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模式分析【开题报告】

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模式分析【开题报告】
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模式分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模式分析—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及其在中国政府“走出去”政策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开始了跨国并购的国际化发展道路,尤其在2004年后中国企业开始了在世界各地掀起了跨国并购的浪潮,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飞速发展,跨国并购需求日益强烈,每年的并购数量迅速的上升,并且势头十分迅猛。中国并购市场也正从萌芽状态走向成熟,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并购市场之一。

大量的并购后的情况看,中国企业由于缺乏国际并购的经验,大多数都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并且大多数以失败而告终,而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企业在跨国并购的整个过程中把目光主要的集中于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从而忽视和未能准确处理文化差异,所以可以说中国企业海外跨国并购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在整合时期。有效的文化整合是跨国并购成功的关键因素,而这也被视为跨国并购过程中最难得一部分。因此,并购企业如何能更好的文化整合成了人们讨论的焦点。

(二)研究意义

首先,能够更深入的、全面地理解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特征以及文化整合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从而明确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的典型特征、特殊的整合模式和策略。

其次,对于国外学者的文化整合研究,很少有层面是在中国的民族文化上入手,这使得中国企业不能很好的把理论用于实践活动中。而通过本文研究,将进一步的扩充中国背景下的文化整合理论研究的内容。

最后,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增多与完善,将会更好的服务于企业跨国并购的实践活动中。中国企业更应该在这些理论基础的帮助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中国国情,需找出适合自己的文化整合模式的道路。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一)跨文化理论研究回顾

国外众多学者较早的就运用跨文化理论来剖析文化差异的问题,并且取得了

不错的成果,而跨文化理论研究为文化整合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为文化整合的

理论发展做出来很大的贡献,因此,认清跨文化理论研究现状显的很有必要。

这些理论研究中,有几个具有重要的划时代重要意义作用。第一,较早提出跨文化理论的是两位美国人类学家一克拉克洪与施特罗特贝克。克拉克洪与施特罗特贝克(1961)认为,人类共同面对六大问题,而不同文化中的人群对这六大问题的观念、价值取向和解决方法就能体现这些群体的文化特征,从而绘出各个文化群体的文化轮廓图,而将不同的文化区分开来,并且提出的这六大问题是:(1)对人性的看法;(2)人们对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看法;(3)人们对自身与他人之关系的看法;(4)人的活动导向:(5)人的空间观念;(6)人的时间观念。克拉克洪与施特罗特贝克从自己的研究出发,指出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在这六大问题上有相当不同的观念,而在这六大问题上的不同观念则显著地影响了他们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和行为。

第二,文化维度理论是跨文化理论中至今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由荷兰管理学者霍夫斯泰德提出。1980年,他在《文化的后果》一书中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四大因素或四个维度:(1)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着眼于个体还是集体的利益);(2)权利距离(人们对社会或组织中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

(3)不确定性回避(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4)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追求物质、权力和控制还是强调人际和谐、生活质量)。20世纪80年代后期,霍夫斯泰德又重复了十年前的研究。这次的研究不仅证实了这四个维度,同时又发现了一个新的维度,即(5)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着眼于现在还是放眼于未来)第三,蔡安迪斯(1995)提出五个定义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重要方面:(1)个体对自我的定义;(2)个人目标和群体目标的相对重要性;(3)个人态度和社会规范决定个体行为时的相对重要性;(4)完成任务和人际关系对个体的相对重要性;(5)个体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区分程度。

第四,由另一个荷兰管理学者强皮纳斯(1993)提出的文化构架理论,虽然没有特别严谨的实证研究,却也对跨文化管理工作者做出了不少贡献。他在1993年出版《文化踏浪》一书,引起轰动。他认为国家与民族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七大维度上:(1)普遍主义—特殊主义,(2)个体主义—集体主义,(3)中性—情绪化,(4)关系特定—关系散漫,(5)注重个人成就—注重社会等级,(6)长期—短期导向,(7)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国外研究动态

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问题正是当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的重点问题。传统的文化整合模式的研究最早起源于Berry的文化适应观点论,Berry(1974)根据并

购双方的接触程度及其解决接触中产生冲突的方式,认为并购双方共有四种文化适应模式:注入模式,渗透模式,隔离模式,文化背离模式。

诸多的学者在Berry的文化适应观点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张与延伸,因此他们提出的文化整合模式与Berry提出的文化整合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Nahavandi 和Malekzadeh(1988)提出的“同化模式”与Berry提出的“注入模式”相同,但是他们更进步的指出如果并购双方倾向于选择的文化整合模式比较一致,那么双方容易达成共识,整合过程中的冲突就比较少,整合就会比较平稳。同时,与Berry研究入手点不同,他们从并购方和被并购方两个方面来分析影响文化整合模式选择因素。他们将文化整合看作是并购与被并购双方互动的过程,并购方不能一味的站在自身的角度去评定整合的效果,更应该注意到被并购企业员工的态度,因此可以说并购的整合成功是建立在双方的基础上的。对并购企业来说,采用何种文化整合模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企业的文化宽容度,即鼓励还是反对企业内员工持不同的价值观;第二,并购企业间的战略相关性,即是相关购并还是不相关购并。反过来,对被并购企业的员工来说,他们欢迎哪一种整合模式也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被并购企业原有文化的强度,二是对并购企业文化的认同程度。Evans(1991)提出的“融合模式”与Berry提出的“渗透模式”有些相似,他指出这种模式是需要经过双向的渗透、妥协,最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的文化是包容了双方文化要素的混合文化,并且吸取双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从而产生的一种更优质的文化,进而服务于并购后的企业。Shapiro和Picker (1991)在Berry提出“隔离模式”基础下,更进一步的提出了,该模式实行时需要具备的两个前提:第一,被并购企业拥有较强的优质文化,企业员工不愿放弃原文化;第二,并购后双方接触机会不是很多,文化不一致不会引起太大的矛盾冲突。他们还指出,即使满足了这两个前提,这种文化整合模式操作起来仍然困难重重,总体上的可操作性不强,无法与“融合模式”相比。

同时,另外一些学者也提出了类似的文化整合模式。Harris和Moran(1987)提出了四种解决企业内文化差异的文化整合模型:凌越模式、妥协模式、合成模式和隔离模式。P. Hasperslagh和D.Jemison(1991)按照组织的自治性和战略的相互依赖性,将企业进行并购后的整合模式划分为四类:保存模式、共生模式、不变模式、吸收模式。

还有一些学者从文化整合模式的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研究。Max. Habeck (2003)等提出“采取哪一种文化整合战略取决于若干不同的因素,包括最初发

起并购的原因、公司规模相对大小、各自的业务优势、市场策略的重叠、双方文化的相似性等”,并指出,最困难但是最有意义的整合模式是“融合模式”,创建一个新的文化,这个新的文化通过融合了并购双方的优质文化而产生,最终服务和指导并购后的企业。对于并购动因的研究,一些学者将影响因素归纳为整合程度、相对规模大小和多文化宽容度等三个方面。

总的来说,国外学者对跨国并购的理论研究重点放在了其发生的原因和所带来的效应上。可以说,跨国并购的理论研究分为两个方面:并购动因研究和并购效应研究。

(三)国内研究动态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实践起步较晚,因而对并购的理论研究也是相对缺乏。可以说,对企业的文化认识和整合的研究是与实践活动同步展开的。

国内一些学者沿用了西方学者的分类法,但在模式的命名上表现了不同。范征(2000)把并购企业的文化整合类型分为吸收型一文化同化、保留型一文化多元化、融合型一文化转化和反并购型一文化同化。单宝(2008)指出文化整合有4个阶段探索阶段、碰撞阶段、磨合阶段、创新阶段,在这4个不同阶段文化整合的重心应该都有不同,随着阶段的转变而变换。宋雨玲(2010)把并购的文化整合模式分成了融合模式、隔离模式、同化模式、引进模式。

何超华在《跨国并购中企业文化整合模式》(2005)中对PhillipeHasperslagh 和David Jemison提出的文化整合模式进行了新的诠释,提出根据并购双方企业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可将文化整合模式分为同化、隔离、融合和引进四种不同的模式。即当双方文化都处于低阶段时,采取融合模式;当双方文化都处于高阶段时,采取同化整合模式;当并购企业的文化处于低阶段而被并购企业处以高阶段时,采取引进的文化整合模式。

也有一些国内学者在西方学者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延伸。戴婵(2007)中指出了跨国并购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利用维度分析法来对文化整合模式进行选择。邓红(2007)对跨国并购中跨文化的风险识别进行了扩张。宋亚非(2008)指出跨国并购文化整合过程及工作重心,在准备阶段应该进行文化评估,碰撞期进行监控障碍焦点,融合与拓创期进行逐步整合。何丽玲、罗灵燕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文化整合模式研究》(2010)指出,文化整合考虑的因素应该包括并购目的、并购区位、文化差异、并购双方的文化强度和被并购企业的文化刚性、

被并购方对并购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同时,提出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上应该从动态选择和静态选择两方面入手。静态选择是指影响模式选择的各项因素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下的选择。由于文化整合是个渐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影响因素会发生一些改变,因此不同阶段应该选择不同的整合模式,这就是动态选择。

孙亚东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策略选择》(2010)中,说明并购中企业产生的文化差异主要来自于民族文化差异和企业文化差异两方面,并相应的提出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的策略:制定有效的文化整合计划,识别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强对并购后企业员工的文化培训,促进双方员工逐步融入;重塑文化整合的内容,促进文化内涵的提升;积极吸收外国先进文化,慎重对待外方管理者。

牛力娟、周淼(2006)用了案例结合理论方法,通过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的案例对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进行了分析。同样的,唐炎钊、唐蓉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模式多案例研究》(2010)中,也用了同样的研究手法,只是增加了明基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的案例和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案例,通过这三个案例比较来进行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潘爱玲在《跨国并购中文化整合的流程设计与模式选择》(2004)中提出了适合跨国并购和国际管理的五种文化整合模式,分别是融合模式、移植模式、渗透模式、嫁接模式和自主模式。这些模式与传统的文化整合模式有相容的部分,也有创新的部分。最具创新点的是,她指出,在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模式选择过程中,首先必须考虑到民族文化差异对选择结果的影响,并据此绘制了跨国并购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过程。该模型强调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不是受单一因素的影响,而是受到并购双方的民族文化、企业文化、并购企业的管理能力及其集权化程度的综合影响。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是以理论研究为基础,首先对已有的文献进行分析和梳理。在理论层面上,对我国跨国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整合模式与应用策略进行分析与论述,从而总结出几种典型的文化整合模式。其次,通过结合实际的吉利收购沃尔沃跨国并购案例对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进行分析,制定出适合该案例的一个文化整合

模式。最后,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制定出适合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称中所使用的文化整合模式。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理论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对已有的文献进行分析和梳理,在理论层面上,对我国跨国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整合模式与应用策略进行分析与论述;案例研究方法,目前企业并购及文化整合方面的实践往往走在理论的前面,在研究中必须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案例研究,来使得研究成果更加的明显和可靠。

(三)研究难点

本文研究难点,第一;在文献回顾过程中,如何对已有的文献进行分析和梳理,并且如何将这些梳理出来的结论用来服务于本文,使得本文进行深化。第二;在案例研究时,如何做到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的相互统一,如何制定适合案例的文化整合模式。第三;如何通过案例研究,结合中国现有状况和特有的民族文化,来制定出适合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的模式。

(四)预期达到目标

首先,通过对已有的文献进行分析和梳理,总结出几种典型的文化整合模式;其次,通过对吉利收购够沃尔沃案例研究,制定出适合该案例的文化整合模式;最后,通过案例中对文化整合模式选择进行分析,结合中国的民族文化,最终找出一条适合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的道路。

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

2009年10月确定选题,检索文献;

2009年11月下达任务书;

2009年12月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和外文翻译等;

2010年3月上交论文初稿;

2010年4月论文修改和完善;

2010年5月上、中旬论文定稿、评审;

2010年5月下旬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克拉克洪,施特罗特贝克.价值取向的变奏[M].1961.

[2] Hofstede, M.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 Related Valuesf[M].Newbury Park,CA:Sage,1980.

[3] 蔡安迪斯.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理论[M]. 1995.

[4] 强皮纳斯.文化踏浪[M].1993.

[5]J.W.Berry,R.C.Annis.Acculturative Stress:the Role of Ecology,CuIture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J].PAQ,1974,(Spring):112.

[6]A.R.Malekzadeh,A.Nahavandi.Mergers Work by Managing Cultures[J].Business Strategy,1990,(May/June):55—57.

[7]A.Nahavandi,A.R.Malekzadch.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 the Management of Mergers[M].London:Quorttm Books,1993.

[8]A.Nahavandi,A.R.Malekzadch.Acculturation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13):79—90.

[9]G.Evans.Demark:Pinstripes Versus the Trinity[J].Euromony:1991,(1):63—66.

[10]I.Picker,H.D.Shapiro,etc.Mergers and Acquisitions:Strategic is the Word[J].Institutional Investor,1991,(1):74—81.

[11]P.HarriS,R.T.Moran.Managing Cultural Differences[M].Gulf Publishing Company,1987.

[12]P.Haspeslagh,D.Jemison.Managing Acquisitions:Creating Value Through Corporate Renewal[M].New York:Free Press,1991.

[13]M.Habeck,F.Kroger,M.Tram.并购整合:并购企业成功整合的七个策略[M].张一平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4] 范征.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过程、类型与方法[J].中国软科学,2000,(8):91-95

[15] 戴婵.跨国并购企业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2007(6): 148-152.

[16] 潘爱玲.跨国并购中文化整合的流程设计与模式选择[J].南开管理评论,2004(7): 104-109.

[17] 唐炎钊,唐蓉.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模式多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0(3): 225-235.

[18] 孙亚东.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策略选择[J].改革与战略,2010(5): 172-175.

[19] 单宝.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模式及路径选择[J].统计与决策,2008(5): 164-167.

[20]牛力娟,周淼.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及其启示—以联想集团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为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4): 103-107.

[21] 宋雨玲.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模式分析[J].商业经济,2010(7): 7-8.

[22] 邓红. 我国企业对外并购中跨文化整合的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2): 178-181.

[23] 何超华. 跨国并购中的企业文化整合模式:理论与运用[J].商业研究,2005(1): 155-157.

[24] 宋亚非. 跨国并购中文化整合视角的研究与借鉴[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64-68.

[25] 何丽玲,罗灵燕.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文化整合模式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0(1): 38-42.

企业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企业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课题来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随着中国进入“大企业时代”,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各种理论方兴未艾。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些理论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性的企业文化理论能成为主流。无论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还是合资企业,在管理上都采用了西方经济学的方法,与其相应的企业文化,无论喊出什么样的口号、设计出什么样的LOGO,或拟定出什么样的核心理念,但基本上是围绕着“规制”“服从”“流程”“效用”各做延展。企业文化建设的这一基本取向,不能说没效果,但水土不服者也越来越多。企业出现了排异现象,国学正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方子”。 我们常说,丢掉思想文化,国家立不起来,优秀传统文化是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由此推开说,丢掉优秀的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无异于缘木求鱼。 我在党群部门就工作了10多年,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经过这一年多对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理论和文献的研读,加之实际工作中的切身体会,感觉到目前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一些误区。 2、研究目的 本课题研究拟从目前企业文化存在的企业文化表面化、标签化的认识误区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重视程度不够、需求欲望不强烈、具体措施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入手,提出在企业文

化建设中应采取适合本企业特点的主要方法,将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相融合,确保企业文化的方向性和长期建设的有效性;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秉承本企业企业文化的精髓,才能保证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推动力,才能使企业文化发挥聚集一个志同道合团队的作用,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研究意义 (1)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饱含丰富的思想和成熟的经验,我们应对其系统地分析研究。 (2)借鉴和启示: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充分地认识和理性地分析之后,对于其中有价值的思想,我们应该大胆借鉴,使企业文化的理论和实践得到丰富和发展。目前国内在企业文化研究方面,阐述概念的多,实证研究的少,系统性、层次性、可操作性不强。本课题研究通过对企业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结合企业特点,讨论企业文化应有的内容,着重讨论了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对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丰富了企业文化研究理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的企业文化研究则主要是以介绍和探讨企业文化的意义及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企业创新等的辨证关系为主,真正有理论根据的定性研究和规范的实证研究为数甚少,这也与当前我国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乃至建设方法有很大关系。在没有实践做基础的研究,自然难以产生对企业发展有推动力的科学理论,更谈不上有实践指导意义。

2021企业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XX企业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xx企业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文化的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以下是为大家搜集提供到的企业文化论文开题报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一、课题: 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在导师的指导下定此题目。 二、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选题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理论上与实践上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企业要想发展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选题的意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长足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市场经济的完善和良性循环的发展,意义更是

深远重大。本文从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介绍入手,阐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建设途径,指出未来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 三、分析思路: 第一部分:分析背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部分: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第三部分: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四部分:如何解决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四、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论文的创新点:本论文从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从中总结出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通过这些研究分析解决企业文化建设的长足发展。 论文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缺乏一定的数据。

五、预期结论: 通过学习与实践,使理论知识深化,专业技能延伸,并为企业 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实施建议。 六、: [1]郭纯金.企业文化[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3) [2]徐震宇.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M]. 北京大学出版 社 ,xx-4 [3]吴金法.经营管理[J].中国新闻传媒集团出版,xx(3) [4]刘光明.现代企业家与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xx(1) [5]刑以群,张大亮 .企业文化建设重塑企业精神支柱[M]. 机 械工业出版社, xx-1 [6]范全红,卫爱国.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J].经济师,xx(1)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分析 近年来,跨国并购已成为中国企业实现国际投资的主要方式。自加入WTO 后,我国引进外资的成效十分显著。企业并购的浪潮正向全球化推进,对我国经济也将造成巨大的影响。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跨国并购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已引起越来越大的重视。 一、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国政治力量的阻挠 中国企业大举跨国并购,引来国际社会一片“狼来了”的呼声,“中国威胁论”、“中国企业威胁论”频频见诸报端。其中美国和日本是这种呼声中声调最高的两个国家。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将中国视为最大的潜在竞争对手,一些美国政客甚至将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视为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一种挑战,纷纷阻止中国企业对美国企业的并购行为。 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在中海油宣布竞购优尼科以后,美国国会52位众议员联名致信总统布什和财政部长斯诺,以“能源威胁”、“国家安全”、“掌握核心深海技术”等种种借口,要求美国财政部的外国企业在美投资审查委员会(CFIUS)严格审查这笔收购案中中国政府扮演的角色,欲图对中海油收购优尼科进行政治封杀。而且,包括美国总统布什和商务部长斯诺在内的众多美国政界高层也如临大敌,同样认为这次并购活动可能危及到美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力主对这次收购案进行严格审查。值得一提的是,中海油在美国的竞购活动,不仅遭到美国政界的百般阻挠,也受到美国传媒的敌意报道和美

国民意的冷脸相迎。可以说,中海油最终未能成功收购目标公司,与美国政治力量的阻挠有直接关系。 而在此之前,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海尔收购美国家电巨头美泰克公司及中国企业在德国、俄罗斯等国的商业收购计划,也碰到了类似的遭遇。 对此,中国企业家要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政治风险。海外并购活动因为政治问题而遭遇阻力,往往是企业自身难以左右的。但这不等于企业就只能听之任之。中国企业在并购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应变策略的基础上,积极维护企业和中国国家良好形象,雇用游说公司进行宣传和游说,打消目标国政府、企业和民众对中国企业并购行为的顾虑和误解。 (二)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 “中国脑库”副理事长李罗力曾罗列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十条软肋”—缺乏国际知名品牌;缺乏海外销售网络、人才;缺乏对国际市场的熟悉;缺乏对投资国法律的熟悉;简单照搬国内运行模式;不会使用和管理外国员工;语言和文化差异障碍;忽视企业对所在地的责任;缺乏资金的长期支持;缺乏专业化配置的产业链、供应链。由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短、经验少,在企业体制、并购战略、并购整合、管理团队和国际经营经验等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使得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 1.国有企业的“身份”招致偏见和误解 目前中国公司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国有企业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中国绝大部分行业中的核心企业都是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全部资产由国家投资的企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由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的企业控

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研究意义:房地产业是随着中国国民经济市场化改革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先导性、基础性的产业;正逐步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现状可以归纳为:(1)资产负债比率较高,有上升趋势;(2)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都有下降趋势,2004年小幅回升;(3)主营业务和主营业务收入都在上升,但主营业务利润率却在下降;(4)公司规模在扩大,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房地产业是进行房产、地产开发和经营的基础建设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房地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受国家和当地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非常大:经济高涨,房地产会发展迅猛。经济受阻或下滑,房地产也会发展迟缓。其发展发展也同国民经济的发展一样具有非常明显的周期性。作为房地产业微观主体的房地产公司的稳健盈利能力是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甄别具有稳健盈利能力的优质上市公司,对行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预期目标:本文旨在通过对历年数据和指标的分析,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行定量、科学的评价,了解房地产企业发展的现状,找出影响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从而为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本研究通过分析房地产上市公司信息,找出影响房地产行业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指出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对策,为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提供指导作用,为行业发展和政策的出台提供参考作用。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杨琼(2004)认为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现状可以归纳为:(1)资产负债比率较高,有上升趋势;(2)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都有下降趋势,2004年小幅回升;(3)主营业务和主营业务收入都在上升,但主营业务利润率却在下降;(4)公司规模在扩大,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目前国内各学者和评估机构在对上市公司财务指标进行研究的时候,多数是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和经营效率进行综合评估,并且多是运用主成份分析方法或者是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方法,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对几个指标进行考核,按各指标的重要性不同确定各指标在综合评价时的权重(李明伟,2007)。然后在各单项指标考核评分的基础上,乘以每项指标

阿里巴巴企业文化论述开题报告

齐鲁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阿里巴巴企业文化论述 课题类型理论研究Z 导师姓名陈京伟 学生姓名纪超学号201112041 073 专业班级公管11-2 1、选题目的和意义: 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 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说,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制度。 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阿里巴巴能发展为当今电子商务的领袖之一,这与它的企业文化密切相关。因而,我们对阿里巴巴企业文化进行研究,不仅是对阿里巴巴集团自身成长发展过程的剖析,更是对其成长背后的推动力——企业文化的研究。一方面能对我们对企业文化研究的课题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也为今后一些中小企业制定企业文化、战略方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对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的研究较为充分,相关文献内容充分。大部分文献采用把阿里巴巴成长历程和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系为一体的方式进行研究,逻辑清晰、内容全面。也有部分文献着重介绍了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马云和他的团队的文化素养、职业道德,进而引申出阿里巴巴集团的企业文化,内容丰富。 3、主要参考文献: 1、王乾龙:《阿里巴巴研究书系5: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深圳市海天出版社,2010年版。 2、孙燕君:《阿里巴巴神话:马云的美丽新世界》,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3、朱甫:《马云管理思想大全集》,海天出版社,2011年版。 4、张佳乐:《阿里巴巴的管理模式》,海天出版社,2010年版。 5、红旗、阿里巴巴集团:《马云内部讲话》,红旗出版社,2012年版。 6、陈伟:《这才是马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7、黄勇:《企业文化发展动力之源》,江南论坛,2002年版。 4、研究内容: 所选课题为阿里巴巴企业文化论述,理所当然研究的内容应倾向于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的各个方面。通过一段时间以来的研究。我认为论文的研究方向应侧重于以下几点:阿里巴巴企业的发展史、阿里巴巴企业文化内容、阿里巴巴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企业文化对阿里巴巴集团发展壮大的影响、阿里巴巴企业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指导意义等。

全球第五次跨国并购的特点_成因及对我国的启示

收稿日期:2003-12-10 作者简介:肖细根,男,厦门大学经济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国际经济。 全球第五次跨国并购 的特点、成因及对我国的启示 肖细根 (厦门大学经济系,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本文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第五次跨国并购的新特点及形成原因。认为目前跨国并购追求垄断竞争优势的内容和范围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为从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和占有市场份额为主转移到在全球范围内谋求资源的最优配置,增强企业集团的竞争力、优秀人力资源的垄断竞争优势上来。因此,我国必须从完善投资环境、相关的法律规范等方面着手,才能形成有利于跨国并购的内外部环节。 关键词:跨国并购;特点;成因;启示中图分类号:F2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4)03-0045-03 一、全球第五次跨国并购的新特点 1.并购规模巨大,强强联合显著增多,产 生了许多“巨无霸”的跨国企业集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涌现出了许多巨型跨国 公司相互之间并购的案例,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如1995 年美国迪尼斯公司宣布以290亿美元收购美国广播公司的母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娱乐公司。1999年英国的沃达丰以650亿美元并购美国空中通讯公司案。这些跨国公司并购的资产规模巨大,对同行业的其他公司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此次全球企业并购活动不仅表现为大小企业之间的相互吞并,而且发生在两个势均力敌的大企业之间的并购日益增多,成为这次并购的显著特征。1998年艾克森-美孚兼并案以近790亿美元的价格创下了行业并购史上的最高记录;而2000年新兴的互联网公司美国在线宣布以1810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著名的传统媒体企业时代华 纳,成为迄今为止美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一宗并购案。 2.并购数量增多,产业进一步向国际化发 展。以美国为例,从数量上讲,前四次并购浪潮中企业并购数量平均每年分别是530、916、1650和3000起。而在第五次并购浪潮中,1995 年在5000起以上,1996年则达到1万多起的记录。1995-1997年,美国共有2176万家企业参与并购活动,比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数目还多。跨国并购活动的增加,表明市场进一步全球化,产业进一步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因为跨国并购活动目前主要发生在能源、电信、银行业,这说明兼并国都在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把传统产业、夕阳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这种转移需要统一的世界市场才能够顺畅。 3.在技术、资本密集的传统领域出现了超 级并购。本来在技术、资本密集的传统领域,市场集中度已很高,并有垄断之嫌,但在这次的跨 — 54—经济纵横?2004年第3期

跨国并购案例解析分析

浙江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案例一 并购方:浙江龙盛 被并购方:德国德司达公司 并购年份:2010年 双方企业介绍: 浙江龙盛 公司简介 浙江龙盛成立于1970年,目前已成为化工、钢铁汽配、房地产、金融投资四轮驱动的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龙盛现在已是国内染料行业的龙头企业。龙盛创始于1970年,前身是浬海公社微生物农药厂。1979年,由农药厂转型开始生产纺织助剂。1993年,又由助剂生产转向染料和染料中间体的生产,企业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97年,龙盛组建了正式的股份制公司。1998年,龙盛分散染料的产销量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并逐渐开始构筑集活性、酸性等多种染料品种和染料中间体为一体的大染料格局。2003年8月1日,龙盛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国内染料领域第一家上市公司。如今,龙盛已成为横跨化工、钢铁、房产、金融股权投资四大产业,总资产超过150亿元、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所属控股子公司50多家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2010年,龙盛通过启动债转股控股德司达全球公司,开始掌控染料行业的话语权。在全球的主要染料市场,浙江龙盛拥有超过30个销售实体,服务于7,000家客户,约占全球近21%的市场份额,在所有的关键市场都有着销售和技术的支持,在50个国家设有代理机

构,拥有在12个国家的18家工厂,龙盛世界客户群包括知名国际品牌如NIKE、ADIDAS、SWAL-MART、LEVIS等。 现在的情况补上 德国德司达 德国德司达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染料供应商,约占全球近21%的市场份额,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染色解决方案、高性能化学品和定制生产特殊染料、颜料,它在全球12个国家拥有18家工厂,服务于7000家客户,2008年销售收入约8亿欧元。德司达是由3家昔日染料制造业巨头的染料部门合并而成的。1995年,有近百年染料生产史的德国拜耳公司和赫斯特公司的染料部门合并建立了德司达公司。1999年11月,德国巴斯夫公司的纺织用染料和颜料部门也加入了进来,组成新的德司达公司,并于2000年10月1日正式挂牌运行。2004年8月,美国白金公司从德司达原先3家大股东拜耳、赫斯特和巴斯夫手中全面收购了德司达的股份。 并购过程 这样一家由世界顶级染料企业组成的公司,由于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德司达近破产,中国企业浙江龙盛把握了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德司达陷入资金流动性不足的困境。2009年9月,德司达德国公司向法兰克福法院申请破产保护,2010年2月,印度吉里(KIRI)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新加坡吉里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支付4000万欧元收购了德司达除美国以外的全球业务。接着,龙盛在2010年初出资2200万欧元认购了新加坡吉里控股私人有限公司的可转换债券,约定在5年之内随时可以转成股份。债转股后,龙盛将持有新加坡吉里控股私人有限公司62.4%的股份。也就是说,龙盛和印度吉里公司是德司达重组后的两大股东,而

2020年关于企业管理开题报告范文

关于企业管理开题报告范文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以下是的关于企业管理开题报告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选题依据: 在当今以金融、技术、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文化之间的激烈竞争。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决策指导思想、经营战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响,从而对企业的兴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国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低水平的 封闭型企业文化阶段,其“企业文化”常被单纯地认为是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将企业职工的文体活动代替“企业文化”。也有的国有企业把“企业文化”仅仅表现在一些大同小异的口号和标语上面,或规章制度及企业标志上面,没有真正体现出企业员工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厚内涵,没有真正发掘出企业员工中蕴藏的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不会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人们积极追求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这就要求我国国有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的进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较与吸取,并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国有企业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可行性论述: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意识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一样,是企业基础中的“软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

本企业特点的的国有企业文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就难以取得长远的成效。因此探讨国有企业文化重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国有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 第一部分: 企业文化的概述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含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企业文化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 叙述。 第二部分: 我国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拟对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 第三部分: 重构国有企业文化的对策通过对国有企业文化现存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年09月25日—20**年10月2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最根本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世界贸易和国际投资无一不被纳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之中。而跨国公司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跨国 公司的海外投资行为和战略调整已对世界经济和东道国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 展和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企业跨国投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的征途中虽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企 业国际化的发展。本文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三方面,对中国企业跨 国并购进行分析,希望能为中国走向海外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关键词:跨国并购;现状;问题;措施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bstract: 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the most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in today's world economy, world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re covered by the global economic system. An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has played a pivotal role, overseas investment behavior and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multinational company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world economy and the host count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invest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in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hinese enterprises in cross-border although made some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these problems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problems and strategy three aspects, to analyze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hope to provide better development platform for China . Key words:Transnational merger and acquisition present situation questions countermeasure

招商银行盈利能力分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

论文(设计)类型:A—理论研究;B—应用研究;C—软件设计等; 摘要 中、英(外)文论文(设计)摘要及关健词 摘要是论文(设计)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 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论文(设计)的主要观点 论文(设计)的主要贡献(创新) 中文摘要要求不低于200字;英(外)文摘要可在中文摘要的基础上缩写。 在中、英(外)文摘要结尾处另起行加“关键词”,对论文(设计)的内容进一步提炼,以便于检索。 要求: “摘要”二字二号宋体加粗居中 另起页。中(外)文摘要及关键词:论文(设计)的主要观点或创新点。要求3-5个关键词,关键字以空格隔开,摘要字数200-300字左右。

Abstract 中、英(外)文论文(设计)摘要及关健词 摘要是论文(设计)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 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论文(设计)的主要观点 论文(设计)的主要贡献(创新) 中文摘要要求不低于200字;英(外)文摘要可在中文摘要的基础上缩写。 在中、英(外)文摘要结尾处另起行加“关键词”,对论文(设计)的内容进一步提炼,以便于检索。

目录 -、第一级标题..................................................................................................................................... (一)第二级标题.......................................................................................................................... 1、第三级标题...................................................................................................................... (二)第二级标题.......................................................................................................................... 1、第三级标题........................................................................................................................ 二、第一级标题..................................................................................................................................... (一)第二级标题.......................................................................................................................... 1、第三级标题...................................................................................................................... (二)第二级标题.......................................................................................................................... 1、第三级标题........................................................................................................................ 2、第三级标题........................................................................................................................ 附录 ...........................................................................................................................................................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 目录要求:

有关企业文化论文的开题报告

有关企业文化论文的开题报告 一、课题来源: 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在导师的指导下定此题目。 二、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选题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理论上与实践上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企业要想发展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选题的意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长足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市场经济的完善和良性循环的发展,意义更是深远重大。本文从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介绍入手,阐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建设途径,指出未来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 三、分析思路: 第一部分:分析背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部分: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第三部分: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四部分:如何解决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四、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论文的创新点:本论文从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从中总结出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通过这些研究分析解决企业文化建设的长足发展。 论文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缺乏一定的数据。 五、预期结论: 通过学习与实践,使理论知识深化,专业技能延伸,并为企业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实施建议。 六、参考文献: [1]王兰洁.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D].大理学院,20XX. [2]金爱兰.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铁道经济研 究,20XX,(Z1):46-48. [3]袁航.H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 农林科技大学,20XX. [4]张冠男.当代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哲学思考[D].吉林大学,20XX. [5]孙保全.基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员工满意度提升策略[J].黑龙江对外经贸,20XX,(04):127-128. [6]章登庆.企业文化建设落地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 学,20XX. 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许多企业的薪酬管理都已经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大多是在其创立初期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提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企业开始以跨国并购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本文在对国际跨国并购发展历程进行简短回顾的基础上,以TCL集团先后三件跨国并购实际案例为样本,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国企业在今后参与跨国并购有所帮助。 一、世界跨国并购发展历程 跨国并购的基本涵义是,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收买下来。跨国并购是跨国收购和跨国兼并的统称。跨国收购是指在已经存在的当地和外国附属企业获得占有控制权的份额;跨国兼并是指在当地企业和外国企业的资产和业务合并后建立一家新的实体或合并成为一家现有的企业。本文所提到的跨国并购主要是指跨国收购而不是跨国兼并。因为跨国收购的目的和最终结果是改变目标企业的产权关系和经营管理权关系,而不是改变公司(即法人)的数量。跨国兼并却意味着两个以上的法人最终变成一个法人,这种情况在跨国并购的案例中是十分罕见的。 跨国并购是近半个世纪来,伴随着企业并购的深入和向外拓展而产生并发展壮大的。20世纪六十年代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萌芽和产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市场竞争的舞台从国内拓展到国际空间,跨越国界的并购活动也逐渐多了起来。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跨国并购浪潮蓬勃兴起,并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1989年的跨国并购占全世界企业并购总数的36%,九十年代至今,跨国并购逐渐成为整个企业并购浪潮中的焦点。参与并购的企业的规模都非常大,它们之间的“强强联合”使企业的竞争力迅速提高。从国际直接投资流入总量的情况看,以跨国并购方式流入东道国的国际直接投资所占比重在1987~1992年6年中约为52%,1993~2001年猛增至79%。1987~2001年15年中,以跨国并购方式流入东道国的直接投资所占比重约为74%,也就是说,这15年中投向全体东道国的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是以跨国并购的方式进行的。 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以TCL集团为例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是在西方跨国公司大举抢占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萌芽于20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具有规模小、次数少、目标地区小等特点。九十年代末,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数据显示,1988~2003年我国企业累计跨国并购总金额为81.39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1997年之后。1988~1996年,跨国并购年均仅有2.61亿美元,而从1997年开始,并购金额逐渐增加,2003年高达16.47亿美元。我国的跨国并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并不是一帆风顺,在这里本文选取了TCL集团的跨国并购案例,以期对我国现阶段的跨国并购现状有一个认识。 (一)TCL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2002年9月,TCL集团以820万欧元并购了德国施耐德的生产设备、研发力量、销售渠道、存货及多个品牌,同时协议租用位于Tuerkheim面积达2.4万平方米的生产设施,建立其欧洲生产基地。施耐德是一家113年历史的家电生产厂家,号称“德国三大民族品牌之一”。 此次并购帮助TCL获得高达41万台彩电的市场份额,绕过了欧洲对中国彩电的贸易壁垒。同时施耐德的品牌效应及其遍布全世界的销售渠道和强大的技术力量,也将有助于TCL 进一步开拓欧洲乃至世界市场的业务。 (二)TCL与法国汤姆逊合并重组。2003年11月TCL集团与汤姆逊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拟由双方共同投入电视机和DVD资产,设立一个合资公司TTE,TCL集团将持有该

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上市公司无疑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地完善,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也越加成熟,开始把目光深入到上市公司的各项能力情况上,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尤为关注。近年来,对于投资者来说房地产行业是一个敏感且颇有争议的行业,因此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许多投资者和学者也选用各种方法,建立各种模型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如何能运用合适的研究方法和指标,真实的评价和反映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也成为研究的重中之重。通过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有助于保障投资人的所有者权益,有利于保障企业职工的劳动者权益,有利于债权人衡量投入资金的安全性,有利于政府部门行使社会管理职能,有助于帮助了解本行业市场发展是否正常。 本文将通过杜邦财务评价模型对我国在上证所的房地产上市公司进行盈利能力分析,客观反映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情况,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一些增强盈利能力的对策。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 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企业盈利状况以及未来的盈利潜力做出的一种判断。我国对企业的盈利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而在国外从20世纪初开始就有学者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研究了。 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911)建立了许多成本计量指标并在《科学管理原理》中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根据成本计量标准量与实际发生量的比较结果,对企业经营绩效进行评价。这是通过成本费用利润率来评价企业的经营活动的绩效。Peter.M.Drucher(1950)经过实证研究,提出企业绩效评价的八项指标,指出利润最大化虽然是企业的主要目标,但却不是唯一的目标。从此人开始思考企业盈利评价不应仅仅停留在盈利数量上O'Glove(1978)发表了一份投资报告《收益质量》,详细提出了收益构成的分析方法,提出盈利质量必须得到重视。至此盈利质量正式得到关注。 在之后的六七十年代大多学者开始探索用其他各项指标来评价企业盈利能力。Melnnes(1971)对美国30家跨国公司的财务绩效分析系统进行评价,发现最常用的的评价指标是投资报酬率。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总结

思考题: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 1、跨国并购的基本含义是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买下来。跨国并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一国企业”是并购企业,“另一国企业”是被并购企业,也叫目标企业。并购的“渠道”包括两种,一种是并购企业直接向目标企业投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目标国所在地的子公司进行并购。并购的“支付手段”包括现金支付,从金融机构贷款,以股换股和发行债券等方式。 2、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轨迹与特点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1996年 2)发展阶段:1997年至2007年 3)活跃阶段:2008年至今 2、早期阶段 1)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国策,对外开放就要求我们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随着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交往日渐紧密,出于国家战略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之间的跨国合并也在慢慢的开始发生。 1984年,中银集团和华润集团联手收购了香港最大的上市电子集团公司——康力投资有限公司。 1992年首钢收购了美国加州钢厂和秘鲁铁矿等海外企业。 1996年4月,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以2.46亿美元并购了香港龙航公司38.5%的股份,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 2)特征:这一时期我国企业并购数量少,规模小。 并购目标地区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印度、香港等地区。 所涉及的行业主要是航空、矿产资源等带有垄断色彩的行业。 进行海外并购的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 3、发展阶段 1)自1997年开始,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迎来了一次热潮。当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主要区位是邻国,目标集中在石油、电信和交通等国家资源与基础设施行业。 2001年我国加入WTO,第二次海外并购热潮兴起,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海外并购事件。例如: 2001年6月,海尔集团出资2亿港元,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一家冰箱厂。

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开题报告】1

一、立论依据 开题报告 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上市公司无疑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 地完善,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也越加成熟,开始把目光深入到上市公司的各项能力情况上,对上市 公司的盈利能力尤为关注。近年来,对于投资者来说房地产行业是一个敏感且颇有争议的行业, 因此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许多投资者和学者也选用各种方法,建立各种模型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 盈利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如何能运用合适的研究方法和指标,真实的评价和反映上市公 司的盈利能力也成为研究的重中之重。通过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有助于保障投资 人的所有者权益,有利于保障企业职工的劳动者权益,有利于债权人衡量投入资金的安全性,有 利于政府部门行使社会管理职能,有助于帮助了解本行业市场发展是否正常。 本文将通过杜邦财务评价模型对我国在上证所的房地产上市公司进行盈利能力分析,客观反 映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情况,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一些增强盈利能力的对策。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 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企业盈利状况以及未来的盈利潜力做出的一种判断。我国对企业的盈利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 而在国外从20 世纪初开始就有学者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研究了。 FrederickWinslowTaylor(1911)建立了许多成本计量指标并在《科学管理原理》中提出了科学 管理理论,根据成本计量标准量与实际发生量的比较结果,对企业经营绩效进行评价。这是通过成 本费用利润率来评价企业的经营活动的绩效。Peter.M .Drucher( 1950)经过实证研究,提出企业 绩效评价的八项指标,指出利润最大化虽然是企业的主要目标,但却不是唯一的目标。从此人开始 思考企业盈利评价不应仅仅停留在盈利数量上O'Gl ov e( 1 9 7 8 ) 发表了一份投资报告《收益质量》,详细提出了收益构成的分析方法,提出盈利质量必须得到重视。至此盈利质量正式得到关注。 在之后的六七十年代大多学者开始探索用其他各项指标来评价企业盈利能力。Melnnes (1971)对美国30家跨国公司的财务绩效分析系统进行评价,发现最常用的的评价指标是投资报 酬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