管时速度过快或用力过猛使红细胞受到冲击而破裂溶血。
(二)标本凝血血液标本凝血也是常见的不合格情况之一。
其原因包括:1、采血时间过长患者血管条件不佳,采血过程不顺利,导致血液在体外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发生凝血。
2、抗凝剂使用不当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不准确,抗凝剂剂量不足或过多都可能引起凝血。
3、采血后未及时摇匀使用抗凝管采集血液后,没有按照要求及时充分摇匀,导致抗凝剂不能与血液充分混合,发生凝血。
(三)标本量不足标本量不足会影响检验项目的进行和结果的准确性。
造成标本量不足的原因主要有:1、采血技术不熟练未能准确掌握采血部位和血管情况,导致采血量不够。
2、采血管选择错误使用了容量较小的采血管,无法满足检验所需的血量。
(四)标本污染标本污染会使检验结果出现偏差。
常见的污染原因有:1、采血部位消毒不彻底皮肤上残留的消毒剂或细菌等进入血液标本。
2、采血过程中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操作者的手或其他物品接触到采血部位或采血管,导致标本受到污染。
(五)患者准备不充分患者自身的因素也可能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
例如:1、饮食不当在采血前未按照要求禁食或禁饮,或者摄入了影响检验结果的食物或药物。
浅谈标本溶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2014.01临床经验103随着临床检验设备的不断更新进步,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更倾向于各种辅助检查,检验作为指导临床的关键步骤,其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而要获得最能反映病情的真实结果首要一点就是需要有合格的检验标本。
但在实际的临床操作中,经常会出现各种不合格标本,比如最常见的标本溶血——它是指红细胞在体外破裂,大量细胞内的组分释放进入血清或血浆,导致测试样本出现特有的红色增加,使结果的准确性降低。
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对标本产生溶血的原因,溶血对多种检测项目结果的影响以及如何防范溶血产生有一定的研究与体会,现总结如下:1 标本溶血的原因(1)标本采集中的操作不当:1)抽血时止血带捆扎时间过长;2)穿刺点的消毒液未干就进行静脉穿刺;3)采血时进针不准,使针尖在静脉中反复刺探,造成血肿或血样溶血;4)血液注入容器时未取下针头或注入速度过快;5)血量相对于试管内的添加剂量明显不足;6)血液与添加剂混匀时用力过猛。
7)静脉不清时用力拍打穿刺部位。
(2)标本运送不规范:1)运送血液标本时动作过大,振荡剧烈;2)运送时温度控制不当,过高或过低;3)运送血液标本路程远导致长时间振荡。
(3)标本分离操作不当:1)离心时提速过快;2)血标本离心前采用他物剥离血块;有文献报道因分离操作不当导致标本溶血占41.2%。
[1、2](4)标本保存不恰当:1)标本采集完成后未经离心马上存入4--8℃冰箱;2)标本存放于冰箱冰冻室内;3)标本放置时间过长。
2 标本溶血的影响溶血是临床生化检验中最常见的一种干扰和影响因素[3]。
据金建娟等报道[4],该院一年内的急诊生化标本中的不合格标本81例,其中溶血标本21例,占25.9%,主要是浅谈标本溶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周玲珠 沈海明浙江省桐乡市康复医院检验科 浙江省桐乡市 314500【摘 要】标本溶血是指血液在采集、运送、保管和分离过程中,因红细胞破裂,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组分释放到血清或血浆中,导致血清中的检测结果出现偏差,影响临床的诊断,甚至出现误诊等严重后果,因此标本溶血一直受到国内外医学领域的广泛关注。
溶血反应原因及护理措施

溶血反应原因及护理措施
溶血反应的原因主要包括:
1.输入与患者血型不合的血液,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2.输入发生溶血变质的血液,导致红细胞破坏。
3.患者对某种血红蛋白产生过敏反应。
4.输血过程中细菌感染。
5.发生迟发性输血不良,如Rh血型不合导致的溶血。
对于溶血反应的护理措施,首要的是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
接下来,可以给予患者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升压药或其他药物治疗。
同时,应将余血、患者血标本和尿标本送化验室进行检验。
对于双侧腰部,可以进行封闭处理,并用热水袋热敖双侧肾区,以解除肾小管痉挛,保护肾脏。
此外,还可以进行碱化尿液处理,如静脉注射碳酸氢钠溶液。
在观察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记录每小时尿量,并插入导尿管。
如果患者出现休克症状,应进行抗休克治疗。
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安慰他们,消除其紧张和恐惧心理。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的护理措施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
如有需要,请及时咨询医生或专业护理人员。
制表:审核:批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标本发生溶血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
目的:分析血标本发生溶血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方法:对2891份血标本采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追踪调查。
结果:溶血标本占总标本的2.87%。
其中:抽血困难51.81%,试管不合格37.35%,存放不当6.02%,操作不当4.82%。
结论: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加强责任心,选用合格的采血器具是避免血标本发生溶血的有力保证。
【关键词】血标本溶血原因对策
资料与方法
2007~2008年采集血标本2891份,其中溶血标本83份,占2.87%。
方法:对每一份溶血标本,都由质控小组对病人情况、抽血所用器具、抽血时操作方法、标本的存放、标本的送检等环节进行追踪调查。
结果
溶血的原因,见表1。
表1 溶血的原因(略)
1、抽血困难:
①病人由于严重脱水、休克、恶液质等原因造成末梢循环差,血管不充盈。
采集血标本时,操作者多将止血带扎得时间过长,并用力拍打拟穿刺部位,穿刺后往往流血不畅而挤压穿刺点周围。
这些机械因素可造成溶血。
②采血时由于患者紧张导致血流不畅,抽血时间过长,血标本中混有泡沫,标本放置一段时间后泡沫部分迅速干燥,造成血细胞破坏而溶血。
2、操作不当:
①采血标本时,未使用采血针头,而使用了一次性注射器。
由于塑料注射器发涩不好徐徐抽动,而用力抽吸,血液靠负压进入注射器,往往使标本中混入泡沫而造成溶血。
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采集血标本后操作者未按操作规程将血液沿试管壁缓缓注入,而由于向真空采血管注入时用力过大、速度过快造成血细胞破坏而溶血[1]。
③血标本注入试管后由于受到过度晃荡造成血细胞破坏而溶血。
④采血标本时,直接在输液处针头抽取,由于血液中混有药液而造成溶血。
⑤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与针栓衔接不紧,抽血时,产生气泡。
⑥采血部位用碘伏消毒时,在碘伏未干的情况下就进行穿刺,标本容易发生溶血[2]。
3、抽血器具不合格:
①抽血器具均为一次性塑料制品,是由高分子材料、增塑剂、稳定剂等组成,不合格的塑料制品会因聚合不完全而具有毒性,可以造成溶血。
②使用玻璃试管时由于试管不干燥或不清洁可造成溶血。
3、存放不当:
①血标本采集后未及时送检,放置时间过长,可造成溶血。
②冬天血标本采集后放置在窗口处,因温度太低而冻结。
对策
1、因末梢循环差而导致抽血困难时,扎止血带时间不要过长,更不要反复拍打穿刺部位。
可将肢体下垂片刻,扎上止血带后再握拳,仍抽血不畅,可松开止血带片刻再扎上止血带。
必要时,更换穿刺部位,可用热敷的方法,对要穿刺的部位热敷片刻,再行抽血。
2、如确实无法抽取合格标本时,应将抽取的带泡沫的血标本立即送检。
3、采血标本时,应选用专用一次性采血针头及含负压的一次性密闭塑料试管,真空采血可
缩短采血时间[3],避免血流不畅。
4、对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采取的血标本,应检查注射器是否漏气,针头与针栓是否衔接。
抽
血时应徐徐转动抽动针栓,向试管中注血时要沿着试管壁徐徐注入。
5、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抽取血标本,避免在输液处针头抽取血标本。
6、严格把好采血器具质量关,避免使用不合格试管。
7、妥善放置采集的血标本,避免标本受冻或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污染而溶血。
严禁全血冷
冻保存,以免造成溶血。
8、抽取的血标本要由专门人员及时送检,避免家属送检血标本,以免血标本剧烈震荡而溶
血。
9、创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采血环境,注意观察患者反应。
告知患者放松心情,转移注意力。
【参考文献】
1 张淑艳.使用真空试管时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采血可致标本溶血.临床军医杂
志,2008.36(1):110.
2 陈宜镇,陈宏.检验医学在临床中应用.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5-118.
3 韩军,杨薇.真空采血技术临床应用的体会.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5(6):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