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知识库KANO模型翻译
零点知识库KANO模型翻译

KANO模型:如何取悦你的客户?Elmar Sauerwein , Franz Bailom, Kurt Matzler, Hans H. Hinterhuber*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Innsbruck什么产品和服务能用来获取更高程度的客户满意度?什么产品特性能产生对客户满意度超过常规的影响?或者,什么属性在客户眼里属于绝对必须的?迄今为止,客户满意度多数时候被视为一种一维结构――接受到的产品感知质量越高,客户的满意度也就越高,反之亦然。
但是,对于个人产品需求的充分满足并不必然意味着高水平的客户满意度。
在现实中,更多的则是由于消费者需求的不同类型而带来的的产品感知质量和由之而来的客户满意度的差异。
从针对客户满意度的KANO模型出发,我们在这儿将介绍一种在客户满意度研究中用来判定影响产品和服务因素构成的方法。
笔者同样试图证明,一个消费者调查的结果如何针对客户满意度管理的层次来进行解释以及其结论如何被提取和使用。
客户满意度中的KANO模型在模型中,狩野紀昭(Noriaki Kano,1984)先生辨析了三种在不同形式上影响客户满意度的产品需求:必要需求(Must-be requirements):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客户将会非常的不满意。
换个角度,正是因为客户认为这些需求是离索应当的,他们在这些方面的满足甘并不会增加满意度。
必要需求对于产品来说是一个基准。
对必要需求的满足仅仅会带来客户“没有感到不满意”的态度。
客户把必要需求当作是事前的基本预求,他们认为理所应当并因此而不会明确的提出对此的需求。
必要需求在所有的场合下都是决定性的因素,并且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客户将会对产品完全丧失兴趣。
一维需求(One-dimensional requirements):关于这些需求,客户满意度会根据需求的满足水平成比例的改变――满足度越高,客户满意度也就越高,反之亦然。
KANO模型详解word版本

KANO模型详解word版本K A N O模型详解最早在腾讯的《在你⾝边为你设计》中看到这个模型,却⼀直没完全弄懂是怎么使⽤的,今天⾃⼰编造了⼀些数据,⼀步步做了⼀遍,总算理解了。
以下的引⽤部分引⽤⾃知乎。
1.卡诺模型简介-对⽤户满意度和需求进⾏分析的⼯具卡诺模型(KANO模型)是对⽤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有⽤⼯具,以分析⽤户需求对⽤户满意的影响为基础,体现了产品性能和⽤户满意之间的⾮线性关系。
在卡诺模型中,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特性分为四种类型:⑴必备属性;⑵期望属性;⑶魅⼒属性;⑷⽆差异属性。
KANO模型中的⼏种属性魅⼒属性:⽤户意想不到的,如果不提供此需求,⽤户满意度不会降低,但当提供此需求,⽤户满意度会有很⼤提升;期望属性:当提供此需求,⽤户满意度会提升,当不提供此需求,⽤户满意度会降低;必备属性:当优化此需求,⽤户满意度不会提升,当不提供此需求,⽤户满意度会⼤幅降低;⽆差异属性:⽆论提供或不提供此需求,⽤户满意度都不会有改变,⽤户根本不在意;反向属性:⽤户根本都没有此需求,提供后⽤户满意度反⽽会下降2.KANO模型的使⽤-问卷编制与数据处理KANO问卷对每个质量特性都由正向和负向两个问题构成,分别测量⽤户在⾯对存在或不存在某项质量特性时的反应。
需要注意:① KANO问卷中与每个功能点相关的题⽬都有正反两个问题,正反问题之间的区别需注意强调,防⽌⽤户看错题意;②功能的解释:简单描述该功能点,确保⽤户理解;③选项说明:由于⽤户对“我很喜欢”“理应如此”“⽆所谓”“勉强接受”“我很不喜欢”的理解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在问卷填写前给出统⼀解释说明,让⽤户有⼀个相对⼀致的标准,⽅便填答。
我很喜欢:让你感到满意、开⼼、惊喜。
它理应如此:你觉得是应该的、必备的功能/服务。
⽆所谓:你不会特别在意,但还可以接受。
勉强接受:你不喜欢,但是可以接受。
我很不喜欢:让你感到不满意。
因此在编制问卷的时候,对每个项⽬都要有正反两道题来测,⽐如,“如果在微信中加⼊朋友圈功能,您怎样评价?”对应“如果在微信中去掉朋友圈功能,您怎样评价?”均提供五个选项:我很喜欢、它理应如此、⽆所谓、勉强接受、我很不喜欢那么每个⽤户对于某⼀个项⽬的态度必然落⼊下图表中的某个格⼦。
【六西格玛工具】Kano模型

一、KANO模型简介Kano模型是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 Kano)发明的对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满意的影响为基础,体现了产品性能和用户满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Kano模型总共分为五个质量特性,在日常使用中也可以简化为三个,分别是:(1)魅力属性:用户意想不到的,如果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不会降低,但当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有很大提升(2)期望属性:当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提升,当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降低;(3)必备属性:当优化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不会提升,当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大幅降低;另外两个质量属性出现几率比较小,只要基于顾客反馈和数据分析得出的设计方案一般都不会发生(4)无差异属性:无论提供或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都不会有改变,用户根本不在意(5)反向属性:用户根本都没有此需求,提供后用户满意度反而会下降。
二、使用KANO模型的步骤01确定需要分析的功能02编写题目卡诺模型问卷需要对从正反两方面对用户进行提问。
题目:①产品具备某功能/提供某种服务时,您的感受是?②产品不具备某功能/不提供某种服务时,您的感受是?常用选项:“感到满意、理应如此、无所谓、能忍受、感到不满”或者“我很喜欢、理应如此、无所谓、勉强接受、我很不喜欢”注意:①正反问题之间的区别需注意强调,防止用户选错。
②对常见功能进行简单描述,对于新功能需要详细描述或者让用户进行操作,保证用户对该功能的理解与研究员的设想一致。
03数据统计和分析①判定需求类型:根据一个用户正反两个问题的选项,参照需求判定矩阵图,判定该需求类型②统计该功能各类需求类型出现的频次③该功能的需求类型:判定需求在分类时不用考虑R、Q的频次,根据每个功能的属性在A、O、M、I中出现的频次最高的属性确定功能分类的结果。
④计算满意力影响系数满意指数(better)=(Ai+Oi)/(Ai+Oi+Mi+Ii)不满意指数(worse)=(-1)×(Oi+Mi)/(Ai+Oi+Mi+Ii)04得出结论①汇报各类功能的需求类型及建议必备属性:必须全力以赴地满足用户,这是用户认为产品理应做到的;期望属性:尽力满足用户的期望,这是与竞品角力的关键;魅力属性:争取提供魅力属性的需求,赢得忠诚用户;②通过better-worse系数分析,给出功能开发的优先级。
KANO模型详解

最早在腾讯的《在你身边为你设计》中看到这个模型,却一直没完全弄懂是怎么使用的,今天自己编造了一些数据,一步步做了一遍,总算理解了。
以下的引用部分引用自知乎。
1.卡诺模型简介-对用户满意度和需求进行分析的工具卡诺模型(KANC模型)是对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满意的影响为基础,体现了产品性能和用户满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在卡诺模型中,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特性分为四种类型:⑴必备属性;⑵期望属性;⑶魅力属性;⑷无差异属性。
满意SiBiA满意度低KANO模型中的几种属性魅力属性:用户意想不到的,如果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不会降低,但当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有很大提升;期望属性:当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提升,当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降低;必备属性:当优化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不会提升,当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大幅降低;无差异属性:无论提供或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都不会有改变,用户根本不在意;反向属性:用户根本都没有此需求,提供后用户满意度反而会下降2.KANO模型的使用-问卷编制与数据处理KANO问卷对每个质量特性都由正向和负向两个问题构成,分别测量用户在面对存在或不存在某项质量特性时的反应。
需要注意:①KANO可卷中与每个功能点相关的题目都有正反两个问题,正反问题之间的区别需注意强调,防止用户看错题意;②功能的解释:简单描述该功能点,确保用户理解;③选项说明:由于用户对“我很喜欢”“理应如此”“无所谓”“勉强接受” “我很不喜欢” 的理解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在问卷填写前给出统一解释说明,让用户有一个相对一致的标准,方便填答。
我很喜欢:让你感到满意、开心、惊喜。
它理应如此:你觉得是应该的、必备的功能/ 服务。
无所谓:你不会特别在意,但还可以接受。
勉强接受:你不喜欢,但是可以接受。
我很不喜欢:让你感到不满意。
因此在编制问卷的时候,对每个项目都要有正反两道题来测,比如,“如果在中加入朋友圈功能,您怎样评价?”对应“如果在中去掉朋友圈功能,您怎样评价?” 均提供五个选项:我很喜欢、它理应如此、无所谓、勉强接受、我很不喜欢那么每个用户对于某一个项目的态度必然落入下图表中的某个格子。
kano模型定义了三个层次的顾客需求

KANO模型定义了三个层次的顾客需求: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
这三种需求根据绩效指标分类就是基本因素、绩效因素和激励因素。
基本型需求是顾客认为产品“必须有”的属性或功能。
当其特性不充足(不满足顾客需求)时,顾客很不满意;当其特性充足(满足顾客需求)时,无所谓满意不满意,顾客充其量是满意。
期望型需求要求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比较优秀,但并不是“必须”的产品属性或服务行为有些期望型需求连顾客都不太清楚,但是是他们希望得到的。
在市场调查中,顾客谈论的通常是期望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在产品中实现的越多,顾客就越满意;当没有满意这些需求时,顾客就不满意。
兴奋型需求要求提供给顾客一些完全出乎意料的产品属性或服务行为,使顾客产生惊喜。
当其特性不充足时,并且是无关紧要的特性,则顾客无所谓,当产品提供了这类需求中的服务时,顾客就会对产品非常满意,从而提高顾客的忠诚度。
3需求分析基本品质(需求)kano模型也叫理所当然品质。
如果此类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表现欠佳,客户的不满情绪会急剧增加,并且此类需求得到满足后,可以消除客户的不满,但并不能带来客户满意度的增加。
产品的基本需求往往属于此类。
对于这类需求,企业的做法应该是注重不要在这方面失分。
期望品质(需求)也叫一元品质。
此类需求得到满足或表现良好的话,客户满意度会显著增加,当此类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表现不好的话,客户的不满也会显著增加。
这是处于成长期的需求,客户、竞争对手和企业自身都关注的需求,也是体现竞争能力的需求。
对于这类需求,企业的做法应该是注重提高这方面的质量,要力争超过竞争对手。
魅力品质(需求)此类需求一经满足,即使表现并不完善,也能到来客户满意度的急剧提高,同时此类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往往不会带来客户的不满。
这类需求往往是代表顾客的潜在需求,企业的做法就是去寻找发掘这样的需求,领先对手。
4操作意义kano模型在实际操作中,企业首先要全力以赴地满足顾客的基本型需求,保证顾客提出的问题得到认真的解决,重视顾客认为企业有义务做到的事情,尽量为顾客提供方便。
kano模型的详尽解释

kano模型的详尽解释受行为科学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启发,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 Kano)和他的同事Fumio Takahashi 于1979年10月发表了《质量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Motivator and Hygiene Factor in Quality)一文,第一次将满意与不满意标准引人质量管理领域,并于1982年日本质量管理大会第12届年会上宣读了《魅力质量与必备质量》﹙Attractive Quality and Must-be Quality﹚的研究报告。
KANO模型定义了三个层次的顾客需求: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
这三种需求根据绩效指标分类就是基本因素、绩效因素和激励因素。
1. 卡诺模型简介卡诺模型(KANO模型)是对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满意的影响为基础,体现了产品性能和用户满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在卡诺模型中,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特性分为四种类型:⑴必备属性;⑵期望属性;⑶魅力属性;⑷无差异属性。
∙魅力属性:用户意想不到的,如果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不会降低,但当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有很大提升;∙期望属性:当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提升,当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降低;∙必备属性:当优化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不会提升,当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大幅降低;∙无差异因素:无论提供或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都不会有改变,用户根本不在意;∙反向属性:用户根本都没有此需求,提供后用户满意度反而会下降KANO问卷对每个质量特性都由正向和负向两个问题构成,分别测量用户在面对存在或不存在某项质量特性时的反应。
除了对于Kano属性归属的探讨,还可以通过对于功能属性归类的百分比,计算出Better-Worse系数,表示某功能可以增加满意或者消除很不喜欢的影响程度。
∙增加后的满意系数Better/SI=(A+O)/(A+O+M+I)∙消除后的不满意系数Worse/DSI=-1*(O+M)/(A+O+M+I)Better,可以被解读为增加后的满意系数。
kano顾客需求模型的主要内容

kano顾客需求模型的主要内容
Kano顾客需求模型是一种常用于产品开发的工具,它主要包
含以下内容:
1. 基本需求(Basic Needs):也称为“必须的需求”,指的是顾
客对产品基本的要求和期望,如果不满足这些需求,产品将无法被市场接受。
例如,可靠性、质量、安全等。
2. 期望性需求(Expected Needs):也称为“预期的需求”,指
的是顾客对产品的一些预期,这些需求不影响产品的核心功能,但如果满足了,可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例如,易用性、外观、价格等。
3. 无差异需求(Indifferent Needs):也称为“无所谓的需求”,指的是顾客对产品中的某些特征不太关心,无论是满足还是不满足这些需求,都不会影响对产品的选择和使用。
例如,特殊颜色、特殊字体等。
4. 反向需求(Reverse Needs):也称为“反方向的需求”,指的
是顾客希望产品中某些特征不被满足,否则将影响其使用体验。
例如,海量广告、复杂的设置等。
5. 激励性需求(Excitement Needs):也称为“激励性的需求”,指的是超出顾客预期的产品特点,如果满足这些需求,可以大大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例如,高端配置、创新的功能、环保等。
Kano模型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企业了解顾客需求的不同层次,
以便在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遵循不同的需求优先级和策略,提高顾客满意度和产品竞争力。
kano顾客需求模型的主要内容

kano顾客需求模型的主要内容
1. 顾客需求分类列表:将顾客需求分为基本需求、性能需求、附加需求、潜在需求和未确定的需求等多个类别。
2. 使用场景描述:对于每个需求,需要明确在哪些情境下顾客需要这个需求,例如在家庭生活、商务出差等场景中等。
3. 用户目标:对于每个需求,需要明确对应的用户核心目标,例如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娱乐时间等。
4. 用户角色:明确在每个场景下的使用人员、参与人员和观察人员等用户角色。
5. 用户特征:描述用户的基本特征,例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等。
6. 用户痛点:描述顾客在使用产品时的痛点和难点,例如用户体验不佳、操作复杂等。
7. 用户期望:描述顾客使用产品时的愿望和期望,例如高效、灵活、稳定、安全等。
8. 用户满意度:顾客对产品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特性的满意程度。
这些信息可以从反馈、评价、投诉、调研等多个渠道获得。
9. 经济情况:描述顾客的经济情况,例如职业、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等。
10. 其他需求:包括用户对品牌、社交、环境保护、可持续性等方面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ANO模型:如何取悦你的客户?Elmar Sauerwein , Franz Bailom, Kurt Matzler, Hans H. Hinterhuber*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Innsbruck什么产品和服务能用来获取更高程度的客户满意度?什么产品特性能产生对客户满意度超过常规的影响?或者,什么属性在客户眼里属于绝对必须的?迄今为止,客户满意度多数时候被视为一种一维结构――接受到的产品感知质量越高,客户的满意度也就越高,反之亦然。
但是,对于个人产品需求的充分满足并不必然意味着高水平的客户满意度。
在现实中,更多的则是由于消费者需求的不同类型而带来的的产品感知质量和由之而来的客户满意度的差异。
从针对客户满意度的KANO模型出发,我们在这儿将介绍一种在客户满意度研究中用来判定影响产品和服务因素构成的方法。
笔者同样试图证明,一个消费者调查的结果如何针对客户满意度管理的层次来进行解释以及其结论如何被提取和使用。
客户满意度中的KANO模型在模型中,狩野紀昭(Noriaki Kano,1984)先生辨析了三种在不同形式上影响客户满意度的产品需求:必要需求(Must-be requirements):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客户将会非常的不满意。
换个角度,正是因为客户认为这些需求是离索应当的,他们在这些方面的满足甘并不会增加满意度。
必要需求对于产品来说是一个基准。
对必要需求的满足仅仅会带来客户“没有感到不满意”的态度。
客户把必要需求当作是事前的基本预求,他们认为理所应当并因此而不会明确的提出对此的需求。
必要需求在所有的场合下都是决定性的因素,并且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客户将会对产品完全丧失兴趣。
一维需求(One-dimensional requirements):关于这些需求,客户满意度会根据需求的满足水平成比例的改变――满足度越高,客户满意度也就越高,反之亦然。
一维需求往往客户会明确的提出对它的需要。
吸引性需求(Attractive requirements):这些需求并不是产品的标准配备要求,并且它如果在产品中向客户提供的话,则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客户的满意度。
吸引性需求既不会由消费者明确提出也并非消费者事前能够预期的。
对这些需求的满足能够带来客户满意度超越常规的提升。
然而,如果他们没有得到满足,也不会因此让客户产生不满意的态度。
* Professor Hans H. Hinterhuber is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Innsbruck and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at the Boccon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in Milano; Franz Bailom,Kurt Matzler and Elmar Sauerwein are assistant professors at the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Innsbruck将客户需求根据KANO方式分类的好处非常明显:●产品提升的优先度。
举例来说,投资去改进那些已经处于相对满意的水平的必要需求没有太大的用户,而考虑到对产品感知质量和消费者满意度水平的巨大影响,我们对于一维或者吸引性需求的改进将会更有价值。
●更好理解产品需求:那些对客户满意度影响最大的产品标准能够更好的识别出来。
将产品需求分类为必要、一维和吸引性三个维度能使我们更好的对产品需求进行聚焦。
●基于客户满意度的KANO模型能与质量-功能改进(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分析最优化的结合在一起。
结合的基础在于对客户需求及其层级关系,和优先次序的约定。
KANO模型可以用来为满意度研究建立每一个产品特色的重要性序度,并由此为流程导向的产品改进活动创造出最优的产品预定标准。
●在产品改进阶段,KANO方法能通过需求的权衡进而提供更有价值的帮助。
如果两个产品需求因为技术或者财务上的原因不能同时得到满足的话,选择的依据可以确定为哪一个会对客户满意度产生最大的影响。
●作为一个常识,必要、一维和吸引性需求在不同的客户细分中彼此不尽相同。
基于此点,针对特定问题,根据客户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可以进一步精细化,以此来确保不同客户细分群体下的最优化满意度水平。
●发现和满足吸引性需求能够创造出更大范围的差异化的可能性。
一种产品如果仅仅只能够满足必要和一维需求,那它在客户的感知中也就平淡无奇,由此也是可以更换和改变的(Hinterhuber/Aichner/Lobenwein 1994)。
接下来,我们将解释一下产品需求如何通过问卷进行分类。
针对滑雪橇产业的超过1500名客户的访问这个案例,我们用此来说明产品需求是如何确定,问卷是如何设计,结果是如何评估、表述以及在产品改进中成为基础的。
Step 1:产品需求的辨识-“穿着你的客户的鞋走路”KANO 问卷设计的起点是在探索性研究中得以确定的产品需求。
Griffin/Hauser (1993)发现,在高度同质的细分群体中,仅仅需要20%到30%的客户访问就能够大致把90%到95%的产品潜在需求确定下来。
很多市场研究机构采用焦点小组座谈会的方式去定义产品需求,他们假设群体互动效应能够带来更多的不同客户需求的发掘。
但就费用而言,个人访问则看起来更受欢迎一点。
客户访问对于明显的产品需求和客户关注问题的记录非常有用,但是,如果用来调查潜在的,新的或者隐藏的需求,它就力不从心了。
尤其是那些吸引性需求,往往由于这些特性超越了客户的预期,客户并没有办法把这样的需求表述出来。
分析客户的困扰(problems )而不是客户的“想要”(desires )如果在探索性研究阶段客户仅仅被问到他们想要什么以及购买动机是什么,结果往往是令人失望的,并且答案往往也是已知的。
产品预期对客户而言意味着仅仅是冰山的一角。
探知客户的“隐性”的需求和困扰非常有必要。
在应用和产品环境条件下,一个对困扰的细致的分析,其困扰的解决能够为有前途的产品改进带来更有价值的信息。
接下来的四个问题用来辅助调查客户的困扰(Shiba/Graham/Walden , 1993):Fig. 3: Identification of customer problems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往往是含糊不清的。
然而,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信息可以通过对产品态度、应用范围和目的来收集。
当我们分析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种种与众不同的一般化联想的时候,产品创新的理念有可能就此得以形成。
第二个问题是用来设计鉴别那些目前尚未被识别出来的客户渴望和困扰。
例如,当滑行在冰冷坚硬的滑雪道上的时候,滑行时的不可控性对多数滑雪者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困扰。
依靠梯形滑道设计,滑雪橇制造商在滑雪市场上通过技术创新,开始向市场提供一种改进过边缘滑道扶手的产品。
此外,滑雪者经常抱怨驮着重重的滑雪橇从车里到滑道非常费劲――这一困扰并非直接与产品使用相联系,而是来自于产品的应用范围,它的解决可以依赖产品制造的时候采用更轻的滑雪橇材料。
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往往与产品一维需求相一致。
这些问题是客户明确需求的质量方面的问题。
最后一个是用来鉴别那些客户自己知道,但在目前的产品范围内尚未得到有效满足的期望和渴求,譬如能够把旧的滑雪橇折价换购新的模具,或者边缘滑道或基础滑道使用服务费每年一次的免费。
对于客户渴求和困扰进一步的分析通常来源于那些令人振奋的潜在的技术改进和新的技术发展。
下面的图表展示了我们依据上面的方式获得的客户选择滑雪橇产品的最重要的一些标准。
滑雪产品需求滑雪橇边缘设计切合硬的滑道容易转向雪的粉末性好非常轻的滑雪橇整合的自我防护设备防刮擦表面绑绳和滑雪靴设计容易匹配边缘滑道或基础滑道使用服务费免费旧的滑雪橇折价换购关于测试结果常规化的每日信息更新滑雪橇维护和安全评估Fig. 4: Product requirements of skisStep 2: 设计KANO问卷必要需求、一维需求和吸引性需求以及其他无差异的产品需求能够通过问卷来加以区分。
对于每一产品特性,在问卷中我们通过同时询问两个问题,每个问题被访者需要在5级量表中选择1个态度级别进行回答(see also Kano,1984)。
第一个问题关注的是,当产品拥有某种特性(具有这样的功能)的时候,客户会有什么样的反应?第二个问题则是关注于当产品没有某种特性(不具有这样的功能)的时候,客户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当设计这些问题的时候,“客户的声音”(Hauser/Clausing, 1988)是第一重要的。
“客户的声音”是指对于困扰,按照客户的观点加以解决的方式的描述。
如果某人被问及技术化的产品解决方案,最经常发生的一种状况是,我们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客户明确的理解。
客户不会关心他的困扰是如何被解决的,而仅仅是他的哪一个困扰得到了解决。
此外,如果对于技术困扰的解决方案已经在问题中提出,那么工程师的创造性在未来的产品改进中也有可能被局限在产品的现有领域里面。
Fig. 5: Functional and dysfunctional question in the Kano questionnaire把两个回答在以下的评估表中组合,我们就能够将产品特性进行分类。
客户需求是……A: Attractive 吸引性需求 O: One-dimensional 一维需求M: Must-be 必要需求 Q: Questionable 无效需求R: Reverse 反向需求 I: Indifferent 无差异需求Fig. 6: Kano evaluation table举例来说,当我们问到“如果你的滑雪橇边缘能够很好的贴住硬的雪地,你觉得如何?”――具有这样的功能的问题,如果客户回答“我喜欢这样的方式”,并且当问到“如果你的滑雪橇边缘不能很好的贴住硬的雪地,你觉得如何?”――没有这样的功能的问题,如果客户回答“对此我毫无感觉”或者“我能忍受这样的方式”,这样的答案组合在评估表中可以看到是属于A 类的,它说明了对滑雪橇边缘的处理在客户的眼中是属于吸引性需求的。
如果答案的组合属于I 类,这意味着对于这样的产品特性,消费者的需求是无区别的。
客户并不关心产品当下有或没有这样的特性。
此外,客户也不会愿意花更多的钱在这样的特性上头。
Q 类则意味着存在疑问的结论。
一般来说,答案并不会落入这个类别里面。
有问题的答案评估表明问题的表达也许是有问题的,或者被访者误解了问题,或者不小心误删掉了一个错误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