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 负建筑 简介
隈研吾之“负建筑”理念探析

心 田里油然而生一 片葳 蕤的丛林 。在 他的手 中, 建筑 不再是 对立 想 的状 态 。 与 自然的造型艺术 , 而是一 只只活跃于绿林 中的精灵 。当近距离 2 接近这只精灵 的时候 , 才 发现 它竟 化身 为极具 禅意 的智 者 , 让人
负建筑
在 阅读 隈 研 吾 文 章 的 时 候 , 最 常 出 现 的 还 有 一 个 名 词 就 讶异并感慨它 的 内涵。隈研吾 就 好像 用建 筑来做 一 场盛大 的表 是—— “ 负建筑 ” 。“ 负建 筑”中的“ 负” 并不 是数 学 中“ 正 负”的 演, 无论 是远观还是近赏都是 一次造型艺术 的饕餮盛宴 。 “ 负” , 而 是“ 胜负” 的“ 负” 。隈研吾 提 出建 筑不是要胜 过于环 境 ,
Di s c u s s i o n o n Gu a n g x i ur b a n a n d r u r a l
远 的就可 以看 到其像 哨兵 一样 的身影 。而 隈研 吾 的龟 老 山展望 是融为一体 的, 并非像 文艺 复兴 时期 的西方 艺术 作 品中 , 人和 自 台似乎颠倒 了人们最初 的印象 , 它 没有像前 文提到 的那样 矗立在 然处于对立 的状 态 , 只有人 和 自然达 到统一 , 处 于非对 立状 态 才
东方文化 中, 尤 其是 中国画的技法表 现里却还处 于不使 用西方 透
视法作画的时期 。中国画有其 自身的表现方 式 , 空间感 的表现从
图 1 龟 老 山展 望 台鸟 瞰 图 图 2 龟 老 山展 望 台局 部
不使用西方透视法 , 而是有一套独到 的空 间表 现法 。对 此安藤 广
说起展望 台, 很 容易 让人 联想 到高耸 于 山顶 的建 筑形 象 , 远 重 在 观 摩 中 国画 后 领 悟 到 了一 种 思 考 方 法 , 即“ 人 工一 物一 自然 ”
浅析隈研吾设计中的“负建筑”理念

浅析隈研吾设计中的“负建筑”理念摘要:论文通过对隈研吾各时期作品设计手法的演变,探讨了他的设计思想,同时通过他所在大环境的分析,说明了他的思想合乎时代的发展,这也是《负建筑》这本著作的理念由来。
关键词:消解,隐退,轻盈,和谐,负建筑Abstract:Paper Wei inquiry we each period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works design technique, discusses the design thought of him, but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is own environment, explained his thought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is is also the negative architecture “the concept of this book origin.Keywords:Digestion, retreat, lightsome, harmonious, negative architecture正文:隈研吾是二战后日本自己培养出的新一代建筑设计师,也是近年来活跃在国际间少有的日本人建筑师,是当今日本建筑届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道至今,经历了后现代主义及现在的全球多元化浪潮,并成为各时期的皎皎者。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的作品“M2”成为后现代主义在日本的代表,如今他与伊东丰雄,妹岛和世,矶崎新并列被称为日本建筑届的四大建筑巨匠。
他的作品强调“退隐”的观念,最近其著作《负建筑》阐述了他在当今建筑发展上的观点。
从他出道作品到现在的作品其建筑风格多变而让人捉摸不定,但归根到底他的设计思想都建立在东方传统的智慧上。
图1图2从“M2”说起,隈研吾将一个比正常尺寸大数倍的爱奥尼克柱头放置在建筑的顶部,并附加以各种历史主义建筑造型的片段,以堆积的形式,简明的几何体,异质的材料,构筑一个独特而奇妙的艺术空间,给人以巨大的震撼。
隈研吾——负建筑

隈研吾:消失的建筑题记:建筑究竟是什么?是符号,是标志,还是什么都不是?今天的建筑在未来又会是什么?想必每个有责任感地建筑师一生都在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但是隈研吾给出的答案竟是“负建筑”——消失的建筑!或许悲观,确实对现在背负人们无限欲望的建筑的反思与批判。
什么又是有灵魂的建筑?对于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在结课后我一直思索它的答案,希望本文从隈研吾的对于当下建筑的反思,找到些许答案。
关键词:隈研吾,负建筑,传统文化,建筑理论,建筑材料隈研吾建筑理论简介:建筑带动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成为了攀比、炫耀的工具,人们在强烈的欲望下,忘了它的目的只是为了舒适的居住。
这些外表光鲜亮丽的建筑已经背离了传统的自然的建筑观,看似坚不可摧,却是脆弱的结构,汶川大地震中,现代建筑瞬间摧毁,而看似破烂不堪的老建筑却在地震中被完好保存下来,这让中国建筑师不得不去直视一直被美化的现代主义建筑。
而隈研吾早在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就已经开始反思现代建筑物的脆弱的一面,“在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欲的前提下,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建筑模式…...”在这样的悲观的氛围下,隈研吾写下了《负建筑》,让建筑俯伏于地面之上,透明化自然化传统化,谦卑地为人民服务。
在另一维度之上,隈研吾对为了解决都是乏味而建设都市乏味而建设超大型的公共建筑物的努力也进行了批判,指出其封闭性的特性显然使其无法担当拯救现代建筑的重任,而建议在都市中建设小型的、开放的建筑,向都市展开,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透明性。
建筑与自然与传统和谐相处的做法,隈研吾不是第一个提出的,但是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根据日本的传统文化,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建筑理论。
隈研吾建筑材料观简介:现代人的欲望已经将建筑物从环境中脱离出来了,建筑身上被画上了太多的符号,现代民居画上去的“川斗”,那些古建符号的简单复制运用又或那些“伪环保”“伪生态”已经充斥在我们周遭。
建筑中充斥着太多的虚假装饰,所以当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出现时,人们感受到了日本禅意的肃穆与宁静,当妹岛和世的或纯白或透明的墙体出现时,人们在嘈杂的世界找到了一处宁静一处纯粹。
负建筑理论的倡导者——偎研吾

建筑师简介:
隈研吾(Kengo Kuma)是日本最顶尖建筑师之一,享有 极高的国际声誉,他的建筑融合古典与现代风格为一体。 他的设计优美的表达了他对“材质”的偏爱(尤其是对传 统的日式材料,如石头、竹子和草本),也体现了他对环 境敏感性和文化敏感性建筑的追求。
1954年,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辖区 1979年,东京大学工程研究所建筑系硕士毕业 1985-1986年,为哥伦比亚大学和亚洲文化委员 会研究所访问学者
当然,在研究隈研吾的建筑理论及作品中,给我们景观设计师 也带来了一些启示: 1.景观的材料与景观的结构是否也能达到隈研吾所倡导的在建 筑设计中的平等对待? 2. 在21世纪的园林景观设计中,怎么站在软质景观的角度上 去与硬质景观(实体建筑等)达到很好的融合?
结语:
“21世纪的人们应该更愿意居住到自然中去。过 去的20世纪是一个以城市中心生活为标志的世纪。 但进入21世纪以后,居住到自然中变得更为重 要。” ——— 隈研吾
“负建筑”理论的倡导者隈 研吾
11月读书报告阅读大师系列
序言:
“建筑怎样才会消失呢?他尝试用无秩序的建筑来消去建 筑的存在感。东京被称为是无秩序的都市。老的、新的、 大的、小的、人工的、自然的,所有一切都杂乱无章地 混合在一起。这既 是亚洲都市的常见 的缺点同时也是魅 力所在之处。隈研 吾考虑把这种混沌 实现在一个建筑中 ,使它与周围的混 沌融为一体。他的 建筑师生涯就从这 里开始了。”
获奖:
1994 由日本经济产业省遴选的优秀建筑设计 1995 日本商环境设计家协会1995年度设计奖大奖,文化/公共 机构 1997 地域设计奖大奖 1997 美国建筑学会杜邦Benedictus奖第一名 1997 日本建筑学会奖 1999 波士顿建筑师协会未建成建筑优秀奖 2000 “互动内部空间”设计选集大奖 2000 日本建筑学会东北宪章的设计大奖 2001 为石博物馆设置的2001年国际石造建筑奖,(意大利) 2002 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芬兰)
《隈研吾竹屋》

`
自然的建筑--竹屋
隈研吾 负建筑 建筑=钢筋混凝土+贴面材
向自然让步的建筑
隈研吾(Kengo Kuma)
国籍:日本 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 作品:那须石头博物馆、长城脚下公社——竹屋、“水/玻璃” 、三里屯 SOHO 、Z58
特点: 建筑的构筑
建筑观:“建筑师不能以建筑的名义向世界展示过度的华丽造型, 以自然的融合为特点,提倡”建筑的消失“
和。
设计理念──重人文、亲土地、为人着想、建筑理论:向自然让步的建筑,强调建筑形态与环境的关联
运用木材 竹子 格栅 石板等天然建材,结合水 空气和光线,让人感受建筑 空间的美
精品课件
地理位置: 北京市八达岭高 速路
水关长城出口。由12名 亚洲建筑师设 计建造出极富当代精神的私人住宅(公 社)
精品课件
面积:716m2 二层—一楼处在斜坡的低端,
有6间卧室,一层层有2间卧室,带有独 立卫生间
分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为两部 分,中间以有玻璃屋面的半开敞茶室作 为连接。所有的内容均统一到一个完整 的屋面之下,又通过悬挂的竹吊顶来强 调这个趋势。
精品课件
限制:1 场地条件:基地是一块陡峭不平
2 材料(有大量微弯度的竹子的次品) 3 施工(施工方,细节和具体材料的处理)
耐久性:春天竹笋长出来之前糖分最高,这时砍伐容易腐烂,相反入秋后 竹子 糖分含量会降低,这时最适做建材。
热处理:再进行热处理,一是热水煮,又叫“去油法”,二是用火烤,再一次用 桐油浸泡,浸泡后成茶色
不会沁水更经久耐用,六厘米左右直径的竹子,以十二厘米间距排列。
精品课件
外立面由巨大落地玻璃和纤纤细竹构成,日出日落,日光从 不同的角度入射室内,经过竹林与玻璃的几次反射,将日光表 现成“万丈光芒”。春夏秋冬,太阳入射角不同,加上雪景、 冰景的变化,四季又形成不同的光影景观。
隈研吾建筑思想浅析

负 建 筑
在涉谷车站——新技术的运用 采用云状的玻璃产生现实与虚幻的错觉,从而消除建筑的界线。
1 陶瓷印技术:隈研吾尝试用数码相机把云朵拍下来,运用陶瓷印的技术 把其印在玻璃上,云朵是白色的,然后相隔 6mm 夹一灰色的玻璃,然后再 在最外面 6mm 的地方放置透明玻璃。三块分别相距 6mm 的玻璃,在阳光 下能产生特殊的效果。 2 视觉效果:随着行者视点的变,或是看到真正印刷的云,同时也能看到 天空映衬在玻璃表面上的云。同时,组合玻璃由5 种云块按一定的规律随 机搭配,变化多端的立面随之出现。
负 建 筑
莲屋——材质
1 材质使用:在莲屋的设计中,石头被设计得如此轻盈而让人难以 分辨其材质。为了达到石头轻盈的粒子化效果,隈研吾把镶在相同尺寸 钢板的石材,运用锁链做悬吊的方式悬吊起来,短小的金属板锁链般地 连接起来,兼能具备抗震、抗强风的性质。 2 建筑效果: 把石头轻盈的屏蔽放置在建筑与环境之间,将两者柔 和的连接起来,是隈研吾的初衷。
涉谷车站
负 建 筑
竹屋 1 因地制宜:不去人工修整地基,而是把竹屋直接摆放在建筑用地 的陡峭斜坡上。使建筑的底部呈弧形,能和高低起伏的地面吻合。 被称为“长城样式” 2 材料使用:竹屋的建筑可谓是对竹材这种材料的使用发挥到了极 致,使用6cm左右的竹子,以12cm间距排列。考虑到竹子本身易破 裂的特性,就在竹子内部填入钢筋、浇注混凝土,来增强竹子本身 的强度。 3 效果:竹子建筑比混凝土的墙体来的亲切的多,竹子在室内的隔 断像竹帘似的,隔而不断。
银山温泉公共浴场
负 建 筑
3 建筑效果:轻盈排列的 竹子栅格像是帘子,把空 间柔和的分割,创造出 “隔中有透,实中有虚, 静中有动”的空间氛围。 4 光影关系:竹子格栅使 光影效果更加柔和,多重 的光在弥蒙中透出,产生 一种特殊的氛围,让住客 能在此地得到心身的放松。 在咖啡厅出的栅格把自然 光多重打散,最终以柔和 漫射的状态传递进室内
隈研吾“负建筑”论文

隈研吾“负建筑”论文【摘要】隈研吾1954年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的横滨,于1979年于日本东京大学建筑系完成硕士课程,1985至1986年间作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亚洲文化局的研究生院访问学者。
1987年成立空间设计工作室,1990年成立隈研吾事务所。
从90年代起,隈研吾开始思考建造一种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求的建筑,并在他的建筑实践当中,贯彻与自然连接的建筑思想。
本文以案例分析为基础,介绍隈研吾独特的建筑个性,阐述“负建筑”这一概念在隈研吾不同类型的建筑中分别体现的具体内涵,并指出了“负建筑”思想的引入对中国建筑界的意义。
【关键词】隈研吾;负建筑;中国;启示一、“负建筑”是对当下中国建筑现象的批判“我原来对中国建筑的印象不好。
就我看到的,不过都是些对八十年代美国超高层建筑的二流翻版,呈现的是缺少文化内涵的暴发户景致。
”隈研吾在《负建筑》的开篇中并没有直呼主题——建筑,而是断断续续地说了有关“政策”的事情。
隈研吾在开篇中,提及到了有关美国住房政策以及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思想学家凯恩斯。
所有的开篇来源于20世纪的房屋政策,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房屋政策,使得20世纪的建筑有以往于历史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时至今日,我们并没有走出20世纪现代建筑所确立的那个建筑时代。
隈研吾提出首先抛开建筑本身的意义,从宏观的角度,切入为何当今建筑业有如此一个境地。
作为建筑师——上层建筑的最好服务者,连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柯布西耶也是趁着风风火火的住房政策发家的,因此,更有理由涉足当时的住房及公共建筑政策。
隈研吾给我们讲解了一个房屋建设经济利益链的恶性循环——从政者为了“弱者”向上级要钱大规模投资公共建筑而造成的赤字。
建筑规模的“大”而“独立”由此时而形成。
而建筑也不同与以往的与时间地域共存,而是“突然”的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各种“割裂”油然而生。
它是与环境无关,与能源无关,一栋栋的庞然大物,占据了我们的星球。
当无数的独立体出现时,大家反而没有去反思,究竟我们的建筑应该建成什么样子?大家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楼房的经济利益以及他的社会效应而忽视了本来的面目。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与他的负建筑

干脆我们来尝试一下把一块石头放在现实的路上,认真思考一下如何放置这块石头,看会发生什么事情;我有一种冲动想把这种行为叫做建筑设计;——隈研吾隈研吾与他的“负建筑”隈研吾KengoKuma,日本建筑大师,1954年生于神奈川县,1979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建筑研究所、取得建筑硕士学位;1990年,隈研吾在东京青山创立了隈研吾建筑师事务所;曾获日本、意大利、芬兰等国之建筑奖;建筑作品散发日式和风与东方禅意,在业界被称为“负建筑”、“隈研吾流”;提起日本建筑师,也许很多人会想起伊东丰雄,安藤忠雄和妹岛和世等等,但是有一个设计师,一如他的作品一样内敛,充满禅意;他就是隈研吾——一位很“日本”的建筑师,他被日本建筑界视为“新弥生派”的代表;隈研吾与他的“负建筑”,在一片混凝土的建筑中犹如一阵清新的微风,宁静;从“M2”到“负建筑”也许有很多人不知道,最开始的隈研吾,并不是现在这样的;我们很难想象,M2大楼竟然是出自这位简朴风格的建筑师之手;M2大楼位于东京的东京世田谷区,在1992年完工;一根古希腊式的巨大柱子耸立中央,俨然一派古典建筑废墟的风格,这个大胆的设计在当时也备受争议;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尚未破灭的亢奋期,到处都在追求新奇特异的建筑;但当泡沫经济分崩离析时,M2成为殡葬厂,他自此被“逐出”东京建筑圈长达10年;在这段“空白期”,隈研吾开始接手高知,爱媛这些小城市的工程;这些城市不尽相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现状让他首次考虑建筑的适用性和生态型,就是在这个时期,隈研吾独特的理论和风格就形成了;M2大楼在1994年到2000年期间,隈研吾所设计的这些地方工程屡获日本各大建筑设计类奖项,2001年“石博物馆”获得了意大利颁发的国际石造建筑奖,次年获得由芬兰颁发的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这些国际奖项为他赢回声誉,隈研吾得以重新开展东京的工作;这次的转型,隈研吾带来了“负建筑”;以“弱”求胜;何为弱,何为强何为正,何为负在隈研吾看来,负建筑和弱建筑绝对不是失败的建筑,而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建筑;“我们的欲望希望我们把建筑物从周围环境中分割出来,我们忘记了建筑的本意是让我们容身,让我们居住得更舒服,而一味地将建筑当成‘物’,在其身上画满了各种符号,直至将我们自身淹没;”他说,“也许,看似很弱的负建筑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负建筑和反造型“建筑自身存在的形体是可耻的;我想让建筑的轮廓暧昧化,也就是说,让建筑物消失;”隈研吾如此说;从十宅论到新建筑入门,到反造型,到负建筑,他的建筑理念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和西方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背道而驰,凝结了他理念的“负建筑”和“反造型”两个词不胫而走,成为流行语;隈研吾的watercherry住址用设计家原研哉的话来说就是,“负建筑”不是失败的建筑,而是无中生有,以柔克刚,表面上是对“强建筑”的一种示弱,实际上却是一种以退为进;在日语的语境里,“负”还有“适宜”的意思,“负建筑”也就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建筑;隈研吾心目中的负建筑,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私欲,而是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负建筑”与隈研吾的另一个基本概念“反造型”息息相关;他意识到,强建筑重造型,重象征,重视觉效果,使建筑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他要反其道而行之,要将建筑融合在环境之中,反造型,消解造型,反割裂,反“大”……“反造型”首先是从“反混凝土”开始,他认为,在材料的质感上,“混凝土盒子这样封闭的形式让我的身体感到难受,困在这样的盒子里,呼吸不畅,身体拘束,就连体温好像被吸走了似的;”他指出,从建筑作为社会批判这个角度看,混凝土正是一种隔绝了批评、封锁了声音的物质,使人懈怠、麻木而顺从,也使建筑变得毫无个性;如果说二十世纪,混凝土是最国际化的建筑材料,那么在二十一世纪,建筑强调的是当地的自然材料,因为在自然环境中居住变得日趋重要;“反造型”因而是向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建筑说“不”,那才可以安心地回归自然;与鼎鼎大名的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不同,隈研吾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喜欢采用各种各样不同的天然素材;对于前者拥有“清水混凝土诗人”的头衔,隈研吾评价说:“建筑当然不能仅局限于混凝土,我感觉这种材料有点冷,给人不舒服的感觉;”隈研吾的创作理念是取用当地的自然材料来创造采光充足的开阔空间;建筑设计的手法灵活而创新,建筑结构与人的关系必须和谐而友好;从结构计划、通风系统到采光设计,一切都顺从光亮、柔和的原则;这些方式和混凝土建造的结构建筑完全是背道而驰的,但只有采用这样的建筑方法才能最终实现建筑与大自然的融合;隈研吾的“负建筑”,是消弭了建筑和环境割裂的建筑、对人类释发善意的建筑,不张扬,不卑不亢,关照生活的初衷,诚实,坚持空间与时间的对话,温暖,朴实,从建筑本位和单体层面都回归生活,造就以人以生活、而不是以建筑为中心的场景;隈研吾与中国在电影春娇与志明中,春娇的那句经典台词“我被你影响得连自己被影响都没发现,我好想摆脱你张志明,才发现我自己已经变成另一个张志明;”是在一个竹屋里说的;电影中杨千嬅在竹子光影中穿梭,镜头唯美至极;这间竹屋就是隈研吾设计的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这座房子大半使用中国竹子建造而成,与自然环境水乳交融,几乎是不可思议地实现了“结庐在人间”;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从屋外到屋里,甚至推拉的门窗和卫生间的脸盆,都尽可能使用竹子;竹屋的外部,由大片的竹墙围合;在门窗位置还设计了可推拉的竹墙;拉上竹门,阳光透过竹墙的空隙洒进屋内;内部空间也用一些竹墙和竹柱来分割、联络或装点;最让人心动的,要算是那个浮在水上的竹茶室;隈研吾认为,竹子是中国的符号和象征,在世界任何地方看到竹子,人们就会想到中国,在长城边上建这样一座建筑是很有意义的,长城又是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的分水岭,为了避免两个文明的冲突所以建立起了长城;现在世界面临的问题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东西方只有联起手恢复信任,消除敌意,世界才能和平,才能向前发展;在日本大师级建筑师中,隈研吾可以说是与中国联系得最为频繁;“每个月都来中国,其中差不多两个月就来一次上海;”除了备受关注的建造中的北京三里屯SOHO和杭州象山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等项目,隈研吾还同时在中国多个城市有着建筑和室内设计项目;在2008年,隈研吾曾经在中国举办过个展,谈起中日两国之间建筑的差异,他说“在现代之前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很多的影响,木结构房子的建造方式就来源于中国;但是进入现代21世纪以后,这种呈现的方式就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这次展示的作品当中,意味着在受中国影响产生的建筑方式之后所呈现出来的日本建筑方式又回报到中国,是一种更新的建筑样式;”在2011年,隈研吾受到“上下”品牌的邀请,为其周年庆“‘人与自然’手工艺复兴作品展”设计了展示空间,这次的设计依然更侧重建筑与人类、自然的关系,而“茶香”在展览现场则产生了一种莫名的蛊惑力;早已被建筑师使得炉火纯青的竹子此次再次出现,三层的建筑以“竹”为主要元素,那些纯视觉化的元素已不足以完成与自然接近的渴望,声音和气味都被他纳入空间中;这样多重的结构,也许构成了一个迷乱的思考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隈研吾,1954年出生,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都市设计中心代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
在建筑界被誉为“新弥生派”的代表人物,其设计有着日本艺术品般朴素优雅的形式美。
他曾受邀参加了“长城脚下的公社”项目,设计了竹屋。
一.书名解释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新作《负建筑》,一经出版,就在业内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时间《负建筑》成为建筑设计领域里的畅销书目。
《负建筑》也是隈研吾的代表作。
可能大家会对这样的一个名字感到奇怪,负建筑是一种什么样的建筑?“负建筑”,顾名思义就是“胜建筑”的反义词。
建筑作为凸出来的超大物体,它打破了自然物理结构,一定程度破坏了生态平衡,割裂了与自然界的天然联系,与文化出现差异性。
高大的建筑,往往浪费资源巨大,加上,建筑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性,赋予了人类对征服自然的心理。
所以建筑,总是以“胜”的姿态的出现。
而负建筑,则表现的是,安静、与自然融为一体、还原建筑本身的建筑。
是与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建筑。
该书的序言将负建筑,理解为适宜的建筑,我认为解释为“和谐的建筑”,或许更贴切一点。
这就是本书书名的定义。
二、内容介绍《负建筑》一书是隈研吾在1995年以后发表的文章的文集。
在第一节《分割、批判、形式》里,主要讲解了建筑存在,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形式?1.在隈研吾看来,建筑令人生厌主要有三点理由:一是体积庞大,越建越大,越大越障眼,也越受到人们的厌恶。
二是对物资消耗巨大,地球资源有限,并开始枯竭,对资源浪费巨大的建筑没有理由不受到人们的厌恶。
三是不可逆转性——一旦完工就不可能轻易拆除。
建筑的长寿,与人的生命相比,似乎是在嘲笑人类短暂的生命,由此可见,建筑物这种时刻张扬的不可逆转性实在令人生厌。
但反过来,由于以上三点,又是建筑长处,与其他事物相比,强者的建筑毕竟显的稀少,因此又能得到宽容。
2.论述经济、政策对房屋建设的影响。
从分析了欧洲的公共集体住宅和美国住房贷款抵押政策,重点分析凯恩斯主义的“大建筑方案”的利弊。
并对此进行了批判。
3.建筑割裂是错误形态。
他认为把建筑从周围环境中割裂、独立于周围环境的建筑物错误的形态。
与此不同的是,建造木建筑在时间上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在第二节《透明、民主与唯物论》里,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20世纪建筑领域里的风格派、民主主义的思想等建筑设计大师的作品与命运。
重点分析了田园派的赖特,不与媒体合作的辛得勒,以及善于利用混凝土的阿伦·凯。
指出了,在电脑绘图、设计技术发达的今天,建筑师作品逐渐失去个性的现象。
其中,隈研吾是十分崇拜的赖特,他的流水别墅是经典之作。
赖特曾夸张地说,“混凝土板是最便宜、也是最难看的一种材料”。
即使使用混凝土,也是常常以面板的形式出现。
这与现在的隈研吾颇有相似之处。
二是作者个人对日本本土建筑、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等活动感受,论述了当今建筑领域的通病。
日本有很多建筑大师,如村野、丹下健三,他们的特点是善于学习,吸取欧美精华,结合日本独特的茶室文化,建造茶室式风格建筑,屡获国际大奖。
但日本的建筑物在现代表现的是一个不知道怎么看待建筑物的结症。
突出的例子是“三爱梦幻中心”。
地处东京银座繁华地带的“三爱梦幻中心”,在隈研吾看来,是百思不得其解,他形容到:我们可以说它是象征日本都市贫困的一道廉价风景。
这里的都市是指建筑群。
因为三爱梦幻中心是建筑师在处理地段、市民感受、业主期望三方问题的一种折中设计,这个设计背离了建筑师初衷,建筑师没有勇气脱离世俗,其作品只能是一个失败的建筑,隐如,建筑师在权贵面前的人格丧失,所以,制造是都市的裂缝。
其次,作者通过1995年和2000年两次威尼斯双年展等活动,认为艺术被无情地改变了,处于艺术外围建筑也发生着改变。
建筑更加赋予社会性,只有贴近民生的建筑才是艺术的生命。
因为,在坂神这样的大地震面前,“给我一个家,让我看电视”的话语,比什么样建筑诉求更家能打动人心。
在第三章节《品牌、虚拟、圈地运动》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这个火热的建筑世纪,建筑师的个性更加得到掩埋,知名品牌设计公司囊括了世界绝大多数官方设计市场,设计工作的机会流向了那些能够设计世界品牌的建筑师身上,世界各地的城市不断出现似曾相似的建筑风景。
时至今日,而名牌建筑师们还在不断地重复已有的设计方案。
因为,大量的设计任务,让他们没有精力思考如何设计与创新?归纳本书的言论,有以下几点表现突出:一是对纯混凝土的反感。
他自己说:“混凝土盒子这样封闭的形式让我的身体感到难受。
待在这样的盒子里,呼吸不畅、身体拘束、就连体温好像被吸走了似的,这种感觉是从哪里来的,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这与赖特的上面的一句话十分相似。
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表现突出:水/玻璃房子”的玻璃、“马头町广重美术馆”的杉木、“ONE 表参道”的落叶松、“石的美术馆”的大理石……,他屏弃了钢筋混凝土,偏好选用新材料,无疑是最好的例证。
在他看来,木结构建筑拥有和混凝土结构建筑完全不同的、统一的时间性。
在建筑的过程中,没有所谓“突然”的这种时间概念。
隈研吾不仅用塑料,也用日本传统“和纸”、竹子、木材、玻璃、泥砖、薄石板做建材,来体现他对负建筑的理念。
他说,这些建材已经被使用上千年,经历过无数的风霜雨雪,没有道理一举被钢筋混凝土所取代。
二是反对肆意高大的建筑。
1995年1月的阪神大地震,9.11事件对他影响巨大,是促成隈研吾写该书的直接外在原因。
在他看来,这些影响了世界的重大事件,实际上也对20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建筑哲学的反诘(JI)。
仅从阪神地震当中,隈研吾就发现了那些建筑物极其脆弱的一面。
“这里所说的脆弱并非指建筑的物理属性或结构属性,而是指其私有属性”——破坏生活秩序,双重贷款增加生活负担。
在他认为,在自然面前,这样的建筑非常脆弱。
他认为,二战以后的建筑是世界上最不牢固的建筑。
很多缺点在地震中暴露无遗;很多建筑的使用寿命很短;房子的质量下降。
在这样的房子里让我们远离自然。
高大的建筑只是满足人们欲望与视觉的需要。
加重了平民的生活负担。
至于“9·11”,更是摧毁了人类对高层建筑,视觉期待的信心。
“有没有可能建造一种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的建筑呢?”隈研吾在这本《负建筑》一书中这样问道。
三是极力反对凯恩斯大建筑理论,凯恩斯主义在美国大行其道。
其经济理论是:把建筑当作拉动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
他认为,凯恩斯理论把建筑的负面因素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正面因素,却规避了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在他的理论影响之下,各国政府大兴土木,这一举措虽然在短时间内刺激了经济的发展,缓解了社会的矛盾,但长远看来,导致了20世纪成为建筑业巨大繁荣但却较少有建树的世纪。
这是因为我们只关注建筑行为的社会效应,而对如何建造,建筑物应该以何种方式存在,它的质量如何控制等等关乎建筑本体的问题却无人问起。
四是对建筑浪费大量资源,感到痛心。
他说:“建筑物外观体积庞大并且对物质资料消耗严重,这是建筑物遭人厌恶的主要原因。
他认为庞大的建筑,往往丑陋,给人无比的压抑。
因为建筑物与自然,与周围的环境割裂。
建筑物是在割裂的空间中建起完全自我独立的庞大建筑,“实在是一个惹眼而又略显孤寂的物体”。
这一点,我也有同感。
远的不说,近在眼前的钧瑶大厦,如果你站前群楼前,好象被建筑压抑的喘不过气来,并且它还显得表现的一股盛气凌人,是体验不到愉悦的感觉。
这种感觉或许太“胜”的有点过头。
当然,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写的建筑书,在书中。
作者经常将建筑与将经济学、媒介、国家政策放在一起,进行论证,阐明建筑的社会性。
但对于负建筑,作者没有提炼更多的理论依据。
正逢建筑工程规模扩大化的时代,隈研吾最常考虑的便是如何在大规模工程中发挥自然素材的长处,更广泛地应用自然素材。
他可能认为,能做到这一点,“负建筑”也能成为“胜建筑”。
四.一点感受:一是隈研吾总是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建立在自然本质基础上,融入城市文化之中。
他说,环境不仅仅是物理的也是文化的。
每次我接手一个项目,都要花上很长一段时间对环境进行考察和研究,然后我会从中找到一些基本元素,这样其他的问题,如平面、形态就会迎刃而解了。
竹屋我找到的基本元素是竹子,三里屯SOHO我要用到的基本元素就是老三里屯中的“胡同”结构。
这一点,与我们的新外滩项目的定位与推广思路吻合。
二是,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
在他看来,当时东京的建筑环境发展算是失败的:机械的重复造房子,却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理念在后面支持。
当时的日本人都希望快点面向未来,忽略了过去的重要,很多老的建筑被毁掉了。
现在日本人终于意识到那是个错误。
旧建筑就像人的记忆,不能没有。
上一代的日本人凡事以美国作为样本,但是其实美国是一个没有记忆的国家,它的发展不合适我们历史文化悠久的亚洲国家,所以这一代日本人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国家的文化上。
这一点,对于我们策划公司来说,是一个视角,我们在对建筑定位时候,就要挖掘自己城市的文化,用独特的地域文化,装饰房子,房子就有个性,就与众不同,就能使房子身价备增。
三是,还建筑一个真实面目。
隈研吾在倒数第二节里《“美”的终结》一文中指出,电脑处理技术,让建筑物图片不在表现出真实美。
刊登在杂志上的建筑照片正在失去人们的信任。
原因是在于,电脑处理、印刷技术能够改变建筑物颜色,表现出一种与实物的巨大差异性。
针对这一点,隈研吾提出了两个办法:一是用新闻报道的照片;二是营造一种艺术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没有人会关心建筑的真实美丑,我想他要表达的意思是一种文化感染。
翻译成中文,好象意境没有达到。
另外的一个办法,就是让读者参与建筑施工过程,参与商品开发,体现建筑艺术。
五.隈研吾与中国隈研吾在国内其实已经有相当分量的作品:最早的就是长城脚下的公社,这间竹屋正在以各种方式被拷贝,这个场所也被多个品牌相中,进行公关活动。
最近声名最大的,就是上海番禹路58号的“Z58”(中泰照明集团大楼),两年时间将一座空置的手表厂厂房改造成为一栋集展示、设计作业、办公为一体的复合建筑。
这幢建筑中隈研吾没有回避用一些当代建筑工业材料,但营造的情境却丝毫不逊于“竹屋”——天顶、立面都采用了大量栅栏状排列,线条流畅,空间通透。
“竹屋”和“Z58”是他为中国人所熟知的主要作品。
接下来,上海松江的博物馆、成都中国美术馆西南分馆、云南腾冲的旅游地产开发,而在杭州,千岛湖也有一个会所型别墅正在创意设计中……隈研吾正将他的“负建筑“理论带到国内很多地方。
隈研吾的建筑风格对中国产生了多大影响还很难讲,但半透明的空间感、通透立面、开阔庭院、适度引入水、竹等元素装饰等特点,就上海范围内而言,近年来已经常见于艺术馆、酒店等设计中。
《负建筑》可以看做是一本建筑批判书,但对什么样建筑是负建筑并没有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隈研吾给出了一个,他对建筑设计现实的诊断,却没有开出有效的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