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小说集》译介研究

合集下载

《域外小说集》解析

《域外小说集》解析

《域外小说集》解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域外小说集》是鲁迅和其弟周作人(下称周氏兄弟)在日本留学期间合作编选、翻译、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分第一集和第二集),收集了域外10位作家的16篇作品,1909年在日本出版后,分别寄售于上海和东京两地,鲁迅作了一个“虽寥寥数语,但志向高远、气象阔大的”序y,并不惮其烦地去追踪读者,发现销售异常惨淡:东京第一集售出21本,第二集20本,上海也在20本上下,成为周氏兄弟译著发行量最少的一部。

尽管这部短篇小说集当时并没有引起任何注意和反响,甚至是大为失败的,谁也没有珍视之叫,但在中国翻译史上却留下浓重的一笔,被誉为中国近代译论史上的重大文献川,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多国多作家短篇小说合集形式译介的著作川。

《域外小说集》在晚清译界湮没无闻,读者寥寥,从传播和接受的角度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周氏兄弟和译界对此己有定评。

至于其中的原因,各有说法。

为此,笔者从读者期待视野探讨《域外小说集》读者缺失的原因,以期有一个更为合理的解读。

1读者期待视野传统文学理论主要从社会背景和作者视角评价作品,至于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及蕴含的内容,往往被忽略。

20世纪60年代,文学作品研究出现了以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伊瑟尔和姚斯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接受美学理论,将研究领域扩展到文学接受活动,以读者为中心,把文学研究的重点从以文本为中心转移到读者的接受上。

读者是一切文学活动的中心,文学创作应为读者服务,不能脱离读者的需要。

接受美学认为,在阅读文学作品前及阅读过程中,读者而对文本时,对作品内容和显现方式有一个定向性的预期,这就是期待视野困,是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

在作品阅读过程中,读者将文本具体化,文本才能成为文学作品,才能体现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读者是整个文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

《域外小说集》译本生成研究

《域外小说集》译本生成研究

《域外小说集》译本生成研究【摘要】周氏兄弟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因弱小民族国家文学作品选材和直译策略而广受学界关注。

文章通过考察周氏兄弟1906—1909年的文学活动,探讨《域外小说集》生成因素。

周氏兄弟的外语能力使他们具备了翻译资质;利用外语搜寻偏僻国度的作品;前期的文学创作和翻译实践以及资助经费的获得是译作得以顺利出版的关键。

《域外小说集》是周氏兄弟在文学探索阶段并处于劣势的境况下所做的尝试,并由此开启了晚清文学翻译的新风气。

【关键词】《域外小说集》;译本;生成;周氏兄弟【作者单位】叶依群,浙江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6【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45-1216/g2.2019.07.026《域外小说集》是周氏兄弟(鲁迅和周作人)在日本留学期间合作译介的短篇小说集。

在《域外小说集》序言中,周氏兄弟明确说明了翻译目的,即通过文艺转移性情,改造社会。

这也成为他们一生从事文学活动的目标。

在不断摸索中,周氏兄弟将目光转向世界被壓迫民族的文学,《域外小说集》就是他们早期翻译成果的展示。

作为晚清留学生,当时默默无闻的周氏兄弟何以能够翻译并自费出版小说集?为此,他们又进行了怎样的前期准备?笔者梳理周氏兄弟1906—1909年的文学活动,探究他们的翻译实践轨迹,发现《域外小说集》出版的四个关键因素:译者具备的外语能力;翻译作品搜寻途径;前期创作和翻译实践;出版资金的获得。

一、译者翻译资质——周氏兄弟有较强的外语能力译者从事翻译活动应具备相应的外语能力。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晚清掌握外语的译者寥寥无几,因而当时的翻译活动有别于今天所说的翻译。

最典型的是林纾“耳受而手追之”的翻译模式,需要两人,甚至多人合作。

周氏兄弟在林纾及其“林译小说”的影响下涉足翻译,但洋学堂的教育和留学东瀛的人生经历让周氏兄弟具备了一定的外语基础,具有独立翻译的能力。

鲁迅精通日语、德语,熟悉英语、法语,学过俄语和拉丁语。

从《域外小说集》透视鲁迅早期翻译观念形成的历史意义

从《域外小说集》透视鲁迅早期翻译观念形成的历史意义
转变 的手段 , 深化鲁迅翻译思想 对现代翻译 鲁 迅 受 到严 复 和林 纾 的影 响 比较大 , 望 启蒙 和进 步 思想 。 只希
文学 的意 义 。

作语言尝试 , 并未考虑阅读和理解效果, 但鲁
从《 b , 域 ̄s 说集》 J 中选择 的作品来源看 ,
法 美 迅先生 翻译 的尝试 和他的言语也可 以看到 鲁 迅 将 英 、 、 等发 达 国家 的外 国作 品影 响弱 化 , 个 翻 译 集 中 , 国 的作 品只 有 美 整 在 鲁 迅 翻 译 作 品 中 的原 创 性 和个 人 改 他对传统文化的形式的质疑 , 并正在 开掘独

鲁 迅翻 译 观 念 的缘 起
写能 力 很 强 , 导致 了鲁 迅 先 生 翻译 作 品的 文 创 性 的个 人 化 翻译 模 式 。
国一 篇 。更 深 刻 的用 意 是 开 启 同人 现 代 意
从 本转换方式 中原创成分很高 , 与一般意义上 到 12 90年 , 白话 义 运 动愈 演 愈 烈 , 迅 识 , 具有 进 步 意识 的 弱小 国家 曲笔移 入 翻 鲁 多 翻译 文 本 转 换 的 文本 “ 度 创 作 ” 比 别 的文本 翻译 转换 也 从 古 义转 化 到 了 白话 。 二 相 他 译资源 。翻译作品的主要文本语言背景 , 为 甚 大 , 翻 译 技 术 角 度 的 理 解 , 造成 对 鲁 主 动 用 白话 对 曾用 古 文 翻译 或 者 文 白夹 杂 来 自荷 兰 等东 欧 弱 小 国家 , 中 国文学 介 绍 从 是
其“ 复古” 的。形成了众人认 同的“ 口” 拗 语言表 鲁 迅 的杂 文惯 用 的现 实 批 判 方式 扎根 于 现 实 , 发 展 , 明清 时期 达 到 鼎 盛 , 迹 遍 在 足

《域外小说集》译介——读者期待视野的解读

《域外小说集》译介——读者期待视野的解读
2期 , 2 0 1 5年 4月 浙 江科 技 学 院 学报 , 第2 7卷 第
of Sc i e n c e a nd Te c hno l o gy J o u r n a l o f Zh e j i a n g Un i v e r s i t y V o1 .2 7 No .2, A p r . 201 5
Ke y wo r d s :A C o l l e c t i o n o f Fo r e i g n No v e l s ;t r a n s l a t i o n; r e a d e r s ’h o r i z o n o f e x p e c t a t i o n s ;
i nt e r D r e t a t i on
《 域 外小 说 集 》 是 鲁 迅 和其弟 周作 人 ( 下称 周 氏兄 弟 ) 在 日本 留学 期 间合 作 编 选 、 翻译 、 出版 的短 篇 小 说集( 分第 一集 和第 二 集 ) , 收集 了域 外 1 0位 作 家 的 1 6篇 作 品 , 1 9 0 9年 在 日本 出版后 , 分 别 寄售 于 上 海 和 东京 两地 , 鲁 迅作 了一个 “ 虽寥 寥 数语 , 但 志 向高远 、 气 象 阔大 的” 序口 , 并 不惮 其烦 地 去追 踪 读者 , 发 现
Y E Yi q un
of Sc i e n c e a nd Te c hno l o gy, H a ngz ho u 31 0 02 3,Chi na ) ( S c h o o l o f F o r e i g n La n g u a g e s ,Z h e j i a n g Un i v e r s i t y
介绍外国新文学一要学二要同志三要工夫四要资本五要读者第五样逆料不得上四样在我们却几乎全无译者提供的译文只有与读者的期待视野融合才有可能被读者理解认可和接受才能发挥译文的作用域外小说集之所以遭冷落就在于它的期待视野超越了读者的接受能力翻译文本超越读者的期待视野要实现翻译目的必须翻译读者喜爱的作品作为原文读者的译者在选择阅读及翻译文本时受自己的思维方式生活风格和知识结构的影响会倾向与自身修养素质心理志趣经验和个性等因素相合的作品即选择与自己期待视野相吻合的文本在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基于自己的期待视野对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为了使翻译文本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译者有必要对读者定位满足读者的审美心清末民初文学翻译作品选材比较散乱译者大都根据读者市场和个人的喜好选择随意性较大自欧美列强和日本英美法国俄国日本和德国个来源的小说占总数的96当时由于译者不熟悉外国作家作品对底本的选择缺乏批评鉴赏能力往往就耳闻所及取材以至将大量二三流作家作品翻译过来周氏兄弟没有随波逐流选择读者接受程度很高的侦探言情等通俗小说而是不问经独辟蹊径注重于异域文术新宗的艺术性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鲁迅表达了译介被压迫民族作者作品的动机所求的是叫喊和反抗的作品因而倾向了东欧的文学10特收录至审慎迻译亦期弗失文情11选择了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西方浪漫主义后的作品域外小说集不仅包括了当时翻译界重视的英美小说更重要的是重点介绍了当时不受人们关注的北欧和东欧弱小民族国家的作品鲁迅看重的是作品是否切合中国现实的需要感兴趣的是俄国和一些受压迫的弱小国家的作品域外小说集共收英国美国法国芬兰作家各文本选择偏重斯拉夫系统偏重被压迫民族英国王尔德法国莫泊桑美国爱伦坡体裁有小说童话寓言等皆为短鲁迅认为这些是为人生的文学作品不仅因为它们反抗强权反抗压迫还因为它们对弱者同情为弱者呼号很贴近中国的现实12尽管这样域外小说集却没能像天演论和巴黎茶花女遗事那样风靡全国超前的翻译文本缺乏接受的土壤文本必须有足够的能力吸引读者因为它是阅读的前提周氏兄弟译介的文本选自读者最不熟悉

1981-2005年鲁迅翻译研究述略

1981-2005年鲁迅翻译研究述略
的表达能力。鲁迅主张“ 硬译” 是总结了中国
古代翻译史主要是佛经翻译史的经验教训, 同时更根据现实的需要而提出来的。作者还 引用了德国学者鲁道夫・ 潘维治的名言:必 “
须通过外国语言来扩展和深化本 国语言” , “ 翻译家的基本错误是试图保存本国语言的 偶然状态, 而不是让 自己的语言受到外来语
7 2
则指出, 鲁迅的直译理论所根植的思想文化
土壤使其具有科学性的同时, 也带有必然性。 鲁迅的直译给人们的启示更多地在于它的目 标和宗旨, 以及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而不仅仅 是作为一种翻译方法。这确实是对鲁迅的直 译较高的、 也是较准确的评价: 抓住了鲁迅直 译之精髓所在。陈叶《宁信而不顺” 鲁 “ — 迅文化观的反映》《 (学海》051同样强调, 20.) “ 宁信而不顺” 不是一种翻译技巧或翻译标 准, 也不是“ 矫枉过正” 意气用事”它是鲁 或“ , 迅提出的一种理性主张, 是他为中国的新文 化建设而发出的呐喊。它是鲁迅文化观的反 映, 与他的“ 拿来主义” 思想一致。关于鲁迅 直译主张的论文还有吴琳的《 谈鲁迅的“ 直 译”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045、 观》《 20.)严晓 萍《 评鲁迅“ 欧化” 翻译观》《 (盐城工学院学 报》044、 20.)王斌《 论鲁迅“ 宁信而不顺” 翻译 观的动机》《 (广西社会科学》048等。 20.) 鲁迅与瞿秋白关于翻译的论争, 也是鲁 迅翻译研究的一个重点。丁言模《 鲁迅与瞿 秋白在翻译语言方面的意见分歧》《 (鲁迅研 究资料》 2 辑, 9 . ) 第 4 1 11 通过鲁迅与瞿秋 9 2 白关于翻译的通信的研究, 比较了两人关于 翻译的意见, 认为鲁迅能够根据翻译本身的 特点, 比瞿秋白更辩证地审视不同历史条件 下译者和译作的贡献。王锡荣《 瞿秋白、 鲁迅 翻译问题讨论 的启示》 《 (上海鲁迅研究》 20. 全面梳理了鲁迅与瞿秋白关于翻译 05夏) 问题讨论的经过, 总结了两人翻译观的异同, 认为在关于翻译的必要性, 对于赵景深的“ 宁 顺而不信” 翻译主张的批评, 对于鲁迅翻译的 《 毁灭》 对原著的“ 忠实”两人的观点是一致 ,

论施蛰存对显克微支中短篇小说的译介

论施蛰存对显克微支中短篇小说的译介

论施蛰存对显克微支中短篇小说的译介作者:刘军王展来源:《外国语文研究》2024年第01期内容摘要:施蛰存对显克微支中短篇小说的关注和介绍,持续时间跨度近60年,翻译其小说7篇,是现代文坛译介显克微支小说最持久深入的翻译者之一。

他延续了周氏兄弟关注弱小民族文学翻译的传统,专注显克微支的中短篇小说,选择其权威的译本,用清新流畅的现代白话文进行翻译,为显克微支在现当代中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施蛰存;显克微支;中短篇小说;翻译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施蛰存与外国文学译介研究”(20YJAH067)的成果。

作者简介:刘军,博士,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编辑出版。

王展,博士,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

显克微支(Henryk Sienkeweicz,1846-1916),今也译作显克维奇,190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波兰历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

显克微支在波兰亡国的现实面前,创作了《你往何处去》《洪水》《火与剑》等长篇历史小说,他以卓越的语言魅力和出色的叙事表达,凝聚了波兰的民族信心,唤醒了波兰的民族斗志,成为波兰民族的精神领袖之一。

近现代中国积贫积弱,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在相似的历史背景下,显克微支的小说特别具有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

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有诸如吴梼、周作人、王鲁彦、徐炳昶、乔曾劬、曹靖华、孙用、张友松、叶灵凤、汪倜然、费明君、郭燦然、梁指南、星衫、佘文正等人译介显克微支的作品,施蛰存是其中重要的一位文学翻译家。

一、施蛰存译介显克微支小说历程施蛰存在几近一个甲子的时光里,披沙拣金,不遗余力地译介显克微支的小说。

他分别在1930年代、1940年代、1950年代和1990年代四个阶段,以出版小说集、发表期刊译作和编辑丛书等方式,译介了显克微支的多个短篇小说如《灯塔守》(1935)、《战胜者巴尔代克》(1945)、(奥尔索)(1954)、《为了面包》(1954)、《酋长》(1955)、《误会的笑话》(1955)、《一个普慈南家庭教师的日记》(1955),最终结集出版了《显克微支短篇小说集》(1955)。

鲁迅初期译介美术相关著作研究

鲁迅初期译介美术相关著作研究摘要:鲁迅文艺思想建立初期,站在美术的社会功用下思考国民的本质问题,无论是《摩罗诗力说》中“文章为美术之一”的提出,对诗人精神的赞颂,还是对蔡元培“美育”的支持,鲁迅力求以文艺改造国民性,对处在旧民主主义制度下国人给予精神的激励。

关键词:鲁迅;美术;美育一、《摩罗诗力说》《摩罗诗力说》是鲁迅“弃医从文”以来发表的第一篇文艺性的文章,写于1907年。

“摩罗派诗人”是指那些意在反抗社会、不受世人喜欢的诗人。

鲁迅在文中分别介绍了八位“摩罗诗人”,行文语言慷慨激昂,站在反帝反封建的立场,追求诗人们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奋力反抗精神,以鼓舞人心,将文艺治国的主题呈现于此。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的第三部分,讨论了美术的本质问题:“文章为美术之一”统一了文学与美术的涉及范围,区别于当时称之为“绘画”领域的美术概念,将流行语言运用在文章中,引入“美术”这一词汇,扩展了美术领域的范畴,思想上则表现出激昂的反抗精神,是鲁迅早期进化论思想和朴素辩证法的精神体现。

鲁迅发表《摩罗诗力说》之后,同年6月在《河南》杂志的第5号刊登了文章《科学史教篇》,主要内容是介绍了欧洲从希腊罗马到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史,而鲁迅在行文中强调了“美术”的重要意义,将科学置于“艺文”、“美艺”之中,而“美术”则是这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文中讨论了科学与美术之关系:“所谓世界不直进,常曲折如螺旋,大波小波,起伏万状,进退久之而达水裔,盖诚言哉。

且此又不独知识与道德为然也,即科学与美艺之关系。

”这里的“美艺”是鲁迅所提倡的“美术与文学”的共通体,鲁迅创造“美艺”一词与科学作对比介绍,自然科学与艺术精神并存,不容忽视在西方科学的发展历程中,社会历史在曲折中发展,“美艺”也随之跌宕起伏,一定时期美术的发展,也遵循着与之社会相同的规则,反映出美术的发展遵照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

文末道鲁迅追求培养健全的人性态度,并列举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洛菲罗(拉斐尔),将“美术”视为培养人性的分支,可见得鲁迅在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对美术领域的关注度。

周氏兄弟与《域外小说集》的译介合作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c t i v i t i e s wh i l e s t u d y i n g i n J a p a n: a t t e n d i n g l e c t u r e s b y Z h a n g Ta i y a n, ma k i n g
p r e p a r a t i o n s f o r a l i t e r a r y j o u r n a l a n d t r a n s l a t i n g f o r e i g n wo r k s .Th e i r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p r a c t i c e
性情 , 改造社会” 的 理 念 。尽 管 在 当时 没有 产 生 什 么 影 响 , 却 在 以后 的 一 个 多 世 纪 广 受 学 术 界 的 关 注 。
关键词 : 周 氏兄 弟 ; 域外小说集 ; 译介合作 ; 直译 ; 意 译
中 图分 类 号 : I 2 1 0 . 9 3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l 一 8 7 9 8 ( 2 0 1 7 ) 0 4 — 0 2 8 2 - 0 5
摘 要 : 周 氏兄 弟 ( 鲁迅和周作人 ) 在 日本 留学 期 间从 事 过一 系 列 的 文 学 和 翻 译 活 动 : 从 学太炎先生 、 筹 办 文 艺 刊 物、 译 介 外 国文 学 。这 些探 索 和 实 践 为 翻 译 《 域外小 说集 》 做 了 充 分 的 准 备 。《 域 外小说集 》 的译介 , 不 仅 是 兄 弟 二人分工 合作的翻译成果 , பைடு நூலகம் 重 要 的 是 作 品 选 目和 翻译 方 式 突 破 了 晚 清 的翻 译 规 范 , 体 现 了周 氏 兄 弟 “ 文 艺 转 移

《域外小说集》中鲁迅翻译现代性的体现及其影响

《域外小说集》中鲁迅翻译现代性的体现及其影响作者:纪启明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4期[摘要]鲁迅、周作人兄弟翻译的《域外小说集》是文学翻译史上的一次突破,具有开创性意义。

在《域外小说集》中,鲁迅翻译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选材、选用文体、翻译手法三个方面。

《域外小说集》中鲁迅翻译的现代性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鲁迅后来的翻译与文学创作,对当时的文学界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关键词]鲁迅;《域外小说集》;现代性[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20)04-0115-04The modernity of Lu Xun’s translation in The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Overseas and its impact JI Qi-mi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266061,China)Abstract:The translation of The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Overseas by Lu Xun and Zhou Zuoren is a breakthrough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ranslation with pioneering significance. The modernity of Lu Xun’s trans lation in The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Overseas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material selection,stylistic form of works and approach of translation. The modernity of Lu Xun’s translation in The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Overseas has not only influenced h is later translation and literature creation to a dramatic degree but also the literary world at the time to some extent.Key words:Lu Xun; The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Overseas; modernity.鲁迅、周作人兄弟于1909年3月和7月在日本出版的《域外小说集》第一、二册,是近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文学翻译史上的一次突破,体现了极具历史开创性意义的现代性。

《域外小说集》文本生成及早期传播历史语境下的翻译批评研究

第27卷 第7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7 No.72018年7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Jul. 2018文章编号:1008-8717(2018)07-0096-04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2018-03-08本文系2015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语类课题“翻译批评的历史语境化研究”(15JSYW-3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同时也是徐州工程学院科研处2016年青年课题(XKY2016206)的研究成果赵侠(1982—),女,山东临沂人,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引言翻译批评是从一定的美学标准、语言转化规则和文化交流规范出发,对译者、译文、译事等所做出的价值判断,因而具有语言批评、美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特点。

无论是对翻译理论研究而言,还是对具体的翻译实践来说,翻译批评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992年许钧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问世,受到多位专家的高度肯定,开启了翻译批评从偏论、《域外小说集》文本生成及早期传播历史语境下的翻译批评研究赵 侠(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摘 要:先前的翻译批评实践主要侧重于对具体文本的语言层面上的对比研究,很少从客观描写的角度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加以考察。

而理论层面上多集中于探讨翻译选材、译者翻译行为以及社会诗学等方面,缺乏对文本生成时期译界思潮的挖掘与探索。

本研究拟以周氏兄弟早期译作《域外小说集》为个案,通过对当时历史时期的翻译批评进行描述性研究,探究文本形成的过程,着力考察具体历史语境下真实的翻译批评现实,探索翻译批评观念与文化语境,特别是主流话语之间的互动。

关键词: 《域外小说集》;翻译批评;历史语境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A Stud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Generation and Early Disseminationof S hort Stories from AbroadZHAO Xia(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Xu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8)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approach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mainly lays emphasis on language itself; and the previous perspectives on the theoretical level are mostly focused on the selection of source text, the translator’s activity and social poetics. But it lacks of excavation of translation studies under certa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rcumstances. This thesis takes a historical and descriptive approach of translation studies with the case study of Short Stories from Abroad, aiming to figure ou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urce text selecti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explore the concept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and cultural context, especiall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ainstream discourse.Key words: S hort Stories from Abroad; translation criticism; historical context散论、专论到专著的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 第2 5卷 第 2期 , 2 0 1 3年 4月
J o u r n a l o f Z h e j i a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o g y
V o1 .2 5 No. 2,A pr . 20 13
中 图分 类 号 :H0 5 9 文献 标 志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1 — 8 7 9 8 ( 2 0 1 3 ) 0 2 — 0 0 8 8 — 0 4
On t r a n s l a t i o n o f A C o l l e c t i o n o f Fo r e i g n No v e l s
Y E Yi q un
( S c h o o l o f L a n g u a g e s 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 ,Z h e j i a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Ha n g z h o u 3 1 0 0 2 3 ,Ch i n a )
方 法 三 方 面 进 行 研 究 。阐 述 了《 域外小说集 》 在 引进 新 的文 类 , 选 择 译 介 弱 小 民族 文 学 的 作 品 和 采 取 忠 实 于 原 作
的直 译 方 法 上 的开 拓 意 识 , 为 晚清 翻译 树 立 了 良好 的译 风 , 也 为 中 国 近代 文学 翻译 事 业 的发 展 做 出了 贡 献 。 关键词 : 周 氏兄 弟 ; 鲁迅 ; 域外小说集 ; 译介
a d o pt e d l i t e r a l t r a ns l a t i o n, w hi c h i s f a i t hf ul t o t h e or i g i n a 1 . I n d o i ng S O, t he i r p i o ne e r i ng
Dyn a s t y a n d ma de c o nt r i bu t i on s t o our m od e r n l i t e r a t u r e t r a ns l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 Z h o u b r o t h e r s ;l U x u n ; A C o l l e c t i o n o f F o r e i g n No v e l s ; t r a n s l a t i o n
在友 人蒋 抑危 的资助 下 , 鲁 迅 与其 弟 周 作 人 合 作 翻 译 的 《 域外 小 说 集 》 第一集和第二集于 1 9 0 9年
3月 和 7月 先后在 日本东 京 出版 , 署 名 为“ 会 稽 周 氏兄弟 纂译 ” 。两 集共 收译 作 1 6 篇, 鲁 迅 翻译 了其 中的 3篇口 ] , 并作 了一个 “ 虽寥 寥数 语 , 但 志 向高 远 、 气 象 阔 大 的” 序[ 2 ] 2 。时 隔 1 2年 后 的 1 9 2 1年 , 《 域 外 小 说
Ab s t r a c t :Un d e r 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i n t h e l a t e Qi n g Dy n a s t y, A C o l l e c t i o n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8 7 9 8 . 2 0 1 3 . 0 2 . 0 0 2
域 外 小 说 集 译 介 研 究
叶 依 群
( 浙 江科 技 学 院 语 言文 学 学 院 , 杭州 3 于 晚 清文 学 翻译 的 大背 景 下 , 对 鲁 迅 及其 弟周 作人 译 介 的《 域外小说集》 从翻译背景 、 翻译 选 材 和 翻 译
o f Fo r e i g n No v e l s b y Z h o u b r o t h e r s i s s t u d i e d f r o m t h e f o l l o wi n g t h r e e a s p e c t s :t h e
b a c k gr o un d o f t h e t r a n s l a t i o n;t he c h o i c e of o r i gi na l wo r ks a nd t h e me t h o d o f t r a ns l a t i o n .Zh ou br o t h e r s i nt r o d uc e d a n e w l i t e r a l s t y l e, s e l e c t e d wo r ks b y p e o pl e o f we a k a n d s ma l l n a t i o n s,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i s c l e a r l y s t a t e d . Al l t h e s e s e t a g o o d e x a mp l e f o r t r a n s l a t i o n i n t h e l a t e Qi n 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