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三门主干课程内容安排与教学方法探讨(一)

财务会计三门主干课程内容安排与教学方法探讨(一)
财务会计三门主干课程内容安排与教学方法探讨(一)

财务会计三门主干课程内容安排与教学方法探讨(一)

【摘要】本文在对初级、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学三门主干课程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对三门课程之间的界限、内容安排、课程目标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内容安排;课程目标;教学方法

对于财务会计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和高级财务会计学三层梯级结构形成了主干专业课程的完整知识体系。如果将三门课程比喻为构筑整个会计学专业知识体系的“金字塔”,那么,三者之间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进行科学的分工与协同,避免重复;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应有所侧重,配合课程内容完成各门课程目标。但从目前三门课程的内容来看,现有教材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教学方法也有待完善。本文拟在对三门课程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对各门课程之间的界限、内容安排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三门课程之间的“金字塔”关系分析

从整个财务会计的目标看,财务会计以对外提供信息为主要使命,而提供信息的主要载体是财务报表,并且,无论是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还是高级财务会计学,最终的目的都是编制财务报表。因此,财务会计三门专业课程的内容安排均应统一于为编制财务报表这一目标服务。那么,从理论角度上看,三门课程应如何分工或定位呢?笔者认为,初级会计学应解决从凭证到报表之间的通用会计核算程序问题,中级财务会计学和高级财务会计学应解决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初级会计学处在整个“金字塔”的底部,是财务会计专业的基础课或启蒙课

学生刚接触会计,对所学专业一无所知,因此该课程应让学生了解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内容、核算对象及其流程。尤其是要让学生了解一般会计核算程序,即从原始凭证开始到会计报表结束这一过程,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或取得、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以及如何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如何根据账簿资料计算成本、本年利润及未分配利润,直至最后的会计报表编制。对这一过程的了解十分重要,无论是以后的中高级财务会计,还是计算机会计、财务报表的分析、审计等课程,均需要了解会计报表数据的形成过程。它对整个财务会计专业课程起着统驭作用,是整个财务会计学的骨架。

(二)中级财务会计处在整个“金字塔”的中部,是对初级会计学中部分内容的进一步深化,是触及财务会计核心问题的开始

因为学生已有初级会计学的基础,已经掌握了会计基本核算流程和几种主要的会计核算程序以及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以及利用账簿资料编制会计报表等基本技能,因此,中级财务会计应重点解决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中每一项目的确认和计量问题以及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技术问题。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标准与计量规则作为中级会计学的主要内容,是对初级会计学中记账凭证部分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因为在初级会计学的记账凭证部分,只是解决了会计科目的名称、方向,对金额的确定并未深入。通过初级会计学的学习,已经掌握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基本编制技术但未涉及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问题,因此,中级财务会计可使初级会计学更加丰满,是整个财务会计学的血肉。

(三)高级财务会计处在整个“金字塔”的顶部,是对中级财务会计内容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中级财务会计基本上是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币值不变(货币计量)为基本假设,解决的是符合这四项基本假设的企业会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问题。但现实情况是,大型企业集团突破了单一会计主体假设,企业的破产清算也在所难免,币值不变难以维持,高级财务会计则是对这些尖端问题如合并报表、外币折算、物价变动会计等进行专题探讨,解决的是企业集团财务报表的编制问题,尤其是存在境外子公司情况下的企业集团的财务报

表编制问题,以及物价变动背景下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计量问题。因此,高级财务会计是对初级、中级财务会计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通过补充、完善,使财务会计三门专业课程形成一个骨分明、血肉丰满的完整整体。

二、三门课程的界限及内容安排

根据上文对三门课程之间“金字塔”状的关系分析,三门课程之间应进行科学的分工与协同,既要使各门课程内容自成体系,又要使各门课程之间互相协调,避免重复。同时,在内容安排上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分析如下:

初级会计学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币值不变(货币计量)为基本假设,主要介绍会计核算程序,并围绕会计核算程序介绍相关知识,如编制记账凭证需要涉及会计科目、账户以及复式记账等知识。在内容安排上,应围绕一般会计核算程序,以原始凭证为起点、会计报表为终点,将会计报表的生成过程作为初级会计学的主要内容,避开较为复杂的经济业务,如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对外投资以及销售环节的税金和所得税等,淡化具体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条件与计量规则,经济业务的举例只服务于会计核算程序。这样安排可以使初级会计学课程内容简洁明了、主线清晰,便于让初学者了解会计核算流程的全貌,避免内容过多而主线不明。因此,可将现有初级会计学教材中的确认与计量的关系、计量模式、财务报表设计原则、财务分析、计算机会计等内容删除,除计算机会计独立一门课程外,其他内容应安排在中级财务会计学教材中。

中级财务会计仍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币值不变(货币计量)为基本假设,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为理论依据,重点解决符合四个基本假设的企业会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问题,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四张主要报表的年度报表结束。因此,主要内容应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中每一项目,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确认条件和计量规则的介绍和运用。对于所得税费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内容,因涉及到有关报表具体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以及报表分析,理应纳入中级财务会计学范围。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为理论依据,目的是将会计报表中每一项目的确认条件和计量规则与财务会计的目标相联系,使学习者牢记财务会计的使命。

高级财务会计则以突破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币值不变(货币计量)四项基本假设的情形为对象,重点解决不符合四项基本假设的企业会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如企业集团财务报表的编制问题,尤其是存在境外子公司情况下企业集团的财务报表编制问题以及物价变动背景下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计量问题。内容包括企业合并、关联方交易、合并报表、外币折算、物价变动会计、分部报告、中期报告、会计报表附注、企业的破产清算会计等。

另外,就财务会计而言,最终以提供财务报表为工作目标。因此,应将初级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中的财务报表分析部分删除,或将其单立一门课程或者安排在财务管理课程中。三、三门课程的目标及教学方法

不管是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还是高级财务会计学,最终均需要面对会计实务。那么,学生通过三门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什么目标?

从初级会计学课程内容看,主要是介绍会计基本核算流程和几种主要的会计核算程序,因此其课程目标应侧重于对学生会计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基本核算流程和几种主要的会计核算程序。如果学生能够根据经济业务填制原始凭证,或者直接根据原始凭证复印件进行审核、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然后根据账簿资料进行简单的成本计算,并能根据账簿资料计算本年利润及未分配利润,最后编制会计报表,那么,该课程目标即圆满完成。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案例【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项目式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案例【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项目式教学 法】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项目式教学法是新课程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展应用并生成新知识的技能。本文主要阐述信息技术教学中项目式教学法的定义、内涵、特征、注意点等。 新课程要求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能,形成信息素养,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应用于生活,勇于创新,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的价值观与责任感。 信息技术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是学科发展的辅助工具。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教育、经济和政治等领域,并推动全社会的信息发展,但笔者从日常的教研听课中发现,在信息技术新课程中全面实施“项目教学”还存在很多的虚假现象。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信息技术教师值得去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1 项目式教学的定义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是把 日常生活中项目及其管理的理念应用于教学,从实际生活的问题出发,通过划分小组,扮演社会生活中的职位角色并借助社会生活资源开展探究活动,运用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解决一系列项目中的问题,最后汇总并将项目研究结果公示。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被称为基于项目的学习。 项目式教学是传统灌输式教学的一种补充,它有许多优点:学 生在完成项目式教学的过程中能体验知识、技能获得再运用的过程,学会探究,去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迁移,提高自身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领域,项目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一种体现。 2 基于项目式教学的信息技术课现状分析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相互渗透。虽然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作为新兴课程,在中学已开设多年了,中学信息教师都有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基本都只强调“知识与技能”,而忽视其他两个重要方面的目标培养。新课程强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即“项目式教学”,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开设都以“项目式教学”层层展开。“项目式教学”要求学生在一定的课时内完成

日语教学法

外国語教授法は、合理的で効果的な外国語教育を行うための理論とその方法論からなっています。それぞれの教授法は、開発者の言語観や学習観、学習者の学習目的と学習の条件、期待される能力などによって異なった練習方法や指導理論を出張しているが、日本語教育でもいろいろな外国語教授法を取り入れて、教育の効率化を図っています。多様化が進む今日の日本語教育では、いろいろなタイプの教育が求められているから、教師はなるべく多くの教授法を研究し、状況によって使い分ける工夫が必要です。 1、文法翻訳法―18世紀まで 中世ヨーロッパのラテン語教育から始まった古典的な教授法です。文法の習得と文献読解を目的とし、文法規則、格変化、語彙などの暗記や日常生活で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とはかけ離れた文の翻訳が学習の中心となります。 この文法翻訳法の特徴は、文法の理解を徹底させ、目標言語を母語の翻訳を双方向で行わせることにあります。 ある意味では、翻訳を与える教授法ほどやさしい教え方はありません。時間の無駄もありません。しかし、学習者の将来を考えるとこの方法は幾つかの危険性を含んでいます。一つには、内容のみを理解したことに満足し、文の構造上の問題点を理解しないまま学習が終了したと思い込んでしまいます。これでは、応用がきかない。時としては、原文よりも訳された母語のほうに関心が注がれ、外国語は断片的にしか学ばない。また、常に一語一語母語に直さないと理解できなくなる習慣を身につけてしまう恐れがあります。 2、自然法―19世紀 19世紀半ばには、ヨーロッパ諸国間の往来が盛んになり、話せる外国語教育の必要が強くなりました。そのため、文法翻訳法への批判が高まり、語学教育の専門家たちは新しい教授法を提唱し始めました。彼らは幼児が母語を学ぶ過程を観察し、同じ方法を外国語教育へも応用するべきであると出張しました。これらの教授法は「自然法」と呼ばれ、、20世紀に入って開発された「直接法」のきそとなりましたが、当時の外国語教育の流れを変えるには至りませんでした。 3、直接法ー20世紀前半 自然法の信奉者たちは、言葉の意味を実物を示したり、動作で理解させたりしながら、学習者の母語を使わずに教えることができると出張しました。新しい語彙は既習の語彙を使用して教えます。この教授法は「直接法」として発展しました。最も代表的なのはブルリッツの教授法です。 直接法は外国語を学習者の母語を媒介しないで目標言語で「直接に」教える教授法の総称です。ナチュラル?メソッドやサイコロジカル?メソッドのほかにも、フォネティック?メソッド(phonetic method)、オーラル?メソッド(oral method)、さらに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やナチュラル?アプローチ(natural approach )などが「直接法的」といえます。直接法の特徴的な指導方針: 1、語彙や表現の意味は、実物や絵、写真、動作で伝える。 2、文法や用法は、説明せずに例文によって帰納法的に理解させる。 3、教師は学習者の母語を使用することはない。(したがって教師は、学習者の母語を知っている必要はない。) 4、学習者達の母語が共通でなくても、媒介語として使うのではないから支障はない。5、抽象的な意味の語彙は、初級段階では教えることはできない。(中級以降でも概念を正確に理解させるのは難しい)。 6、文字は、会話能力が相当程度高くなるまではおしえない。 長所と言われている点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结题报告 吴岫 蒲城县电力学校 2015.7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结题报告本课题属于渭南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圆满地完成了研究任务。使我校的教研教改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全面提高了教学成绩。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目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上, 国内正处在方兴未艾的阶段,各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正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开始了研究,但对信息技术环境下采取 何种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缺少理论指导和实践范例;国际 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探索并总结出了 如“支架式教学”、“探索式学习”、“项目研究式学习”等教 学方法,但这些研究主要应用于课前及课后,而较少在课堂上去 进行认真研究,纵观国际国内尤其是我省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缺少有效的、可操作性的适合我省学生的教学理论和范例。我们 拟结合课程改革实验对此项研究作探索、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行动方式,体现教师的教学方法。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教学再设计,必将更新教师教学办法。如今,课件制作室、电子阅览室、数字投影教室、多媒体语音实验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等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使教学模式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已成

为当务之急。信息化融入教学,一改传统教育抽象、枯燥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形象而生动的情景中获取知识。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使静止、封闭、模式化的东西变为“虚拟现实”、“开放的”、“参与式”、“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让学生有了“思维实验室”与“理想空间”。 现代心理学: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学习活动中,情感兴趣以及兴趣的动机虽然不是直接承担认知任务,却是动力因素。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因素,是提高教学效率不可缺少的。而利用信息技术下的网络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究,使师生课堂互动,无疑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走向自主创新的学习之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实践能力。 四、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我们将研究如何集合教学实际,探索并总结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的新模式。具体形成以下三个目标: 1)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改进教学信息传递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

关于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

关于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基础会计课程做为一门经济管理应用的基础学科,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经济管理学科类的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技能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因此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势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从而难以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针对这一问题,我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并利用本学期负责《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改课题的机会,对2010级高职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进行了教学法改革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采用以任务驱动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加强职业能力培养。 在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我们始终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依据,以实际会计工作任务为驱动,将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有机地融合在会计核算工作的六大步骤之中。由此,我们设计了六大工作(学习)任务,如下表: 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首先要简单介绍本课程的背景并详细地向同学们描述各项需要完成的工作(学习)任务及时间安排,使学生对本学期该课程的学习任务有一个大概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辅导学生进行分组,因为所有的工

作任务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这样可以更好的锻炼同学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与他人有效沟通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穿插进行,并且建议将会计基本技能恰当的安排在教学内容中。例如,可以将“会计大小写金额书写”和“点钞、验钞”这两项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环节插入到“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的工作任务之前。将“计算机小键盘盲打”和“函数计算器的使用”这两项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环节插入到“对账和结账”工作任务之前。这样一来,可以充分引起学生对新技能的好奇心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 二、对于实践教学环节,一定要创建仿真的职业环境 基础会计课程一般在大一开设,对于绝大部分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说,他们从未见过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缺乏会计基础知识和感性认识,对整个会计工作流程和业务缺乏整体认识。因此,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建一个仿真的职业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1)创建真实的工作环境。 我们可以将课程教学时间安排在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并且将实训室按照企业会计部门的格局布置,把课堂变成虚拟企业会计部门的办公场所,营造浓厚的职业氛围和真实的工作环境。 (2)提供真实的工作用品。 课程教学中需要的账证单表等资料,特别是原始凭证,可以直接从市场上购买,如各类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无法购买的如增值税发票、银行结算凭证等可以按实物模式自行开发印制,甚至小至实训用具(如印泥、财务专用章)、岗位职责牌的配备等都尽量与实际会计工作一致,使教学过程真正实现了与实际工作过程的“零距离”对接。本学期的教学实验证明,学生对这方面的改革措施非常感兴趣,学习效果较以往有大幅度的提高。 (3)真实的工作任务。 课程教学中涉及到的全部经济业务均是在学院校外合作企业的实际经济业务的基础上整理选取的,使教学过程真正实现了“工学结合”。这一改革措施可以不断的引导学生关注会计实践,使其在感性、具体认识中培养起浓厚的学习

电工基础教学反思

电工基础教学反思 张青 一、走进学生,培养师生情感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电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 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二、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实验教学 由于我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电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说,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针对学生情况,坚持强化训练 现行电学教科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牛顿”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开始学习P=pgh和功率的单位焦耳/秒这些知识时,对概念的多因性很难适应。又如,“电功”、“电功率”、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

企业财务会计教学计划及大纲

企业财务会计教学计划及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企业财务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它是在学习了会计原理的基础上开设的。本课程主要阐述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及操作技能,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目的和要求:明确企业财务会计的概念、特征、作用、对象、要素、等式。弄懂并掌握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财务会计的特征;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难点是会计等式的恒等与内涵;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区别;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的理解与在实务中的运用问题;混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对会计信息产生怎样的影响。谨慎性原则及重要性原则的运用。第一节企业财务会计概述一、财务会计的产生二、财务会计的特征三、财务会计的作用第二节企业财务会计的对象与会计要素一、企业财务会计对象二、企业财务会计要素三、会计等式第三节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一、企业会计准则二、企业会计制度第二章货币资金教学目的和要求: 明确货币资金的概念和内容、现金收支范围及内部控制制度、银行存款的结算方式及其特点,掌握货币资金的核算。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国家现金管理制度规定的现金支付范围;现金清查结果的处理;银行转账结算方式及各种方式的特点与

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银行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余额不一致的原因;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其他货币资金的内容及账务处理;难点是其他货币资金的内容及账务处理。第一节货币资金概述一、货币资金的概念二、货币资金的内容第二节现金核算一、现金的概念二、现金管理制度三、现金清查四、现金核算第二节银行存款核算一、银行存款的概念二、银行存款结算纪律三、银行结算原则四、银行存款方式五、银行存款的核算第三节其他货币资金核算一、其他货币资金的概念与内容二、其他货币资金核算第三章应收及预付款项教学目的与要求: 明确各种应收及预付款项的概念、内容,弄懂应收账款的计价原则、坏账损失核算的方法、应收票据的计价原则与贴现,掌握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坏账损失、其他应收款及预付账款的核算。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坏账损失、预付账款的核算;难点是应收票据贴现息、贴现实得额的计算及其账务处理;中期期末及年度终了带息票据利息的计提及账务处理;收账款入账金额的确定,包括在商业折扣条件下和现金折扣条件下入账金额的确定;坏账损失核算的备抵法。第一节应收票据一、应收票据概述二、应收票据核算第二节应收账款一、应收账款概述二、应收账款核算三、坏账损失的核算第三节其他应收款及预付账款一、其他收款核算二、预付账款核算第四章存货教学目的与要求: 明确存货的定义与内容,弄懂

中学信息技术常见教学方法浅谈

中学信息技术常见教学方法浅谈 发表时间:2019-04-28T10:07:20.61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0期作者:彭喜娥[导读] 信息技术是学生们乐学但又难教的一门课。学生乐学是因为大家可以在实践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进而体验成功。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相公镇初级中学7136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教学工作的主课题。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实施有效教学是关键一环。有效教学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师生互为主体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以师生尽可能少的时间投入,尽可能少的精力消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潜能,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学习收益。现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体验成功 信息技术是学生们乐学但又难教的一门课。学生乐学是因为大家可以在实践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进而体验成功。难教是因为这门学科知识更新快,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教学比较依赖硬件设备。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并不是取决于学生学会多少理论知识,而应是学生学会操作,会解决实际问题。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系统讲解法、任务驱动法、示范展示法、同步操作法、伙伴教学法和适时表扬法。 一、系统讲解法 系统讲解法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教学法,就是教师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细致系统的讲解,以教师的传授讲解为主。其他学科现在对其诟病比较多,认为老师的过多传授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就信息技术课来讲,这种教学方法对于信息技术常识性的知识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信息”“信息技术”等概念性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并引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在讲解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时,可以结合相应的计算机器件,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并运用恰当的比喻进行讲解。这种教法针对基础性知识,有很强针对性,知识系统,便于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常识性知识。 二、任务驱动法 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践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掌握得既快又牢固。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它特有的优势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 三、示范展示法 示范展示法就是由教师展示具体计算机操作,学生从教师具体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计算机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是一种重要而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应用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操作姿势的示范展示,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教师通过自己的坐姿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坐姿;操作键盘、鼠标的指法,教师可以通过自己操作,演示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如何操作。另一方面是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或多媒体广播系统进行一步一步的演示。示范展示法能够很直观地让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操作中学到具体的操作方法,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同步操作法 同步教学法就是学生与老师同步进行操作(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同步进行操作),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所学知识和操作内容。教师学生同步,就是教师在教师机上操作,而学生在学生机上按老师的讲解步骤,一步一步跟着操作,边讲边操作,师生同步操作,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明白,便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同步操作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教学,信息技术课实践性强这一特点使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五、伙伴教学法 伙伴教学法是指由一个学生教另外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多用于课外活动,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方法。对于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来说,伙伴教学是由信息技术知识基础好、学得好、学有余力的学生,经过适当培训,和基础差、学得不好的学生的“伙伴”结对,进行学生间的互助教学。这种“师生关系”可以在课上存在,也可以延续到课下。伙伴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之间互助,特别是课外的互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学生之间的友谊。 六、适时表扬法 课堂上老师多表扬,多评比。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在完成过程中对它失去了信心,那最后的结果则是以失败而告终。因此,我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以激励为主,多鼓励,少批评,通过各种活动来增加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由于孩子喜欢听表扬,那老师就不要吝惜你的语言,多给他们一些鼓励的话语,如:“今天你做得最好。”“某某最出色。”“好样的!”等等。还要注意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因材施教,适当降低操作任务的难度,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成功感,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教无定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实践、创新,设计最好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断体验成功。 参考文献 [1]郭红阳马宏春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 [2]郭立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08,(S1)。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并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创造性地搞好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让信息技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让信息技术课堂真正充满活力,充满生命力。 标签:计算机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既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如何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是每一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让学生爱学、好学信息技术课,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命力,我们运用新的教学理念,结合小学生和计算机教学的特点,不断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一、激情创境,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能源,是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探索追求知识的重要手段。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挖掘科学教材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导入方法,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导入一定要新颖,有吸引力,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精心设计的课件,演示各种与教学有关的文字、图片、声音、表格与动画等等,并且内容尽量让学生感兴趣,如有关国家大事、媒体热点焦点、名人资料、美丽的家乡、校园文化等等,让学生欣赏,使学生处于优美的想象空间,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最后顺势导入新课。例如在《键盘指法》一课教学中,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打老鼠”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精讲多练,熟练学生的操作实践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因此要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为了提高上机实践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我主张“理论+实践”,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充分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探索课本没有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同时,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在上机操作中,我都采用计算机多媒体展示系统,将有一定电脑基础的学生的电脑作品制成幻灯片并配上优雅的音乐在屏幕上播放,

会计专业教学方法指导

会计专业教学方法指导 第一部分教法改革及教学指导内容 1、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学现状 尽管中职会计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中初级应用型会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但从目前的教学效果看,培养出的人才,在实践技能方面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尚未转变。在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模式,过度的重视会计知识的灌输,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面对接受直接会计经验为目的,强调按照职业活动体系来组织会计教学强调会计知识的实践性、需求性和应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会计操作能力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 (二)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在会计课程的教学计划上仍偏重理论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数偏低。理论教学的任务是传授从事相应职业所需要的最实际、最基本的知识,能为技能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以够用为度。 (三)在会计实践技能的训练方式上,学校配有专业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即按着教学进度计划,首先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然后期中、期末或基础理论全部学习完毕后,利用一段时间在教室或模拟实验室完成所谓的实践技能训练,造成会计专业理论与会计实际严重脱节。 (四)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教师队伍的现状使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大部分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工作经历,本身动手能力不强,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只有“纸上谈兵”传授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2、改进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会计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当前的情况是,大多数中职会计专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综合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是提高会计教学水平的关键。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实习,建立教师实践基地。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运用已学知识等能力。比如,可以由教师限定阅读内容提出问题,或者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或者阅读后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加以总结引导等方式,达到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的。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经济业务,如商业票据,可先让同学们讨论、分析、比较,最后教师参与,从而让学生分清区别和联系,正确处理经济业务。对学生记忆方法的指导,一是将教材中抽象说法具体形象化;二是将难记的概念进行分解,在理解基础上记忆。

【电工标准】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电工基础》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 总学时: 108学时 适应专业:应用电子专业 长沙工商职业中专赵浩 2010年6月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电工技术基础》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104 适应专业:电子产品的装配与调试 一、课程概述 本学习领域是针对电子企业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安全用电、触电急救、电气线路的安装于应用、电气设备检修调试等专业能力而设计的学习领域课程,同时通过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工作责任心、职业素质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本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是以行动领域为导向,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综合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一体的思路设计的,安排了6个学习情境:用双联开关在两地控制一盏灯的安装、白炽灯照明电路安装与测试、日光灯电路的分析与制作、照明配电箱的安装、吊扇电路的安装与测试、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电路分析与制作。 本课程的前设课程为《初中数学》、《初中物理》。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等。 二、课程目标 1.专业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学习新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 1)基本知识点: a.理解电路模型及理想电路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及其参考方向的意义。 b.理解电压源、电流源概念,掌握其等效变换的方法。 c.学会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及电路分析方法,分析计算电路中各电量。 d.理解正弦交流电路基本概念,了解正弦交流电路基本定律的相量形式,学会分析计算一般的正弦 交流电路。 e.理解并掌握功率的概念和提高功率因数的经济意义。 f.了解串联、并联谐振的条件和特征。 g.掌握对称三相交流电路电压、电流、功率的计算方法,了解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中线的作用和负 载的正确接法。 h.了解分析非正弦周期信号线性电路的概念和方法。 i.了解变压器工作原理、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机械特性、经济运行和额定值等。 j.了解常用低压电器结构和功能,能读懂简单的控制电路原理图,能连线操作。 k.掌握常用电工仪表的功能,及正确使用方法。了解测量误差的意义,具有选用仪表类型、量程范围、分析测量结果的初步能力。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东光县南霞口镇段庄小学田伟 人类已跨入21世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的获取、转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随着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入,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在中小学进一步开展计算机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一项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为此,如何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我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小学信息技术课基本以应用为主,包括基本技能操作(掌握键盘鼠标操作,了解操作系统windows的基本用法,上网搜索资料等)和一些日常应用很广的应用软件(windows中自带的画图软件,金山画王软件,office系列中的word、PowerPoint和FrontPage软件等)操作。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这门工具课的学习,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努力拓展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新、想得巧,从而将学生引入创新学习的境界。为此,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几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总体上可以归纳为八个方面: 1、初识计算机,让学生重视操作规程 在学生初识计算机时,让学生们意识到认识计算机是一种文化,动态地看待信息技术知识及其重要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良好开端。 计算机是一种精密的设备,需要学生们的规范使用和护理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行。如何让学生们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并对其进行护理呢?这就需将有关计算机的简单组成及原理,基本性能及操作规程,和其它注意事项向学生认真介绍,并要求作为信息课的基本技能来掌握。以前,我所在学校也曾发生过此类事情。 A、学生乱敲打键盘,造成按键失灵。

关于高中日语教学方法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285289.html, 关于高中日语教学方法的研究 作者:彭丽萍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28期 摘要:随着日本动漫和日本歌曲的传入,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喜欢日语。现阶段,很多 高中开始开设日语这门课程,以期为社会输出更多的日语专业的人才。本文主要研究高中日语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以期我国的高中日语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中日语教学方法教学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日语教学质量不断提升,高中日语教学是实现口语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基础课程,在整个日语专业课程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主要涉及到词汇、语法、听力、会话、阅读、概况等诸多相关的基础知识,知识点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特点[1]。 但是现阶段我国的高中日语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语法的教学,而忽视对日本文化和历史的结合,导致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弱。 一、提升学生的日语学习兴趣 对于高中生来说,激发学生的日语学习兴趣是学生提升日语能力的基础。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有趣的案例以及与教学相关的历史故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提升学生的日语学习兴趣[2]。例如,在进行五十音图的学习时,教师可以穿插一些日本人形式的来源,提升学生的 学习趣味性,激发学生主动积极进行学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使用日语与同学进行交流,提升日语的使用频率,并且增添学习的趣味性[3]。 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一些日本影视作品,提升学生的日语学习兴趣。日本动漫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日语听力水平。日本漫画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日本的漫画使用的是真正的日语,是活的日语,并且内容生动有趣,其中有大量的汉字,汉字旁边一般有注发音,学生可以边猜边看,一方面学生会对漫画的内容感兴趣,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另一方面漫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日语理解能力,实现真正的寓学于乐。 二、提升日语的使用频率 语言的学习需要特点的语言环境,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扩大学生日语的使用范围,提升日语的使用频率[4]。教师可以多举办一些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日语 使用频率。例如,教师可以举办一些文化沟通的活动,邀请对日语有兴趣的朋友参与其中,提升学生的日语使用频率。日语学习就是一个日记月累记背熟练的过程。 对于高中的日语学习来说,简单的课堂学习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语言使用的环境,并且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引导。例如,在新学期,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也飞速发展起来,它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 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既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如何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是每一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让学生爱学、好学信息技术课,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命力,我们运用新的教学理念,结合小学生和计算机教学的特点,不断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一、寓教于乐教学法 寓教于乐教学法就是在我们传统的讲授教学法的基础上,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的同时,根据小学生特点,加入一些趣味性、游戏性的内容,从而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从而使小学生爱学、好学。如讲解复制粘贴命令时加入一个“复制文字口诀”(操作之前要注意,先选文字别着急,选定文字点复制,然后别忘定位置,定完位置选粘贴,立刻印出所选字,还有两个快捷键,Ctrl+C,Ctrl+V帮助你)。这个口诀琅琅上口,小学生一学就会,然后再根据口诀讲解知识点,这样学生学起来就容易了,而且学生也愿意学。再比如给学生讲解字体颜色设置的时候,课前先在写字板里输入一段儿歌,然后把字体颜色设置成与背景色一样“白色”,上课时说给大家变个魔术,把这段文字选中或者改变字体颜色后,儿歌出来了,小学生看了认为很神奇,这样就把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然后再讲解知识点,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学的认认真真,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教学法 创设情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情景,通过这些情境的设置,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不知不觉的掌握知识或者起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比如在讲解窗口大小的调整时我们可以创设一种情景,我们课前先准备好一幅图画(可以是一个公园的图画,有山、有水、有人……或者是其它的山水图片),然后调整好窗口的大小,让它仅仅显出公园中的一小角。上课时打开这张图片,然后创设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发挥想象,想象一下美丽的公园里都有什么,学生们踊跃回答,在学生们回答的过程中,我边说边调整窗口的大小

《会计英语》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会计英语》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发表时间:2018-07-23T18:05:21.40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下作者:李杉杉 [导读] 为了适应会计国际化趋同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会计英语这一课程应运而生。本文针对会计英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从提高学生学习信心与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并熟悉英语专业词汇和会计术语以及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会计业务操作三个方面提出教学方法的可行性方案,以期为会计英语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思路。 (武汉工商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为了适应会计国际化趋同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会计英语这一课程应运而生。本文针对会计英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从提高学生学习信心与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并熟悉英语专业词汇和会计术语以及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会计业务操作三个方面提出教学方法的可行性方案,以期为会计英语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会计英语;教学;改革 一、《会计英语》课程特点 会计英语,作为新时期为适应会计国际化趋同对会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而应运而生的一门会计专业课程,今天已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事实上,会计英语的教学既为我国会计人才了解国际会计提供了有力支持,又为国际会计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在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的交流中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目前,在各大职业教育院校中,会计英语的教学工作已广泛开展起来,但是由于会计英语课程自身的特点,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由于会计专业英语实用性较强,且涉及广泛的经济管理知识,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既重要,又难学”。总结起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英文水平不过关,包括基础英文水平及专业英文水平;另一方面,学生的会计相关基础知识不过关,包括对我国会计中相关经济业务的处理不熟悉,以及在对会计英语教学中涉及到的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差异的理解上不到位。笔者有若干年从事会计专业英语教学的经验,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摸索与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对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 二、《会计英语》的课程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在一个班级中,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学生屈指可数,即使是学校一直要求的英语6级,很多同学也一直无法顺利通过。在过去英语学习过程中,表现平平的成绩或者一些失败的经历,让部分学生本能的认为自己英语不好,没有办法顺利完成与英语有关的课程,从而对会计英语的学习失去信心从而加以排斥,更无兴趣可言。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尝试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帮助学生建立“我能学好”的信心。首先,在开学之初,为学生详细介绍会计英语课程,包括会计英语课程的学习目标、方法、内容、重点等。与此同时,重点强调会计英语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未来工作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通过会计英语的学习,培养对会计英语的兴趣,最终将这一方向发展为自身优势所在,以提高未来在求职中的竞争力。其次,详细介绍会计英语学习的具体方法,列举过去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会计英语的案例,为学生增强“我能学好”的信心。同时,强调对于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应该尤其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待会计英语课程的学习,加大学习投入力度。并通过会计英语的学习累积自身的单词量,提高英语阅读水平,从而为顺利通过英语6级及大学英语4级考试奠定基础。最后,摸清班级学生英语水平情况,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单独的交流,了解他们的问题所在。同时,在班级建立帮扶小组,开展小组中的相互学习与监督。 第二,采用提问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式教学即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提问式的方法点出本次学习的重点、难点,接着给学生指明自行钻研的道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最终以完成这一教学任务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首先提出某个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思考,然后指引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最后要求学生自己通过教师介绍的方法找到答案。如讲解“Accounting Equation ”时,教师先提出问题“What is Accounting Equation?”“What is Accounting Equation in English?”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带着问题在课文的指定段落中寻找答案,在学生回答后再进行讲解 :“The equation is described as follows: Assets= Liabilities+ Owner’s equity”运用提问式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习印象记,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增加了活跃的气氛。 三、《会计英语》现阶段的教学模式 会计英语中,英语专业词汇和会计术语的学习是会计英语教学中的教学重点内容,但同时又是最难攻破的堡垒。一方面,由于专业词汇量大、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低,学生不容易理解。另一方面,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利用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教授单词,对单词逐一讲解既浪费时间,又枯燥。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尝试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采用单词归纳法。在单词教授的过程中,可以将意义相近或对立、词形相像或相关的重点术语整理出来,然后利用专业术语间的关系,采用归纳记忆法加以归纳。比如在第一课时,便可结合前文中提到的提问式教学方法,首先提问学生:“What is your major”,学生会回答: “My major is accounting.”接着引出“accounting”为会计的意思,其词根“account”译为账户,“accountant”为从事会计的人,译为会计师。由其衍生的词组有Public accounting 公共会计, Government accounting 政府会计 , management accounting 管理会计 ,Forensicaccounting 司法会计 , Financial accounting 财务会计 ,Accounting cycle 会计循环。又如单词“credit”是贷款、信用的意思,在会计英语中又有贷方的意思。相关词组 On credit 在经济业务中经常出现译为赊购,在此单词可结合学生熟悉的词组 Creditor card, 译为信用卡,其中creditor 有信用的意思。既可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又可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再如学生常见的单词简写比如:CEO,CFO,CPA , 他们的中文意思和全文分别是什么 ?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 译为,首席执行官。CFO: Chief Executive Officer.译为,财务总监。CPA: Certified PublicAccountant.译为注册会计师。通过这种举一反三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扩充词汇量。最后,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平时学习过程中常见、易错忘的词汇,汇编属于自己的词汇手册,便于随身携带以便随时记忆和查询。 第二,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英文单词和会计术语的教学,要尽量减少单纯的讲解式教学尝试使用启发式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如在会计英语课本词汇教学中,课文中的某一例句中涉及到了以下单词:Accounting,Receivable,Shareholder 对于基础较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