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生态风险评价兴起及发展趋势简介

生态风险评价兴起及发展趋势简介

生态风险评价兴起及发展趋势简介一、前言人类经历了19 世纪工业革命之后,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人类活动也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大量物种灭绝、土地退化和全球变暖等,致使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并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抑制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世界各国已开展了大量有关生态环境的研究,在环境评价方面也不断深化[12] 。

风险评价开始于1980 年代,经历了二十几年的发展,评价内容、评价范围、评价方法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由单一化学污染物、单一受体发展到大的时空尺度[13] 。

1980 年代风险评价以单一化学污染物的毒理研究到人体健康的风险研究为主要内容;1990 年代,风险评价开始作为一种管理工具,风险受体扩展到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水平,风险源开始考虑多种化学污染物及各种可能造成生态风险的事件;20 世纪90 年代末至今,风险源范围进一步扩大,除了化学污染、生态事件外,开始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城市化、土地覆被变化、渔业、气候变化等) ,评价范围也扩展到流域及景观区域尺度。

二、风险评价的兴起风险评价兴起于七十年代几个工业发达国家,尤以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独领风骚。

在短短20多年中,就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而言,大体上经历了四个时期:1. 20 世纪80 年代以前的萌芽阶段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风险评价处于萌芽阶段,风险评价内涵不甚明确,最早的环境风险评价代表作是由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提出的一份“大型核电站中重大事故的理论可能性和后果”的研究报告[14] ,其目的在于减少核电工程事故的风险损失,早期的环境风险评价(20 世纪70~80 年代初) ,风险源以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析为主,没有明确的风险受体,更没有明确的暴露评价和风险表征,整个评价过程以简单的定性分析为主,处于萌芽阶段仅仅采取毒性鉴定的方法。

2. 20 世纪80 年代的发展阶段——人体健康评价阶段八十年代中,风险评价得到很大的发展,为风险评价体系建立的技术准备阶段。

生态毒理学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生态毒理学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生态毒理学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生态毒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探究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体的影响,成为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学科之一。

本文将从生态毒理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现状以及未来展望四个方面探讨生态毒理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生态毒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生态毒理学是毒理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的是毒物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体的影响,以及环境因素对毒性的影响。

它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环境因素和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体的影响机制,从而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毒理学主要涵盖的研究内容包括:1、环境化学物质的毒性评价和毒性机制研究,包括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农药等不同种类的污染物的危害程度、危害机理及其在环境中的分布规律等问题;2、生态系统和生物体对污染的响应与适应机制研究,了解污染对生物种群、群落及其功能的影响,探究其适应机制和恢复能力;3、生态风险评价,进一步探讨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控和防治措施。

二、生态毒理学的现状生态毒理学是一个新兴且不断发展的学科,虽然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但是生态毒理学研究的实际应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国内对生态毒理学的研究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价和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国内各地出现了大量的监测站点,对于环境污染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尤其是对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一些具体物质比如PM2.5、典型有机物质如苯系物等的分布规律得到了初步认识和掌握。

不过,在研究生态毒理学时,我们只有在深入了解污染物的危害机理和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后,才能准确评价环境污染的影响和可能造成的后果。

2、生态风险评价和生态毒理试验研究对于生态毒理学中的生态风险评价方面,大多还停留在理论探讨的阶段,而且现有研究也仅局限在单个污染(物)方面的影响,而在生态系统和生物体复合污染的情况下,恢复和病理变化的多样性会影响对其单一生态风险的评价。

环境毒理学和生态风险评估的研究和实践

环境毒理学和生态风险评估的研究和实践

环境毒理学和生态风险评估的研究和实践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危机也日益加剧。

环境毒理学和生态风险评估工具的研究和实践将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与生物毒性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环境污染物可以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例如LCD屏幕、印刷、烟草、环境等。

科学家们需要通过测试、分析和实验来确定这些毒物对环境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以及存在于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交互作用等。

在环境毒理学领域,有两种测试是最常用的。

其中一种是在线性浓度下逐渐增加毒素的检测,这样就可以确定毒素和生态系统之间的最小灵敏度及具体毒性。

另一种测试则是通过研究一种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对毒素不同含量的反应来深入了解其对生物生长、发育和身体变化的影响。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基于生态系统的模型,来预测异物质与生物体的诸多交互作用。

通过模拟实验,科学家们可以了解自然系统和人工干预的交互模型,进而得出相关数据。

这些数据对于预测未来的变化、探究整体生态系统的演变以及作为预防措施的基础也都非常重要。

在环境污染物的评价中,生态风险评估也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大量的环境检测数据点中,生态风险评估是一个更具实际意义的方法,因为它可将毒性和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放到一边,从而将重点放在了生物多样性上。

生态风险评估可以通过预测异物质的可生存且发育良好的环境来确定是否有危险。

该评估数据可以用于确定某些物质是否应该在特定环境中得到合理的使用,并且是否需要制定安全政策及措施,以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在生态风险评估中,目前已经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验证。

其中,潜在风险评估是评估异物质在环境中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潜力。

根据这种方法,科学家们可以定量估计是否有潜在危险,例如化学品和人工物质对食品链的影响等。

还有一种生态风险评估方法是基于风险抗性,通过评估风险抗性,来确定是否存在对特定生态系统的威胁。

这种方法可以识别导致特定计划和生态系统潜在风险的因素,从而为实施特定删除计划和环境保护措施提供合理性。

环境影响评价中生态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

环境影响评价中生态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

环境影响评价中生态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管理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项目和政策的制定中。

而其中的生态风险评估技术,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生态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其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1. 生态风险评估技术的定义和意义生态风险评估是一种定量化评估方法,用于评估特定环境中生物多样性的状况和可能受到的威胁。

其目的是通过对环境中潜在风险的评估,为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减少对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

生态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帮助决策者和相关利益方更好地了解可能的环境风险,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和应对措施,以减少未来的环境损害。

2. 生态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方法和指标生态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方法和指标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包括生态系统风险评价、物种风险评估和生态恢复评价等。

其中,生态系统风险评价主要关注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通过评估环境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来衡量风险。

物种风险评估则侧重于对特定物种的受威胁程度进行评估,通常采用敏感性指数和暴露指数等指标来评估物种的生态风险。

生态恢复评价则是对已受到环境损害的生态系统进行评估,以确定恢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所需的管理措施。

3. 生态风险评估技术的可行性和局限性生态风险评估技术的可行性在于其能够提供科学依据和定量数据来支持环境决策,并帮助识别潜在的环境风险。

通过对环境风险的准确评估,决策者可以更好地制定管理策略和应对措施,以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然而,生态风险评估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评估结果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以完全预测和评估环境风险。

同时,缺乏标准化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也给生态风险评估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4. 生态风险评估技术的应用案例和发展趋势生态风险评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环境影响评价的领域,包括工程项目、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制定等。

生态风险评价及研究进展

生态风险评价及研究进展

生态风险评价及研究进展*阳文锐 王如松**黄锦楼 李 锋 陈 展(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摘 要 生态风险是当前环境管理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其研究着重关注化学、物理和生物的胁迫因子可能对生态系统或其组分的有害影响.生态风险评价对科学制定环境管理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要对生态系统进行有效地管理,必须预测不利生态影响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减小其对于生态系统或某些组分的损害程度.本文对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方法、工具以及研究趋势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目前生态风险评价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研究领域,认为在当前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要关注城市生态风险,并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展望.关键词 生态风险 风险评价 环境管理文章编号 1001-9332(2007)08-1869-08 中图分类号 F205;X862 文献标识码 A E cologica l r isk a ssess m e n t and its resear ch pr ogr ess .YANG W en 2r u,i WANG Ru 2song ,HUANG Ji n 2lou,LI Feng ,C HEN Zhan (Sta teK e y L a bora tory of Urba n and Re giona lE cology,Re 2se a rc h Ce nte r for Eco 2Environmenta l Sciences ,Chinese Ac ade my of Scie nces ,Beiji n g 100085,Chi 2na ).2Chin.J.A ppl .E c ol .,2007,18(8):1869-1876.A bstra ct :E col o gical risk is a hotspot in the presen t envir onmenta lmanage ment study ,which m ai n 2ly f ocuses on the che m ica,l physica,l and b i o logica l stressors that may da mage ecosyste m or its co mponents .E col o gical r i s k assess ment (ERA )has a great si g nificance f or m aking scientific envi 2ronmenta lmanage m ent strategi e s .I n order to lessen the da mage of ecosyste m or its parts ,and to manage t h e ecosyste m eff ective ly ,it is necessary to predict the probability the adverse ecologica l ef fects would occur and the consequences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m et h ods ,tools and trends of ERA ,and poi n ted out t h e areas that need to be f urther stud ied .Itwas suggested that un 2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ization ,urban ecol o gica l risk shou l d be given more attenti o ns .The prospects of f urther study were d i s cussed ,based on the issues existed in current researches .K ey words :ecological risk;risk assess men;t environment manage m en.t*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70433001).**通讯作者.E 2m ai:l wangrs @rcees .ac .cn 2006207213收稿,2007205204接受.1 引 言生态风险评价是伴随着环境管理目标和环境观念的转变而逐渐兴起并得到发展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19].20世纪70年代,各工业化国家/零风险0的环境管理逐渐暴露出弱点,进入80年代后,便产生了风险管理这一全新的环境政策.风险管理观念着重权衡风险级别与减少风险成本,着重解决风险级别与一般社会所能接受的风险之间的关系.生态风险评价正是为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的,因而得到了迅速发展[6],其已成为健康环境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10].近年来,我国连续发生的环境事故,标志我国已经进入一个环境事故高发期.为减轻或消除由于这些环境事故带来的生态风险后果,需要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本文阐述了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对国内外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总结,以期能促进我国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工作.2 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内涵211 风险美国传统词典给风险的定义是:遭受损失、危险的可能性;有不确定危险、危害的因子、组分或过程[39].陆雍森[32]和胡二邦[25]认为,风险是由不幸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发生后将要造成的损害所组成的概念,它由风险度(不幸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风应用生态学报 2007年8月 第18卷 第8期 Ch i nese Jo urna l of App lied E colo gy ,Aug .2007,18(8):1869-1876险后果(不幸事件所造成的损害)两者的乘积来表示.212生态风险和生态风险评价生态风险是生态系统及其组分所承受的风险,指一个种群、生态系统或整个景观的正常功能受外界胁迫,从而在目前和将来减少该系统内部某些要素或其本身的健康、生产力、遗传结构、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可能性[31].美国环保局在1992年颁布的生态风险评价框架中对生态风险评价进行了定义:评价负生态效应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是归结于受体暴露在单个或多个胁迫因子下的结果[57].其目的就是用于支持环境决策[48].213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目前,不同国家对于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有所不同.美国环保局将生态风险评价分为4个过程[59]:1)提出问题;2)分析(暴露和效应表征);3)风险表征;4)风险管理和交流.加拿大和欧盟则将生态风险评价分为4个步骤[7-9]:1)危害识别;2)剂量2反应评价;3)暴露评价;4)风险表征.H ayes[24]认为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和类型太多,没有一个标准的框架.他认为每一个评价应该包括5个方面: 1)严格的、系统的危害分析;2)数据、理论和模型的准备、分析.强调不确定性,在第一步中要考虑到潜在危害的可能性和导致的后果;3)基于事件的可能性和后果的风险估计,它反映在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水平.每一个评价终点做单体风险估计,单一的风险评价可能要进行多个终点的评价,因此可能要做多重风险估计;4)在项目的整个阶段,以有效的统计方式检验评价假设和推断的一个监测系统;5)风险的社会评价,包括重要性、持续时间、可控性、地理范围、社会的分布、背景风险和可逆性.1992年,美国环保局颁布了生态风险评价框架,随后其他的一些部门和组织也建立了与此类似的方法或原则[5,17,41].在此基础上,1998年美国环保局颁布了生态风险评价导则,对原有框架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延伸,替代了原有的框架.其生态风险评价方法被多数学者采用.该方法的主体部分概括如下.21311问题表述问题表述是确定评价范围和制定计划的过程.评价者描述目标污染物特性和有风险的生态系统,进行终点选择和有关评价中假设的提出.这个阶段包括3个步骤(数据的收集、分析和风险识别)和3个方面(评价终点、概念模型和一个分析方案).21312分析(暴露和效应表征)分析是检验风险、暴露和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和生态系统特性的过程,是生态风险评价的关键部分.目标是确定和预测组分在暴露条件下对胁迫因子的生态反应.不确定性的评价贯通于整个分析阶段,其目标是尽可能地描述和量化系统中一些已知的和未知的暴露和影响.不确定性的分析使得评价更可靠,为收集有效数据或应用精确方法提供了基础.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可变性参数值的估算;数量的真实值,包括数量、位置或出现的次数;数据差异;模型的开发和应用,包括过程模型结构和经验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21313风险表征风险表征是风险评价的最后一步,是计划编制、问题阐述以及分析预测或观测到的有害生态效应和评价终点之间联系的总结,其包括风险估算、风险描述和风险报告3个主要部分[16].风险估算是整合暴露和效应的数据以及评估其中不确定性的一个过程.估算方法包括实地观测;直接分级;单一点的暴露和效应的比较;比较综合整个胁迫2响应的关系;比较综合暴露和效应的可变性;过程模拟.3国外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311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与生态风险评价到综合的风险评价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大部分是源于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1983年提出的框架[50].在此基础上,美国环保局制定和颁布了有关风险评价的一系列技术性文件、准则或指南以及危害和风险评价的草案,用于保护人体健康[13].例如,1986年发布了致癌风险评价、致畸风险评价、化学混合物健康风险评价、发育毒物健康风险评价、暴露评价、超级基金场地危害评价和风险评价等指南.1988年又发布了内吸毒物和男女繁殖性能毒物等评价指南.1992年美国环保局颁布了生态风险评价框架,1998年又对该框架内容进行了修改和扩充,形成了迄今风险评价的基本导则.生态风险评价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区别在于:生态风险评价的对象是一个复杂系统,需要综合物理、化学和生态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评价对象不是单一物种(如人类)所遭受的风险,而更多的关注于多个物种所遭受的风险.它强调种群和生态系统的过程和功能[8].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对象单一,主要评价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870应用生态学报18卷Noss[39]认为,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当生态变化直接威胁到人类生命和财富的时候,生态风险评价大部分是评价人类的风险,并力图减轻或减少这类风险;当所遭受风险的主要对象为非人类的生物或它们的栖息地时,又或者人类所遭受的风险为间接的或分散的情况时,生态风险评价就很少涉及到.但这种情况正在逐渐改变,原因是社会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性的关注,要求风险评价者和管理者对于环境、非人类物种和生态系统给予更多的考虑. Troyer和Brody[53]在对美国环保局的风险评价纲要的评论中认为,美国环保局过多地专注于保护人类健康,相比之下,对生态系统的关注较少.但是,美国环保局正在努力调整这种不平衡.许多学者已经在生态系统的风险评价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并提出了各自生态系统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方法[29,39,52].为了提高风险评价的有效性和效率,世界卫生组织(WH O)国际化学安全计划、美国环保局(U S EPA)、欧洲委员会(EC)、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进行了合作,提出要综合评价人体健康和生态风险,将两者合二为一,并且已经初步形成一个框架,认为两者的综合为评价结果提供了共同的表达方式,将人类和环境融为一体,提高了人体健康和生态风险评价的效率和质量以及预测能力[37,49-50].将人体和野生生物的毒理动力学和动态作对比研究,综合风险评价就能判断出环境污染是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对人体健康和野生生物造成风险的.综合的风险评价从健康和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有利于我们更有效地进行环境风险管理[44].312从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生态风险评价在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中往往运用生态毒理学进行单一污染物的风险分析,在既定的实验条件下判断生物对某一化合物的反应.但在实际情况中造成风险的并非单一的化学污染物,即使是单一的化合物污染也可能有代谢物或转化为其副产物,结果可能低估环境的风险[35],并且单一的化学污染物质暴露的途径也并非单一的.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生物对化学物的反应往往假定生物为单一暴露途径.单一物种的测试,例如慢性或急性反应测试就没有考虑到群落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47]以及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从风险产生的因子看,风险也有可能是由物理因子(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生物栖息地丧失或减少等)、生物因子(物种入侵等)和化学因子共同作用造成的,因此在实际情况中,风险可能是由多因子共同造成的.所以传统的风险评价从单因子的风险评价开始向多因子的生态风险评价转移.1986年美国环保局发布了化学复合物的健康风险评价导则,表明了对多种化学物暴露所导致的健康风险的关注[54],1989年美国环保局发布了危险废弃物超基金纲要导则,对从事化学复合物风险评价给出了可行的步骤[55],1990年美国环保局发布了一个技术支持文件,提供了关于整体复合物毒性以及两种化合物之间毒性作用的更为详细的信息[56],同时也讨论了毒性相似的概念.国家环境评价中心依此发布了化学复合物健康风险评价技术支持文件.1994年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呼吁要从单一的化合物评价转移[12].1997年美国环保局科学政策委员会颁布了关于累积风险评价的一条政策,该政策对综合评价过程中的第一个步骤进行了说明[58].2000年美国环保局的研究策略十分强调了对化学复合物的研究,发布了复合化学物健康风险评价的补充导则[60].一些研究者已经认识到需要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方法进行模拟,能同时评价生态系统中若干个组分的风险[51].Zandbergen[64]选取多个评价指标利用G I S对城市流域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Fernandez等[18]用多物种的土壤系统MS2 3作为实验工具,对有机和无机复合污染的场地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Skaare等[46]对北极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机氯杀虫剂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认为有机氯杀虫剂对北极熊的种群状况和健康存在较大的风险.313评价工具更加模型化生态风险评价由单纯依靠生态毒理学实验工具向毒理学和模型模拟相结合转化.E fr oy mson等[15]用TR I M1FaT E模型对多介质的有害空气污染物进行生态风险评价,评价空气中多种媒体污染物暴露和效应.Kar m an等[27]利用化学物危害评价和风险管理(C HAR M)模型对石油天然气生产平台的废水排放进行了动态的风险评价,该模型基于对废水中化合物归宿的真实计算,考虑到化合物浓度的动态变化,对生产废水进行了动态可能性风险评估,用于选择最经济的风险减少措施方案.N aito等[38]利用综合水生系统模型(CAS M2S U MA)评价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化合物生态风险评价.该模型对于确定水生生态系统中化合物生态防护水平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同时还给水生生态系统中化合物风险管理的决策过程提供了额外的信息.Sydelko等[51]对动态信息结构系统(D I A S)在综合风险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该框架将生态系统中的真实实体作为软件18718期阳文锐等:生态风险评价及研究进展中的/实体目标物0,用于复杂的模拟.D I A S可用于预测生态风险的范围和大小,评价在时间和经济上进行生态修复的有效性,并对基于DI A S的/目标导向的综合动态景观分析和模拟系统O O2I DL A MS0模型进行了说明.Q WASI模型用于模拟湖泊中污染物的运移和归宿[33].威斯康星海格兰特鱼生物能Ò模型用于评估鱼类的污染物生物富集[23].314风险评价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定性评价涉及到如何用自然语言表述定性概念,并反映出自然语言中概念的模糊性和随机性.通常,定性评价可以用例如低、中等、高或者有、无来说明风险级别,这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定量评价对于风险的精确估算.对于不同的种群,风险的大小可能存在差别,采用与其他风险种群对比的方法,可以从定性的角度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价.在数据和信息有限的条件下,定性评价可能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因为在数据量小的条件下,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难以估算低水平暴露的污染物.Zandbergen[64]在城市流域的生态风险评价中采用了定性的标准,用无量纲表达各种评价指标的优良,以此作为风险管理者作出决策的基础依据.Cra wf or d[14]运用定性的风险评价方法成功地对由于贝壳养殖造成的Tas man ian 海洋生态环境恶化进行了评价,并且指出了其他人类活动可能造成海洋生态恶化的风险级别,提出了为保护Tas mania海洋生态环境的海洋养殖管理计划.针对渔业养殖造成的生态系统风险,A stles等[2]运用他们自己开发的一个定性风险矩阵对该风险进行了评价,认为在数据量有限以及对于渔业知识了解不多的情况下,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对于渔业管理者和科学家在制定良好的管理方法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定性评价对于多重风险表达不足,不能用数学运算(如相加求和)来表达.而且定性的风险评价目前至少不能满足两个重要的科学原则)透明性和可重复性.这样,不同的分析者使用同样的风险评价方法和数据就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24].当数据、信息资料充足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定量的方法来评价风险.定量风险评价有很多优点:允许对可变性进行适当的、可能性的表达;能迅速地确定什么是未知的,分析者能将复杂的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功能组分,从数据中获取更加准确的推断;并且十分适合于反复的评价,即风险计算)收集数据)基于事实的假设)提炼模型)再计算风险,如此反复,为如何收集数据提供了更好的思路;能通过风险2收益分析,比较可替代性的管理策略.当前定量或半定量的化学风险评价一般都用商值法,通过暴露和效应的比值来表达,即:可能的暴露浓度(PEC)B可能的无效应浓度(PNEC).比值大于1,说明有风险,比值越大风险越大;比值小于1则安全.此时各种化学物的参考剂量和基准毒理值被广泛应用[22,40,43].但是,定量的风险评价存在不/客观0的问题,即所有的可能性推断都依靠统计模型,而统计模型的选择本身就是十分主观的.即使最简单的假设检验都在试验设计和过程中存在基本的主观选择[3],另外,定量评价对于评价中的不确定性表达也不清晰.由于种群或剂量的易变性以及毒物数据的有限,使得采用定量评价遇到很大困难,必须寻求不确定性分析.针对定性和定量评价的优缺点,在不同使用条件下,两种方法通常被采用.目前常用的定性和定量的转换方法有:层次分析法、量化加权法、专家打分法,或者是定性分析中夹杂着一些数学模型和定量计算.4国内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对事故风险的重视和研究工作.国家环保局1990年下发057号文件,要求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隐患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尤其是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中必须包含有环境风险评价的章节[4].但是迄今为止,我国尚没有生态风险评价的技术指南或指导性文件[35].1993年国家环保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6(H J/T211)93)规定:对于风险事故,在有必要也有条件时,应进行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或环境风险分析.同时,该导则也指出/目前环境风险评价的方法尚不成熟,资料的收集及参数的确定尚存在诸多困难0.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制定了5工业企业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基准6(H J/ T25)1999),该评价基准的宗旨是为了保护在工业企业中工作或工业企业附近生活的人群以及工业企业界区内的土壤和地下水,对工业企业生产活动造成的土壤污染危害进行风险评价,而且/该基准仅仅适用于工业企业选址阶段以及工业企业生产活动发生后界区内土壤的环境质量风险评价,不适用于采矿、农田和居住用地0.为贯彻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6、5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6以及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6,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发1872应用生态学报18卷布5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6(H J/T169) 2004),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范畴.2005年陆续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标志着我国已进入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说明生态风险将成为我国发展的一大障碍.目前,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已经陆续开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411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的探讨生态风险评价在我国刚刚处于发展阶段,在方法和技术上还不成熟,对此,基于国外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和实践,我国学者对于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殷浩文[63]对水环境的生态风险评价程序作了研究介绍,认为生态风险评价可分为5个部分:源项分析、受体评价、暴露评价、危害评价和风险表征.付在毅等[19]对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特点和方法进行了讨论,对评价方法和步骤进行了探讨,他们将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步骤概括为6个部分:研究区的界定与分析、受体分析、风险识别与源项分析、暴露与危害分析及风险综合评价.412建立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指标目前,我国开展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均以区域为研究范围,通过建立相应的指标来评价区域生态风险.付在毅等[20]对辽河三角洲湿地区域进行了评价,以物种重要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干扰强度和自然度作为测量生境的生态指数,以不同的生境类型划分级别作为脆弱性指数,以G IS为工具对湿地区域进行了综合评价;卢宏玮等[31]对洞庭湖流域区域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对各种污染物的毒性污染指数、自然灾害指数和系统本身的生态指数、生物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物种重要性指数和脆弱性指数进行了综合评价;肖风劲等[61]将我国的森林资源区分为7个区域,以森林火灾、病虫害和酸雨为生态风险源,运用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分析了这些风险源对森林健康的主要危害,对我国森林健康的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了森林风险区的管理策略.马德毅等[34]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H 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对中国主要河口沉积物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413生物生态风险、人类活动聚居区生态风险引起关注生态风险在我国发展的近几年,很多研究者对转基因生物工程引发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论证和分析[11,26-28].同时,人类活动聚居区的生态风险已经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周启星等[65-66]通过对城市人口疾病发病率和城镇化水平的分析,对城镇化过程的生态风险评价进行了尝试,对乡村城镇化过程中所引起的水污染和城镇人口密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水污染和城镇化水平呈正相关,反映了城市化过程中所遭受的生态代价与风险.石璇和杨宇等[45,62]分析了天津地区土壤、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态风险;郭平等[21]对长春市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刘小琴等[30]将风险分为突发性风险和非突发性风险,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风险评价问题进行了探讨.5讨论和展望国内外关于生态风险评价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1)从研究角度而言,化学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较多,对于人类聚居地的风险评价研究也多集中于化学污染物引起的人类健康风险.城市是一个社会2经济2自然复合生态系统[36],以后应该考虑以人类活动为主导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综合风险评价,主要是土地利用和生物入侵所产生的生态风险.2)从研究方法而言,对于化学物品的生态风险多采用生态毒理学的方法,生物和物理生态风险的研究方法还未形成具体的评价方法,正处于摸索阶段.尽管很多学者建议评价生态系统的生态风险采用生态完整性这一指标,但这一指标本身就含糊不清[1],在实际操作中几乎很少被采用.3)从研究手段而言,采用实验和创建模型的手段不能很好地处理各组分不确定性的问题,尽管在不确定性处理上,蒙特卡洛模型、模糊数学和贝叶斯方法都能起到一定作用,但都具有局限性,研究手段有待更新和完善.另外,风险评价中的风险标准,即风险可接受水平,由于涉及不同人群的利益,而且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水平也存在差异,评价标准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如何解决这些不确定性问题,并实现定量表达,是今后风险评价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4)在评价的指标体系方面,生态风险评价的各种指标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各种环境化合物的基准值和参考剂量数据库以及事故风险概率还有待进一步补充.尽管国内已经开展区域范围的生态风险评价,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但各种评价指标繁杂,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虽然有些国家已经建立了诸如有毒化学品毒性数据库,但由于已知的化学物18738期阳文锐等:生态风险评价及研究进展。

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工作总结

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工作总结

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工作总结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工作也
变得愈发重要。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深入开展了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现在我将对这些工作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对生态环境风险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评估。

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对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退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为后续的风险评估工作奠定了基础。

其次,我们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

在评估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了不同
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人类活动、自然灾害等因素,综合运用了生态学、地质学、气象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另外,我们还注重了评估结果的应用和推广。

通过制定风险管控方案和政策建议,我们努力将评估结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还积极与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合作,共同推动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

总的来说,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工作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
同参与和努力。

我们将继续深化这项工作,不断完善评估体系,提高评估水平,为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行列,共同守护我们的美丽家园。

环境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环境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环境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一、引言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它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为了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需要对污染源进行生态风险评价,以制定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

本文将从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方法、案例等方面进行讨论,以期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生态风险评价是指对环境污染活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采用一定方法、技术和标准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和预测,以确定环境安全风险的过程。

生态风险评价的目的是为制订出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提供依据。

三、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包括概率模型、统计分析法、易感性评价、生态系统集成模型、环境风险指数法等。

概率模型法是指将生态风险评价转换为概率问题,以概率分析的方法进行评价。

该方法基于大量样本的统计数据,可以考虑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但需大量的统计数据支撑。

统计分析法则是以统计方法为基础,对因子进行分析,确定各因子对环境的影响大小。

这种方法适用于较少数据的环境评价。

易感性评价法是基于环境因素的易感性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进行评价,强调根据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环境特点,量化相应的易感性评价模型。

生态系统集成模型是最近应用较广泛的一种生态风险评价方法,通过构建多个子模型,对生态系统的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获得更加准确的评价结果。

环境风险指数法则是一种基于专家知识和经验的方法,主要用于环境质量评价或废弃物处理方面,可以用于评价污染强度、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

四、生态风险评价案例研究1. 北京市垃圾焚烧发电厂的生态风险评价北京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属于一种新型的污染源。

针对其所产生的环境和健康风险,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该评价结果显示多数监测点数值没有超出规定标准,不同环节的物质都没有出现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且可以采取减少风力扰动等技术措施避免对人类身体产生不利影响。

2. 陕西某化工厂排放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该化工厂的化学废水和含铬废水的排放量较大,对周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区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生态风险管理研究——以东山岛为例

区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生态风险管理研究——以东山岛为例

区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生态风险管理研究——以东山岛为例区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生态风险管理研究——以东山岛为例1. 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生态风险管理成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东山岛作为一个典型的区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因此通过对东山岛的研究,可以为其他类似区域的生态风险管理提供借鉴与启示。

2. 东山岛的特点东山岛位于某市域,是该市的一个重要景区。

由于近年来旅游业的兴起,东山岛的人流量不断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压力。

此外,东山岛还受到垃圾处理不当、乱建乱放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其生态系统遭遇严重破坏。

3.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为了更好地了解东山岛的生态风险程度,需要对其进行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首先,从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地形等方面收集数据,并利用适当的评价模型进行分析。

通过计算各项指标的值,可以得出东山岛目前的景观生态风险状况,并评估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4. 生态风险管理基于对东山岛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结果,可以进行相应的生态风险管理。

首先,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冲击,如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加强垃圾处理等。

其次,可以利用景观规划、生态修复等手段,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

5. 生态风险管理的挑战与对策在进行生态风险管理时,常常会面临各种挑战。

比如,在东山岛这样的旅游景区,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兼顾旅游业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限制游客流量、开展生态教育等措施。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与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生态风险。

6. 结论通过对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生态风险管理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东山岛的生态风险状况,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东山岛作为一个典型的区域,对类似区域的生态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随着区域发展的持续进行,生态风险管理将越发重要,需要加强相关研究与实践。

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估与管理,才能使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共存综上所述,通过对东山岛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其管理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该岛目前的生态风险状况,并评估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现状(罗宗学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专业昆明)摘要:生态风险评价是20世纪90 年代以后兴起的新的研究领域,是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分支,也是环境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基础。

简要评述了生态风险评价相关的基本概念、价发展历程、评价方法和框架体系,重点讨论了三种常见生态风险评价及其评价方法,并对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讨论。

关键字:生态风险评价;发展历程;评价方法;框架体系;1.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中的基本概念1.1风险风险(R)是指不幸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发生后将要造成的损害。

这里“不幸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称为“风险概率”(P,也称风险度);不幸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害称为“风险后果”(D)。

有关专家对风险定义为两者的积。

即风险=风险度×风险后果上述的“不幸事件”指能造成伤害、损失、毁坏和痛苦的事件。

就风险自身而言.具有二重性。

第一.风险具有发生或出现人们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

第二.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或不肯定性。

1.2生态风险生态风险(EcalRisk,ER)是指一个种群、生态系统或整个景观的正常功能受外界胁迫,从而在目前和将来减小该系统内部某些要素或其本身的健康、生产力、遗传结构、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可能性。

1.3生态风险评价生态风险评价(EeoloiealRiskAssessment,ERA)是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受一个或多个胁迫因素影响后,对不利的生态后果出现的可能性进行的评估。

2.生态风险评价发展历程2.1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萌芽阶段早期的环境风险评价,风险源以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析为主,没有明确的风险受体,更没有明确的暴露评价和风险表征,整个评价过程以简单的定性分析为主,处于萌芽阶段。

2.2 20世纪80年代的人体健康的评价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提出环境影响评价,并采用毒理分析的范式进行化学污染物的生态影响研究。

期间,对人体健康的评价主要集中在致癌风险方面,而不仅局限于毒理评价。

1981年,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在受EPA委托进行综合燃料的风险评价中提出了一系列针对组织、种群、生态系统水平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并将此方法类推到人体健康的致癌风险评价中,确定生态风险评价应该估计那些可以明确表述影响的可能性,并强调相应的组织水平。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1983)提出的风险评价框架,其核心内容也是围绕人体健康与安全的,它指出生态风险评价不但要有可以明确表述影响的可能性,而且要有一个包含标准方法途径的明确框架。

此后,美国EPA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技术性文件、准则或指南,但大多是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面的。

这一时期的风险评价方法已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评价;评价过程系统化,提出风险评价四步法:危害鉴别、剂量效应关系,暴露评价和风险表征;进一步明确了风险源和风险受体,特别是针对不同组织水平的评价方法的提出为生态风险评价奠定了基础。

2.3 20世纪90年代的生态风险评价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阶段,ORNL的风险评价研究人员发表一系列文章,阐明化学毒理对生态过程和动态的影响,为从环境风险评价到生态风险评价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Johnson通过微观实验,对比受到化学毒害和没受化学毒害的系统动态,采用状态空间的办法,解决了风险影响结果的表达问题。

CarolynHunsakertffu发表文章阐述如何将生态风险评价应用到区域景观上去,这是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它阐明了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未来发展方向。

20世纪90年代,风险评价的热点已经从人体健康评价转入生态风险评价,风险压力因子也从单一的化学因子,扩展到多种化学因子及可能造成生态风险的事件,风险受体也从人体,发展到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流域景观水平。

比较完善的生态风险评价框架已经形成。

2.4 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的区域生态风险评价阶段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强调区域性,是在区域水平上描述和评估环境污染、人为活动或自然灾害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产生不利作用的可能性和大小的过程。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所涉及的环境问题的成因及结果都具有区域性。

付在毅等将区域生态风险的评价方法步骤概括为研究区的界定和分析、受体分析、风险识别与风险源分析、暴露与危害分析,及风险综合评价几个部分。

强调区域生态风险评价中区域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状况的分析是区域风险评价的基础,并详细阐述了如何针对区域特点进行风险源、风险受体的判定,及暴露与危害分析和风险综合评价。

3. 主要生态风险及其评价方法3.1 生物技术带来的生态风险评价生物技术生态风险主要指现代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影响和危害。

生物技术对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人类利用转基因的大肠杆菌生产人工胰岛素用于治疗糖尿病,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治疗业为人类彻底医治各种疑难病症带来了希望。

但是,转基因植物对人体的副作用也是存在的,如抗杀虫剂转基因大豆中含有一种类似雌激素的化学物质,人食用后会对人体荷尔蒙有一定影响,导致生殖器官异常,免疫系统发生障碍。

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影响是因为转基因作物本身或其野生近缘具有转变为杂草的可能性,同时也具有产生新病毒甚至超病毒的可能性。

如果转基因生物有很高的适合度和竞争能力,就有可能引起种群爆发,破坏生物多样性,从而改变生物群落的构,影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潜在生态风险爆发。

对于生物技术引起的生态风险主要用分子生物学和生化技术进行评价。

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的影响分析应从物种水平、种群水平、生态系统水平上来分析。

现在常用的方法是微宇宙法(Mesocosm)。

即建立实验系统,利用受控环境设施控制实验系统环境的改变,来模拟实际环境,作为植物或微生物生命活动观察和测试的场所。

转基因生物在小规模田间实验之前先要在微宇宙中评价其存活状况、基因转移潜力以及生态效应。

3.2 生态入侵引起的生态风险评价生态入侵生态风险是指生态入侵物种种群迅速蔓延失控,造成其它土著种类濒临灭绝,并伴生其它严重危害。

侵人物种通过改变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可利用性而对本地物种产生致命影响,不仅使生物多样性减少,而且使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功能受到影响,严重者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对生态入侵引起的生态风险评价以物种层次作为生态系统风险评价的基础。

在引种前先作详细的调查分析,明确引入物种的表型或生理特征及入侵能力、繁殖能力、竞争能力、生态学影响等,测定其合适度、种群增加速度,并对本地环境有关方面进行描述(包括栖息地类型、当地的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度、主要的相互作用过程、自然或人为干扰情况以及气候和土壤条件等等)。

将方面的调查资料与分析数据综合起来,用描述和图解或模型的形式来表示判断风险度和或然率。

另外,也可以并人一些主要参数来做模型用于包括随机成分在内的危险程度的判断。

3.3 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风险评价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风险指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或其他经济活动,造成生态的破坏引起生态灾难或生态报复。

例如美国的黑风暴、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的沙尘暴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风险。

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小城镇发展极为迅速,也出现了不少的生态后果。

原有的农业生态系统迅速被城镇生态系统所替代,造成局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和城镇生态系统中有害物种类与浓度增加,以及由此导致的癌症、高血压和肥胖症等文明病的发病率上升。

对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主要根据城市生态学原理,针对城镇化过程的基本要素,采用变量相关方法,从原因到结果或反之逐个加以回归分析或定量比较,在癌症发病率与城镇化水平(包括区域人口密度城镇居住人口、居民人口、年龄、性别和工业产值等)的关系,高血压发病率与城镇人口聚集和交通发展的关系以及城镇化水平与有害物浓度和循环量增加的关系等3个方面对城镇化过程的生态风险作出定量评价。

4. 几个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生态风险评价框架4.1 美国1998年美国国家环保局正式颁布了《生态风险评价指南》,提出生态风险评价“三步法”,即问题形成、分析和风险表征,同时要求在正式的科学评价之前,首先制定一个总体规划,以明确评价目的。

美国生态风险评价详细框架如图1所示。

4.2 英国1995年英国环境部要求所有环境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行为必须遵循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其创新点在于应用了“预防为主”的原则。

它强调如果存在重大环境风险,即使目前的科学证据并不充分,也必须采取行动预防和减缓潜在的危害行为。

英国风险评价与管理流程如图2所示。

4.3 荷兰荷兰风险管理框架是荷兰房屋、自然规划和环境部于1989年提出,其关键是应用阈值(决策标准)来判断特定的风险水平是否能接受。

该框架的创新之处在于利用不同生命 组建水平的风险指标,如死亡率或其他临界响应值,用数值明确表达最大可接受或可忽略的风险水平。

如图3所示。

4.4 中国中国生态风险评价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国家权威机构发布的诸如生态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等技术性文件。

从 20世纪 90年以来,我国学者在介绍和引入国外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成果的同时,对水环境生态风险评价和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了探讨殷浩文提出水环境生态风险评价的程序基本可分为5 部分:源分析、受体评价、暴露评价、危害评价和风险表征。

这也是目前国际上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最集中、成果最丰富的领域。

其中,危害评价是水环境生态风险评价的核心,重点是建立污染物浓度与生物效应之间的关联,目前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全废水监测、群落及系统毒性试验等。

5. 结论与展望生态风险评价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 评价范围已经扩展到景观和区域尺度; 评价内容也更加全面: 多风险因子( 化学污染、生态事件、人类活动等) , 多风险受体、多评价端点成为大尺度风险评价的一个特点; 评价过程中注重对复杂生态系统特征的了解, 并且将其贯穿于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各个环节; 景观、区域尺度的风险评价模型框架已经搭建起来; 用于大尺度评价的数学方法已经发展起来, 并在很多区域得到应用。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涉及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和生态毒理学、地理学、灾害学等多个学科。

其发展有赖于这些学科的共同发展。

为使评价结果更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需要在以下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 1) 在模型构建上, 要弄清人类活动变化、环境过程与重要社会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 阐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2)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一个难点就是尺度推移问题。

风险评价结果通常要落实在生态系统或景观水平, 但风险的直接受体可能是个体、种群、群落水平, 较小尺度的影响要外推到较大尺度, 可以通过加强野外观测和实验的方法, 建立数学模型, 通过模型拓展或因果分析的方法逐步实现尺度推移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