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盆地概念及分类
沉积盆地知识点总结归纳

沉积盆地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沉积盆地的概念沉积盆地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地质构造单元,是由地壳运动和地表形貌、构造活动、气候环境的变迁,以及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的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一个或一组大而凹陷的地质构造单位。
盆地是一种典型的复式地质构造,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凹陷部分环绕着一个或多个凸起部分的一系列地质构造单位。
盆地凹陷部分的形成与地壳运动有关。
沉积盆地是一种主要由沉积岩构成的构造单位,沉积盆地地面呈盆状或平坦,内部多具有层状堆积的岩石,是重要的地质资源区域,也是地震、火山、地壳运动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的地方。
二、沉积盆地的形成机制沉积盆地是由一系列地质构造活动和地壳运动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成机制。
1. 构造运动造成的凹陷地壳板块的运动是造成沉积盆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当地壳板块发生挤压、拉伸及断裂等构造活动时,会形成凹陷,形成凹陷的地区就有可能形成沉积盆地。
2. 火山活动造成的凹陷火山活动也是形成沉积盆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火山活动产生的地形变化会造成地质构造单位形成凹陷,形成了火山喷发凹陷盆地。
3. 重力崩塌造成的凹陷重力崩塌是指山体和岩体发生垮塌、滑坡等运动,造成地表形成凹陷的地质现象,这种地质现象也可能形成沉积盆地。
4. 地表侵蚀造成的凹陷地表的侵蚀作用也是形成沉积盆地的原因之一。
江河侵蚀、海洋侵蚀都有可能造成凹陷,形成沉积盆地。
以上这些机制共同作用,形成了沉积盆地的地质现象及构造形态。
三、沉积盆地的特征沉积盆地具有一些明显的地质特征,主要包括:1. 形态特征沉积盆地地表一般是平坦或呈盆状,其外围一般是山脉或高原,内部地势较低,周围地质体系多为较老的地层。
2. 沉积特征沉积盆地内部主要是由各种沉积岩堆积而成,其沉积物一般经历了古老地质时期的沉积作用,如河流、湖泊、海洋的沉积,堆积岩种类丰富。
3. 地质资源特征沉积盆地一般具有丰富的地质资源,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以及其他矿产资源,因此是地质勘探和开发的重要区域。
煤田地质学

一、聚煤盆地特征
2、聚煤盆地的形成条件 古气候、古植物、古地理、古构造等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结果。 (1)植物遗体的大量堆积是聚煤作用发生的物质基础。 地史期植物的演化表现为突变和渐变两种形式: 突变期,在
降的区域,其周围或几个侧面为相对隆起区或剥蚀区。
沉积盆地的概念
地貌盆地:指天然高地围绕的一块低地。 大陆地貌盆地有小的山间平原、有河谷;水域盆地如冰碛湖 泊、大型海洋盆地等。 沉积盆地:指一个平缓褶曲的沉积层向中心倾斜的地区,是 一个接受沉积的地区。如沉积相带的走向、古水流方向与盆地的 形状、构造一致,沉积层的厚度向盆地边缘变薄。盆地具有沉积 与基底下沉的同时性。 构造盆地:沉积后的盆地,沉积相带的走向、古水流方向与 盆地的形状、构造无关。
聚煤盆地是指原始含煤沉积盆地,聚煤盆地可以保持其原始 沉积盆地的基本面貌,但大多数由于后期构造变动和剥蚀作用而 被分割为一系列后期构造盆地。
一、聚煤盆地特征
1、聚煤盆地 (3)煤盆地(国际较为通用术语):含义广泛,可以指聚
煤盆地,也可以指后期构造盆地。 (4)煤田和煤产地 煤田一般是指在同一地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含煤岩系分布的
和断陷两种。 伸展变形:构造作用使地壳或岩石圈的剖面长度增大,相应
的地壳或岩石圈厚度减薄.
沉积盆地的概念
3、典型盆地 (2)前陆盆地:是地壳的大陆部分,并且是克拉通或地台
的边缘,也就是前陆是造山带与活动带毗邻的、稳定的大陆部分, 造山带的岩石向着前陆逆冲或掩覆。是沿造山带大陆外侧分布的 沉积盆地。
煤田地质学
沉积盆地的类型划分及其基本特征

沉积盆地的类型划分及其基本特征1 前言沉积盆地是油气形成的基本构造单元。
“没有盆地就没有石油”等广为流行的观点,充分说明了盆地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盆地也是其它金属矿产的沉积发育基地,即盆地对多种沉积矿产的赋存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我国和世界油气勘探实践证实,不同的地球动力背景和构造作用过程,形成不同类型的盆地,而不同类型的盆地,其含油气丰度及金属矿产的品位是有差异的,因而对沉积盆地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分类是研究矿产成因、类型、特点及分布规律的基础,对矿产普查与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沉积盆地的分类方案20世纪40 年代以来,人们就开始了盆地的分类工作。
板块学说问世以后,以此为基础的分类方案纷呈云涌。
国外从Klemme(1970)开始,先后有Dickinson(19 74)、Bally(1980)、Kingston(1983)、Miall(1984、1990、2000)、Klein(1987)、Ingersoll(1988)、Allen 和Akkev(1992)等对全球主要盆地进行了研究和类型划分。
在国内,赵重远(1978)、甘克文(1982)、李德生(1980、1984)、陈发景(1986)、朱夏(1979、1983)、罗立志等(1982)、刘和甫(1986)、陈景达(1989)和彭作林(1995)等先后利用板块构造的观点对中国的沉积盆地或含油气盆地进行了分类。
综合而言,主要的分类参数有:①地壳类型:大陆壳、洋壳、过渡壳;②板块的运动形式:聚敛型、离散型、转换型;③在板块上的位置:克拉通内、克拉通边缘、洋中脊等。
目前广泛采用的盆地分类方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现今盆地的基本特征与板块构造背景的密切关系为依据,将盆地划分为克拉通盆地,陆内、陆间裂谷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前、弧后盆地,前陆盆地和走滑盆地等,该方案反映的是盆地的地貌构造形态和板块构造背景;另一种是以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特征为依据,将盆地划分为与张性(伸展)、压性(挠曲缩短)和与走滑作用有关的(扭性)盆地(附表1),该方案突出的是盆地形成过程的应力状态和地球动力学特征。
沉积盆地概念及分类

幔物质趋于稳定,裂谷的发育也由断陷
阶段转化为拗陷阶段。
最新课件
11
最新课件
12
(一)内陆裂谷盆地
• 该类盆地的一般特点是:
• ① 位于大陆板块内部
• ② 沉积盖层常具有双层结构--下部的断 陷期沉积和上部的拗陷期沉积
• ③地温梯度高(一般大于30度/km),裂 谷初期常有火山岩喷出
• ④同沉积正断层控制着断陷及盆地格架
期、华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盆地 等:
• 据盆地下伏地壳结构可分为:陆壳、洋壳和过 渡壳上的盆地,薄壳和厚壳盆地等;
• 据盆地发育经历的旋回性有:单旋回和多旋回 盆地等;
• 据盆地发育时充填补偿情况分:过补偿盆地、 补偿盆地和补偿不足的饥饿盆地)。
最新课件
4
二、盆地分类概述
• (一)以槽台理论为基础的盆地分类
• 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盆地可以在时间和空间 上叠合,从而形成更加复杂的叠加盆地,如塔
里木盆地。
最新课件
8
一、张性沉积盆地
• (一)内陆裂谷盆地(大陆裂谷盆地) • 1. 内陆裂谷盆地:大陆内部区域性岩石圈规模的
正断裂所控制的纵长形沉降谷。
• 2. 一般特征 : • (1)下伏地壳为大陆型地壳; • (2)沉积盖层常具有双层结构; • (3)地温梯度常较高(一般大于30度/千米); • (4)同沉积正断层控制裂谷的格架,断层常为
31
陆-陆碰撞与周缘前陆盆地的形成
最新课件
32
陆-陆碰撞与山间盆地的形成
最新课件
33
二、压性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
挤压型盆地-汇聚板块边界及周围。
• 大洋岩石圈向大陆岩石圈之下俯冲形成的沟弧 系,可发育弧后前陆盆地、弧前盆地
盆地构造分析PPT课件第二讲 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

古登堡不连续面(简称古登堡面,G面)位于地下2885 km的深处 ,从上往下,纵波速度由13.64km/s突然降低为7.98km/s,横波速 度由7.23 km/s向下突然消失, 并且地震波出现极明显的反射、 折射现象。
低速带(或低速层)出现的深度一般介于60~250 km之间, 接近地幔的顶部,在低速带内,地震波速度不仅未随深度而 增加,反而比上层减小5%~10%左右;并且,局部地段横
随着海底扩张不断进行,被动大陆边缘处的洋壳发生
断裂并向大陆下俯冲形成海沟,这种具有海沟的俯冲边 缘称为主动大陆边缘,如今太平洋。这时的大洋开始衰 退、萎缩,由于俯冲作用,在大陆边缘可形成高大山系, 成为重要的剥蚀物源地区。随着俯冲作用的进行,大洋 最后消亡,大陆与大陆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成为 陆上剥蚀的主要场所。如有些地区碰撞尚未进行彻底, 还可保留某些残留海盆,如今地中海。上述从大陆裂谷 发展到大洋并进一步发展成为造山带的演化过程,反映 了大洋形成与消亡的一般规律,被称为威尔逊旋回。
现代流行的分类原则,一般是地球动力学环境与 板块构造背景相结合,能反映盆地发育的本质特征。
一、国外学者的沉积盆地分类 1.早期的盆地分类:布罗德(1959)的盆地分类
国外学者的沉积盆地分类
2.Dickinson(1974,1976)的盆地分类
国外学者的沉积盆地分类
3.Bally(1975,1976,1980)的盆地分类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1968年前后,地球科学家麦肯齐、摩根、勒 皮雄和威尔逊等人进一步提出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取得的 重要成果,并及时吸取当时对地球上部层圈—— 岩石圈和软流圈所获得的新认识,从全球统一 的角度,阐明了地球活动和演化的许多重大问 题。板块构造的提出,被誉为地球科学上的一 场革命。
沉积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四.类型划分
四、 转 换 型 板 块 边 缘
(三)与两条或多条断层活动有关
7. 拉分盆地: 拉分盆地:
由两条或多条近于平行展布、侧向相接的走滑断层, 由两条或多条近于平行展布、 侧向相接的走滑断层, 在走滑运动 后方拉张而形成的盆地。 后方拉张而形成的盆地。
8. 渗漏盆地: 渗漏盆地:
拉分盆地发育的晚期所形成,基底断裂深度很大, 拉分盆地发育的晚期所形成 , 基底断裂深度很大 , 已经出现了洋 壳的盆地。 壳的盆地。
基本思想:沉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局部沉 基本思想: 降形成盆地。 降形成盆地。 动力来源: 地球物质在不同层次, 动力来源: 地球物质在不同层次,不同尺度 上存在的纵横向上的非均一性. 上存在的纵横向上的非均一性. 不同层次: 不同层次:
垂向上:地壳、 垂向上:地壳、地幔物质分布的不均一 平面上:地槽(复理石建造)、 平面上:地槽(复理石建造)、 大陆边缘(巨厚,不含火山岩, 大陆边缘(巨厚,不含火山岩, 以三角洲或浊流为主的沉积物) 以三角洲或浊流为主的沉积物)
均衡作用
体积变化 由大→ (由大→小) 密度增大
沉 降 盆地形成
热胀冷缩
三、沉积盆地 热力沉降成因 沉积盆地 热力沉降 沉降成因
特征复杂、类型多样。 特征复杂、类型多样。 塌陷型热力构造 早期受热上拱、 早期受热上拱、隆升剥蚀 晚期冷却收缩、 晚期冷却收缩、塌陷沉积 两个特征不同、 两个特征不同 、 性质 截然相反的发育阶段, 截然相反的发育阶段,在同 一地区上、下叠置。 一地区上、下叠置。 其总体构造面貌常呈 放射状或同心圆状。 放射状或同心圆状。 热鼓胀说
沉积盆地地质学沉积盆地地质学-02
沉积盆地形成的 沉积盆地形成的 动力学பைடு நூலகம்制
沉积盆地基本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介绍

沉积盆地基本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介绍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沉积盆地基本类型及其基本特征的研究,对于油气等矿产的普查与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百度文库2011年10月13日发表《沉积盆地的基本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一文,值得一读。
现将该文内容介绍如下,供读者阅读和研究。
下面是正文一、前言沉积盆地是油气形成的基本构造单元。
“没有盆地就没有石油”等广为流行的观点,充分说明了盆地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盆地也是其它金属矿产的沉积发育基地,即盆地对多种沉积矿产的赋存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中国和世界油气勘探实践证实,不同的地球动力背景和构造作用过程,形成不同类型的盆地;而不同类型的盆地,其含油气丰度及金属矿产的品位是有差异的。
因此,对沉积盆地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分类是研究矿产成因、类型、特点及分布规律的基础,对矿产普查与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沉积盆地的分类方案自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们就已经开始了沉积盆地的分类工作。
尤其是在板块构造学说问世以后,以此为基础的分类方案不断出现。
在国外,Klemme(1970)Bally(1980)、Kingston(1983)、Miall(1984、1990、2000)、Klein(1987)、Ingersoll(1988)、Allen和Akkev(1992)等,对全球主要沉积盆地进行了研究和类型划分。
在国内,赵重远(1978)、甘克文(1982)、李德生(1980、1984)、陈发景(1986)、朱夏(1979、1983)、罗立志等(1982)、刘和甫(1986)、陈景达(1989)和彭作林(1995)等,先后利用板块构造的观点,对中国的沉积盆地或含油气盆地进行了分类。
1、主要分类依据综合而言,主要的分类依据有:⑴、地壳类型:大陆壳、洋壳、过渡壳;⑵、板块的运动形式:聚敛型、离散型、转换型;⑶、在板块上的位置:克拉通内、克拉通边缘、洋中脊等。
2、主要分类方案目前,广泛采用的盆地主要分类方案有两种:⑴、板块构造方案一种是以现今盆地的基本特征与板块构造背景的密切关系为依据,将盆地划分为克拉通盆地,陆内、陆间裂谷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前、弧后盆地,前陆盆地和走滑盆地等。
沉积盆地及古地理分析-1

第十章 沉积盆地及古地理分析 6/82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概述 沉积盆地的古地理分析 盆地地层格架的建立 盆地的充填和演化分析 沉积古地理研究与编图方法
第二节 沉积盆地的古地理分析 一、陆源区的分析 二、古海岸位置的确定 三、水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分析 四、古气候分析 五、古流向分析
一、陆源区的分析 1.判断古陆或侵蚀区的存在 2. 查明古地形的起伏特征 3. 物源区母岩性质的确定 (1) 砾岩的成分 (2) 砂岩的成分 (3) 碎屑重矿物组合
10/82
11/82
1.判断古陆或侵蚀区的存在
要判断某一地区在地质历史某些时期内存 在侵蚀区,首先是要在该地区确定缺失相应 时代的地层,但这还不够,因为某些地层或 沉积物,可能是在沉积之后更晚的时代被侵 蚀掉(即区分地层的缺和失)。我们还可根 据以下的标志来判断古陆或侵蚀区的存在:
(1)被研究的某时代的地层的尖灭和较新地 层的超覆,这是判断古陆存在的可靠证据。
2.查明古地形的起伏特征 18/82
古地形的起伏程度与大地构造的性质、剥蚀强 度、沉积作用强度等因素有关。
(2)下伏地层顶部有古风化壳存在,或与下 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关系,此时应注意上下 地层间的时间间隔。
1.判断古陆或侵蚀区的存在 12/82
(3)根据沉积相变来判断古陆的存在。靠近陆源区 海相沉积物减少,而被陆相沉积物代替。如果在缺失 某个时代的岩层的地区与沉积区之间的沉积相、厚度 等值线和生物相之间都是渐变的,呈近平行关系,则 标志着有剥蚀区存在;如果是交叉关系甚至是垂直关 系,则可能是后期剥蚀所造成的,即后期隆起剥蚀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IFT BASINS
图7-6 原始大洋裂谷示意图解(据Dickinson, 1976)
(五)新生洋盆
• 当大陆完全被拉开,形成以洋壳为 基底的新生盆地称为新生洋盆。 • 洋中脊的不断扩张使洋盆不断扩大, 大洋岩石圈逐渐下沉形成宽阔平坦 的坳陷,沉积很薄,但从洋中脊向 外逐渐加厚,可形成浊积深海平原
二、盆地分类概述
• 盆地分类原则的不同,可能使同一盆地有不同 的名称: • 如根据盆地规模可分为;超巨型 (>100万 km2)、巨型(50-100万km2)、大型(10-50万km2)、 中型(1-10万km2)、小型(<l万km2) • 据盆地的平面形态:圆形、椭圆形、长条形、 三角形、菱形等 • 据盆地的剖面形态:对称的和不对称的盆地, • 据盆地边缘性质:断陷型和坳陷型、断陷型又 分为单断(箕状)和双断(地堑)型 • 据沉积作用与盆地形成时间的配置关系可分为: 先成盆地、同生盆地和次生盆地
一、张性沉积盆地
• (一)内陆裂谷盆地(大陆裂谷盆地) • 1. 内陆裂谷盆地:大陆内部区域性岩石圈规模的 正断裂所控制的纵长形沉降谷。 • 2. 一般特征 : • (1)下伏地壳为大陆型地壳; • (2)沉积盖层常具有双层结构; • (3)地温梯度常较高(一般大于30度/千米); • (4)同沉积正断层控制裂谷的格架,断层常为 铲形;
二、盆地分类概述
• (二)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的盆地分类 • Dickinson(1976)的分类观点被广泛采纳 • Dickinson把盆地分为“裂谷型”和“造山型” 二大类 • 前者是以离散板块运动和张性构造为主,由于 地壳变薄发生下沉作用; • 后者以聚敛板块运动和压性构造为主,由于板 块俯冲而引起地壳下沉,也可能由于沉积负荷 加大而促进地壳下降。 • 细分为16种盆地。
• 图7-5 大陆边缘盆地演化图解
(三)大陆边缘盆地
• 这类盆地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 圈闭条件,因而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 圈闭类型与裂谷盆地基本一致,而生物 礁的发育更增加了其油气潜力。 • 陆缘盆地主要分布在大西洋沿岸,中国 海北缘的珠江口盆地和莺一琼盆地,已 证明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四)陆间裂谷盆地
• 当内陆裂谷进一步拉开,地壳强烈减薄,形成过渡壳 时,内陆裂谷就演变成陆间裂谷 • 当陆壳完全分开时,裂谷轴部可有部分洋壳,因此也 称为原始大洋裂谷。 • 典型的陆间裂谷盆地有红海裂谷和加里福尼亚湾。该 类盆地早、中期演化同内陆裂谷早、中期相似。 • 充填地层为沉积岩和熔岩、蒸发岩,当有河流在裂谷 末端注入时,三角洲或浊流沉积会代替蒸发岩。 • 陆间裂谷盆地缺乏良好生油岩,沉积岩薄,不易形成 大的油气田。
(一)内陆裂谷盆地
• 裂谷是指由区域性断裂所控制的地壳或 岩石圈上的纵长形沉降谷。 • 断裂常作为该沉降谷的边界。 • 内陆裂谷位于陆壳板块内部,由于地幔 物质上涌使岩石圈减薄,在地壳上部产 生张性破裂,并逐渐演变成裂谷盆地。 • 由于处于大陆扩张初期,岩石圈并未拉 开,只是当裂陷发育到一定程度时,地 幔物质趋于稳定,裂谷的发育也由断陷 阶段转化为拗陷阶段。
CLASSICAL FORELAND BASIN
川西前陆盆地地质结构剖面图
江油—南充地质剖面图(前陆盆地短轴方向)
由西向东的短轴方向上, 具有箕状沉降沉积特点。
K1 J3p J3s J2s2
J2s1 J1+2q
T3x4
T3x3 T3x1+2 T2l
冲断带
前陆盆地坳陷带
前陆隆起带
Modern Himalayan Foreland Basin
Modern Zagros Foreland Basin
与碰撞遣山带毗邻的周缘前陆盆地简图
弧后前陆盆地横剖面简图
(一)前陆盆地
• 前陆盆地的成因可能是因为碰撞造山带尤其是向前陆 推覆叠置的褶皱冲断层带产生的巨大构造负荷促使岩 石圈均衡调整,从而形成不对称楔状沉降区。 • 前陆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 北美洲落基山西侧的前陆盆地是美国、加拿大主要产 油区之一,中东的扎格罗斯造山带前陆盆地是伊拉克、 科威特,伊朗西南部主要产油区 • 我国西北地区的酒泉一民乐盆地为祁连山北缘前陆盆 地,酒泉西部盆地的玉门油田是我国最老 的石油工业 基地; • 昆仑山、天山、祁连山等造山带前缘均发育有新生代 前陆盆地。
二、盆地分类概述
• (三)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分类 • 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在岩石圈动力学研究
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盆地分类方案。认为盆地 内沉积及构造样式的演化是受地球动力学环境 所控制,据此将盆地划分为4大类,然后再依 据盆地所处的地壳结构和大地构造位置进一步 细分。 • 张裂环境 • 压缩环境 • 剪切环境 • 重力环境
二、盆地分类概述
• (一)以槽台理论为基础的盆地分类 • 固定论-槽台理论认为地壳构造运动 以垂直方式为主。它在70年代前颇为盛 兴。 Weeks(1952)和Успенская(1967)把含 油气盆地划分为“地台区” 和“活动区” 两大类。 • 在我国石油勘探中应用最广的是Брод (1965)的盆地分类:地台平原型盆地、山 前坳陷和山间坳陷。
洋-陆碰撞与弧后前陆盆地的形成
洋-洋碰撞与弧前、弧后盆地的形成
陆-陆碰撞与残留海盆地的形成
陆-陆碰撞与周缘前陆盆地的形成
陆-陆碰撞与山间盆地的形成
二、压性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
挤压型盆地-汇聚板块边界及周围。
• 大洋岩石圈向大陆岩石圈之下俯冲形成的沟弧 系,可发育弧后前陆盆地、弧前盆地 • 当大陆岩石圈相互碰撞时会发育碰撞造山带, 在造山带两侧和克拉通边缘可形成周缘前陆盆 地; • 碰撞造山带演化后期存在残留洋盆,造山带内 和造山带之间可发育山间盆地。
(三)大陆边缘盆地
• 位于离散型板块边缘,也称被动大陆边 缘或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 下部常为裂谷期陆相沉积,上部为向海 推进的陆相或浅海相陆源碎屑、碳酸盐 岩、三角洲和水下扇。 • 在被动大陆边缘的滨岸 区、陆架区和陆 坡区,常发育良好的含油气盆地。
OCEAN MARGIN BASINS
从早期过渡型地壳快速 下沉时底部为碎屑岩相 (A) 进一步发展到以挠曲 下沉为主的三角洲碎屑 沉积和浅滩碳酸盐沉积 (B) 大陆边缘盆地的演化 经历了内陆裂谷、陆间 裂谷、窄大洋和大西洋 4个阶段。
沉积盆地的类型与特点
• 根据盆地发育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可把沉积盆 地分为3大类:张性盆地、压性盆地和剪切盆 地。 • 进而依据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和盆地发育特征把 含油气盆地细分为10亚类。 • 陆内裂谷、大陆边缘和前陆盆地是最重要的油 气聚集区。 • 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盆地可以在时间和空间 上叠合,从而形成更加复杂的叠加盆地,如塔 里木盆地。
(一)内陆裂谷盆地
• 该类盆地的一般特点是: • ① 位于大陆板块内部 • ② 沉积盖层常具有双层结构--下部的断 陷期沉积和上部的拗陷期沉积 • ③地温梯度高(一般大于30度/km),裂 谷初期常有火山岩喷出 • ④同沉积正断层控制着断陷及盆地格架
• 断层常为铲型,控制的断陷形态有箕状和地堑式 • 我国目前最大的产油区-大庆长垣即是在这样的构造中
一、沉积盆地的概念
• 盆地是指地壳上具有相同或相似发育特征(包括沉积特 征、应力环境、发育时间和过程)的统一的沉陷单元。 • 当盆地中发育相当厚度沉积物且中心比周围厚得多时, 称其为“沉积盆地”。 • 当地壳表面具有明显的地形凹地时,称为 “地貌盆 地”。地貌盆地可以有较厚沉积,也可以只有少量沉 积物。 • 由后期构造作用改造而成的盆地叫“构造盆地”,其 中沉积物厚度与周围比较没有明显差别,是在构造盆 地发生之前就沉积的,实际上是封闭的区域向斜。 • 含油气盆地是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为工 业性油气田的盆地。 • 含煤盆地、含矿盆地
(二)山间盆地
• 位于造山带内部(如吐鲁番一哈密盆地)或多个造山带之 间(如准格尔、柴达木等盆地)。 • 盆地形态受四周山系所限;造山带附近仍发育向盆内 逆冲的褶皱-冲断带,规模可能比前陆区的小,山前可 以呈向盆内减薄的楔状,但影响范围不大。 • 四周均为物源区,沉积组合主要为冲积、河流、湖相 及浅海相。 • 山间盆地除受挤压作用外,走滑断层也常常发育,如 柴达木盆地西缘的阿尔金走滑断裂带的活动使盆地内 发育典型压扭构造。 • 山间盆地也具有良好的油气富集条件,由于造山带一 侧向盆内逆冲推覆,可能在褶皱冲断带下掩覆了前陆 盆地或山间盆地一部分。
SUBDUCTION
SW PACIFIC SUBDUCTION
TRENCH BASINSSUMATRA FORE-ARC
SUBDUCTION BASINS
(一)前陆盆地
• •
• •
位于造山带侧翼与克拉通边缘 盆地横剖面为由造山带侧翼向克拉通减薄的不 对称楔状 ,平面上平行于造山带展布。 前陆盆地造山带一侧发育向前陆区逆冲推覆的 褶皱-冲断层带,主要断面为倾向造山带的铲形 或阶梯状,常呈叠瓦状组合;盆地近克拉通一 侧可发育正断层。 沉积组合常见的有洪积-河流-三角洲相和浅海 相,有时有浊积岩,碎屑物源主要来自造山带, 克拉通为一次要物源区。 沉降中心常逐渐向克拉通方向迁移。
RIFT BASINS
二、压性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
• 挤压型盆地主要发育在汇聚板块边界及周围。 • 大洋岩石圈向大陆岩石圈之下俯冲形成的沟弧系, 可发育弧后前陆盆地、弧后盆地、弧前盆地 • 当大陆岩石圈相互碰撞时会发育碰撞造山带,在 造山带两侧和克拉通边缘可形成周缘前陆盆地; • 碰撞造山带演化后期存在残留洋盆,造山带内和 造山带之间可发育山间盆地。 • 压性盆地主要发育压性构造,如逆冲断裂带、推 覆体、挤压断块、不对称背斜、压扭性构造等。 • 前陆盆地和山间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一、张性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
• 就目前的统计资料来看,张性环境发育的含 油气盆地是最重要的产油盆地。 • 我国更为突 出,如1992年总产油量(约1.4亿 吨)中有逾80%产自张性含油气盆地,这可能与 我国西部压性环境含油气盆地勘探程度低有关。 • 该类盆地的形成往往与岩石圈减薄、破裂有 关;地幔上涌和岩石圈内部的韧性剪切可能是 引起岩石圈减薄的主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