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帅之道
浅析孙子兵法关于将帅德行的要求

浅析《孙子兵法》中关于将帅德行方面的要求人文学院哲学系 102501 142520100018 钟奕忠《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兵书的瑰宝,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及其具有高度实战指导意义的方略计谋,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古今中外兵家所推崇。
《孙子兵法》中对将帅的重视以及对优秀将帅的要求,论述也极为详尽,占篇幅也相当大,十三篇中处处言将帅,总而言之,《孙子兵法》亦是一部论述将帅的兵法一.为将之道,重在“智”、“勇”双全“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选将用将,历来被作为关系国家安危的重要问题被关注。
孙子在兵法中把选用将的标准概括为五条,即“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曹操称此为“五德”。
孙子吧“智”放在将帅“五德”之首,足见孙子对将帅智力才能的重视。
“智”就是智慧,知识渊博,多谋善断,能正确认识事物,预见事态变化,有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战胜敌对势力的能力。
孙子认为为将者首先要有“智”。
作为将帅,必须要有智慧,有独到的见解,才能以“智”取胜。
孙子要求将帅至少必须具备三方面的能力:一是预知胜负的能力;二是多谋善断的能力;三是临机应变的能力。
同时孙子还要求将帅至少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知识:一是要“知天知地”;二是要“知己知彼”;三是要知道士卒是否“能用”,将领是否“有能”;四是要知“战道”,即要知道战争规律。
“两强相遇勇者胜”。
孙子言智,也言勇。
“勇”就是果敢,锐意进取,不避风险,不怕牺牲,尽守职责。
“勇”在兵站中起决定胜负的关键。
为将者要有勇于面对风险,并有敢于承担风险和敢拍板的胆略。
如“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刚魄毅勇,只有存在了“勇”才能当机立断。
但有“勇”还要有“谋”。
兵站必须要以“智谋”为基础,而不是一味盲目地蛮干,有“勇”无“谋”,只会坏事。
孙子主张将帅具备高超智慧的同时,也应具备非凡的气概和胆略,应当智勇兼备。
孙子在兵法中所倡导的“勇”不是只知斗力而不知斗智的匹夫之勇。
而是勇于决断,勇于承担责任的大智大勇。
郤縠任帅文言文翻译

郤縠任帅,首战齐师。
时齐师强大,鲁师弱小,众将皆惧,唯有郤縠挺身而出,誓要保卫国家。
郤縠曰:“吾闻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今齐师来犯,吾等虽众,但若无良帅,必败无疑。
吾愿为帅,以安国家。
”于是,鲁侯遂以郤縠为帅。
郤縠受命后,悉心研究兵法,深谋远虑,制定战略。
他曰:“兵者,诡道也。
善用兵者,能以弱胜强,以寡敌众。
吾今以弱击强,必先知彼知己,方能取胜。
”于是,郤縠密令侦察,探得齐师兵力、布防、将领等信息。
战日将至,郤縠召众将议事,曰:“吾观齐师,兵力虽众,但士气不高,将领无能。
吾等若能出奇制胜,必能大败齐师。
”众将皆曰:“吾帅神机妙算,定能取胜。
”郤縠遂命众将依计而行。
战时,郤縠身先士卒,勇猛无比。
他挥舞长矛,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齐师见状,无不惊恐。
郤縠又令部下佯败,诱敌深入。
齐师果中计,纷纷追击。
郤縠趁机指挥鲁师反击,齐师大乱,败退而去。
战后,鲁侯嘉奖郤縠,曰:“子房帅我国军,以弱胜强,大败齐师,国家幸甚。
特赐你金印,以示表彰。
”郤縠辞谢道:“臣子房,为国家尽忠职守,理当如此。
何劳君王赐赏?”鲁侯不从,郤縠方才受之。
此后,郤縠任帅,屡立战功。
他不仅在战争中表现出色,而且在治理国家方面也颇有建树。
郤縠曰:“为帅者,不仅要有勇有谋,还要有仁爱之心。
吾等身为国家之将,应以百姓为念,勤政爱民,方能保国家安宁。
”于是,郤縠在任期间,推行仁政,减轻百姓负担,使得国家日益强盛。
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郤縠在征战中,不幸受伤,病逝于军中。
鲁侯闻讯,悲痛不已,曰:“子房为国捐躯,实乃国家之痛。
特赐你忠烈之号,以示哀荣。
”众将及百姓皆为之哀悼,郤縠之死,使得鲁国举国同悲。
总结郤縠一生,他勇猛善战,智勇双全,仁爱之心,为国为民。
他任帅期间,屡建奇功,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
他的一生,可谓英勇无畏,忠诚于国家,堪称春秋时期之良将。
后世之人,无不敬佩其英勇事迹,传颂其美名。
《孙子兵法》新解(十三)

《孙⼦兵法》新解(⼗三)原⽂:孙⼦⽈:⽤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围地,有死地。
诸侯⾃战其地者,为散地;⼊⼈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得天下众者,为衢地;⼊⼈之地深,背城⾢多者,为重地;⼭林、险阻、沮泽,凡难⾏之道者,为圮地;所由⼊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是故散地则⽆战,轻地则⽆⽌,争地则⽆攻,交地则⽆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泛地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古之善⽤兵者,能使敌⼈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不集,兵合⽽不齐。
合于利⽽动,不合于利⽽⽌。
敢问:敌众整⽽将来,待之若何?⽈: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兵之情主速,乘⼈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
主⼈不克,掠于饶野,三军⾜⾷。
谨养⽽勿劳,并⽓积⼒,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投之⽆所往,死且不北。
死焉不得,⼠⼈尽⼒。
兵⼠甚陷则不惧,⽆所往则固,深⼊则拘,不得已则⽃。
是故其兵不修⽽戒,不求⽽得,不约⽽亲,不令⽽信,禁祥去疑,⾄死⽆所之。
吾⼠⽆余财,⾮恶货也;⽆余命,⾮恶寿也。
令发之⽇,⼠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所往,诸、刿之勇也。
故善⽤兵者,譬如率然。
率然者,常⼭之蛇也。
击其⾸则尾⾄,击其尾则⾸⾄,击其中则⾸尾俱⾄。
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可。
夫吴⼈与越⼈相恶也,当其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
是故⽅马埋轮,未⾜恃也;齐勇如⼀,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
故善⽤兵者,携⼿若使⼀⼈,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卒之⽿⽬,使之⽆知;易其事,⾰其谋,使⼈⽆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不得虑。
帅与之期,如登⾼⽽去其梯;帅与之深⼊诸侯之地,⽽发其机。
若驱群⽺,驱⽽往,驱⽽来,莫知所之。
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言志文言文翻译中

吾辈生于斯世,如蜉蝣之一瞬,然吾辈之心,岂能随波逐流,沉溺于浮华?吾志在高山之巅,望碧水之涯,欲揽天下英才,共谋国是,以实现吾辈之理想。
昔孔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吾辈亦当如此,肩负天下之重,心怀天下之远。
夫志者,气之帅也。
无志者,纵有千般才华,亦难成大事。
是以,吾辈当立大志,怀大志,行大志。
夫大志者,非一日之功,需积跬步以至千里。
吾辈当勤学不辍,砥砺前行,以求知之广,识之深。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乃吾辈之追求。
然读书非为博学,实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
吾辈处世,当以诚为本,以信为基。
诚者,天之道也;信者,人之道也。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
是以,吾辈当恪守诚信,以诚信立身,以诚信处世。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吾辈生于乱世,当以天下为己任。
然非徒有志而已,尚需有行。
行善积德,助人为乐,此乃吾辈之行。
天下之事,皆由小大。
吾辈虽不能一日而遍观,然当尽吾辈之力,行吾辈之责。
吾辈当立志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非独我辈之事。
吾辈当携手共进,以吾辈之志,影响他人,激励他人,共同为实现吾辈之理想而努力。
夫志者,志于道,志于仁,志于礼,志于智,志于信。
吾辈当以此为志,以此为道,以此为行。
虽世道艰难,吾辈亦当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嗟乎!人生如梦,转眼百年。
吾辈当珍惜时光,不负韶华,以吾辈之志,书写人生华章。
愿吾辈之志,如长河之水,源远流长;如苍松之干,坚韧不拔。
使吾辈之志,传诸后世,永垂不朽。
【文言文原文】昔者,吾游于江湖之间,览胜景而怀古,感时世之变迁,遂发浩然之志,欲抒胸中之块垒。
遂援笔而作,以文言文抒怀,庶几传之后世,使知吾辈之志向。
吾辈生于斯世,如蜉蝣之一瞬,然吾辈之心,岂能随波逐流,沉溺于浮华?吾志在高山之巅,望碧水之涯,欲揽天下英才,共谋国是,以实现吾辈之理想。
昔孔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吾辈亦当如此,肩负天下之重,心怀天下之远。
夫志者,气之帅也。
无志者,纵有千般才华,亦难成大事。
说自己帅的文案

1.当美的定义超越容貌,就是我这样的帅。
2.镜子都黯然失色,当我出现在其中。
3.神仙打架,人间蒙看,还有我帅帅的存在。
4.长得帅如我,天生就是一种事业。
5.眼前这道风景,帅得让人心生诗意。
6.如果帅有度量衡,那么我就是尺寸完美的代表。
7.样貌如此帅气,谁还需要魅力?
8.当笑容从容绽放,美的光芒给我庇护。
9.每一个镜头都是我帅气的写照。
10.望着镜子中那个倾城的面孔,我不禁自恋。
11.美丽只是身外之物,而帅则是我灵魂的象征。
12.真正的美不需言语,只需一睹我帅气的容颜。
13.看到我的容颜,世间万物仿佛因我帅而沉默。
14.镜中倒影透着的帅气让人神往。
15.当阳光洒在我的脸庞,它也显得更加明媚。
16.美好的一天从我这如花似玉的容颜开始。
17.帅气是一种信仰,而我是帅气的化身。
18.世界因我而美丽,因我而流光溢彩。
19.不必羡慕月亮,因为我比它还要帅气。
20.镜子都放弃了,因为我已经抢尽了所有的风头。
周亚夫军细柳原文及翻译

周亚夫军细柳原文及翻译
周亚夫军细柳文是中国古代将领周亚夫的一篇兵书。
这篇兵书以细柳为喻,阐明了作战中许多细小的问题会影响大局。
下面是周亚夫军细柳原文及翻译:
原文:
军细柳者,非遵兵法之文,而符于将帅之道也。
将帅之道,无由不在,岂
独于合战乎?收兵家之术,必知敌之计谋;擒调谲之才,须辨缘情之态。
众实剖离,则单军易败。
故知其精微者胜。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故对敌
破其谋,而与之友。
不用计策,而敌自败,及其及也。
出奇制胜,不易还击。
譬如细柳,虽乘风摇曳,不惊不乱。
敌人见之,以为无用,疏之而去。
于
是我军得以不惊,进而制胜。
翻译:
军中的细枝末节并非只是遵守兵法的文物,而是符合将领军事指挥的要求。
将领的指挥需要洞悉一切,这不仅仅限于战争本身。
将军的智慧需要了解敌方
的谋略,需要善于辨别缘情而调度部队。
敌人若将我方士兵打散,单独击破各分部队,那就易于逐一击败。
因此,打赢战斗需要掌握细微之处。
就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以应该打破敌人的计谋,与其成为友军,而不必埋首计策,就可以让敌人自动败北,这样的胜利才是最难应对的。
我们需要出奇制胜,而不是用老套的战术去袭敌。
好比细小的柳枝,虽然在风中摇曳,但毫不慌乱。
如果敌人不注意,会忽视它们的重要性。
同样,在战争中,不断涌现的次要问题必须要掌握,才有可能打赢战斗,取得胜利。
【名师讲题】《国语 楚语上》《说苑 正谏》(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灵王城陈、蔡、不羹,使仆夫子皙问于范无宇,曰:“吾不服诸夏而独事晋,何也?唯晋近我远也。
今吾城三国,赋皆千乘,亦当晋矣。
又加之以楚,诸侯其来乎?”对曰:“其在志也,国为大城,未有利者。
昔郑有京、栎,卫有蒲、戚,宋有萧、蒙,鲁有弁、费,齐有渠丘,晋有曲沃,秦有征、衙。
叔段以京患庄公,郑几不克,栎人实使郑子不得其位。
卫蒲、戚实出献公,宋萧、蒙实弑昭公,鲁弁、费实弱襄公,齐渠丘实杀无知①,晋曲沃实纳齐师,秦征、衙实难桓、景,皆志于诸侯,此其不利者也。
”“且夫制城邑若体性焉,有首领股肱,至于手拇毛脉,大能掉小,故变而不勤。
地有高下,天有晦明,民有君臣,国有都鄙,古之制也。
先王惧其不帅②,故制之以义,旌之以服,行之以礼,辩之以名,书之以文,道之以言。
既其失也,易物之由。
夫边境者,国之尾也,譬之如牛马,处暑之既至,虻䗽之既多,而不能掉其尾,臣亦惧之。
不然,是三城也,岂不使诸侯之心惕惕焉。
”子皙复命,王曰:“是知天咫,安知民则?是言诞也。
”右尹子革侍,曰:“民,天之生也。
知天,必知民矣。
是其言可以惧哉!”三年,陈、蔡及不羹人纳弃疾③而弑灵王。
(节选自《国语·楚语上》)材料二:楚庄王立为君,三年不听朝,乃令于国曰:“寡人恶为人臣而遽谏其君者今寡人有国家立社稷有谏则死无赦。
”苏从曰:“处君之高爵,食君之厚禄,爱其死而不谏其君,则非忠臣也。
”乃入谏。
庄王立钟鼓之间,左伏扬姬,右拥越姬;④左裯衽,右朝服。
曰:“吾钟鼓之不暇,何谏之听!”苏从曰:“臣闻之,好道者多资,好乐者多迷;好道者多粮,好乐者多亡。
荆国亡无日矣,死臣敢以告王。
”王曰:“善!”左执苏从手,右抽阴刀⑤,刎钟鼓之悬,明日授苏从为相。
(节选自《说苑·正谏》)【注】①齐渠丘实杀无知:公元前686年,齐国公子无知杀襄公自立为国君,次年为大夫雍廪所杀。
②帅:遵循。
③弃疾:楚平王,楚灵王之弟。
④扬姬、越姬:扬州美女、越国美女。
“为帅之道”由来

为帅之道中国有句古话:“小智者治事,上智者治人,睿智者治法。
”治人,治理人,要求的指挥要更为精湛,这叫“上智者”,比“上智”还要再高一个层次的叫“睿智者”,那个层次的人可能是制定治国大纲、思想体系、法律制度的人材,这是人的三个层次。
刘邦曾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啊?”韩信说:“陛下可能带几万兵吧。
”刘邦就追问韩信:“那么你能带多少?”韩信说:“我是多多益善。
”后来韩信被刘邦抓住了,他说:“陛下您跟我不一样,我只是是善将兵,你是善将将。
”帅者:将将之人也。
为帅之道有六个层面:一是修身历练之道,二是理性智谋之道,三为识人用人之道,四是刚柔并济之道,五“造钟”规制之道,六是进退全身之道:一.修身历练之道钱钟书先在《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里面有一个说法:世道不好了,坏到连魔鬼都失业的程度了,大家琢磨这话,很有意思。
魔鬼的职业是干什么的?是专门干坏事的,他为什么失业了?因为坏事被人干了,所以他就失业了。
庄子说:“终身役役而不知其所归。
”终身被功名所束缚而不明白人一辈子的真正本意应该归结到何处。
高人重道,常人重术,没有哪一代中国人像咱们这一代人如此把追求财富的手腕进展到无以复加,但是注重钻营之“术”,而不修身养性,咱们的企业就会被“物欲”所操纵。
庄子说“物物而不为物所物”,要操纵功名利禄,不要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把自己的本性都失去了,把良心都弄丢了。
作为另外思想家荀子,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君子尽管追求功名,可是不被功名所束缚。
日本有个人叫涩泽荣一,参加过明治维新,后来感觉自己不适合从政,改成做生意,一生当中开办了一百五十多家银行和企业,是日本劝业银行的开办人之一。
他一生以论语作为自己的做生意之道,而且还处处宣讲,被日本人视为“经营之神”、“经营之父”。
他到了八十多岁退休时和朋友办了一个书院,继续宣讲论语的伦理道德,也写了很多书。
其中有一本书被翻译成中文,叫做《论语加算盘》,论语讲的是一种道德修养,算盘代表追求经济利益,他把二者结合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帅之道中国有句古话:“小智者治事,上智者治人,睿智者治法。
”治人,管理人,要求的指挥要更为高超,这叫“上智者”,比“上智”还要再高一个层次的叫“睿智者”,这个层次的人可能是制定治国大纲、思想体系、法律制度的人才,这是人的三个层次。
刘邦曾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啊?”韩信说:“陛下大概带几万兵吧。
”刘邦就追问韩信:“那么你能带多少?”韩信说:“我是多多益善。
”后来韩信被刘邦抓住了,他说:“陛下您跟我不一样,我不过是善将兵,你是善将将。
”帅者:将将之人也。
为帅之道有六个层面:一是修身历练之道,二是理性智谋之道,三为识人用人之道,四是刚柔并济之道,五“造钟”规制之道,六是进退全身之道:一.修身历练之道钱钟书先在《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里面有一个说法:世道不好了,坏到连魔鬼都失业的程度了,大家琢磨这话,很有意思。
魔鬼的职业是干什么的?是专门干坏事的,他为什么失业了?因为坏事被人干了,所以他就失业了。
庄子说:“终身役役而不知其所归。
”终身被功名所束缚而不知道人生的真正本意应该归结到何处。
高人重道,常人重术,没有哪一代中国人像我们这一代人这样把追求财富的手段发展到无以复加,然而注重钻营之“术”,而不修身养性,我们的企业就会被“物欲”所控制。
庄子说“物物而不为物所物”,要控制功名利禄,不要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把自己的本性都失去了,把良心都弄丢了。
作为另外思想家荀子,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君子虽然追求功名,但是不被功名所束缚。
日本有个人叫涩泽荣一,参加过明治维新,后来觉得自己不适合从政,改为经商,一生当中创办了一百五十多家银行和企业,是日本劝业银行的创办人之一。
他一生以论语作为自己的经商之道,而且还到处宣讲,被日本人视为“经营之神”、“经营之父”。
他到了八十多岁退休时和朋友办了一个书院,继续宣讲论语的伦理道德,也写了很多书。
其中有一本书被翻译成中文,叫做《论语加算盘》,论语讲的是一种道德修养,算盘代表追求经济利益,他把两者结合起来。
按照我们传统的说法,这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涩泽荣一觉得这两者一定要结合起来。
香港大学的校训就叫做“格物明德”。
“格物”含义是人生当中要从各种道德实践生活实践中不断接触事物,不断地探讨道理,积累知识,这叫“格物致知”。
儒家非常强调生活的细节。
孔子云“慎独”,我们在大庭广众之下不敢乱来,但这不算真功夫,真正的功夫体现在独处的时候,你还能坚持良好的道德品行,那才是真功夫。
美国富兰克林的《修身规则》,其中讲到,一个人要有宁静的心情,我们经常常说庸人自扰,为了一点小事老是放不下是做不了大事的,我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因为有一件事特别让我看得很清楚,我曾经协助一个企业与别人谈判,款项大概是七十来万,谈判的气氛很紧张,很不愉快,谈得很晚就在酒店看房间和老总住在一起,这个老总很有度量,他很快就睡着了,但我却很久没睡着,钱不是我的我都睡不着,若是我的那还得了,所以我当时的心态不够大度。
“君子先求诸己,后求诸人。
”一个君子、领导、为帅之材,要先不断地充实自己,严“君子之德风,格要求自己才能要求别人也不断地充实提高,领导之道在于领导的身正不正。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说,君子的道德就像风一样,小人道德就像草一样,风怎么吹草就怎么动,领导要影响下属,而不是一味严厉规范下属。
我前天去深圳有一个论坛活动,有位老总说现在招聘想找既忠诚又能干的人实在难。
我说,如果我们坐等这样的人才,难啊!没跟你交往很久,怎么会对你忠诚,对企业忠诚呢?忠诚在很大程度上是受领导者的熏陶而形成的。
即使是有才无德的人,也许领导有才能运用机制让他不敢为非作歹,那才是领导者的功夫。
我们来看看魏征“十思”说:“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将有大作为,大的方案要实施的时候,要掌握一个度,不断地做这种大事就要劳民伤财,比如说汉武帝到最后连年征战,唐太宗出征高丽国而败北,诸葛亮辅佐蜀国最后为什么没有统一国家,因为他们总是被一个观念支配,不断地连年征伐,耗尽钱财,只能够懂得知止以安人。
李自成,打下北京才四十天就全军崩溃了,不是因为没有善战的将领,没有久经沙场考验的士兵,而是因为一进北京城就立刻掠夺财物,贪图享受,忘乎所以,所以四十天就败了。
张院长经常提到刘禹锡在西安的碑,大概说的是欲不可以纵尽,福不可以享尽,财不可以赚尽,也就是这个意思。
二.理性智谋之道。
理性、高情商,《孙子兵法》中提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
“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意思是说做任何一项决策一定要把利害计算清楚然后才开始行动。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诸葛亮)”任何事情都要从成败、利害两个方面思考。
苏东坡说项羽和刘邦之争为什么一个胜而另一个败,一句话概括:“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
”所以,理性的控制力,强调心里的定力是为帅之材必不可少的素质。
“谋贵众,断贵独。
”爱好诗词的人一定知道辛弃疾,他是大家,诗风粗犷豪迈,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谋划的过程中广泛听取意见,真正决断的时候要靠个人独自的眼光,独自的思考,独自的判断力。
所以一般所说的“听听大家的意见”的功夫是不到家的,“将之智要超常,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也。
”如果只能看到一般人所能看到的东西那不是为帅之才的素质,他的智识要超常。
还有一段李嘉诚先生的话,也是讲了理性、判断,时机的把握,都是为帅之材必不可少的素质。
他说:“知识最大的作用是可以磨砺眼光。
”在学知识时训练我们的思维、分析和判断力,那么知识就可以磨砺你的眼光,否则就仅仅只是懂得多了一点而已,判断力是没有增加的。
三.识人用人之道。
刘邦本身没有读多少书,还有一些地痞流氓的味道,识字不多,大概像现在的村长的样子,刘邦用各有所长的张良、韩信、萧何,一个是运筹谋划之才,一个是治天下,安抚百姓,运输粮草之才,一个是率兵打仗,攻城略地之才,除了这三个人杰之外还有很多良才,然而项羽手下有这些人才吗?他当时席卷大半个中国,实力高出刘邦很多倍,手下贤才也很难多,但如特别能干的范增却没有使用,在关键时刻也没有领悟范增的暗示,项羽是比较憨厚不忍心杀刘邦,讲道义是好但好得有一点傻了,在有道义的基础上依然要求有识别能力、决断能力。
作为最高统帅,让人杰甘愿效力。
这是为帅的关键,特别要注意识人用人。
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北征统帅。
在决定北征之前,朱元璋考虑用徐达还使用常遇春,他多次观察徐达,认为其冷静,有全盘谋划统筹指挥的能力,而常遇春是一个猛将,哪怕敌人不是一个很有名的将领,他也要亲自上阵争功,不给手下机会,因此朱元璋认为北征得统帅是徐达。
“治平尚德行,有事尚功能。
”这是曹操的一个经验,有人问到底要重视有能力的人还是有品德的人,这不能一概而论,要看情形看环境,在平稳的治平之世时,品德重要,品德高尚的人能把局面长期维持得很好,遇到危机困境的时候,要用有能力的人,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华盛顿任用的总司令格兰特脾气暴躁好喝酒,有人认为不能让他当总司令,但华盛顿认为在此困难时刻,最需要将领人才,只有他才能担当此任,果然把仗打赢了。
“善用人者不恃人。
”善用人者不完全依赖某一个有才能的人,我观察一些企业有这种情况,组织的运行往往寄托在一个人的身上,没有他好像就不能运作了,作为一个主帅却不能掌控全局,应该要驾驭有才干的人,能够领导他,不能完全为他所控制。
“贤主劳于求贤,而逸于治事。
”真正聪明而英明的领导人,他整天忙碌的是招聘贤才,在具体的事物运作上不要花太多时间。
四.刚柔并济之道。
所谓刚,就是法制。
韩非子是法家最杰出的代表。
韩非子云:“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意思是说天下的治理以法律作为统一的规则,治罪和奖赏都因该按照规则。
法学界有个重要命题“究竟是依法治国还是以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无论天子总统还是平民百姓,大家都要按照法令行事。
以法治国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皇上、君主、总统是超然的,他们依照法令治理,但是不治皇上、不治总统、不治领导。
现在很多单位存在这种情形。
有个企业写了个牌子“制度高于总经理。
”但是一和下面的人接触发现破坏制度的经常是总经理。
这个总经理就是典型的“以法治国”。
和法家的“至刚”对立的是老子的至柔,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柔弱胜刚强。
”老子的领导艺术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以柔克刚。
无为而治的“治”字不是动词,而是状态,不要强加干涉而达道公司自治。
所谓柔,还要有仁的手段。
这在《孙子兵法》中有体现。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豀。
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但是孙子接着就说:“爱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乱而不能治,譬如骄子,不可用也。
”因而要特别注意仁而有威。
五.“造钟”规制之道管理名著《基业常青》的“造钟”说:“身为高瞻远瞩的魅力型领袖,好比是“报时”;建立一家公司,使公司在任何一位领袖身后很久、经历许多次产品生命周期仍然欣欣向荣,好比是“造钟”。
”报时是一种主观的经验和能力,依附在领袖个人身上,个人在位就能发挥经验准确报时,个人不在时能力随之不在。
这样的人,不是一个为帅之才。
真正的为帅之才,不仅有经验、能力,而且能造钟。
因此“造钟”就是制定一定的规则制度使其运作。
不能不一切都寄托在各人的主观意愿和素质上。
儒家讲究“修身之道”,但是不足就在于过于强调个人的主观因素。
君王明则兴,君王暗则乱,宋明理学在此方面有所匡正。
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开篇就说,“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给皇帝带上了一个“礼”的紧箍咒。
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唐僧的话,这个失去作用。
美国1787年立宪会议有一场辩论很有启发。
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谁应该当总统?谁应该领导我们?谁是我们当中最聪明的人?谁是最好的国王?绝非如此!美国的建国先贤们致力思考的问题是:“我们能够创建什么样的程序,使国家在我们身后仍然能拥有很多优秀的总统?我们希望建立哪一种长治久安的国家?要靠什么原则来建国?国家应该如何运作?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指导方针和机制,以便创造我们梦想的国家?”国如此,组织也应该如此。
所以通过良好机制能择优选出优秀人才领导者。
这是为帅之才善始善终进退全身的必要环节。
一不在位立刻就乱,不是善始善终。
六.进退全身之道进退全身,历史上有很多经验教训。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
”告诫有功之臣见好就收。
明朝左良玉把张献忠逼到最后,张让其义子带封信给左良玉,让他最终撤兵。
信中说,张献忠不在你就危险了。
左良玉沉思后撤兵。
历史上比较出色的是张良功成身退,善始善终。
还比如范蠡,扶助越王灭吴后,明智的“西施美人泛舟太湖”,后来做生意,成了中国最有名的商绅陶朱公。
再就是曾国藩,“英雄自剪羽翼”,灭了太平天国后,自行解散湘军回乡,当时手下一员大将说“曾大人,英雄不可自剪羽翼,”但曾国藩通过淮军李鸿章同样保存了势力。